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關燈
小
中
大
電視劇中也常看見有蓋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蓋一手執碗縮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
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隻瓷蓋碗,原是十二套,隻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
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
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産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裡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隻知道茶葉是烘幹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
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炕”。
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栅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櫃台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夥計稱茶葉,分成若幹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隻有藥鋪夥計可以媲美。
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
于是茶店裡經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
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于飲馔,居恒以一半香片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
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
花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
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
我曾屢侍先君遊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沖,風味絕佳。
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
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駱成骧聯)。
有朋自六安來,贻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
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
我曾過洞庭,舟泊嶽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
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台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
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餘示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餘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
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憨直。
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
此後我飲茶,但論品位,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酽勝者莫過于功夫茶。
《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
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飲酩酊,辄相偕走訪一潮州幫巨商于其店肆。
肆後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
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常飽吃功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後還攜帶幾匣回家。
不知是否故弄玄虛,謂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之溫度方合标準。
舉小盅而飲之,若飲罷徑自返盅于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
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澀,數巡之後,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
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裡誰有那麼多的工夫?紅泥小火爐哪裡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
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
在北平,我隻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
四川的沱茶亦不惡,唯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
台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産,佳者不易得。
處處标榜凍頂,事實上哪裡有那麼多的凍頂?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
提起喝茶的藝術,現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相聲記 我要記的不是聽相聲,而是我自己說相聲。
在抗戰期間有一次為了籌什麼款開遊藝大會,有皮黃,有洋歌,有雜耍。
少不了要一段相聲。
後台老闆瞧中了老舍和我,因為我們兩個平素就有點兒貧嘴刮舌,談話就有一點像相聲,而且焦德海、草上飛也都瞻仰過。
别的玩意兒不會,相聲總還可以湊和。
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話真是地道,又幹脆又圓潤又沉重,而且土音土語不折不扣,我的北平話稍差一點兒,真正的北平人以為我還行,外省人而自以為會說官話的人就認為我說得不大純粹。
老舍的那一張臉,不用開口就夠引人發笑,老是繃着臉,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斂起,像有開關似的。
頭頂上亂蓬蓬的一撮毛,沒梳過,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臉龐上。
衣領大約是太大了一點兒,扣上紐扣還是有點兒松,把那個又尖又高的“颏裡嗉(北平土話,謂喉結)”露在外面。
背又有點兒駝,邁着八字步。
真是個相聲的角色。
我比較起來,就隻好去(當)那個挨打的。
我們以為這事關抗戰,義不容辭,于是就把這份差事答應了下來。
老舍挺客氣,決定頭一天他逗我捧,第二天我逗他捧。
不管誰逗誰捧,事實上我總是那個挨打的。
本想編一套新詞兒,要與抗戰有關,那時候有這麼一股風氣,什麼都講究抗戰,在藝壇上而不捎帶上一點兒抗戰,有被驅逐出境的危險。
老舍說:“不,這玩意兒可不是容易的,老詞兒都是千錘百煉的,所謂雅俗共賞,您要是自己編,不夠味兒。
咱們還是挑兩段舊的,隻要說得好,陳舊也無妨。
”于是我們選中了《新洪洋洞》、《一家六口》。
老舍的詞兒背得爛熱,前面的帽子也一點兒不含糊,真像是在天橋長大的。
他口授,我筆記。
我回家練了好幾天,醒來睜開眼就嚷:“你是誰的兒子……我是我爸爸的兒子……”家裡人聽得真膩煩。
我也覺得一點兒都不好笑。
練習熟了,我和老舍試着預演一次。
我說爸爸兒子的亂扯,實在不大雅,并且我剛說爸爸二字,他就“啊”一聲,也怪别扭的。
他說:“不,咱們中國群衆就愛聽這個,相聲裡面沒有人叫爸爸就不是相聲。
這一節可千萬删不得。
”對,中國人是覺得當爸爸是便宜事。
這就如同做人家的丈夫也是便宜事一樣。
我記得擡滑竿的前後二人喜歡一唱一答,如果他們看見迎面走來一位摩登女郎,前面的就喊:“遠看一朵花。
”後面的接聲說:“叫我的兒子喊他媽!”我們中國人喜歡在口頭上讨這種阿Q式的便宜,所謂“夜壺掉了把兒”,就剩了一個嘴了。
其實做了爸爸或丈夫,是否就是便宜,這筆賬隻有天知道。
照規矩說相聲得有一把大折扇,到了緊要關頭,敲在頭上,“啪”的一聲,響而不疼,我說:“這可以免了。
”老舍說,“行,虛晃一下好了,别真打。
可不能不有那麼一手兒,否則煞不住。
” 一切準備停當,遊藝大會開幕了,我心裡直撲通。
我先坐在池子裡聽戲,身旁一位江蘇模樣的人說了:“你說什麼叫相聲?”旁邊另一位高明的人說:“相聲,就是昆曲。
”我心想真糟。
鑼鼓歇了,輪到相聲登場。
我們哥兒倆大搖大擺地踱到台前,深深地向觀衆鞠了一躬,然後一邊一塊,面部無表情,直挺挺地一站,兩件破紡綢大褂,一人一把大扇子。
台下已經笑不可抑。
老舍開言道,“剛才那個小姑娘的洋歌唱得不錯。
”我說:“不錯!”一陣笑。
“現在咱們兩個小小子兒伺候一段相聲”,又是一陣笑。
台下的注意力已經被抓住了。
後台剛勾上半個臉的張飛也蹭到台上聽來了。
老舍預先囑咐我,說相聲講究“皮兒薄”。
一戳就破。
什麼叫“皮兒薄”,就是說相聲的一開口,底下就得立刻嘩的一陣笑,一點兒不費事。
這一回老舍可真是“皮兒薄”,他一句話,底下是一陣笑,我連捧的話都沒法說了,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半天笑的浪潮消下去之後才能繼續說。
台下越笑,老舍的臉越繃,冷冰冰的像是誰欠他二百兩銀子似的。
最令觀衆發笑的一點是我們所未曾預料到的。
老舍一時興起,忘了他的諾言,他抽冷子惡狠狠地拿扇子往我頭上敲來,我看他來勢不善往旁一躲,扇子不偏不倚地正好打中我的眼鏡框上,眼鏡本來很松,平常就往往出溜到鼻尖上,這一擊可不得了,嘩啦一聲,眼鏡掉下來了,我本能地兩手一捧,把眼鏡接住了。
台下鼓掌喝彩大笑,都說這一手兒有功夫。
我們的兩場相聲,給後方的幾百個觀衆以不少的放肆的大笑,可是我很慚愧,内容與抗戰無關。
人生難得開口笑。
我們使許多愁眉苦臉的人開口笑了。
事後我在街上行走,常有人指指點點地說:“看,那就是那個說相聲的!” 演戲記 人生一出戲,世界一舞台,這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戲中戲”還不曾扮演過,不無遺憾。
有一天,機緣來了,說是要籌什麼款,數目很大,義不容辭,于是我和幾個朋友便開始籌劃。
其實我們都沒有舞台經驗,平素我們幾個人愛管閑事,有的是嗓門大,有的是愛指手畫腳吹胡瞪眼的,竟被人誤認為有表演天才。
我們自己也有此種誤會,所以毅然決定演戲。
演戲的目的是為籌款,所以我們最注意的是不要賠錢。
因此我們作了幾項重要決定:第一是借用不花錢的會場,場主說照章不能不收費,不過可以把照收之費如數地再捐出來,公私兩便。
第二是請求免稅,也照上述公私兩便的辦法解決了。
第三是借幕,借道具,借服裝,借景片,借導演,凡能借的全借,說破了嘴跑斷了腿,全借到了。
第四是同人公議,結賬賺錢之後才可以“打牙祭”,結賬以前隻有開水恭候。
這樣,我們的基本保障算是有了。
選擇劇本也很費心思,結果選中了一部翻譯的劇本,其優點是五幕隻要一個布景,内中一幕稍稍挪動一下就行,省事,再一優點是角色不多,四男三女就行了。
是一出悲劇,廣告上寫的是“恐怖,緊張……”,其實并不,裡面還有一點警世的意味,頗近于所謂“社會教育”。
分配角色更困難了,誰也不肯做主角,怕背戲詞。
一位山西朋友自告奮勇,他小時候上過台,後來一試,一大半聲音都是從鼻子裡面拐彎抹角而出,像是腦後音,招得大家哄堂。
最後這差事落在我的頭上。
排演足足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公餘大家便集合在小院裡,怪聲怪氣地亂嚷嚷一陣,多半的時間消耗在笑裡,有一個人撲哧一聲,立刻傳染給大家,全都前仰後合了,導演也忍俊不禁,勉強按着嘴,假裝正經,小臉憋得通紅。
四鄰的孩子們是熱心的觀衆,爬上山頭,翻過籬笆,來看這一群小瘋子。
一幕一幕地排,一景一景地抽,戲詞部位姿式忘了一樣也不行,排到大家頭昏漲腦心煩意亂的時候,導演宣布可以上演了。
先預演一次。
一輩子沒演過戲,演一回戲總得請請客。
有些幫忙的機關代表不能不請,有些地頭蛇不能不請,有些私人的至親好友七姑姑八姨也不能不請,全都趁這次預演的機會一總做個人情。
我們借的劇場是露天的,不,有個大席棚。
戲台是真正磚瓦砌蓋的。
劇場可容千把人。
預演那一晚,請的客衮衮而來,一霎間就坐滿了。
三聲鑼響,連拉帶扯地把幕打開了。
我是近視眼,去了眼鏡隻見一片模糊。
将近冬天,我借的一身單薄西裝,凍出一身雞皮疙瘩。
我一上台,一點兒也不冷,隻覺得熱,因為我的對手把台詞忘了,我接不上去,我的台詞也忘了,有幾秒鐘的工夫兩個人幹瞪眼,雖然不久我們删去了幾節對話仍舊能應付下去,但是我覺得我的汗攻到頭上來,臉上全是油彩,汗不得出,一着急,毛孔眼一張,汗進出來了:在光滑的油彩上一條條地往下流。
不能揩,一揩變成花臉了。
排演時沒有大聲吼過,到了露天劇場裡不由自主地把喉嚨提高了,一幕演下來,我的喉嚨啞了。
導演急忙到後台關照我:“你的聲音太大了,用不着那樣使勁。
”第二幕我根本嚷不出聲了。
更急,更出汗,更渴,更啞,更急。
天無絕人之路,這一場預演把我累得不可開支之際,天空隐隐起了雷聲,越來越近,俄而大雨傾盆。
觀衆一個都沒走,并不是我們的戲吸引力太大,是因為雨太驟他們來不及走。
席棚開始漏水,觀衆哄然散,有一部分人照直跳上了舞台避雨,戲算是得了救。
我趟着一尺深的水回家,泡了一大碗的“胖大海”,據說可以潤喉。
我的精神已經總崩潰了,但是明天正式上演,還得精神總動員。
票房是由一位細心而可靠的朋友擔任的。
他把握着票就如同把握着現鈔一樣的緊。
一包一包的票,一包一包的錢,上面标着姓名标着錢數,一小時結一回賬。
我們擔心的是怕票銷不出去,他擔心的是怕票預先推銷淨盡而臨時門口沒票可賣。
所以不敢放膽推票。
第二天正式上演了,門口添了一盞雪亮的水電燈,門口擠滿了一圈子的人,可是很少人到窗口買票。
時間快到了,我扒開幕縫偷偷一看,疏疏落落幾十個人,我們都冷了半截。
劇場裡來回奔跑的,客少,招待員多。
有些客疑心是來得太早,又出去買橘柑去了,又不好強留。
頂着急的是那位票房先生。
好容易拖了半點鐘算是上滿了六成座。
原來訂票的不一定來,真想看戲的大半都在預演時來領教過了。
我的喉嚨更啞了,從來沒有這樣啞過。
幾幕的布景是一樣的,我一着急,把第二幕誤會成第三幕了,把對話的對手方吓得張口結舌,蹲在幕後提詞的人急得直嚷:“這是第二幕!這是第二幕!”我這才如夢初醒,鎮定了一下,勉強找到了台詞,一身大汗如水洗的。
第三幕上場,導演親自在台口叮囑我說:“這是第三幕了。
”我這一回倒是沒有弄錯,可是精神過于集中在這是第幾幕,另外又出了差池。
我應該在口袋裡帶幾張鈔票,做賞錢用,臨時一換褲子,把鈔票忘了,伸手掏錢的時候,左一摸沒有,右一摸沒有,情急而智并未生,心想台下也許看不清,握着拳頭伸出去,做給錢狀,偏偏第一排有個眼快口快的人大聲說:“他的手裡是空的!”我好窘。
最窘的還不是這個。
這是一出悲劇,我是這悲劇的主角,我表演的時候并沒有忘記這一點,我動員了我所有的精神上的力量,設身處地地想我即是這劇裡的人物,我激動了真的情感,我覺得我說話的時候,手都抖了,聲音都顫了,我料想觀衆一定也要受感動的,但是,不。
我演到最重要的關頭,我覺得緊張得無以複加了,忽然聽得第一排上一位小朋友指着我大聲地說:“你看!他像賈波林!”緊接着是到處撲哧撲哧的笑聲,悲劇的氛圍完全消逝了。
我注意看,前幾排觀衆大多數都張着口帶着笑容地在欣賞這出可笑的悲劇。
我好生慚愧。
事後對鏡照看,是有一點像賈波林,尤其是化裝沒借到胡子,現做嫌費事,隻在上唇用墨筆抹了一下,襯上塗了白灰的臉,加上黑黑的兩道眉,深深的眼眶,舉止動作又是那樣僵硬,不像賈波林像誰?我把這情形報告了導演,他笑了,但是他給了我一個很傷心的勸慰:“你演得很好,我勸你下次演戲挑一出喜劇。
” 還有一場呢。
我又喝了一天“胖大海”。
嗓音還是沙愣愣的。
這一場上座更少了,離開場不到二十分鐘,性急的演員扒着幕縫向外看,回來報告說:“我數過了一、二、三,一共三個人。
”等一下又回來報告,還是一、二、三,一共三個人。
我急了,找前台主任,前台主任慌作一團,對着一排排的空椅發怔。
旁邊有人出主意,鄰近的××學校的學生可以約來白看戲。
好,就這麼辦。
一聲呼嘯,不大的工夫,調來了二百多。
開戲了。
又有人出主意,把大門打開,歡迎來賓,不大的工夫座無隙地。
我們打破了一切話劇上座的紀錄。
戲演完了,我的喉嚨也好了。
遇到許多人,誰也不批評戲的好壞,見了面隻是道辛苦。
辛苦确實是辛苦了,此後我大概也不會再演戲。
就是喜劇也不敢演,怕把喜劇又演成悲劇。
事後結賬,把原拟的照相一項取消,到“三六九”打了一次牙祭。
淨餘二千一百二十八元,這是籌款的結果。
看報 早晨起來,盥洗完畢,就想攤開報紙看看。
或是斜靠在沙發上,跷起一條腿,仰着脖子,舉着報紙看。
或是鋪在桌面上,摘下老花眼鏡,一目十行或十目一行地看。
或是攜進廁所,細吹細打翻來過去地看。
各極其态,無往不宜。
假使沒有報看,這一天的秩序就要大亂,渾身不自在,像是硬斷毒瘾所謂“冷火雞”。
翻翻舊報紙看看,那不對勁,一定要熱烘烘地剛從報館出爐的當天的報紙看了才過瘾。
報紙上有什麼東西這樣攝人魂魄令人傾倒?驚天動地的新聞、回腸蕩氣的韻事,不是天天有的。
不過,大大小小的貪贓枉法的事件、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以及五花八門的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
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隻瓷蓋碗,原是十二套,隻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
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
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産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裡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隻知道茶葉是烘幹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
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炕”。
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栅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櫃台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夥計稱茶葉,分成若幹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隻有藥鋪夥計可以媲美。
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
于是茶店裡經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
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于飲馔,居恒以一半香片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
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
花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
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
我曾屢侍先君遊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沖,風味絕佳。
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
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駱成骧聯)。
有朋自六安來,贻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
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
我曾過洞庭,舟泊嶽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
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台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
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餘示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餘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
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憨直。
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
此後我飲茶,但論品位,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酽勝者莫過于功夫茶。
《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
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飲酩酊,辄相偕走訪一潮州幫巨商于其店肆。
肆後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
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常飽吃功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後還攜帶幾匣回家。
不知是否故弄玄虛,謂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之溫度方合标準。
舉小盅而飲之,若飲罷徑自返盅于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
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澀,數巡之後,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
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裡誰有那麼多的工夫?紅泥小火爐哪裡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
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
在北平,我隻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
四川的沱茶亦不惡,唯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
台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産,佳者不易得。
處處标榜凍頂,事實上哪裡有那麼多的凍頂?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
提起喝茶的藝術,現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相聲記 我要記的不是聽相聲,而是我自己說相聲。
在抗戰期間有一次為了籌什麼款開遊藝大會,有皮黃,有洋歌,有雜耍。
少不了要一段相聲。
後台老闆瞧中了老舍和我,因為我們兩個平素就有點兒貧嘴刮舌,談話就有一點像相聲,而且焦德海、草上飛也都瞻仰過。
别的玩意兒不會,相聲總還可以湊和。
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話真是地道,又幹脆又圓潤又沉重,而且土音土語不折不扣,我的北平話稍差一點兒,真正的北平人以為我還行,外省人而自以為會說官話的人就認為我說得不大純粹。
老舍的那一張臉,不用開口就夠引人發笑,老是繃着臉,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斂起,像有開關似的。
頭頂上亂蓬蓬的一撮毛,沒梳過,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臉龐上。
衣領大約是太大了一點兒,扣上紐扣還是有點兒松,把那個又尖又高的“颏裡嗉(北平土話,謂喉結)”露在外面。
背又有點兒駝,邁着八字步。
真是個相聲的角色。
我比較起來,就隻好去(當)那個挨打的。
我們以為這事關抗戰,義不容辭,于是就把這份差事答應了下來。
老舍挺客氣,決定頭一天他逗我捧,第二天我逗他捧。
不管誰逗誰捧,事實上我總是那個挨打的。
本想編一套新詞兒,要與抗戰有關,那時候有這麼一股風氣,什麼都講究抗戰,在藝壇上而不捎帶上一點兒抗戰,有被驅逐出境的危險。
老舍說:“不,這玩意兒可不是容易的,老詞兒都是千錘百煉的,所謂雅俗共賞,您要是自己編,不夠味兒。
咱們還是挑兩段舊的,隻要說得好,陳舊也無妨。
”于是我們選中了《新洪洋洞》、《一家六口》。
老舍的詞兒背得爛熱,前面的帽子也一點兒不含糊,真像是在天橋長大的。
他口授,我筆記。
我回家練了好幾天,醒來睜開眼就嚷:“你是誰的兒子……我是我爸爸的兒子……”家裡人聽得真膩煩。
我也覺得一點兒都不好笑。
練習熟了,我和老舍試着預演一次。
我說爸爸兒子的亂扯,實在不大雅,并且我剛說爸爸二字,他就“啊”一聲,也怪别扭的。
他說:“不,咱們中國群衆就愛聽這個,相聲裡面沒有人叫爸爸就不是相聲。
這一節可千萬删不得。
”對,中國人是覺得當爸爸是便宜事。
這就如同做人家的丈夫也是便宜事一樣。
我記得擡滑竿的前後二人喜歡一唱一答,如果他們看見迎面走來一位摩登女郎,前面的就喊:“遠看一朵花。
”後面的接聲說:“叫我的兒子喊他媽!”我們中國人喜歡在口頭上讨這種阿Q式的便宜,所謂“夜壺掉了把兒”,就剩了一個嘴了。
其實做了爸爸或丈夫,是否就是便宜,這筆賬隻有天知道。
照規矩說相聲得有一把大折扇,到了緊要關頭,敲在頭上,“啪”的一聲,響而不疼,我說:“這可以免了。
”老舍說,“行,虛晃一下好了,别真打。
可不能不有那麼一手兒,否則煞不住。
” 一切準備停當,遊藝大會開幕了,我心裡直撲通。
我先坐在池子裡聽戲,身旁一位江蘇模樣的人說了:“你說什麼叫相聲?”旁邊另一位高明的人說:“相聲,就是昆曲。
”我心想真糟。
鑼鼓歇了,輪到相聲登場。
我們哥兒倆大搖大擺地踱到台前,深深地向觀衆鞠了一躬,然後一邊一塊,面部無表情,直挺挺地一站,兩件破紡綢大褂,一人一把大扇子。
台下已經笑不可抑。
老舍開言道,“剛才那個小姑娘的洋歌唱得不錯。
”我說:“不錯!”一陣笑。
“現在咱們兩個小小子兒伺候一段相聲”,又是一陣笑。
台下的注意力已經被抓住了。
後台剛勾上半個臉的張飛也蹭到台上聽來了。
老舍預先囑咐我,說相聲講究“皮兒薄”。
一戳就破。
什麼叫“皮兒薄”,就是說相聲的一開口,底下就得立刻嘩的一陣笑,一點兒不費事。
這一回老舍可真是“皮兒薄”,他一句話,底下是一陣笑,我連捧的話都沒法說了,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半天笑的浪潮消下去之後才能繼續說。
台下越笑,老舍的臉越繃,冷冰冰的像是誰欠他二百兩銀子似的。
最令觀衆發笑的一點是我們所未曾預料到的。
老舍一時興起,忘了他的諾言,他抽冷子惡狠狠地拿扇子往我頭上敲來,我看他來勢不善往旁一躲,扇子不偏不倚地正好打中我的眼鏡框上,眼鏡本來很松,平常就往往出溜到鼻尖上,這一擊可不得了,嘩啦一聲,眼鏡掉下來了,我本能地兩手一捧,把眼鏡接住了。
台下鼓掌喝彩大笑,都說這一手兒有功夫。
我們的兩場相聲,給後方的幾百個觀衆以不少的放肆的大笑,可是我很慚愧,内容與抗戰無關。
人生難得開口笑。
我們使許多愁眉苦臉的人開口笑了。
事後我在街上行走,常有人指指點點地說:“看,那就是那個說相聲的!” 演戲記 人生一出戲,世界一舞台,這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戲中戲”還不曾扮演過,不無遺憾。
有一天,機緣來了,說是要籌什麼款,數目很大,義不容辭,于是我和幾個朋友便開始籌劃。
其實我們都沒有舞台經驗,平素我們幾個人愛管閑事,有的是嗓門大,有的是愛指手畫腳吹胡瞪眼的,竟被人誤認為有表演天才。
我們自己也有此種誤會,所以毅然決定演戲。
演戲的目的是為籌款,所以我們最注意的是不要賠錢。
因此我們作了幾項重要決定:第一是借用不花錢的會場,場主說照章不能不收費,不過可以把照收之費如數地再捐出來,公私兩便。
第二是請求免稅,也照上述公私兩便的辦法解決了。
第三是借幕,借道具,借服裝,借景片,借導演,凡能借的全借,說破了嘴跑斷了腿,全借到了。
第四是同人公議,結賬賺錢之後才可以“打牙祭”,結賬以前隻有開水恭候。
這樣,我們的基本保障算是有了。
選擇劇本也很費心思,結果選中了一部翻譯的劇本,其優點是五幕隻要一個布景,内中一幕稍稍挪動一下就行,省事,再一優點是角色不多,四男三女就行了。
是一出悲劇,廣告上寫的是“恐怖,緊張……”,其實并不,裡面還有一點警世的意味,頗近于所謂“社會教育”。
分配角色更困難了,誰也不肯做主角,怕背戲詞。
一位山西朋友自告奮勇,他小時候上過台,後來一試,一大半聲音都是從鼻子裡面拐彎抹角而出,像是腦後音,招得大家哄堂。
最後這差事落在我的頭上。
排演足足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公餘大家便集合在小院裡,怪聲怪氣地亂嚷嚷一陣,多半的時間消耗在笑裡,有一個人撲哧一聲,立刻傳染給大家,全都前仰後合了,導演也忍俊不禁,勉強按着嘴,假裝正經,小臉憋得通紅。
四鄰的孩子們是熱心的觀衆,爬上山頭,翻過籬笆,來看這一群小瘋子。
一幕一幕地排,一景一景地抽,戲詞部位姿式忘了一樣也不行,排到大家頭昏漲腦心煩意亂的時候,導演宣布可以上演了。
先預演一次。
一輩子沒演過戲,演一回戲總得請請客。
有些幫忙的機關代表不能不請,有些地頭蛇不能不請,有些私人的至親好友七姑姑八姨也不能不請,全都趁這次預演的機會一總做個人情。
我們借的劇場是露天的,不,有個大席棚。
戲台是真正磚瓦砌蓋的。
劇場可容千把人。
預演那一晚,請的客衮衮而來,一霎間就坐滿了。
三聲鑼響,連拉帶扯地把幕打開了。
我是近視眼,去了眼鏡隻見一片模糊。
将近冬天,我借的一身單薄西裝,凍出一身雞皮疙瘩。
我一上台,一點兒也不冷,隻覺得熱,因為我的對手把台詞忘了,我接不上去,我的台詞也忘了,有幾秒鐘的工夫兩個人幹瞪眼,雖然不久我們删去了幾節對話仍舊能應付下去,但是我覺得我的汗攻到頭上來,臉上全是油彩,汗不得出,一着急,毛孔眼一張,汗進出來了:在光滑的油彩上一條條地往下流。
不能揩,一揩變成花臉了。
排演時沒有大聲吼過,到了露天劇場裡不由自主地把喉嚨提高了,一幕演下來,我的喉嚨啞了。
導演急忙到後台關照我:“你的聲音太大了,用不着那樣使勁。
”第二幕我根本嚷不出聲了。
更急,更出汗,更渴,更啞,更急。
天無絕人之路,這一場預演把我累得不可開支之際,天空隐隐起了雷聲,越來越近,俄而大雨傾盆。
觀衆一個都沒走,并不是我們的戲吸引力太大,是因為雨太驟他們來不及走。
席棚開始漏水,觀衆哄然散,有一部分人照直跳上了舞台避雨,戲算是得了救。
我趟着一尺深的水回家,泡了一大碗的“胖大海”,據說可以潤喉。
我的精神已經總崩潰了,但是明天正式上演,還得精神總動員。
票房是由一位細心而可靠的朋友擔任的。
他把握着票就如同把握着現鈔一樣的緊。
一包一包的票,一包一包的錢,上面标着姓名标着錢數,一小時結一回賬。
我們擔心的是怕票銷不出去,他擔心的是怕票預先推銷淨盡而臨時門口沒票可賣。
所以不敢放膽推票。
第二天正式上演了,門口添了一盞雪亮的水電燈,門口擠滿了一圈子的人,可是很少人到窗口買票。
時間快到了,我扒開幕縫偷偷一看,疏疏落落幾十個人,我們都冷了半截。
劇場裡來回奔跑的,客少,招待員多。
有些客疑心是來得太早,又出去買橘柑去了,又不好強留。
頂着急的是那位票房先生。
好容易拖了半點鐘算是上滿了六成座。
原來訂票的不一定來,真想看戲的大半都在預演時來領教過了。
我的喉嚨更啞了,從來沒有這樣啞過。
幾幕的布景是一樣的,我一着急,把第二幕誤會成第三幕了,把對話的對手方吓得張口結舌,蹲在幕後提詞的人急得直嚷:“這是第二幕!這是第二幕!”我這才如夢初醒,鎮定了一下,勉強找到了台詞,一身大汗如水洗的。
第三幕上場,導演親自在台口叮囑我說:“這是第三幕了。
”我這一回倒是沒有弄錯,可是精神過于集中在這是第幾幕,另外又出了差池。
我應該在口袋裡帶幾張鈔票,做賞錢用,臨時一換褲子,把鈔票忘了,伸手掏錢的時候,左一摸沒有,右一摸沒有,情急而智并未生,心想台下也許看不清,握着拳頭伸出去,做給錢狀,偏偏第一排有個眼快口快的人大聲說:“他的手裡是空的!”我好窘。
最窘的還不是這個。
這是一出悲劇,我是這悲劇的主角,我表演的時候并沒有忘記這一點,我動員了我所有的精神上的力量,設身處地地想我即是這劇裡的人物,我激動了真的情感,我覺得我說話的時候,手都抖了,聲音都顫了,我料想觀衆一定也要受感動的,但是,不。
我演到最重要的關頭,我覺得緊張得無以複加了,忽然聽得第一排上一位小朋友指着我大聲地說:“你看!他像賈波林!”緊接着是到處撲哧撲哧的笑聲,悲劇的氛圍完全消逝了。
我注意看,前幾排觀衆大多數都張着口帶着笑容地在欣賞這出可笑的悲劇。
我好生慚愧。
事後對鏡照看,是有一點像賈波林,尤其是化裝沒借到胡子,現做嫌費事,隻在上唇用墨筆抹了一下,襯上塗了白灰的臉,加上黑黑的兩道眉,深深的眼眶,舉止動作又是那樣僵硬,不像賈波林像誰?我把這情形報告了導演,他笑了,但是他給了我一個很傷心的勸慰:“你演得很好,我勸你下次演戲挑一出喜劇。
” 還有一場呢。
我又喝了一天“胖大海”。
嗓音還是沙愣愣的。
這一場上座更少了,離開場不到二十分鐘,性急的演員扒着幕縫向外看,回來報告說:“我數過了一、二、三,一共三個人。
”等一下又回來報告,還是一、二、三,一共三個人。
我急了,找前台主任,前台主任慌作一團,對着一排排的空椅發怔。
旁邊有人出主意,鄰近的××學校的學生可以約來白看戲。
好,就這麼辦。
一聲呼嘯,不大的工夫,調來了二百多。
開戲了。
又有人出主意,把大門打開,歡迎來賓,不大的工夫座無隙地。
我們打破了一切話劇上座的紀錄。
戲演完了,我的喉嚨也好了。
遇到許多人,誰也不批評戲的好壞,見了面隻是道辛苦。
辛苦确實是辛苦了,此後我大概也不會再演戲。
就是喜劇也不敢演,怕把喜劇又演成悲劇。
事後結賬,把原拟的照相一項取消,到“三六九”打了一次牙祭。
淨餘二千一百二十八元,這是籌款的結果。
看報 早晨起來,盥洗完畢,就想攤開報紙看看。
或是斜靠在沙發上,跷起一條腿,仰着脖子,舉着報紙看。
或是鋪在桌面上,摘下老花眼鏡,一目十行或十目一行地看。
或是攜進廁所,細吹細打翻來過去地看。
各極其态,無往不宜。
假使沒有報看,這一天的秩序就要大亂,渾身不自在,像是硬斷毒瘾所謂“冷火雞”。
翻翻舊報紙看看,那不對勁,一定要熱烘烘地剛從報館出爐的當天的報紙看了才過瘾。
報紙上有什麼東西這樣攝人魂魄令人傾倒?驚天動地的新聞、回腸蕩氣的韻事,不是天天有的。
不過,大大小小的貪贓枉法的事件、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以及五花八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