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關燈
小
中
大
間,下酒下飯,兩全其美。
東安市場裡的潤明樓也有“沙鍋翅根”,鍋較小,翅根較碎,近于平民食物,比我們台灣食攤上的魚翅羹略勝一籌而已。
唐魯孫先生是飲食名家,在“吃在北平”文裡說:“北方館子可以說不會做魚翅,所以也就沒有什麼人愛吃魚翅,但是南方人可就不同了,講究吃的主兒十有八九愛吃翅子,祯元館為迎合顧客心理,請了一位南方大師傅擅長燒魚翅。
不久,祯元館的‘紅燒翅根’,物美價廉,就大行其道,每天隻做五十碗賣完為止。
”确是實情。
最會做魚翅的是廣東人,尤其是廣東的富戶人家所做的魚翅。
譚組庵先生家的廚師曹四做的魚翅是出了名的,他的這一項手藝還是來自廣東。
據葉公超先生告訴我,廣東的富戶幾乎家家擁有三房四妾,每位姨太太都有一兩手烹調絕技,每逢老爺請客,每位姨太太親操刀俎,使出渾身解數,精制一兩樣菜色,湊起來就是一桌上好的酒席,其中少不了魚翅鮑魚之類。
他的話不假,因為番禺葉氏就是那樣的一個大戶人家。
北平的“譚家菜”,與譚組庵無關,譚家菜是廣東人譚篆青家的菜。
譚在平綏路做事。
譚家在西單牌樓機織衛,普普通通的住宅房子,院子不大,書房一間算是招待客人的雅座。
每天隻做兩桌菜,約須十天前預定。
最奇怪的是每桌要為主人譚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貴賓應酬一番。
不過這一規定到了抗戰前幾年已不再能維持。
“談笑有鴻儒”的場面難得一見了。
魚翅确實是做得出色,大盤子,盛得滿,味濃而不見配料,而且煨得酥爛無比。
當時的價錢是百元一桌。
也是譚家的姨太太下廚。
吃魚翅于紅燒清蒸之外還有幹炒的一法,名為“木樨魚翅”,餘三十八年夏初履台灣,蒙某公司總經理的“便飯”招待,第一道菜就是木樨魚翅,所謂木樨即雞蛋之别名。
撕魚翅為細絲,裹以雞蛋拌勻,入油鍋爆炒,炒得松松泡泡,放在盤内堆成高高的一個尖塔,每人盛一兩飯盤,像吃蛋炒飯一般而大嚼。
我吃過木樨魚翅,沒見過這樣大量的供應,所以印象很深。
魚翅産自廣東以及日本印度等處,但是台灣也産魚翅。
大家隻知道本省的前鎮與茄萣兩漁港是捕獲烏魚加工的地方,不知也是魚翅的加工中心。
在那裡有大批的煮熟的魚翅攤在地上曬。
大翅一台斤約值五百到一千元。
本地菜市出售的發好了的魚翅都是本地貨。
鮑魚 鮑魚的原意是臭腌魚。
《史記·秦始皇本紀》:“會暑,上辒車臭,乃诏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就是以鮑魚掩蓋屍臭的意思。
我現在所要談的不是這個鮑魚。
鮑魚是石決明的俗稱。
亦稱為鳆魚。
鳆實非魚,乃有介殼之軟體動物,常吸着于海水中的礁石之上,賴食藻類為生。
殼之外緣有呼吸孔若幹列成一排。
我們此地所謂“九孔”就是鮑魚一類。
從前人所謂“如入鮑魚之肆”,形容其臭不可聞,今則提起鮑魚無不賞其味美。
新鮮的九孔,海鮮店到處有售,其味之鮮美在蚌類之中獨樹一幟。
但是比起曬幹了的廣東之紫鮑,以及裝了罐頭的熟鮑魚,尚不能同日而語。
新鮮鮑魚嫩而香,制煉過的鮑魚味較厚而醇。
廣東烹調一向以紅燒魚翅及紅燒鮑脯為号召,确有其獨到之處。
紫鮑塊頭很大,厚而結實,拿在手裡沉甸甸的。
烹制之後,雖然仍有韌性,但滋味非凡,比吃熊掌要好得多。
我認識一位廣東僑生,帶有一些紫鮑,他患癌不治,臨終以其所藏剩餘之鮑魚見贻,我睹物傷逝,不忍食之,棄置冰箱經年,終于清理舊物,不得已而試烹制之。
也許是發得不好,也許是火候不對,結果是勉強下咽,糟蹋了東西。
可見烹饪一道非利巴所能為。
罐頭的鮑魚,以我所知有日本的和墨西哥的兩種,各有千秋。
日本的鮑魚個子小些,顔色淡些,一罐可能有三五個還不止。
質地較為細嫩。
墨西哥的罐頭在美國暢銷,品質不齊,有人在标簽上可以看出貨色的高低,想來是有人粗制濫造冒用名牌。
罐頭鮑魚是熟的,切成薄片是一道上好的冷葷,若是配上罐頭龍須菜,便是絕妙的一道雙拼。
有人好喜歡吃鮑魚,能迫不及待地打開罐頭就用叉子取出一塊舉着啃,像吃玉米棒子似的一口一口地啃! 鮑魚切成細絲,加芫荽菜梗,入鍋爆炒,是下酒的一道好菜。
鮑魚切成丁,比骰子稍大一點的丁,加蝦子燴成羹,下酒送飯兼宜。
但是我吃鮑魚最得意的是一碗鮑魚面。
有一年冬天我遊沈陽,下榻友人家。
我有淩晨即起的習慣,見其廚師老王伏枕呻吟不勝其苦,問其故,知是胃痛,我乃投以随身攜帶的蘇打片,痛立止。
老王感激涕零,無以為報,立刻翻身而起,給我煮了一大碗面做早點,倉促間找不到做面的澆頭,在主人櫃櫥裡摸索出一罐主人舍不得吃的鮑魚,不由分說打開罐頭把一整罐鮑魚切成細絲,連原汁一起倒進鍋裡,煮出上尖的一大碗鮑魚面。
這是我一生沒有過的豪舉,用兩片蘇打換來一罐鮑魚煮一碗面!主人起來,隻聞到異香滿室,後來廉得其情,也隻好徒呼負負。
海參 海參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
但是幹貨,在烹調之前先要發開。
發海參的手續不簡單,需要很久時間(現在市場有現成發好的海參,從前是沒有的)。
所以從前家常菜裡沒有海參,隻有餐館裡或整桌席裡才得一見。
我一向以為外國人不吃海參,他們看見我們吃海參,一定以為我們不是嘴饞便是野蠻,連“海胡瓜”都不肯饒。
其實是我孤陋寡聞,外國人也吃海參,不過他們的吃法不同。
他們吃我們要刮去丢掉的海參裡面那一層皮,而我們吃他們所要丢掉的海參外面帶刺的厚厚一層膠質。
活的海參,我在外國的水族館裡看見過,各種顔色具備,黑的、白的、棕色的、斑駁的。
咕咕嚷嚷的,不好看。
鮮的海參,沒吃過。
因為海參并不太珍貴,所以在飯莊子裡所謂“海參席”乃是次等的席,次于所謂“魚翅席”、“燕翅席”。
在海參席裡,海參是主菜,通常是一大盤“趴爛海參”,名為趴爛,其實還是撲棱撲棱的居多。
如果用象牙筷子去夾,還不大容易平平安安地夾到嘴邊。
餐館裡的一道名菜“紅燒大烏”。
大烏就是黑色的體積特大的海參,又名烏參。
上好的海參要有刺,又叫刺參。
紅燒大烏以淮揚館子做得最好。
五十年前北平西長安街一連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淮揚館子,取名都叫什麼什麼“春”。
我記不得是哪一家備了,所做紅燒大烏特别好。
每一樣菜都用大小不同的瓷蓋碗。
這樣既可保溫又顯得美觀。
紅燒大烏上桌,茶房揭開碗蓋,赫然兩條大烏并排橫卧,把蓋碗擠得滿滿的。
吃這道菜不能用筷子,要使羹匙,像吃八寶飯似的一匙匙的挑取。
碗裡沒有配料,頂多有三五條冬筍。
但是汁漿很濃,裡面還羼有蝦子。
這道菜的妙處,不在味道,而是在對我們觸覺的滿足。
我們品嘗美味有時兼顧到觸覺。
紅燒大烏吃在嘴裡,有滑軟細膩的感覺,不是一味的爛,而是爛中保有一點酥脆的味道。
這道菜如果火候不到,則海參的韌性未除,隐隐然和齒牙作對,便非上乘了。
我離開北平之後還沒嘗過标準的海參。
涼拌海參又是一種吃法。
夏天誰都想吃一點涼的東西,酒席上四個冷葷,其實不冷,不如把四個冷葷免除,換上一大盤涼拌海參。
海參煮過冷卻,切成長長的細絲,越細越好,放進冰箱待用。
另外預備一小碗三和油(即醬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釋了的芝麻醬,一小碟蒜泥,上桌時把這配料澆在海參上拌勻,既涼且香,非常爽口,比裡肌絲拉皮好吃多了。
這是我先君傳授給我的吃法,屢試皆受歡迎。
蟹 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
當然我說的是河蟹,不是海蟹。
在台灣有人專程飛到香港去吃大閘蟹。
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從香港帶回了一簍螃蟹,分飨了我兩隻,得膏饞吻。
蟹不一定要大閘的,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陸上任何湖沼溪流,岸邊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産螃蟹。
在北平,在上海,小販擔着螃蟹滿街吆喚。
七尖八團,七月裡吃尖臍(雄),八月裡吃團臍(雌),那是蟹正肥的季節。
記得小時候在北平,每逢到了這個季節,家裡總要大吃幾頓,每人兩隻,一尖一團。
照例通知長發送五斤花雕全家共飲。
有蟹無酒,那是大殺風景的事。
《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我們雖然沒有那樣狂,也很覺得樂陶陶了。
母親對我們說,她小時候在杭州家裡吃螃蟹,要慢條斯理,細吹細打,一點蟹肉都不能糟蹋,食畢要把破碎的蟹殼放在戥子上稱一下,看誰的一份兒分量輕,表示吃得最幹淨,有獎。
我心粗氣浮,沒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總是棄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
每次食畢,母親教我們到後院采擇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氣。
在餐館裡吃“炒蟹肉”,南人稱炒蟹粉,有肉有黃,免得自己剝殼,吃起來痛快,味道就差多了。
西餐館把蟹肉剝出來,填在蟹匡裡(蟹匡即蟹殼)烤,那種吃法别緻,也索然寡味。
食蟹而不失原味的唯一方法是放在籠屜裡整隻的蒸。
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處是前門外肉市正陽樓。
他家的蟹特大而肥,從天津運到北平的大批蟹,到車站開包,正陽樓先下手挑揀其中最肥大者,比普通擺在市場或擔販手中者可以大一倍有餘,我不知道他是怎樣獲得這一特權的。
蟹到店中畜在大缸裡,澆雞蛋白催肥,一兩天後才應客。
我曾掀開缸蓋看過,滿缸的蛋白泡沫。
食客每人一份小木槌小木墊,黃楊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剝之勞。
我們因為是老主顧,夥計送了我們好幾副這樣的工具。
這個夥計還有一個絕招,能吃活蟹,請他表演他也不辭。
他取來一隻活蟹,兩指掐住蟹匡,任它雙螯亂舞,輕輕把臍掰開,咔嚓一聲把蟹殼揭開,然後扯碎入口大嚼。
看得人無不心驚。
據他說味極美,想來也和吃炝活蝦差不多。
在正陽樓吃蟹,每客一尖一團足矣,然後補上一碟烤羊肉夾燒餅而食之,酒足飯飽。
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這碗湯妙趣無窮,高湯一碗煮沸,投下剝好了的蟹螯七八塊,立即起鍋注在碗内,撒上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了的回鍋老油條。
除了這一味汆大甲,沒有任何别的羹湯可以壓得住這一餐飯的陣腳。
以蒸蟹始,以大甲湯終,前後照應,猶如一篇起承轉合的文章。
蟹黃蟹肉有許多種吃法,燒白菜、燒魚唇、燒魚翅,都可以。
蟹黃燒賣則尤其可口,唯必須真有蟹黃蟹肉放在餡内才好,不是一兩小塊蟹黃擺在外面做樣子的。
蟹肉可以腌後收藏起來,是為蟹胥,俗名為蟹醬,這是我們古已有之的美味。
《周禮·天官·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青州在山東,我在山東住過,卻不曾吃過青州蟹胥,但是我有一位家在蕪湖的同學,他從家鄉帶了一小壇蟹醬給我。
打開壇子,黃澄澄的蟹油一層,香氣撲鼻。
一碗陽春面,加進一兩匙蟹醬,豈止是“清水變雞湯”? 海蟹雖然味較差,但是個子粗大,肉多。
從前我乘船路過煙台威海衛,停泊之後,舢闆雲集,大半是販賣螃蟹和大蝦的。
都是煮熟了的。
價錢便宜,買來就可以吃。
雖然微有腥氣,聊勝于無。
生平吃海蟹最滿意的一次,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安哲利斯港的碼頭附近,買得兩隻巨蟹,碩大無朋,從冰櫃裡取出,卻十分新鮮,也是煮熟了的,一家人乘等候輪渡之便,在車上分而食之,味甚鮮美,和河蟹相比各有千秋,這一次的享受至今難忘。
陸放翁詩:“磊落金盤薦糖蟹。
”我不知道螃蟹可以加糖。
可是古人記載确有其事。
《清異錄》:“炀帝幸江州,吳中貢糖蟹。
”《夢溪筆談》:“大業中,吳郡貢蜜蟹二千頭。
……又何胤嗜糖蟹。
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于北俗也。
”如今北人沒有這種風俗,至少我沒有吃過甜螃蟹,我隻吃過南人的醉蟹,真鹹!螃蟹蘸姜醋,是标準的吃法,常有人在醋裡加糖,變成酸甜的味道,怪! 黃魚 黃魚,或黃花魚,正式名稱是石首魚,因為頭裡有兩塊骨頭其硬如石。
我國近海皆有産,金門澎湖一帶的尤其肥大,幾乎四季不絕。
《本草集解·志》曰:“石首魚出水能鳴,夜視有光,頭中有石,如棋子。
一種野鴨頭中有石,雲是此魚所化。
”這是胡扯。
黃魚怎會變野鴨? 黃魚有一定的汛季,在平津一帶,春夏之交是黃魚上市的時候。
到這時候,幾乎家家都大吃黃魚。
我家的習慣,是焖煮黃魚一大鍋,加入一些肉片,無數的整顆的大蒜瓣,加醬油,這時節正是我們後院一棵花椒樹發芽抽葉的當兒,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鍋裡一起煮。
不分老幼,每人分得兩尾,各個吃得笑逐顔開。
同時必定備有烙餅,撕碎了蘸着魚湯吃,美不可言。
在台灣随時有黃魚吃,但是那鮮花椒芽哪裡去找?黃魚湯裡煮過的蒜瓣花椒芽都特别好吃。
北平胡同裡賣豬頭肉的小販,口裡吆喚着“面筋喲”,他斜背着的紅漆木盒裡卻是豬腸肝肚豬頭肉,而你喊他的時候必須是:“賣熏魚兒的!”因為有時候他确是有熏黃魚賣。
五六寸長的小黃魚,插在竹箋子上,熏得黃黃的,香味撲鼻。
因為黃魚季節短,一年中難得吃到幾次這樣的熏黃魚。
黃魚曬幹了就是白鲞。
黃魚的鳔曬幹就是所謂“魚肚”。
魚肚在溫油鍋裡慢慢發開,在涼水裡浸,松泡如海綿狀,“蟹黃燒魚肚”是一道名肴。
可惜餐館時常以假亂真,用炸豬肉皮冒充魚肚,行家很容易分辨。
館子裡做黃魚,最令我難忘的是北平前門外楊梅竹斜街春華樓所做的松鼠黃魚。
春華樓是比較晚起的江浙館,我在二十年代期間常去小酌,那地方有一特色,每間雅座都布滿張大千的畫作。
飯前飯後可以賞畫。
松鼠黃魚是取尺許黃魚一尾或兩尾,去頭去尾複抽出其脊骨。
黃魚本來刺不多,抽掉脊骨便完全是肉了。
把魚扭成麻花形,裹上雞蛋面糊,下油鍋炸,取出澆汁,彎曲之狀真有幾分像是松鼠。
以後在别處吃到的松鼠黃魚,多半不像松鼠,而且澆上糖醋汁,大為離譜。
此地前些年奎元館以杭州的黃魚面為号召,品嘗之餘大失所望。
碗中不見黃魚。
幹貝 幹貝應作乾貝,正式名稱是江珧柱,亦作江瑤柱。
瑤亦作鳐。
一般簡寫都作幹貝了。
幹貝是貝屬,也就是蚌的一類。
軟體動物有兩片貝殼,薄而大。
司貝殼啟閉的肉柱二,一在殼之中央,比較粗大,在前方者較小。
這肉柱取下曬幹便是幹貝。
新鮮的江瑤柱,我在大陸上沒有吃過。
在美國東西海岸的海鮮店裡,炸江瑤柱是普通的食品之一。
美國人吃法簡單,許是隻會油炸。
油炸江瑤柱,塊頭相當大,裹以面糊,炸得焦焦黃黃的,也很可口。
嫩嫩的,不似我們的幹貝之愈咀嚼愈有味。
江瑤柱産在何處,我不知道。
陸遊《老學庵筆記》:“明州江瑤柱有二種,大者江瑤,小者沙瑤,可種,逾年則成江瑤矣。
”明州在今之浙江省。
是不是浙江乃産江瑤柱的地方之一? 蘇東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似聞江鳐斫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
”有注:“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
”看這位老饕,“吃一看二眼觀三”,有荔枝吃,還想到江瑤柱與河豚魚!他所說的似是新鮮的江瑤柱,不是幹貝。
幹貝的吃法很多。
因是幹貨,須先發開。
用水發不如用黃酒發。
東安市場裡的潤明樓也有“沙鍋翅根”,鍋較小,翅根較碎,近于平民食物,比我們台灣食攤上的魚翅羹略勝一籌而已。
唐魯孫先生是飲食名家,在“吃在北平”文裡說:“北方館子可以說不會做魚翅,所以也就沒有什麼人愛吃魚翅,但是南方人可就不同了,講究吃的主兒十有八九愛吃翅子,祯元館為迎合顧客心理,請了一位南方大師傅擅長燒魚翅。
不久,祯元館的‘紅燒翅根’,物美價廉,就大行其道,每天隻做五十碗賣完為止。
”确是實情。
最會做魚翅的是廣東人,尤其是廣東的富戶人家所做的魚翅。
譚組庵先生家的廚師曹四做的魚翅是出了名的,他的這一項手藝還是來自廣東。
據葉公超先生告訴我,廣東的富戶幾乎家家擁有三房四妾,每位姨太太都有一兩手烹調絕技,每逢老爺請客,每位姨太太親操刀俎,使出渾身解數,精制一兩樣菜色,湊起來就是一桌上好的酒席,其中少不了魚翅鮑魚之類。
他的話不假,因為番禺葉氏就是那樣的一個大戶人家。
北平的“譚家菜”,與譚組庵無關,譚家菜是廣東人譚篆青家的菜。
譚在平綏路做事。
譚家在西單牌樓機織衛,普普通通的住宅房子,院子不大,書房一間算是招待客人的雅座。
每天隻做兩桌菜,約須十天前預定。
最奇怪的是每桌要為主人譚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貴賓應酬一番。
不過這一規定到了抗戰前幾年已不再能維持。
“談笑有鴻儒”的場面難得一見了。
魚翅确實是做得出色,大盤子,盛得滿,味濃而不見配料,而且煨得酥爛無比。
當時的價錢是百元一桌。
也是譚家的姨太太下廚。
吃魚翅于紅燒清蒸之外還有幹炒的一法,名為“木樨魚翅”,餘三十八年夏初履台灣,蒙某公司總經理的“便飯”招待,第一道菜就是木樨魚翅,所謂木樨即雞蛋之别名。
撕魚翅為細絲,裹以雞蛋拌勻,入油鍋爆炒,炒得松松泡泡,放在盤内堆成高高的一個尖塔,每人盛一兩飯盤,像吃蛋炒飯一般而大嚼。
我吃過木樨魚翅,沒見過這樣大量的供應,所以印象很深。
魚翅産自廣東以及日本印度等處,但是台灣也産魚翅。
大家隻知道本省的前鎮與茄萣兩漁港是捕獲烏魚加工的地方,不知也是魚翅的加工中心。
在那裡有大批的煮熟的魚翅攤在地上曬。
大翅一台斤約值五百到一千元。
本地菜市出售的發好了的魚翅都是本地貨。
鮑魚 鮑魚的原意是臭腌魚。
《史記·秦始皇本紀》:“會暑,上辒車臭,乃诏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就是以鮑魚掩蓋屍臭的意思。
我現在所要談的不是這個鮑魚。
鮑魚是石決明的俗稱。
亦稱為鳆魚。
鳆實非魚,乃有介殼之軟體動物,常吸着于海水中的礁石之上,賴食藻類為生。
殼之外緣有呼吸孔若幹列成一排。
我們此地所謂“九孔”就是鮑魚一類。
從前人所謂“如入鮑魚之肆”,形容其臭不可聞,今則提起鮑魚無不賞其味美。
新鮮的九孔,海鮮店到處有售,其味之鮮美在蚌類之中獨樹一幟。
但是比起曬幹了的廣東之紫鮑,以及裝了罐頭的熟鮑魚,尚不能同日而語。
新鮮鮑魚嫩而香,制煉過的鮑魚味較厚而醇。
廣東烹調一向以紅燒魚翅及紅燒鮑脯為号召,确有其獨到之處。
紫鮑塊頭很大,厚而結實,拿在手裡沉甸甸的。
烹制之後,雖然仍有韌性,但滋味非凡,比吃熊掌要好得多。
我認識一位廣東僑生,帶有一些紫鮑,他患癌不治,臨終以其所藏剩餘之鮑魚見贻,我睹物傷逝,不忍食之,棄置冰箱經年,終于清理舊物,不得已而試烹制之。
也許是發得不好,也許是火候不對,結果是勉強下咽,糟蹋了東西。
可見烹饪一道非利巴所能為。
罐頭的鮑魚,以我所知有日本的和墨西哥的兩種,各有千秋。
日本的鮑魚個子小些,顔色淡些,一罐可能有三五個還不止。
質地較為細嫩。
墨西哥的罐頭在美國暢銷,品質不齊,有人在标簽上可以看出貨色的高低,想來是有人粗制濫造冒用名牌。
罐頭鮑魚是熟的,切成薄片是一道上好的冷葷,若是配上罐頭龍須菜,便是絕妙的一道雙拼。
有人好喜歡吃鮑魚,能迫不及待地打開罐頭就用叉子取出一塊舉着啃,像吃玉米棒子似的一口一口地啃! 鮑魚切成細絲,加芫荽菜梗,入鍋爆炒,是下酒的一道好菜。
鮑魚切成丁,比骰子稍大一點的丁,加蝦子燴成羹,下酒送飯兼宜。
但是我吃鮑魚最得意的是一碗鮑魚面。
有一年冬天我遊沈陽,下榻友人家。
我有淩晨即起的習慣,見其廚師老王伏枕呻吟不勝其苦,問其故,知是胃痛,我乃投以随身攜帶的蘇打片,痛立止。
老王感激涕零,無以為報,立刻翻身而起,給我煮了一大碗面做早點,倉促間找不到做面的澆頭,在主人櫃櫥裡摸索出一罐主人舍不得吃的鮑魚,不由分說打開罐頭把一整罐鮑魚切成細絲,連原汁一起倒進鍋裡,煮出上尖的一大碗鮑魚面。
這是我一生沒有過的豪舉,用兩片蘇打換來一罐鮑魚煮一碗面!主人起來,隻聞到異香滿室,後來廉得其情,也隻好徒呼負負。
海參 海參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
但是幹貨,在烹調之前先要發開。
發海參的手續不簡單,需要很久時間(現在市場有現成發好的海參,從前是沒有的)。
所以從前家常菜裡沒有海參,隻有餐館裡或整桌席裡才得一見。
我一向以為外國人不吃海參,他們看見我們吃海參,一定以為我們不是嘴饞便是野蠻,連“海胡瓜”都不肯饒。
其實是我孤陋寡聞,外國人也吃海參,不過他們的吃法不同。
他們吃我們要刮去丢掉的海參裡面那一層皮,而我們吃他們所要丢掉的海參外面帶刺的厚厚一層膠質。
活的海參,我在外國的水族館裡看見過,各種顔色具備,黑的、白的、棕色的、斑駁的。
咕咕嚷嚷的,不好看。
鮮的海參,沒吃過。
因為海參并不太珍貴,所以在飯莊子裡所謂“海參席”乃是次等的席,次于所謂“魚翅席”、“燕翅席”。
在海參席裡,海參是主菜,通常是一大盤“趴爛海參”,名為趴爛,其實還是撲棱撲棱的居多。
如果用象牙筷子去夾,還不大容易平平安安地夾到嘴邊。
餐館裡的一道名菜“紅燒大烏”。
大烏就是黑色的體積特大的海參,又名烏參。
上好的海參要有刺,又叫刺參。
紅燒大烏以淮揚館子做得最好。
五十年前北平西長安街一連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淮揚館子,取名都叫什麼什麼“春”。
我記不得是哪一家備了,所做紅燒大烏特别好。
每一樣菜都用大小不同的瓷蓋碗。
這樣既可保溫又顯得美觀。
紅燒大烏上桌,茶房揭開碗蓋,赫然兩條大烏并排橫卧,把蓋碗擠得滿滿的。
吃這道菜不能用筷子,要使羹匙,像吃八寶飯似的一匙匙的挑取。
碗裡沒有配料,頂多有三五條冬筍。
但是汁漿很濃,裡面還羼有蝦子。
這道菜的妙處,不在味道,而是在對我們觸覺的滿足。
我們品嘗美味有時兼顧到觸覺。
紅燒大烏吃在嘴裡,有滑軟細膩的感覺,不是一味的爛,而是爛中保有一點酥脆的味道。
這道菜如果火候不到,則海參的韌性未除,隐隐然和齒牙作對,便非上乘了。
我離開北平之後還沒嘗過标準的海參。
涼拌海參又是一種吃法。
夏天誰都想吃一點涼的東西,酒席上四個冷葷,其實不冷,不如把四個冷葷免除,換上一大盤涼拌海參。
海參煮過冷卻,切成長長的細絲,越細越好,放進冰箱待用。
另外預備一小碗三和油(即醬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釋了的芝麻醬,一小碟蒜泥,上桌時把這配料澆在海參上拌勻,既涼且香,非常爽口,比裡肌絲拉皮好吃多了。
這是我先君傳授給我的吃法,屢試皆受歡迎。
蟹 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
當然我說的是河蟹,不是海蟹。
在台灣有人專程飛到香港去吃大閘蟹。
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從香港帶回了一簍螃蟹,分飨了我兩隻,得膏饞吻。
蟹不一定要大閘的,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陸上任何湖沼溪流,岸邊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産螃蟹。
在北平,在上海,小販擔着螃蟹滿街吆喚。
七尖八團,七月裡吃尖臍(雄),八月裡吃團臍(雌),那是蟹正肥的季節。
記得小時候在北平,每逢到了這個季節,家裡總要大吃幾頓,每人兩隻,一尖一團。
照例通知長發送五斤花雕全家共飲。
有蟹無酒,那是大殺風景的事。
《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我們雖然沒有那樣狂,也很覺得樂陶陶了。
母親對我們說,她小時候在杭州家裡吃螃蟹,要慢條斯理,細吹細打,一點蟹肉都不能糟蹋,食畢要把破碎的蟹殼放在戥子上稱一下,看誰的一份兒分量輕,表示吃得最幹淨,有獎。
我心粗氣浮,沒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總是棄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
每次食畢,母親教我們到後院采擇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氣。
在餐館裡吃“炒蟹肉”,南人稱炒蟹粉,有肉有黃,免得自己剝殼,吃起來痛快,味道就差多了。
西餐館把蟹肉剝出來,填在蟹匡裡(蟹匡即蟹殼)烤,那種吃法别緻,也索然寡味。
食蟹而不失原味的唯一方法是放在籠屜裡整隻的蒸。
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處是前門外肉市正陽樓。
他家的蟹特大而肥,從天津運到北平的大批蟹,到車站開包,正陽樓先下手挑揀其中最肥大者,比普通擺在市場或擔販手中者可以大一倍有餘,我不知道他是怎樣獲得這一特權的。
蟹到店中畜在大缸裡,澆雞蛋白催肥,一兩天後才應客。
我曾掀開缸蓋看過,滿缸的蛋白泡沫。
食客每人一份小木槌小木墊,黃楊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剝之勞。
我們因為是老主顧,夥計送了我們好幾副這樣的工具。
這個夥計還有一個絕招,能吃活蟹,請他表演他也不辭。
他取來一隻活蟹,兩指掐住蟹匡,任它雙螯亂舞,輕輕把臍掰開,咔嚓一聲把蟹殼揭開,然後扯碎入口大嚼。
看得人無不心驚。
據他說味極美,想來也和吃炝活蝦差不多。
在正陽樓吃蟹,每客一尖一團足矣,然後補上一碟烤羊肉夾燒餅而食之,酒足飯飽。
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這碗湯妙趣無窮,高湯一碗煮沸,投下剝好了的蟹螯七八塊,立即起鍋注在碗内,撒上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了的回鍋老油條。
除了這一味汆大甲,沒有任何别的羹湯可以壓得住這一餐飯的陣腳。
以蒸蟹始,以大甲湯終,前後照應,猶如一篇起承轉合的文章。
蟹黃蟹肉有許多種吃法,燒白菜、燒魚唇、燒魚翅,都可以。
蟹黃燒賣則尤其可口,唯必須真有蟹黃蟹肉放在餡内才好,不是一兩小塊蟹黃擺在外面做樣子的。
蟹肉可以腌後收藏起來,是為蟹胥,俗名為蟹醬,這是我們古已有之的美味。
《周禮·天官·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青州在山東,我在山東住過,卻不曾吃過青州蟹胥,但是我有一位家在蕪湖的同學,他從家鄉帶了一小壇蟹醬給我。
打開壇子,黃澄澄的蟹油一層,香氣撲鼻。
一碗陽春面,加進一兩匙蟹醬,豈止是“清水變雞湯”? 海蟹雖然味較差,但是個子粗大,肉多。
從前我乘船路過煙台威海衛,停泊之後,舢闆雲集,大半是販賣螃蟹和大蝦的。
都是煮熟了的。
價錢便宜,買來就可以吃。
雖然微有腥氣,聊勝于無。
生平吃海蟹最滿意的一次,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安哲利斯港的碼頭附近,買得兩隻巨蟹,碩大無朋,從冰櫃裡取出,卻十分新鮮,也是煮熟了的,一家人乘等候輪渡之便,在車上分而食之,味甚鮮美,和河蟹相比各有千秋,這一次的享受至今難忘。
陸放翁詩:“磊落金盤薦糖蟹。
”我不知道螃蟹可以加糖。
可是古人記載确有其事。
《清異錄》:“炀帝幸江州,吳中貢糖蟹。
”《夢溪筆談》:“大業中,吳郡貢蜜蟹二千頭。
……又何胤嗜糖蟹。
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于北俗也。
”如今北人沒有這種風俗,至少我沒有吃過甜螃蟹,我隻吃過南人的醉蟹,真鹹!螃蟹蘸姜醋,是标準的吃法,常有人在醋裡加糖,變成酸甜的味道,怪! 黃魚 黃魚,或黃花魚,正式名稱是石首魚,因為頭裡有兩塊骨頭其硬如石。
我國近海皆有産,金門澎湖一帶的尤其肥大,幾乎四季不絕。
《本草集解·志》曰:“石首魚出水能鳴,夜視有光,頭中有石,如棋子。
一種野鴨頭中有石,雲是此魚所化。
”這是胡扯。
黃魚怎會變野鴨? 黃魚有一定的汛季,在平津一帶,春夏之交是黃魚上市的時候。
到這時候,幾乎家家都大吃黃魚。
我家的習慣,是焖煮黃魚一大鍋,加入一些肉片,無數的整顆的大蒜瓣,加醬油,這時節正是我們後院一棵花椒樹發芽抽葉的當兒,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鍋裡一起煮。
不分老幼,每人分得兩尾,各個吃得笑逐顔開。
同時必定備有烙餅,撕碎了蘸着魚湯吃,美不可言。
在台灣随時有黃魚吃,但是那鮮花椒芽哪裡去找?黃魚湯裡煮過的蒜瓣花椒芽都特别好吃。
北平胡同裡賣豬頭肉的小販,口裡吆喚着“面筋喲”,他斜背着的紅漆木盒裡卻是豬腸肝肚豬頭肉,而你喊他的時候必須是:“賣熏魚兒的!”因為有時候他确是有熏黃魚賣。
五六寸長的小黃魚,插在竹箋子上,熏得黃黃的,香味撲鼻。
因為黃魚季節短,一年中難得吃到幾次這樣的熏黃魚。
黃魚曬幹了就是白鲞。
黃魚的鳔曬幹就是所謂“魚肚”。
魚肚在溫油鍋裡慢慢發開,在涼水裡浸,松泡如海綿狀,“蟹黃燒魚肚”是一道名肴。
可惜餐館時常以假亂真,用炸豬肉皮冒充魚肚,行家很容易分辨。
館子裡做黃魚,最令我難忘的是北平前門外楊梅竹斜街春華樓所做的松鼠黃魚。
春華樓是比較晚起的江浙館,我在二十年代期間常去小酌,那地方有一特色,每間雅座都布滿張大千的畫作。
飯前飯後可以賞畫。
松鼠黃魚是取尺許黃魚一尾或兩尾,去頭去尾複抽出其脊骨。
黃魚本來刺不多,抽掉脊骨便完全是肉了。
把魚扭成麻花形,裹上雞蛋面糊,下油鍋炸,取出澆汁,彎曲之狀真有幾分像是松鼠。
以後在别處吃到的松鼠黃魚,多半不像松鼠,而且澆上糖醋汁,大為離譜。
此地前些年奎元館以杭州的黃魚面為号召,品嘗之餘大失所望。
碗中不見黃魚。
幹貝 幹貝應作乾貝,正式名稱是江珧柱,亦作江瑤柱。
瑤亦作鳐。
一般簡寫都作幹貝了。
幹貝是貝屬,也就是蚌的一類。
軟體動物有兩片貝殼,薄而大。
司貝殼啟閉的肉柱二,一在殼之中央,比較粗大,在前方者較小。
這肉柱取下曬幹便是幹貝。
新鮮的江瑤柱,我在大陸上沒有吃過。
在美國東西海岸的海鮮店裡,炸江瑤柱是普通的食品之一。
美國人吃法簡單,許是隻會油炸。
油炸江瑤柱,塊頭相當大,裹以面糊,炸得焦焦黃黃的,也很可口。
嫩嫩的,不似我們的幹貝之愈咀嚼愈有味。
江瑤柱産在何處,我不知道。
陸遊《老學庵筆記》:“明州江瑤柱有二種,大者江瑤,小者沙瑤,可種,逾年則成江瑤矣。
”明州在今之浙江省。
是不是浙江乃産江瑤柱的地方之一? 蘇東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似聞江鳐斫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
”有注:“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
”看這位老饕,“吃一看二眼觀三”,有荔枝吃,還想到江瑤柱與河豚魚!他所說的似是新鮮的江瑤柱,不是幹貝。
幹貝的吃法很多。
因是幹貨,須先發開。
用水發不如用黃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