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序文
關燈
小
中
大
胎出,人道所尚,而母不知,能使子不知,此於人世之事、一瞬之榮,復何有乎?故曰觀其大也。
母教誕先,才格既已卓然,天下之人傳其罷公車之文,疾於獲雋之篇;吾黨中凡相引以為重者,必曰孟登、孟登。
以春觀之,誕先之所以報其母,不為淺矣,而母尤督之尋師敦友。
每佳士至,誕先雖他出,必招呼令返,惟恐後時;身自酌水量薪,與鐺湯相起止,不以盛夏為解。
有不知己者,戒閽人勿相通。
而至於慈情所及,黽勉求之,匍匐救之,則無親疏賢愚恩仇,力不能而盡之心,己不能而屬之子,人不知而禱之神,春嘗聞而歎焉。
母生長世家,情塵不染,雖鹽豉之間,亦近於道,而春獨窺其略婦女之小見,渾母子之大同,愁城愛河,杳然不知何往,欲率同志之人,奉為佛母,必如是乃可耳。
今年浴佛日,春過武昌,與誕先靜住寒溪寺,聽菩薩泉雨響,同山僧七十餘人,經行蔬食。
母聞之甚喜,貽以念珠一串,圓滑妙好,是母手所持物。
春心許為作六十文,以報母意,而會四方交遊遺書相屬,因以堅誕先之向。
母有倩劉君旦寅,淨名君子也,請以是質之。
為二李觴其尊公文 友人李潑、李瀰,常以其文質予,予為評駁詢谘者數年。
二子感其意,稱門人,予讓不敢當。
蓋生平未嘗以一日長於人,所為以文贄予者,無慮數十百輩,而獨令二子北吾面,何以謝諸君乎?以是不敢當。
其後二子苦心居業,為名諸生,與予諸弟相友善。
潑有女,又與予弟方之子約結婚姻,往來如隔舍比鄰,嚏唾相接。
以末俗世情論之,師弟子無明據,至是亦可以衰矣。
而二子修前恭不稍變,不以姻友為解,予私心愧且畏之:安得質行如古人若是? 已而聞其尊人省江翁語二子曰:「昔邵堯夫築安樂窩,諸門人弟子之家爭築窩待堯夫,汝曹當仿嶽歸堂製,各營一堂,但聽先生車音所至,相與迎之,使兒童臧獲,皆欣欣然有展待不倦之意,是則汝曹事也。
」予之愧且畏也乃滋甚。
天下人孰不高視其子弟,以文章聲譽速與人相雁行?孰肯以名諸生不必且為大人者重自損以門弟子之名?孰不聽子弟薄?而翁之訓其子,至引古人厚蹤妙事如此也?予雖益不敢當,而竊以為翁生平知大義,得有賢子,舉在是矣。
且予之不敢當,則抑有說也。
予幹進好名,深入胎骨。
嘗記富鄭公欲官堯夫,不可;又欲命為先生處士,堯夫曰:「若進豈能禁吏責,既閑安更用名為?」今以予幹進好名之人,坐受安樂先生之奉,其誰許我?若翁者,乃當一二不愧堯夫耳。
翁雖不務仕進,日嘗手一卷,略知前代興亡得失之故及昭代實錄,有儒者所偶忘,翁輒能言之,雖敏人不能奪。
予嘗過其家,坐臥一亭中,聽予與二子論文,盤桓不能去。
亭前雜植花果,察其疏密,早暮以為樂;觀少子弄桔槔、散秧馬,稍存其弓冶。
一庭之中,本學末農,本農末漁,本租庸末券責,本賓筵末饔飧,本愧恥末譙讓,進無吏責,閑無浮名,無修束,無仇怨,無愁苦,居今之世,而有一人如翁者,予不得不指之為堯夫。
使有一人如翁者,而猶慎堯夫之名不肯與,予之不能為堯夫,又何待言哉! 翁六十,予具酒見翁。
倘予也幹進好名,日減一日,亦願營一亭,伏臘相將,用以永日難老,然則翁固予之師也。
二子師予,予師翁,敢因二子而請焉! (《譚友夏合集》卷十止此) 始作汪武昌奏績文 僕自知文字以來,未嘗為邦大夫奏績之文也。
為邦大夫奏績之文,則自武昌汪令君西源始。
常以為鳧飛雉馴之語,千言一律,眾口同諂,真不寫,芳不揚,徒增垢耳,無益於邦大夫也。
雖然,予斯文實當作。
予往來蘇亭、元穀間,如一溪鳥,泛泛弄影,躬被其化,談之不誣,一當作也;天下多故,所在囂淩競誶,武、黃之間彌甚,而武昌人民熙熙樂業,虞牧不改舊,僕得縱遊其地,久不思歸,二當作也;寇充斥遠近,居者一囊粟,行者一束布,惴惴不自保,而獨不敢入大夫境內,脫有之,大夫命釋之,皆愧悔為平民,僕行李不驚,三當作也;司農日乏,郡縣租不得逋,守令罰有差,級常下不得比散職,而大夫之民爭輸挽,裏不聞胥吏聲,僕驚問之,曰「何忍負吾侯」,四當作也;大夫猶有暇晷讀書討故實,頖水湖山之地,結一閣,祠文昌,揖諸士談藝,隨才大小教之,其作文皆有法,諸生多吾友,五當作也。
大夫常訪僕山水佳處,薄世俗熱中幹進之態,道其諸生時事:窮巷荒刹,偃扉展卷,不以面孔向人,亦不知入棘闈後有何得失營,其胸中淡然蕭騷。
今入仕宦,此懷微損。
僕聽之,如對古人語。
而微察大夫雖醇謹雍茂,然無善事上官以博名譽之意。
又京華要津,鴻影不傳,竿牘之風,此焉真絕。
是邦之人,僉歎為希有。
而頃以三年報政,從鵠磯還,顧僕,小洄舟上,喜露頰表,且曰:「吾母多病,今者恃粥痊,恃杖起,獲以健身,親承翟珈之榮,我則幸矣。
」是秋也,僕有弟報政於魯中都,而二親杳然,即筍青魚白,無由奉之,何論封章?然則天之酬大夫純孝者為何如哉!夫封爵高蓋,大夫能忘於懷,而北堂日長,北闕恩深,即至人達士,亦自欣然動念,今茲之賀,真可賀也。
如是則奏績之文,安見不可作者?是為邦大夫奏績文始。
(以上一篇據明末刻《鵠灣集》卷之三補) 劉濟甫賢母序 古今不少母子入山者,然以隱故入山,若姑入山,以待他日之出,其後必出者,不聞也。
古今不少奉母住山者,然母必依子,若夫蔔居山麓,速其子仍入城,或入他山,周旋師友之所在,而己獨與子婦守山中者,不聞也。
古今不少獨身出遊、留妻奉母者,然其家裕然贏餘,無反顧,若中虛、田汙邪,使其子得壹意學問,而寂然拮據,不令子見苦為生難者,不聞也。
數年來,與吾友劉濟甫遊,見其力蒸蒸在進取,神肅肅在文章,性坦坦在師友。
負笈遠學,嘯入松雲,而鐺爐壺榼,相望於道,僮僕默默與濟甫目語,從衣袂間出一片紙,使濟甫受數,則母字也。
濟甫幾案無塵,筆床淨潤,沈吟昏曉,伴侶鍾磬,或記憶往籍,忽忽若有所忘,令僮子歸取,僮子懷一片紙輒往,則濟甫貽母字也。
濟甫既已攻苦深思,有文名,其井竈疆畎之狀,米鹽粔籹之務,施報疏數之節,一仰母慈,不以分其居業,於是文益工,求交者益眾。
凡奩之簪珥、田之收入,以次消耗,繼之以券,至於質宅得緡,以塞收責者之橫。
濟甫私念母起家人,必對案讓,而母欣然徙於八分山,葺其室,塞其向,園牆戶牖,蔚蔚佳氣,男耕女織,肅然朝典;而濟甫反得以去來於松窗草帶之間,經月不歸,盡發其心手,為江漢第一流,然則母於濟甫真兼造化師友之用矣。
濟甫嘗稱其外王父憲副周公負性貞堅,人不能犯,惟母則之,為坤之直;方相其夫文學公如友,又教其子如師,為未亡人二十一年,賴有此耳。
而裡中父老又怪母名家女,乃能甘如是艱辛,以為絕奇,此殊不然也。
惟名家女,故知文字之難,而不以家人生產點子曠懷;惟名家女,故知田宅之輕,而不以子母錢虜挫子逸氣;惟名家女,故知師友之益,而不以交遊道廣謫子煩費;惟名家女,故知遭遇之奇,而不以剪铩羽翰尤子寡效——其本末動靜,所從來深遠矣。
母今六十,為濟甫之友者,請文於予,且傳濟甫之言曰:「世人友其子,因知其母,不知子實有不逮其母者。
」譚子聞之,乃拜手揚言曰:「小人有母,惟小人深信斯言也。
」 甲戌九月三日為朱師菊先生生辰八月十五日授匡僧往粵東文 蓑士見其師菊先生於京師,請
母教誕先,才格既已卓然,天下之人傳其罷公車之文,疾於獲雋之篇;吾黨中凡相引以為重者,必曰孟登、孟登。
以春觀之,誕先之所以報其母,不為淺矣,而母尤督之尋師敦友。
每佳士至,誕先雖他出,必招呼令返,惟恐後時;身自酌水量薪,與鐺湯相起止,不以盛夏為解。
有不知己者,戒閽人勿相通。
而至於慈情所及,黽勉求之,匍匐救之,則無親疏賢愚恩仇,力不能而盡之心,己不能而屬之子,人不知而禱之神,春嘗聞而歎焉。
母生長世家,情塵不染,雖鹽豉之間,亦近於道,而春獨窺其略婦女之小見,渾母子之大同,愁城愛河,杳然不知何往,欲率同志之人,奉為佛母,必如是乃可耳。
今年浴佛日,春過武昌,與誕先靜住寒溪寺,聽菩薩泉雨響,同山僧七十餘人,經行蔬食。
母聞之甚喜,貽以念珠一串,圓滑妙好,是母手所持物。
春心許為作六十文,以報母意,而會四方交遊遺書相屬,因以堅誕先之向。
母有倩劉君旦寅,淨名君子也,請以是質之。
為二李觴其尊公文 友人李潑、李瀰,常以其文質予,予為評駁詢谘者數年。
二子感其意,稱門人,予讓不敢當。
蓋生平未嘗以一日長於人,所為以文贄予者,無慮數十百輩,而獨令二子北吾面,何以謝諸君乎?以是不敢當。
其後二子苦心居業,為名諸生,與予諸弟相友善。
潑有女,又與予弟方之子約結婚姻,往來如隔舍比鄰,嚏唾相接。
以末俗世情論之,師弟子無明據,至是亦可以衰矣。
而二子修前恭不稍變,不以姻友為解,予私心愧且畏之:安得質行如古人若是? 已而聞其尊人省江翁語二子曰:「昔邵堯夫築安樂窩,諸門人弟子之家爭築窩待堯夫,汝曹當仿嶽歸堂製,各營一堂,但聽先生車音所至,相與迎之,使兒童臧獲,皆欣欣然有展待不倦之意,是則汝曹事也。
」予之愧且畏也乃滋甚。
天下人孰不高視其子弟,以文章聲譽速與人相雁行?孰肯以名諸生不必且為大人者重自損以門弟子之名?孰不聽子弟薄?而翁之訓其子,至引古人厚蹤妙事如此也?予雖益不敢當,而竊以為翁生平知大義,得有賢子,舉在是矣。
且予之不敢當,則抑有說也。
予幹進好名,深入胎骨。
嘗記富鄭公欲官堯夫,不可;又欲命為先生處士,堯夫曰:「若進豈能禁吏責,既閑安更用名為?」今以予幹進好名之人,坐受安樂先生之奉,其誰許我?若翁者,乃當一二不愧堯夫耳。
翁雖不務仕進,日嘗手一卷,略知前代興亡得失之故及昭代實錄,有儒者所偶忘,翁輒能言之,雖敏人不能奪。
予嘗過其家,坐臥一亭中,聽予與二子論文,盤桓不能去。
亭前雜植花果,察其疏密,早暮以為樂;觀少子弄桔槔、散秧馬,稍存其弓冶。
一庭之中,本學末農,本農末漁,本租庸末券責,本賓筵末饔飧,本愧恥末譙讓,進無吏責,閑無浮名,無修束,無仇怨,無愁苦,居今之世,而有一人如翁者,予不得不指之為堯夫。
使有一人如翁者,而猶慎堯夫之名不肯與,予之不能為堯夫,又何待言哉! 翁六十,予具酒見翁。
倘予也幹進好名,日減一日,亦願營一亭,伏臘相將,用以永日難老,然則翁固予之師也。
二子師予,予師翁,敢因二子而請焉! (《譚友夏合集》卷十止此) 始作汪武昌奏績文 僕自知文字以來,未嘗為邦大夫奏績之文也。
為邦大夫奏績之文,則自武昌汪令君西源始。
常以為鳧飛雉馴之語,千言一律,眾口同諂,真不寫,芳不揚,徒增垢耳,無益於邦大夫也。
雖然,予斯文實當作。
予往來蘇亭、元穀間,如一溪鳥,泛泛弄影,躬被其化,談之不誣,一當作也;天下多故,所在囂淩競誶,武、黃之間彌甚,而武昌人民熙熙樂業,虞牧不改舊,僕得縱遊其地,久不思歸,二當作也;寇充斥遠近,居者一囊粟,行者一束布,惴惴不自保,而獨不敢入大夫境內,脫有之,大夫命釋之,皆愧悔為平民,僕行李不驚,三當作也;司農日乏,郡縣租不得逋,守令罰有差,級常下不得比散職,而大夫之民爭輸挽,裏不聞胥吏聲,僕驚問之,曰「何忍負吾侯」,四當作也;大夫猶有暇晷讀書討故實,頖水湖山之地,結一閣,祠文昌,揖諸士談藝,隨才大小教之,其作文皆有法,諸生多吾友,五當作也。
大夫常訪僕山水佳處,薄世俗熱中幹進之態,道其諸生時事:窮巷荒刹,偃扉展卷,不以面孔向人,亦不知入棘闈後有何得失營,其胸中淡然蕭騷。
今入仕宦,此懷微損。
僕聽之,如對古人語。
而微察大夫雖醇謹雍茂,然無善事上官以博名譽之意。
又京華要津,鴻影不傳,竿牘之風,此焉真絕。
是邦之人,僉歎為希有。
而頃以三年報政,從鵠磯還,顧僕,小洄舟上,喜露頰表,且曰:「吾母多病,今者恃粥痊,恃杖起,獲以健身,親承翟珈之榮,我則幸矣。
」是秋也,僕有弟報政於魯中都,而二親杳然,即筍青魚白,無由奉之,何論封章?然則天之酬大夫純孝者為何如哉!夫封爵高蓋,大夫能忘於懷,而北堂日長,北闕恩深,即至人達士,亦自欣然動念,今茲之賀,真可賀也。
如是則奏績之文,安見不可作者?是為邦大夫奏績文始。
(以上一篇據明末刻《鵠灣集》卷之三補) 劉濟甫賢母序 古今不少母子入山者,然以隱故入山,若姑入山,以待他日之出,其後必出者,不聞也。
古今不少奉母住山者,然母必依子,若夫蔔居山麓,速其子仍入城,或入他山,周旋師友之所在,而己獨與子婦守山中者,不聞也。
古今不少獨身出遊、留妻奉母者,然其家裕然贏餘,無反顧,若中虛、田汙邪,使其子得壹意學問,而寂然拮據,不令子見苦為生難者,不聞也。
數年來,與吾友劉濟甫遊,見其力蒸蒸在進取,神肅肅在文章,性坦坦在師友。
負笈遠學,嘯入松雲,而鐺爐壺榼,相望於道,僮僕默默與濟甫目語,從衣袂間出一片紙,使濟甫受數,則母字也。
濟甫幾案無塵,筆床淨潤,沈吟昏曉,伴侶鍾磬,或記憶往籍,忽忽若有所忘,令僮子歸取,僮子懷一片紙輒往,則濟甫貽母字也。
濟甫既已攻苦深思,有文名,其井竈疆畎之狀,米鹽粔籹之務,施報疏數之節,一仰母慈,不以分其居業,於是文益工,求交者益眾。
凡奩之簪珥、田之收入,以次消耗,繼之以券,至於質宅得緡,以塞收責者之橫。
濟甫私念母起家人,必對案讓,而母欣然徙於八分山,葺其室,塞其向,園牆戶牖,蔚蔚佳氣,男耕女織,肅然朝典;而濟甫反得以去來於松窗草帶之間,經月不歸,盡發其心手,為江漢第一流,然則母於濟甫真兼造化師友之用矣。
濟甫嘗稱其外王父憲副周公負性貞堅,人不能犯,惟母則之,為坤之直;方相其夫文學公如友,又教其子如師,為未亡人二十一年,賴有此耳。
而裡中父老又怪母名家女,乃能甘如是艱辛,以為絕奇,此殊不然也。
惟名家女,故知文字之難,而不以家人生產點子曠懷;惟名家女,故知田宅之輕,而不以子母錢虜挫子逸氣;惟名家女,故知師友之益,而不以交遊道廣謫子煩費;惟名家女,故知遭遇之奇,而不以剪铩羽翰尤子寡效——其本末動靜,所從來深遠矣。
母今六十,為濟甫之友者,請文於予,且傳濟甫之言曰:「世人友其子,因知其母,不知子實有不逮其母者。
」譚子聞之,乃拜手揚言曰:「小人有母,惟小人深信斯言也。
」 甲戌九月三日為朱師菊先生生辰八月十五日授匡僧往粵東文 蓑士見其師菊先生於京師,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