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序
關燈
小
中
大
此以救世。
蓋天下大文章自有一日用,而決壞於浮靡纖削之人,惟美中文出,而莊語可以救謔,冠裳佩玉可以救袒裼,經史之言可以救諸子末流。
不必問救自何人,以何日往救,而大都不出美中一流之文也。
有小儒者謂蔔公不宜先刻:作者苦心,見者承響,寶入他家,亦復何益?其言似愛美中,不知大乘菩薩願人成佛,即自成佛。
蔔公者,固以美中之文作佛事者也,非特具目與骨也。
黃葉軒詩義序 予家世學《易》。
先人蚤歲為諸生,怯其難,徙而治《尚書》,因課予兄弟《尚書》。
惟弟服膺一人,中道徙去,去學詩三百六篇。
蓋三四年間事耳,而弟之文已幾令四子藝讓工且富矣。
弟謂我曰:「吾樂之甚,吾終日行籬間而吟諷,吾終夜步窗外以追尋,蓋是中有深趣矣。
」予視其文良然,但私謂六經無不美之文,無不樸之美。
匡衡說《詩》,可解人頤,而史稱其說《詩》深美。
深美雲者,溫柔敦厚,俱赴其中,弟所謂是中有深趣者也。
《漢書》又言寬有俊材,以《尚書》學見武帝。
武帝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始好之。
」乃從寬問一篇。
今上神聖,遠過漢帝,必時時問《尚書》。
弟雖諸生,當抱異地想,勿自以為樸學弗好也,當使其深美如汝詩。
且詩三百六篇,固予所最好,杜子美雲:「詩是吾家物」,何言徙哉! (《譚友夏合集》卷九止此) 匡說序 吾友孟誕先,著《詩說》成,秦台梁匠先題為《匡說》,本於「鼎來解頤」之義。
宗誕先者,皆謂齊、魯分門,嬰、固接跡,諸儒矻矻於前,考亭皇皇於後,丞相衡,老儒耳,特《詩》之一家,而謂足以盡誕先所說之《詩》?誕先說《詩》,如懸崖斷谷遊者,或一到如木落,見星月不苦遮暗;又如星月在枝葉茂密時,其光露處有,遮處無。
取顯榮者用若說,冠岌岌,佩垂垂;幽異之士,風雨淒深,雞犬不鳴吠。
知吾說者,或噓或唏,或默或癡。
解頤特說《詩》之一快,而謂足以盡孟說之合離,其然豈其然乎? 寒河生曰:我知之,我知之。
君輩要為知誕先說者,不然何言之微也。
雖然,恐不知解頤。
匡不足以盡解頤,而解頤足以盡說《詩》。
夫詩自性情外無餘物,我中處,上合作者,下合聽者,性性情情,自相胎卵,如子聞母聲,又如母聞子聲。
愁傷悶,笑傷喧,悠然深然,微一解頤,是則有之矣。
彈琴而魚不出,說法而石不頭點,吾未之聞也。
予昔與退谷、元履尋味既久,中間海鹽馮宗之、南昌萬茂先往復谘嗟,家弟服膺後遊先躋,一往便深,皆於誕先所說為之解頤焉。
史稱衡說《詩》深美,不知能如誕先否?又不知當時解頤者,有吾輩一二人否?若得吾輩一二人解頤,是名解頤;若老師儒臯比談經,大丞相金口木舌,即千萬人禮拜讚歎,稱其深美,與西河並傳,吾隻以為夢夢也。
高子說《詩》而固,孟子說《詩》而逆志,匡之於高,不知其何如,大約固者也,非孟子不能解人頤。
解頤無他,其胎卵性情,而不自固其意志者也。
予觀春秋諸賢,所稱引《詩》語雜見於睹記者,迥出本詩意志之外,因思說《詩》之法,必出本詩意志之外,是名意志。
鍾蔡二公往矣,老且閑,尚與誕先幽深究之,姑以《詩觸》與《匡說》先焉。
《詩觸》者,予有觸二公所箋而筆之,其視《匡說》三十年苦心蔑如矣。
特丘文稿序 特丘者,吾友袁述之也。
公安有特丘村,述之愛其名,取為號。
予以特丘名序其文稿,亦愛之甚,如愛述之雲耳。
述之豈受人愛者?夫豈惟不受人愛而已!將名家之後、文人之子見述之者,口不敢道數字。
或遇不知己者,遏末相呼,獻徽浪擬,述之常不應;豈惟不應,常蹙然見於鬚眉。
中夜披衣私語同眠起之人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先人豈用是門闌之子為哉!」弱冠以往,發其藏書,深心強記,獨居衰柳壞陂之地,自予輩外,莫有聞其笑語者。
其先世詩文皆善用乎虛,以力滅乎實;述之歲月心力獨遍歷乎實,以漸遊於虛。
文有餘,用質救之;慧有餘,用福救之。
予嘗謂人曰:「我觀述之雖無紫蓋不朝之心,亦有連嶺為高之恥。
故述之獨以予為知己。
而予因憶中郎先生一言也:先生曾攜家經廬山下,是時述之年十餘歲,忽作詩數句,先生喜甚,且曰:「袁中郎子不得科名入仕宦猶可,何可不作詩耶?」今述之亦得科名入仕宦,如人家子弟,而又能卓犖作詩文,深心讀書,擺離其世父父叔,能自見其奇。
予以此論述之,述之亦不應,因笑曰:「吾特丘在彼。
」 九峰靜業序 今年,孟誕先邀予入九峰山,而吾兩弟亦相依自為師友,是殆以予為可與遊者。
然予與誕先遊最久,見其神穎快躍,私心疑其不甚靜,及在山中,則誕先靜過予也;予頻年出遊,半留山水之間,而兩弟初離老母,私心疑其憶家,及在山中,則兩弟不憶家過予也。
是天下之不可與遊,宜莫如予者。
雖然,予之不能損人也明矣。
世舊目予文為奇,嘗恐厲一二偏嗜之士,及遍睹時賢所稱大手筆者、挾靈氣者、多讀古書者,敬焉,駭焉,猶有未解者焉,始悟予之文膚甚鈍甚,而不足以為厲也。
且予固學詩者,雖久不作詩,常有詩意:頃在山中,能察山際昏曉之變,能辨煙雨所以起止,能乘月聽水於高低田之間,能上絕頂望大江落日,能選石斜倚、寂然相對,能穿松徑、愛其不成隊者趺而坐之,此數事皆有深益於文,方持此以相助,又何損焉。
故誕先與吾弟所得已如此,而予猶然膚且鈍也,則天之降才爾殊也。
予雖不才,而故人輩皆見念,數以書遺,為空山之響。
每讀其論文快處,精神與天下人往來,庶幾得免孤陋,而今日九峰山中,蓋不止四人矣。
遊戲三昧序 王以明,袁中郎師也,而又友予與述之。
夫述之,中郎子也,奇情古質,與予交如一人,而翁肯與之互相師友,即其解脫於年分之間,已非世人之所謂師友矣。
或曰:弟子其父,而友其子,將無遊戲乎?應之曰:患不遊戲耳,遊戲即三昧也。
遊戲於人我,則自他融;遊戲於世、出世,則身土參;遊戲於筆墨,則作者自快,而觀者朗,作者有本末,而觀者同性情。
夫遊戲者,亦遊於戲之中,而非戲也。
魚遊於沼,蟲遊於壁,鳥遊於空,客遊於溪山,皆遊於戲中而不覺者也,不覺之謂三昧也。
子如不信,曷取其所著《遊戲三昧》而讀之,其中多有與述之送難者,予願為二家驛騎矣。
劉小鴻詩引 《小鴻集》者,吾邑劉先生於磐明府詩也。
明府名號與前賢陸子正同,風期又近之,故予題其詩曰「小鴻集」,文學、明府遙遙相集雲耳。
予深感先子之友,獨明府在。
年七十餘,方健,手不釋書,蠅頭字燈月下
蓋天下大文章自有一日用,而決壞於浮靡纖削之人,惟美中文出,而莊語可以救謔,冠裳佩玉可以救袒裼,經史之言可以救諸子末流。
不必問救自何人,以何日往救,而大都不出美中一流之文也。
有小儒者謂蔔公不宜先刻:作者苦心,見者承響,寶入他家,亦復何益?其言似愛美中,不知大乘菩薩願人成佛,即自成佛。
蔔公者,固以美中之文作佛事者也,非特具目與骨也。
黃葉軒詩義序 予家世學《易》。
先人蚤歲為諸生,怯其難,徙而治《尚書》,因課予兄弟《尚書》。
惟弟服膺一人,中道徙去,去學詩三百六篇。
蓋三四年間事耳,而弟之文已幾令四子藝讓工且富矣。
弟謂我曰:「吾樂之甚,吾終日行籬間而吟諷,吾終夜步窗外以追尋,蓋是中有深趣矣。
」予視其文良然,但私謂六經無不美之文,無不樸之美。
匡衡說《詩》,可解人頤,而史稱其說《詩》深美。
深美雲者,溫柔敦厚,俱赴其中,弟所謂是中有深趣者也。
《漢書》又言寬有俊材,以《尚書》學見武帝。
武帝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始好之。
」乃從寬問一篇。
今上神聖,遠過漢帝,必時時問《尚書》。
弟雖諸生,當抱異地想,勿自以為樸學弗好也,當使其深美如汝詩。
且詩三百六篇,固予所最好,杜子美雲:「詩是吾家物」,何言徙哉! (《譚友夏合集》卷九止此) 匡說序 吾友孟誕先,著《詩說》成,秦台梁匠先題為《匡說》,本於「鼎來解頤」之義。
宗誕先者,皆謂齊、魯分門,嬰、固接跡,諸儒矻矻於前,考亭皇皇於後,丞相衡,老儒耳,特《詩》之一家,而謂足以盡誕先所說之《詩》?誕先說《詩》,如懸崖斷谷遊者,或一到如木落,見星月不苦遮暗;又如星月在枝葉茂密時,其光露處有,遮處無。
取顯榮者用若說,冠岌岌,佩垂垂;幽異之士,風雨淒深,雞犬不鳴吠。
知吾說者,或噓或唏,或默或癡。
解頤特說《詩》之一快,而謂足以盡孟說之合離,其然豈其然乎? 寒河生曰:我知之,我知之。
君輩要為知誕先說者,不然何言之微也。
雖然,恐不知解頤。
匡不足以盡解頤,而解頤足以盡說《詩》。
夫詩自性情外無餘物,我中處,上合作者,下合聽者,性性情情,自相胎卵,如子聞母聲,又如母聞子聲。
愁傷悶,笑傷喧,悠然深然,微一解頤,是則有之矣。
彈琴而魚不出,說法而石不頭點,吾未之聞也。
予昔與退谷、元履尋味既久,中間海鹽馮宗之、南昌萬茂先往復谘嗟,家弟服膺後遊先躋,一往便深,皆於誕先所說為之解頤焉。
史稱衡說《詩》深美,不知能如誕先否?又不知當時解頤者,有吾輩一二人否?若得吾輩一二人解頤,是名解頤;若老師儒臯比談經,大丞相金口木舌,即千萬人禮拜讚歎,稱其深美,與西河並傳,吾隻以為夢夢也。
高子說《詩》而固,孟子說《詩》而逆志,匡之於高,不知其何如,大約固者也,非孟子不能解人頤。
解頤無他,其胎卵性情,而不自固其意志者也。
予觀春秋諸賢,所稱引《詩》語雜見於睹記者,迥出本詩意志之外,因思說《詩》之法,必出本詩意志之外,是名意志。
鍾蔡二公往矣,老且閑,尚與誕先幽深究之,姑以《詩觸》與《匡說》先焉。
《詩觸》者,予有觸二公所箋而筆之,其視《匡說》三十年苦心蔑如矣。
特丘文稿序 特丘者,吾友袁述之也。
公安有特丘村,述之愛其名,取為號。
予以特丘名序其文稿,亦愛之甚,如愛述之雲耳。
述之豈受人愛者?夫豈惟不受人愛而已!將名家之後、文人之子見述之者,口不敢道數字。
或遇不知己者,遏末相呼,獻徽浪擬,述之常不應;豈惟不應,常蹙然見於鬚眉。
中夜披衣私語同眠起之人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先人豈用是門闌之子為哉!」弱冠以往,發其藏書,深心強記,獨居衰柳壞陂之地,自予輩外,莫有聞其笑語者。
其先世詩文皆善用乎虛,以力滅乎實;述之歲月心力獨遍歷乎實,以漸遊於虛。
文有餘,用質救之;慧有餘,用福救之。
予嘗謂人曰:「我觀述之雖無紫蓋不朝之心,亦有連嶺為高之恥。
故述之獨以予為知己。
而予因憶中郎先生一言也:先生曾攜家經廬山下,是時述之年十餘歲,忽作詩數句,先生喜甚,且曰:「袁中郎子不得科名入仕宦猶可,何可不作詩耶?」今述之亦得科名入仕宦,如人家子弟,而又能卓犖作詩文,深心讀書,擺離其世父父叔,能自見其奇。
予以此論述之,述之亦不應,因笑曰:「吾特丘在彼。
」 九峰靜業序 今年,孟誕先邀予入九峰山,而吾兩弟亦相依自為師友,是殆以予為可與遊者。
然予與誕先遊最久,見其神穎快躍,私心疑其不甚靜,及在山中,則誕先靜過予也;予頻年出遊,半留山水之間,而兩弟初離老母,私心疑其憶家,及在山中,則兩弟不憶家過予也。
是天下之不可與遊,宜莫如予者。
雖然,予之不能損人也明矣。
世舊目予文為奇,嘗恐厲一二偏嗜之士,及遍睹時賢所稱大手筆者、挾靈氣者、多讀古書者,敬焉,駭焉,猶有未解者焉,始悟予之文膚甚鈍甚,而不足以為厲也。
且予固學詩者,雖久不作詩,常有詩意:頃在山中,能察山際昏曉之變,能辨煙雨所以起止,能乘月聽水於高低田之間,能上絕頂望大江落日,能選石斜倚、寂然相對,能穿松徑、愛其不成隊者趺而坐之,此數事皆有深益於文,方持此以相助,又何損焉。
故誕先與吾弟所得已如此,而予猶然膚且鈍也,則天之降才爾殊也。
予雖不才,而故人輩皆見念,數以書遺,為空山之響。
每讀其論文快處,精神與天下人往來,庶幾得免孤陋,而今日九峰山中,蓋不止四人矣。
遊戲三昧序 王以明,袁中郎師也,而又友予與述之。
夫述之,中郎子也,奇情古質,與予交如一人,而翁肯與之互相師友,即其解脫於年分之間,已非世人之所謂師友矣。
或曰:弟子其父,而友其子,將無遊戲乎?應之曰:患不遊戲耳,遊戲即三昧也。
遊戲於人我,則自他融;遊戲於世、出世,則身土參;遊戲於筆墨,則作者自快,而觀者朗,作者有本末,而觀者同性情。
夫遊戲者,亦遊於戲之中,而非戲也。
魚遊於沼,蟲遊於壁,鳥遊於空,客遊於溪山,皆遊於戲中而不覺者也,不覺之謂三昧也。
子如不信,曷取其所著《遊戲三昧》而讀之,其中多有與述之送難者,予願為二家驛騎矣。
劉小鴻詩引 《小鴻集》者,吾邑劉先生於磐明府詩也。
明府名號與前賢陸子正同,風期又近之,故予題其詩曰「小鴻集」,文學、明府遙遙相集雲耳。
予深感先子之友,獨明府在。
年七十餘,方健,手不釋書,蠅頭字燈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