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書啟

關燈
再入而不厭。

    玉田如極寒煉師,大酉如極真老衲,玉華如極幽文人,雖今古巧樸,化工各有所勝,然不可以「樸」之一字使玉華淪落也。

    「鍾鼓待考,擊而求之」,此子瞻所以嗤李渤者,不過玉華中一片石耳。

    玉華片片可響,但是衫袖所拂,攀躋所觸,皆成五音。

    是其大略也。

    春既不遑為記,拙詩不能寫出,故草草數語,以質之閉門時真山水人。

     舟中無事,閱先生文稿,有絕大絕妙者,不可不急以示人,亦輕淺者至藥也。

    又閱伯敬詩一過。

    閑暇亦試一動筆,看去取同否。

    蓋同志人詩文,其去取所在,即是自己取益之端也。

    如何如何? 奏記蔡清憲公 遞中垂贈犀杯詩、黃字跋,如日月星辰入懷,如江淮河漢行地,得之驚喜。

    而犀杯之明遠,黃字之深老,可直一詩一跋也。

    然春自入辰以來,無日不明遠深老,待杯字詩跋而後知之。

    是以酒斟別杯之品,以款識覺字之佳也。

    春性不能藏物,覺從今以往,寢食幾案,當與二物為伴侶矣。

     奏記蔡清憲公 春不量痹近,叨附門牆。

    既辱百方開誘,何止十年讀書。

    道路阻遠,莫或詣謝。

    又以小人之母,欲辱仁人之言;而巷語漁歌,亦求弁首。

    既忘其賤,又忘其愚,真可嗤笑也。

     初息林陰,細省所獲,追味前言,與弟曹參詣。

    或所為片語,偶失記慚赧;至啼鳥者,忽復記之洞然,為之一快。

     向求小史錄新詩文絕佳者見寄,轉恨其懶,何不於披閱時自寫也。

    先生小劄絕妙,幸勿遺之。

     頃貞甫黃公見寄《廉吏傳》,良佳,非先生真廉吏,何能讀?然私計經濟一途,有大詳而損神者,亦望高明稍節之,勿以累眠息也。

     奏記蔡清憲公 春去年六月,奉先生醴陵書,並拜名篇——母氏五十之文,又為春序其稿,兄弟聚觀,母子色喜,手口五六,日至於旬時。

    以達於今,未嘗不欽儀也。

     其後九月,鍾伯敬書到,申前嵾約,春待之襄陽良久。

    又得其書,雲先年往返萬裡,頗怯車馬,改從水路。

    春以是故又不上嵾。

    十二月,得其遊岱信,與其詩記,以為一快。

    是月也,朱無易先生觀察楚中,先枉寒河,意表舉事,而詩文突過黃初,又一快也。

    伯敬自是僦居金陵,旋有報書,言所委先傳,自有一副肝腸,暇便了之,可遲不可拙也。

    又雲見尊作老母文,不無奪氣。

     今年二月,無易先生招至西庵讀書。

    柏路草砌,想見典則,洪山傑其左,修靜寺頹其右。

    人馳洪山,而春念李北海故宅,撫柏徘回,莫有知其寄者。

    仁公聞此,當亦遙思不才趾矚乎! 三月,得從無易先生。

    側聞黔中口業,與台司不平之言,春惟一歎而已,書生何敢深聞?且自謗自受,於先生何與哉!越十日,而閩之使至矣。

    讀書使春感泣,觀揭使春用壯,味近詩使春神情顧盼,而膂力方將,若從舟楫於九曲之間也。

     春自南嶽回,作詩絕少,今年遂不厝意。

    惟前與伯敬書,偶一商其進步:岱記佳矣,然山記隻在升降伸縮,固有以意應,以氣應,以消息應,而不必以字句應者,此不可不參也。

    伯敬詩,春所不如,然有一進步焉:元氣渾沌以上語,止宜厚其氣而泯其跡;之而於以諸虛字,還須用則擇,而多則舍。

    高明以為何如?三復新詩,神理光怪,破我貧落;亦有妄效蒙瞆者,筆大處容或闆之,語多處容或舊之也,是即所謂未融也。

    世豈有未融之清新哉?若自謂清新而實得未融,敢不勉旃?曹能始使君神韻如仙,非春輩所敢望,然其舊率處,或以為入筆不妨耶。

    夫新綺之補衣,與故裳之綻縫,其不融無辨耳,請質諸曹公。

    今世之能究此中元運者,曹先生其人也。

     去年八月,忽見舍弟元聲、元禮詩,驟成塤篪,伯敬亦稱其……===上座主李太虛太史箋=== 門生譚元春謹奏箋吾師太史公閣下:今年楚場,非吾師得元春,實元春得師也。

    命相本窮,福分太過。

    初止謂數年以來,友多亡而師始值;曾不意四旬而外,得一師而失一母。

    每於呼天呼母之時,即興負君負師之感。

     回思元春少而讀書,賤未失意。

    山水固其所耽,而懶不重經;筆硯本與相近,而嬉未至工。

    苟非知我之人,無不掩口而笑。

    乃吾師讀其文於場屋,未數行而即語副座師曰:「得此一人,我輩數十年都不寂莫矣。

    」初聞而異之,即使元春自觀自定,亦豈知其若是?乃與吾師再見累見,信信宿宿,悟我以濯濯春柳之豐神,移我於茫茫海水之邊際,始覺無可異者。

    元春今者乃得與洪崖浮丘,稱座主門生也。

     承作壽老母六十文,母不克待,然有此一篇文字,母直以六千歲為春秋矣。

    會葬時,邑之士君子製帛為帳,大書此文以告母,酹其酒以為觴,曰母可瞑也。

    元春敬稽顙再拜,謝吾師之文。

    師寄母十金為壽,是日鄂城有劉居士募修鐵祖師觀者,問其工未竣者幾何,曰十餘金,元春舉師所賜,不啟封而施之。

    以為母消災無如師賜者,何知冥福乃資於此,敢不再拜謝師賜! 每於淒斷無緒時,輒誦吾師見寄四言,江文通之恨,衛洗馬之愁,不知何以起止。

    始知恩到極深處,文章到極妙處,皆能使人泣下。

    恩深二字,自父母而外,朋友亦有之,管鮑是也,座主門生到此二字者少矣。

    對吾師時,語語吐出,今臨當寫書,甚難下筆,至此又不禁汩汩放言,後之覽者,或亦有感於師弟之間也。

    終天不得見我母,三年不得親吾師,獨夜無人,有淚如瀉。

     寄陳玄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