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記
關燈
小
中
大
,往來秋色上。
茅子曰:「新秋可念,當與子泛於沄沄淰淰之中。
不以舟以筏,筏架木朱檻,製如幔亭。
」 越三日,筏成。
再遊烏龍潭記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靜,筏宜穩,亭閣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客宜幽適無累,然造物者豈以予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
至中流,風妒之,不得至荷蕩,旋近釣磯,繫筏垂柳下。
雨霏霏濕幔,猶無上岸意。
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蓋立幔中,濕透衣表。
風雨一時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羅襪無所惜,客乃移席新軒。
坐未定,雨飛自林端,盤旋不去,聲落水上,不盡入潭,而如與潭擊。
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處。
電與雷相後先,電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八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於雨,作金銀珠貝影,良久乃已。
潭龍窟宅之內,危疑未釋。
是時風物倏忽,耳不及於談笑,視不及於陰森,咫尺相亂,而客之有緻者反以為極暢,乃張燈行酒,稍敵風雨雷電之氣。
忽一姬昏黑來赴,始知蒼茫歷亂,已盡為潭所有,亦或即為潭所生。
而問之女郎來路,曰不盡然,不亦異乎? 招客者為洞庭吳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許子無念、宋子獻孺、洪子仲韋及予與止生為六客,合凝甫而七。
三遊烏龍潭記 予初遊潭上,自旱西門左行城陰下,蘆葦成洲,隙中露潭影。
七夕再來,又見城端,柳窮為竹,竹窮皆蘆,蘆青青達於園林。
後五日,獻孺招焉,止生坐森閣未歸,潘子景升、鍾子伯敬由蘆洲來,予與林氏兄弟由華林園、謝公墩取微徑南來,皆會於潭上。
潭上者,有靈應觀之岡,合陂陀木杪之水墜於潭,清涼一帶,叢灌其後,與潭邊人家簷溜溝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
閣去潭雖三丈餘,若在潭中立。
筏行潭,無所不之,反若住水軒。
潭以北,蓮葉未敗,方作秋香氣,令筏先就之。
又愛隔岸林木,有朱垣點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忽復得路登,登至岡。
岡外野疇方塘,遠湖近圃。
宋子指謂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岡下結廬,辟一上山徑,俯空杳之潭,收前後之綠,天下升平,老此無憾矣。
」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時殘陽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
始猶紅洲邊,已而潭左方紅,已而紅在蓮葉下起,已而盡潭皆赬,明霞作底,五色忽復雜之。
下岡尋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際,金光數十道,如七夕電影,柳絲垂垂拜月。
無論明宵,諸君試思前番風雨乎!相與上閣,周望不去。
適有燈起薈蔚中,殊可愛,或曰:「此漁燈也。
」 陳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詩記 天啟二年四月,春與故人孟登,蔬食於寒溪寺者累日。
山雨積林,梵聲低濕。
閑步殿門,仰視白闆字,請孟登誦之,孟登為誦其詩序;又請沙門取紙筆,錄其全詩。
詩六章,章各有題:其一曰旱禱龍湖,述龍德;其二曰祀龍明日,母疾靡留,東門乏蠙,孟封公遺美材,述孟德;其三曰縣人賻贈百金,用為歸資,僧二十三人,齋公六人,為誦禮經懺,不取瓣香半粒,述賻德;其四曰縣有三鹿,商有鹿米,欲用秋祭,予不可,請者曰:「安知後來之不終用也!」述三鹿;其五曰縣有魚稞,秋日屆期,請開湖,曰「待署者」,述魚稞;其六曰武昌勝地,昔多名流,百年千祀,誰知陳生?述名勝。
六題古質鬱厚,詩俱稱是。
春瞪目而視孟登曰:「噫!」孟登曰:「此吾縣舊令鏡清陳公也,古人也。
當在吾縣時,務以德化人,以禮服人。
有父子兄弟訟於庭,賜父兄坐,與之茶,而令其子弟拜於堂下,入公門忿,出公門慚,觀者懌,聞者斂。
不意刑政汩沒、偽薄鑠骨之日,行其所學,不敢以衰世待世,不敢以衰世人待人,古人也!乃不知其詩至是。
」春聞之改容。
嗚乎!道德之化,似亡而存;風雅之道,名存實亡。
方此刑政汩沒、偽薄鑠骨之日,有人焉不苦其力,不煩其視聽,隨其所安,而與之無求,尚足以使民愧畏而懷思,故曰存也。
學詩者先於淡其慮,厚其意,回翔其身於今人之上,無意為詩,而真氣聚焉。
春嘗就而思之:歌兒舞女,以情殉志;清流秀子,以志殉情。
其於詩也,似矻矻乎求,所以亡之也,故曰亡也。
兩無所殉而獨立焉,斯之謂存。
存者不告於人,而守此以待者也。
陳君殆其人與! 孟登又言:君今年補官都下,得長沙新化令,登以計偕至,恒與相見。
袖數文錢,日買饣不褷充饑,晨出夕返,數十裡,皆緩步迤邐,無騎資,而人率無知其賢者。
春故梓其六詩,與孟登私相慶而為之記。
陳君名治安,會稽人,春不詳其氏籍,孟登雲爾也。
繁川莊記 莊遠清白江六裡,過繁縣北五裡,江至此分為川。
在大石橋西半裡,川又分,不及橋一畝復合。
橋北不能見川,柳陰之。
柳南度竹隱橋,以川為地,不能見地而見川;時一見地,浮其間如水上物。
度其地,十三畝有半,竹陰之。
蜀中竹善為陰,碧沈如桐,高矚始有葉,葉鬱鬱隆,至半,萬竹齊陰,倒影在川,川嘗碧,碧浸人影而後已。
榿亦然,年深映遠,株必累百。
初入竹時,煙其步。
朱無易先生從蒼蔚間置含清亭,清所含也,竹盡榿陰之,合百數十以為影,如不見川;而見川所浮之地,如榿中物。
然川至此奔激怒生,流潑潑有聲,自竹隱橋以南之地皆若動。
先生乃置軒,常
茅子曰:「新秋可念,當與子泛於沄沄淰淰之中。
不以舟以筏,筏架木朱檻,製如幔亭。
」 越三日,筏成。
再遊烏龍潭記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靜,筏宜穩,亭閣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客宜幽適無累,然造物者豈以予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
至中流,風妒之,不得至荷蕩,旋近釣磯,繫筏垂柳下。
雨霏霏濕幔,猶無上岸意。
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蓋立幔中,濕透衣表。
風雨一時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羅襪無所惜,客乃移席新軒。
坐未定,雨飛自林端,盤旋不去,聲落水上,不盡入潭,而如與潭擊。
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處。
電與雷相後先,電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八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於雨,作金銀珠貝影,良久乃已。
潭龍窟宅之內,危疑未釋。
是時風物倏忽,耳不及於談笑,視不及於陰森,咫尺相亂,而客之有緻者反以為極暢,乃張燈行酒,稍敵風雨雷電之氣。
忽一姬昏黑來赴,始知蒼茫歷亂,已盡為潭所有,亦或即為潭所生。
而問之女郎來路,曰不盡然,不亦異乎? 招客者為洞庭吳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許子無念、宋子獻孺、洪子仲韋及予與止生為六客,合凝甫而七。
三遊烏龍潭記 予初遊潭上,自旱西門左行城陰下,蘆葦成洲,隙中露潭影。
七夕再來,又見城端,柳窮為竹,竹窮皆蘆,蘆青青達於園林。
後五日,獻孺招焉,止生坐森閣未歸,潘子景升、鍾子伯敬由蘆洲來,予與林氏兄弟由華林園、謝公墩取微徑南來,皆會於潭上。
潭上者,有靈應觀之岡,合陂陀木杪之水墜於潭,清涼一帶,叢灌其後,與潭邊人家簷溜溝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
閣去潭雖三丈餘,若在潭中立。
筏行潭,無所不之,反若住水軒。
潭以北,蓮葉未敗,方作秋香氣,令筏先就之。
又愛隔岸林木,有朱垣點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忽復得路登,登至岡。
岡外野疇方塘,遠湖近圃。
宋子指謂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岡下結廬,辟一上山徑,俯空杳之潭,收前後之綠,天下升平,老此無憾矣。
」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時殘陽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
始猶紅洲邊,已而潭左方紅,已而紅在蓮葉下起,已而盡潭皆赬,明霞作底,五色忽復雜之。
下岡尋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際,金光數十道,如七夕電影,柳絲垂垂拜月。
無論明宵,諸君試思前番風雨乎!相與上閣,周望不去。
適有燈起薈蔚中,殊可愛,或曰:「此漁燈也。
」 陳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詩記 天啟二年四月,春與故人孟登,蔬食於寒溪寺者累日。
山雨積林,梵聲低濕。
閑步殿門,仰視白闆字,請孟登誦之,孟登為誦其詩序;又請沙門取紙筆,錄其全詩。
詩六章,章各有題:其一曰旱禱龍湖,述龍德;其二曰祀龍明日,母疾靡留,東門乏蠙,孟封公遺美材,述孟德;其三曰縣人賻贈百金,用為歸資,僧二十三人,齋公六人,為誦禮經懺,不取瓣香半粒,述賻德;其四曰縣有三鹿,商有鹿米,欲用秋祭,予不可,請者曰:「安知後來之不終用也!」述三鹿;其五曰縣有魚稞,秋日屆期,請開湖,曰「待署者」,述魚稞;其六曰武昌勝地,昔多名流,百年千祀,誰知陳生?述名勝。
六題古質鬱厚,詩俱稱是。
春瞪目而視孟登曰:「噫!」孟登曰:「此吾縣舊令鏡清陳公也,古人也。
當在吾縣時,務以德化人,以禮服人。
有父子兄弟訟於庭,賜父兄坐,與之茶,而令其子弟拜於堂下,入公門忿,出公門慚,觀者懌,聞者斂。
不意刑政汩沒、偽薄鑠骨之日,行其所學,不敢以衰世待世,不敢以衰世人待人,古人也!乃不知其詩至是。
」春聞之改容。
嗚乎!道德之化,似亡而存;風雅之道,名存實亡。
方此刑政汩沒、偽薄鑠骨之日,有人焉不苦其力,不煩其視聽,隨其所安,而與之無求,尚足以使民愧畏而懷思,故曰存也。
學詩者先於淡其慮,厚其意,回翔其身於今人之上,無意為詩,而真氣聚焉。
春嘗就而思之:歌兒舞女,以情殉志;清流秀子,以志殉情。
其於詩也,似矻矻乎求,所以亡之也,故曰亡也。
兩無所殉而獨立焉,斯之謂存。
存者不告於人,而守此以待者也。
陳君殆其人與! 孟登又言:君今年補官都下,得長沙新化令,登以計偕至,恒與相見。
袖數文錢,日買饣不褷充饑,晨出夕返,數十裡,皆緩步迤邐,無騎資,而人率無知其賢者。
春故梓其六詩,與孟登私相慶而為之記。
陳君名治安,會稽人,春不詳其氏籍,孟登雲爾也。
繁川莊記 莊遠清白江六裡,過繁縣北五裡,江至此分為川。
在大石橋西半裡,川又分,不及橋一畝復合。
橋北不能見川,柳陰之。
柳南度竹隱橋,以川為地,不能見地而見川;時一見地,浮其間如水上物。
度其地,十三畝有半,竹陰之。
蜀中竹善為陰,碧沈如桐,高矚始有葉,葉鬱鬱隆,至半,萬竹齊陰,倒影在川,川嘗碧,碧浸人影而後已。
榿亦然,年深映遠,株必累百。
初入竹時,煙其步。
朱無易先生從蒼蔚間置含清亭,清所含也,竹盡榿陰之,合百數十以為影,如不見川;而見川所浮之地,如榿中物。
然川至此奔激怒生,流潑潑有聲,自竹隱橋以南之地皆若動。
先生乃置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