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關燈
注》。

    出家戒律不備錄。

    夫然後了知一切過咎所在。

    對于自己前此曾作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開滅罪之門、辟自新之路者,當以流通佛經、莊嚴佛像為最有效。

    作此功德時,至誠忏悔,以贖前愆,前此所作諸不善業可以立即消滅。

    若代為他人忏悔者,亦适用此方法。

     六、薦拔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能養而親不在。

    ”此普天下為子女者,對于父母養育之恩,酬報無從,而抱無限之悲痛者也。

    然而吾父吾母,軀體雖殁,尚有不與軀體俱殁者在,是何物?曰靈性是。

    此靈性者,舍身受身,被夙業所驅,重處偏堕,自難作主,循環往複,三途六趣。

    從劫至劫,了無出期。

    籲嗟乎!三界火宅,豈得留戀。

    善哉!蓮池大師有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是以善報親恩者,當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議之願力,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現尚滞留于六道中受苦無量者,鹹得仗我不可思議之願力,方便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

    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徹底酬報想。

    以念多生父母沉淪六道故,視六道衆生皆父母,作六道衆生未度盡時誓不成佛想。

    無論先覺後覺,人人皆有一親恩未報之大事因緣在。

    今求淺近易行故,特别開此薦拔方便門。

     凡值父母喪亡,或亡後七七記念、一周年記念,以至數周年、無數周年記念,或死期,或誕辰,或冥壽,作諸記念,皆宜舉行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

    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與其他一切平輩、幼輩,亦宜作此功德,以資冥福。

    若親戚朋友喪亡之時,亦宜以此類宏法功德,代卻一切無益之禮數。

    其所獲功德,至無限量。

     以上所述,不過僅就大概言之。

    此外植福機會,不勝枚舉。

    欲悉其詳,廣誦一切經典自知。

     (本文節選自《印造經像之機會》)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一 質平仁弟: 來函,誦悉。

    日本留學生向來如是。

    雖亦有成績佳良者,然大半為日人做殿軍或并殿軍之資格而無之。

    故日人說起留學生辄做滑稽讪笑之态。

    不佞居東八年,固習見不鮮矣。

    君之志氣甚佳,将來必可為吾國人吐一口氣。

    但現在宜注意者如下: (一)宜重衛生,俾免中途辍學(習音樂者,非身體健壯之人不易進步。

    專運動五指及腦,他處不運動則易緻疾。

    故每日宜為适當之休息及應有之娛樂、适度之運動。

    又宜早眠早起,食後宜休息一小時,不可即彈琴)。

     (二)宜慎出場演奏,免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

     (三)宜慎交遊,免生無謂之是非(留學界品類尤雜,最宜謹慎)。

     李叔同緻劉質平書劄 (四)勿躐等急進(吾人求學須從常規,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矣)。

     (五)勿心浮氣躁(學稍有得,即深自矜誇;或學而不進,即生厭煩心,或抱悲觀,皆不可。

    必須心氣平定,不急進,不間斷。

    日久自有适當之成績)。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樂(據餘一人之所見,确系如此,未知君以為如何)。

     附錄格言數則呈閱。

     不佞近來頗有志于修養,但言易行難,能持久不變尤難,如何如何? 今秋因經先生★★★經先生:即經亨頤,當時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堅留,情不可卻,南京之兼職似可脫離。

    君暇時乞代購(マソドリソ)★★★即曼陀玲。

    ◆◆◆弦E二根、A二根、D三根、G二根,封入信内寄下。

    六七日内拟彙款五圓存尊處,尚有他物乞代購也。

    君如須在滬杭購物,不佞可以代辦,望勿客氣,随時函達可也。

     君在校師何人?望示知。

    聽音樂會之演奏,有何感動?此不佞所願聞者也。

    此複,即頌旅吉。

     李嬰 八月十九日 門先生★★★門先生:李叔同留學時的友人。

    ◆◆◆乞為緻意,他日稍暇,當作書奉候。

    并謂現在不佞求學不得,如行夜路,視門先生如在天上矣。

     (本文為李叔同1916年在杭州寫給學生劉質平的信) 二 質平仁弟足下: 來書誦悉。

    《菜根譚》及M經,前已收到,曾緻複片,計已查收。

    官費事可由君訪察他人補官費之經過情形,由君作函寄來。

    上款寫經、夏二先生及不佞三人,函内詳述他省補費之辦法。

    此函寄至不佞處,由不佞與經、夏二先生商酌可也。

    君在東言行謹慎,甚佳。

    交友不可勉強,甯無友,不可交尋常之友(或不盡然),雖無損于我,亦徒往來酬酢,作無謂之談話,周旋消費力學之時間耳。

    門先生忠厚長者,可以為君之友人。

    此外不再交友,亦無妨礙。

    始親終疏,反緻怨尤,故不如于始不親之為佳也。

    不佞前緻君函有應注意者數條,宜常閱之。

    又格言數則,亦不可忘。

    不佞無他高見,唯望君按部就班用功,不求近效。

    進太銳者恐難持久。

    不可心太高,心高是灰心之根源也。

    心倘不定,可以習靜坐法。

    入手雖難,然行之有恒,自可入門(君有崇信之宗教,信仰之尤善,佛、伊、耶皆可)。

    音樂書前日已挂号寄奉。

    附一函乞轉交門先生。

    此複,即頌近佳! 三 質平仁弟: 昨上一函一片,計達覽。

    請補官費之事,不佞再四斟酌,恐難如願。

    不佞與夏先生素不與官廳相識,隻可推此事于經先生。

    經先生多忙,能否專為此事往返奔走,亦未可知。

    即能任勞力謀,成否亦在未可知之數(總而言之,求人甚難)。

    此中困難情形,可以意料及之也。

     君之家庭助君學費,大約可至何時?如君學費斷絕,困難之時,不佞可以量力助君,但不佞窭★★★窭:即貧窮之意。

    ◆◆◆人也,必須無意外之變,乃可如願。

    因學校薪水領不到時,即無可設法。

    今将詳細之情形述之如下: 不佞現每月入薪水百零五圓。

     出款: 上海家用四十圓,年節另加。

     天津家用二十五圓,年節另加。

     自己食用十圓。

     自己零用五圓。

     自己應酬費買物添衣費五圓。

     如依是正确計算,嚴守此數,不再多費,每月可餘二十圓。

     此二十圓即可以作君學費用。

    中國留學生往往學費甚多,但日本學生每月有二十圓已可敷用。

    不買書、買物、交際遊覽,可以省錢許多。

    将來不佞之薪水,大約有減無增。

    但再減去五圓,仍無大妨礙(自己用之款内,可以再加節省)。

    如再多減,則覺困難矣。

     又不佞家無恒産,專恃薪水養家,如患大病不能任職,或由學校辭職,或因時局不能發薪水,倘有此種變故,即無法可設也。

    以上所述,為不佞個人之情形。

     倘以後由不佞助君學費,有下列數條,必須由君承認乃可實行。

     (一)此款系以我輩之交誼,贈君用之,并非借貸與君。

    因不佞向不喜與人通借貸也。

    故此款君受之,将來不必償還。

     (二)贈款事隻有吾二人知,不可與第三人談及。

    家庭如追問,可雲有人如此而已,萬不可提出姓名。

     (三)贈款期限,從君之家族不給學費時起,至畢業時止。

    但如有前述之變故,則不能贈款(如減薪水太多,則贈款亦須減少)。

     (四)君須聽從不佞之意見,不可違背。

    不佞并無他意,但願君按部就班用功,無太過不及。

    注重衛生,俾可學成有獲,不緻半途中止也。

    君之心高氣浮是第一障礙物(自殺之事不可再想),必痛除。

     以上所說之情形,望君詳細思索,寫回信複我。

    助學費事,不佞不敢向他人言,因他人以誠意待人者少也,即有裝面子暫時敷衍者,亦将久而生厭,焉能持久?君之家族尚不能盡力助君,何況外人乎?若不佞近來頗明天理,願依天理行事,望君勿以常人之情推測不佞可也。

    此頌近佳! 李嬰 此函閱後焚去。

     四 緻劉質平(遺囑) 質平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謝世。

    曾賦二偈,附錄于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适,廓爾亡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前所記月日,系依農曆也。

    謹達,不宣。

     音啟 (一九四二年十月) 欲得米谷,必先種田 一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别。

    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

    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許多門戶。

     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将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

    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

    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等。

     東漢白馬寺 唐時盛,南宋後衰。

    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

     分别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

    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

    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柢。

    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

    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并由印度傳于中土。

    雖号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

    律宗則介于大小乘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

    姚秦時,龜茲國鸠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

     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

    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

     玄奘法師雕像 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柢也。

     唐中葉後衰。

    近複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

    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

    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

    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

     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

     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

    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

     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

    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

    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

    近年再興,甚盛。

     禅宗六祖慧能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

    常人未嘗窮研,辄輕肆毀謗,至堪痛歎。

     餘于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緻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于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

    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

    明季時,此宗大盛。

    至于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

    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

     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别。

    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

    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順世間衆生以方便建立。

    因衆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别,以适應之。

    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别,須有多種藥品以适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

    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

    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

    佛法亦爾。

    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

    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李叔同書法 (本文原名《佛法宗派大概》,為弘一法師1938年11月28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講演) 二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

    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按:佛法寬廣,有淺有深。

    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别之。

    依唐圭峰禅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1)人天教 (2)小乘教 (3)大乘法相教 (4)大乘破相教 (5)一乘顯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淺深。

    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

    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了解。

    即能了解,亦難實行。

    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

    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

    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欤?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

    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1)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2)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3)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

    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

    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

    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複能深修禅定也。

     李叔同書法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今複舉惡業、善業,别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1)殺生 (2)偷盜 (3)邪淫 (4)妄言 (5)兩舌 (6)惡口 (7)绮語 (8)悭貪 (9)瞋恚 (10)邪見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堕地獄、畜生、鬼道之中。

    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

    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

    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别錄。

     (1)殺生……短命、多病 (2)偷盜……貧窮、其财不得自在 (3)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随意眷屬 (4)妄言……多被诽謗、為他所诳 (5)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6)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诤訟 (7)绮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8)悭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9)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為于他之所惱害 (10)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谄曲 善業有十種。

    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

    複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1)不殺生、救護生命 (2)不偷盜、給施資财 (3)不邪淫、遵修梵行 (4)不妄言、說誠實言 (5)不兩舌、和合彼此 (6)不惡口、善言安慰 (7)不绮語、作利益語 (8)不悭貪、常懷舍心 (9)不瞋恚、恒生慈憫 (10)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于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

    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

    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

    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

    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

    将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

    古人雲:“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李叔同書法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

    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

    令無論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