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記

關燈
自成都來住累月,課隸人,分江水入川,灌田以自澹。

    而先生之仲子履顏其軒為「純音」,先生之鄉人稱為繁川莊,先生皆聽之。

     萬曆丁巳,官楚憲司,屬譚子為之記。

    記暇,譚子想慕其地,復為絕句詩凡六首,先生亦聽之也。

     重修寶峰山觀音寺碑記 邑志載寶峰山觀音寺創自天順年間,即今所謂十八灣觀音寺也。

    邑百裡無山,何山之足名?寺必麗山,寺之斯山之矣。

    或曰竟陵者,陵之所竟也,茭蒲葦之間,稍岡焉脊焉,亦山之矣。

    是二者皆無據。

    然稱為十八灣寺者尤著。

    十八灣,字亦雅,瀠洄所環,堤勢地形,及帆焉步焉者,相與灣之,以暨於十有八。

    而寺之鍾晨梵夕於渚畝之內者,亦常與舟馬之人,戀魂送響,而不即去。

     近土人又稱為十八灣楊氏寺。

    楊自成化始從江右移家占籍,奄有田廬,寺僧相依為香飯主。

    至幾傳而諱某者,始克新之。

    又兩傳而為今之楊居士某,夙有白業,閭黨稱善,聞旃檀而不愧,見蓮花而生恭。

    入禮大士,垝敗觸目,若其身冒風日也;吊百身於莓苔之中,若其衣蒺藜也。

    乃以數十年所耨於水、耕於火、植於木、鋤於金而變化於土者,舉以輸諸寺而像之,而殿之,而廡之,而垣且甃之,視舊制加廣焉。

    越三年,始改觀,是為萬曆之己未歲。

    謁碑於予,而予因以發歎焉:朝施者吾思其所瘠,官施者吾思其所膏,商施者吾思其所子母,儈施者吾思其所血,農以勤行力作,不造一冤、不希一福而施,吾望其瓦薨龕宇,猶有汗痕,即此是日月登明矣。

    然則十八灣楊居士,亦可傳也已!乃為記,以貽後之慳貪者。

     (《譚友夏合集》卷十一止此) 廬山五乳寺供養畫像碑記 予三遊江南,一入彭蠡,至章門,凡往來八經廬山,而不得登。

     崇禎壬申孟夏,病臥琵琶亭下,蓋山中僧待予久矣,對之有愧容。

    適慈航、石照諸師初募成五乳寺八十八祖畫像香燈,買田礲碑,求予為記,以壽此畫及其募田,永無漁敚。

    予既以病不得上,而喜吾字墨之先據其巔也,諾之。

     其明年,予家居,慈公身為請,始進而問故。

    慈公曰:「此新安丁南羽居士所畫像也。

    南羽畫佛大士像滿天下,雄悲動人,率不能一二軀,而是畫獨取盈各祖,冊與軸各八十有八。

    所畫行住雲水、目努眉低、杖飛瓶立、捧書執器,皆有微細功行蟠入筆端,下至胡人蠻奴、獅喜蟒嗔,無不支頤曲膝、豎毛決蹄、仰視俯視、向人作語,蓋道子、伯時之流也。

    自憨山大師至止五乳,此畫遂留山中。

    憨師逝,畫益當守。

    吾徒募緇褐善信,如其祖數,各有香燈花果,生生供養。

    於是乎有田,因田念香燈花果,因香燈花果念丁氏畫像,因像念憨師所遺,是其所以壽之之道也。

    」予聞之有感焉。

    憨師在神宗朝,坐有道士山事,赴詔獄,戍嶺南,尋蒙放歸衡嶽,因老匡阜。

    高標警俗,卓行棲雲,宗風之振,遠接紫柏。

    而深山眷屬同志,相與敬所尊、愛所寶,為法皇皇,營心千劫,可重如此。

    吾儒士大夫,一遭罪廢顛踣,嗟籲頹然,無復道德文章之想,偷生視息,安能卬首結思,益究所未逮,使天下翕然?而其所號為門牆徒侶者,又安能益重其言,服習恪恭步趨不稍衰,念其死,而曝其書畫,為一歎息者?是豈真世外人獨有高風耶!碑山中者,當令岩間亂流莫便飛去,尚為人間洗此感慨也。

    作八十八祖畫像記。

     應山舊令碑 廣德夏予蘭從應山遷武昌郡丞以去且數年,應山諸君子懷思日篤,創生祠,貌其像,歲時祝之。

    蓋應山無他祠,自張公給諫後,至是始再見雲。

    其情專,其意古,非他郡邑文飾去思以行讇者,予是以諾其碑。

     予嘗與令交,不能讇事也。

    側聞吾楚賢者皆義令,以令有保護楊忠節一事,入人甚深,若家受其賜者。

    天下人聞其風而義之曰:「賢哉夏令!」至行於章奏,聞於朝。

    雖久淹丞署不得調,而頑夫宵子仰視之,在層雲之上矣。

    我楚人寒心銷骨,念之悸栗,其何忍忘令與同時郡伯李公也。

    三戶義之,三戶祝之,所以報也,祠於應山,不幾隘與?諸君子曰:「義令者,吾楚人事也;德令者,吾邑事也。

    令治吾邑,冰雪其身焉,一縑一鏹不以擾吾民,賦無羨,訟無鍰,甑塵魚梁,有廉淡風;邑利病則不讓,力除子粒,改折二糧,請於上,民困蘇焉。

    邑久茀不理,令斯土者,如以官為郵,官以何時,而悴神竭物,為後來作勞薪?大夫曰:『是何言之陋!得百裡而君之,為父母而不為子孫計長久乎?城痹池塞,一夫可越,視廒廒亡,視庫庫亡,可若何?』一更新之,督畚插,謹錢穀,必躬必隸,如有嗬責。

    性素愛士,追之琢之,使成譽髦,以為頖水人文之都居也,新其宮使講德焉。

    已而周覽風物,作二閘以聚之,水石迎拒,輝瀾相朝。

    其上建藥師殿,士子日課藝,比丘梵潮磬煙,與城堞回匝,洵可樂已。

    吾儕德令者也,非義令者也。

    」 予慨然曰:「諸君子謂下石助焰者,有不輕士殘民者乎?美官在前,奇禍在後,而色不變者,前日之廉吏、慈吏、才吏也。

    叔向有言:君子枉憂,不救不祥。

    廉吏、慈吏、才吏,祥莫大焉,不負國,不負朋友,寧負士民哉!天下人與吾楚人義之,諸君子德之,一也。

    匪德,胡義也?上官信之,齊民保之,學古知道之君子許之,其大夫之謂乎?匪義,胡許矣!」予非知道者,竊附於學古,而永之石。

    題曰「舊令碑」,別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