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關燈
小
中
大
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正以示餘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
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
(一)虛心 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
今舉數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又曰:“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于孔子。
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二)慎獨 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
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三)寬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
聖賢處事,唯寬唯厚。
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四)吃虧 古人雲:“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隻要學吃虧。
” (五)寡言 此事最為緊要。
孔子雲:“驷不及舌。
”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六)不說人過 古人雲:“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工夫檢點他人。
”孔子亦雲:“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以上數語,餘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過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我衆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八)不覆己過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
發露陳謝,忏悔前愆。
萬不可顧惜體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九)聞謗不辯 古人雲:“何以息謗?曰:無辯。
”又雲:“吃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
”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十)不嗔 嗔習最不易除。
古賢雲:“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
”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
《華嚴經》雲:“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
”可不畏哉! 因限于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
最後,餘尚有數言,願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
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緻也。
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号,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号,至誠至敬,懇切忏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于新年時,彼此晤面,皆雲恭喜,所以賀其将得名利。
餘此次于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雲恭喜,所以賀諸君将能真實改過,不久将為賢為聖;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衆生耳。
(本文原名《改過試驗談》,為弘一法師1933年在廈門妙釋寺所講) 一事無成人漸老 一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來養正院和諸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餘之忏悔”,說來話長,非十幾小時不能講完。
近來因為講律,須得把講稿寫好,總抽不出一個時間來,心裡又怕負了自己的初願,隻好抽出很短的時間,來和諸位談談,談我在南閩十年中的幾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閩,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從上海來的。
起初還是在溫州;我在溫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溫州到上海,是為着編輯《護生畫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護生畫集》編好。
那時我聽人說:尤惜陰居士也在上海。
他是我舊時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
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說要到暹羅國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動身的。
我聽了覺得很喜歡,于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幾小時中,急急地預備着。
第二天早晨,天還沒大亮,就趕到輪船碼頭,和尤居士一起動身到暹羅國去了。
從上海到暹羅,是要經過廈門的,料不到這就成了我來廈門的因緣。
十二月初,到了廈門,承陳敬賢居士的招待,也在他們的樓上吃過午飯,後來陳居士就介紹我到南普陀寺來。
那時的南普陀,和現在不同,馬路還沒有建築,我是坐着轎子到寺裡來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樓上住了幾天。
時常來談天的,有性願老法師、芝峰法師等。
芝峰法師和我同在溫州,雖不曾見過面,卻是很相契的。
現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見了,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我本來是要到暹羅去的,因着諸位法師的挽留,就留滞在廈門,不想到暹羅國去了。
在廈門住了幾天,又到小雲峰那邊去過年。
一直到正月半以後才回到廈門,住在閩南佛學院的小樓上,約莫住了三個月工夫。
看到院裡面的學僧雖然隻有二十幾位,他們的态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禮貌,和教職員的感情也很不差,我當時很贊美他們。
這時芝峰法師就談起佛學院裡的課程來。
他說:“門類分得很多,時間的分配卻很少,這樣下去,怕沒有什麼成績吧?”因此,我表示了一點意見,大約是說:“把英文和算術等删掉,佛學卻不可減少,而且還得增加,就把騰出來的時間教佛學吧!”他們都很贊成。
聽說從此以後,學生們的成績,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護生畫集》 我在佛學院的小樓上,一直住到四月間,怕将來的天氣更會熱起來,于是又回到溫州去。
第二回到南閩,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
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幾天,以後因為寺裡要做水陸,又搬到太平岩去住。
等到水陸圓滿,又回到寺裡,在前面的老功德樓住着。
當時閩南佛學院的學生,忽然增加了兩倍多,約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難。
雖然竭力地整頓,終不能恢複以前的樣子。
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過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來。
那時性願老法師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說是想辦什麼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謂“人才濟濟”,很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盛況。
現在妙釋寺的善契師、南山寺的傳證師,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廣究師……都是那時候的學僧哩! 研究社初辦的幾個月間,常住的經忏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課,所以成績卓著,為别處所少有。
當時我也在那邊教了兩回寫字的方法,遇有閑空,又拿寺裡那些古版的藏經來整理整理,後來還編成目錄,至今留在那邊。
這樣在寺裡約莫住了三個月,到四月,怕天氣要熱起來,又回到溫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廣洽法師寫信來,說很盼望我到廈門去。
當時我就從溫州動身到上海,預備再到廈門。
但許多朋友都說時局不大安定,遠行頗不相宜,于是我隻好仍回溫州。
直到轉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廈門,計算起來,已是第三回了! 到廈門之後,由性願老法師介紹,到山邊岩去住;但其間妙釋寺也去住了幾天。
那時我雖然沒有到南普陀來住;但佛學院的學僧和教職員,卻是常常來妙釋寺談天的。
李叔同書法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開始在妙釋寺講律。
這年五月,又移到開元寺去。
當時許多學律的僧衆,都能勇猛精進,一天到晚地用功,從沒有空過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啧啧地稱贊着。
有一天,已是黃昏時候了,我在學僧們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着,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又複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的歡慰!可是這種良好的景象,不能長久地繼續下去,恍如昙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
但是當時的景象,卻很深地印在我的腦中,現在回想起來,還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
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來過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當時舊友大半散了;佛學院中的教職員和學僧,也沒有一位認識的。
我這一回到南普陀寺來,是準了常惺法師的約,來整頓僧教育的。
後來我觀察情形,覺得因緣還沒有成熟,要想整頓,一時也無從着手,所以就作罷了。
此後并沒有到閩南佛學院去。
講到這裡,我順便将我個人對于僧教育的意見,說明一下: 我平時對于佛教是不願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
但是有一點,我以為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學僧,卻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這不僅初級的學僧應該這樣,就是升到佛教大學也要這樣! 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
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實實去信的呀! 咳!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不容易啊! 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 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地高起來! 要曉得我們出家人(就是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經難為情了!何況不如?又何況十分的不如呢?……咳!這樣他們看出家人就要十分地輕慢,十分地鄙視,種種譏笑的話,也接連地來了。
記得我将要出家的時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寫信來勸告我,你知道他勸告的是什麼?他說:“聽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咳!我們聽到了這話,該是怎樣的痛心啊!他以為做僧的,都不是人,簡直把僧不當人看了!你想,這句話多麼厲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為什麼被人輕慢到這地步?我們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這原因都由于我們出家人做人太随便的緣故;種種太随便了,就鬧出這樣的話柄來了。
至于為什麼會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的緣故。
倘若我們能夠真正生信,十分決定地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腦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以上所說,并不是單單養正院的學僧應該牢記,就是佛教大學的學僧也應該牢記,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個人而論,已經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舊喜歡看這類的書——記載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
我近來省察自己,覺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這一類的書: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又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同時我也希望諸位都做好人! 這一段話,雖然是我勉勵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諸位也能照樣去實行! 關于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印光老法師在蘇州所辦的弘化社那邊印得很多,定價也很低廉;諸位若要看的話,可托廣洽法師寫信去購請,或者他們會贈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個人對于僧教育的一點意見。
下面我再來說幾樣事情: 我于一九三五年到惠安淨峰寺去住。
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來養病。
這一回的大病,可以說是我一生的大紀念! 南普陀寺 我于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來。
在病床上有一隻鐘,比其他的鐘總要慢兩刻,别人看到了,總是說:“這個鐘不準。
”我說:“這是草庵鐘!”别人聽了“草庵鐘”三字還是不懂:難道天下的鐘也有許多不同的麼?現在就讓我詳詳細細地來說個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個多月。
擺在病床上的鐘,是以草庵的鐘為标準的。
而草庵的鐘,總比一般的鐘要慢半點。
我以後雖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鐘還是那個樣子,比平常的鐘慢兩刻,所以“草庵鐘”就成了一個名詞了。
這件事由别人看來,也許以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看到這個鐘,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發大慚愧,慚愧我德薄業重。
我要自己時時發大慚愧,我總是故意地把鐘改慢兩刻,照草庵那鐘的樣子;不止當時如此,到現在還是如此,而且願盡形壽,常常如此。
以後在南普陀住了幾個月,于五月間,才到鼓浪嶼日光岩去。
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
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
記得古人有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
”清初吳梅村(偉業)臨終的絕命詞有:“一錢不值何消說。
”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來在閩南所做的事,雖然不完滿,而我也不怎樣地去求它完滿了!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隻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 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完滿了,那麼這個人就會心滿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長他貢高我慢的念頭,生出種種的過失來!所以還是不去希望完滿的好! 不論什麼事,總希望他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來,每每想到“二一老人”這個名字,覺得很有意味! 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閩南居住了十年的一個最好的紀念! (本文為弘一法師1937年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所講) 李叔同書法 二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見我非僧。
事業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貴兩茫茫。
凡事須求恰好處,此心常懔自欺時。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無求品自高。
(本文為弘一法師1931年寫給劉質平的信) 以出世的精神做世間事業 掃碼分享電子版 今天所講,就是深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
我近年來,與人談及藥師法門時,所偏注重的有幾樣意思,今且舉出,略說一下。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今所舉出的幾樣,殊不足以包括藥師法門的全體,亦隻說是法門之一斑了。
(一)維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了解。
若藥師法門,不但對于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别注重。
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甯,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于此類。
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與維持國家世界的安甯,使人類在這現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無益于人類生活的,聞以上所說藥師法門亦能維持世法,當不至對于佛法再生種種誤解了。
藥師如來佛坐像 (二)輔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
”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
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
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号并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淨,不至再堕落在三惡道中。
(三)決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淨土宗最為興盛。
現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甚多。
但修淨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
依《藥師經》說:“若有衆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于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衆寶蓮花之中。
”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淨土宗的,倘能于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挂礙,則固至善。
但是切實能夠如此的,千萬人中也難得一二。
因為我們是處于凡夫的地位,在這塵世之時,對于身體衣食住處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災人禍,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顧慮。
倘使身體多病,衣食住處等困難,又或常常遇着天災人禍的危難,皆足為用功辦道的障礙。
若欲免除此等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以為之資助,即可得到《藥師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等種種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
因藥師法門,唯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
所以經中屢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
《藥師經》雲:“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
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
(一)虛心 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
今舉數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又曰:“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于孔子。
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二)慎獨 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
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三)寬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
聖賢處事,唯寬唯厚。
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四)吃虧 古人雲:“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隻要學吃虧。
” (五)寡言 此事最為緊要。
孔子雲:“驷不及舌。
”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六)不說人過 古人雲:“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工夫檢點他人。
”孔子亦雲:“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以上數語,餘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過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我衆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八)不覆己過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
發露陳謝,忏悔前愆。
萬不可顧惜體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九)聞謗不辯 古人雲:“何以息謗?曰:無辯。
”又雲:“吃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
”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十)不嗔 嗔習最不易除。
古賢雲:“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
”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
《華嚴經》雲:“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
”可不畏哉! 因限于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
最後,餘尚有數言,願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
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緻也。
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号,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号,至誠至敬,懇切忏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于新年時,彼此晤面,皆雲恭喜,所以賀其将得名利。
餘此次于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雲恭喜,所以賀諸君将能真實改過,不久将為賢為聖;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衆生耳。
(本文原名《改過試驗談》,為弘一法師1933年在廈門妙釋寺所講) 一事無成人漸老 一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來養正院和諸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餘之忏悔”,說來話長,非十幾小時不能講完。
近來因為講律,須得把講稿寫好,總抽不出一個時間來,心裡又怕負了自己的初願,隻好抽出很短的時間,來和諸位談談,談我在南閩十年中的幾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閩,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從上海來的。
起初還是在溫州;我在溫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溫州到上海,是為着編輯《護生畫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護生畫集》編好。
那時我聽人說:尤惜陰居士也在上海。
他是我舊時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
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說要到暹羅國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動身的。
我聽了覺得很喜歡,于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幾小時中,急急地預備着。
第二天早晨,天還沒大亮,就趕到輪船碼頭,和尤居士一起動身到暹羅國去了。
從上海到暹羅,是要經過廈門的,料不到這就成了我來廈門的因緣。
十二月初,到了廈門,承陳敬賢居士的招待,也在他們的樓上吃過午飯,後來陳居士就介紹我到南普陀寺來。
那時的南普陀,和現在不同,馬路還沒有建築,我是坐着轎子到寺裡來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樓上住了幾天。
時常來談天的,有性願老法師、芝峰法師等。
芝峰法師和我同在溫州,雖不曾見過面,卻是很相契的。
現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見了,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我本來是要到暹羅去的,因着諸位法師的挽留,就留滞在廈門,不想到暹羅國去了。
在廈門住了幾天,又到小雲峰那邊去過年。
一直到正月半以後才回到廈門,住在閩南佛學院的小樓上,約莫住了三個月工夫。
看到院裡面的學僧雖然隻有二十幾位,他們的态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禮貌,和教職員的感情也很不差,我當時很贊美他們。
這時芝峰法師就談起佛學院裡的課程來。
他說:“門類分得很多,時間的分配卻很少,這樣下去,怕沒有什麼成績吧?”因此,我表示了一點意見,大約是說:“把英文和算術等删掉,佛學卻不可減少,而且還得增加,就把騰出來的時間教佛學吧!”他們都很贊成。
聽說從此以後,學生們的成績,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護生畫集》 我在佛學院的小樓上,一直住到四月間,怕将來的天氣更會熱起來,于是又回到溫州去。
第二回到南閩,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
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幾天,以後因為寺裡要做水陸,又搬到太平岩去住。
等到水陸圓滿,又回到寺裡,在前面的老功德樓住着。
當時閩南佛學院的學生,忽然增加了兩倍多,約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難。
雖然竭力地整頓,終不能恢複以前的樣子。
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過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來。
那時性願老法師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說是想辦什麼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謂“人才濟濟”,很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盛況。
現在妙釋寺的善契師、南山寺的傳證師,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廣究師……都是那時候的學僧哩! 研究社初辦的幾個月間,常住的經忏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課,所以成績卓著,為别處所少有。
當時我也在那邊教了兩回寫字的方法,遇有閑空,又拿寺裡那些古版的藏經來整理整理,後來還編成目錄,至今留在那邊。
這樣在寺裡約莫住了三個月,到四月,怕天氣要熱起來,又回到溫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廣洽法師寫信來,說很盼望我到廈門去。
當時我就從溫州動身到上海,預備再到廈門。
但許多朋友都說時局不大安定,遠行頗不相宜,于是我隻好仍回溫州。
直到轉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廈門,計算起來,已是第三回了! 到廈門之後,由性願老法師介紹,到山邊岩去住;但其間妙釋寺也去住了幾天。
那時我雖然沒有到南普陀來住;但佛學院的學僧和教職員,卻是常常來妙釋寺談天的。
李叔同書法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開始在妙釋寺講律。
這年五月,又移到開元寺去。
當時許多學律的僧衆,都能勇猛精進,一天到晚地用功,從沒有空過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啧啧地稱贊着。
有一天,已是黃昏時候了,我在學僧們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着,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又複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的歡慰!可是這種良好的景象,不能長久地繼續下去,恍如昙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
但是當時的景象,卻很深地印在我的腦中,現在回想起來,還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
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來過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當時舊友大半散了;佛學院中的教職員和學僧,也沒有一位認識的。
我這一回到南普陀寺來,是準了常惺法師的約,來整頓僧教育的。
後來我觀察情形,覺得因緣還沒有成熟,要想整頓,一時也無從着手,所以就作罷了。
此後并沒有到閩南佛學院去。
講到這裡,我順便将我個人對于僧教育的意見,說明一下: 我平時對于佛教是不願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
但是有一點,我以為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學僧,卻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這不僅初級的學僧應該這樣,就是升到佛教大學也要這樣! 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
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實實去信的呀! 咳!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不容易啊! 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 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地高起來! 要曉得我們出家人(就是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經難為情了!何況不如?又何況十分的不如呢?……咳!這樣他們看出家人就要十分地輕慢,十分地鄙視,種種譏笑的話,也接連地來了。
記得我将要出家的時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寫信來勸告我,你知道他勸告的是什麼?他說:“聽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咳!我們聽到了這話,該是怎樣的痛心啊!他以為做僧的,都不是人,簡直把僧不當人看了!你想,這句話多麼厲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為什麼被人輕慢到這地步?我們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這原因都由于我們出家人做人太随便的緣故;種種太随便了,就鬧出這樣的話柄來了。
至于為什麼會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的緣故。
倘若我們能夠真正生信,十分決定地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腦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以上所說,并不是單單養正院的學僧應該牢記,就是佛教大學的學僧也應該牢記,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個人而論,已經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舊喜歡看這類的書——記載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
我近來省察自己,覺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這一類的書: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又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同時我也希望諸位都做好人! 這一段話,雖然是我勉勵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諸位也能照樣去實行! 關于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印光老法師在蘇州所辦的弘化社那邊印得很多,定價也很低廉;諸位若要看的話,可托廣洽法師寫信去購請,或者他們會贈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個人對于僧教育的一點意見。
下面我再來說幾樣事情: 我于一九三五年到惠安淨峰寺去住。
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來養病。
這一回的大病,可以說是我一生的大紀念! 南普陀寺 我于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來。
在病床上有一隻鐘,比其他的鐘總要慢兩刻,别人看到了,總是說:“這個鐘不準。
”我說:“這是草庵鐘!”别人聽了“草庵鐘”三字還是不懂:難道天下的鐘也有許多不同的麼?現在就讓我詳詳細細地來說個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個多月。
擺在病床上的鐘,是以草庵的鐘為标準的。
而草庵的鐘,總比一般的鐘要慢半點。
我以後雖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鐘還是那個樣子,比平常的鐘慢兩刻,所以“草庵鐘”就成了一個名詞了。
這件事由别人看來,也許以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看到這個鐘,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發大慚愧,慚愧我德薄業重。
我要自己時時發大慚愧,我總是故意地把鐘改慢兩刻,照草庵那鐘的樣子;不止當時如此,到現在還是如此,而且願盡形壽,常常如此。
以後在南普陀住了幾個月,于五月間,才到鼓浪嶼日光岩去。
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
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
記得古人有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
”清初吳梅村(偉業)臨終的絕命詞有:“一錢不值何消說。
”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來在閩南所做的事,雖然不完滿,而我也不怎樣地去求它完滿了!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隻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 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完滿了,那麼這個人就會心滿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長他貢高我慢的念頭,生出種種的過失來!所以還是不去希望完滿的好! 不論什麼事,總希望他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來,每每想到“二一老人”這個名字,覺得很有意味! 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閩南居住了十年的一個最好的紀念! (本文為弘一法師1937年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所講) 李叔同書法 二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見我非僧。
事業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貴兩茫茫。
凡事須求恰好處,此心常懔自欺時。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無求品自高。
(本文為弘一法師1931年寫給劉質平的信) 以出世的精神做世間事業 掃碼分享電子版 今天所講,就是深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
我近年來,與人談及藥師法門時,所偏注重的有幾樣意思,今且舉出,略說一下。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今所舉出的幾樣,殊不足以包括藥師法門的全體,亦隻說是法門之一斑了。
(一)維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了解。
若藥師法門,不但對于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别注重。
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甯,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于此類。
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與維持國家世界的安甯,使人類在這現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無益于人類生活的,聞以上所說藥師法門亦能維持世法,當不至對于佛法再生種種誤解了。
藥師如來佛坐像 (二)輔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
”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
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
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号并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淨,不至再堕落在三惡道中。
(三)決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淨土宗最為興盛。
現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甚多。
但修淨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
依《藥師經》說:“若有衆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于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衆寶蓮花之中。
”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淨土宗的,倘能于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挂礙,則固至善。
但是切實能夠如此的,千萬人中也難得一二。
因為我們是處于凡夫的地位,在這塵世之時,對于身體衣食住處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災人禍,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顧慮。
倘使身體多病,衣食住處等困難,又或常常遇着天災人禍的危難,皆足為用功辦道的障礙。
若欲免除此等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以為之資助,即可得到《藥師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等種種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
因藥師法門,唯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
所以經中屢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
《藥師經》雲:“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