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關燈
小
中
大
西施舌
郁達夫一九三六年有《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記西施舌雲:
《閩小記》裡所說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鮮,以雞湯煮得适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閩小記》是清初周亮工宦遊閩垣時所作的筆記。
西施舌屬于貝類,似蛏而小,似蛤而長,并不是蚌。
産淺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
其殼約長十五公分,作長橢圓形,水管特長而色白,常伸出殼外,其狀如舌,故名西施舌。
初到閩省的人,嘗到西施舌,莫不驚為美味。
其實西施舌并不限于閩省一地。
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島以至閩台,凡淺海中皆産之。
清張焘《津門雜記》錄詩一首詠西施舌: 燈火樓台一望開, 放杯那惜倒金罍。
朝來飽啖西施舌, 不負津門鼓棹來。
詩不見佳,但亦可見他的興緻不淺。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席上,一大碗清湯,浮着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但覺未免唐突西施。
高湯氽西施舌,蓋僅取其舌狀之水管部分。
若郁達夫所謂“長圓的蚌肉”,顯系整個的西施舌之軟體全入釜中。
現下台灣海鮮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個一塊塊軟肉上桌,較之專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裡計。
郁氏盛譽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個的西施舌則形實不雅,豈不有負其名? 醋熘魚 清梁晉竹《兩般秋雨庵随筆》: 西湖醋熘魚,相傳是宋五嫂遺制,近則工料簡潘,直不見其佳處。
然名留刀匕,四遠皆知。
番禺方橡枰孝廉恒泰“西湖詞”雲: 小泊湖邊五柳居, 當筵舉網得鮮魚, 味酸最愛銀刀繪, 河鯉河鲂總不如。
梁晉竹是清道光時人,距今不到二百年,他已感歎當時的西湖醋熘魚之徒有虛名。
宋五嫂的手藝,吾固不得而知,但是七十年前侍先君遊杭,在樓外樓嘗到的醋熘魚,仍驚歎其鮮美,嗣後每過西湖辄登樓一膏饞吻。
樓在湖邊,憑窗可見巨簍系小舟,簍中畜魚待烹,固不必舉網得魚。
普通選用青魚,即草魚,魚長不過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過後沃以沸湯,熟即起鍋,勾芡調汁,澆在魚上,即可上桌。
醋熘魚當然是汁裡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許醬油,亦不能多加。
汁不要多,也不要濃,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
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蔥絲,更絕對不可加糖。
如此方能保持現殺活魚之原味。
現時一般餐廳,多标榜西湖醋熘魚,與原來風味相去甚遠。
往往是濃汁滿溢,大量加糖,無複清淡之緻。
兩做魚 常聽人說北方人不善食魚,因為北方河流少,魚也就不多。
我認識一位蒙古貴族,除了糟溜魚片之外,從不食魚;清蒸鲥魚,幹燒鲫魚,他不屑一顧,他生怕骨鲠刺喉。
可是亦不盡然。
不久以前我請一位廣東朋友吃石門鯉魚,居然談笑間一根大刺橫鲠在喉,喝醋吞饅頭都不收效,隻好到醫院行手術。
以後他大概隻能吃“滑魚球”了。
我又有一位江西同學,他最會吃魚,一見魚脍上桌便不停下箸,來不及剔吐魚刺,伸出舌頭往嘴邊一送,便一根根魚刺貼在嘴角上,積滿一把才用手抹去。
可見食魚之巧拙,與省籍無關,不分南北。
《詩經·陳風》:“豈其食魚,必河之鲂?”“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河就是黃河。
鲂味腴美,《本草綱目》說“鲂魚處處有之”。
漢沔固盛産,黃河裡也有。
鯉魚就更不必說。
跳龍門的就是鯉魚。
馮谖齊人,彈铗歎食無魚,孟嘗君就給他魚吃,大概就是黃河鯉了。
提起黃河鯉,實在是大大有名。
黃河自古時常泛濫,七次改道,為一大災害,治黃乃成曆朝大事。
清代置河道總督管理其事,動員人衆,斥付巨資,成為大家豔羨的肥缺。
從事河工者乃窮極奢侈,飲食一道自然精益求精。
于是豫菜乃能于餐館業中獨樹一幟。
全國各地皆有魚産,松花江的白魚、津沽的銀魚、近海的石首魚、松江之鲈、長江之鲥、江淮之鲴、遠洋之鲳……無不佳美,難分軒轾。
黃河鯉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豫菜以開封為中心,洛陽亦差堪颉颃。
到豫菜館吃飯,櫃上先敬上一碗開口湯,湯清而味美。
點菜則少不得黃河鯉。
一尺多長的活魚,歡蹦亂跳,夥計當着客人面前把魚猛擲觸地,活活摔死。
魚的做法很多,我最欣賞清炸醬汁兩做,一魚兩吃,十分經濟。
清炸魚說來簡單,實則可以考驗廚師使油的手藝。
使油要懂得沸油、熱油、溫油的分别。
有時候做一道菜,要轉變油的溫度。
炸魚要用豬油,炸出來色澤好,用菜油則易焦。
魚剖為兩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縱橫細切而不切斷。
入熱油炸之,不需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黃,魚肉一塊塊地裂開,看樣子就引人入勝。
撒上花椒鹽上桌。
常見有些他處的餐館作清炸魚,魚的身份是無可奈何的事,隻要是活魚就可以入選了,但是刀法太不講究,切條切塊大小不一,魚刺亦多橫斷,最壞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層面糊。
兩做魚另一半醬汁,比較簡單,整塊的魚嫩熟之後澆上醬汁即可,唯汁宜稠而不黏,鹹而不甜。
要撒姜末,不需别的佐料。
生炒鳝魚絲 鳝為我國特産。
正寫是鱓,鳝為俗字。
一名曰。
《山海經·北山經》:“姑灌之山,湖灌之水出焉,其中多。
”鳝魚各地皆有生産,腹作黃色,故曰贊鳝,淺水泥塘以至稻田,到處都有。
鳝魚的樣子有些可怕,像蛇,像水蛇,遍體無鱗,而又渾身裹着一層黏液,滑溜溜的,因此有人怕吃它。
我小時看廚師宰鳝魚,印象深刻。
鳝魚是放在院中大水缸裡的,鳝魚一條條在水中直立,探頭到水面吸空氣,抓它很容易,手到擒來。
因為它黏,所以要用抹布裹着它才能抓得牢。
用一根大鐵釘把鳝魚頭部仰着釘牢在砧闆上,然後順着它的肚皮用尖刀直劃,取出髒腑,再取出脊骨,皮上黏液當然要用鹽搓掉。
血淋淋的一道殺宰手續,看得人心驚膽戰。
《顔氏家訓·歸心》:“江陵劉氏,以賣鳝羹為業,後生一子,頭是鳍,以下方為人耳。
”蓬池大師放生文注:“杭州湖墅于氏者,有鄰家被盜,女送鳝魚十尾,為母問安,蓄甕中,忘之矣。
一夕,夢黃衣尖帽者十人,長跪乞命,覺而疑之,蔔諸術人,曰:‘當有生求放耳。
’遍索室内,則甕有巨鳝在焉,數之正十,大驚,放之,時萬曆九年事也。
”信有因果之說,遂作放生之論。
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
在北方隻有河南餐館賣鳝魚。
山東館沒有這一項。
食客到山東館子點鳝魚,是外行。
河南館作鳝魚,我最欣賞的是生炒鳝魚絲。
鳝魚切絲,一兩寸長,豬油旺火爆炒,加進少許芫荽,加鹽,不需其他任何配料。
這樣炒出來的鳝魚,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極可口,不失鳝魚本味。
另一做法是黃焖鳝魚段,切成四方塊,加一大把整的蒜瓣進去,加醬油,焖爛,汁要濃。
這樣做出來的鳝魚是酥軟的,别有風味。
淮揚館子也善作鳝魚,其中“炝虎尾”一色極為佳美。
把鳝魚切成四五寸長的寬條,像老虎尾巴一樣,一上略寬,下尖細,如果全是截自鳝魚尾巴,則更妙。
以沸湯煮熟之後即撈起,一條條地在碗内排列整齊,澆上預先備好麻油醬油料酒的湯汁,冷卻後,再撒上大量的搗碎了的蒜(不是蒜泥)。
宜冷食。
樣子有一點吓人,但是味美。
至于炒鳝糊,或加粉絲墊底名之為軟兜帶粉。
那鳝魚雖名為炒,卻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後再炒,已經十分油膩。
上桌之後侍者還要手持一隻又黑又髒的搪瓷碗(希望不是漱口杯),澆上一股子沸開的油,咝啦一聲,油直冒泡,然後就有熱心人用筷子亂攪拌一陣,還有熱心人猛撒胡椒粉。
那鳝魚當中時常羼上大量筍絲茭白絲之類,有喧賓奪主之勢。
遇到這種場面,就不能不令人懷念生炒鳝魚絲了。
在萬華吃海鮮,有一家招牌大書生炒鳝魚絲,實際上還是熟炒。
我曾問過一家北方名館主人,為什麼不試做生炒鳝絲,他說此地沒有又粗又壯的巨鳝,切不出絲。
也許他說得對,在市場裡是很難遇到夠尺寸的黃鳝。
江浙的爆鳝過橋面,令我懷想不已。
爆鳝是炸過的鳝魚條,然後用醬油焖,加相當多的糖。
這種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連汁倒在面上,香極了。
所說某處有所謂全鳝席,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
想來原則上和全鴨席差不多,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取勝。
全鴨席我是見過的——拌鴨掌、糟鴨片、燴鴨條、糟蒸鴨肝、燴鴨胰、黃焖鴨塊、姜芽炒鴨片、燴鴨舌,最後是挂爐燒鴨。
全鳝席當然也是類似的做法。
這是噱頭,知味者恐怕未必以為然,因為吃東西如配方,也要君臣佐使,搭配平衡。
炝青蛤 北人不大吃帶殼的軟體動物,不是不吃,是不似南人之普遍嘈食。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慶曆中,群學士會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今饔人烹之,久且不至。
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
’坐客莫不大笑。
”沈括,宋時人,當時可能有過這樣的一個饔人鬧過這樣的一個笑話。
北平山東餐館裡,有一道有名的菜“炝青蛤”。
所謂青蛤,一寸來長,殼面作淡青色,平滑潔淨,肉微呈黃色,在蛤類中比較最具幹淨相。
做法簡單,先在沸水中燙過,然後掰開貝殼,一個個的都仰列在盤裡,放入料酒姜末胡椒粉,即可上桌,為上好的佐酒之物。
另一吃法是“芙蓉青蛤”,所謂芙蓉就是蒸蛋羹,蒸到半熟時把剝好的青蛤肉擺在表面上,再蒸片刻即得。
也有不剝蛤肉,整個青蛤帶殼投在蛋裡去蒸的。
這種帶殼蒸的辦法,似嫌粗豪,但是也有人說非如此不過瘾。
青蛤在家裡也可以吃,做法簡單,不過在北方吃東西多按季節。
春夏之交,黃魚大頭魚上市,也就是吃蛤蜊的旺季。
我記得先君在世的時候,照例要到供應水産最為豐富的東單牌樓菜市采購青蛤,一買就是滿滿一麻袋,足足有好幾十斤,幾乎一個人都提不動,運回家來供我們大嚼。
先是浸蛤于水,過一晝夜而泥沙吐盡。
聽人說,水裡若是滴上一些麻油,則泥沙吐得更快更幹淨。
我沒有試過。
蛤雖味鮮,不宜多食,但是我的二姊曾有一頓吃下一百二十個青蛤的記錄。
大家這樣狂吃一頓,一年之内不作再吃想矣。
在台灣我沒有吃到過青蛤。
著名的食物“蚵仔煎”,蚵仔是台語,實即牡蛎,亦即蚝。
這種東西甯波一帶盛産。
剝出來的肉,名為蛎黃。
李時珍《本草》:“南海人,食其肉,謂之蛎黃。
”其實蛎黃亦不限于南海。
東北人喜歡吃的白肉酸菜火鍋,即往往投入一盤蛎黃,使湯味格外鮮美。
此地其他貝類,如哈螞、蚋、海瓜子,大部分都是醬油湯子裡泡着,鹹滋滋的,失去鮮味不少。
蚶子是南方普遍食物,人工培養蚶子的地方名為蚶田。
清《一統志》:“莆田縣東七十裡大海上,有蚶田四百頃。
”規模好大!蚶子用開水一燙,掰開加三合油加姜末就可以吃,殼裡漾着血水,故名血蚶。
我看見那血水,心裡不舒服,再想到上海弄堂裡每天清早刷馬桶的人,用竹帚蚶子殼嘩啦嘩啦攪得震天響,看着蚶子就更不自在了。
至于淡菜,一名殼菜,也是浙閩名産,曬幹了之後可用以煨紅燒肉,其形狀很醜,像是曬幹了的蟬,又有人想入非非說是像另外一種東西。
總之這些貝類都不是北人所易接受的。
美國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起以至南加州,海底出産一種巨大的蛤蜊,名曰geoduck,很奇怪的當地的人卻讀如“古異德克”,又名之曰蛤王(kingclam)。
其殼并不太大,大者長不過四五寸許,但是它的肉體有一條長長的粗粗的肉伸出殼外,略有伸縮性,但不能縮進殼裡,像象鼻一樣,其狀不雅,長可達一尺開外,兩片硬殼貼在下面形同虛設。
這條長鼻肉味鮮美,可以說是美國西海岸食物中的隽品。
我曾為文介紹,可是國人旅遊美國西部者,搜奇選勝,卻很少人嘗過古異德克。
知音很難,知味亦不易。
我初嘗異味是在西雅圖高叔哿嚴倚雲伉俪府上,這兩位都精易牙之術。
高先生告訴我,古異德克雖是珍品,而美國人不善處理,較高級餐館菜單中偶然也列此一味,但是烹制出來,盡管猛加白蘭地,不是韌如皮鞋底,就是味同嚼蠟。
皆因西人烹調方法,不外油炸、水煮、熱烤,就是缺了我們中國的“炒”。
他們根本沒有炒菜鍋。
英文中沒有相當于“炒”的字,目前一般翻譯都作stirfry(一面翻騰一面煎)。
高先生作古異德克是用炒的方法,先把象鼻形的那根肉割下來,其餘部分丢棄,用沸水一澆,外表一層粗皺的松皮就容易脫落下來了,然後切成薄片,越薄越好。
旺火,沸油,爆炒,加進蔥姜鹽,翻動十來下,熟了,略加玉米粉,使汁稠,趁熱上桌。
吃起來有廣東館子“炒響螺”的味道,美。
美國人不懂這一套。
風行美國各地的“蛤羹”(clamchowder)味道不錯,裡面的番薯牛奶麥粉大概不少,稠糊糊的,很難發現其中有蛤。
現在他們動起“蛤王”的腦筋來了,切碎古異德克制作蛤羹,并且裝了罐頭,想來風味不惡。
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台灣一家報紙刊出一則新聞式的廣告,标題是“深海珍品鮑魚貝——肉質鮮美好口味”。
鮑魚貝的名字起得好,即是古異德克。
據說日本在一九七六年引進了鮑魚貝,而且還生吃。
在台灣好像尚未被老饕注意,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美味種類已經太多了。
貝類之中體積最小者,當推江浙産的“黃泥螺”。
這種東西我就從未見過。
菁清說她從小就喜歡吃,清粥小菜經常少不了它。
有一天她居然在台北一家店裡瞥見了一瓶瓶的黃泥螺,像是他鄉遇故知一般,掃數買了回來。
以後再買就買不到了。
據告這是海員偶然攜來寄售的。
黃泥螺小得像綠豆一般,黑不溜秋的,不起眼,裡面的那塊肉當然是小得可憐,而且鹹得很。
魚翅 魚翅通常是酒席上的一道大菜。
有紅燒的,有清湯的,有墊底的(三絲底),有不墊底的。
平平淺淺的一大盤,每人輪上一筷子也就差不多可以見底了。
我有一位朋友,笃信海味必需加醋,一見魚翅就連呼侍者要醋,侍者滿臉的不高興,等到一小碟醋送到桌上,盤裡的魚翅早已不見蹤影。
我又有一位朋友,他就比較聰明,随身自帶一小瓶醋,随時掏出應用。
魚翅就是鲨魚(鲛)的鳍,脊鳍、胸鳍、腹鳍、尾鳍。
外國人是棄置不用的廢物,看見我們視為席上之珍,傳為笑談。
尾鳍比較壯大,最為貴重,内行人稱之為“黃魚尾”。
抗戰期間四川北碚厚德福飯莊分号,中了敵機投下的一彈,店毀人亡,調貨狼藉飛散,事後撿回物資包括黃魚尾二三十塊,暫時堆放舍下。
我欲取食,無從下手。
因為魚翅是幹貨,發起來好費手腳。
即使發得好,烹制亦非易易,火候不足則不爛,火候足可又怕縮成一團。
其中有訣竅,非外行所能為。
後來我托人把那二三十塊魚翅帶到昆明分号去了。
北平飯莊餐館魚翅席上的魚翅,通常隻是虛應故事,選材不佳,火候不到,一根根的脆骨劍拔弩張的樣子,吃到嘴裡紮紮呼呼。
下焉者翅須細小,芡粉太多,外加陪襯的材料喧賓奪主,黏糊糊的像一盤糨糊。
遠不如到緻美齋點一個“沙鍋魚翅”,所用材料雖非上選的排翅,但也不是次貨,妙在翅根特厚,味道介乎魚翅魚唇之
案《閩小記》是清初周亮工宦遊閩垣時所作的筆記。
西施舌屬于貝類,似蛏而小,似蛤而長,并不是蚌。
産淺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
其殼約長十五公分,作長橢圓形,水管特長而色白,常伸出殼外,其狀如舌,故名西施舌。
初到閩省的人,嘗到西施舌,莫不驚為美味。
其實西施舌并不限于閩省一地。
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島以至閩台,凡淺海中皆産之。
清張焘《津門雜記》錄詩一首詠西施舌: 燈火樓台一望開, 放杯那惜倒金罍。
朝來飽啖西施舌, 不負津門鼓棹來。
詩不見佳,但亦可見他的興緻不淺。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席上,一大碗清湯,浮着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但覺未免唐突西施。
高湯氽西施舌,蓋僅取其舌狀之水管部分。
若郁達夫所謂“長圓的蚌肉”,顯系整個的西施舌之軟體全入釜中。
現下台灣海鮮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個一塊塊軟肉上桌,較之專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裡計。
郁氏盛譽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個的西施舌則形實不雅,豈不有負其名? 醋熘魚 清梁晉竹《兩般秋雨庵随筆》: 西湖醋熘魚,相傳是宋五嫂遺制,近則工料簡潘,直不見其佳處。
然名留刀匕,四遠皆知。
番禺方橡枰孝廉恒泰“西湖詞”雲: 小泊湖邊五柳居, 當筵舉網得鮮魚, 味酸最愛銀刀繪, 河鯉河鲂總不如。
梁晉竹是清道光時人,距今不到二百年,他已感歎當時的西湖醋熘魚之徒有虛名。
宋五嫂的手藝,吾固不得而知,但是七十年前侍先君遊杭,在樓外樓嘗到的醋熘魚,仍驚歎其鮮美,嗣後每過西湖辄登樓一膏饞吻。
樓在湖邊,憑窗可見巨簍系小舟,簍中畜魚待烹,固不必舉網得魚。
普通選用青魚,即草魚,魚長不過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過後沃以沸湯,熟即起鍋,勾芡調汁,澆在魚上,即可上桌。
醋熘魚當然是汁裡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許醬油,亦不能多加。
汁不要多,也不要濃,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
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蔥絲,更絕對不可加糖。
如此方能保持現殺活魚之原味。
現時一般餐廳,多标榜西湖醋熘魚,與原來風味相去甚遠。
往往是濃汁滿溢,大量加糖,無複清淡之緻。
兩做魚 常聽人說北方人不善食魚,因為北方河流少,魚也就不多。
我認識一位蒙古貴族,除了糟溜魚片之外,從不食魚;清蒸鲥魚,幹燒鲫魚,他不屑一顧,他生怕骨鲠刺喉。
可是亦不盡然。
不久以前我請一位廣東朋友吃石門鯉魚,居然談笑間一根大刺橫鲠在喉,喝醋吞饅頭都不收效,隻好到醫院行手術。
以後他大概隻能吃“滑魚球”了。
我又有一位江西同學,他最會吃魚,一見魚脍上桌便不停下箸,來不及剔吐魚刺,伸出舌頭往嘴邊一送,便一根根魚刺貼在嘴角上,積滿一把才用手抹去。
可見食魚之巧拙,與省籍無關,不分南北。
《詩經·陳風》:“豈其食魚,必河之鲂?”“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河就是黃河。
鲂味腴美,《本草綱目》說“鲂魚處處有之”。
漢沔固盛産,黃河裡也有。
鯉魚就更不必說。
跳龍門的就是鯉魚。
馮谖齊人,彈铗歎食無魚,孟嘗君就給他魚吃,大概就是黃河鯉了。
提起黃河鯉,實在是大大有名。
黃河自古時常泛濫,七次改道,為一大災害,治黃乃成曆朝大事。
清代置河道總督管理其事,動員人衆,斥付巨資,成為大家豔羨的肥缺。
從事河工者乃窮極奢侈,飲食一道自然精益求精。
于是豫菜乃能于餐館業中獨樹一幟。
全國各地皆有魚産,松花江的白魚、津沽的銀魚、近海的石首魚、松江之鲈、長江之鲥、江淮之鲴、遠洋之鲳……無不佳美,難分軒轾。
黃河鯉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豫菜以開封為中心,洛陽亦差堪颉颃。
到豫菜館吃飯,櫃上先敬上一碗開口湯,湯清而味美。
點菜則少不得黃河鯉。
一尺多長的活魚,歡蹦亂跳,夥計當着客人面前把魚猛擲觸地,活活摔死。
魚的做法很多,我最欣賞清炸醬汁兩做,一魚兩吃,十分經濟。
清炸魚說來簡單,實則可以考驗廚師使油的手藝。
使油要懂得沸油、熱油、溫油的分别。
有時候做一道菜,要轉變油的溫度。
炸魚要用豬油,炸出來色澤好,用菜油則易焦。
魚剖為兩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縱橫細切而不切斷。
入熱油炸之,不需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黃,魚肉一塊塊地裂開,看樣子就引人入勝。
撒上花椒鹽上桌。
常見有些他處的餐館作清炸魚,魚的身份是無可奈何的事,隻要是活魚就可以入選了,但是刀法太不講究,切條切塊大小不一,魚刺亦多橫斷,最壞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層面糊。
兩做魚另一半醬汁,比較簡單,整塊的魚嫩熟之後澆上醬汁即可,唯汁宜稠而不黏,鹹而不甜。
要撒姜末,不需别的佐料。
生炒鳝魚絲 鳝為我國特産。
正寫是鱓,鳝為俗字。
一名曰。
《山海經·北山經》:“姑灌之山,湖灌之水出焉,其中多。
”鳝魚各地皆有生産,腹作黃色,故曰贊鳝,淺水泥塘以至稻田,到處都有。
鳝魚的樣子有些可怕,像蛇,像水蛇,遍體無鱗,而又渾身裹着一層黏液,滑溜溜的,因此有人怕吃它。
我小時看廚師宰鳝魚,印象深刻。
鳝魚是放在院中大水缸裡的,鳝魚一條條在水中直立,探頭到水面吸空氣,抓它很容易,手到擒來。
因為它黏,所以要用抹布裹着它才能抓得牢。
用一根大鐵釘把鳝魚頭部仰着釘牢在砧闆上,然後順着它的肚皮用尖刀直劃,取出髒腑,再取出脊骨,皮上黏液當然要用鹽搓掉。
血淋淋的一道殺宰手續,看得人心驚膽戰。
《顔氏家訓·歸心》:“江陵劉氏,以賣鳝羹為業,後生一子,頭是鳍,以下方為人耳。
”蓬池大師放生文注:“杭州湖墅于氏者,有鄰家被盜,女送鳝魚十尾,為母問安,蓄甕中,忘之矣。
一夕,夢黃衣尖帽者十人,長跪乞命,覺而疑之,蔔諸術人,曰:‘當有生求放耳。
’遍索室内,則甕有巨鳝在焉,數之正十,大驚,放之,時萬曆九年事也。
”信有因果之說,遂作放生之論。
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
在北方隻有河南餐館賣鳝魚。
山東館沒有這一項。
食客到山東館子點鳝魚,是外行。
河南館作鳝魚,我最欣賞的是生炒鳝魚絲。
鳝魚切絲,一兩寸長,豬油旺火爆炒,加進少許芫荽,加鹽,不需其他任何配料。
這樣炒出來的鳝魚,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極可口,不失鳝魚本味。
另一做法是黃焖鳝魚段,切成四方塊,加一大把整的蒜瓣進去,加醬油,焖爛,汁要濃。
這樣做出來的鳝魚是酥軟的,别有風味。
淮揚館子也善作鳝魚,其中“炝虎尾”一色極為佳美。
把鳝魚切成四五寸長的寬條,像老虎尾巴一樣,一上略寬,下尖細,如果全是截自鳝魚尾巴,則更妙。
以沸湯煮熟之後即撈起,一條條地在碗内排列整齊,澆上預先備好麻油醬油料酒的湯汁,冷卻後,再撒上大量的搗碎了的蒜(不是蒜泥)。
宜冷食。
樣子有一點吓人,但是味美。
至于炒鳝糊,或加粉絲墊底名之為軟兜帶粉。
那鳝魚雖名為炒,卻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後再炒,已經十分油膩。
上桌之後侍者還要手持一隻又黑又髒的搪瓷碗(希望不是漱口杯),澆上一股子沸開的油,咝啦一聲,油直冒泡,然後就有熱心人用筷子亂攪拌一陣,還有熱心人猛撒胡椒粉。
那鳝魚當中時常羼上大量筍絲茭白絲之類,有喧賓奪主之勢。
遇到這種場面,就不能不令人懷念生炒鳝魚絲了。
在萬華吃海鮮,有一家招牌大書生炒鳝魚絲,實際上還是熟炒。
我曾問過一家北方名館主人,為什麼不試做生炒鳝絲,他說此地沒有又粗又壯的巨鳝,切不出絲。
也許他說得對,在市場裡是很難遇到夠尺寸的黃鳝。
江浙的爆鳝過橋面,令我懷想不已。
爆鳝是炸過的鳝魚條,然後用醬油焖,加相當多的糖。
這種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連汁倒在面上,香極了。
所說某處有所謂全鳝席,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
想來原則上和全鴨席差不多,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取勝。
全鴨席我是見過的——拌鴨掌、糟鴨片、燴鴨條、糟蒸鴨肝、燴鴨胰、黃焖鴨塊、姜芽炒鴨片、燴鴨舌,最後是挂爐燒鴨。
全鳝席當然也是類似的做法。
這是噱頭,知味者恐怕未必以為然,因為吃東西如配方,也要君臣佐使,搭配平衡。
炝青蛤 北人不大吃帶殼的軟體動物,不是不吃,是不似南人之普遍嘈食。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慶曆中,群學士會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今饔人烹之,久且不至。
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
’坐客莫不大笑。
”沈括,宋時人,當時可能有過這樣的一個饔人鬧過這樣的一個笑話。
北平山東餐館裡,有一道有名的菜“炝青蛤”。
所謂青蛤,一寸來長,殼面作淡青色,平滑潔淨,肉微呈黃色,在蛤類中比較最具幹淨相。
做法簡單,先在沸水中燙過,然後掰開貝殼,一個個的都仰列在盤裡,放入料酒姜末胡椒粉,即可上桌,為上好的佐酒之物。
另一吃法是“芙蓉青蛤”,所謂芙蓉就是蒸蛋羹,蒸到半熟時把剝好的青蛤肉擺在表面上,再蒸片刻即得。
也有不剝蛤肉,整個青蛤帶殼投在蛋裡去蒸的。
這種帶殼蒸的辦法,似嫌粗豪,但是也有人說非如此不過瘾。
青蛤在家裡也可以吃,做法簡單,不過在北方吃東西多按季節。
春夏之交,黃魚大頭魚上市,也就是吃蛤蜊的旺季。
我記得先君在世的時候,照例要到供應水産最為豐富的東單牌樓菜市采購青蛤,一買就是滿滿一麻袋,足足有好幾十斤,幾乎一個人都提不動,運回家來供我們大嚼。
先是浸蛤于水,過一晝夜而泥沙吐盡。
聽人說,水裡若是滴上一些麻油,則泥沙吐得更快更幹淨。
我沒有試過。
蛤雖味鮮,不宜多食,但是我的二姊曾有一頓吃下一百二十個青蛤的記錄。
大家這樣狂吃一頓,一年之内不作再吃想矣。
在台灣我沒有吃到過青蛤。
著名的食物“蚵仔煎”,蚵仔是台語,實即牡蛎,亦即蚝。
這種東西甯波一帶盛産。
剝出來的肉,名為蛎黃。
李時珍《本草》:“南海人,食其肉,謂之蛎黃。
”其實蛎黃亦不限于南海。
東北人喜歡吃的白肉酸菜火鍋,即往往投入一盤蛎黃,使湯味格外鮮美。
此地其他貝類,如哈螞、蚋、海瓜子,大部分都是醬油湯子裡泡着,鹹滋滋的,失去鮮味不少。
蚶子是南方普遍食物,人工培養蚶子的地方名為蚶田。
清《一統志》:“莆田縣東七十裡大海上,有蚶田四百頃。
”規模好大!蚶子用開水一燙,掰開加三合油加姜末就可以吃,殼裡漾着血水,故名血蚶。
我看見那血水,心裡不舒服,再想到上海弄堂裡每天清早刷馬桶的人,用竹帚蚶子殼嘩啦嘩啦攪得震天響,看着蚶子就更不自在了。
至于淡菜,一名殼菜,也是浙閩名産,曬幹了之後可用以煨紅燒肉,其形狀很醜,像是曬幹了的蟬,又有人想入非非說是像另外一種東西。
總之這些貝類都不是北人所易接受的。
美國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起以至南加州,海底出産一種巨大的蛤蜊,名曰geoduck,很奇怪的當地的人卻讀如“古異德克”,又名之曰蛤王(kingclam)。
其殼并不太大,大者長不過四五寸許,但是它的肉體有一條長長的粗粗的肉伸出殼外,略有伸縮性,但不能縮進殼裡,像象鼻一樣,其狀不雅,長可達一尺開外,兩片硬殼貼在下面形同虛設。
這條長鼻肉味鮮美,可以說是美國西海岸食物中的隽品。
我曾為文介紹,可是國人旅遊美國西部者,搜奇選勝,卻很少人嘗過古異德克。
知音很難,知味亦不易。
我初嘗異味是在西雅圖高叔哿嚴倚雲伉俪府上,這兩位都精易牙之術。
高先生告訴我,古異德克雖是珍品,而美國人不善處理,較高級餐館菜單中偶然也列此一味,但是烹制出來,盡管猛加白蘭地,不是韌如皮鞋底,就是味同嚼蠟。
皆因西人烹調方法,不外油炸、水煮、熱烤,就是缺了我們中國的“炒”。
他們根本沒有炒菜鍋。
英文中沒有相當于“炒”的字,目前一般翻譯都作stirfry(一面翻騰一面煎)。
高先生作古異德克是用炒的方法,先把象鼻形的那根肉割下來,其餘部分丢棄,用沸水一澆,外表一層粗皺的松皮就容易脫落下來了,然後切成薄片,越薄越好。
旺火,沸油,爆炒,加進蔥姜鹽,翻動十來下,熟了,略加玉米粉,使汁稠,趁熱上桌。
吃起來有廣東館子“炒響螺”的味道,美。
美國人不懂這一套。
風行美國各地的“蛤羹”(clamchowder)味道不錯,裡面的番薯牛奶麥粉大概不少,稠糊糊的,很難發現其中有蛤。
現在他們動起“蛤王”的腦筋來了,切碎古異德克制作蛤羹,并且裝了罐頭,想來風味不惡。
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台灣一家報紙刊出一則新聞式的廣告,标題是“深海珍品鮑魚貝——肉質鮮美好口味”。
鮑魚貝的名字起得好,即是古異德克。
據說日本在一九七六年引進了鮑魚貝,而且還生吃。
在台灣好像尚未被老饕注意,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美味種類已經太多了。
貝類之中體積最小者,當推江浙産的“黃泥螺”。
這種東西我就從未見過。
菁清說她從小就喜歡吃,清粥小菜經常少不了它。
有一天她居然在台北一家店裡瞥見了一瓶瓶的黃泥螺,像是他鄉遇故知一般,掃數買了回來。
以後再買就買不到了。
據告這是海員偶然攜來寄售的。
黃泥螺小得像綠豆一般,黑不溜秋的,不起眼,裡面的那塊肉當然是小得可憐,而且鹹得很。
魚翅 魚翅通常是酒席上的一道大菜。
有紅燒的,有清湯的,有墊底的(三絲底),有不墊底的。
平平淺淺的一大盤,每人輪上一筷子也就差不多可以見底了。
我有一位朋友,笃信海味必需加醋,一見魚翅就連呼侍者要醋,侍者滿臉的不高興,等到一小碟醋送到桌上,盤裡的魚翅早已不見蹤影。
我又有一位朋友,他就比較聰明,随身自帶一小瓶醋,随時掏出應用。
魚翅就是鲨魚(鲛)的鳍,脊鳍、胸鳍、腹鳍、尾鳍。
外國人是棄置不用的廢物,看見我們視為席上之珍,傳為笑談。
尾鳍比較壯大,最為貴重,内行人稱之為“黃魚尾”。
抗戰期間四川北碚厚德福飯莊分号,中了敵機投下的一彈,店毀人亡,調貨狼藉飛散,事後撿回物資包括黃魚尾二三十塊,暫時堆放舍下。
我欲取食,無從下手。
因為魚翅是幹貨,發起來好費手腳。
即使發得好,烹制亦非易易,火候不足則不爛,火候足可又怕縮成一團。
其中有訣竅,非外行所能為。
後來我托人把那二三十塊魚翅帶到昆明分号去了。
北平飯莊餐館魚翅席上的魚翅,通常隻是虛應故事,選材不佳,火候不到,一根根的脆骨劍拔弩張的樣子,吃到嘴裡紮紮呼呼。
下焉者翅須細小,芡粉太多,外加陪襯的材料喧賓奪主,黏糊糊的像一盤糨糊。
遠不如到緻美齋點一個“沙鍋魚翅”,所用材料雖非上選的排翅,但也不是次貨,妙在翅根特厚,味道介乎魚翅魚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