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書啟
關燈
小
中
大
僕之序刻君詩也,君蒼蒼灝灝之氣,形於詩,破於壁,而護於山靈,自有不可磨滅者,僕原不任功。
君之遣吏數百裡遺書於僕也,僕生平亦有一段精誠,不為浮名所欺,不為才氣所怵,足以通於蒼蒼灝灝之人,然則君自不能已,僕原不任感。
但今日之人物有對之而可歎者焉,其人情有歷之而屢歎者焉,其毀譽升沈有觸之而歎不止者焉。
其說在僕所寄詩之第二章也。
敬夫,吾師也;伯敬,吾友也;孟誕先,吾友、君友也;張葆生,君門人、吾友也;君則吾師友之間也。
元方吾弟也,今適來京師,得先我而見君之蒼蒼灝灝焉者,其年其學不如我,則君門人也,幸門人之也。
承委以兩先世不朽之文,倉卒不遑作。
又君所自作,古雅不能加,且未可輕作。
曾記葛屺瞻業師命作太公傳,且囑曰:「子遲遲為之,不在速得,亦不在寄我,但存子集中可耳。
」嘗以語伯敬,伯敬賀我曰:「我生平作文,未嘗有人持此說來者,何子之多幸也。
」今尚欲比例邀惠於陳先生,先生許我,我決不敢為俗下文字。
至於天分有限,筆力不遒,則固非其罪耳。
向所損惠,金出自俸,帛出自機杼。
僕方客燕,故鄉淫雨百日,大麥失秋,家人正饑寒。
取用之,而以空函報於京師,所拜實深。
寄周伯孔書 兄去年在南都,罵人之興亦太勃勃矣,至使故人輩皆務為周旋,而不暇細讀其詩。
私覺兄詩清妙可想者多矣,豈以一罵而忘之!夫人之罵人,不止於不憾,且有相念者,則周五工詩,遠過劉四耳。
兄去年胸中似以家計客裝,不能滿志,乃迫而成一罵人之周伯孔,非得已也。
不能諒其不得已,而避兄之躁,至不暇玩兄之詩,為故人者,不能無過,然兄亦何可如此? 去秋在白門、錢塘間,與王永啟諸公處,深知其作人作官,非時人所及,而同僚未免相形,性亦未免太執。
雖有一肚皮報國之志、馭眾之才,而世固不能安之無咎,則其志與才亦有時難行。
若使和其性,深晦其有為之跡,常使此身為邦家所受,日出入於報國馭眾之中,不尤可以行其作人作官之高乎?弟對永啟持論如此,今兄白門詩雖佳,而至使故人輩救過不暇,皆不欲細讀其詩,益悟天下事未有不思所以行之者。
所以行之者,非軟熟也,躬自厚於深心之業,薄責人以援手之事,人不可親疏,性不可高下,乃敢大言曰:世不可咎譽耳。
吾伯孔聰明有餘,幸一自反,豈有下筆清妙,而止以家計客裝,不得滿志,遂迫而成一罵人之伯孔?伯孔不當自悔乎?如不自悔,雖詩到儲光羲、王昌齡,無益也。
荒村寡侶,念我才友,士君子相處以正,不作飾語,故直寫其愛惜之意,惟伯孔平心觀覽,思所以復之。
===與舍弟五人書=== 廿九到鄖陽,初六自船返襄中,與胡用涉從大路行。
每會蔡公一番,即骨為之重,識為之高,人生真不可向損處走也。
蔡公以黔事大壞,奉命速征。
軍書如山,思手不停,偷閑節勞,與我作兩夕靜談。
我以公是師友骨肉,無一豪作客見官意思,不知其他。
舟中無事,閑發其回陳志寰先生與伯敬二書,說我人愈樸,性愈厚,是進德之驗;又說我筆慧而人樸,心靈而性厚。
不知公從何處便窺我如此也,益令人竦然。
進德在我,消長明日不可期,豈至喜此稱譽?所以寄聞者,欲諸弟敬身勤職,察言觀色,時時覺有此等清正方聞之人,可法可畏,自不敢隻向幾個庸眾人中求好耳。
詠小物三首,別公又作得一篇送行文字,公極喜之,今皆寫回一看。
《詩經》《商》、《魯》二頌,舟中批完,似於《雅》《頌》獨有所入。
若不看得《雅》《頌》與《國風》一樣有趣,又看得《雅》《頌》與《國風》更為有味。
則亦是易入處便入,難入處便怯,固學者讀書之病也。
到京當再細增減一過,將同蔡、鍾二評刻之,題曰《詩觸》,觸於師友也。
《莊子》則我五六年苦心得趣之書,今春又看得諸家注,又參訂過郭注,方自信為不謬不僻。
若未看諸家注,自是貢高虛勇狂慧,未必無大失也。
名曰《遇莊》,道路間或一遇之,不敢以為堂室在此。
然嵇中散雲「此書那得須注」,真是名言,不可注,或可遇耳。
莊子亦雲:「有能通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則莊子未嘗不許人遇矣!非但鈍根如我,隻可一遇,即聖賢知慧絕頂,不遇之亦竟不遇之矣。
孫登長嘯一聲,嵇、阮可謂遇矣,而猶怪其冥默不言,是於一遇之外,而求多於孫登,其可得乎?王烈遇石髓,而嵇公不遇,雖導之使往,留之使食,其可得乎?遇仙不必同升,遇佛不必同證,亦祇要本來有此根器,此後留下種子,而必欲同升同證,其又何可得耶?遇之為言,甚活甚圓,莊子與讀《莊子》者,俱可不罪我妄也。
久旱早熱,晚春便如仲夏,思母親起居,未免煩燥。
忽寫一詩寄六弟,不覺出淚。
昨過均州,不及重登嵾嶺,隻間行到淨樂宮,與燒香人同入殿謁玄後座,欲留香錢,傍一童子呼曰:「為父母者,置錢項下,為子息者置腰間。
」亦不覺動念。
此童子口中甚有輕重緩急,人特未思耳。
魏家人到,得科考信,知弟輩俱得入場,免費手腳。
隻笑六弟,又考批首,疊床架屋,真有何益?時作書戲寄伯敬曰:「即使三批首在前,一大科第在後,已未免有頭重之病矣。
」附聞一笑。
(《譚友夏合集》卷六止此) 答何卿書 舍弟自黃回,得卿足下寄書,甚喜。
自
君之遣吏數百裡遺書於僕也,僕生平亦有一段精誠,不為浮名所欺,不為才氣所怵,足以通於蒼蒼灝灝之人,然則君自不能已,僕原不任感。
但今日之人物有對之而可歎者焉,其人情有歷之而屢歎者焉,其毀譽升沈有觸之而歎不止者焉。
其說在僕所寄詩之第二章也。
敬夫,吾師也;伯敬,吾友也;孟誕先,吾友、君友也;張葆生,君門人、吾友也;君則吾師友之間也。
元方吾弟也,今適來京師,得先我而見君之蒼蒼灝灝焉者,其年其學不如我,則君門人也,幸門人之也。
承委以兩先世不朽之文,倉卒不遑作。
又君所自作,古雅不能加,且未可輕作。
曾記葛屺瞻業師命作太公傳,且囑曰:「子遲遲為之,不在速得,亦不在寄我,但存子集中可耳。
」嘗以語伯敬,伯敬賀我曰:「我生平作文,未嘗有人持此說來者,何子之多幸也。
」今尚欲比例邀惠於陳先生,先生許我,我決不敢為俗下文字。
至於天分有限,筆力不遒,則固非其罪耳。
向所損惠,金出自俸,帛出自機杼。
僕方客燕,故鄉淫雨百日,大麥失秋,家人正饑寒。
取用之,而以空函報於京師,所拜實深。
寄周伯孔書 兄去年在南都,罵人之興亦太勃勃矣,至使故人輩皆務為周旋,而不暇細讀其詩。
私覺兄詩清妙可想者多矣,豈以一罵而忘之!夫人之罵人,不止於不憾,且有相念者,則周五工詩,遠過劉四耳。
兄去年胸中似以家計客裝,不能滿志,乃迫而成一罵人之周伯孔,非得已也。
不能諒其不得已,而避兄之躁,至不暇玩兄之詩,為故人者,不能無過,然兄亦何可如此? 去秋在白門、錢塘間,與王永啟諸公處,深知其作人作官,非時人所及,而同僚未免相形,性亦未免太執。
雖有一肚皮報國之志、馭眾之才,而世固不能安之無咎,則其志與才亦有時難行。
若使和其性,深晦其有為之跡,常使此身為邦家所受,日出入於報國馭眾之中,不尤可以行其作人作官之高乎?弟對永啟持論如此,今兄白門詩雖佳,而至使故人輩救過不暇,皆不欲細讀其詩,益悟天下事未有不思所以行之者。
所以行之者,非軟熟也,躬自厚於深心之業,薄責人以援手之事,人不可親疏,性不可高下,乃敢大言曰:世不可咎譽耳。
吾伯孔聰明有餘,幸一自反,豈有下筆清妙,而止以家計客裝,不得滿志,遂迫而成一罵人之伯孔?伯孔不當自悔乎?如不自悔,雖詩到儲光羲、王昌齡,無益也。
荒村寡侶,念我才友,士君子相處以正,不作飾語,故直寫其愛惜之意,惟伯孔平心觀覽,思所以復之。
===與舍弟五人書=== 廿九到鄖陽,初六自船返襄中,與胡用涉從大路行。
每會蔡公一番,即骨為之重,識為之高,人生真不可向損處走也。
蔡公以黔事大壞,奉命速征。
軍書如山,思手不停,偷閑節勞,與我作兩夕靜談。
我以公是師友骨肉,無一豪作客見官意思,不知其他。
舟中無事,閑發其回陳志寰先生與伯敬二書,說我人愈樸,性愈厚,是進德之驗;又說我筆慧而人樸,心靈而性厚。
不知公從何處便窺我如此也,益令人竦然。
進德在我,消長明日不可期,豈至喜此稱譽?所以寄聞者,欲諸弟敬身勤職,察言觀色,時時覺有此等清正方聞之人,可法可畏,自不敢隻向幾個庸眾人中求好耳。
詠小物三首,別公又作得一篇送行文字,公極喜之,今皆寫回一看。
《詩經》《商》、《魯》二頌,舟中批完,似於《雅》《頌》獨有所入。
若不看得《雅》《頌》與《國風》一樣有趣,又看得《雅》《頌》與《國風》更為有味。
則亦是易入處便入,難入處便怯,固學者讀書之病也。
到京當再細增減一過,將同蔡、鍾二評刻之,題曰《詩觸》,觸於師友也。
《莊子》則我五六年苦心得趣之書,今春又看得諸家注,又參訂過郭注,方自信為不謬不僻。
若未看諸家注,自是貢高虛勇狂慧,未必無大失也。
名曰《遇莊》,道路間或一遇之,不敢以為堂室在此。
然嵇中散雲「此書那得須注」,真是名言,不可注,或可遇耳。
莊子亦雲:「有能通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則莊子未嘗不許人遇矣!非但鈍根如我,隻可一遇,即聖賢知慧絕頂,不遇之亦竟不遇之矣。
孫登長嘯一聲,嵇、阮可謂遇矣,而猶怪其冥默不言,是於一遇之外,而求多於孫登,其可得乎?王烈遇石髓,而嵇公不遇,雖導之使往,留之使食,其可得乎?遇仙不必同升,遇佛不必同證,亦祇要本來有此根器,此後留下種子,而必欲同升同證,其又何可得耶?遇之為言,甚活甚圓,莊子與讀《莊子》者,俱可不罪我妄也。
久旱早熱,晚春便如仲夏,思母親起居,未免煩燥。
忽寫一詩寄六弟,不覺出淚。
昨過均州,不及重登嵾嶺,隻間行到淨樂宮,與燒香人同入殿謁玄後座,欲留香錢,傍一童子呼曰:「為父母者,置錢項下,為子息者置腰間。
」亦不覺動念。
此童子口中甚有輕重緩急,人特未思耳。
魏家人到,得科考信,知弟輩俱得入場,免費手腳。
隻笑六弟,又考批首,疊床架屋,真有何益?時作書戲寄伯敬曰:「即使三批首在前,一大科第在後,已未免有頭重之病矣。
」附聞一笑。
(《譚友夏合集》卷六止此) 答何卿書 舍弟自黃回,得卿足下寄書,甚喜。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