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關燈
小
中
大
一片片,再把蝦頭蝦尾拼放在盤子裡,蝦頭上的須子仍在舞動。
這是東洋禦料理,他們“切腹”都幹得出來,切一條活龍蝦算得什麼! 日本人愛吃生魚,我覺得吃在嘴裡,軟趴趴的,黏糊糊的,爛糟糟的,不是滋味。
我們有時也吃生魚。
西湖樓外樓就有“魚生”一道菜,取活魚,切薄片,平鋪在盤子上,澆上少許醬油麻油料酒,嗜之者覺得其味無窮。
雲南館子的過橋面線,少不了一盤生魚片,廣東茶樓的魚生粥,都是把生魚片燙熟了吃。
君子遠庖廚,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今所謂“炸活魚”,乃于吃魚肉之外還要欣賞其死亡喘息的痛苦表情,誠不知其是何居心。
禁之固宜。
不過要說這是北平秘方,如果屬實,也是最近幾十年的新發明。
從前的北平人沒有這樣的殘忍。
殘酷,野蠻,不是新鮮事。
人性的一部分本來是殘酷野蠻的。
我們好幾千年的曆史就記載着許多殘暴不仁的事,諸如漢朝的呂後把戚夫人“斷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置廁中,稱為人彘”,更早的纣王時之“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殺人不過頭點地,不行,要讓他慢慢死,要他供人一笑,這就是人的窮兇極惡的野蠻。
人對人尚且如此,對水族的魚蝦還能手下留情?“北平秘方炸活魚”這種事我甯信其有。
生吃活猴腦,有例在前。
西方人的野蠻殘酷一點也不後人。
古羅馬圓形戲場之縱獅食人,是萬千觀衆的娛樂節目。
天主教會之審判異端火燒活人,認為是順從天意。
西班牙人的鬥牛,一把把的利劍刺上牛背直到它倒地而死為止,是舉國若狂的盛大節目。
獸食人,人屠獸,同樣的血腥氣十足,相形之下炸活魚又不算怎樣特别殘酷了。
野蠻殘酷的習性深植在人性裡面,經過多年文化陶冶,有時尚不免暴露出來。
荀子主性惡,有他一面的道理。
他說:“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炸活魚者,小人哉! 粽子節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
”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鐘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
”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衆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據說粽子本來是為屈原先生吃的。
皆因是這位三闾大夫當初在楚國做官,頗想做一些真正福國利民的事業,竟因不善投機,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槁,又黑又瘦。
有一天到江邊散步,一時想不開,抱起一塊大石頭來就跳下水了。
如其隻有屈原先生才配吃粽子,恐怕這些年來粽子的銷路不會甚暢罷。
今天雖然是粽子節,但是我們也不能厚着臉皮吃兩個粽子就算完事。
《鐘馗捉鬼圖》還是不妨懸挂懸挂,尤其是在上海這個鬼多的地方。
我們自己沒有實力驅鬼,把一紙圖畫高高懸起,雖然鬼卒未必因此引退,我們總算盡了心,慰情聊勝于無了。
大菜 在許多樣上海特有的寶貝裡,有所謂大菜者,常聽見人津津樂道。
後來我跟着人嘗試了一回之後,才知道所謂大菜也者,就是先喝湯後吃菜,用刀叉而舍竹筷的一種飯食。
大菜似乎本來是外國人吃的,所以上海的大菜館便特别多。
但是我們中國人有許多人吃不慣牛油,喝不慣涼水,所以另有一種中國式的大菜應運而生。
這種中國式的大菜,是以中國菜為體,以大菜為用,閉着眼睛嗅,噴香的中國菜的味兒,睜開眼睛看,有刀又有匙,羅列滿桌。
吃吃大菜,本來無關宏旨,但是有些先生們,似乎非吃大菜不可了。
家裡随便吃什麼菜飯,也要做出吃大菜狀,大大小小的剃頭刀修腳刀一齊搬出來湊樣子。
不過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記住: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發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
由熊掌說起 《中國語文》206期(第三十五卷第二期)劉厚醇先生《動物借用詞》一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這是孟子的話。
我懷疑孟子是否真吃過熊掌,我确信本刊的讀者裡沒有人吃過熊掌。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假如不可能兩個目标同時達到,應該放棄比較差一點的一個,而選擇比較好一點的一個目标。
熊掌和猩唇、駝峰全屬于“八珍”,孟子用它來代表珍貴的東西;魚是普通食物,代表平凡的東西。
“魚與熊掌”現在已經成為廣泛通用的一句話,因為這個譬喻又簡單又确切。
(雖然,差不多所有的人全沒吃過熊掌;如果當真的叫一般人去選擇的話,恐怕全要“舍熊掌而取魚也”!) 我也不知道孟子是否真吃過熊掌。
若說“本刊的讀者裡沒有人吃過熊掌”,則我不敢“确信”,因為我是“本刊的讀者”之一,我吃過。
民國十一二年間,有一天侍先君到北京東興樓小酌。
我們平常到飯館去是有固定的房間的,這一天堂倌抱歉地說:“上房一排五間都被王正廷先生預訂了,要委屈二位在南房左邊一間将就一下。
”這無所謂。
不久,隻見上房燈火輝煌,衣冠濟濟,場面果然很大。
堂倌給我們上菜之後,小聲私語:“今天實在對不起,等一下我有一點外敬。
”随後他端上了一盤熱騰騰的黏糊糊的東西。
他說今天王正廷宴客,有熊掌一味,他偷偷地勻出來一小盤,請我們嘗嘗。
這雖然近似賊贓,但他一番雅意卻之不恭,而且這東西的來曆如何也正難言。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們也就接受了。
熊掌吃在嘴裡,像是一塊肥肉,像是“壽司”,又像是魚唇,又軟又黏又爛又膩。
高湯煨炖,味自不惡,但在觸覺方面并不感覺愉快,不但不愉快,而且好像難以下咽。
我們沒有下第二箸,真是辜負了堂倌為我們做賊的好意。
如果我有選擇的自由,我甯舍熊掌而取魚。
事有湊巧,初嘗異味之後不久,過年的時候,厚德福飯莊黑龍江分号執事送來一大包東西,大概是年禮罷,打開一看,赫然熊掌,黑不溜秋的,上面還附帶着一些棕色的硬毛。
據說熊掌須用水發,發好久好久,然後洗淨切片下鍋煨煮,又要煮好久好久。
而且煨煮之時還要放進許多美味的東西以為佐料。
誰有閑工夫搞這個勞什子!熊掌既為八珍之一,幹脆,轉送他人。
所謂八珍,曆來的說法不盡相同,《禮記·内則》提到的“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營”,描述制作之法,其原料不外“牛、羊、糜、鹿、麇、豕、狗、狼”,近代的說法好像是包括“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鹗炙、猩唇、熊掌、酥酪蟬”。
其中一部分好像近于神奇,一部分聽起來就怪吓人的。
所謂珍,全是動物性的。
我常想,上天雖然待人不薄,口腹之欲究竟有個限度,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過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珍異。
偶閱明人徐樹丕《識小錄》,有《居服食三等語》一則: 湯東谷語人曰:“學者須居中等屋,服下等農,食上等食。
何者?茅茨土階,非今所宜。
瓦屋八九間,僅藏圖書足矣。
故曰中等屋。
衣不必绫羅錦繡也,夏葛冬布,适寒暑足矣。
故曰下等衣。
至于飲食,則當遠求名勝之物,山珍海錯,名茶法酒,色色俱備,庶不為凡流俗士,故曰上等食也。
” 中等屋、下等衣,吾無閑言。
唯所謂上等食,乃指山珍海錯而言,則所見甚陋。
以言美食,則雞鴨魚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龍肝鳳髓方得快意?苟烹調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滿足。
以言營養,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菜蔬瓜果,勻配平衡,飲食之道能事盡矣。
我當以為吃在中國,非西方所能望其項背,尋思恐未必然,傳統八珍之說徒見其荒誕不經耳。
千裡莼羹,未下鹽豉 《世說新語》言語二十六:“有千裡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趙磷《因話錄》:“千裡莼羹,未聞鹽與豉相調和,非也。
蓋末字誤書為未。
末下乃地名,千裡亦地名。
此二處産此二物耳。
其地今屬平江。
”今人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頁六八:“宋本作‘但未下鹽豉耳’。
未下,當做‘末下’,‘但’字後人億增。
千裡、末下皆地名。
”蓋亦襲趙磷語,更指但字為億增耳。
趙磷是唐朝人,想見唐寫本即有此誤,宋本因之耳。
末下即秣陵,可能不誤。
秣陵是古地名,其地點代有變革,約當今之南京。
餘曾蔔居南京,不聞有特産鹽豉。
以餘所知,杭州豆豉确是甚佳。
因思莼羹與鹽豉可能有涉,但餘從先君及舅氏在杭州樓外樓數度品嘗莼羹,均是清湯,極為淡雅,似又絕無調和鹽豉之可能。
古今烹調方法不同耶?抑各地有異耶?疑懷莫釋。
宋人黃徹《砦溪詩話》卷九:“千裡莼羹,未下鹽豉,蓋言未受和耳。
子美‘豉化莼絲熟’,又‘豉添莼菜紫’。
聖俞送人秀州雲‘剩持鹽豉煮紫莼’。
魯直‘鹽豉欲催莼菜紫’。
”似此唐宋之人亦有習于以鹽豉調和莼羹者矣。
吾欲起趙璘于地下而質之。
讀《媛珊食譜》 食譜有兩種:一種是文人雅士之閑情偶寄,以冷隽之筆,寫飲食之妙,讀其文字即有妙趣,不一定要操動刀匕,照方調配;另一種是專供家庭參考,不惜詳細說明,金針度人。
齊夫人黃媛珊女士的食譜(今日婦女半月刊社發行)是屬于後者,所刊列菜譜凡二十七類一百五十四色,南北口味,中西做法,均能融會貫通,切合實用,實為晚近出版品中一部有用而又有趣的書。
雖然飲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調而能達到藝術境界,則必須有高度文化做背景。
所謂高度文化,包括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充裕的經濟狀況。
在饑不擇食的情形之下,談不到什麼食譜。
淮揚的菜能獨樹一幟,那是因為當年鹽商集中在那一帶,窮奢極侈,烹饪自然跟着講究。
豫菜也曾盛極一時,那是因為河工人員缺肥,虛糜無已,自然要享受一點口腹之欲。
“吃在廣州”,早已馳譽全國,那是因為廣州自古為市舶之所,海外貿易的中心,所以富庶的人家特多,當然席豐履厚,直到如今廣州的菜場特多,魚肉充斥,可以說甲于全國,據說有些鐘鳴鼎食之家所豢養的婢妾往往在烹饪上都各有擅長,每人貢獻一樣拿手菜,即可成一盛席。
隻有在貧富懸殊而社會安定生活閑适的狀态之下,烹饪術才能有特殊發展。
奢侈之風并不足為訓。
在節約的原則之下,飲食還是應該考究的。
營養的條件之應該顧到,自不待言。
即普通日常菜肴,在色、香、味上用一番心,也是有益的事。
同樣的一棵白菜,同樣的一塊豆腐,處理的方法不同,結果便大有優劣之判。
《媛珊食譜》之可貴處,即在其簡明易行,非專為富貴人家設計。
中國的地方大,交通不便,物産種類不同,所以有許多省份各有其獨特的烹饪作風。
北方的菜有山東河南兩派,山東菜又有煙台與濟南之别。
北平雖是多年的帝王之都,也許正因為是帝王之都,并沒有獨特的北平菜,而隻是集各省之大成。
真正北平地方的菜,恐怕隻能以“燒燎白煮”為代表,由于地近滿蒙的關系,隻能有這種較為原始的烹調,似乎還談不到烹饪藝術。
北平講究一點的館子還是以山東菜為正宗,竈上非煙台人即濟南人。
北方菜,包括魯豫在内,是自成一個體系的。
江浙一帶則為另一體系。
川黔為又一體系。
閩粵為又一體系。
有人說北方菜多蔥蒜,江浙菜多糖,川黔菜多辣椒,是其不同的所在。
這是一說。
有人就烹饪技巧而言,則隻承認有三大體系,山東、江蘇、廣東。
不過無論怎樣分析,從前各省獨特的作風,近三十年來已逐漸泯滅而有趨于混合的趨勢。
從前在飲食上不但省界分明,而且各地著名的飯館都各有其少數的拿手菜,一時獨步,絕無仿效之說。
例如在北平,河南館絕不做“爆肚仁”,山東館絕不做“瓦塊魚”,你要吃“燴烏魚錢”就要到東興樓,你要吃“潘魚”、“江豆腐”就要到同和居。
在一個館子裡點他所沒有的菜,不但無法供應,而且也顯示了吃客的外行。
近年來則人民流動頻繁,固定的土著漸少,而商業競争劇烈,烹饪之術也跟着彼此仿效,點菜的人知識不夠胡亂點菜,做菜的人也就勉強應付。
北平頂道地的山東館也學着做淮揚菜,淮揚館也攙雜了廣東菜。
烹饪上已漸實現全國性的大混合。
我們讀《媛珊食譜》即可意味到此種混合的趨勢。
作者是廣東人,精于粵菜,但對于北方菜川揚菜也同樣内行。
事實上普通中上人家,在吃的藝術上稍微注意一點的,大概無不網羅各地做法改換口味。
各省烹饪術的混合在一方面看是不可避免的進步,在烹饪藝術上可能是一項遺憾。
姑以烤鴨來說。
北平烤鴨(用北平話來說應是“燒鴨子”),原以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為最出色,填鴨師傅照例是通州人,鴨種很重要,填喂的技術也有考究。
看鴨子把式一手揪着鴨子的脖子吊在半空,一手把預先搓好的二三寸長的飼料一根一根地塞在鴨嘴裡,然後順着鴨子的脖子硬往下捋,如連珠一般地一口氣塞下十來條,然後把鴨子擲在一個無法行動的小地方,除了喝水以外休想能有任何運動。
如是一天三次,鴨子焉能不肥?吊在爐裡烤,密不通氣,所以名之為“吊爐燒鴨”。
這種燒鴨,在北平到處都有得賣,逐漸米市胡同那一家老便宜坊反倒因為地僻而不被人注意了,終于倒閉。
烤鴨現已風行天下,而真正吃到過上好的北平燒鴨者如今又有幾人?精烹饪者往往有獨得之秘,還附帶有許多客觀條件,方能獨步一時,仿效是不容易達到十分完美境界的。
烹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
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裡耳濡目染若幹年,照理也應該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
蓋飲食雖為小道,也要有賴于才。
要手藝的菜,“火候”固然重要,而“使油”尤為一大關鍵,冷油,溫油,熱油,其間差不得一點。
名廚難得,猶之乎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一般人通認中國菜優于外國菜。
究竟是怎樣的優,則我經驗不足,不敢妄論。
讀《媛珊食譜》畢,略述感想,以當介紹。
讀《烹調原理》 從前文人雅士喜作食譜,述說其飲食方面的心得,例如袁子才的《随園食單》,李漁的《笠翁偶集》飲馔部便是。
其文字雅潔生動,令人讀之不僅饞涎欲滴,而且逸興遄飛。
飲食一端,是生活藝術中重要的項目,未可以小道視之。
唯食譜之作,每着重于情趣,随緣觸機,點到為止。
近張起鈞先生著《烹調原理》(新天地書局印行),則已突破傳統食譜的作風,對烹饪一道作全盤的了解,條分縷析地作理論的說明,真所謂庖丁解牛,近于道矣!掩卷之後,聯想泉湧,茲略述一二就教方家。
着手烹饪,第一件事是“調貨”,即張先生所謂“選材”。
北方館子購買材料,謂之“上調貨”,調貨即是材料。
上調貨的責任在櫃上,不在竈上。
竈上可以提供意見,但是主事則在櫃上。
如何選購,如何儲存,其間很有斟酌。
試舉一例:螃蟹。
在北平,秋高氣爽,七尖八團,滿街上都有吆喝賣螃蟹的聲音。
真正講究吃的就要到前門外肉市正陽樓去,别看那又窄又髒的街道,這正陽樓有其獨到之處。
路東是雅座,賬房門口有兩隻大缸,打開蓋一看,哇,滿缸的螃蟹在吐沫冒泡,隻隻都稱得上廣東話所謂“生猛”。
北平不産螃蟹,這螃蟹是櫃上一清早派人到東火車站,等大簍螃蟹從貨車上運下來,一開簍就優先選取其中之碩大健壯的貨色。
螃蟹是從天津方面運來,所謂勝芳螃蟹
這是東洋禦料理,他們“切腹”都幹得出來,切一條活龍蝦算得什麼! 日本人愛吃生魚,我覺得吃在嘴裡,軟趴趴的,黏糊糊的,爛糟糟的,不是滋味。
我們有時也吃生魚。
西湖樓外樓就有“魚生”一道菜,取活魚,切薄片,平鋪在盤子上,澆上少許醬油麻油料酒,嗜之者覺得其味無窮。
雲南館子的過橋面線,少不了一盤生魚片,廣東茶樓的魚生粥,都是把生魚片燙熟了吃。
君子遠庖廚,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今所謂“炸活魚”,乃于吃魚肉之外還要欣賞其死亡喘息的痛苦表情,誠不知其是何居心。
禁之固宜。
不過要說這是北平秘方,如果屬實,也是最近幾十年的新發明。
從前的北平人沒有這樣的殘忍。
殘酷,野蠻,不是新鮮事。
人性的一部分本來是殘酷野蠻的。
我們好幾千年的曆史就記載着許多殘暴不仁的事,諸如漢朝的呂後把戚夫人“斷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置廁中,稱為人彘”,更早的纣王時之“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殺人不過頭點地,不行,要讓他慢慢死,要他供人一笑,這就是人的窮兇極惡的野蠻。
人對人尚且如此,對水族的魚蝦還能手下留情?“北平秘方炸活魚”這種事我甯信其有。
生吃活猴腦,有例在前。
西方人的野蠻殘酷一點也不後人。
古羅馬圓形戲場之縱獅食人,是萬千觀衆的娛樂節目。
天主教會之審判異端火燒活人,認為是順從天意。
西班牙人的鬥牛,一把把的利劍刺上牛背直到它倒地而死為止,是舉國若狂的盛大節目。
獸食人,人屠獸,同樣的血腥氣十足,相形之下炸活魚又不算怎樣特别殘酷了。
野蠻殘酷的習性深植在人性裡面,經過多年文化陶冶,有時尚不免暴露出來。
荀子主性惡,有他一面的道理。
他說:“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炸活魚者,小人哉! 粽子節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
”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鐘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
”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衆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據說粽子本來是為屈原先生吃的。
皆因是這位三闾大夫當初在楚國做官,頗想做一些真正福國利民的事業,竟因不善投機,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槁,又黑又瘦。
有一天到江邊散步,一時想不開,抱起一塊大石頭來就跳下水了。
如其隻有屈原先生才配吃粽子,恐怕這些年來粽子的銷路不會甚暢罷。
今天雖然是粽子節,但是我們也不能厚着臉皮吃兩個粽子就算完事。
《鐘馗捉鬼圖》還是不妨懸挂懸挂,尤其是在上海這個鬼多的地方。
我們自己沒有實力驅鬼,把一紙圖畫高高懸起,雖然鬼卒未必因此引退,我們總算盡了心,慰情聊勝于無了。
大菜 在許多樣上海特有的寶貝裡,有所謂大菜者,常聽見人津津樂道。
後來我跟着人嘗試了一回之後,才知道所謂大菜也者,就是先喝湯後吃菜,用刀叉而舍竹筷的一種飯食。
大菜似乎本來是外國人吃的,所以上海的大菜館便特别多。
但是我們中國人有許多人吃不慣牛油,喝不慣涼水,所以另有一種中國式的大菜應運而生。
這種中國式的大菜,是以中國菜為體,以大菜為用,閉着眼睛嗅,噴香的中國菜的味兒,睜開眼睛看,有刀又有匙,羅列滿桌。
吃吃大菜,本來無關宏旨,但是有些先生們,似乎非吃大菜不可了。
家裡随便吃什麼菜飯,也要做出吃大菜狀,大大小小的剃頭刀修腳刀一齊搬出來湊樣子。
不過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記住: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發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
由熊掌說起 《中國語文》206期(第三十五卷第二期)劉厚醇先生《動物借用詞》一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這是孟子的話。
我懷疑孟子是否真吃過熊掌,我确信本刊的讀者裡沒有人吃過熊掌。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假如不可能兩個目标同時達到,應該放棄比較差一點的一個,而選擇比較好一點的一個目标。
熊掌和猩唇、駝峰全屬于“八珍”,孟子用它來代表珍貴的東西;魚是普通食物,代表平凡的東西。
“魚與熊掌”現在已經成為廣泛通用的一句話,因為這個譬喻又簡單又确切。
(雖然,差不多所有的人全沒吃過熊掌;如果當真的叫一般人去選擇的話,恐怕全要“舍熊掌而取魚也”!) 我也不知道孟子是否真吃過熊掌。
若說“本刊的讀者裡沒有人吃過熊掌”,則我不敢“确信”,因為我是“本刊的讀者”之一,我吃過。
民國十一二年間,有一天侍先君到北京東興樓小酌。
我們平常到飯館去是有固定的房間的,這一天堂倌抱歉地說:“上房一排五間都被王正廷先生預訂了,要委屈二位在南房左邊一間将就一下。
”這無所謂。
不久,隻見上房燈火輝煌,衣冠濟濟,場面果然很大。
堂倌給我們上菜之後,小聲私語:“今天實在對不起,等一下我有一點外敬。
”随後他端上了一盤熱騰騰的黏糊糊的東西。
他說今天王正廷宴客,有熊掌一味,他偷偷地勻出來一小盤,請我們嘗嘗。
這雖然近似賊贓,但他一番雅意卻之不恭,而且這東西的來曆如何也正難言。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們也就接受了。
熊掌吃在嘴裡,像是一塊肥肉,像是“壽司”,又像是魚唇,又軟又黏又爛又膩。
高湯煨炖,味自不惡,但在觸覺方面并不感覺愉快,不但不愉快,而且好像難以下咽。
我們沒有下第二箸,真是辜負了堂倌為我們做賊的好意。
如果我有選擇的自由,我甯舍熊掌而取魚。
事有湊巧,初嘗異味之後不久,過年的時候,厚德福飯莊黑龍江分号執事送來一大包東西,大概是年禮罷,打開一看,赫然熊掌,黑不溜秋的,上面還附帶着一些棕色的硬毛。
據說熊掌須用水發,發好久好久,然後洗淨切片下鍋煨煮,又要煮好久好久。
而且煨煮之時還要放進許多美味的東西以為佐料。
誰有閑工夫搞這個勞什子!熊掌既為八珍之一,幹脆,轉送他人。
所謂八珍,曆來的說法不盡相同,《禮記·内則》提到的“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營”,描述制作之法,其原料不外“牛、羊、糜、鹿、麇、豕、狗、狼”,近代的說法好像是包括“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鹗炙、猩唇、熊掌、酥酪蟬”。
其中一部分好像近于神奇,一部分聽起來就怪吓人的。
所謂珍,全是動物性的。
我常想,上天雖然待人不薄,口腹之欲究竟有個限度,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過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珍異。
偶閱明人徐樹丕《識小錄》,有《居服食三等語》一則: 湯東谷語人曰:“學者須居中等屋,服下等農,食上等食。
何者?茅茨土階,非今所宜。
瓦屋八九間,僅藏圖書足矣。
故曰中等屋。
衣不必绫羅錦繡也,夏葛冬布,适寒暑足矣。
故曰下等衣。
至于飲食,則當遠求名勝之物,山珍海錯,名茶法酒,色色俱備,庶不為凡流俗士,故曰上等食也。
” 中等屋、下等衣,吾無閑言。
唯所謂上等食,乃指山珍海錯而言,則所見甚陋。
以言美食,則雞鴨魚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龍肝鳳髓方得快意?苟烹調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滿足。
以言營養,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菜蔬瓜果,勻配平衡,飲食之道能事盡矣。
我當以為吃在中國,非西方所能望其項背,尋思恐未必然,傳統八珍之說徒見其荒誕不經耳。
千裡莼羹,未下鹽豉 《世說新語》言語二十六:“有千裡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趙磷《因話錄》:“千裡莼羹,未聞鹽與豉相調和,非也。
蓋末字誤書為未。
末下乃地名,千裡亦地名。
此二處産此二物耳。
其地今屬平江。
”今人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頁六八:“宋本作‘但未下鹽豉耳’。
未下,當做‘末下’,‘但’字後人億增。
千裡、末下皆地名。
”蓋亦襲趙磷語,更指但字為億增耳。
趙磷是唐朝人,想見唐寫本即有此誤,宋本因之耳。
末下即秣陵,可能不誤。
秣陵是古地名,其地點代有變革,約當今之南京。
餘曾蔔居南京,不聞有特産鹽豉。
以餘所知,杭州豆豉确是甚佳。
因思莼羹與鹽豉可能有涉,但餘從先君及舅氏在杭州樓外樓數度品嘗莼羹,均是清湯,極為淡雅,似又絕無調和鹽豉之可能。
古今烹調方法不同耶?抑各地有異耶?疑懷莫釋。
宋人黃徹《砦溪詩話》卷九:“千裡莼羹,未下鹽豉,蓋言未受和耳。
子美‘豉化莼絲熟’,又‘豉添莼菜紫’。
聖俞送人秀州雲‘剩持鹽豉煮紫莼’。
魯直‘鹽豉欲催莼菜紫’。
”似此唐宋之人亦有習于以鹽豉調和莼羹者矣。
吾欲起趙璘于地下而質之。
讀《媛珊食譜》 食譜有兩種:一種是文人雅士之閑情偶寄,以冷隽之筆,寫飲食之妙,讀其文字即有妙趣,不一定要操動刀匕,照方調配;另一種是專供家庭參考,不惜詳細說明,金針度人。
齊夫人黃媛珊女士的食譜(今日婦女半月刊社發行)是屬于後者,所刊列菜譜凡二十七類一百五十四色,南北口味,中西做法,均能融會貫通,切合實用,實為晚近出版品中一部有用而又有趣的書。
雖然飲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調而能達到藝術境界,則必須有高度文化做背景。
所謂高度文化,包括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充裕的經濟狀況。
在饑不擇食的情形之下,談不到什麼食譜。
淮揚的菜能獨樹一幟,那是因為當年鹽商集中在那一帶,窮奢極侈,烹饪自然跟着講究。
豫菜也曾盛極一時,那是因為河工人員缺肥,虛糜無已,自然要享受一點口腹之欲。
“吃在廣州”,早已馳譽全國,那是因為廣州自古為市舶之所,海外貿易的中心,所以富庶的人家特多,當然席豐履厚,直到如今廣州的菜場特多,魚肉充斥,可以說甲于全國,據說有些鐘鳴鼎食之家所豢養的婢妾往往在烹饪上都各有擅長,每人貢獻一樣拿手菜,即可成一盛席。
隻有在貧富懸殊而社會安定生活閑适的狀态之下,烹饪術才能有特殊發展。
奢侈之風并不足為訓。
在節約的原則之下,飲食還是應該考究的。
營養的條件之應該顧到,自不待言。
即普通日常菜肴,在色、香、味上用一番心,也是有益的事。
同樣的一棵白菜,同樣的一塊豆腐,處理的方法不同,結果便大有優劣之判。
《媛珊食譜》之可貴處,即在其簡明易行,非專為富貴人家設計。
中國的地方大,交通不便,物産種類不同,所以有許多省份各有其獨特的烹饪作風。
北方的菜有山東河南兩派,山東菜又有煙台與濟南之别。
北平雖是多年的帝王之都,也許正因為是帝王之都,并沒有獨特的北平菜,而隻是集各省之大成。
真正北平地方的菜,恐怕隻能以“燒燎白煮”為代表,由于地近滿蒙的關系,隻能有這種較為原始的烹調,似乎還談不到烹饪藝術。
北平講究一點的館子還是以山東菜為正宗,竈上非煙台人即濟南人。
北方菜,包括魯豫在内,是自成一個體系的。
江浙一帶則為另一體系。
川黔為又一體系。
閩粵為又一體系。
有人說北方菜多蔥蒜,江浙菜多糖,川黔菜多辣椒,是其不同的所在。
這是一說。
有人就烹饪技巧而言,則隻承認有三大體系,山東、江蘇、廣東。
不過無論怎樣分析,從前各省獨特的作風,近三十年來已逐漸泯滅而有趨于混合的趨勢。
從前在飲食上不但省界分明,而且各地著名的飯館都各有其少數的拿手菜,一時獨步,絕無仿效之說。
例如在北平,河南館絕不做“爆肚仁”,山東館絕不做“瓦塊魚”,你要吃“燴烏魚錢”就要到東興樓,你要吃“潘魚”、“江豆腐”就要到同和居。
在一個館子裡點他所沒有的菜,不但無法供應,而且也顯示了吃客的外行。
近年來則人民流動頻繁,固定的土著漸少,而商業競争劇烈,烹饪之術也跟着彼此仿效,點菜的人知識不夠胡亂點菜,做菜的人也就勉強應付。
北平頂道地的山東館也學着做淮揚菜,淮揚館也攙雜了廣東菜。
烹饪上已漸實現全國性的大混合。
我們讀《媛珊食譜》即可意味到此種混合的趨勢。
作者是廣東人,精于粵菜,但對于北方菜川揚菜也同樣内行。
事實上普通中上人家,在吃的藝術上稍微注意一點的,大概無不網羅各地做法改換口味。
各省烹饪術的混合在一方面看是不可避免的進步,在烹饪藝術上可能是一項遺憾。
姑以烤鴨來說。
北平烤鴨(用北平話來說應是“燒鴨子”),原以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為最出色,填鴨師傅照例是通州人,鴨種很重要,填喂的技術也有考究。
看鴨子把式一手揪着鴨子的脖子吊在半空,一手把預先搓好的二三寸長的飼料一根一根地塞在鴨嘴裡,然後順着鴨子的脖子硬往下捋,如連珠一般地一口氣塞下十來條,然後把鴨子擲在一個無法行動的小地方,除了喝水以外休想能有任何運動。
如是一天三次,鴨子焉能不肥?吊在爐裡烤,密不通氣,所以名之為“吊爐燒鴨”。
這種燒鴨,在北平到處都有得賣,逐漸米市胡同那一家老便宜坊反倒因為地僻而不被人注意了,終于倒閉。
烤鴨現已風行天下,而真正吃到過上好的北平燒鴨者如今又有幾人?精烹饪者往往有獨得之秘,還附帶有許多客觀條件,方能獨步一時,仿效是不容易達到十分完美境界的。
烹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
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裡耳濡目染若幹年,照理也應該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
蓋飲食雖為小道,也要有賴于才。
要手藝的菜,“火候”固然重要,而“使油”尤為一大關鍵,冷油,溫油,熱油,其間差不得一點。
名廚難得,猶之乎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一般人通認中國菜優于外國菜。
究竟是怎樣的優,則我經驗不足,不敢妄論。
讀《媛珊食譜》畢,略述感想,以當介紹。
讀《烹調原理》 從前文人雅士喜作食譜,述說其飲食方面的心得,例如袁子才的《随園食單》,李漁的《笠翁偶集》飲馔部便是。
其文字雅潔生動,令人讀之不僅饞涎欲滴,而且逸興遄飛。
飲食一端,是生活藝術中重要的項目,未可以小道視之。
唯食譜之作,每着重于情趣,随緣觸機,點到為止。
近張起鈞先生著《烹調原理》(新天地書局印行),則已突破傳統食譜的作風,對烹饪一道作全盤的了解,條分縷析地作理論的說明,真所謂庖丁解牛,近于道矣!掩卷之後,聯想泉湧,茲略述一二就教方家。
着手烹饪,第一件事是“調貨”,即張先生所謂“選材”。
北方館子購買材料,謂之“上調貨”,調貨即是材料。
上調貨的責任在櫃上,不在竈上。
竈上可以提供意見,但是主事則在櫃上。
如何選購,如何儲存,其間很有斟酌。
試舉一例:螃蟹。
在北平,秋高氣爽,七尖八團,滿街上都有吆喝賣螃蟹的聲音。
真正講究吃的就要到前門外肉市正陽樓去,别看那又窄又髒的街道,這正陽樓有其獨到之處。
路東是雅座,賬房門口有兩隻大缸,打開蓋一看,哇,滿缸的螃蟹在吐沫冒泡,隻隻都稱得上廣東話所謂“生猛”。
北平不産螃蟹,這螃蟹是櫃上一清早派人到東火車站,等大簍螃蟹從貨車上運下來,一開簍就優先選取其中之碩大健壯的貨色。
螃蟹是從天津方面運來,所謂勝芳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