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序文
關燈
小
中
大
如扶筇待老友至,如白髮妻在旁喃喃不已。
人固貴自量,予雖年如叟,病如叟,不能為此奧語也。
自是始與叟往來如三黨。
久之閱一詩,復佳;久之又閱一詩,復佳。
積之,得二十三首,刻焉。
叟僵羸如柴,舉止語氣如初不識字人,聽予去取其詩,皆茫然,覺非其初意。
叟名學,未有字,或呼為訥庵。
譚居士曰:「安知古工詩者,不盡如此叟與?」 期山草小引 己未秋闌,逢王微於西湖,以為湖上人也。
久之復欲還苕,以為苕中人也。
香粉不禦,雲鬟尚存,以為女士也。
日與吾輩去來於秋水黃葉之中,若無事者,以為閑人也。
語多至理可聽,以為冥悟人也。
人皆言其誅茆結庵,有物外想,以為學道人也。
嘗出一詩草,屬予刪定,以為詩人也。
詩有巷中語、閣中語、道中語,縹緲遠近,絕似其人。
荀奉倩謂婦人才智不足論,當以色為主,此語淺甚。
如此人此詩,尚當言色乎哉?而世猶不知,以為婦人也。
樸草引 予嘗寄徐元歎詩雲:「想應初見處,必在萬峰盤。
」終未與元歎實斯言也,實之者,獨於七司直耳。
往入燕,知司直工詩,而未與接。
一日從之作西山遊,位置泉岩之先後,雲物相答,僕蹇無聲,始與訂交,向白雲一拜,約此生燕楚黽黽,遙窮今古聲歌之變,不以一韻自足。
同遊者皆曰:「子矜慎許可,目司直而老其盟,子何從知之?」予答曰:「吾見其樸也。
」《三百》問之民間,真聲可絲可管。
漢魏以前,吐腸而止。
蘇勸李酬,雖之夷狄,良不可棄。
故元亮田疇飲酒之言,韋應物不能和之於唐,蘇端明不能和之於宋,則何也?文采恣川,而樸心不足以達於詠也。
學樸者不樸,紛華之習,日薰其心,而外飾敝車羸服、高士之容,人必以為不類也。
司直詩書無所不涉,而中有淵沈之性,不隨古今增其浮豔。
所居京華,人物之海,齎鉛提囊以業於京師者,爭一識司直;司直虛衷延覿,幾盡竹箭之美,而下簾封徑,若不識人間有何名流,眉宇淵沈之神,入於吟嘯,聽其所達而不為之動。
故曰:詩者性情之物,而性情者皆樸之區也。
區於樸,則古今聲詩之變,可以一事一句而逢之矣,韻也乎哉!姑蘇元歎有韻人名,予亦稱為樸人,亦此意也。
送鍾廣文公任武進文 春初與鍾伯子交,知其尊公魯庵廣文,因以廣文益知其伯子也。
寧惟以廣文知伯子,廣文而猶人之父,其初將無伯子矣;廣文而猶夫居官者之父,將失其所為伯子亦易矣。
廣文公性溫克,不時入州郡,縮口節身,始有田廬。
自伯子通籍後,未嘗一步要門;或世講者拜其廬,執子弟禮,益恂恂不自安,以為逾涯。
生平自食其筆與力,絲毫不以累伯子,使子因貧而膻官;又食其祿,以家食食叔子、少子,暨於孫,絲毫不以累伯子,使諸子孫因庇而離業。
即伯子之為人也,能不以失職之諸生易其文,不以久不遷之官易其性,不以可援手可熱之人易其所知,非伯子則然也,其父則然也。
予嘗以田牧言之,有如子獲鶉而父望雉,子牧羊而父欲文狸,則其子將受命於田牧之間,倉皇莫措,以亂於原野,甚至墮足擭阱坑塹中而不顧,曰:「吾無可奈何,吾以酬父兄之望,而免於謫焉耳。
」乃伯子以諸生困也,廣文慰勞之曰:「不諸生何如?」公車落矣,又曰:「尚諸生何如?」視七八年官在賓旅中,人奪其顯,將徘回郎署,廣文遍語所知曰:「吾子不第復何如?」予嘗察其意,覺未授大行,即望大行;不宜為郎,即望郎;郎不宜南,即望南——廣文若常以退著靜機,動乎伯子仕退之先。
或言公何遂能至是,曰:「公內行過人,事其兄裕齋公,至於使孺人莊之若翁姑,參伺老人側,加一飯一衣,則脫然快;損一飯一衣,終日不解顏。
此在古人不能行其妻,而廣文之敬兄不自露於身,人但從妻子奴婢處想見之,如是則名伯子何可不以廣文也。
」請以是送廣文。
少司馬蔡公撫黔文 同安蔡敬夫先生,言行如古人,較然不自欺,其忠孝接物之志,天下信之。
春事公久,獨以為能懼。
今世所不足者,懼也,公何懼之有?春事公久,見公於學問之本末,浩浩淵淵,筆之所往,孔上而周下,贄俯而亮仰,不遺力以達於深頤無邊際,而曰:「吾苦不能思,嗜書不暇讀,於學問無所窺。
」嗟乎!春每見有志者為之,效其一二處微肖,即揚揚氣得,公何懼若此?吾是以見其懼也。
當萬曆乙卯、丙辰間,公在辰陽。
辰與黔,兵食相及,有欲用民力於苗者,公執不可,因自解歸去,而臯臯訾訾者,亦適自起滅。
數年來海內多事,天下思公甚,公亦念天下,由晉嶽起鄖中丞,民以勣安。
會黔夷不靖,舊開府深入未還,天子乃以公為少司馬往撫之。
春聞而度其故:非用其才也,用其氣也;用其氣,用其懼也。
方公強項,不肯輕用民力時,其氣已入人肝脾矣。
氣藏於不可見,動於不可禦:古之君子懼以養氣,氣以養智;而今之所為氣者,臯臯訾訾,而務以苟勝於人而已矣。
使臯臯訾訾而可以苟勝於人焉,已洩矣,已盡矣,豈能復有氣乎?氣之所為,不可使復洩也,誠以蘊之,懼以守之,其誠彌積,其懼彌深,懼日以深,而氣日以達。
一旦不得已而用於世也,則非我欲其然也,氣自然也。
氣猶泉也,泉之初萌,如蚊蠕之微動,視之不得,何況其聽?稍流為池為澗,形見聲增;至於水石交鳴,喧豗不聞人語,浣濯者往焉,灌溉者往焉,而泉則猶守其初萌之性,曷往觀乎蚊蠕之微動矣! 公讀書深,用人細,見事透,以神鬼自則,而以豪聖望人。
初下黔命,春適見於鄖中。
公虛心省躬,遍問人所以往黔者,人莫能應。
公自咎曰:「教人而不教於人,學問之大詬也。
氣浮與?滿示挹與,肯綮失與?何莫應也!」春聞之躍然:吾所見公懼者,益信矣。
懼者,君子所以盡天;而好謀者,君子所以盡人。
天人自足於胸中,而國運人心,坦然默聽於忠孝接物之內,故成也。
成之為言,天與人俱不必問之辭也。
《大誥》曰:「允蠢鰥寡,哀哉!予造天役,遺大投艱於朕身,不卬自恤。
」君猶如此,況代君者乎?有鰥寡之哀以通人,有天役之造以通天,未有暇自恤者。
不懼生於自恤,自恤生於暇心,於是乎紛然問天問人,而苦無以通之。
泉竭自中,氣不足也。
春素以是聞於公,敢述以為送,尊其所聞,竊自附於高明雲爾。
孟誕先母六十文 人卓然以才格聞於世難矣,因而有出世之思尤難;人之自緻其身於出世難矣,因而得出世之母又難;若母先有出世之思,使其子才格足以聞於世,而後引之出世,此豈復有難易之數哉!雖古之聖母,有莫之或至者矣。
夫人子之聖其親也,苟有一言一事之幾乎理、邁乎俗、宜乎家,舉而聖之,其誰能不聖之?至母而有出世之思者,佛母也。
母而佛也者,苟有一言一事之淡乎想、合乎道、向乎慈,亦舉而佛之,無吝詞。
雖然,人子之佛其母也,非人之佛其母也;人之佛其母也,先觀乎大者,而後小者以類從焉。
武昌有孟母湯太君者,吾友孟登之母也。
方刺史公無子,而子其總憲公之仲子,是即今登也,字誕先者。
然則非嗣母與?曰:「母不知也。
母不知也,是以登亦不知也。
」春竊聞大勢至有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念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越。
」以太君為母,誕先為子,從無始以來,至於歷劫,春猶指為母子;矧今者同聚一家,本有母分,精氣密藏,冰水合和。
譬之粟偶不寄瓶中耳,而棲者仍吾畝,露者仍吾場,閉者仍吾囷也,吾簸之揚之炊之以成飯。
吾飯也,沙也乎哉!子從
人固貴自量,予雖年如叟,病如叟,不能為此奧語也。
自是始與叟往來如三黨。
久之閱一詩,復佳;久之又閱一詩,復佳。
積之,得二十三首,刻焉。
叟僵羸如柴,舉止語氣如初不識字人,聽予去取其詩,皆茫然,覺非其初意。
叟名學,未有字,或呼為訥庵。
譚居士曰:「安知古工詩者,不盡如此叟與?」 期山草小引 己未秋闌,逢王微於西湖,以為湖上人也。
久之復欲還苕,以為苕中人也。
香粉不禦,雲鬟尚存,以為女士也。
日與吾輩去來於秋水黃葉之中,若無事者,以為閑人也。
語多至理可聽,以為冥悟人也。
人皆言其誅茆結庵,有物外想,以為學道人也。
嘗出一詩草,屬予刪定,以為詩人也。
詩有巷中語、閣中語、道中語,縹緲遠近,絕似其人。
荀奉倩謂婦人才智不足論,當以色為主,此語淺甚。
如此人此詩,尚當言色乎哉?而世猶不知,以為婦人也。
樸草引 予嘗寄徐元歎詩雲:「想應初見處,必在萬峰盤。
」終未與元歎實斯言也,實之者,獨於七司直耳。
往入燕,知司直工詩,而未與接。
一日從之作西山遊,位置泉岩之先後,雲物相答,僕蹇無聲,始與訂交,向白雲一拜,約此生燕楚黽黽,遙窮今古聲歌之變,不以一韻自足。
同遊者皆曰:「子矜慎許可,目司直而老其盟,子何從知之?」予答曰:「吾見其樸也。
」《三百》問之民間,真聲可絲可管。
漢魏以前,吐腸而止。
蘇勸李酬,雖之夷狄,良不可棄。
故元亮田疇飲酒之言,韋應物不能和之於唐,蘇端明不能和之於宋,則何也?文采恣川,而樸心不足以達於詠也。
學樸者不樸,紛華之習,日薰其心,而外飾敝車羸服、高士之容,人必以為不類也。
司直詩書無所不涉,而中有淵沈之性,不隨古今增其浮豔。
所居京華,人物之海,齎鉛提囊以業於京師者,爭一識司直;司直虛衷延覿,幾盡竹箭之美,而下簾封徑,若不識人間有何名流,眉宇淵沈之神,入於吟嘯,聽其所達而不為之動。
故曰:詩者性情之物,而性情者皆樸之區也。
區於樸,則古今聲詩之變,可以一事一句而逢之矣,韻也乎哉!姑蘇元歎有韻人名,予亦稱為樸人,亦此意也。
送鍾廣文公任武進文 春初與鍾伯子交,知其尊公魯庵廣文,因以廣文益知其伯子也。
寧惟以廣文知伯子,廣文而猶人之父,其初將無伯子矣;廣文而猶夫居官者之父,將失其所為伯子亦易矣。
廣文公性溫克,不時入州郡,縮口節身,始有田廬。
自伯子通籍後,未嘗一步要門;或世講者拜其廬,執子弟禮,益恂恂不自安,以為逾涯。
生平自食其筆與力,絲毫不以累伯子,使子因貧而膻官;又食其祿,以家食食叔子、少子,暨於孫,絲毫不以累伯子,使諸子孫因庇而離業。
即伯子之為人也,能不以失職之諸生易其文,不以久不遷之官易其性,不以可援手可熱之人易其所知,非伯子則然也,其父則然也。
予嘗以田牧言之,有如子獲鶉而父望雉,子牧羊而父欲文狸,則其子將受命於田牧之間,倉皇莫措,以亂於原野,甚至墮足擭阱坑塹中而不顧,曰:「吾無可奈何,吾以酬父兄之望,而免於謫焉耳。
」乃伯子以諸生困也,廣文慰勞之曰:「不諸生何如?」公車落矣,又曰:「尚諸生何如?」視七八年官在賓旅中,人奪其顯,將徘回郎署,廣文遍語所知曰:「吾子不第復何如?」予嘗察其意,覺未授大行,即望大行;不宜為郎,即望郎;郎不宜南,即望南——廣文若常以退著靜機,動乎伯子仕退之先。
或言公何遂能至是,曰:「公內行過人,事其兄裕齋公,至於使孺人莊之若翁姑,參伺老人側,加一飯一衣,則脫然快;損一飯一衣,終日不解顏。
此在古人不能行其妻,而廣文之敬兄不自露於身,人但從妻子奴婢處想見之,如是則名伯子何可不以廣文也。
」請以是送廣文。
少司馬蔡公撫黔文 同安蔡敬夫先生,言行如古人,較然不自欺,其忠孝接物之志,天下信之。
春事公久,獨以為能懼。
今世所不足者,懼也,公何懼之有?春事公久,見公於學問之本末,浩浩淵淵,筆之所往,孔上而周下,贄俯而亮仰,不遺力以達於深頤無邊際,而曰:「吾苦不能思,嗜書不暇讀,於學問無所窺。
」嗟乎!春每見有志者為之,效其一二處微肖,即揚揚氣得,公何懼若此?吾是以見其懼也。
當萬曆乙卯、丙辰間,公在辰陽。
辰與黔,兵食相及,有欲用民力於苗者,公執不可,因自解歸去,而臯臯訾訾者,亦適自起滅。
數年來海內多事,天下思公甚,公亦念天下,由晉嶽起鄖中丞,民以勣安。
會黔夷不靖,舊開府深入未還,天子乃以公為少司馬往撫之。
春聞而度其故:非用其才也,用其氣也;用其氣,用其懼也。
方公強項,不肯輕用民力時,其氣已入人肝脾矣。
氣藏於不可見,動於不可禦:古之君子懼以養氣,氣以養智;而今之所為氣者,臯臯訾訾,而務以苟勝於人而已矣。
使臯臯訾訾而可以苟勝於人焉,已洩矣,已盡矣,豈能復有氣乎?氣之所為,不可使復洩也,誠以蘊之,懼以守之,其誠彌積,其懼彌深,懼日以深,而氣日以達。
一旦不得已而用於世也,則非我欲其然也,氣自然也。
氣猶泉也,泉之初萌,如蚊蠕之微動,視之不得,何況其聽?稍流為池為澗,形見聲增;至於水石交鳴,喧豗不聞人語,浣濯者往焉,灌溉者往焉,而泉則猶守其初萌之性,曷往觀乎蚊蠕之微動矣! 公讀書深,用人細,見事透,以神鬼自則,而以豪聖望人。
初下黔命,春適見於鄖中。
公虛心省躬,遍問人所以往黔者,人莫能應。
公自咎曰:「教人而不教於人,學問之大詬也。
氣浮與?滿示挹與,肯綮失與?何莫應也!」春聞之躍然:吾所見公懼者,益信矣。
懼者,君子所以盡天;而好謀者,君子所以盡人。
天人自足於胸中,而國運人心,坦然默聽於忠孝接物之內,故成也。
成之為言,天與人俱不必問之辭也。
《大誥》曰:「允蠢鰥寡,哀哉!予造天役,遺大投艱於朕身,不卬自恤。
」君猶如此,況代君者乎?有鰥寡之哀以通人,有天役之造以通天,未有暇自恤者。
不懼生於自恤,自恤生於暇心,於是乎紛然問天問人,而苦無以通之。
泉竭自中,氣不足也。
春素以是聞於公,敢述以為送,尊其所聞,竊自附於高明雲爾。
孟誕先母六十文 人卓然以才格聞於世難矣,因而有出世之思尤難;人之自緻其身於出世難矣,因而得出世之母又難;若母先有出世之思,使其子才格足以聞於世,而後引之出世,此豈復有難易之數哉!雖古之聖母,有莫之或至者矣。
夫人子之聖其親也,苟有一言一事之幾乎理、邁乎俗、宜乎家,舉而聖之,其誰能不聖之?至母而有出世之思者,佛母也。
母而佛也者,苟有一言一事之淡乎想、合乎道、向乎慈,亦舉而佛之,無吝詞。
雖然,人子之佛其母也,非人之佛其母也;人之佛其母也,先觀乎大者,而後小者以類從焉。
武昌有孟母湯太君者,吾友孟登之母也。
方刺史公無子,而子其總憲公之仲子,是即今登也,字誕先者。
然則非嗣母與?曰:「母不知也。
母不知也,是以登亦不知也。
」春竊聞大勢至有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念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越。
」以太君為母,誕先為子,從無始以來,至於歷劫,春猶指為母子;矧今者同聚一家,本有母分,精氣密藏,冰水合和。
譬之粟偶不寄瓶中耳,而棲者仍吾畝,露者仍吾場,閉者仍吾囷也,吾簸之揚之炊之以成飯。
吾飯也,沙也乎哉!子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