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序
關燈
小
中
大
港數十日夜,日在乎寬閑之野、寂莫之濱,和漁人、雜蘆子備極冥緬,而後與公穆談詩。
公穆出數年詩,皆令予道其工拙去取之由,予盡其誠,而公穆盡其虛,蓋亦朋友中所難也。
但古人之詩亡矣,予所與談古人詩者亦亡矣,予尚敢言詩也哉? 竊念生平,思有以自立,空曠孤迥,祇是一家,非其所安,意欲上究風雅郊廟之音,中涉山川人物之故,下窮才力升鬥之量。
然是數者,非荒寒獨處、稀聞渺見,則雖不足以亂其情,而或足以減其力;雖不足以隳其志,而或足以奪其氣:則亦終無由而至也矣。
公穆才秀朗百予,少年勃勃,以古今自命,久之,而落落瑟瑟然如有所失焉。
如有所失者,其詩之候也,予所謂荒寒獨處、稀聞渺見,孳孳栗栗中所得落落瑟瑟之物也。
古之人即在通都大邑,高官重任,清廟明堂,而常有一寂莫之濱、寬閑之野存乎胸中,而為之地,夫是以緒清而變呈。
公穆之候其至矣,予請以《渚宮詩》為端。
公穆自渚宮歸蜀。
蜀成都,予有師在焉,曰朱無易先生,往質之。
汪子戊己詩序 汪子以抑塞之奇才,閉門十餘年,與古人精神相屬,與天下士氣類相宣。
凡一切興廢得失之故,靈蠢喧寂之機,吞吐出沒之數,趨舍避就之情,豪聖仙佛之因,拘放歌哭之變,既已深思而熟詣,出有而入無,確於中而幻於外;然後切之以舟車,證之以人物,廣之以雲水,收之以吟嘯,而歸之以「不主故常」與「無有常家」之兩言。
往與予論詩闆橋霜月之中,予乃揚言曰:「詩隨人皆現,才觸情自生:天不以箕笑畢,池不以魴謝鯉。
賢者升降於樂府古詩之先,不能者周旋於律絕填詞之下。
周旋志衰,升降力薄。
夫作詩者一情獨往,萬象俱開,口忽然吟,手忽然書。
即手口原聽我胸中之所流,手口不能測;即胸中原聽我手口之所止,胸中不可強。
而因以候於造化之毫厘,而或相遇於風水之來去。
詩安往哉?」汪子撫予臂大呼曰:「然則子試觀予近詩何如也。
」 南北遊草序 胡應侯明府在裡中稱詩,先予二十年。
及予得從事於詩也,君折行輩而與之談,以其風華來相掩映,亦足以津逮乎予。
如是者十年。
君既博雅翔步,遍遊燕趙江淮間,去而為官。
君之子曰公遠、公占者,讀君之書,與予往來談詩,遒秀迫人,予幾不保其壘。
而君之詩不相寄者又且數年。
私心以為君力於官而倦於詩,而君自淮東往為越中令,忽函一帙詩寄予使序,則數年來南北之遊在焉。
憶裡中當時與應侯稱詩者,皆一時譽髦。
其後或厭或倦,或以銷沈,而應侯獨深心好古,志高氣厚。
凡朱門蓬戶、驥子虎兒,皆若造化位置之,以成君之詩;而所經城郭山川、所逢淵人衲士,皆若先點染有緻,以待君一詩。
吾因而思詩之成也,有詩才,有詩情,又有詩福。
使非有詩福,則在人即為厭倦,而在天即為消沈。
君苗之硯,以福少而焚;應劉之友,以福盡而亡。
求才與情之無所不暢,亦不可得也。
夫人世浮膏俗焰,亦必擇一福人畀之,而況多取造化精華之氣,久奪人士筆墨之權,寧渠無福乎? 予奉應侯盤匜於二十年前,而今尚落落邾莒,既不及君所就,又不及君之子銳,則亦頹然厭倦人也,福薄甚矣! 古歡堂詩序 予既為胡公占題其堂曰「古歡」,而公占刻詩即以名其詩。
夫公占之刻詩,蓋予促之也。
予行天下,見朝吟諷而暮登梓者多矣,於儒者所謂恥、佛家所謂慚愧,俱不知何如。
則嘗以語公占曰:「子之於詩,固搰搰然有深力、豔豔然有秀采、剪剪然無塵埃者也,胡不鐫之,以誌子之勤?」公占曰:「未可也。
吾得其句也,未得其韻也;得其韻也,未得其氣也;得其氣也,未得其神也。
若夫才格則得之於天矣,法脈則得之於親矣。
」蓋其親遂昌公工詩,固以詩為家學雲。
服習數年,采妙觀徼,潔窗格,芬履舄,以待佳思之經緯,韻如嘉卉,氣如美箭,神骨如奇石。
予復以梓人進,而公占始勃勃不自禁焉。
予謂公占:「君向來於詩以不工為恥,聞人以為工,則又生慚愧,至於今而始勃勃不自禁。
儒者亦有積累,佛家亦有時節因緣,俱不可強。
予又何言?予隻為君誦『良人惟古歡』耳。
」 萬茂先詩序 聞茂先之名者十年矣,人稱其至性深淳,篤實而有光,深思好學,不知倦怠,古今高深之文,聚為一區,而性靈淵然以潔,浩然以賾,且為吾輩同調。
及予過蠡浮貢,舟未息棹,遇一黃冠,問此中人士,黃冠即應聲曰萬先生、萬先生。
予心知其為茂先也,怪之:何其名至是?其後延接友朋,所稱茂先者,亦謂其與吾輩調同,而人地之美,如予家居十年所聞者。
但益以獎來學,抑薄俗,即緇素童孺之長一技有韻,必令其聞於人人而後快,以是名益重。
如是則尤文士所難也。
予觀茂先良然,而獨所謂同調者,茂先不受,予亦不為茂先受之。
蓋吾輩論詩,止有同志,原無同調。
客因問曰:「志與調若是殊乎?」予曰:「非但殊而已也。
調者,志之仇也。
有志之士,原本初古,審己度物,清而壯,壯而密,常以內行醇備,中堅外秀,發為自不猶人之言,而其途無所不經。
則試取古人之詩而盡讀之,志無人不同,調無人同:陶淡謝麗,其佳處不同;元輕白俗,其累處亦不同。
譬如人相知,貴知其所不足,因而濟之,豈在衣履同、笑哭同哉? 夫茂先之詩,如鍾鼓聲中報晴,如大江海中扁舟泛泛,又如冠進賢不俗之人,又如數十百人持斧開山,聲振州郡,而其實則幽人山行也。
此豈吾輩聲調所有哉!而至其原本古音,審度物我之志,茂先無纖毫不與予同,則何也?所謂志也。
然則十年間稱茂先不容口者,恐亦不能與黃冠之稱爭其深淺已。
序操縵草 予年十六學為詩,初無師承,亦不知聲病,但家有《文選》本,利其無四聲,韻可出入,竊取而擬之殆遍。
其法止如其詩題與其長短之數、起止之節,而易其辭,亦自以為擬古也。
越三年,始有教之為近體者。
是時,亦粗知詩意,有問予擬《古詩十九首》及韋孟以下諸詩者,則面發赤。
後數年又稍進,並陸士衡之《擬古》、江文通之代擬諸作,私心亦有所不愜,則遂泛泛焉回翔於古詩、近體之間。
蓋未有專力,至於今愧之。
而要其猶知此中升降,執筆運思,輒有一二字近古者,則亦十六時刻畫殆遍,暗暗為我根株也。
然而力不專者過也。
予入豫章,萬子茂先、陳子士業,皆言熊氏伯甘長於樂府、五言古。
已而伯甘來,把其詩,則樂府、五言古十之六,合諸體十之四,帙中分數多寡已可喜。
觀其樂府,樂府以被管弦為功,今未知何如也,不如取其離者,如牧童敲蓮、五祀歌辭之屬,則離者也,離而奇者也。
觀其五言古,蒼以淡
公穆出數年詩,皆令予道其工拙去取之由,予盡其誠,而公穆盡其虛,蓋亦朋友中所難也。
但古人之詩亡矣,予所與談古人詩者亦亡矣,予尚敢言詩也哉? 竊念生平,思有以自立,空曠孤迥,祇是一家,非其所安,意欲上究風雅郊廟之音,中涉山川人物之故,下窮才力升鬥之量。
然是數者,非荒寒獨處、稀聞渺見,則雖不足以亂其情,而或足以減其力;雖不足以隳其志,而或足以奪其氣:則亦終無由而至也矣。
公穆才秀朗百予,少年勃勃,以古今自命,久之,而落落瑟瑟然如有所失焉。
如有所失者,其詩之候也,予所謂荒寒獨處、稀聞渺見,孳孳栗栗中所得落落瑟瑟之物也。
古之人即在通都大邑,高官重任,清廟明堂,而常有一寂莫之濱、寬閑之野存乎胸中,而為之地,夫是以緒清而變呈。
公穆之候其至矣,予請以《渚宮詩》為端。
公穆自渚宮歸蜀。
蜀成都,予有師在焉,曰朱無易先生,往質之。
汪子戊己詩序 汪子以抑塞之奇才,閉門十餘年,與古人精神相屬,與天下士氣類相宣。
凡一切興廢得失之故,靈蠢喧寂之機,吞吐出沒之數,趨舍避就之情,豪聖仙佛之因,拘放歌哭之變,既已深思而熟詣,出有而入無,確於中而幻於外;然後切之以舟車,證之以人物,廣之以雲水,收之以吟嘯,而歸之以「不主故常」與「無有常家」之兩言。
往與予論詩闆橋霜月之中,予乃揚言曰:「詩隨人皆現,才觸情自生:天不以箕笑畢,池不以魴謝鯉。
賢者升降於樂府古詩之先,不能者周旋於律絕填詞之下。
周旋志衰,升降力薄。
夫作詩者一情獨往,萬象俱開,口忽然吟,手忽然書。
即手口原聽我胸中之所流,手口不能測;即胸中原聽我手口之所止,胸中不可強。
而因以候於造化之毫厘,而或相遇於風水之來去。
詩安往哉?」汪子撫予臂大呼曰:「然則子試觀予近詩何如也。
」 南北遊草序 胡應侯明府在裡中稱詩,先予二十年。
及予得從事於詩也,君折行輩而與之談,以其風華來相掩映,亦足以津逮乎予。
如是者十年。
君既博雅翔步,遍遊燕趙江淮間,去而為官。
君之子曰公遠、公占者,讀君之書,與予往來談詩,遒秀迫人,予幾不保其壘。
而君之詩不相寄者又且數年。
私心以為君力於官而倦於詩,而君自淮東往為越中令,忽函一帙詩寄予使序,則數年來南北之遊在焉。
憶裡中當時與應侯稱詩者,皆一時譽髦。
其後或厭或倦,或以銷沈,而應侯獨深心好古,志高氣厚。
凡朱門蓬戶、驥子虎兒,皆若造化位置之,以成君之詩;而所經城郭山川、所逢淵人衲士,皆若先點染有緻,以待君一詩。
吾因而思詩之成也,有詩才,有詩情,又有詩福。
使非有詩福,則在人即為厭倦,而在天即為消沈。
君苗之硯,以福少而焚;應劉之友,以福盡而亡。
求才與情之無所不暢,亦不可得也。
夫人世浮膏俗焰,亦必擇一福人畀之,而況多取造化精華之氣,久奪人士筆墨之權,寧渠無福乎? 予奉應侯盤匜於二十年前,而今尚落落邾莒,既不及君所就,又不及君之子銳,則亦頹然厭倦人也,福薄甚矣! 古歡堂詩序 予既為胡公占題其堂曰「古歡」,而公占刻詩即以名其詩。
夫公占之刻詩,蓋予促之也。
予行天下,見朝吟諷而暮登梓者多矣,於儒者所謂恥、佛家所謂慚愧,俱不知何如。
則嘗以語公占曰:「子之於詩,固搰搰然有深力、豔豔然有秀采、剪剪然無塵埃者也,胡不鐫之,以誌子之勤?」公占曰:「未可也。
吾得其句也,未得其韻也;得其韻也,未得其氣也;得其氣也,未得其神也。
若夫才格則得之於天矣,法脈則得之於親矣。
」蓋其親遂昌公工詩,固以詩為家學雲。
服習數年,采妙觀徼,潔窗格,芬履舄,以待佳思之經緯,韻如嘉卉,氣如美箭,神骨如奇石。
予復以梓人進,而公占始勃勃不自禁焉。
予謂公占:「君向來於詩以不工為恥,聞人以為工,則又生慚愧,至於今而始勃勃不自禁。
儒者亦有積累,佛家亦有時節因緣,俱不可強。
予又何言?予隻為君誦『良人惟古歡』耳。
」 萬茂先詩序 聞茂先之名者十年矣,人稱其至性深淳,篤實而有光,深思好學,不知倦怠,古今高深之文,聚為一區,而性靈淵然以潔,浩然以賾,且為吾輩同調。
及予過蠡浮貢,舟未息棹,遇一黃冠,問此中人士,黃冠即應聲曰萬先生、萬先生。
予心知其為茂先也,怪之:何其名至是?其後延接友朋,所稱茂先者,亦謂其與吾輩調同,而人地之美,如予家居十年所聞者。
但益以獎來學,抑薄俗,即緇素童孺之長一技有韻,必令其聞於人人而後快,以是名益重。
如是則尤文士所難也。
予觀茂先良然,而獨所謂同調者,茂先不受,予亦不為茂先受之。
蓋吾輩論詩,止有同志,原無同調。
客因問曰:「志與調若是殊乎?」予曰:「非但殊而已也。
調者,志之仇也。
有志之士,原本初古,審己度物,清而壯,壯而密,常以內行醇備,中堅外秀,發為自不猶人之言,而其途無所不經。
則試取古人之詩而盡讀之,志無人不同,調無人同:陶淡謝麗,其佳處不同;元輕白俗,其累處亦不同。
譬如人相知,貴知其所不足,因而濟之,豈在衣履同、笑哭同哉? 夫茂先之詩,如鍾鼓聲中報晴,如大江海中扁舟泛泛,又如冠進賢不俗之人,又如數十百人持斧開山,聲振州郡,而其實則幽人山行也。
此豈吾輩聲調所有哉!而至其原本古音,審度物我之志,茂先無纖毫不與予同,則何也?所謂志也。
然則十年間稱茂先不容口者,恐亦不能與黃冠之稱爭其深淺已。
序操縵草 予年十六學為詩,初無師承,亦不知聲病,但家有《文選》本,利其無四聲,韻可出入,竊取而擬之殆遍。
其法止如其詩題與其長短之數、起止之節,而易其辭,亦自以為擬古也。
越三年,始有教之為近體者。
是時,亦粗知詩意,有問予擬《古詩十九首》及韋孟以下諸詩者,則面發赤。
後數年又稍進,並陸士衡之《擬古》、江文通之代擬諸作,私心亦有所不愜,則遂泛泛焉回翔於古詩、近體之間。
蓋未有專力,至於今愧之。
而要其猶知此中升降,執筆運思,輒有一二字近古者,則亦十六時刻畫殆遍,暗暗為我根株也。
然而力不專者過也。
予入豫章,萬子茂先、陳子士業,皆言熊氏伯甘長於樂府、五言古。
已而伯甘來,把其詩,則樂府、五言古十之六,合諸體十之四,帙中分數多寡已可喜。
觀其樂府,樂府以被管弦為功,今未知何如也,不如取其離者,如牧童敲蓮、五祀歌辭之屬,則離者也,離而奇者也。
觀其五言古,蒼以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