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序
關燈
小
中
大
詩歸序
春未壯時,見綴緝為詩者,以為此浮瓜斷梗耳,烏足好?然義類不深,口輒無以奪之,乃與鍾子約為古學,冥心放懷,期在必厚。
亦既入之出之、參之伍之、審之克之矣,有教春者曰:「公等所為,創調也,夫變化盡在古矣。
」其言似可聽。
但察其變化,特世所傳《文選》《詩刪》之類,鍾嶸、嚴滄浪之語,瑟瑟然務自雕飾,而不暇求於靈迥樸潤。
抑其心目中別有夙物,而與其所謂靈迥樸潤者,不能相關相對歟?夫真有性靈之言,常浮出紙上,決不與眾言伍。
而自出眼光之人,專其力,壹其思,以達於古人,覺古人亦有炯炯雙眸從紙上還矚人,想亦非苟然而已。
古人大矣,往印之輒合,遍散之各足。
人鹹以其所愛之格、所便之調、所易就之字句,得其滯者、熟者、木者、陋者,曰:「我學之古人」,自以為理長味深,而傳習之久,反指為大家,為正宗。
人之為詩,至於為大家、為正宗,馳海內有餘矣,而猶敢有妄者言之乎?嗚呼!此所以不信不悟。
而有才者至欲以纖與險厭之,則亦若人之過也。
夫滯、熟、木、陋,古人以此數者收渾沌之氣,今人以此數者喪精神之原;古人不廢此數者為藏神奇、藏靈幻之區,今人專借此數者為仇神奇、仇靈幻之物。
而甚至以代所得名之一人,與一時所同名之數人,及人所得名之篇,與篇所得名之句,皆堅守莊誦,而不敢颺言之,不過曰:「古今人自有篤論。
」夫人有孤懷,有孤詣,其名必孤行於古今之間,不肯遍滿寥廓。
而世有一二賞心之人,獨為之谘嗟徬皇者,此詩品也。
譬如狼煙之上虛空,嫋嫋然一線耳,風搖之,時散時聚,時斷時續;而風定煙接之時,卒以此亂星月而吹四遠。
彼號為大家者,終其身無異詞,終其古無異詞,而反以此失獨坐靜觀者之心,所失豈但倍也哉! 今之為是選也,幸而有不徇名之意,若不幸而有必黜名之意,則難矣;幸而有不畏博之力,若不幸而有必勝博之力,又難矣;幸而有不隔靈之眼,若不幸而有必騖靈之眼,又難矣。
法不前定,以筆所至為法;趣不強括,以詣所安為趣;詞不準古,以情所迫為詞;才不由天,以念所冥為才。
恬一時之聲臭,以動古今之波瀾。
波瀾無窮,而光采有主。
古人進退焉,雖一字之耀目,一言之從心,必審其輕重深淺而安置之。
凡素所得名之人,與素所得名之詩,或有不能違心而例收者,亦必其人之精神止可至今日,而不能不落吾手眼。
因而代獲無名之人,人收無名之篇。
若今日始新出於紙,而從此誦之,將千萬口;即不能保其誦之盈千萬口,而亦必古人之精神至今日而當一出,古人之詩之神所自為審定安置,而選者不知也。
惟春與鍾子克慮厥始,惟春克勖厥中,惟鍾子克成厥終。
《詩歸》哉! 《刻水經注批點》序 自《水經》有注,而桑氏書遂真為經矣。
注行,而孤吟遙想之夫,開物寄道之士,若有所恃,以自證其山水之好:端坐深讀,若奇卉佳木,舟馬相澹;若森森磕磕,麗我瞻矚;又若塔廟碑版,光我目,蒼我思,有高人真僧迢迢待我,可舉足提杖而一往也。
予少時即知好之。
聞一名家前輩,歲輒一閱,深歎其勤,求得其書觀之,筆如槁木,無復冥奧,似為考核醜記而已,私語亡友鍾子曰:「如是則是書亦可不著也。
」頗與鍾子空濛蕭瑟於其中,庶幾想酈子當日作注之意。
而蜀朱無易先生者,淵人也,來官我楚,揖我而坐臥乎桑、酈之間。
當是時,師友淵源,通理輔性,外慕等夷,內懷悱發,真有如雷次宗所雲者。
於是有朱、鍾二家之選,而予評遂逸去,不復能自愛惜矣。
友人嚴忍公,家武林,不妄交一人,獨好予輩所閱書,而與聞子將諸同志合刻全注,以為雅人資糧。
夫予之所得於酈注者,自空濛蕭瑟之外,真無一物。
而獨喜善長讀萬卷書,行盡天下山水,囚捉幽異,掬弄光彩,歸於一緒,以力緻其空濛蕭瑟之情於世,而胸中獨抱是癖,且獨著一書而死。
而世人猶執考核醜記以求之,不幸而與類書同功。
嗚乎!則是書亦可不著也。
《古文瀾編》序 王聞修先生選《古文瀾編》既成,寄聲譚子元春屬序焉。
元春竊謂:古人之文,不可及矣。
生其後者,無可附益,不能端居無為,必將穆其瞻矚,暇其心手,出吾之幽光積氣,日與賞延。
或不能無去取其間,久之成一書。
而是人性情品徑,已胎骨於一書之中,因而後之讀是選者,皆曰:「某氏之書也。
」則幾於取古人之文而奄有之。
夫奄有古人之文而自成一書,其事豈細也哉!徐偉長雲:「六
亦既入之出之、參之伍之、審之克之矣,有教春者曰:「公等所為,創調也,夫變化盡在古矣。
」其言似可聽。
但察其變化,特世所傳《文選》《詩刪》之類,鍾嶸、嚴滄浪之語,瑟瑟然務自雕飾,而不暇求於靈迥樸潤。
抑其心目中別有夙物,而與其所謂靈迥樸潤者,不能相關相對歟?夫真有性靈之言,常浮出紙上,決不與眾言伍。
而自出眼光之人,專其力,壹其思,以達於古人,覺古人亦有炯炯雙眸從紙上還矚人,想亦非苟然而已。
古人大矣,往印之輒合,遍散之各足。
人鹹以其所愛之格、所便之調、所易就之字句,得其滯者、熟者、木者、陋者,曰:「我學之古人」,自以為理長味深,而傳習之久,反指為大家,為正宗。
人之為詩,至於為大家、為正宗,馳海內有餘矣,而猶敢有妄者言之乎?嗚呼!此所以不信不悟。
而有才者至欲以纖與險厭之,則亦若人之過也。
夫滯、熟、木、陋,古人以此數者收渾沌之氣,今人以此數者喪精神之原;古人不廢此數者為藏神奇、藏靈幻之區,今人專借此數者為仇神奇、仇靈幻之物。
而甚至以代所得名之一人,與一時所同名之數人,及人所得名之篇,與篇所得名之句,皆堅守莊誦,而不敢颺言之,不過曰:「古今人自有篤論。
」夫人有孤懷,有孤詣,其名必孤行於古今之間,不肯遍滿寥廓。
而世有一二賞心之人,獨為之谘嗟徬皇者,此詩品也。
譬如狼煙之上虛空,嫋嫋然一線耳,風搖之,時散時聚,時斷時續;而風定煙接之時,卒以此亂星月而吹四遠。
彼號為大家者,終其身無異詞,終其古無異詞,而反以此失獨坐靜觀者之心,所失豈但倍也哉! 今之為是選也,幸而有不徇名之意,若不幸而有必黜名之意,則難矣;幸而有不畏博之力,若不幸而有必勝博之力,又難矣;幸而有不隔靈之眼,若不幸而有必騖靈之眼,又難矣。
法不前定,以筆所至為法;趣不強括,以詣所安為趣;詞不準古,以情所迫為詞;才不由天,以念所冥為才。
恬一時之聲臭,以動古今之波瀾。
波瀾無窮,而光采有主。
古人進退焉,雖一字之耀目,一言之從心,必審其輕重深淺而安置之。
凡素所得名之人,與素所得名之詩,或有不能違心而例收者,亦必其人之精神止可至今日,而不能不落吾手眼。
因而代獲無名之人,人收無名之篇。
若今日始新出於紙,而從此誦之,將千萬口;即不能保其誦之盈千萬口,而亦必古人之精神至今日而當一出,古人之詩之神所自為審定安置,而選者不知也。
惟春與鍾子克慮厥始,惟春克勖厥中,惟鍾子克成厥終。
《詩歸》哉! 《刻水經注批點》序 自《水經》有注,而桑氏書遂真為經矣。
注行,而孤吟遙想之夫,開物寄道之士,若有所恃,以自證其山水之好:端坐深讀,若奇卉佳木,舟馬相澹;若森森磕磕,麗我瞻矚;又若塔廟碑版,光我目,蒼我思,有高人真僧迢迢待我,可舉足提杖而一往也。
予少時即知好之。
聞一名家前輩,歲輒一閱,深歎其勤,求得其書觀之,筆如槁木,無復冥奧,似為考核醜記而已,私語亡友鍾子曰:「如是則是書亦可不著也。
」頗與鍾子空濛蕭瑟於其中,庶幾想酈子當日作注之意。
而蜀朱無易先生者,淵人也,來官我楚,揖我而坐臥乎桑、酈之間。
當是時,師友淵源,通理輔性,外慕等夷,內懷悱發,真有如雷次宗所雲者。
於是有朱、鍾二家之選,而予評遂逸去,不復能自愛惜矣。
友人嚴忍公,家武林,不妄交一人,獨好予輩所閱書,而與聞子將諸同志合刻全注,以為雅人資糧。
夫予之所得於酈注者,自空濛蕭瑟之外,真無一物。
而獨喜善長讀萬卷書,行盡天下山水,囚捉幽異,掬弄光彩,歸於一緒,以力緻其空濛蕭瑟之情於世,而胸中獨抱是癖,且獨著一書而死。
而世人猶執考核醜記以求之,不幸而與類書同功。
嗚乎!則是書亦可不著也。
《古文瀾編》序 王聞修先生選《古文瀾編》既成,寄聲譚子元春屬序焉。
元春竊謂:古人之文,不可及矣。
生其後者,無可附益,不能端居無為,必將穆其瞻矚,暇其心手,出吾之幽光積氣,日與賞延。
或不能無去取其間,久之成一書。
而是人性情品徑,已胎骨於一書之中,因而後之讀是選者,皆曰:「某氏之書也。
」則幾於取古人之文而奄有之。
夫奄有古人之文而自成一書,其事豈細也哉!徐偉長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