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關燈
小
中
大
人并不這樣想,他們一點也不鄙視樹。
美國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詩,名《我的窗前樹》,他說他看出樹與人早晚是同一命運的,都要倒下去,隻有一點不同,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内心的風波。
又有一位詩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詩——《樹》,有人批評說那首詩是“壞詩”,我倒不覺得怎樣壞,相反地,“詩是像我這樣的傻瓜做的,隻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樹”,這兩行詩頗有一點意思。
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侈言創造,你能造出一棵樹來麼?樹和人,都是上帝的創造。
最近我到阿裡山去遊玩,路邊見到那株“神木”,據說有三千年了,比起莊子所說的“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的上古大椿還差一大截子,總算有一把年紀,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樣子,隻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樹生華”那一套。
我隻能生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見阿裡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壓壓,全是參天大樹,郁郁蔥蔥。
但與我從前在别處所見的樹木氣象不同。
北平公園大廟裡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謂張飛柏,号稱“翠雲廊”,都沒有這裡的樹那麼直那麼高。
像黃山的迎客松,屈鐵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簡直是放大了的盆景。
這裡的樹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筆直的,上好的電線杆子材料。
姿态是談不到,可是自有一種榛莽來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
局促在城市裡的人走到原始森林裡來,可以嗅到“高貴的野蠻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鳥 我愛鳥。
從前我常見提籠架鳥的人,清早在街上溜達(現在這樣有閑的人少了)。
我感覺興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閑,卻是那鳥的苦悶。
胳膊上架着的鷹,有時頭上蒙着一塊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動,哪裡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地關在栅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
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它的苦悶,大概是僅次于粘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概是僅優于在标本室裡住着吧? 我開始欣賞鳥,是在四川。
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啭,不是唧唧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烏鴉,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着六七個音階,有的隻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
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聲鼎沸,鳥就沉默了,不知到哪裡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凄絕的哀樂。
客夜聞此,說不出的酸楚! 在白晝,聽不到鳥鳴,但是看得見鳥的形體。
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
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着長長的尾巴,有的翹着尖尖的長喙,有的是胸襟上帶着一塊照眼的顔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珑飽滿的,細瘦而不幹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
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
不知是什麼東西驚動它了,它倏地振翅飛去,它不回顧,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無限的迷惘。
有時候稻田裡伫立着一隻白鹭,拳着一條腿,縮着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後還襯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
就是抓小雞的鸢鷹,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盤旋,也有令人喜悅的一種雄姿。
我愛鳥的聲音,鳥的形體,這愛好是很單純的,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
有人初聞杜鵑,興奮得一夜不能睡,一時想到“杜宇”“望帝”,一時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覺得有無限詩意。
我曾告訴他事實上全不是這樣的。
杜鵑原是很健壯的一種鳥,比一般的鳥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構巢,依仗體壯力大,硬把卵下在别個的巢裡,如果巢裡已有了夠多的卵,便不客氣地給擠落下去,孵育的責任由别個代負了,孵出來之後,羽毛漸豐,就可把巢據為己有。
那人聽了我的話之後,對于這豪橫無情的鳥,再也不能幻出什麼詩意出來了。
我想濟慈的《夜莺》,雪萊的《雲雀》,還不都是詩人自我的幻想,與鳥何幹? 鳥并不永久地給人喜悅,有時也給人悲苦。
詩人哈代在一首詩裡說,他在聖誕的前夕,爐裡燃着熊熊的火,滿室生春,桌上擺着豐盛的筵席,準備着過一個普天同慶的夜晚,蓦然看見在窗外一片美麗的雪景當中,有一隻小鳥蹋踏縮縮地在寒枝的梢頭踞立,正在啄食一顆殘餘的僵凍的果兒,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風,栽倒在地上死了,滾成一個雪團!詩人感謂曰:“鳥!你連這一個快樂的夜晚都不給我!”我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驗,在東北的一間雙重玻璃窗的屋裡,忽然看見枝頭有一隻麻雀,戰栗地跳動抖擻着,在啄食一塊幹枯的葉子。
但是我發見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長,而且是蓬松戟張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
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從離開四川以後,不再容易看見那樣多型類的鳥的跳蕩,也不再容易聽到那樣悅耳的鳥鳴。
隻是清早遇到煙突冒煙的時候,一群麻雀擠在檐下的煙突旁邊取暖,隔着窗紙有時還能看見伏在窗棂上的雀兒的映影。
喜鵲不知逃到哪裡去了。
帶哨子的鴿子也很少看見在天空打旋。
黃昏時偶爾還聽見寒鴉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還能聽見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
再令人觸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見的囚在籠裡的小鳥兒了,但是我不忍看。
狗 我初到重慶,住在一間湫隘的小室裡,窗外還三兩窠肥碩的芭蕉,屋裡益發顯得陰森森的,每逢夜雨,凄慘欲絕。
但凄涼中畢竟有些詩意,旅中得此,尚複何求?我所最感苦惱的乃是房門外的那一隻狗。
我的房門外是一間穿堂,亦即房東一家老小用膳之地,餐桌底下永遠卧着一條腦滿腸肥的大狗。
主人從來沒有掃過地,每餐的殘羹剩飯,骨屑稀粥,以及小兒便溺,全都在地上星羅棋布着,由那隻大狗來舐得一幹二淨。
如果有生人走進,狗便不免有所誤會,以為是要和它争食,于是聲色俱厲地猛撲過去。
在這一家裡,狗完全擔負了“灑掃應對”的責任。
“君子有三畏”,猘犬其一也。
我知道性命并無危險,但是每次出來進去總要經過它的防次,言語不通,思想亦異,每次都要引起摩擦,釀成沖突,日久之後真覺厭煩之至。
其間曾經謀求種種對策,一度投以餌餅,期收綏靖之觌,不料餌餅尚未啖完,乘我返身開鎖之際,無警告地向我的腿部偷襲過來,又一度改取“進取乃最好之防禦”的方法,轉取主動,見頭打頭,見尾打尾,雖無挫衄,然積小勝終不能成大勝,且轉戰之餘,血脈贲張,亦大失體統。
因此外出即怵回家,回到房裡又不敢多飲茶。
不過使我最難堪的還不是狗,而是它的主人的态度。
狗從桌底下向我撲過來的時候,如果主人在場,我心裡是存着一種奢望的,我覺得狗雖然也是高等動物,脊椎動物哺乳類,然而,究竟,至少在外形上,主人和我是屬于較近似的一類,我希望他給我一些援助或同情。
但是我錯了,主客異勢,親疏有别,主人和狗站在同一立場。
我并不是說主人也幫着狗狺狺然來對付我,他們尚不至于這樣的合群。
我是說主人對我并不解救,看着我的狼狽而哄然噱笑,泛起一種得意之色,面帶着笑容對狗嗔罵幾聲:“小花!你昏了?連×先生你都不認識了!”罵的是狗,用的是讓我所能聽懂的語言。
那弦外之音是:“我已盡了管束之責了,你如果被狗吃掉莫要怪我。
”俗語說,“打狗看主人”,我覺得不看主人還好,看了主人我倒要狠狠地再打狗幾棍。
後來我疏散下鄉,遂脫離了這惡犬之家,聽說繼續住那間房的是一位軍人,他也遭遇了狗的同樣的待遇,也遭遇了狗的主人的同樣的待遇,但是他比我有辦法,他拔出槍來把狗當場格斃了,我于稱快之餘,想起那位主人的悲怆,又不能不付予同情了。
特别是,殘茶剩飯丢在地下無人舐,主人勢必躬親灑掃,其凄涼是可想而知的。
在鄉下不是沒有犬厄。
沒有背景的野犬是容易應付的,除了菜花黃時的瘋犬不計外,普通的野犬都是些不修邊幅的夾尾巴的可憐的東西,就是汪汪地叫起來也是有氣無力的,不像人家豢養的狗那樣振振有詞自成系統。
有些人家在門口挂着牌示“内有惡犬”,我覺得這比門裡埋伏惡犬的人家要忠厚得多。
我遇見過埋伏,往往猝不及防,驚惶大呼,主人聞聲搴簾而出,嫣然而笑,肅客入座。
從容相告狗在最近咬傷了多少人。
這是一種有效的安慰,因為我之未及于難是比較可慶幸的事了。
但是我終不明白,他為什麼不索性養一隻虎?來一個吃一個,來兩個吃一雙,豈不是更為體面麼? 這道理我終于明白了。
雅舍無圍牆,而盜風熾,于是添置了一隻狗。
一日郵差貿貿然來,狗大聲咆哮,郵差且戰且走,蹒跚而逸,主人拊掌大笑。
我頓有所悟。
别人的狼狽永遠是一件可笑的事,被狗所困的人是和踏在香蕉皮上面跌跤的人同樣的可笑。
養狗的目的就要它咬人,至少做吃人狀。
這就是等于養雞是為要它生蛋一樣,假如一隻狗像一隻貓一樣,整天曬太陽睡覺,客人來便咪咪叫兩聲,然後逡巡而去,我想不但主人慚愧,客人也要驚訝。
所以狗咬客人,在主人方面認為狗是克盡厥職,表面上盡管對客抱歉,内心裡是有一種愉快,覺得我的這隻狗并非是挂名差事,它守在崗位上發揮了作用。
所以對狗一面苛責,一面也還要嘉勉。
因此臉上才泛出那一層得意之色。
還有衣裳楚楚的人,狗是不大咬的,這在主人也不能不有“先護我心”之感。
所可遺憾者,有些主人并不以衣裳取人,亦并不以衣裳廢人,而這種道理無法通知門上,有時不免要慢待嘉賓,不過就大體論,狗的眼力總是和它的主人差不了多少。
所以,有這樣多的人家都養狗。
狗 《五代史》四夷附錄:“狗國,人身狗首,長毛不衣,手搏猛獸,語為犬嗥。
其妻皆人,能漢語,生男為狗,女為人,自相婚嫁。
穴居食生,而妻女人食。
”語出正史,不相信也隻好姑妄聽之。
我倒是希望在什麼地方真有這麼一個古國,讓我們前去觀光。
妻女能漢語,對觀光客便利不少。
人身狗首,雖然不及人面獅身那樣的雄奇,也算另一種上帝的傑作,我們不可懷有種族偏見,何況在我們人群中,獐頭鼠目而昂首上骧者也比比皆是。
可惜史籍記載太欠詳盡,使人無從問津。
我們的人口膨脹,狗的繁殖好像也很快。
我從前在清晨時分曳杖街頭,偶然看見一兩隻癞狗在人家門前蜷卧,或是在垃圾箱裡從事發掘,我走我的路,各不相擾。
如今則不然,常常遇見又高又大的狼犬,有時氣咻咻地伸着大舌頭從我背後趕來,原來是狗主人在訓練它撿取東西。
也常常遇到大耳披頭的小獵犬,到小腿邊嗅一下搖頭晃腦而去。
更常看到三五隻土狗在街心亂竄,是相撲為戲,還是争風動武,我也無從知道,遇到這樣的場面我隻好退避三舍繞道而行。
不要以為我極不喜歡狗。
馬克·吐溫說過,“狗與人不同。
一隻喪家犬,你把它迎到家裡,喂它,喂得它生出一層亮晶晶的新毛,它以後不會咬你。
”我相信,所謂義犬,古今中外皆有之。
《搜神記》記載着一樁義犬救主的故事;明人戲曲也有過一篇《義犬記》。
養狗不一定望報,單看它默默地厮守着你的樣子,就覺得它是可人。
樹倒猢狲散,猢狲與人同屬于靈長類,樹倒焉有不散之理;狗則不嫌家貧,它知道戀舊。
不過狗咬主人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那是狗患了恐水病,它咬了别人,也咬了主人,它自己是不負責任的,猶之乎一個“心神喪失”的兒子殺死爸爸也會被判為無罪一樣。
(不過瘋犬本身必無生理,無論有罪無罪,都不能再俯仰天地之間而克享天年。
)印度外道戒,有一種狗戒,要人過狗一般的生活,真個的吃人糞便,《大智度論》批評說:“如是等戒,智所不贊,痛苦無善報。
”其實狗也有它的長處,大有值得我們人效法者在,吃糞是大可不必的,縱然二十四孝裡也列為一項孝行。
狗與人類打交道,由來已久。
周有犬人,漢有狗監,都是帝王近侍,可見在犬馬聲色之娛中間老早就占了重要的地位。
犬為六畜之一,孟子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老人有吃狗肉的權利,聶政屠狗養親,沒有人說他的不是。
許多人不吃香肉,想想狗所吃的東西便很難欣賞狗肉之甘脆。
我不相信及時進補之說,雖然那些先天不足後天虧損的人是很值得同情的。
但是有人說吃狗肉是虐待動物,是野蠻行為,這種說法就很令人驚異。
《三字經》是近來有人提倡讀的,裡面就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人飼了它是為了什麼?曆來許多地方小規模的祭祀,不用太牢,便用狗。
何以單單殺狗便是野蠻?法國人吃大蝸牛,無害于他們的文明。
我看見過廣州菜市場上的菜狗,胖胖嘟嘟的,一籠一籠的,雖然不是喂罐頭長大的,想來絕不會經常服用“人中黃”,清潔又好像不成問題。
狗的數目日增,也許是一件好事。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雞犬之聲相聞,是農村不可或缺的一種點綴。
都市裡
美國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詩,名《我的窗前樹》,他說他看出樹與人早晚是同一命運的,都要倒下去,隻有一點不同,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内心的風波。
又有一位詩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詩——《樹》,有人批評說那首詩是“壞詩”,我倒不覺得怎樣壞,相反地,“詩是像我這樣的傻瓜做的,隻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樹”,這兩行詩頗有一點意思。
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侈言創造,你能造出一棵樹來麼?樹和人,都是上帝的創造。
最近我到阿裡山去遊玩,路邊見到那株“神木”,據說有三千年了,比起莊子所說的“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的上古大椿還差一大截子,總算有一把年紀,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樣子,隻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樹生華”那一套。
我隻能生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見阿裡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壓壓,全是參天大樹,郁郁蔥蔥。
但與我從前在别處所見的樹木氣象不同。
北平公園大廟裡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謂張飛柏,号稱“翠雲廊”,都沒有這裡的樹那麼直那麼高。
像黃山的迎客松,屈鐵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簡直是放大了的盆景。
這裡的樹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筆直的,上好的電線杆子材料。
姿态是談不到,可是自有一種榛莽來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
局促在城市裡的人走到原始森林裡來,可以嗅到“高貴的野蠻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鳥 我愛鳥。
從前我常見提籠架鳥的人,清早在街上溜達(現在這樣有閑的人少了)。
我感覺興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閑,卻是那鳥的苦悶。
胳膊上架着的鷹,有時頭上蒙着一塊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動,哪裡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地關在栅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
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它的苦悶,大概是僅次于粘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概是僅優于在标本室裡住着吧? 我開始欣賞鳥,是在四川。
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啭,不是唧唧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烏鴉,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着六七個音階,有的隻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
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聲鼎沸,鳥就沉默了,不知到哪裡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凄絕的哀樂。
客夜聞此,說不出的酸楚! 在白晝,聽不到鳥鳴,但是看得見鳥的形體。
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
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着長長的尾巴,有的翹着尖尖的長喙,有的是胸襟上帶着一塊照眼的顔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珑飽滿的,細瘦而不幹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
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
不知是什麼東西驚動它了,它倏地振翅飛去,它不回顧,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無限的迷惘。
有時候稻田裡伫立着一隻白鹭,拳着一條腿,縮着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後還襯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
就是抓小雞的鸢鷹,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盤旋,也有令人喜悅的一種雄姿。
我愛鳥的聲音,鳥的形體,這愛好是很單純的,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
有人初聞杜鵑,興奮得一夜不能睡,一時想到“杜宇”“望帝”,一時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覺得有無限詩意。
我曾告訴他事實上全不是這樣的。
杜鵑原是很健壯的一種鳥,比一般的鳥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構巢,依仗體壯力大,硬把卵下在别個的巢裡,如果巢裡已有了夠多的卵,便不客氣地給擠落下去,孵育的責任由别個代負了,孵出來之後,羽毛漸豐,就可把巢據為己有。
那人聽了我的話之後,對于這豪橫無情的鳥,再也不能幻出什麼詩意出來了。
我想濟慈的《夜莺》,雪萊的《雲雀》,還不都是詩人自我的幻想,與鳥何幹? 鳥并不永久地給人喜悅,有時也給人悲苦。
詩人哈代在一首詩裡說,他在聖誕的前夕,爐裡燃着熊熊的火,滿室生春,桌上擺着豐盛的筵席,準備着過一個普天同慶的夜晚,蓦然看見在窗外一片美麗的雪景當中,有一隻小鳥蹋踏縮縮地在寒枝的梢頭踞立,正在啄食一顆殘餘的僵凍的果兒,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風,栽倒在地上死了,滾成一個雪團!詩人感謂曰:“鳥!你連這一個快樂的夜晚都不給我!”我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驗,在東北的一間雙重玻璃窗的屋裡,忽然看見枝頭有一隻麻雀,戰栗地跳動抖擻着,在啄食一塊幹枯的葉子。
但是我發見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長,而且是蓬松戟張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
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從離開四川以後,不再容易看見那樣多型類的鳥的跳蕩,也不再容易聽到那樣悅耳的鳥鳴。
隻是清早遇到煙突冒煙的時候,一群麻雀擠在檐下的煙突旁邊取暖,隔着窗紙有時還能看見伏在窗棂上的雀兒的映影。
喜鵲不知逃到哪裡去了。
帶哨子的鴿子也很少看見在天空打旋。
黃昏時偶爾還聽見寒鴉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還能聽見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
再令人觸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見的囚在籠裡的小鳥兒了,但是我不忍看。
狗 我初到重慶,住在一間湫隘的小室裡,窗外還三兩窠肥碩的芭蕉,屋裡益發顯得陰森森的,每逢夜雨,凄慘欲絕。
但凄涼中畢竟有些詩意,旅中得此,尚複何求?我所最感苦惱的乃是房門外的那一隻狗。
我的房門外是一間穿堂,亦即房東一家老小用膳之地,餐桌底下永遠卧着一條腦滿腸肥的大狗。
主人從來沒有掃過地,每餐的殘羹剩飯,骨屑稀粥,以及小兒便溺,全都在地上星羅棋布着,由那隻大狗來舐得一幹二淨。
如果有生人走進,狗便不免有所誤會,以為是要和它争食,于是聲色俱厲地猛撲過去。
在這一家裡,狗完全擔負了“灑掃應對”的責任。
“君子有三畏”,猘犬其一也。
我知道性命并無危險,但是每次出來進去總要經過它的防次,言語不通,思想亦異,每次都要引起摩擦,釀成沖突,日久之後真覺厭煩之至。
其間曾經謀求種種對策,一度投以餌餅,期收綏靖之觌,不料餌餅尚未啖完,乘我返身開鎖之際,無警告地向我的腿部偷襲過來,又一度改取“進取乃最好之防禦”的方法,轉取主動,見頭打頭,見尾打尾,雖無挫衄,然積小勝終不能成大勝,且轉戰之餘,血脈贲張,亦大失體統。
因此外出即怵回家,回到房裡又不敢多飲茶。
不過使我最難堪的還不是狗,而是它的主人的态度。
狗從桌底下向我撲過來的時候,如果主人在場,我心裡是存着一種奢望的,我覺得狗雖然也是高等動物,脊椎動物哺乳類,然而,究竟,至少在外形上,主人和我是屬于較近似的一類,我希望他給我一些援助或同情。
但是我錯了,主客異勢,親疏有别,主人和狗站在同一立場。
我并不是說主人也幫着狗狺狺然來對付我,他們尚不至于這樣的合群。
我是說主人對我并不解救,看着我的狼狽而哄然噱笑,泛起一種得意之色,面帶着笑容對狗嗔罵幾聲:“小花!你昏了?連×先生你都不認識了!”罵的是狗,用的是讓我所能聽懂的語言。
那弦外之音是:“我已盡了管束之責了,你如果被狗吃掉莫要怪我。
”俗語說,“打狗看主人”,我覺得不看主人還好,看了主人我倒要狠狠地再打狗幾棍。
後來我疏散下鄉,遂脫離了這惡犬之家,聽說繼續住那間房的是一位軍人,他也遭遇了狗的同樣的待遇,也遭遇了狗的主人的同樣的待遇,但是他比我有辦法,他拔出槍來把狗當場格斃了,我于稱快之餘,想起那位主人的悲怆,又不能不付予同情了。
特别是,殘茶剩飯丢在地下無人舐,主人勢必躬親灑掃,其凄涼是可想而知的。
在鄉下不是沒有犬厄。
沒有背景的野犬是容易應付的,除了菜花黃時的瘋犬不計外,普通的野犬都是些不修邊幅的夾尾巴的可憐的東西,就是汪汪地叫起來也是有氣無力的,不像人家豢養的狗那樣振振有詞自成系統。
有些人家在門口挂着牌示“内有惡犬”,我覺得這比門裡埋伏惡犬的人家要忠厚得多。
我遇見過埋伏,往往猝不及防,驚惶大呼,主人聞聲搴簾而出,嫣然而笑,肅客入座。
從容相告狗在最近咬傷了多少人。
這是一種有效的安慰,因為我之未及于難是比較可慶幸的事了。
但是我終不明白,他為什麼不索性養一隻虎?來一個吃一個,來兩個吃一雙,豈不是更為體面麼? 這道理我終于明白了。
雅舍無圍牆,而盜風熾,于是添置了一隻狗。
一日郵差貿貿然來,狗大聲咆哮,郵差且戰且走,蹒跚而逸,主人拊掌大笑。
我頓有所悟。
别人的狼狽永遠是一件可笑的事,被狗所困的人是和踏在香蕉皮上面跌跤的人同樣的可笑。
養狗的目的就要它咬人,至少做吃人狀。
這就是等于養雞是為要它生蛋一樣,假如一隻狗像一隻貓一樣,整天曬太陽睡覺,客人來便咪咪叫兩聲,然後逡巡而去,我想不但主人慚愧,客人也要驚訝。
所以狗咬客人,在主人方面認為狗是克盡厥職,表面上盡管對客抱歉,内心裡是有一種愉快,覺得我的這隻狗并非是挂名差事,它守在崗位上發揮了作用。
所以對狗一面苛責,一面也還要嘉勉。
因此臉上才泛出那一層得意之色。
還有衣裳楚楚的人,狗是不大咬的,這在主人也不能不有“先護我心”之感。
所可遺憾者,有些主人并不以衣裳取人,亦并不以衣裳廢人,而這種道理無法通知門上,有時不免要慢待嘉賓,不過就大體論,狗的眼力總是和它的主人差不了多少。
所以,有這樣多的人家都養狗。
狗 《五代史》四夷附錄:“狗國,人身狗首,長毛不衣,手搏猛獸,語為犬嗥。
其妻皆人,能漢語,生男為狗,女為人,自相婚嫁。
穴居食生,而妻女人食。
”語出正史,不相信也隻好姑妄聽之。
我倒是希望在什麼地方真有這麼一個古國,讓我們前去觀光。
妻女能漢語,對觀光客便利不少。
人身狗首,雖然不及人面獅身那樣的雄奇,也算另一種上帝的傑作,我們不可懷有種族偏見,何況在我們人群中,獐頭鼠目而昂首上骧者也比比皆是。
可惜史籍記載太欠詳盡,使人無從問津。
我們的人口膨脹,狗的繁殖好像也很快。
我從前在清晨時分曳杖街頭,偶然看見一兩隻癞狗在人家門前蜷卧,或是在垃圾箱裡從事發掘,我走我的路,各不相擾。
如今則不然,常常遇見又高又大的狼犬,有時氣咻咻地伸着大舌頭從我背後趕來,原來是狗主人在訓練它撿取東西。
也常常遇到大耳披頭的小獵犬,到小腿邊嗅一下搖頭晃腦而去。
更常看到三五隻土狗在街心亂竄,是相撲為戲,還是争風動武,我也無從知道,遇到這樣的場面我隻好退避三舍繞道而行。
不要以為我極不喜歡狗。
馬克·吐溫說過,“狗與人不同。
一隻喪家犬,你把它迎到家裡,喂它,喂得它生出一層亮晶晶的新毛,它以後不會咬你。
”我相信,所謂義犬,古今中外皆有之。
《搜神記》記載着一樁義犬救主的故事;明人戲曲也有過一篇《義犬記》。
養狗不一定望報,單看它默默地厮守着你的樣子,就覺得它是可人。
樹倒猢狲散,猢狲與人同屬于靈長類,樹倒焉有不散之理;狗則不嫌家貧,它知道戀舊。
不過狗咬主人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那是狗患了恐水病,它咬了别人,也咬了主人,它自己是不負責任的,猶之乎一個“心神喪失”的兒子殺死爸爸也會被判為無罪一樣。
(不過瘋犬本身必無生理,無論有罪無罪,都不能再俯仰天地之間而克享天年。
)印度外道戒,有一種狗戒,要人過狗一般的生活,真個的吃人糞便,《大智度論》批評說:“如是等戒,智所不贊,痛苦無善報。
”其實狗也有它的長處,大有值得我們人效法者在,吃糞是大可不必的,縱然二十四孝裡也列為一項孝行。
狗與人類打交道,由來已久。
周有犬人,漢有狗監,都是帝王近侍,可見在犬馬聲色之娛中間老早就占了重要的地位。
犬為六畜之一,孟子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老人有吃狗肉的權利,聶政屠狗養親,沒有人說他的不是。
許多人不吃香肉,想想狗所吃的東西便很難欣賞狗肉之甘脆。
我不相信及時進補之說,雖然那些先天不足後天虧損的人是很值得同情的。
但是有人說吃狗肉是虐待動物,是野蠻行為,這種說法就很令人驚異。
《三字經》是近來有人提倡讀的,裡面就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人飼了它是為了什麼?曆來許多地方小規模的祭祀,不用太牢,便用狗。
何以單單殺狗便是野蠻?法國人吃大蝸牛,無害于他們的文明。
我看見過廣州菜市場上的菜狗,胖胖嘟嘟的,一籠一籠的,雖然不是喂罐頭長大的,想來絕不會經常服用“人中黃”,清潔又好像不成問題。
狗的數目日增,也許是一件好事。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雞犬之聲相聞,是農村不可或缺的一種點綴。
都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