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關燈
小
中
大
最好頭一天發,可以發得透。
大的幹貝好看,但不一定比小的好吃。
小的幹貝往往味醇而濃。
普通的吃法如“幹貝蘿蔔球”,削蘿蔔球太費事,自己家裡做,切條就可以了。
“幹貝燒菜心”,是分别把菜心和幹貝燒好,然後和在一起加熱勾芡。
“芙蓉幹貝”是蒸好一碗蛋羹然後把幹貝放在上面再蒸,不過發幹貝的湯不拘是水是酒要打在蛋裡。
以上三種吃法,都要把幹貝撕碎。
其實整個的幹貝,如果燒得透,豈不更好?隻是多破費一些罷了。
我母親做幹貝,撿其大小适度而勻稱者,墊以火腿片、冬筍片,及二寸來長的大幹蝦米若幹個,裝在一大碗裡,注入上好紹興酒,上籠屜蒸二小時。
其味之美無可形容。
獅子頭 獅子頭,揚州名菜。
大概是取其形似,而又相當大,故名。
北方飯莊稱之為四喜丸子,因為一盤四個。
北方做法不及揚州獅子頭遠甚。
我的同學王化成先生,揚州人,幼失恃,賴姑氏扶養成人,姑善烹調,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調和鼎鼐之道。
化成官外交部多年,後外放葡萄牙公使曆時甚久,終于任上。
他公餘之暇,常親操刀俎,以娛嘉賓。
獅子頭為其拿手傑作之一,曾以制作方法見告。
獅子頭人人會作,巧妙各有不同。
化成教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首先取材要精。
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于其間。
切割之際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訣是“多切少斬”。
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後略為斬剁。
次一步驟也很重要。
肉裡不羼芡粉,容易碎敖;加了芡粉,黏糊糊的不是味道。
所以調好芡粉要抹在兩個手掌上,然後捏搓肉末成四個丸子,這樣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層芡粉,而裡面沒有。
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鍋炸,以丸子表面緊繃微黃為度。
再下一步是蒸。
碗裡先放一層轉刀塊冬筍墊底,再不然就橫切黃芽白作墩形數個也好。
把炸過的丸子輕輕放在碗裡,大火蒸一個鐘頭以上。
揭開鍋蓋一看,浮着滿碗的油,用大匙把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裡不見一滴油。
這樣的獅子頭,不能用筷子夾,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
肉裡要加蔥汁、姜汁、鹽。
願意加海參、蝦仁、荸荠、香蕈,各随其便,不過也要切碎。
獅子頭是雅舍食譜中重要的一色。
最能欣賞的是當年在北碚的編譯館同人蕭毅武先生,他初學英語,稱之為“萊陽海帶”,見之辄眉飛色舞。
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 佛跳牆 佛跳牆的名字好怪。
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過牆去品嘗?我來台灣以前沒聽說過這一道菜。
《讀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份中文版)引載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牆”,據她說佛跳牆“那東西說來真罪過,全是葷的,又是豬腳,又是雞,又是海參、蹄筋,炖成一大鍋。
……這全是廣告噱頭,說什麼這道菜太香了,香得連佛都跳牆去偷吃了。
”我相信她的話,是廣告噱頭,不過佛都跳牆,我也一直的躍躍欲試。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戰士報》有一位鄭木金先生寫過一篇“油畫家楊三郎祖傳菜名聞藝壇——佛跳牆耐人尋味”,他大緻說:“傳自福州的佛跳牆……在台北各大餐館正宗的佛跳牆已經品嘗不到了。
……偶爾在一般鄉間家庭的喜筵裡也會出現此道台灣名菜,大都以芋頭、魚皮、排骨、金針菇為主要配料。
其實源自福州的佛跳牆,配料極其珍貴。
楊太太許玉燕花了十多天閑工夫才能做成的這道菜,有海參、豬蹄筋、紅棗、魚刺、魚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種昂貴的配料,先熬雞汁,再将去肉的雞汁和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細活的好幾遍煮法,前後計時将近兩星期……已不再是原有的各種不同味道,而合為一味。
香醇甘美,齒頰留香,兩三天仍回味無窮。
”這樣說來,佛跳牆好像就是一鍋煮得稀爛的高級大雜燴了。
北方流行的一個笑話,出家人吃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葷腥,暗中買了豬肉運入僧房,乘大衆入睡之後,納肉于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蠟燭頭一罐,輪番點燃蠟燭頭于釜下燒之。
恐香氣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氣。
一罐蠟燭頭于一夜之間燒光,細火久焖,而釜中之肉爛矣;而且酥軟味腴,迥異尋常。
戲名之為“蠟頭炖肉”。
這當然是笑話,但是有理。
我沒有方外的朋友,也沒吃過蠟頭炖肉,但是我吃過“壇子肉”。
壇子就是瓦缽,有蓋,平常做儲食物之用。
壇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
肉及佐料放在壇子裡,不需加水,密封壇蓋,文火慢炖,稍加冰糖。
抗戰時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頗适于做壇子肉,以壇置定盆中,燒一大盆缸炭,坐壇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燒,約十小時後炭未盡成燼而壇子肉熟矣。
純用精肉,佐以蔥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筍為最宜,因為筍不奪味。
“東坡肉”無人不知。
究竟怎樣才算是正宗的東坡肉,則去古已遠,很難說了。
幸而東坡有一篇“豬肉頌”: 淨洗铛,少着水,柴頭竈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說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無他秘訣,小火慢煨而已。
也是循蠟頭炖肉的原理。
就是壇子肉的别名吧? 一日,唐嗣堯先生招餘夫婦飲于其巷口一餐館,雲其佛跳牆值得一嘗,乃欣然往。
小罐上桌,揭開罐蓋熱氣騰騰,肉香觸鼻。
是否及得楊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說,但亦頗使老饕滿意。
可惜該餐館不久歇業了。
我不是遠庖廚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紅燒肉,因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燒肉九次燒焦,不但糟蹋了肉,而且燒毀了鍋,滿屋濃煙,鄰人以為是失了火。
近有所謂電慢鍋者,利用微弱電力,可以長時間的煨煮肉類,對于老而且懶又沒有記性的人頗為有用,曾試烹近似佛跳牆一類的紅燒肉,很成功。
咖喱雞 我小時候不知咖喱粉是什麼東西做的,以為像是咖啡豆似的磨成的。
吃過無數次咖喱雞之後才曉得咖喱粉乃是幾種香料調味品混制而成。
此物最初盛行于印度南部及錫蘭一帶。
咖喱是curry的譯音,字源是印度南部坦米爾語的kari,義為調味醬。
咖喱粉的成分不一,有多至十種八種者,主要的是小茴香(cumin),胡荽(coriander)和郁金根(turmeric),黃色是來自郁金根。
各種配料的成分比例不一緻,故各種品牌的咖喱粉之味色亦不一樣,有的很辣,有的很黃,有的很香。
凡是用咖喱粉調制的食品皆得稱之為咖喱。
最為大家所習知的是咖喱雞(chickencurry)。
我在一九一二年左右初嘗此味,印象極深。
東安市場的中興茶樓,老闆傅心齊很善經營,除了賣茶點之外兼做簡單西餐。
他對先君不斷地遊說:“請嘗嘗我們的牛爬(即牛排),不在六國飯店的之下,請嘗嘗我們的咖喱雞,物美價廉。
”牛肉不願嘗試,先叫了一份咖喱雞,果然滋味不錯。
他們還應外叫,一元錢四隻筍雞,連汁湯滿滿一鍋送到府上。
我們時常打個電話,叫兩元的咖喱雞,不到一小時就送到,家裡隻消預備白飯,便可享有豐盛的一餐,家人每個可以分到一隻小雞,最稱心的是咖喱湯泡飯,每人可以罄兩碗。
其實這樣的咖喱雞可說是很原始的,隻是白水煮雞,湯裡加些芡粉使稠,再加咖喱粉,使成為黃澄澄辣兮兮的而已。
因為咖喱的香味是從前沒嘗過的,遂覺非常可喜。
考究一點的做法是雞要先下油鍋略炸,然後再煮,湯裡要有馬鈴薯的碎塊,煮得半爛成泥,雞湯自然稠和,不需勾芡。
有人試過不用馬鈴薯,而用大幹蠶豆,效果一樣的好。
高級西餐廳的咖喱雞,除了幾塊雞和一小撮白飯之外,照例還有一大盤各色配料,如肉松、魚松、幹酪屑、炸面包丁、葡萄幹之類,任由取用。
也有另加一勺馬鈴薯泥做陪襯的。
我并不喜歡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雜料太多,徒亂人意。
我要的隻是幾塊精嫩的雞肉,充足的咖喱汁,适量的白飯。
印度人吃咖喱雞飯,和吃别的東西一樣,是用手抓的。
初聞為之駭然。
繼而一想,我們古時也不免用手抓飯。
《禮·曲禮》:“共飯不澤手。
”注:“澤,謂捼莎也。
”《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接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
”意思是說,飯前要把手洗幹淨,不可臨時搓搓手就去抓飯。
古已有箸而不用,要用手抓,不曉得其故安在。
直到晚近,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是還吃抓飯抓肉麼?我還是不明白,咖喱雞飯如何能用手抓。
拌鴨掌 雞爪,鴨掌,鵝掌,都可以吃。
有人愛吃雞跖,跖就是雞足踵。
《呂氏春秋》:“齊王這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其實雞爪一層皮,有什麼好吃,但是有人喜歡。
廣東館子美其名曰鳳爪,煮湯算是美味。
冬菇鳳爪煨湯,喝完撈起雞爪吮,吐出一堆碎骨。
廣東館子的紅燒鵝掌,是一道大菜。
鵝體積大,掌特肥,經過煨煮之後膨脹起來格外的厚實,吃起來就好像不隻是一層皮了。
拌鴨掌是一道涼菜,下酒最宜。
做起來很費事,需要把鴨掌上的骨頭一根根地剔出,即使把鴨掌煮爛之後再剔亦非易事。
而且要剔得幹淨,不可有一點殘留。
這道菜凡是第一流的山東館都會做,不過精粗不等。
鴨掌下面通常是以黃瓜木耳墊底,澆上三和油,再外加芥末一小碗備用。
不是吃日本壽司那種綠芥末,也不是吃美國熱狗那種酸兮兮的芥末,是我們中國的真正氣味刺鼻的那種芥末。
鴿 明陶宗儀《辍耕錄》:“顔清甫曲阜人,嘗卧病,其幼子偶彈得一鹁鴿,歸以供膳。
”用彈弓打鴿子,在北方是常有的事。
打下來就吃掉它。
顔家小子打下的鴿子是一隻傳書鴿,這情形就尴尬了,害得顔老先生專程到傳書人家去道歉。
我小時候家裡就有發射泥丸的弓弩大小二隻,專用以打房脊上落着的烏鴉,嫌它呱呱叫不吉利,可是從來沒打中過一隻。
鴿子更是沒有打過。
鴿子的樣子怪可愛的,在天空打旋尤為美觀,我們也沒想過吃它的肉。
有許多的人家養鴿子,不拘品種,隻圖其肥,視為家禽的一種。
我不覺得它的肉有什麼特别誘人處。
吃鴿子的風氣大概是以廣東為最盛。
燒烤店裡常挂着一排排的烤鴿子。
酒席裡的油淋乳鴿,湘菜館裡也常見。
乳鴿取其小而嫩。
連頭帶腳一起弄熟了端上桌,有人專吃它胸脯一塊肉,也有人愛嚼整個的小腦袋瓜,嚼得咯吱咯吱響。
台北開設過一家專賣乳鴿的餐館,大登廣告,不久就關張了,可見嗜油淋乳鴿者不多。
炒鴿松比較的還可以吃,因為鴿肉已經切碎,雜以一些佐料,再有一塊莴苣葉包卷起來,吃不出什麼鴿肉的味道。
就像吃果子狸,也吃不出什麼特别味道,直到看見有人從湯裡撈出一個龇牙咧嘴的腦殼,才曉得是吃了果子狸。
北方館子有紅燒鴿蛋一味。
鴿蛋比鹌鹑蛋略大,其蛋白蛋黃比鹌鹑蛋嫩,比雞蛋也嫩得多。
先煮熟,剝殼,下油鍋炸,炸得外皮焦黃起皺,再回鍋煎焖,投下冬菇筍片火腿之類的佐料,勾芡起鍋,好幾道手續,相當麻煩。
可是蛋白微微透明,蛋不大不小,正好一口一個,滋味不錯。
有人任性,曾一口氣連吃了三盤! 火腿 從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陳腐的油膩澀味,也許是不善處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當然會吃得舌矯不能下,好像舌頭要粘住上膛一樣。
有些北方人見了火腿就發憷,總覺得沒有清醬肉爽口。
後來許多北方人也能欣賞火腿,不過火腿究竟是南貨,在北方不是頂流行的食物。
道地的北方餐館作菜配料,絕無使用火腿,永遠是清醬肉。
事實上,清醬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遊總是攜帶幾方清醬肉,分饋親友,無不贊美。
隻是清醬肉要輸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火腿的曆史且不去談它。
也許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澤于無意中所發明。
宗澤是義烏人,在金華之東。
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曰金華火腿。
東陽縣亦在金華附近,《東陽縣志》雲:“薰蹄,俗謂火腿,其實煙薰,非火也。
腌曬薰将如法者,果勝常品,以所腌之鹽必台鹽,所薰之煙必松煙,氣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時如法,故久而彌旨。
”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細究,總之手續及材料必定很有考究。
東陽上蔣村蔣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為業,故“蔣腿”特為著名。
金華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銷各地。
我在上海時,每經大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錢,店員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
至今思之猶有餘香。
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吳梅先生宴東南大學同人于南京北萬全,予亦叨陪。
席間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邊大瓷盤,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見方高寸許之小塊,二三十塊矗立于盤中,純由醇釀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鮮美無與倫比。
先生微酡,擊案高歌,盛會難忘,于今已有半個世紀有餘。
抗戰時,某日張道藩先生召飲于重慶之留春塢。
留春塢是雲南館子。
雲南的食物産品,無論是蘿蔔或是白菜都異常碩大,豬腿亦不例外。
故雲腿通常均較金華火腿為壯觀,脂多肉厚,雖香味稍遜,但是做叉燒火腿則特别出色。
留春塢的叉燒火腿,大厚片烤熟夾面包,豐腴适口,較湖南館子的蜜汁火腿似乎尤勝一籌。
台灣氣候太熱,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結果不是粗制濫造,便是腌曬不足急于發售,帶有死屍味;幸而無屍臭,亦是一味死成,與“家鄉肉”無殊。
逢年過節,常收到禮物,火腿是其中一色。
即使可以食用,其中那根大骨頭很難剔除,運斤猛斫,可能砍得稀巴爛而骨尚未斷,我一見火腿便覺束手無策,廉價出售不失為一辦法,否則隻好央由菁清持往熟識商店請求代為肢解。
有人告訴我,整隻火腿煮熟是有訣竅的。
法以整隻火腿浸泡水中三數日,每日換水一二次,然後刮磨表面油漬,然後用鑿子挖出其中的骨頭(這層手續不易),然後用麻繩緊緊捆綁,下鍋煮沸二十分鐘,然後以微火煮兩小時,然後再大火煮沸,取出冷卻,即可食用。
像這樣繁複的手續,我們哪得工夫?不如買現成的火腿吃(台北有兩家上海店可以買到),如果買不到,幹脆不吃。
有一次得到一隻真的金華火腿,瘦小堅硬,大概是收藏有年。
菁清持往熟識商肆,老闆奏刀,“砉”的一聲,劈成兩截。
他怔住了,鼻孔翕張,好像是嗅到了異味,驚叫:“這是道地的金華火腿,數十年不聞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釋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給他,結果連蹄帶爪都送給他了。
他說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鍋湯吃。
美國的火腿,所謂ham,不是不好吃,是另一種東西。
如果是現烤出來的大塊火腿,表皮上烤出鳳梨似的斜方格,趁熱切大薄片而食之,亦頗可口,唯不可與金華火腿同日而語。
“佛琴尼亞火腿”則又是一種貨色,色香味均略近似金華火腿,去骨者尤佳,常居海外的遊子,得此聊勝于無。
魚丸 初到台灣,見推車小販賣魚丸,現煮現賣,熱騰騰的。
一碗兩顆,相當大。
一口咬下去,不大對勁,相當結實。
丸與湯的顔色是渾濁的,微呈灰色,但是滋味不錯。
我母親是杭州人,善做南方口味的菜,但不肯輕易下廚,若是偶然操動刀俎,也是
大的幹貝好看,但不一定比小的好吃。
小的幹貝往往味醇而濃。
普通的吃法如“幹貝蘿蔔球”,削蘿蔔球太費事,自己家裡做,切條就可以了。
“幹貝燒菜心”,是分别把菜心和幹貝燒好,然後和在一起加熱勾芡。
“芙蓉幹貝”是蒸好一碗蛋羹然後把幹貝放在上面再蒸,不過發幹貝的湯不拘是水是酒要打在蛋裡。
以上三種吃法,都要把幹貝撕碎。
其實整個的幹貝,如果燒得透,豈不更好?隻是多破費一些罷了。
我母親做幹貝,撿其大小适度而勻稱者,墊以火腿片、冬筍片,及二寸來長的大幹蝦米若幹個,裝在一大碗裡,注入上好紹興酒,上籠屜蒸二小時。
其味之美無可形容。
獅子頭 獅子頭,揚州名菜。
大概是取其形似,而又相當大,故名。
北方飯莊稱之為四喜丸子,因為一盤四個。
北方做法不及揚州獅子頭遠甚。
我的同學王化成先生,揚州人,幼失恃,賴姑氏扶養成人,姑善烹調,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調和鼎鼐之道。
化成官外交部多年,後外放葡萄牙公使曆時甚久,終于任上。
他公餘之暇,常親操刀俎,以娛嘉賓。
獅子頭為其拿手傑作之一,曾以制作方法見告。
獅子頭人人會作,巧妙各有不同。
化成教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首先取材要精。
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于其間。
切割之際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訣是“多切少斬”。
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後略為斬剁。
次一步驟也很重要。
肉裡不羼芡粉,容易碎敖;加了芡粉,黏糊糊的不是味道。
所以調好芡粉要抹在兩個手掌上,然後捏搓肉末成四個丸子,這樣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層芡粉,而裡面沒有。
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鍋炸,以丸子表面緊繃微黃為度。
再下一步是蒸。
碗裡先放一層轉刀塊冬筍墊底,再不然就橫切黃芽白作墩形數個也好。
把炸過的丸子輕輕放在碗裡,大火蒸一個鐘頭以上。
揭開鍋蓋一看,浮着滿碗的油,用大匙把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裡不見一滴油。
這樣的獅子頭,不能用筷子夾,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
肉裡要加蔥汁、姜汁、鹽。
願意加海參、蝦仁、荸荠、香蕈,各随其便,不過也要切碎。
獅子頭是雅舍食譜中重要的一色。
最能欣賞的是當年在北碚的編譯館同人蕭毅武先生,他初學英語,稱之為“萊陽海帶”,見之辄眉飛色舞。
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 佛跳牆 佛跳牆的名字好怪。
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過牆去品嘗?我來台灣以前沒聽說過這一道菜。
《讀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份中文版)引載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牆”,據她說佛跳牆“那東西說來真罪過,全是葷的,又是豬腳,又是雞,又是海參、蹄筋,炖成一大鍋。
……這全是廣告噱頭,說什麼這道菜太香了,香得連佛都跳牆去偷吃了。
”我相信她的話,是廣告噱頭,不過佛都跳牆,我也一直的躍躍欲試。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戰士報》有一位鄭木金先生寫過一篇“油畫家楊三郎祖傳菜名聞藝壇——佛跳牆耐人尋味”,他大緻說:“傳自福州的佛跳牆……在台北各大餐館正宗的佛跳牆已經品嘗不到了。
……偶爾在一般鄉間家庭的喜筵裡也會出現此道台灣名菜,大都以芋頭、魚皮、排骨、金針菇為主要配料。
其實源自福州的佛跳牆,配料極其珍貴。
楊太太許玉燕花了十多天閑工夫才能做成的這道菜,有海參、豬蹄筋、紅棗、魚刺、魚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種昂貴的配料,先熬雞汁,再将去肉的雞汁和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細活的好幾遍煮法,前後計時将近兩星期……已不再是原有的各種不同味道,而合為一味。
香醇甘美,齒頰留香,兩三天仍回味無窮。
”這樣說來,佛跳牆好像就是一鍋煮得稀爛的高級大雜燴了。
北方流行的一個笑話,出家人吃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葷腥,暗中買了豬肉運入僧房,乘大衆入睡之後,納肉于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蠟燭頭一罐,輪番點燃蠟燭頭于釜下燒之。
恐香氣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氣。
一罐蠟燭頭于一夜之間燒光,細火久焖,而釜中之肉爛矣;而且酥軟味腴,迥異尋常。
戲名之為“蠟頭炖肉”。
這當然是笑話,但是有理。
我沒有方外的朋友,也沒吃過蠟頭炖肉,但是我吃過“壇子肉”。
壇子就是瓦缽,有蓋,平常做儲食物之用。
壇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
肉及佐料放在壇子裡,不需加水,密封壇蓋,文火慢炖,稍加冰糖。
抗戰時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頗适于做壇子肉,以壇置定盆中,燒一大盆缸炭,坐壇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燒,約十小時後炭未盡成燼而壇子肉熟矣。
純用精肉,佐以蔥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筍為最宜,因為筍不奪味。
“東坡肉”無人不知。
究竟怎樣才算是正宗的東坡肉,則去古已遠,很難說了。
幸而東坡有一篇“豬肉頌”: 淨洗铛,少着水,柴頭竈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說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無他秘訣,小火慢煨而已。
也是循蠟頭炖肉的原理。
就是壇子肉的别名吧? 一日,唐嗣堯先生招餘夫婦飲于其巷口一餐館,雲其佛跳牆值得一嘗,乃欣然往。
小罐上桌,揭開罐蓋熱氣騰騰,肉香觸鼻。
是否及得楊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說,但亦頗使老饕滿意。
可惜該餐館不久歇業了。
我不是遠庖廚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紅燒肉,因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燒肉九次燒焦,不但糟蹋了肉,而且燒毀了鍋,滿屋濃煙,鄰人以為是失了火。
近有所謂電慢鍋者,利用微弱電力,可以長時間的煨煮肉類,對于老而且懶又沒有記性的人頗為有用,曾試烹近似佛跳牆一類的紅燒肉,很成功。
咖喱雞 我小時候不知咖喱粉是什麼東西做的,以為像是咖啡豆似的磨成的。
吃過無數次咖喱雞之後才曉得咖喱粉乃是幾種香料調味品混制而成。
此物最初盛行于印度南部及錫蘭一帶。
咖喱是curry的譯音,字源是印度南部坦米爾語的kari,義為調味醬。
咖喱粉的成分不一,有多至十種八種者,主要的是小茴香(cumin),胡荽(coriander)和郁金根(turmeric),黃色是來自郁金根。
各種配料的成分比例不一緻,故各種品牌的咖喱粉之味色亦不一樣,有的很辣,有的很黃,有的很香。
凡是用咖喱粉調制的食品皆得稱之為咖喱。
最為大家所習知的是咖喱雞(chickencurry)。
我在一九一二年左右初嘗此味,印象極深。
東安市場的中興茶樓,老闆傅心齊很善經營,除了賣茶點之外兼做簡單西餐。
他對先君不斷地遊說:“請嘗嘗我們的牛爬(即牛排),不在六國飯店的之下,請嘗嘗我們的咖喱雞,物美價廉。
”牛肉不願嘗試,先叫了一份咖喱雞,果然滋味不錯。
他們還應外叫,一元錢四隻筍雞,連汁湯滿滿一鍋送到府上。
我們時常打個電話,叫兩元的咖喱雞,不到一小時就送到,家裡隻消預備白飯,便可享有豐盛的一餐,家人每個可以分到一隻小雞,最稱心的是咖喱湯泡飯,每人可以罄兩碗。
其實這樣的咖喱雞可說是很原始的,隻是白水煮雞,湯裡加些芡粉使稠,再加咖喱粉,使成為黃澄澄辣兮兮的而已。
因為咖喱的香味是從前沒嘗過的,遂覺非常可喜。
考究一點的做法是雞要先下油鍋略炸,然後再煮,湯裡要有馬鈴薯的碎塊,煮得半爛成泥,雞湯自然稠和,不需勾芡。
有人試過不用馬鈴薯,而用大幹蠶豆,效果一樣的好。
高級西餐廳的咖喱雞,除了幾塊雞和一小撮白飯之外,照例還有一大盤各色配料,如肉松、魚松、幹酪屑、炸面包丁、葡萄幹之類,任由取用。
也有另加一勺馬鈴薯泥做陪襯的。
我并不喜歡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雜料太多,徒亂人意。
我要的隻是幾塊精嫩的雞肉,充足的咖喱汁,适量的白飯。
印度人吃咖喱雞飯,和吃别的東西一樣,是用手抓的。
初聞為之駭然。
繼而一想,我們古時也不免用手抓飯。
《禮·曲禮》:“共飯不澤手。
”注:“澤,謂捼莎也。
”《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接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
”意思是說,飯前要把手洗幹淨,不可臨時搓搓手就去抓飯。
古已有箸而不用,要用手抓,不曉得其故安在。
直到晚近,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是還吃抓飯抓肉麼?我還是不明白,咖喱雞飯如何能用手抓。
拌鴨掌 雞爪,鴨掌,鵝掌,都可以吃。
有人愛吃雞跖,跖就是雞足踵。
《呂氏春秋》:“齊王這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其實雞爪一層皮,有什麼好吃,但是有人喜歡。
廣東館子美其名曰鳳爪,煮湯算是美味。
冬菇鳳爪煨湯,喝完撈起雞爪吮,吐出一堆碎骨。
廣東館子的紅燒鵝掌,是一道大菜。
鵝體積大,掌特肥,經過煨煮之後膨脹起來格外的厚實,吃起來就好像不隻是一層皮了。
拌鴨掌是一道涼菜,下酒最宜。
做起來很費事,需要把鴨掌上的骨頭一根根地剔出,即使把鴨掌煮爛之後再剔亦非易事。
而且要剔得幹淨,不可有一點殘留。
這道菜凡是第一流的山東館都會做,不過精粗不等。
鴨掌下面通常是以黃瓜木耳墊底,澆上三和油,再外加芥末一小碗備用。
不是吃日本壽司那種綠芥末,也不是吃美國熱狗那種酸兮兮的芥末,是我們中國的真正氣味刺鼻的那種芥末。
鴿 明陶宗儀《辍耕錄》:“顔清甫曲阜人,嘗卧病,其幼子偶彈得一鹁鴿,歸以供膳。
”用彈弓打鴿子,在北方是常有的事。
打下來就吃掉它。
顔家小子打下的鴿子是一隻傳書鴿,這情形就尴尬了,害得顔老先生專程到傳書人家去道歉。
我小時候家裡就有發射泥丸的弓弩大小二隻,專用以打房脊上落着的烏鴉,嫌它呱呱叫不吉利,可是從來沒打中過一隻。
鴿子更是沒有打過。
鴿子的樣子怪可愛的,在天空打旋尤為美觀,我們也沒想過吃它的肉。
有許多的人家養鴿子,不拘品種,隻圖其肥,視為家禽的一種。
我不覺得它的肉有什麼特别誘人處。
吃鴿子的風氣大概是以廣東為最盛。
燒烤店裡常挂着一排排的烤鴿子。
酒席裡的油淋乳鴿,湘菜館裡也常見。
乳鴿取其小而嫩。
連頭帶腳一起弄熟了端上桌,有人專吃它胸脯一塊肉,也有人愛嚼整個的小腦袋瓜,嚼得咯吱咯吱響。
台北開設過一家專賣乳鴿的餐館,大登廣告,不久就關張了,可見嗜油淋乳鴿者不多。
炒鴿松比較的還可以吃,因為鴿肉已經切碎,雜以一些佐料,再有一塊莴苣葉包卷起來,吃不出什麼鴿肉的味道。
就像吃果子狸,也吃不出什麼特别味道,直到看見有人從湯裡撈出一個龇牙咧嘴的腦殼,才曉得是吃了果子狸。
北方館子有紅燒鴿蛋一味。
鴿蛋比鹌鹑蛋略大,其蛋白蛋黃比鹌鹑蛋嫩,比雞蛋也嫩得多。
先煮熟,剝殼,下油鍋炸,炸得外皮焦黃起皺,再回鍋煎焖,投下冬菇筍片火腿之類的佐料,勾芡起鍋,好幾道手續,相當麻煩。
可是蛋白微微透明,蛋不大不小,正好一口一個,滋味不錯。
有人任性,曾一口氣連吃了三盤! 火腿 從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陳腐的油膩澀味,也許是不善處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當然會吃得舌矯不能下,好像舌頭要粘住上膛一樣。
有些北方人見了火腿就發憷,總覺得沒有清醬肉爽口。
後來許多北方人也能欣賞火腿,不過火腿究竟是南貨,在北方不是頂流行的食物。
道地的北方餐館作菜配料,絕無使用火腿,永遠是清醬肉。
事實上,清醬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遊總是攜帶幾方清醬肉,分饋親友,無不贊美。
隻是清醬肉要輸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火腿的曆史且不去談它。
也許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澤于無意中所發明。
宗澤是義烏人,在金華之東。
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曰金華火腿。
東陽縣亦在金華附近,《東陽縣志》雲:“薰蹄,俗謂火腿,其實煙薰,非火也。
腌曬薰将如法者,果勝常品,以所腌之鹽必台鹽,所薰之煙必松煙,氣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時如法,故久而彌旨。
”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細究,總之手續及材料必定很有考究。
東陽上蔣村蔣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為業,故“蔣腿”特為著名。
金華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銷各地。
我在上海時,每經大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錢,店員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
至今思之猶有餘香。
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吳梅先生宴東南大學同人于南京北萬全,予亦叨陪。
席間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邊大瓷盤,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見方高寸許之小塊,二三十塊矗立于盤中,純由醇釀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鮮美無與倫比。
先生微酡,擊案高歌,盛會難忘,于今已有半個世紀有餘。
抗戰時,某日張道藩先生召飲于重慶之留春塢。
留春塢是雲南館子。
雲南的食物産品,無論是蘿蔔或是白菜都異常碩大,豬腿亦不例外。
故雲腿通常均較金華火腿為壯觀,脂多肉厚,雖香味稍遜,但是做叉燒火腿則特别出色。
留春塢的叉燒火腿,大厚片烤熟夾面包,豐腴适口,較湖南館子的蜜汁火腿似乎尤勝一籌。
台灣氣候太熱,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結果不是粗制濫造,便是腌曬不足急于發售,帶有死屍味;幸而無屍臭,亦是一味死成,與“家鄉肉”無殊。
逢年過節,常收到禮物,火腿是其中一色。
即使可以食用,其中那根大骨頭很難剔除,運斤猛斫,可能砍得稀巴爛而骨尚未斷,我一見火腿便覺束手無策,廉價出售不失為一辦法,否則隻好央由菁清持往熟識商店請求代為肢解。
有人告訴我,整隻火腿煮熟是有訣竅的。
法以整隻火腿浸泡水中三數日,每日換水一二次,然後刮磨表面油漬,然後用鑿子挖出其中的骨頭(這層手續不易),然後用麻繩緊緊捆綁,下鍋煮沸二十分鐘,然後以微火煮兩小時,然後再大火煮沸,取出冷卻,即可食用。
像這樣繁複的手續,我們哪得工夫?不如買現成的火腿吃(台北有兩家上海店可以買到),如果買不到,幹脆不吃。
有一次得到一隻真的金華火腿,瘦小堅硬,大概是收藏有年。
菁清持往熟識商肆,老闆奏刀,“砉”的一聲,劈成兩截。
他怔住了,鼻孔翕張,好像是嗅到了異味,驚叫:“這是道地的金華火腿,數十年不聞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釋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給他,結果連蹄帶爪都送給他了。
他說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鍋湯吃。
美國的火腿,所謂ham,不是不好吃,是另一種東西。
如果是現烤出來的大塊火腿,表皮上烤出鳳梨似的斜方格,趁熱切大薄片而食之,亦頗可口,唯不可與金華火腿同日而語。
“佛琴尼亞火腿”則又是一種貨色,色香味均略近似金華火腿,去骨者尤佳,常居海外的遊子,得此聊勝于無。
魚丸 初到台灣,見推車小販賣魚丸,現煮現賣,熱騰騰的。
一碗兩顆,相當大。
一口咬下去,不大對勁,相當結實。
丸與湯的顔色是渾濁的,微呈灰色,但是滋味不錯。
我母親是杭州人,善做南方口味的菜,但不肯輕易下廚,若是偶然操動刀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