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序文

關燈
時,已能慕文毅公道德氣節,讀其書,洞見根株,恨不及出其門下,發一語,原委今古,資先生一快。

    而猶得撰斯文,附於家乘觴詞之末,豈偶然筆劄之幸而已哉! 生平慕文毅不得見,猶幸交文毅子,因得母儀太夫人,不以春不才,親承其截髮銼薦之愛。

    過黃離館,文毅公著述處也,觀其所以延他郡邑師,課無咎,肅肅,如文毅公聲影在簾閣亭欄間,而當吾失母如失師之日,尤歎羨不能已焉。

    伏讀所謂《雙綸》,蓋無斁為南司農郎、無傷為中書君,晉封其母各有辭,而天子之稱,一則曰太夫人,二則曰太夫人,萱幃蘭砌,遂至於無以加。

    而太夫人愾然中夜,以獨食其報為悲,惟日勉諸子學問,訓以居官守身,廣以交正士、親端人,勿失身失足為詬辱門。

    家有敝廬數椽、殘書百卷,猶然先世故物,嘗曰:「但使天下人稱為文毅公妻若子無愧,豈在多金貝邪?」裡中賀克由先生,惇史也,直以為母中師雲。

     元春則曰:非獨司農兄弟以母為師也,文毅公亦以妻為友。

    當文毅官翰林日,即究心當時之務,欲以其身經世救世,於天下利病、宗藩閹夷、人才伸屈、爭讓大故,靡不精心極論;出以磊落慷慨,風節凜然,恥為詞林輕裘緩帶。

    然使內無絡秀憲英之偶,不足以商國家大事,又不足以定士大夫才識。

    文毅雖不以此鹿鹿為庸人,而入門異趣,誰適為謀?亦自有溫飽巢談,惱亂人意。

    乃吾聞文毅生平經畫,入告太夫人,太夫人為之然然疑疑、唯唯否否,以是恒得其力。

    楊村之難,刀俎環左右,在男子神色夷然,聽其焰息網解,此已難矣,而太夫人口喃喃陳說忠義,無璟微倉皇,即蘇文忠之有王夫人,其賢哲亦古今所少;而奔竄搜邏之際,猶有「好著書,恐怖婦女」之語,以此思之,豈不難哉!豈不難哉! 王子、劉子曰:「子之言止此矣,足以壽太夫人矣。

    」無傷用其語白太夫人,且曰:「質而近情,先文毅所好,古文辭類是也。

    」因為舉一觴。

     題卷送沈洧川序 滄洲沈伯子之諭吾竟陵甚奇。

    蓋熹廟末年,逆寺勢過瑾、直,虐焰所及,士大夫在鼎鑊之中,人不敢名為楚人,楚尤忌溳。

    溳有沈給諫,以忤璫意,落其籍者,即君仲弟也。

    君尚官武學教授,臥不安席,又潛為楊公大洪經紀其喪,伺邏日八輩,方惴惴焉在危巢之下、覆釜之上。

    而君即有天幸,聞竟陵諭缺,輒乞補,改去。

     君之廣文君邑也,不敢作官想,不敢有怨色,安時順命,恬然如梅福之在吳門,自稱為吏隱兩湖。

    兩湖分渺茫,弄煙月,光照黌宮,每臨講壇,坐收其勝;肩輿扁舟所至,岸磬野笛,遞送聲影;即執手闆見上官,亦蕭然如閑遊。

    而吾輩又與君載酒談經,作肺腑交,君亦甚喜。

    蓋嘗以疇昔之事,為塞翁之一福矣。

     君性潔情深,家學真淳,一切教化束脩,惟恐傷弟子之意,而至於興廢舉墜,木石闆築,往往物絀用贏,勸人惟休,曰:「吾凡以為聖人也。

    」 會今上神明,蕩滌浮雲,復召還當時直臣,而給諫公起用事,乃以君前後狀聞於天子,於是君由資格遷河南洧川令以往。

    予賦詩曰:「君才豈但有鳴琴,所羨常經聖主心。

    粟蔔當時兄問弟,鳧飛佳事古猶今。

    」蓋道是事也。

     君既令洧,澨與澴皆君故鄉。

    君安樂家於澴,患難隱於澨,所不忘更當有在。

    予且邀兩湖鷗鷺,指兩湖漁艇僧廬以與君盟。

    盟訖書之卷,遂別。

     同社請為胡母旬壽引 元春曾同胡仲用涉北上京兆試,同舍共席硯,相與驅馳汝汶之郊,細論金台之下,未嘗不念其母董太君。

    元春因得聞太君生平勤劬,佐其隱君為鄉裡善人。

    已而見其伯氏靖、仲氏牧,皆為名宿,五孫一堂,書誦聲鏗然出田廬外,猶口刺刺勉子孫以奴耕婢織之業,曰:「豈不願爾曹青紫,然老人所愛者,世世可續為者耳。

    」元春佩其語,以為友戚中賢母雖多,如淡然高識過男子者,獨太君與先慈氏。

    而太君最得享難老之報,固宜觴,觴者固宜一醉也。

     周子和存詩引 周子和年二十而死。

    又二十年,而其子括刻其存詩三十四首。

    自傷其少小失父,不復記憶,又其所作詩皆亡去,不知收緝,而其所刻三十四首者,乃其初作詩也。

     括既已傷其父之早夭,事業文章不能見於世,心怦怦若中風病酒,夜起徬徨問於母,問於世父叔父,問於父執友,問於乳媼,問於所善沙門、山人、鄰叟之屬,問於執友之僮僕,捕影掇煙,苦心詳探。

    或遇其手書一紙;或聞其衣闊布衣,騎驢出遊;或聞其茆屋吟嘯,種瓜植梅——無一俗人事。

    則悵悵喜出意外,恍然遂若見其父;則遂取筆而登記之,喜極而悲,執其友劉侗之手而泣,如孝女之沈於湍瀨,抱其父屍而出也。

     嗚乎!子和才士,弱冠夭枉,然其精神意思,復能結為一子,令其子悲號擗摽於身後,以有聞於世;又如鴻爪鶴唳,可想難執,盡失其生平得意之詩,而獨留此初作數首,以為神龍之首也。

    予讀其詩而悲之,書此以寄括。

    括之才甚美,竟其志有足壯者,徒悲無益也。

     環草小引 古詩人未有無侶者。

    蔡、鍾二公在日,每有詩文,率千裡封題寄觀。

    記伯敬作《家傳》時,予臥丘園,甫脫,淋淋紙濕,輒令童子疾馳送覽,旋馳歸報。

    一幅之中,予未嘗不乙數字。

    當此之時,我輩交情,真不負古人也。

     數年來,王子六瑞由史氏出為夕郎,益讀書,深思遠想,發為詩文;使吳越,遷關隴,所歷登陟吟賦,遙相披對,慮所未安,肅若有待。

    劉白之交,斯其訂焉。

     或曰:「子所言詩者,多仕宦人,何寡韻也。

    」予正告之:詩固幽深之器也,然而幽近寒,深近鬼,高流饑病,又求至於寒與鬼而後止,往往墮而不悟,悟而不悔,吾願示之以六瑞。

    六瑞枕青柯之白雲,弄車箱之松影,而復以鍾鼎冠佩昌昌燁燁之氣行之,彼供奉、拾遺之間,固反足鄙耶?適六瑞寄《環草》相問,為題其上。

     高霞樓詩引 苦無秀逖之士與談詩者,幸而得之,以愁鬱為騷雅,以淫豔為風格,以柴門花鳥之屬為幽深,前者步,後者躡,舉秀逖之才而小用之,予竊以為恨。

    豈獨人哉,即予不才,自束髮來,二十五年,未嘗不寄歌哭眠餐於斯,而至今誦漢魏、盛唐之詩何如哉? 友人車孝則,別八年,忽一僕衝八百裡洞庭,負其詩質予,予快甚。

    曷快乎?夫孝則真秀逖之才耳,得孝則而予之所以慚漢魏而遜盛唐者。

    方有人乎究之,其何肯以秀逖止!陳同父,奇人也,然生平不能作詩。

    觀其為《桑澤卿詩序》,有「立意秀穩,造語平熟,不刺人眼目」之語,則同父真不知詩矣,詩豈如是之謂耶?酈生論山水曰:「峻百重,絕日萬尋。

    既造其峰,謂已逾崧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

    」我等作詩,真當作如是想,願與孝則、伯孔切磋究之。

    伯孔周楷者,固孝則友也。

     譚叟詩引 隔寒河四五村,有譚叟者,教童子村中。

    或邀其童子去,不得館,即行吟溝塢間,稱詩裡中,裡中人輒笑罵之曰:「牛亦自稱作詩耶?」叟聞之大笑。

     常袖其詩過予,予多外出,叟即袖其詩去。

    後數月復來,又不值,又去。

    如是者三年,無倦容怒色,園丁問翁何事,亦不告以袖中物。

     一日逢舍弟,搜袖中良久,出一帙投之,曰:「爾兄歸,為我示之。

    」舍弟手其本,荒荒然無全紙,笑而應之曰「諾」。

    予客歸,舍弟出其帙如叟旨。

    予性不敢妄測人高下,雖褐夫星蔔,必凝思窮幅,度其所以筆起墨止,故得叟詩,即屏人深讀。

    其蛩蛙之音,唾敗之習,已了半帙,予猶望其能佳,而最後乃得《老夫病起》三詩,如聞其呻吟,如見其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