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關燈
小
中
大
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
“淨土法門”雖随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
以此功德,唯願世界安甯,衆生歡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本文原名《佛法學習初步》,為弘一法師1938年11月29日講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三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
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
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
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着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
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
是為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
本想随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
是為第三次欲來未果。
李叔同繪畫作品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
因大衆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
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
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
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
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于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
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
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于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
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将來可以長成為果實。
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将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兇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将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
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兇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
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衆生。
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
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衆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着我相。
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1)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随分觀察。
(2)大願心:廣修善行。
(3)大悲心:救衆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1)衆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2)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衆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3)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衆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4)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衆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衆生,我也在其内。
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别,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
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衆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
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
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
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
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衆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隻有淨土宗。
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
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
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李叔同書法 關于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
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
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
希望大衆原諒。
(弘一法師之《佛法之簡易修持法》,講于永春桃源殿)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 一 衆生沉淪于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
佛法化導于世間,全仗經像住持,而後燈傳無盡。
以是之故,凡能發心,對于佛經佛像,或刻或寫,或雕或塑,或裝金或繪畫,如是種種印造等法,或竭盡己心,獨力營辦,或自力不足,廣勸衆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為之流通,為之供養,或見他人之方印造者,為之贊助,為之歡喜,其人功德,皆至廣至大,不可以尋常算數計。
何以故?佛力無邊,善拔諸苦。
衆生無量,聞法為難。
今作此印造功德者,開通法橋,宏揚大化,遍施寶筏,普濟有緣。
其心量之廣大,實不可思議。
故其功德之廣大,亦複不可思議也。
敬本諸經所說,略舉十大利益。
謹用淺文,诠次如下: (一)從前所做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嗔癡,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
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
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
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于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
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
一念之善,力可回天。
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做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系。
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
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
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
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
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
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
(三)夙生怨對,鹹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複之苦。
人間一切争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
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
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
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嗔火而有餘。
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
其權何嘗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悭貪醜行,為堕落鬼道之深因;嗔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征兆。
結怨多生,尋仇百劫。
惡緣未熟,任爾逍遙。
時會已來,憑誰解救。
鬼魅相侵,虎蛇見逼。
孽由自作,事非偶然。
修士惕之,印造經像,預行忏罪。
于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
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四大金剛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
顔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塵世多衆,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
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
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敵對之地位。
孤與衆抗,危孰甚焉。
況乎欲心難餍,有如深谷。
無事自擾,不風亦波。
此所以形為罪薮,身為苦本也。
佛法善滅諸苦本。
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
諸障雪消,心安神怡。
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
事機一至,急起直追做去。
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
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
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
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
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
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
作宏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李叔同書法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
任到何方,常為多衆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殁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
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
而宏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淨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
現在一切受大衆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宏法功德中來。
往後一切令大衆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宏法功德中出。
植荊得刺,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
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于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毀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
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制造兇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兇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
夙生貪欲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
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欲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
唯有佛法,善解諸縛。
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
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
過去積罪,自然逐漸鏟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
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舍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
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堕落因。
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
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堕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
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
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
正念無作,離垢超塵。
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
僅此微願,已種福因。
自是厥後,做再來人。
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衆生,種植善根。
以衆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
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
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衆,難于攝化。
佛言此輩人衆,與目連有緣。
因遣目連往,全城人衆,果皆傾心向化。
諸弟子問佛因緣。
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
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
目連戒勿行兇,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
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
”今此城人衆,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
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
種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
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
一一衆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
我既于一一衆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
一一衆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衆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
且吾人能先行潔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
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
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于我心中。
我願與佛無差别,諸佛慈願互相攝。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弘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
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李叔同所刻印章 (原标題為《印造經像之功德》) 二 所謂我執者,即《圓覺》所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是也……竊謂吾人辦道,能伏我執,已甚不易,何況斷除。
故蓮池大師雲:“當今之世,未有能認初果者。
夫初果,儀能斷見惑,已不可得,逞論其他。
”徹悟禅師雲:“但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故豎出三界,甚難甚難。
若持名念佛,橫出三界,校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乎?蕅益大師亦雲:“尤始妄認有己,何嘗實有己哉。
或未頓悟,亦不必作意求悟。
但專戒淨戒,求生淨上,功深力到,現前當來,必悟無己之體。
悟無己,即見佛,即成佛矣。
”又雲:“倘不能真心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
更不必錯了承當。
隻深信持戒念佛,自暮地信去。
”由是觀之,吾人專修淨業,不必如彼禅教中人,專恃己力,作意求破我執。
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消除。
較彼禅教中人專恃己力豎出上界者,其難易,奚啻天淵那!(若現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當來見佛聞法時,見惑即斷。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恰。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有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誠言如此,所宜深信。
)但衆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門深入者,有應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
随分随力,因病下藥,庶乎其不差耳。
李叔同書法 (此文為李叔同1925年寫給鄧寒香的信) 敬三寶 三寶者,佛法僧也。
其義甚廣,今唯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敬佛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甯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
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蕅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
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
供水果亦宜午前。
供水宜捧奉式。
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绫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
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龛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并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
如對于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
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
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敬佛 第二,敬法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
蕅益大師雲:“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
”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于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污損。
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
卧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蓋之。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禮佛——多少不拘。
贊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爐香乍熱”不是贊佛。
供養——願此香華雲等。
讀經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三,敬僧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
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衆,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
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
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
專贈一人功德小,供衆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
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義竟。
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
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
唯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本文系弘一法師1933年6月7日在泉州大開元寺所講)
“淨土法門”雖随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
以此功德,唯願世界安甯,衆生歡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本文原名《佛法學習初步》,為弘一法師1938年11月29日講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三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
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
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
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着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
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
是為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
本想随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
是為第三次欲來未果。
李叔同繪畫作品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
因大衆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
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
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
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
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于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
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
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于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
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将來可以長成為果實。
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将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兇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将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
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兇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
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衆生。
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
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衆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着我相。
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1)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随分觀察。
(2)大願心:廣修善行。
(3)大悲心:救衆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1)衆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2)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衆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3)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衆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4)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衆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衆生,我也在其内。
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别,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
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衆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
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
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
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
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衆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隻有淨土宗。
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
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
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李叔同書法 關于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
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
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
希望大衆原諒。
(弘一法師之《佛法之簡易修持法》,講于永春桃源殿)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 一 衆生沉淪于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
佛法化導于世間,全仗經像住持,而後燈傳無盡。
以是之故,凡能發心,對于佛經佛像,或刻或寫,或雕或塑,或裝金或繪畫,如是種種印造等法,或竭盡己心,獨力營辦,或自力不足,廣勸衆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為之流通,為之供養,或見他人之方印造者,為之贊助,為之歡喜,其人功德,皆至廣至大,不可以尋常算數計。
何以故?佛力無邊,善拔諸苦。
衆生無量,聞法為難。
今作此印造功德者,開通法橋,宏揚大化,遍施寶筏,普濟有緣。
其心量之廣大,實不可思議。
故其功德之廣大,亦複不可思議也。
敬本諸經所說,略舉十大利益。
謹用淺文,诠次如下: (一)從前所做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嗔癡,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
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
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
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于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
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
一念之善,力可回天。
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做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系。
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
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
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
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
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
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
(三)夙生怨對,鹹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複之苦。
人間一切争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
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
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
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嗔火而有餘。
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
其權何嘗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悭貪醜行,為堕落鬼道之深因;嗔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征兆。
結怨多生,尋仇百劫。
惡緣未熟,任爾逍遙。
時會已來,憑誰解救。
鬼魅相侵,虎蛇見逼。
孽由自作,事非偶然。
修士惕之,印造經像,預行忏罪。
于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
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四大金剛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
顔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塵世多衆,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
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
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敵對之地位。
孤與衆抗,危孰甚焉。
況乎欲心難餍,有如深谷。
無事自擾,不風亦波。
此所以形為罪薮,身為苦本也。
佛法善滅諸苦本。
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
諸障雪消,心安神怡。
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
事機一至,急起直追做去。
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
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
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
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
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
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
作宏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李叔同書法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
任到何方,常為多衆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殁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
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
而宏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淨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
現在一切受大衆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宏法功德中來。
往後一切令大衆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宏法功德中出。
植荊得刺,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
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于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毀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
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制造兇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兇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
夙生貪欲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
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欲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
唯有佛法,善解諸縛。
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
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
過去積罪,自然逐漸鏟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
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舍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
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堕落因。
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
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堕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
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
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
正念無作,離垢超塵。
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
僅此微願,已種福因。
自是厥後,做再來人。
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衆生,種植善根。
以衆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
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
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衆,難于攝化。
佛言此輩人衆,與目連有緣。
因遣目連往,全城人衆,果皆傾心向化。
諸弟子問佛因緣。
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
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
目連戒勿行兇,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
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
”今此城人衆,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
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
種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
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
一一衆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
我既于一一衆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
一一衆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衆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
且吾人能先行潔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
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
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于我心中。
我願與佛無差别,諸佛慈願互相攝。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弘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
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李叔同所刻印章 (原标題為《印造經像之功德》) 二 所謂我執者,即《圓覺》所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是也……竊謂吾人辦道,能伏我執,已甚不易,何況斷除。
故蓮池大師雲:“當今之世,未有能認初果者。
夫初果,儀能斷見惑,已不可得,逞論其他。
”徹悟禅師雲:“但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故豎出三界,甚難甚難。
若持名念佛,橫出三界,校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乎?蕅益大師亦雲:“尤始妄認有己,何嘗實有己哉。
或未頓悟,亦不必作意求悟。
但專戒淨戒,求生淨上,功深力到,現前當來,必悟無己之體。
悟無己,即見佛,即成佛矣。
”又雲:“倘不能真心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
更不必錯了承當。
隻深信持戒念佛,自暮地信去。
”由是觀之,吾人專修淨業,不必如彼禅教中人,專恃己力,作意求破我執。
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消除。
較彼禅教中人專恃己力豎出上界者,其難易,奚啻天淵那!(若現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當來見佛聞法時,見惑即斷。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恰。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有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誠言如此,所宜深信。
)但衆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門深入者,有應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
随分随力,因病下藥,庶乎其不差耳。
李叔同書法 (此文為李叔同1925年寫給鄧寒香的信) 敬三寶 三寶者,佛法僧也。
其義甚廣,今唯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敬佛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甯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
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蕅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
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
供水果亦宜午前。
供水宜捧奉式。
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绫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
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龛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并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
如對于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
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
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敬佛 第二,敬法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
蕅益大師雲:“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
”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于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污損。
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
卧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蓋之。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禮佛——多少不拘。
贊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爐香乍熱”不是贊佛。
供養——願此香華雲等。
讀經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三,敬僧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
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衆,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
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
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
專贈一人功德小,供衆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
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義竟。
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
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
唯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本文系弘一法師1933年6月7日在泉州大開元寺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