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關燈
小
中
大
直一根杉木似的,煞是吓人。
據說,這是有特别辦法的,法用馬弁一名,牽着紙端,在寫到那一豎的時候把筆頓好,喊一聲“拉”,馬弁牽着紙就往後扯,筆直的一豎自然完成。
寫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寫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覺得上面缺點什麼,至少也應該有“精氣神”三個字。
相傳有人愛寫字,尤其是愛寫扇子,後來腿壞,以至無扇可寫;人問其故,原來是大家見了他就跑,他追趕不上了。
如果字真寫到好處,當然不需腿健,但寫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詩人 有人說:“在曆史裡一個詩人似乎是神聖的,但是一個詩人在隔壁便是個笑話。
”這話不錯。
看看古代詩人畫像,一個個的都是寬衣博帶,飄飄欲仙,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辋川圖》裡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觞,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蕭然,我們隻覺得摩诘當年,千古風流,而他在苦吟時堕入醋甕裡的那副尴尬相,并沒有人給他寫畫流傳。
我們憑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遙想杜陵野老典衣易酒蔔居茅茨之狀,吟哦滄浪,主管風騷,而他在耒陽狂啖牛炙白酒脹饫而死的景象,卻不雅觀。
我們對于死人,照例是隐惡揚善,何況是古代詩人,篇章遺傳,好像是痰唾珠玑,縱然有些小小乖僻,自當加以美化,更可資為談助。
王摩诘堕入醋甕,是他自己的醋甕,不是我們家的水缸,杜工部旅中困頓,累的是耒陽知縣,不是向我家叨擾。
一般人讀詩,猶如觀劇,隻是在前台欣賞,并無須側身後台打聽優伶身世,即使刺聽得多少奇聞逸事,也隻合作為梨園掌故而已。
假如一個詩人住在隔壁,便不同了。
雖然幾乎家家門口都寫着“詩書繼世長”,懂得詩的人并不多。
如果我是一個名利中人,而隔壁住着一個詩人,他的大作永遠不會給我看,我看了也必以為不值一文錢,他會給我以白眼,我看他一定也不順眼。
詩人沒有常光顧理發店的,他的頭發做飛蓬狀,做獅子狗狀,做藝術家狀。
他如果是穿中裝的,一定像是算命瞎子,兩腳泥;他如果是穿西裝的,一定是像賣毛毯子的白俄,一身灰;他遊手好閑;他白晝做夢;他無病呻吟;他有時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他有時終年流浪,到處為家;他哭笑無常;他飲食無度;他有時貧無立錐;他有時揮金似土;如果是個女詩人,她口裡可以銜隻大雪茄;如果是男的,他向各形各色的女人去膜拜;他喜歡煙、酒、小孩、花草、小動物——他看見一隻老鼠可以做一首詩;他在胸口上摸出一隻虱子也會做成一首詩。
他的生活習慣有許多與人不同的地方。
有一個人告訴我,他曾和一個詩人比鄰,有一次同出遠遊,詩人未帶牙刷,據雲留在家裡為太太使用,問之曰:“你們原來共用一把麼?”詩人大驚曰:“難道你們是各用一把麼?” 詩人住在隔壁,是個怪物,走在街上尤易引起誤會。
伯朗甯有一首詩《當代人對詩人的觀感》,描寫一個西班牙的詩人性好觀察社會人生,以緻被人誤認為是一個特務,這是何等的譏諷!他穿的是一身破舊的黑衣服,手杖敲着地,後面跟着一條秃瞎老狗,看着鞋匠修理皮鞋,看人切檸檬片放在飲料裡,看焙咖啡的火盆,用半隻眼睛看書攤,誰虐打牲畜誰咒罵女人都逃不了他的注意——所以他大概是個特務,把觀察所得呈報國王。
看他那個模樣兒,上了點年紀,那兩道眉毛,虧他的眼睛在下面住着!鼻子的形狀和顔色都像鷹爪。
某甲遇難,某乙失蹤,某丙得到他的情婦——還不都是他幹下的事?他費這樣大的心機,也不知得多少報酬。
大家都說他回家用晚膳的時候,燈火輝煌,牆上挂着四張名畫,二十名裸體女人給他捧盤換盞。
其實,這可憐的人過的乃是另一種生活,他就住在芒橋邊第三家,新油刷的一幢房子,全街的人都可以看見他交叉着腿,把腳放在狗背上,和他的女仆在打紙牌,吃的是酪餅水果,十點鐘就上床睡了。
他死的時候還穿着那件破大衣,沒膝的泥,吃的是面包殼,髒得像一條熏魚! 這位西班牙的詩人還算是幸運的,被人當做特務,在另一個國度裡,這樣一個形迹可疑的詩人可能成為特務的對象。
變戲法的總要念幾句咒,故弄玄虛,增加他的神秘,詩人也不免幾分江湖氣,不是谪仙,就是鬼才,再不就是夢筆生花,總有幾分陰陽怪氣。
外國詩人更厲害,做詩時能直接地禱求神助,好像是仙靈附體的樣子。
一顆沙裡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裡看出一個天堂, 把無限抓在你的手掌裡, 把永恒放進一刹那的時光。
若是沒有一點慧根的人,能說出這樣的鬼話麼?你不懂?你是蠢才!你說你懂,你便可跻身于風雅之林,你究竟懂不懂,天知道。
大概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做詩人的一段經驗。
在“怨黃莺兒作對,怪粉蝶兒成雙”的時節,看花謝也心驚,聽貓叫也難過,詩就會來了,如枝頭舒葉那麼自然。
但是入世稍深,漸漸煎熬成為一顆“煮硬了的蛋”,散文從門口進來,詩從窗戶出去了。
“嘴唇在不能親吻的時候才肯唱歌”。
一個人如果達到相當年齡,還不失赤子之心,經風吹雨打,方寸間還能詩意盎然,他是得天獨厚,他是詩人。
詩不能賣錢。
一首新詩,如拈斷數根須即能脫稿,那成本還是輕的,怕的是像牡蛎肚裡的一顆明珠,那本是一塊病,經過多久的滋潤涵養才能磨煉孕育成功,寫出來到哪裡去找顧主?詩不能給富人客廳裡擺設作裝潢,詩不能給廣大的讀者以娛樂。
富人要的是字畫珍玩,大衆要的是小說戲劇。
詩,短短一橛,充篇幅都不中用。
詩是這樣無用的東西,所以以詩為業的詩人,如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個笑話。
将來在曆史上能否就成為神聖,也很渺茫。
音樂 一個朋友來信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煩惱過。
住在我的隔壁的是一群在×××服務的女孩子,一回到家便大聲歌唱,所唱的無非是些××歌曲,但是她們唱的腔調證明她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原制曲者所要産生的效果。
我不能請她們閉嘴,也不能喊‘通’!隻得像在理發館洗頭時無可奈何地用棉花塞起耳朵來……” 我同情于這位朋友,但是他的煩惱不是他一個人有的。
我嘗想,音樂這樣東西,在所有的藝術裡,是最富于侵略性的。
别種藝術,如圖畫雕刻,都是固定的,你不高興欣賞便可以不必寓目,各不相擾;唯獨音樂,聲音一響,随着空氣波蕩而來,照直侵入你的耳朵,而耳朵平常都是不設防的,隻得毫無抵禦地任它震蕩刺激。
自以為能書善畫的人,誠然也有令人不舒服的時候;據說有人拿着素扇跪在一位書畫家面前,并非敬求墨寶,而是求他高擡貴手,别糟蹋他的扇子。
這究竟是例外情形。
書家畫家并不強迫人家瞻仰他的作品,而所謂音樂也者,則對于凡是在音波所及的範圍以内的人,一律強迫接受,也不管其效果是沁人肺腑,抑是令人作嘔。
我的朋友對隔壁音樂表示不滿,那情形還不算嚴重。
我曾經領略過一次四人合唱,使我以後對于音樂會一類的集會輕易不敢問津。
一陣彩聲把四位歌者送上演台,鋼琴聲響動,四位歌者同時張口,我登時感覺到有五種高低疾徐全然不同的調子亂擂我的耳鼓,四位歌者唱出四個調子,第五個聲音是從鋼琴裡發出來的!五縷聲音攪做一團,全不和諧。
當時我就覺得心旌戰動,飄飄然如失卻重心,又覺得身臨歧路,彷徨無主的樣子。
我回顧四座,大家都面面相觑,好像都各自準備逃生,一種分崩離析的空氣彌漫于全室。
像這樣的音樂是極傷人的。
“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有的,這一點我承認,也許我就是缺乏這種耳朵。
也許是我的環境不好,使我的這種耳朵,沒有适當地發育。
我記得在學校宿舍裡住的時候,對面樓上住着一位音樂家,還是“國樂”,每當夕陽下山,他就臨窗獻技,引吭高歌,配着胡琴他唱“我好比……”,在這時節我便按捺不住,頗想走到窗前去大聲地告訴他,他好比是什麼。
我頂怕聽胡琴,北平最好的名手××我也聽過多少次數,無論他技巧怎樣純熟,總覺得唧唧的聲音像是指甲在玻璃上抓。
别種樂器,我都不讨厭,曾聽古琴彈奏一段“梧桐雨”,琵琶亂彈一段“十面埋伏”,都覺得那确是音樂,唯獨胡琴與我無緣。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曾說起有人一聽見蘇格蘭人的風笛便要小便,那隻是個人的怪癖。
我對胡琴的反感亦隻是一種怪癖吧?皮黃戲裡的青衣花旦之類,在戲院廣場裡令人毛發倒豎,若是清唱則尤不可當,嘤然一叫,我本能地要擡起我的腳來,生怕是腳底下踩了誰的脖子!近聽漢戲,黑頭花臉亦唧唧銳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為激昂,常令聽者随之手忙腳亂,不能自已。
我可以聽音樂,但若聲音發自人類的喉嚨,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紅了臉的樣子。
我看着危險!我着急。
真正聽京戲的内行人懷裡揣着兩包茶葉,踱到邊廂一坐,聽到妙處,搖頭擺尾,随聲擊節,閉着眼睛體味聲調的妙處,這心情我能了解,但是他付了多大的代價!他聽了多少不願意聽的聲音才能換取這一點音樂的陶醉!到如今,聽戲的少,看戲的多。
唱戲的亦竟以肺壯氣長取勝,而不複重韻味,惟簡單節奏尚是多數人所能體會,铿锵的鑼鼓,油滑的管弦,都是最簡單不過的,所以缺乏藝術教養的人,如一般大腹賈、大人先生、大學教授、大家閨秀、大名士、大豪紳,都趨之若鹜,自以為是在欣賞音樂!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我們的音樂(戲劇除外)也在蛻變,從“毛毛雨”起以至于現在流行×××之類,都是中國小調與西洋某一級音樂的混合,時而中菜西吃,時而西菜中吃,将來成為怎樣的定型,我不知道。
我對音樂既不能作絲毫貢獻,所以也很坦然地甘心放棄欣賞音樂的權利,除非為了某種機緣必須“共襄盛舉”不得不到場備員。
至于像我的朋友所抱怨的那種隔壁歌聲,在我則認為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恰如我們住在屠宰場的附近便不能不聽見豬叫一樣,初聽非常凄絕,久後亦就安之。
夜深人靜,荒涼的路上往往有人高唱“一馬離了西涼界……”我原諒他,他怕鬼,用歌聲來壯膽,其行可惡,其情可憫。
但是在天微明時練習吹喇叭,則是我所不解。
“打——答——大——滴——”一聲比一聲高高到聲嘶力竭,吹喇叭的人顯然是很吃苦,可是把多少人的睡眠給毀了,為什麼不在另一個時候練習呢? 在原則上,凡是人為的音樂,都應該甯缺毋濫。
因為沒有人為的音樂,頂多是落個寂寞。
而按其實,人是不會寂寞的。
小孩的哭聲、笑聲、小販的吆喝聲、鄰人的打架聲、市裡的喧豗聲,到處“吃飯了麼?”“吃飯了麼?”的原是應酬而現在變成性命交關的問答聲——實在寂寞極了,還有村裡的雞犬聲!最令人難忘的還有所謂天籁。
秋風起時,樹葉飒飒的聲音,一陣陣襲來,如潮湧;如急雨;如萬馬奔騰;如銜枚疾走;風定之後,細聽還有枯幹的樹葉一聲聲地打在階上。
秋雨落時,初起如蠶食桑葉,窸窸窣窣,繼而淅淅瀝瀝,打在蕉葉上清脆可聽。
風聲雨聲,再加上蟲聲鳥聲,都是自然的音樂,都能使我發生好感,都能驅除我的寂寞,何貴乎聽那“我好比……我好比……”之類的歌聲?然而此中情趣,不足為外人道也。
畫展 我參觀畫展,常常感覺悲哀。
大抵一個人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誼一下子透支淨盡,所以也就不會輕易開畫展。
門口橫挂着一條白布,如果把上面的“畫展”二字掩住,任何人都會疑心是追悼會。
進得門去“一片缟素”,仔細一看,是一幅幅的畫,三三兩兩的來賓在那裡指指點點,唧唧喳喳,有的苦笑,有的撇嘴,有的愁眉苦臉,有的擠眉弄眼,大概總是面帶戚容者居多。
屋角裡坐着一個蓬首垢面的人,手心上直冒冷汗,這一位大概就是精通六法的畫家。
好像這不是欣賞藝術的地方,而是仁人君子解囊救命的地方。
這一幅像八大,那一幅像石濤,幅幅後面都隐現着一個面黃肌瘦嗷嗷待哺的人影,我覺得慘。
任憑你參觀的時候是多麼早,總有幾十幅已經标上了紅簽,表示已被人賞鑒而訂購了。
可能是真的。
因為現在世界上是有一種人,他有力量造起亭台樓閣,有力量設備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胖丫頭,偏偏白汪汪的牆上缺少幾幅畫。
這種人很聰明,他的品位是相當高的,他不肯在大廳上挂起福祿壽三星,也不肯挂劉海戲金蟾,因為這是他心裡早已有的,一閉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用不着再挂在面前,他要的是近似四王吳恽甚至元四大家之類的貨色。
這一類貨色是任何畫展裡都不缺乏的,所以我說那些紅簽可能是真的,雖然是在開幕以前即已成交。
不過也不一定全是真的,第一天三十個紅簽,如果生意興隆,有些紅簽是要趕快取下的,免得耽誤了真的顧主,所以第二天就許隻剩二十個紅簽,千萬不要以為有十個懸崖勒馬的人又退了貨。
一幅畫如何标價,這雖不見于六法,确是一種藝術。
估價要根據成本,此乃不易之論。
紙張的質料與尺寸,一也;顔料的種類與分量,二也;裱褙的款式與工料,三也;繪制所用之時間與工力,四也;題識者之身份與官階,五也——這是全要顧慮到的,至于畫的本身之優劣,可不具論。
于成本之外應再加多少赢利,這便要看各人心地之薄與臉皮之厚到如何程度了。
但亦有兩個學說:一個是高擡物價,一幅枯樹牛山,硬标上驚人的高價,觀者也許咋舌,但是誰也不願對于風雅顯着外行,他至少也要贊歎兩聲,認為是神來之筆,如果一時糊塗就許訂購而去,一個是廉價多賣,在求人訂購的時候比較地易于啟齒而不太傷感情。
畫展閉幕之後,畫家的苦難并未終止。
他把畫一軸軸地畢恭畢敬地送到顧主府上,而貨價的交割是遙遙無期的。
他需要踵門乞讨。
如果遇到“内有惡犬”的人家,逡巡不敢入,勉強叩門而入,門房的顔色更可怕,先要受盤查,通報之後主人也許正在午睡或是有事不能延見,或是推托改日再來,這時節他不能忘,他要隐忍,要有藝術家的修養。
幾曾看見過油鹽店的夥計讨賬敢于發急? 畫展結束之後,檢視行箧,賣出去的是哪些,剩下的是哪些,大概可得如下之結論:着色者易賣,山水中有人物者易賣,花卉中有翎毛者易賣,工細而繁複者易賣,霸悍粗犷吓人驚俗者易賣,章法奇特而狂态可掬者易賣,有大人先生品題者易賣。
總而言之,有賣相者易于脫手,無賣相者便“隻供自怡悅”了。
繪畫藝術的水準就在這買賣之間無形中被規定了。
下次開畫展的時候,多點石綠,多潑胭脂,山水裡不要忘了畫小人兒,“空亭不見人”是不行的,花卉裡别忘了畫隻鳥兒,至少也要是一隻螳螂即了,要細皴細點,要回環曲折,要有層巒疊嶂,要有亭台樓閣,用大筆,用枯墨,一幅山水可以畫得天地頭不留餘地,五尺捶宣也可以描上三朵梅花而盡是空白。
在畫法上是之謂畫蠹,在畫展裡是之謂成功。
有人以為畫展之事是附庸風雅,無補時艱。
我倒不這樣想。
寫字、刻印,以及詞章考證,哪一樣又有補時艱?畫展隻是一種市場,有無相易,買賣自由,不愧于心,無傷大雅。
我怕的是,“蜀山圖”裡畫上一輛卡車,“寒林圖”裡畫上一架飛機。
喝茶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
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随壺淨的高末兒,都嘗試過。
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幹解渴,唯茶是尚。
茶字,形近于荼,聲近于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
人無貴賤,誰都有份,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裡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裡,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
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号的是飯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迹,我很懷念。
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
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着并不羨慕。
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
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裡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在
據說,這是有特别辦法的,法用馬弁一名,牽着紙端,在寫到那一豎的時候把筆頓好,喊一聲“拉”,馬弁牽着紙就往後扯,筆直的一豎自然完成。
寫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寫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覺得上面缺點什麼,至少也應該有“精氣神”三個字。
相傳有人愛寫字,尤其是愛寫扇子,後來腿壞,以至無扇可寫;人問其故,原來是大家見了他就跑,他追趕不上了。
如果字真寫到好處,當然不需腿健,但寫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詩人 有人說:“在曆史裡一個詩人似乎是神聖的,但是一個詩人在隔壁便是個笑話。
”這話不錯。
看看古代詩人畫像,一個個的都是寬衣博帶,飄飄欲仙,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辋川圖》裡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觞,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蕭然,我們隻覺得摩诘當年,千古風流,而他在苦吟時堕入醋甕裡的那副尴尬相,并沒有人給他寫畫流傳。
我們憑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遙想杜陵野老典衣易酒蔔居茅茨之狀,吟哦滄浪,主管風騷,而他在耒陽狂啖牛炙白酒脹饫而死的景象,卻不雅觀。
我們對于死人,照例是隐惡揚善,何況是古代詩人,篇章遺傳,好像是痰唾珠玑,縱然有些小小乖僻,自當加以美化,更可資為談助。
王摩诘堕入醋甕,是他自己的醋甕,不是我們家的水缸,杜工部旅中困頓,累的是耒陽知縣,不是向我家叨擾。
一般人讀詩,猶如觀劇,隻是在前台欣賞,并無須側身後台打聽優伶身世,即使刺聽得多少奇聞逸事,也隻合作為梨園掌故而已。
假如一個詩人住在隔壁,便不同了。
雖然幾乎家家門口都寫着“詩書繼世長”,懂得詩的人并不多。
如果我是一個名利中人,而隔壁住着一個詩人,他的大作永遠不會給我看,我看了也必以為不值一文錢,他會給我以白眼,我看他一定也不順眼。
詩人沒有常光顧理發店的,他的頭發做飛蓬狀,做獅子狗狀,做藝術家狀。
他如果是穿中裝的,一定像是算命瞎子,兩腳泥;他如果是穿西裝的,一定是像賣毛毯子的白俄,一身灰;他遊手好閑;他白晝做夢;他無病呻吟;他有時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他有時終年流浪,到處為家;他哭笑無常;他飲食無度;他有時貧無立錐;他有時揮金似土;如果是個女詩人,她口裡可以銜隻大雪茄;如果是男的,他向各形各色的女人去膜拜;他喜歡煙、酒、小孩、花草、小動物——他看見一隻老鼠可以做一首詩;他在胸口上摸出一隻虱子也會做成一首詩。
他的生活習慣有許多與人不同的地方。
有一個人告訴我,他曾和一個詩人比鄰,有一次同出遠遊,詩人未帶牙刷,據雲留在家裡為太太使用,問之曰:“你們原來共用一把麼?”詩人大驚曰:“難道你們是各用一把麼?” 詩人住在隔壁,是個怪物,走在街上尤易引起誤會。
伯朗甯有一首詩《當代人對詩人的觀感》,描寫一個西班牙的詩人性好觀察社會人生,以緻被人誤認為是一個特務,這是何等的譏諷!他穿的是一身破舊的黑衣服,手杖敲着地,後面跟着一條秃瞎老狗,看着鞋匠修理皮鞋,看人切檸檬片放在飲料裡,看焙咖啡的火盆,用半隻眼睛看書攤,誰虐打牲畜誰咒罵女人都逃不了他的注意——所以他大概是個特務,把觀察所得呈報國王。
看他那個模樣兒,上了點年紀,那兩道眉毛,虧他的眼睛在下面住着!鼻子的形狀和顔色都像鷹爪。
某甲遇難,某乙失蹤,某丙得到他的情婦——還不都是他幹下的事?他費這樣大的心機,也不知得多少報酬。
大家都說他回家用晚膳的時候,燈火輝煌,牆上挂着四張名畫,二十名裸體女人給他捧盤換盞。
其實,這可憐的人過的乃是另一種生活,他就住在芒橋邊第三家,新油刷的一幢房子,全街的人都可以看見他交叉着腿,把腳放在狗背上,和他的女仆在打紙牌,吃的是酪餅水果,十點鐘就上床睡了。
他死的時候還穿着那件破大衣,沒膝的泥,吃的是面包殼,髒得像一條熏魚! 這位西班牙的詩人還算是幸運的,被人當做特務,在另一個國度裡,這樣一個形迹可疑的詩人可能成為特務的對象。
變戲法的總要念幾句咒,故弄玄虛,增加他的神秘,詩人也不免幾分江湖氣,不是谪仙,就是鬼才,再不就是夢筆生花,總有幾分陰陽怪氣。
外國詩人更厲害,做詩時能直接地禱求神助,好像是仙靈附體的樣子。
一顆沙裡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裡看出一個天堂, 把無限抓在你的手掌裡, 把永恒放進一刹那的時光。
若是沒有一點慧根的人,能說出這樣的鬼話麼?你不懂?你是蠢才!你說你懂,你便可跻身于風雅之林,你究竟懂不懂,天知道。
大概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做詩人的一段經驗。
在“怨黃莺兒作對,怪粉蝶兒成雙”的時節,看花謝也心驚,聽貓叫也難過,詩就會來了,如枝頭舒葉那麼自然。
但是入世稍深,漸漸煎熬成為一顆“煮硬了的蛋”,散文從門口進來,詩從窗戶出去了。
“嘴唇在不能親吻的時候才肯唱歌”。
一個人如果達到相當年齡,還不失赤子之心,經風吹雨打,方寸間還能詩意盎然,他是得天獨厚,他是詩人。
詩不能賣錢。
一首新詩,如拈斷數根須即能脫稿,那成本還是輕的,怕的是像牡蛎肚裡的一顆明珠,那本是一塊病,經過多久的滋潤涵養才能磨煉孕育成功,寫出來到哪裡去找顧主?詩不能給富人客廳裡擺設作裝潢,詩不能給廣大的讀者以娛樂。
富人要的是字畫珍玩,大衆要的是小說戲劇。
詩,短短一橛,充篇幅都不中用。
詩是這樣無用的東西,所以以詩為業的詩人,如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個笑話。
将來在曆史上能否就成為神聖,也很渺茫。
音樂 一個朋友來信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煩惱過。
住在我的隔壁的是一群在×××服務的女孩子,一回到家便大聲歌唱,所唱的無非是些××歌曲,但是她們唱的腔調證明她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原制曲者所要産生的效果。
我不能請她們閉嘴,也不能喊‘通’!隻得像在理發館洗頭時無可奈何地用棉花塞起耳朵來……” 我同情于這位朋友,但是他的煩惱不是他一個人有的。
我嘗想,音樂這樣東西,在所有的藝術裡,是最富于侵略性的。
别種藝術,如圖畫雕刻,都是固定的,你不高興欣賞便可以不必寓目,各不相擾;唯獨音樂,聲音一響,随着空氣波蕩而來,照直侵入你的耳朵,而耳朵平常都是不設防的,隻得毫無抵禦地任它震蕩刺激。
自以為能書善畫的人,誠然也有令人不舒服的時候;據說有人拿着素扇跪在一位書畫家面前,并非敬求墨寶,而是求他高擡貴手,别糟蹋他的扇子。
這究竟是例外情形。
書家畫家并不強迫人家瞻仰他的作品,而所謂音樂也者,則對于凡是在音波所及的範圍以内的人,一律強迫接受,也不管其效果是沁人肺腑,抑是令人作嘔。
我的朋友對隔壁音樂表示不滿,那情形還不算嚴重。
我曾經領略過一次四人合唱,使我以後對于音樂會一類的集會輕易不敢問津。
一陣彩聲把四位歌者送上演台,鋼琴聲響動,四位歌者同時張口,我登時感覺到有五種高低疾徐全然不同的調子亂擂我的耳鼓,四位歌者唱出四個調子,第五個聲音是從鋼琴裡發出來的!五縷聲音攪做一團,全不和諧。
當時我就覺得心旌戰動,飄飄然如失卻重心,又覺得身臨歧路,彷徨無主的樣子。
我回顧四座,大家都面面相觑,好像都各自準備逃生,一種分崩離析的空氣彌漫于全室。
像這樣的音樂是極傷人的。
“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有的,這一點我承認,也許我就是缺乏這種耳朵。
也許是我的環境不好,使我的這種耳朵,沒有适當地發育。
我記得在學校宿舍裡住的時候,對面樓上住着一位音樂家,還是“國樂”,每當夕陽下山,他就臨窗獻技,引吭高歌,配着胡琴他唱“我好比……”,在這時節我便按捺不住,頗想走到窗前去大聲地告訴他,他好比是什麼。
我頂怕聽胡琴,北平最好的名手××我也聽過多少次數,無論他技巧怎樣純熟,總覺得唧唧的聲音像是指甲在玻璃上抓。
别種樂器,我都不讨厭,曾聽古琴彈奏一段“梧桐雨”,琵琶亂彈一段“十面埋伏”,都覺得那确是音樂,唯獨胡琴與我無緣。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曾說起有人一聽見蘇格蘭人的風笛便要小便,那隻是個人的怪癖。
我對胡琴的反感亦隻是一種怪癖吧?皮黃戲裡的青衣花旦之類,在戲院廣場裡令人毛發倒豎,若是清唱則尤不可當,嘤然一叫,我本能地要擡起我的腳來,生怕是腳底下踩了誰的脖子!近聽漢戲,黑頭花臉亦唧唧銳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為激昂,常令聽者随之手忙腳亂,不能自已。
我可以聽音樂,但若聲音發自人類的喉嚨,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紅了臉的樣子。
我看着危險!我着急。
真正聽京戲的内行人懷裡揣着兩包茶葉,踱到邊廂一坐,聽到妙處,搖頭擺尾,随聲擊節,閉着眼睛體味聲調的妙處,這心情我能了解,但是他付了多大的代價!他聽了多少不願意聽的聲音才能換取這一點音樂的陶醉!到如今,聽戲的少,看戲的多。
唱戲的亦竟以肺壯氣長取勝,而不複重韻味,惟簡單節奏尚是多數人所能體會,铿锵的鑼鼓,油滑的管弦,都是最簡單不過的,所以缺乏藝術教養的人,如一般大腹賈、大人先生、大學教授、大家閨秀、大名士、大豪紳,都趨之若鹜,自以為是在欣賞音樂!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我們的音樂(戲劇除外)也在蛻變,從“毛毛雨”起以至于現在流行×××之類,都是中國小調與西洋某一級音樂的混合,時而中菜西吃,時而西菜中吃,将來成為怎樣的定型,我不知道。
我對音樂既不能作絲毫貢獻,所以也很坦然地甘心放棄欣賞音樂的權利,除非為了某種機緣必須“共襄盛舉”不得不到場備員。
至于像我的朋友所抱怨的那種隔壁歌聲,在我則認為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恰如我們住在屠宰場的附近便不能不聽見豬叫一樣,初聽非常凄絕,久後亦就安之。
夜深人靜,荒涼的路上往往有人高唱“一馬離了西涼界……”我原諒他,他怕鬼,用歌聲來壯膽,其行可惡,其情可憫。
但是在天微明時練習吹喇叭,則是我所不解。
“打——答——大——滴——”一聲比一聲高高到聲嘶力竭,吹喇叭的人顯然是很吃苦,可是把多少人的睡眠給毀了,為什麼不在另一個時候練習呢? 在原則上,凡是人為的音樂,都應該甯缺毋濫。
因為沒有人為的音樂,頂多是落個寂寞。
而按其實,人是不會寂寞的。
小孩的哭聲、笑聲、小販的吆喝聲、鄰人的打架聲、市裡的喧豗聲,到處“吃飯了麼?”“吃飯了麼?”的原是應酬而現在變成性命交關的問答聲——實在寂寞極了,還有村裡的雞犬聲!最令人難忘的還有所謂天籁。
秋風起時,樹葉飒飒的聲音,一陣陣襲來,如潮湧;如急雨;如萬馬奔騰;如銜枚疾走;風定之後,細聽還有枯幹的樹葉一聲聲地打在階上。
秋雨落時,初起如蠶食桑葉,窸窸窣窣,繼而淅淅瀝瀝,打在蕉葉上清脆可聽。
風聲雨聲,再加上蟲聲鳥聲,都是自然的音樂,都能使我發生好感,都能驅除我的寂寞,何貴乎聽那“我好比……我好比……”之類的歌聲?然而此中情趣,不足為外人道也。
畫展 我參觀畫展,常常感覺悲哀。
大抵一個人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誼一下子透支淨盡,所以也就不會輕易開畫展。
門口橫挂着一條白布,如果把上面的“畫展”二字掩住,任何人都會疑心是追悼會。
進得門去“一片缟素”,仔細一看,是一幅幅的畫,三三兩兩的來賓在那裡指指點點,唧唧喳喳,有的苦笑,有的撇嘴,有的愁眉苦臉,有的擠眉弄眼,大概總是面帶戚容者居多。
屋角裡坐着一個蓬首垢面的人,手心上直冒冷汗,這一位大概就是精通六法的畫家。
好像這不是欣賞藝術的地方,而是仁人君子解囊救命的地方。
這一幅像八大,那一幅像石濤,幅幅後面都隐現着一個面黃肌瘦嗷嗷待哺的人影,我覺得慘。
任憑你參觀的時候是多麼早,總有幾十幅已經标上了紅簽,表示已被人賞鑒而訂購了。
可能是真的。
因為現在世界上是有一種人,他有力量造起亭台樓閣,有力量設備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胖丫頭,偏偏白汪汪的牆上缺少幾幅畫。
這種人很聰明,他的品位是相當高的,他不肯在大廳上挂起福祿壽三星,也不肯挂劉海戲金蟾,因為這是他心裡早已有的,一閉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用不着再挂在面前,他要的是近似四王吳恽甚至元四大家之類的貨色。
這一類貨色是任何畫展裡都不缺乏的,所以我說那些紅簽可能是真的,雖然是在開幕以前即已成交。
不過也不一定全是真的,第一天三十個紅簽,如果生意興隆,有些紅簽是要趕快取下的,免得耽誤了真的顧主,所以第二天就許隻剩二十個紅簽,千萬不要以為有十個懸崖勒馬的人又退了貨。
一幅畫如何标價,這雖不見于六法,确是一種藝術。
估價要根據成本,此乃不易之論。
紙張的質料與尺寸,一也;顔料的種類與分量,二也;裱褙的款式與工料,三也;繪制所用之時間與工力,四也;題識者之身份與官階,五也——這是全要顧慮到的,至于畫的本身之優劣,可不具論。
于成本之外應再加多少赢利,這便要看各人心地之薄與臉皮之厚到如何程度了。
但亦有兩個學說:一個是高擡物價,一幅枯樹牛山,硬标上驚人的高價,觀者也許咋舌,但是誰也不願對于風雅顯着外行,他至少也要贊歎兩聲,認為是神來之筆,如果一時糊塗就許訂購而去,一個是廉價多賣,在求人訂購的時候比較地易于啟齒而不太傷感情。
畫展閉幕之後,畫家的苦難并未終止。
他把畫一軸軸地畢恭畢敬地送到顧主府上,而貨價的交割是遙遙無期的。
他需要踵門乞讨。
如果遇到“内有惡犬”的人家,逡巡不敢入,勉強叩門而入,門房的顔色更可怕,先要受盤查,通報之後主人也許正在午睡或是有事不能延見,或是推托改日再來,這時節他不能忘,他要隐忍,要有藝術家的修養。
幾曾看見過油鹽店的夥計讨賬敢于發急? 畫展結束之後,檢視行箧,賣出去的是哪些,剩下的是哪些,大概可得如下之結論:着色者易賣,山水中有人物者易賣,花卉中有翎毛者易賣,工細而繁複者易賣,霸悍粗犷吓人驚俗者易賣,章法奇特而狂态可掬者易賣,有大人先生品題者易賣。
總而言之,有賣相者易于脫手,無賣相者便“隻供自怡悅”了。
繪畫藝術的水準就在這買賣之間無形中被規定了。
下次開畫展的時候,多點石綠,多潑胭脂,山水裡不要忘了畫小人兒,“空亭不見人”是不行的,花卉裡别忘了畫隻鳥兒,至少也要是一隻螳螂即了,要細皴細點,要回環曲折,要有層巒疊嶂,要有亭台樓閣,用大筆,用枯墨,一幅山水可以畫得天地頭不留餘地,五尺捶宣也可以描上三朵梅花而盡是空白。
在畫法上是之謂畫蠹,在畫展裡是之謂成功。
有人以為畫展之事是附庸風雅,無補時艱。
我倒不這樣想。
寫字、刻印,以及詞章考證,哪一樣又有補時艱?畫展隻是一種市場,有無相易,買賣自由,不愧于心,無傷大雅。
我怕的是,“蜀山圖”裡畫上一輛卡車,“寒林圖”裡畫上一架飛機。
喝茶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
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随壺淨的高末兒,都嘗試過。
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幹解渴,唯茶是尚。
茶字,形近于荼,聲近于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
人無貴賤,誰都有份,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裡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裡,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
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号的是飯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迹,我很懷念。
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
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着并不羨慕。
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
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裡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