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關燈


    正陽樓何以能拔頭籌,其間當然要打通關節。

    正陽樓不惜工本,所以有最好的調貨。

    一九一二年的時候要賣兩角以至四角一隻。

    貨運到櫃上還不能立即發售,要放在缸裡養上幾天,不時地潑澆蛋白上去,然後才能長得肥胖結實。

    一個人到正陽樓,要一尖一團,持螯把酒,烤一碟羊肉,配以特制的兩層薄皮的燒餅,然後叫一碗汆大甲,簡直是一篇起承轉合首尾照應的好文章! 第二件是刀口,一點也不錯,一般家庭講究刀法的不多,尤其是一些女傭來自鄉間,經常喂豬,青菜要切得碎碎細細,要煮得稀巴爛,如今給人做飯也依樣葫蘆。

    很少人家能拿出一盤炒青菜而刀法适當的。

    炒芥蘭菜加蚝油,是廣東館子的拿手,但是那四五英寸長的芥蘭,無論多麼嫩多麼脆,一端下了咽,一端還在嘴裡嚼,那滋味真不好受。

    切肉,更不必說,需要更大的技巧。

    以獅子頭為例,誰沒吃過獅子頭?真正做好卻不容易。

    我的同學駐葡萄牙公使王化成先生是揚州人,從他姑媽學得了獅子頭做法,我曾叨擾過他的傑作。

    其秘訣是:七分瘦三分肥,多切少斬,芡粉抹在手掌上,搓肉成團,過油以皮硬為度,碗底墊菜,上籠猛蒸。

    上桌時要撇去浮油。

    然後以匙取食,鮮美無比。

    再如烤涮羊肉切片,那是真功夫。

    大塊的精肉,蒙上一塊布,左手按着,右手操刀。

    要看看肉的紋路,不能順絲切,然後一刀挨着一刀地往下切,緩急強弱之間随時有個分寸。

    現下所謂“蒙古烤肉”,肉是碎肉,在冰櫃裡結成一團,切起來不費事,擺在盤裡很像個樣子,可是一見熱就紛紛解體成為一縷縷的肉條子,談什麼刀法?我們普通吃餃子之類,那肉餡也不簡單。

    要剁碎,可是不能剁成泥。

    我看見有些廚師,揮起兩把菜刀猛剁,把肥肉瘦肉以及肉皮剁成了稠稠的糨糊似的。

    這種餡子弄熟了之後可以有汁水,但是沒有味道。

    講究吃餡子的人,也是贊成多切少斬,很少人肯使用碾肉機。

    肉裡面若是有筋頭馬腦,最殺風景,吃起來要吐核兒。

     講到煎炒烹炸,那就是烹饪的主體了。

    張先生則細分為二十五項,洋洋大觀。

    記得齊如山先生說過我們中國最特出的烹饪法是“炒”,西方最妙的是“烤”。

    确乎如此。

    炒字沒有适當的英譯,有人譯為scramble-fry,那意思是連攪帶炸,總算是很費一番苦心了。

    其實我們所謂炒,必需使用尖底鍋,英譯為wok,大概是廣東音譯,沒有尖底鍋便無法炒,因為少許的油無法聚在一起,而且一翻攪則菜就落在外面去了。

    烤則有賴于烤箱,可以烤出很多東西,如烤鴨、烤魚、烤通心粉、烤各種點心,以至于烤馬鈴薯烤菜花。

    炒菜,要注意火候,在菜未下鍋之前也要注意到油的溫度。

    許多菜需要旺火旺油,北平有句俗話“毛廚子怕旺火”,能使旺油才算手藝。

    我在此順便提一提所謂“爆肚”。

    北平攤子上的爆肚,實際上是汆。

    館子裡的爆肚則有三種做法:油爆、鹽爆、湯爆。

    油爆是加芡粉蔥蒜香菜梗。

    鹽爆是不加芡粉。

    湯爆是水汆,外帶一小碗鹵蝦油。

    所謂肚,是羊肚,不是豬肚,而且要剝掉草芽子隻用那最肥最厚的白肉,名之為肚仁。

    北平凡是山東館子都會做,以東興樓緻美齋等為最擅長,有一回我離開北平好幾年,真想吃爆肚,後來回去一下火車便直奔煤市街,在緻美齋一口氣點了油爆肚鹽爆肚湯爆肚各一,嚼得我牙都酸了。

    此地所謂爆雙脆,很少館子敢做,而且用豬肚也不對勁,根本不脆。

    再提另一味菜,炒辣子雞。

    是最普通的一道菜,但也是最考驗手藝的一道菜,所謂内行菜。

    子雞是小嫩雞,最大像鴿子那樣大,先要把骨頭剔得幹幹淨淨,所謂“去骨”,然後油鍋裡爆炒,這時候要眼明手快,有時候用手翻攪都來不及,隻能掂起“把兒勺”,把鍋裡的東西連雞汁飛抛起來,這樣才能得到最佳效果,直是神乎其技。

    這就叫做掌勺。

    在飯館裡學徒,從剝蔥剝蒜起,在廚房打下手,耳濡目染,要熬個好多年才能掌勺爆肚仁炒辣子雞。

     張先生論素菜,甚獲我心。

    既雲素菜,就不該模拟葷菜取葷菜名。

    有些素菜館,門口立着觀音像,香煙缭繞,還真有食客在那裡膜拜,而端上菜來居然是幾可亂真的炒鳝糊、松鼠魚、紅燒魚翅。

    座上客包括高僧大德在内。

    這是何等的諷刺?我永不能忘的是大陸上和台灣的幾個禅寺所開出的清齋,真是果窳素食,本味本色。

    燒冬菇就是燒冬菇,焖筍就是焖筍。

    在這裡附帶提出一個問題:味精。

    這東西是誰發明的我不知道,最初是由日本輸入,名味之素,現在大規模自制,能“清水變雞湯”,風行全國。

    台灣大小餐館幾無不大量使用。

    作湯作菜使用它,烙餅也加味精,實在駭人聽聞。

    美國鬧過一陣子“中國餐館并發症狀”,以為這種sodiumsalt足以令人頭昏肚脹,幾乎要抵制中國菜。

    平心而論,為求方便,湯裡素菜裡加一點味精是可以的,唯不可濫用不可多用。

    我們中國館子竈上經常備有“高湯”,就是為提味用的。

    高湯的制作法是用雞肉之類切碎微火慢煮而成,不可沸滾,沸滾則湯渾濁。

    館子裡外敬一碗高湯,應該不是味精沖的,應該是舀一勺高湯稍加稀釋而成。

    我到熟識的館子裡去,他們時常給我一小飯碗高湯,醇厚之至,絕非味精湯所能比拟。

    說起湯,想起從前開封洛陽的館子,未上菜先外敬一大碗“開口湯”,确是高湯。

    誰說隻有西餐才是先喝湯後吃菜?我們也有開口湯之說,也是先喝湯。

     我又聯想到西餐裡的生菜,張先生書裡也提到它。

    他說他“第一次在一位英國人家吃地道的西餐,看見端上一碗生菜,竟是一片片不折不扣洗幹淨了的生的菜葉子”,我心裡頓然一涼,暗道:“這不是喂兔子的嗎?”在國内也有不少人忌生冷,吃西餐看見一小盆拌生菜(tossedsalad),莴苣菜拌番茄、洋蔥、胡蘿蔔、小紅蘿蔔,澆上一勺調味汁,從冰箱裡拿出來冰冷冰冷的,便不由得不倒抽一口涼氣,把它推在一旁。

    其實這是習慣問題,生菜生吃也不錯。

    吃炸醬面時,面碼兒不也是生拌進去一些黃瓜絲、蘿蔔纓麼?我又想起“菜包”,張先生書裡也提到,他說:“菜包乃清朝王室每年初冬紀念他們祖先作戰絕糧吃樹葉的一種吃法。

    其法是用嫩的生白菜葉,用手托着包攏各種菜成一球狀咬着吃,所以叫菜包。

    ”我要稍作補充。

    白菜葉子要不大不小。

    取多半碗熱飯拌以剛炒好的麻豆腐,麻豆腐是發酵過的綠豆渣,有點酸。

    然後再和以小肚丁,小肚是膀胱灌粉及肉末所制成,其中加松子,味很特别,醬肘子鋪有的賣。

    再加攤雞蛋也切成丁。

    這是标準的材料,不能改變。

    菜葉子上面還别忘了抹上蒜泥醬。

    把飯菜酌量倒在菜葉子上,雙手捧起,縮頸而食之,吃得一嘴一臉兩手都是飯粒菜屑。

    在台灣哪裡找麻豆腐?炒豆腐松或是雞刨豆腐也将就了。

    小肚不是容易買到的,用炒肉末算了。

    我曾以此飨客,幾乎沒有人不欣賞。

    這不是大吃生菜麼?廣東館子的炒鴿松用莴苣葉包着吃,也是具體而微地吃生菜了。

     看張先生的書,令人生出聯想太多了,一時也說不完。

    對于吃東西不感興趣的人,趁早兒别看這本書! 《飲膳正要》 我們中國舊書專門講究飲食一道的恐怕是以《飲膳正要》為最早的一部。

    此書作者是元朝的一位“飲膳太醫”,名忽思慧,書成于天曆三年。

    按天曆是元文宗的年号,文宗在位五年,天曆三年是西曆一三二〇年,距今已六百五十餘年。

    作者姓名據《四部叢刊》影印本(張元濟跋謂為明景泰間重刻本)是忽思慧,《四庫提要》作和斯輝,字不同而音近,顯然是譯音,作者必是蒙古人。

    《四庫提要》作和斯輝,必是根據另一版本。

    皕宋樓與鐵琴銅劍樓藏本均屬明刻,事實上此書傳本極稀,世面流通多為鈔本,作者譯名有異亦不足奇。

    所謂飲膳太醫是元朝的官名,元世祖時設掌飲膳太醫四人,是忽思慧乃四人中之一。

    他的進書奏雲: 臣思慧自延祐年間選充飲膳之職,于茲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補報,敢不竭書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

    是以日有餘間,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将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馔、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并日所必用榖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為三卷。

    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探摭附寫。

    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間之際鑒先聖之保攝,順當時之氣候,棄虛取實,期以獲安,則聖壽跻于無疆,而四海成蒙其德澤矣。

    謹獻所述飲膳正要一集以閑,伏乞聖覽,下情不勝戰栗激切屏營之至。

     這本書是給皇帝看的,據虞集序言,皇帝看了之後“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

    茲舉也,益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厚豈有加于此者哉”?虞集非劣,世稱邵庵先生,學問博洽,詞章典雅,而奉命撰序也隻能摭拾浮言歌功頌德一番而已。

    帝王淫威之下的詞臣文士大抵都有此一副可憐相。

     此書号稱三卷,其實薄薄一冊,一百六十六頁,頁十行,行二十字。

    卷一講的是諸般避忌,聚珍異馔。

    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食療諸病,以及食物相反中毒等。

    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料物。

     關于養生避忌,有不少無稽之談,例如“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而壽。

    今時之人不然也……故半百衰者多矣”。

    這是向往黃金時代的臆想。

    還有許多可笑的避忌,例如“勿向西北大小便”,“勿燃燈房事”,“口勿吹燈火,損氣”,“立秋日不可澡浴”等等。

    但是也有許多很正确的見解,如“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是不刊之論。

    再如“食訖溫水漱口”,“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見解也是很摩登的。

    至于胎教之說,殊無根據。

     所謂聚珍異馔,也是虛有其名,大抵離不開羊肉、羊心、羊肺、羊尾、羊頭、羊肝、羊蹄、羊舌,可見未脫蒙古風尚。

    所謂的“珍味奇品,鹹萃内府”,也不過是鹿、狼、熊、鯉魚、雁,數品而已。

    比起後來傳說中之滿漢全席,珍馐百色羅列當前,猶感無下箸處,繁簡之差不可以道裡計矣。

    大概元朝享國日淺,皇帝作威作福之醜态尚未盡緻發揮。

     “肝生”就是羊肝生吃之謂。

    羊肝、生姜、蘿蔔、香菜蓼子,各切細絲,用鹽醋芥末調和。

    在杭州西湖樓外樓吃“魚生”、“蝦生”,有人贊為美味,原來羊肝亦可生食,有此等事! “水晶角兒”、“撇列角兒”、“耐蘿角兒”,角兒疑即“餃餌”。

    角讀如矯,故易誤為餃。

    時蘿角兒說明是“用滾水攪熟作皮”,當是今之所謂燙面餃。

    北方人把餃子當做上品,由來已久,皇帝的食譜上也有著錄。

    饅頭而有餡,今則謂之包子,從前似是沒有分别。

    今亦有稱包子為饅頭者。

     犬為六畜之一,不但可供食用,祭祖也用得着它。

    《飲膳正要》對犬肉作如是之說明:“犬肉味鹹溫,無毒,安五髒,補絕傷,益陽道,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

    ”作用如是之廣大!西人以食狗肉為野蠻,适見其少見多怪,國人随聲附和,則數典忘祖矣。

    我未曾嘗過狗肉,亦不想當試之,唯謂為野蠻,則不敢贊一詞。

     《飲膳正要》在食譜部分,标舉品名、主治、材料、做法,雖嫌簡陋,但層次井然,已粗具食譜之規模。

    其最大缺點為飲膳與醫療混為一談,一似某物可治某症,至少是“補中益氣”、“生津止渴”。

    于是有所謂“食療”之說。

    其中頗有附會可笑者,例如:“鴛鴦,味鹹平,有小毒,主治瘘瘡,若夫婦不和者,作羹私與食之,即相愛”,盧照鄰詩:“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隻是譬喻罷了,難道吃了鴛鴦肉便可以晨夕交頸?再如,“馬肉……長筋骨,強腰膝,壯健輕身”,“白馬莖……令人有子”,“馬心主喜忘”,都屬于聯想附會之說。

    至于神仙服食雲雲,更是荒誕不經,所謂“鐵甕先生瓊玉膏”,服此一料可壽百歲以至三百六十歲,而且還“勿輕示人”!有時候也有一些話是近情近理,例如“五谷為食,五果為助,五肉為益,五菜為充”,語出“索問”藏氣法食論,隐隐然也合于現代所謂的“平衡的膳食”之說。

     讀此書令人最驚異的是,我們現代的人在飲食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尚流連在《飲膳正要》所代表的階段。

    不見夫“秋風起矣,及時進補”的标語?三蛇羹、果子狸,以至于當歸鴨、香肉,均無非是食療食補的妙品。

    《飲膳正要》不是沒有一點營養學的知識,隻是尚在經驗摸索的階段,缺乏科學的分析與根據。

     記日本之飲食店 友人王君,有易牙癖。

    頃自東瀛歸,述日本飲食店之種類及其烹調法,甚為詳盡。

    爰為記之,以備東遊者之參考焉。

     日本人之烹調法,分為二種:甲、固有者;乙、外來者。

     日本固有烹調法之飲食店,種類頗多。

     ①日本料理屋 飯皆米飯,菜多魚蝦,酒多為日本酒,重喝不重吃,菜多生冷,味多甜,為純粹之日本風。

     ②牛鳥屋 飯皆米飯,菜為牛肉片、雞片、魚片等,皆以生者進,佐以醬油、白糖,副食物為大蔥、豆腐、幹粉,由客人自己動手下鍋。

     ③便當屋 賣米飯及簡單之冷菜。

     ④壽司屋 賣團成長圓形之冷飯,副食物為紫菜、鹹菜、生魚片、煮蝦片、炒雞蛋片,裹于飯團内,或附着于其外。

     ⑤汁粉屋 以豆沙與年糕同煮,和以白糖,名曰“汁粉”。

    又以各種水菜與年糕同煮,和以醬油,名曰“雜煮”,兼賣各種黏點心。

     ⑥銘酒屋 賣日本酒與冷菜,重喝不重吃,兼營暗娼。

     ⑦茶屋賣 茶與點心、水果,有時亦兼壽司,野外有之,市内繁華之地無有。

     至于外來烹調法之飲食店,則有二種: 甲、古代輸入者 ①荞麥屋以荞麥粉為條,煮而食之,名曰“荞麥”,以小麥粉為條,煮而食之,名曰“馄饨”。

    冷吃時,蘸以醬油,類似中國之涼拌面;熱吃時,和以湯及醬油、蔥絲,類似中國之素面,有時加以炸蝦、雞子、雞片,臨吃時,對醬油澆湯,故往往糟爛不堪也。

     ②天婦羅屋以小麥粉裹魚蝦之類炸之,名曰“天婦羅”,兼賣米飯與日本酒,以上二種烹調法,皆模仿中國者也。

     乙、近代輸入者 ①西洋料理屋賣大菜與西洋酒,佐以面包,有時兼賣米飯,與中國之番菜館同。

    其烹調法,有英、法、德、俄、美各國風之區别。

     ②牛乳屋賣牛乳、面包與洋點心。

     ③咖啡屋賣咖啡與洋點心,有時兼賣簡單之西餐。

     以上三種烹調法,皆模仿歐美各國者也。

     ④中國料理屋賣中國菜與餅幹、餃子、包子、燒賣等類,兼賣中國各種點心,有北京風、山東風、上海風、廣東風之區别,而山東、廣東風者尤多。

     ⑤朝鮮料理屋賣米飯與朝鮮式之菜。

     此外又有冰屋一種,專賣冰與汽水,夏天有之,冬天則改賣水果焉。

     以上所舉各種,在十數年前,日本料理最流行,西洋料理次之,支那料理又次之,朝鮮料理亦有。

    近來西洋料理與中國料理大盛,日本料理大衰,朝鮮料理幾絕迹矣。

    蓋日本料理,菜甚簡單,價極昂貴,重喝不重吃;但其下女裝飾,較為華麗,且可以在外邊叫藝妓,故含有行樂性質。

    以打茶圍為目的者,願去,專以吃飯為目的者,不願去也。

    西洋料理,以賣飯與大菜為目的,價較廉,味較美。

    中國料理,以賣面與點心為目的,價益廉,味益美。

    兩者皆重吃不重喝,且不能挾妓偕往,故凡以吃飯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