卷七 誌銘
關燈
小
中
大
退谷先生墓誌銘
退谷先生者,吾友鍾學使伯敬先生也。
退谷既葬,其弟曰快者,謂元春知獨深,可不須狀而銘;又地下人偏嗜其文字,不宜舍所嗜乞他人銘。
元春唯唯。
居數月,其嗣陔夏復以母黃宜人之命申焉,元春返其幣而哭:「使予不為文則已,使予而尚為文也,舍是奚述焉?」雖然,退谷異人也,不奪其形影精光,使必傳於世,徒絮絮然為誌墓之言,彼其詩文撰述,雖傳矣,而形影精光,終不能行於天地之間,則是誌墓者之罪也。
元春伏思累日夜,至不寐達旦。
退谷初在神宗時,官行人,思有用於當世,與一二同官講求時務,厭呻吟不從,病起玄黃水火,終日聒瀆,以為吾若居給事、禦史,務求實用,不兢末節小名,愛戀身家,如雞鶩之爭食、婦女之簡狎,庶不令主上厭極大創,禍流縉紳。
然其要惟在讀書,讀書而後實忠實孝實用出矣。
先機蚤見,已若知有熹廟之末年與今上之神聖者,是其人真可大用。
會有忌其才高者,阨之使不得至台省。
後遂偃仰郎署,衡文閩海,終不能大有所表見,而僅以詩文為當時師法,亦可惜也。
退谷羸寢,力不能勝布褐。
性深靖如一泓定水,披其帷,如含冰霜,不與世俗人交接,或時對面同坐起若無睹者;仕宦邀飲,無酬酢,主賓如不相屬,人以是多忌之。
而專積思於書史,齋頭亦緻法書名畫,瓶幾布設,不數日,翻閱功深,塵堆硯表,卷帙正倒參差,常從塵硯中,磨墨一方,頭眼入於紙筆,作書生家紙格細字。
居官垂老,無一日間。
嘗恨世人聞見汩沒,守文難破,故潛思遐覽,深入超出,綴古今之命脈,開人我之眼界。
故其所著書出,賢者通志,而鈍夫長根,雖甚仇怨者,意欲投之於廁,而不能禁其不行。
萬曆甲寅、乙卯間,取古人詩與元春商定,分朱藍筆,各以意棄取,鋤莠除礫,笑哭由我,雖古人不之顧,世所傳《詩歸》是也。
幾以此得禍者數矣。
小儒輩侏侏暖暖,刻為書破之,退谷笑謂我曰:「是何見之晚也,吾輩除此書外,自有可傳後者,正不須護之,使人不妒。
我輩護此書而必欲其興,與世之妒此書而必欲其廢,廣隘深淺,相去幾何?」予深高其言。
退谷改南時,僦秦淮一水閣,閉門讀史,筆其所見,題曰《史懷》。
孤衷靜影,常借歌管往來,陶寫文心,每遊人午夜棹回,曲倦酒盡,兩岸寂不聞聲,而猶有一燈熒熒、守筆墨不收者,窺窗視之,則嗒然退谷也。
東南人士以為真好學者,退谷一人耳。
所至名山川必遊,遊必足目淵渺,極升降縈繚之美。
使巴蜀,歷三峽;入東魯,觀日出;較閩士,陟武夷;東南之久客如家,吳越之一遊忘返——山川豫待,人士歡迎,其詩文未嘗不勇進而勤徙也。
年四十八九,始念人生不常,佛種漸失,悲淚自矢,以為讀書不讀內典,如乞丐食,終非自爨;男子住世數十年,不明生死大事,貿貿而去,一妄庸人耳。
乃研精《楞嚴》,眠食藩溷,皆執卷熟思,著《如說》十卷,病臥猶沾沾念之,曰:「使吾數年視息人間,猶得細窺妙莊嚴路也。
」 退谷簡易如楊子雲、劉子政一流人,敝車羸服,挾雙僮出,不治威儀。
嘗遊虎丘,遭兩公子見侮於途,醉狀欹傾,作捉搦蹴蹋勢,同行客怒欲毆之,退谷急止之曰:「此惡少也,吾趨避之耳。
」明日傳刺,有兩書生求見,肅衣冠,書幣恭謹,以文來贄,稱弟子者。
退谷出舟相見,則向人也,為細閱其文,不復言,兩人慚無措。
退谷雖嚴冷,然待友接士,一以誠厚,薦人惟恐其知。
曾答當路書,至半,停筆思曰:「彼方有何士為一言之?」久之,思得一人,喜而書,汩汩然若有所請屬者。
其後所薦人多雌黃退谷,彼特未知前書中語耳,使以書中語告之,慚當何如也。
性喜擇士,凡一見而知其人,卒以成名者甚眾。
遇有真賞,雖其人在千裡之外,心憶口追,常如隔鄰人;有佳文妙談,日自尋味,以潤澤其胸臆,不問所逢貴賤,皆執其裾而詳告之。
故往往才人成就,歡悅無量。
但以愛人慧巧,不肖者因而呈身,濫入交遊,訽懟齮齕,皆叢於此,亦可為士大夫不慎之戒矣。
退谷內行過人,凡大父以下,先世貽家孝愛、為生艱難事,皆回環於心,未嘗一日忘。
生、嗣父母,恩養教誨,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詞。
弟侄相依,孤寡盈前,歡笑痛苦,一往無緒。
然居喪作詩文、遊山水,不盡拘乎禮俗,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也。
予嘗記其一事:生父訓導公以受禮部郎中封去毗陵,退谷亦秩滿,遷閩中督學,侍親還家,舟泊九江。
歲除,明晨服吉賀正。
訓導公素嚴,忽中繼室之言,不聽上舟。
退谷衣冠立岸上良久,長年廝役,錯愕不知所謂。
已而上舟跪拜,訓導公咄咄促之起。
問嫗安在,則猶床上臥,退谷復衣冠拜床下,曰:「太夫人安否?謹再拜賀太夫人正。
」後侍童為予道如是,予爾時問之,歎仰而已。
退谷為諸生十二年,常不利。
癸卯舉孝廉,至庚戌始為夷陵雷公簡討所深賞,中第十七人,成進士。
為行人者八年,中間使四川、山東及典貴州乙卯鄉試者凡三差。
擬部者二年,改授工部主事。
上疏願改南曹,部持不覆者又二年。
授南禮部儀制司主事,轉祠祭司郎中者又一年。
升福建提學僉事,考較興化、延平、福州三府者一年。
尋丁父憂去職,大計中人言,服闋居家者凡三年。
而退谷卒,壽蓋五十有二矣。
生於萬曆甲戌七月二十七日,沒以天啟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葬以天啟末年丁卯十月十二日。
塋去皂市十裡,笑城之南。
所著書有《隱秀軒全集》,評閱諸書,俱行於世。
退谷諱惺,字伯敬。
先世江西永豐人,正德中始徙景陵之皂市。
曾祖諱弘仲,祖諱山,最有隱德。
山生二子,長即公嗣父,諱一理,號裕齋公,嗣母陳宜人;次即公生父,諱一貫,號魯庵公,武進縣訓導,生母馮宜人——皆以公貴拜大夫、宜人。
妻黃氏,亦封宜人。
妾廣陵女吳氏,以過悲繼公死。
黃宜人所生子肆夏,年十四為諸生,穎邁早卒。
嗣子陔夏,亦諸生,娶謝氏,有孫矣。
母弟四人:愫早卒;恮諸生,詩文甚奇,先退谷卒;悌又先恮卒;獨五弟快在耳。
快真樸,長齋事佛,通書畫,事予如兄。
侄二人:昭夏、納夏,昭夏亦諸生。
元春既已為誌,憶昔年退谷之作魏長公銘也,曰:「後死者之墓之志,烏知夫誰手?」予戲謂退谷:「有如我一旦填溝壑,所謂君雖恨於臣,無可奈何也。
」當時戲言耳,豈意一片幽石真落予手乎!悲夫,何以銘! 銘曰: 餐幽獵秀無終極,冰性霜毫真宰匿。
得意靜書不再飾,海嶽如從君受職。
驅煙排霧待拂拭,紛紛餘子不相識。
強來君前談法式,鞭笞鳳麟加裁抑。
爾曹蠢蠢徒失色,勤農堯湯費稼穡。
汗流至踵沒籍湜,大勇猛人歸蓮域。
厭多聞障宣慈力,海印放光隻頃刻。
發棺求之不可得,茫茫衣履我銘側。
觀察使吳公白雪墓誌銘 吳公白雪,天啟甲子卒於寧夏。
既輿櫬歸家,五年,二子寅、驥將以崇禎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公於北郭香稻園。
園,公所營也,其中綠筿幽石、水榭煙路,皆公平日耽玩徙倚之地。
又其北為三一庵,舊為東林寺,公少與李少參長叔讀書處。
兩君先後通籍。
公湖州歸,葺之,燈火青熒,煙水空冥,公魂魄必往來是中,蔔吉固宜矣。
而二子以其狀乞銘於元春。
記公家居日,予常過公貝閣,愛其天機鏗宏,道心超忽,固嘗以公為韻人也;而讀其狀,想其居官,又不得以一韻而掩之。
乃作誌曰: 公諱文企,字幼如,白雪其號,又號厔庵老人,又號絮庵。
毛恭人孕公時,從兄方伯公文佳舉於鄉,旗至而公生,故小字旗生。
其先世自三吳徙吾竟陵。
曾祖諱瓊,祖諱政潮。
父諱鏜,贈公也。
贈公有四子,而公為季。
贈公早歿,伯兄文炳督之學。
辛卯鄉舉第二人,戊戌成進士。
初除南戶部主事,即矯然以清節自治。
往榷武林北新關,公慨然曰:「簹為虎,官為狼,商不可為也。
」澄心察之,度其利病所在,而一以商為命,於是減纖雜稅三千金。
有翼簹而虎者,抵於法,除其蟊殆盡。
少塚宰史公歎曰:「亭亭哉斯人乎!」疏薦之。
後六年,出守寧波,曰:「吾今日東海太守,惟知有法耳。
」定海邑為防汛駐節之地,郡城閫常虛其地以貯戎馬,豪者奪之為市肆,而輸金賂
退谷既葬,其弟曰快者,謂元春知獨深,可不須狀而銘;又地下人偏嗜其文字,不宜舍所嗜乞他人銘。
元春唯唯。
居數月,其嗣陔夏復以母黃宜人之命申焉,元春返其幣而哭:「使予不為文則已,使予而尚為文也,舍是奚述焉?」雖然,退谷異人也,不奪其形影精光,使必傳於世,徒絮絮然為誌墓之言,彼其詩文撰述,雖傳矣,而形影精光,終不能行於天地之間,則是誌墓者之罪也。
元春伏思累日夜,至不寐達旦。
退谷初在神宗時,官行人,思有用於當世,與一二同官講求時務,厭呻吟不從,病起玄黃水火,終日聒瀆,以為吾若居給事、禦史,務求實用,不兢末節小名,愛戀身家,如雞鶩之爭食、婦女之簡狎,庶不令主上厭極大創,禍流縉紳。
然其要惟在讀書,讀書而後實忠實孝實用出矣。
先機蚤見,已若知有熹廟之末年與今上之神聖者,是其人真可大用。
會有忌其才高者,阨之使不得至台省。
後遂偃仰郎署,衡文閩海,終不能大有所表見,而僅以詩文為當時師法,亦可惜也。
退谷羸寢,力不能勝布褐。
性深靖如一泓定水,披其帷,如含冰霜,不與世俗人交接,或時對面同坐起若無睹者;仕宦邀飲,無酬酢,主賓如不相屬,人以是多忌之。
而專積思於書史,齋頭亦緻法書名畫,瓶幾布設,不數日,翻閱功深,塵堆硯表,卷帙正倒參差,常從塵硯中,磨墨一方,頭眼入於紙筆,作書生家紙格細字。
居官垂老,無一日間。
嘗恨世人聞見汩沒,守文難破,故潛思遐覽,深入超出,綴古今之命脈,開人我之眼界。
故其所著書出,賢者通志,而鈍夫長根,雖甚仇怨者,意欲投之於廁,而不能禁其不行。
萬曆甲寅、乙卯間,取古人詩與元春商定,分朱藍筆,各以意棄取,鋤莠除礫,笑哭由我,雖古人不之顧,世所傳《詩歸》是也。
幾以此得禍者數矣。
小儒輩侏侏暖暖,刻為書破之,退谷笑謂我曰:「是何見之晚也,吾輩除此書外,自有可傳後者,正不須護之,使人不妒。
我輩護此書而必欲其興,與世之妒此書而必欲其廢,廣隘深淺,相去幾何?」予深高其言。
退谷改南時,僦秦淮一水閣,閉門讀史,筆其所見,題曰《史懷》。
孤衷靜影,常借歌管往來,陶寫文心,每遊人午夜棹回,曲倦酒盡,兩岸寂不聞聲,而猶有一燈熒熒、守筆墨不收者,窺窗視之,則嗒然退谷也。
東南人士以為真好學者,退谷一人耳。
所至名山川必遊,遊必足目淵渺,極升降縈繚之美。
使巴蜀,歷三峽;入東魯,觀日出;較閩士,陟武夷;東南之久客如家,吳越之一遊忘返——山川豫待,人士歡迎,其詩文未嘗不勇進而勤徙也。
年四十八九,始念人生不常,佛種漸失,悲淚自矢,以為讀書不讀內典,如乞丐食,終非自爨;男子住世數十年,不明生死大事,貿貿而去,一妄庸人耳。
乃研精《楞嚴》,眠食藩溷,皆執卷熟思,著《如說》十卷,病臥猶沾沾念之,曰:「使吾數年視息人間,猶得細窺妙莊嚴路也。
」 退谷簡易如楊子雲、劉子政一流人,敝車羸服,挾雙僮出,不治威儀。
嘗遊虎丘,遭兩公子見侮於途,醉狀欹傾,作捉搦蹴蹋勢,同行客怒欲毆之,退谷急止之曰:「此惡少也,吾趨避之耳。
」明日傳刺,有兩書生求見,肅衣冠,書幣恭謹,以文來贄,稱弟子者。
退谷出舟相見,則向人也,為細閱其文,不復言,兩人慚無措。
退谷雖嚴冷,然待友接士,一以誠厚,薦人惟恐其知。
曾答當路書,至半,停筆思曰:「彼方有何士為一言之?」久之,思得一人,喜而書,汩汩然若有所請屬者。
其後所薦人多雌黃退谷,彼特未知前書中語耳,使以書中語告之,慚當何如也。
性喜擇士,凡一見而知其人,卒以成名者甚眾。
遇有真賞,雖其人在千裡之外,心憶口追,常如隔鄰人;有佳文妙談,日自尋味,以潤澤其胸臆,不問所逢貴賤,皆執其裾而詳告之。
故往往才人成就,歡悅無量。
但以愛人慧巧,不肖者因而呈身,濫入交遊,訽懟齮齕,皆叢於此,亦可為士大夫不慎之戒矣。
退谷內行過人,凡大父以下,先世貽家孝愛、為生艱難事,皆回環於心,未嘗一日忘。
生、嗣父母,恩養教誨,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詞。
弟侄相依,孤寡盈前,歡笑痛苦,一往無緒。
然居喪作詩文、遊山水,不盡拘乎禮俗,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也。
予嘗記其一事:生父訓導公以受禮部郎中封去毗陵,退谷亦秩滿,遷閩中督學,侍親還家,舟泊九江。
歲除,明晨服吉賀正。
訓導公素嚴,忽中繼室之言,不聽上舟。
退谷衣冠立岸上良久,長年廝役,錯愕不知所謂。
已而上舟跪拜,訓導公咄咄促之起。
問嫗安在,則猶床上臥,退谷復衣冠拜床下,曰:「太夫人安否?謹再拜賀太夫人正。
」後侍童為予道如是,予爾時問之,歎仰而已。
退谷為諸生十二年,常不利。
癸卯舉孝廉,至庚戌始為夷陵雷公簡討所深賞,中第十七人,成進士。
為行人者八年,中間使四川、山東及典貴州乙卯鄉試者凡三差。
擬部者二年,改授工部主事。
上疏願改南曹,部持不覆者又二年。
授南禮部儀制司主事,轉祠祭司郎中者又一年。
升福建提學僉事,考較興化、延平、福州三府者一年。
尋丁父憂去職,大計中人言,服闋居家者凡三年。
而退谷卒,壽蓋五十有二矣。
生於萬曆甲戌七月二十七日,沒以天啟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葬以天啟末年丁卯十月十二日。
塋去皂市十裡,笑城之南。
所著書有《隱秀軒全集》,評閱諸書,俱行於世。
退谷諱惺,字伯敬。
先世江西永豐人,正德中始徙景陵之皂市。
曾祖諱弘仲,祖諱山,最有隱德。
山生二子,長即公嗣父,諱一理,號裕齋公,嗣母陳宜人;次即公生父,諱一貫,號魯庵公,武進縣訓導,生母馮宜人——皆以公貴拜大夫、宜人。
妻黃氏,亦封宜人。
妾廣陵女吳氏,以過悲繼公死。
黃宜人所生子肆夏,年十四為諸生,穎邁早卒。
嗣子陔夏,亦諸生,娶謝氏,有孫矣。
母弟四人:愫早卒;恮諸生,詩文甚奇,先退谷卒;悌又先恮卒;獨五弟快在耳。
快真樸,長齋事佛,通書畫,事予如兄。
侄二人:昭夏、納夏,昭夏亦諸生。
元春既已為誌,憶昔年退谷之作魏長公銘也,曰:「後死者之墓之志,烏知夫誰手?」予戲謂退谷:「有如我一旦填溝壑,所謂君雖恨於臣,無可奈何也。
」當時戲言耳,豈意一片幽石真落予手乎!悲夫,何以銘! 銘曰: 餐幽獵秀無終極,冰性霜毫真宰匿。
得意靜書不再飾,海嶽如從君受職。
驅煙排霧待拂拭,紛紛餘子不相識。
強來君前談法式,鞭笞鳳麟加裁抑。
爾曹蠢蠢徒失色,勤農堯湯費稼穡。
汗流至踵沒籍湜,大勇猛人歸蓮域。
厭多聞障宣慈力,海印放光隻頃刻。
發棺求之不可得,茫茫衣履我銘側。
觀察使吳公白雪墓誌銘 吳公白雪,天啟甲子卒於寧夏。
既輿櫬歸家,五年,二子寅、驥將以崇禎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公於北郭香稻園。
園,公所營也,其中綠筿幽石、水榭煙路,皆公平日耽玩徙倚之地。
又其北為三一庵,舊為東林寺,公少與李少參長叔讀書處。
兩君先後通籍。
公湖州歸,葺之,燈火青熒,煙水空冥,公魂魄必往來是中,蔔吉固宜矣。
而二子以其狀乞銘於元春。
記公家居日,予常過公貝閣,愛其天機鏗宏,道心超忽,固嘗以公為韻人也;而讀其狀,想其居官,又不得以一韻而掩之。
乃作誌曰: 公諱文企,字幼如,白雪其號,又號厔庵老人,又號絮庵。
毛恭人孕公時,從兄方伯公文佳舉於鄉,旗至而公生,故小字旗生。
其先世自三吳徙吾竟陵。
曾祖諱瓊,祖諱政潮。
父諱鏜,贈公也。
贈公有四子,而公為季。
贈公早歿,伯兄文炳督之學。
辛卯鄉舉第二人,戊戌成進士。
初除南戶部主事,即矯然以清節自治。
往榷武林北新關,公慨然曰:「簹為虎,官為狼,商不可為也。
」澄心察之,度其利病所在,而一以商為命,於是減纖雜稅三千金。
有翼簹而虎者,抵於法,除其蟊殆盡。
少塚宰史公歎曰:「亭亭哉斯人乎!」疏薦之。
後六年,出守寧波,曰:「吾今日東海太守,惟知有法耳。
」定海邑為防汛駐節之地,郡城閫常虛其地以貯戎馬,豪者奪之為市肆,而輸金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