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記
關燈
小
中
大
遊玄嶽記
自寒河七日抵界山,山始眾。
是時方清明,男婦鬢生,柳枝淒然,有墳墓想。
至迎恩觀,舁人忽下肩,向井東叩首,復舁上肩去,肅肅悸人矣。
過沐浴堂,夾古柏,陰黑成市。
與王子坐柏下,告之曰:「此物豈無神乎?矧今且萬株。
」入遇真宮,復出行於柏。
窮其柏之際,仰視枝,俯盼根,無一株遺者。
柏窮為仙關,關阨塞,他木老禿,與細竹點兩山。
又行陂陀中,指元和觀東路:「行人紜紜者,何所也?」同行僧曰:「十八盤道也,返則徑其處。
」又行沃野,乃見玉虛橋。
橋渡之,以之於宮耳。
舍橋繇樹隙傍至道人室,繇道人室躡闆渡溷渠,旁至宮。
宮麗甚,制乃不可詳,且非野人所好。
旁至會仙樓,峻壁四周,蒼翠無間。
啟後窗,有樵人方負薪過。
出宮,柏數十層亂於門。
又旁至先所謂橋者,微聞水音不能去。
返道人室,語同行僧曰:「遊他山人跡不接,從本路出入,稍曲折焉,即幻矣;此山有級有鏁有縆,以待天下人,如人門前路,天下人鹹來此山如省所親,足足相躡,目目相因。
請與師更其足目,以幻吾心。
」同行僧曰:「此而去,有金沙坪。
」 明日,從望仙樓後,繇昨所謂樵徑者,漸不逢人。
橡葉正秀,壑平其阜。
柳家澗初自林出,嶺行屢折,橡輒隨其折處。
忽從萬橡中下一壑,高低環青,有石可坐,澗亦送聲來坐處。
將至坪,左山深杳,道者結廬。
才引脰望之,有二山雞,從澗中衝起。
入觀中,道人方煮橡麵接眾,食隨磬下。
繇齋堂啟窗,群山墉如。
出與王子坐泉中,而同行僧從左右遙呼,已先得一處為閑亭者,為煙客居者,皆可澹人情慮。
去坪,回望坪中,殊秀絕。
然壑漸深,樹皆如其深數,高卑疏密,非聰明所能施設。
過繫馬峯,忽一巖奇甚,連延數處,怪石與樹與草與澗若一心一手,彼隙則此充之。
與王子復返其起處詳觀焉。
巖未窮,即為仁威觀。
有落葉數十片,背正紅,點橋前小池,若朱魚乘空。
過觀十餘裡,桃李花與映山紅盛開如春;接葉濃陰,行人渴而憩如夏;蟲切切作促織吟,紅葉委地如秋;老槐古木,鐵幹虯蜷,葉不能即發如冬——深山密徑,真莫定其四時。
有猿綴樹間,方自嬉,童僕呼於後,猿掛自若。
入隱仙巖,無居人,惟異柏一株,類垂楊嫋嫋,然新青欲墮矣。
自老姥祠而上,望天拄、南巖諸峯,嵐光照人、層浪自接者為一重,而其下松柏翼嶺、青枝襯目、稍近而低者又為一重,兩重山接魂弄色於暄霽之中,萬壑樹交蓋比圍於趾步之間,目不得移,氣不得吐,遂休五龍方丈自恣焉。
宮所負山峯,峭然豪立,所謂五井二池,碌碌不可照覽,一入即出。
又途中經奇逾涯,聞有淩虛巖、希夷誦經臺、自然庵皆勝,皆略之。
是夜眠不穩,樓下有繫猿,啼到曉。
早起,梯石穿岡,上竹樹,俯看深壑,茫若墜煙,身在塹底,五龍忽在天際。
下級幾不可止,細流時在耳邊,與蒙茸爭路。
又行四五裡,水自北來南,響始奔。
自南折東,始為青羊澗。
澗上置橋,高壁成城,相圍如一甕,樹色徹上下。
波聲為石所迫,人不得細語,桃花方自千仞落,亦作水響聽,澗自此橋始快焉。
沿澗而折,過仙龜巖,如龜負苔蘚而坐,泉從中噴出濺客。
此而上,石多怪:向外者如捉人裾,向下者如欲自墜,突起者樹如為之支扶,中斷者樹如為之因緣。
其為杉松柏尤奇:在山上者,依山蹲石,根露獰獰,必千尋數抱而後已;其在深壑者,力森森以達於山,千尋數抱,才及山根,而望其頂,又亭亭然與高樹同為一蓋,此殆不可曉。
覺山壑升降中,數千萬條皆有厝置條理,參天拔地,因高就缺,若隨人意想現者。
始猶色然駭,中而默息,久之告勞焉,如江客之厭月矣。
然每至將有結構處,尤警人思。
自仙龜巖過百花泉,東至滴水巖,觀其水所滴如刻漏。
是時南巖宮殿已迎瞻矚,猶尋徑左行。
右見五龍,已如舟中望岸上,送者欠立未去;而五龍前所見眾山紛紛委於壑,松柏各隨其山下伏,安然與荇藻不異。
自顧身所經處,怪石奇植,非無故者。
度天一橋,山蕊自吐,道人室層架其上,峻阪危棧,相為奔秀。
及登小天門,有巖石垂垂冒人,但所謂巨人跡者,貿貿不可踵趾。
王子亦曰:「巖間紋多類此者。
欲入殿觀諸巖之奇,而兩日間木石多變,心目賢勞,若更以眾奇巖惑之,縱觀費目,分觀費心,參差觀心目俱費,費必將有所遺。
曷寓道人室,明晨淡然一往矣。
」 日未午,道人不可久對,與同行僧謀:「此半日亦無坐理,當以了虎耳巖。
」同行僧曰:「若上太子巖,取道之虎耳,則並可了紫霄。
」乃往紫霄。
其宮背展旗峯,卷雲切鐵,有起止之勢,使人眩栗。
已入宮,問禹跡池及福地所在,則已過。
復出宮觀池,繞池登福地,嵾頂以下諸峯,赤日直射,有光無色。
繇宮上太子巖,磴道迢迢,疲乃造極。
嵾頂別為一重,不可見,以下諸峯,嵐息煙滅,暄多而淒少。
繇巖歷山上行,臨睨紫霄,指隔嶺朱垣,問同行僧,雲為威烈觀。
行穿後山,下趨虎耳,此路無林木。
見一松,追而憩之。
虎耳僧適來松下,會因同進。
近巖有竹數竿,水一泓,與王子堅坐。
比入巖,嵌空成屋,故榻尚在。
僧導至頂上,凡老僧花木亭榭殆盡,惟藕塘水猶與泥相守。
僕有善取藕者,跣而下,兩足踏藕之所在,如梭往反,而手出之,山僧以為
是時方清明,男婦鬢生,柳枝淒然,有墳墓想。
至迎恩觀,舁人忽下肩,向井東叩首,復舁上肩去,肅肅悸人矣。
過沐浴堂,夾古柏,陰黑成市。
與王子坐柏下,告之曰:「此物豈無神乎?矧今且萬株。
」入遇真宮,復出行於柏。
窮其柏之際,仰視枝,俯盼根,無一株遺者。
柏窮為仙關,關阨塞,他木老禿,與細竹點兩山。
又行陂陀中,指元和觀東路:「行人紜紜者,何所也?」同行僧曰:「十八盤道也,返則徑其處。
」又行沃野,乃見玉虛橋。
橋渡之,以之於宮耳。
舍橋繇樹隙傍至道人室,繇道人室躡闆渡溷渠,旁至宮。
宮麗甚,制乃不可詳,且非野人所好。
旁至會仙樓,峻壁四周,蒼翠無間。
啟後窗,有樵人方負薪過。
出宮,柏數十層亂於門。
又旁至先所謂橋者,微聞水音不能去。
返道人室,語同行僧曰:「遊他山人跡不接,從本路出入,稍曲折焉,即幻矣;此山有級有鏁有縆,以待天下人,如人門前路,天下人鹹來此山如省所親,足足相躡,目目相因。
請與師更其足目,以幻吾心。
」同行僧曰:「此而去,有金沙坪。
」 明日,從望仙樓後,繇昨所謂樵徑者,漸不逢人。
橡葉正秀,壑平其阜。
柳家澗初自林出,嶺行屢折,橡輒隨其折處。
忽從萬橡中下一壑,高低環青,有石可坐,澗亦送聲來坐處。
將至坪,左山深杳,道者結廬。
才引脰望之,有二山雞,從澗中衝起。
入觀中,道人方煮橡麵接眾,食隨磬下。
繇齋堂啟窗,群山墉如。
出與王子坐泉中,而同行僧從左右遙呼,已先得一處為閑亭者,為煙客居者,皆可澹人情慮。
去坪,回望坪中,殊秀絕。
然壑漸深,樹皆如其深數,高卑疏密,非聰明所能施設。
過繫馬峯,忽一巖奇甚,連延數處,怪石與樹與草與澗若一心一手,彼隙則此充之。
與王子復返其起處詳觀焉。
巖未窮,即為仁威觀。
有落葉數十片,背正紅,點橋前小池,若朱魚乘空。
過觀十餘裡,桃李花與映山紅盛開如春;接葉濃陰,行人渴而憩如夏;蟲切切作促織吟,紅葉委地如秋;老槐古木,鐵幹虯蜷,葉不能即發如冬——深山密徑,真莫定其四時。
有猿綴樹間,方自嬉,童僕呼於後,猿掛自若。
入隱仙巖,無居人,惟異柏一株,類垂楊嫋嫋,然新青欲墮矣。
自老姥祠而上,望天拄、南巖諸峯,嵐光照人、層浪自接者為一重,而其下松柏翼嶺、青枝襯目、稍近而低者又為一重,兩重山接魂弄色於暄霽之中,萬壑樹交蓋比圍於趾步之間,目不得移,氣不得吐,遂休五龍方丈自恣焉。
宮所負山峯,峭然豪立,所謂五井二池,碌碌不可照覽,一入即出。
又途中經奇逾涯,聞有淩虛巖、希夷誦經臺、自然庵皆勝,皆略之。
是夜眠不穩,樓下有繫猿,啼到曉。
早起,梯石穿岡,上竹樹,俯看深壑,茫若墜煙,身在塹底,五龍忽在天際。
下級幾不可止,細流時在耳邊,與蒙茸爭路。
又行四五裡,水自北來南,響始奔。
自南折東,始為青羊澗。
澗上置橋,高壁成城,相圍如一甕,樹色徹上下。
波聲為石所迫,人不得細語,桃花方自千仞落,亦作水響聽,澗自此橋始快焉。
沿澗而折,過仙龜巖,如龜負苔蘚而坐,泉從中噴出濺客。
此而上,石多怪:向外者如捉人裾,向下者如欲自墜,突起者樹如為之支扶,中斷者樹如為之因緣。
其為杉松柏尤奇:在山上者,依山蹲石,根露獰獰,必千尋數抱而後已;其在深壑者,力森森以達於山,千尋數抱,才及山根,而望其頂,又亭亭然與高樹同為一蓋,此殆不可曉。
覺山壑升降中,數千萬條皆有厝置條理,參天拔地,因高就缺,若隨人意想現者。
始猶色然駭,中而默息,久之告勞焉,如江客之厭月矣。
然每至將有結構處,尤警人思。
自仙龜巖過百花泉,東至滴水巖,觀其水所滴如刻漏。
是時南巖宮殿已迎瞻矚,猶尋徑左行。
右見五龍,已如舟中望岸上,送者欠立未去;而五龍前所見眾山紛紛委於壑,松柏各隨其山下伏,安然與荇藻不異。
自顧身所經處,怪石奇植,非無故者。
度天一橋,山蕊自吐,道人室層架其上,峻阪危棧,相為奔秀。
及登小天門,有巖石垂垂冒人,但所謂巨人跡者,貿貿不可踵趾。
王子亦曰:「巖間紋多類此者。
欲入殿觀諸巖之奇,而兩日間木石多變,心目賢勞,若更以眾奇巖惑之,縱觀費目,分觀費心,參差觀心目俱費,費必將有所遺。
曷寓道人室,明晨淡然一往矣。
」 日未午,道人不可久對,與同行僧謀:「此半日亦無坐理,當以了虎耳巖。
」同行僧曰:「若上太子巖,取道之虎耳,則並可了紫霄。
」乃往紫霄。
其宮背展旗峯,卷雲切鐵,有起止之勢,使人眩栗。
已入宮,問禹跡池及福地所在,則已過。
復出宮觀池,繞池登福地,嵾頂以下諸峯,赤日直射,有光無色。
繇宮上太子巖,磴道迢迢,疲乃造極。
嵾頂別為一重,不可見,以下諸峯,嵐息煙滅,暄多而淒少。
繇巖歷山上行,臨睨紫霄,指隔嶺朱垣,問同行僧,雲為威烈觀。
行穿後山,下趨虎耳,此路無林木。
見一松,追而憩之。
虎耳僧適來松下,會因同進。
近巖有竹數竿,水一泓,與王子堅坐。
比入巖,嵌空成屋,故榻尚在。
僧導至頂上,凡老僧花木亭榭殆盡,惟藕塘水猶與泥相守。
僕有善取藕者,跣而下,兩足踏藕之所在,如梭往反,而手出之,山僧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