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序
關燈
小
中
大
王先生詩序
王先生之為性情也,人驚以為癖,相隨而議之,惟春與其裡之袁子不覺也。
以其不覺者,而求王先生之性情,是亦古人之性情矣;以其所覺而驚、驚而議者,而王先生之性情,於是乎益古人無疑焉。
王先生之性情既已如此,而予又與之復述故聞曰:詩以道性情也,則本末之路明,而今古之情見矣。
嗟乎!性不審而各為其性,情不審而各為其情,將率天下而同為此各有之性情,以明其不癖,是其於性情也,苟然而已矣。
由此而之焉,一步一趾,苟然也;由此而笑語焉,苟然也;由此而吟諷焉,苟然也。
而彼方自肆曰:「我以道性情,其詩之謂夫!」嗟乎!竭生平之力,而徒以成一苟然,而又皆果出於天然由中之言,豈不惜哉! 夫性情,近道之物也。
近道者,古人所以寄其微婉之思也。
自古人遠而道不見於天下,理蕩而思邪;有一人焉近道,相與驚而癖之者,勢也。
則今之癖一王先生者,亦自其天然由中之言也。
王先生欲以古人之道安於性情,而行於詩,而欲以易乎今之所由中無勉強之物,予憂其將不可得。
而王先生聽之,固已久矣。
王先生者,公安人。
其人抱素尚,能冥心無生之旨,春與袁子皆稱為先生焉。
《醉藥軒遺詩》序 當此時也,予益不敢觀人之詩矣。
末法滔滔,苟濫相沿,讚歎少則怨怒多,必至之勢也。
人既視詩為可興可廢之物,而怨怒之後,遂失一友。
讚歎由我,甚無足悋,吟者資為體貌,觀者因而涉世。
苟非有幽獨剛靜之士,不能寶讚歎以待才士詩成之日,而詩之一道未免以全交而廢。
籲,可念也。
予友黃子伯素為孝廉,孝敬淵馴自守,奇士也。
每囊其詩示予,予於手口間也甚踟躕。
伯素雖性恂恂無怨怒,而交亦坐是不深。
久之,乞一氈養其親,病蘄上遂死。
予既久莫見其詩,茫然於君所以進退。
而君之亡也,猶及囊其詩示予,命其弟仲宅踵門而緻遺言。
予急取觀之,向聲已杳然無存,而心升腕降、神起氣落,幾不知其所來。
予讚歎之懷滿不能流。
使伯素而在,寧不足以深伯素之交?而予真實談詩之意,與神鬼事友之心,俱不得不待乎今日也。
予嘗言:凡為詩者,非持此納交也;所賞人詩者,非為我交好也。
當伯素在日,好學深心,不止以進取自見;又內行夷粹,可畏而親,誰不利其為友?迨其死而讚歎出,予亦拙於交伯素矣。
拙於交伯素之人,而誠於讀伯素之詩,亦庶乎詩之一道以拙交而興焉。
不然,予惟不敢觀人之詩也。
斯已矣! 潘景升《戊己新集》序 新安潘景升,年六十餘,其文與詩,足以自固於六十之年,其名足以自固於文與詩。
而才多意深,復以向來之文與詩,取而質於年,以向來之名質於文與詩,若不足以自滿其望、自盡其才、自對於後世之人者。
而戊、己間復潔其體,深其思,振其衰,神明其用,是為《漪遊》《清溪》二集,而屬予言其故。
予嘗諒天下之人,其虛衷而從事於變移之途者,非盡虛衷也,才足以變,不必止於其所也。
其拾取於先輩,莊守其故物,而不思一變,且以變為非者,非盡自滿也,中實有所愧恨,但才不能變。
以為吾既不能變,而示人以欲變之意,不可;多人以善變之能,又不可。
不得已而安其舊,以笑天下之變者也。
嘗憶楚先達有言曰:「吾不復作詩。
」聞者愕然。
先達曰:「吾頃在世務中,日不暇給,何敢言日新?夫新者不得入,即舊者復將出。
」予常竦然念其言以自勉。
而景升六十有餘之年,好學深思不倦,皇皇終日,若有所營者,能變故也。
景升六十年中,初與琅邪、雲杜遊,歡然同志也。
已而與袁氏交,復歡。
弇州諸先生力追乎古以為古,石公遊千古之外以追乎古;今二三有志之士,以為無所為古內古外,而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即古人之用意,下筆俱在是。
而景升復婆娑翺翔於其間。
其年能待,其才能不衰,景升得乎天;前後之交,如一時一士,景升得乎人。
而予皆歸其功於變。
夫不變不化,則又安有景升矣。
《秋閨夢戍詩》序 古今勞臣思婦,感而生歎。
夫歎之於詩,亦不遠矣,何難即形而為詩乎?嘗有一言數語,真篤淒婉,如猿之必嘯而後已者,非盡繫乎才也,歎所至也。
然役或不盡於戍,時或不及於秋,情或不生於夢,體或不限於七言律,數或不至於百篇,一歎而已矣。
閩友宋比玉,好奇人也,偶過荒垝垣,心動,忽於架上得《秋閨夢戍》七言律百首,為虎關馬氏女作。
見其中有「芳草無言路不明」之句,驚怪而卒讀之。
凡秋來風物水月、枕簟衣裳、砧杵鍾梵,其清響苦語,一一搖人。
而至於英雄之心曲,舊家之喬木,部曲之凍餒,兒女之瓢粒,有悲天憫人、勤王恤私之意焉。
其夢中聲情步履,不可為狀,一若去來於孤燈瘦影間,漁陽之道路夜經,寸腸之車輪朝轉,豈止「鸛鳴於垤,婦歎於室」而已乎!歎者不足以盡其才者也,才者不足以盡其魂者也。
誰為題之曰《香魂集》。
吾謂如此女郎,而以婉孌待之,但恐不受耳。
或傷其太苦。
予曰不然,《伯兮》之詩曰:「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彼皆願在愁苦疾痛中求為一快耳,若並禁其愁苦疾痛而不使之有夢,夢餘不使之為詩,此婦人乃真太苦矣。
嗟乎,豈獨婦人也哉! 周元如遺詩序 亡友京山魏太易者,詩人也,屢欲選刻其遺稿,不知何以故而屢止。
予又嘗序人詩,選刻人詩,如譚叟、陳令,皆朝入目而夕命梓氏,意欲以備明詩一人一種,惟恐速朽,不知何以故而於太易屢止。
太易子弟常疑吾薄,即予幾無以明吾厚也,有時而愧念之。
蓋詩之為道,淵洞寂歷,人天不屍。
而我徒以高興絕才,揚揚夭死,不惟己之歲月不積其光,而同時講究之友朋俱不到乎此,何從而自變,何從而聞之?故予蚩蚩然幸而過於三十也,然後有以自緻其力,與朋友同進退。
始觀太易作,如觀少時自作,有不代為高興絕才之悔,而肯以未竟之業,竟此良友耶?屢選屢止,其此故也矣。
一日,黃子以實出其友周元如詩稿,已亡矣,已選矣,已刻矣,索予序,予歎息久之。
其高興絕才如吾太易,而不久留人間更甚。
興與才之明明紙上者,如其人復在;而年齒之脈脈地下者,如其詩已有進於此,而又如其興與才之已歸於無存也。
然則歎其年者,刻其詩可也;想其詩者,恨其詩亦可也。
晉人悼友早亡,輒引「苗不秀,秀不實」為歎,不知此苗長青於天地之間即是秀,此秀不斷於朋友之心即是實,豈在蚩蚩歲月也哉!予亦歸而選太易詩矣。
渚宮草序 予甲子客燕,與徐公穆定交,未暇言詩也。
越二年,公穆始乘一舟走寒河園居,徘徊於小橋茅屋之間,因相與遊晴川、夏口,往來江
以其不覺者,而求王先生之性情,是亦古人之性情矣;以其所覺而驚、驚而議者,而王先生之性情,於是乎益古人無疑焉。
王先生之性情既已如此,而予又與之復述故聞曰:詩以道性情也,則本末之路明,而今古之情見矣。
嗟乎!性不審而各為其性,情不審而各為其情,將率天下而同為此各有之性情,以明其不癖,是其於性情也,苟然而已矣。
由此而之焉,一步一趾,苟然也;由此而笑語焉,苟然也;由此而吟諷焉,苟然也。
而彼方自肆曰:「我以道性情,其詩之謂夫!」嗟乎!竭生平之力,而徒以成一苟然,而又皆果出於天然由中之言,豈不惜哉! 夫性情,近道之物也。
近道者,古人所以寄其微婉之思也。
自古人遠而道不見於天下,理蕩而思邪;有一人焉近道,相與驚而癖之者,勢也。
則今之癖一王先生者,亦自其天然由中之言也。
王先生欲以古人之道安於性情,而行於詩,而欲以易乎今之所由中無勉強之物,予憂其將不可得。
而王先生聽之,固已久矣。
王先生者,公安人。
其人抱素尚,能冥心無生之旨,春與袁子皆稱為先生焉。
《醉藥軒遺詩》序 當此時也,予益不敢觀人之詩矣。
末法滔滔,苟濫相沿,讚歎少則怨怒多,必至之勢也。
人既視詩為可興可廢之物,而怨怒之後,遂失一友。
讚歎由我,甚無足悋,吟者資為體貌,觀者因而涉世。
苟非有幽獨剛靜之士,不能寶讚歎以待才士詩成之日,而詩之一道未免以全交而廢。
籲,可念也。
予友黃子伯素為孝廉,孝敬淵馴自守,奇士也。
每囊其詩示予,予於手口間也甚踟躕。
伯素雖性恂恂無怨怒,而交亦坐是不深。
久之,乞一氈養其親,病蘄上遂死。
予既久莫見其詩,茫然於君所以進退。
而君之亡也,猶及囊其詩示予,命其弟仲宅踵門而緻遺言。
予急取觀之,向聲已杳然無存,而心升腕降、神起氣落,幾不知其所來。
予讚歎之懷滿不能流。
使伯素而在,寧不足以深伯素之交?而予真實談詩之意,與神鬼事友之心,俱不得不待乎今日也。
予嘗言:凡為詩者,非持此納交也;所賞人詩者,非為我交好也。
當伯素在日,好學深心,不止以進取自見;又內行夷粹,可畏而親,誰不利其為友?迨其死而讚歎出,予亦拙於交伯素矣。
拙於交伯素之人,而誠於讀伯素之詩,亦庶乎詩之一道以拙交而興焉。
不然,予惟不敢觀人之詩也。
斯已矣! 潘景升《戊己新集》序 新安潘景升,年六十餘,其文與詩,足以自固於六十之年,其名足以自固於文與詩。
而才多意深,復以向來之文與詩,取而質於年,以向來之名質於文與詩,若不足以自滿其望、自盡其才、自對於後世之人者。
而戊、己間復潔其體,深其思,振其衰,神明其用,是為《漪遊》《清溪》二集,而屬予言其故。
予嘗諒天下之人,其虛衷而從事於變移之途者,非盡虛衷也,才足以變,不必止於其所也。
其拾取於先輩,莊守其故物,而不思一變,且以變為非者,非盡自滿也,中實有所愧恨,但才不能變。
以為吾既不能變,而示人以欲變之意,不可;多人以善變之能,又不可。
不得已而安其舊,以笑天下之變者也。
嘗憶楚先達有言曰:「吾不復作詩。
」聞者愕然。
先達曰:「吾頃在世務中,日不暇給,何敢言日新?夫新者不得入,即舊者復將出。
」予常竦然念其言以自勉。
而景升六十有餘之年,好學深思不倦,皇皇終日,若有所營者,能變故也。
景升六十年中,初與琅邪、雲杜遊,歡然同志也。
已而與袁氏交,復歡。
弇州諸先生力追乎古以為古,石公遊千古之外以追乎古;今二三有志之士,以為無所為古內古外,而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即古人之用意,下筆俱在是。
而景升復婆娑翺翔於其間。
其年能待,其才能不衰,景升得乎天;前後之交,如一時一士,景升得乎人。
而予皆歸其功於變。
夫不變不化,則又安有景升矣。
《秋閨夢戍詩》序 古今勞臣思婦,感而生歎。
夫歎之於詩,亦不遠矣,何難即形而為詩乎?嘗有一言數語,真篤淒婉,如猿之必嘯而後已者,非盡繫乎才也,歎所至也。
然役或不盡於戍,時或不及於秋,情或不生於夢,體或不限於七言律,數或不至於百篇,一歎而已矣。
閩友宋比玉,好奇人也,偶過荒垝垣,心動,忽於架上得《秋閨夢戍》七言律百首,為虎關馬氏女作。
見其中有「芳草無言路不明」之句,驚怪而卒讀之。
凡秋來風物水月、枕簟衣裳、砧杵鍾梵,其清響苦語,一一搖人。
而至於英雄之心曲,舊家之喬木,部曲之凍餒,兒女之瓢粒,有悲天憫人、勤王恤私之意焉。
其夢中聲情步履,不可為狀,一若去來於孤燈瘦影間,漁陽之道路夜經,寸腸之車輪朝轉,豈止「鸛鳴於垤,婦歎於室」而已乎!歎者不足以盡其才者也,才者不足以盡其魂者也。
誰為題之曰《香魂集》。
吾謂如此女郎,而以婉孌待之,但恐不受耳。
或傷其太苦。
予曰不然,《伯兮》之詩曰:「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彼皆願在愁苦疾痛中求為一快耳,若並禁其愁苦疾痛而不使之有夢,夢餘不使之為詩,此婦人乃真太苦矣。
嗟乎,豈獨婦人也哉! 周元如遺詩序 亡友京山魏太易者,詩人也,屢欲選刻其遺稿,不知何以故而屢止。
予又嘗序人詩,選刻人詩,如譚叟、陳令,皆朝入目而夕命梓氏,意欲以備明詩一人一種,惟恐速朽,不知何以故而於太易屢止。
太易子弟常疑吾薄,即予幾無以明吾厚也,有時而愧念之。
蓋詩之為道,淵洞寂歷,人天不屍。
而我徒以高興絕才,揚揚夭死,不惟己之歲月不積其光,而同時講究之友朋俱不到乎此,何從而自變,何從而聞之?故予蚩蚩然幸而過於三十也,然後有以自緻其力,與朋友同進退。
始觀太易作,如觀少時自作,有不代為高興絕才之悔,而肯以未竟之業,竟此良友耶?屢選屢止,其此故也矣。
一日,黃子以實出其友周元如詩稿,已亡矣,已選矣,已刻矣,索予序,予歎息久之。
其高興絕才如吾太易,而不久留人間更甚。
興與才之明明紙上者,如其人復在;而年齒之脈脈地下者,如其詩已有進於此,而又如其興與才之已歸於無存也。
然則歎其年者,刻其詩可也;想其詩者,恨其詩亦可也。
晉人悼友早亡,輒引「苗不秀,秀不實」為歎,不知此苗長青於天地之間即是秀,此秀不斷於朋友之心即是實,豈在蚩蚩歲月也哉!予亦歸而選太易詩矣。
渚宮草序 予甲子客燕,與徐公穆定交,未暇言詩也。
越二年,公穆始乘一舟走寒河園居,徘徊於小橋茅屋之間,因相與遊晴川、夏口,往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