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爲鹹鏡。

    興學養材。

    至今多中科第者。

    夫文簡。

    儒先也。

    其稱得宰相體。

    豈亦許以王佐非耶。

    獨以多中科第。

    爲養材之效。

    其道疑若可小者然。

    而學記之言曰。

    不興其藝。

    不能樂學。

    此固三代之敎所不能去。

    而論升俊造之士於司徒司馬。

    亦自夫周之成法。

    特古今異宜。

    有不能必同也。

    愚於敬憲公乎無間然矣。

    因而請公之始末焉。

    則嘗以通政守江原觀察。

    用能荒進階嘉善。

    聽民借留一期。

    召見內殿。

    至欲以江原一道委之。

    旣而以平安道民多流移。

    命往巡撫。

    進階嘉義。

    洎鹹鏡報政之後。

    又觀察平安。

    居數月而囹圄空虛。

    事聞。

    進階資憲雲。

    平壤營下。

    設有歸厚所。

    多具棺槨。

    以賴公私。

    嘗歎其制意之美。

    庶幾王道始事。

    使民無憾之實着。

    乃聞權輿於公時。

    亦足信也。

    敬憲公之果有王佐器業。

    積勤彰美如此。

    而見任止於兵判。

    正憲之褒。

    又在身後。

    則君子不能不爲造物者歉焉。

    然吏判公曁弟某官二公。

    俱以世臣名卿。

    將繼述乃祖王佐之志之事。

    而於古方伯連帥之職。

    或屬望已優。

    或歷試未窮。

    而方國家之安危緩急。

    在於三邊而勤上憂。

    顧有識所寒心也。

    二公惡得以不當其責。

    而不思與於猷爲。

    以訖敬憲公之休烈乎哉。

    於戲丹。

    穴之雛。

    一毛足以瑞世。

    呑牛之子。

    披霧而皆斑。

    長公胤子應敎君。

    以時之寵學士。

    圖邊貢章。

    已自穎脫。

    屬又將廟議使海上。

    歸必稱旨。

    愚更保敬憲公之有後不已。

    而不能易夫王佐之說者。

    以謂李氏誠足以世斯學也。

    祠舊在界首永興,安邊等處。

    是本道爲永安時也。

    時事變遷。

    重以兵火。

    不免中廢。

    道內士子痛文獻之無徵。

    不謀而同。

    鳩聚財力。

    重建於鹹興文會堂之東。

    益講擧闕遺之儀。

    可尙也已。

    岦拜書。

     回崔斯文迷江小築顚末 斯文崔先生將命迓勞華使回。

    辱顧老生留落西京許。

    未閱月而走一書。

    索記其迷江小築者曰。

    吾保子之能使吾聞所不聞也。

    於是略得其顚末而復之曰。

    世固有迷津而問津者。

    欲毋失其所自往也。

    迷源而問源者。

    欲得反其所自來也。

    若夫居也者。

    卽身之所處是已。

    迷則不處。

    處則不迷。

    何有旣迷而處之。

    旋不安其迷。

    旣又易而處之。

    復自冒其迷而要人稱述也。

    況山居之與海居爲趣。

    故自殊其山耶。

    一蔥蒨一泓崢。

    足以漱瀹視聽。

    而不願乎其外其海耶。

    乍煙霞乍空闊。

    足以唱酬鷗鷺。

    而虛舟其身世。

    亦各極其樂耳。

    又何得相襲而迷也。

    是迷也初非所迷。

    亦無所問。

    而適足使人迷於爲之爲說也。

    旣而得於行言。

    則先生新拜都憲。

    都憲卽古之禦史大夫也。

    其尊下丞相一等。

    而關一時公是非。

    爲國家精神血脈者。

    又不啻重焉。

    矧屬玆疆事疏虞。

    朝著攜貳之秋乎。

    先生式膺是寄。

    而汔享乎同休。

    國人所翹首。

    于時先生雖欲一夢往來幽貞之所蔔。

    得諸乎。

    若老生者。

    居人下流。

    又遭世不幸。

    如驚弓之鳥。

    毛羽剪然。

    重以殘年荒歲。

    棲托失所特甚。

    不可復望一欠伸飮啄於江皐之間。

    倘可蒙先生捐所不能有迷之一字。

    以命吾末境乎否也。

    嗚呼。

    顧爲先生有所感矣。

    楊子雲有曰。

    有不爲者。

    能有爲。

    向先生之兩迷其方。

    不爲之志也。

    今先生之一復。

    乃大有爲之時也。

    寧不足爲吾君民一大慶也哉。

     江天別思卷序 昔班超投筆硯。

    奮曰。

    丈夫立功異域。

    取封侯。

    安事此爲。

    宗愨言志。

    願乘長風。

    破萬裡浪。

    此類非名敎中格言。

    而君子無不擊節焉。

    蓋自桑弧蓬矢以射四方。

    卽有胸中之豪。

    不約而同感耳。

    然皆自以不及。

    而非過者也。

    若吾國相李公。

    弱冠而已成通儒。

    黑頭而出入廟閫何啻過之。

    而常若有樂乎之人之言。

    是公之豪尤也。

    往在丁酉年間。

    左軍督府楊公陪奉天書。

    冊封倭酋于日本。

    道我疆而東。

    始實之上客。

    以倭情叵測。

    匹馬夜跳。

    而公處之從容。

    倭亦無變。

    天朝遙得其狀。

    後命尋至。

    卽眞以行。

    毋辱尺一之詔。

    不誤羈縻之計。

    平兩國之讐怨。

    化重溟之鯨鯢。

    豈非異域功成。

    而浪今十年帖矣。

    奚破之足雲。

    岦忝樽俎間。

    得覰其人。

    英偉合求之古將。

    文墨如出乎詞掖。

    固亦一世之豪也。

    吾李公方其未相。

    職聯兩館大學士。

    遇有道家諸彥充到我國詔使。

    則例當擯接。

    形於唱酬。

    足以掩映若幹部皇華集矣。

    時屬多故。

    有不暇焉。

    而楊公之館我也。

    繄吾公膺簡伴之。

    比送同時落地之豪。

    不以文武而間。

    所以緇衣之好賢。

    白駒之嘉客。

    以至江上盈盈之別思。

    不復自辨有少多也。

    今公不以岦卑鄙。

    授玆卷求題一言。

    岦且不知何以得此於高矌之度。

    然岦之豪公也。

    亦自謂深矣。

    公惟豪也。

    故文豪而不要於圓熟。

    詩豪而不要於繩削。

    言豪而人不能測其弛張。

    豪果誰與讓矣。

    岦誠不自揆。

    嘗以豪之一語。

    竊狀先相公行迹一二。

    而公不以爲不可。

    蓋已入之石矣。

    今顧有所不了於公乎。

    曩岦代匱貳使如京。

    雖兼他事。

    實爲我聖在儲。

    奏請位號。

    其第一行也。

    緣國書有所未該。

    須言以宣。

    而無疑於大義。

    有難於常情者。

    方將復命。

    嘵嘵者動矣。

    岦適詣朝堂。

    則公故當事。

    卽於會不左右睨眴。

    直厲聲謂曰。

    公等專對之詞。

    一何與在此廷議符合也。

    於是嘵嘵者自定。

    以今思之。

    不唯吾一行不爲嘵嘵所中。

    嘵嘵者免爲助逆亂之淫辭。

    亦或覺之否也。

    嗚呼。

    公其眞豪也夫。

     權習齋詩集序 吾衰且廢文字。

    況素不聞之詩道乎哉。

    然妄謂詩道不得不視夫人。

    深於人事利鈍者。

    其天機也淺。

    才分不逮而彊力取名者。

    不救其氣之弱。

    淺若弱者之於爲詩。

    驟奇也細巧也寒瘦也。

    否則鄙而已。

    種種爲病。

    而不足以入於澹。

    造於熟。

    不澹爾不熟爾。

    然謂之詩道成則未也。

    以吾自少聞先生之風。

    及事先生於僚宷間。

    有以瞯焉者。

    而今要之乎其所爲詩。

    則擧無其病。

    而見其道之成也。

    郞君韠氏早有能詩聲。

    而由書生優於華國之須。

    吾嘗慕而友之。

    於是益信夫聞詩之學。

    其有源委也。

    玆者湖西伯崔公淸源,公山牧許公端甫二斯文。

    有所助與。

    始克以先生詩入闆。

    爲可傳後。

    徵吾一言引之。

    如先生詩。

    果待吾輩輕重者乎。

    先生實吾父行也。

    重爲起敬故書。

     贈吳秀才竣序 秀才若有過情之聞於吾也。

    以相從問文字爲事。

    旣私而業之經歲矣。

    令復要吾一言以勉其進者焉。

    是將利於科擧之謂乎。

    科擧之文。

    吾固先進也。

    然特年少時。

    穎脫而驟得耳。

    蓋未嘗從事焉。

    而亦謂其業之陋。

    以足乎己則利而非必義也。

    以悅乎親則名而非必實也。

    抑先儒戒以奪志者嚴甚。

    不可以屈高明。

    而高明已自不汲汲矣。

    去乎此一等。

    可勉焉者文章之文。

    卽所讀韓子之文。

    而大抵得之矣。

    如曰上規姚姒。

    下逮莊騷等雲者。

    其有以閎于中。

    爲可肆也。

    曰家中百物。

    皆賴而用。

    然所珍愛。

    必非常物。

    其不與奇詭期。

    而奇詭不厭也。

    曰不可以不養也。

    無絶其源。

    終吾身而已矣。

    其愈不已而要於成也。

    成之如何。

    如古人也。

    就令一如古人。

    不足見其近道耳。

    如稱樊紹述之爲文。

    曰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又何其難也。

    此不過爲奇詭者之一已。

    及味乎其銘詞。

    則曰神徂聖伏道絶塞。

    旣極乃通發紹述。

    文從字順各識職。

    有欲求之此其躅。

    識職字做語。

    正如聽位一般。

    於是思之。

    韓公一時與人之善雲耳。

    紹述之能至乎否則未知也。

    然文不通乎聖。

    此道之所以塞也。

    但得文從字順則通乎聖人之文。

    而此其軌躅也。

    果哉。

    文章之不爲小道也。

    先儒所戒玩物喪志之類。

    蓋無與焉。

    於乎。

    秀才勉矣哉。

    然豈可以止於是哉。

    易乾之文言曰。

    脩辭立其誠。

    君子脩之文辭。

    當用功者如此。

    然須詳程子說修非脩飾之脩而脩省之義也。

    誠者。

    心體中固有之。

    自未發與發。

    一中無過不及而指言則中也。

    自眞實旡妄。

    不容一毫虛假而指言則誠也。

    防閑去邪而誠自存矣。

    脩省去妄而誠自立矣。

    存誠立誠。

    此合天德之道也。

    況文辭足脩乎。

    於乎。

    秀才勉矣哉。

    吾且漫及焉。

    吾年十六時。

    同李栗谷作樂莫樂新相知詩。

    偶使東坡更結來生未了因一語。

    退溪先生方在京城。

    一隣長取呈。

    覽過爲寄語曰。

    願孺子之母使此等語也。

    吾平生不敢以聞學得名字。

    然自是及今五十六年來。

    小大文字間。

    絶不得正用佛家語。

    此猶畏先生免焉者也。

    後學記之。

    未必不有益也。

     送義州府尹李公序 不佞于左右。

    雖幸同當世。

    而年輩邈然。

    未有一日之遊。

    特習聞國人物色之。

    一則曰直士。

    二則曰直士。

    以爲直士雖固美稱。

    然一節耳。

    何足以蔽高明哉。

    蓋嘗稱人而求之。

    其諸書之配寅淸而有以夙夜也者乎。

    其在易之先方大而不待講習也者乎。

    由孟子之論浩然。

    其待以養焉而將塞乎天地之間也者乎。

    據孔門罕見之剛。

    其慾不形焉。

    而可以伸於萬物之上也者乎。

    朝廷得之則有爭臣之風焉。

    士友得之則居三益之右焉。

    豈不足以彊國勢而澤世道也。

    自其爲郞官學士時。

    歷揚淸華。

    出入風議。

    無不允於選而無一幸也。

    洎入夫喉舌之地。

    卽履聲而知直聲之振。

    在列交慶矣。

    居無幾何。

    禦筆親除節制義州尹。

    今也以行。

    或者疑於春明門外。

    一夕天涯。

    而一諤之足迹。

    不果安於千諾前頭矣。

    況如不佞。

    蹇連告中。

    懸想輦下。

    安測其然。

    毋惑而已乎。

    不自意左右不遂遐棄。

    以其奉有傳敎一紙。

    見視於旅次。

    伏而莊誦。

    快覩我英主思慮作爲。

    出於常情萬萬。

    軫然數十言。

    果迺有大不得已也。

    因得爲左右詳焉。

    彼居圉間貿貿甿卒。

    皆我上赤子也。

    將惟體是而摩拊喣濡。

    若受諸懷。

    使一纊一飽。

    悉如出恩宣焉。

    孰逖之千裡也。

    孔邇之天威。

    不違旬日程。

    卽我上君父也。

    將惟體是而靖恭交際。

    愼固疆事。

    稱我上志誼。

    以徼嘉于一人焉。

    孰九重而邃家也。

    於是然後知今玆之往也遠矣乎。

    近矣乎。

    左右自得之。

    謹書此以爲送義州尹序。

     送奏請副使具侍郞序 國爲儲二。

    夫神人之主也。

    請命于天朝。

    使事亦大矣。

    方先王播越僅定。

    理急立賢。

    又迫於國人之情。

    繄癸申年間。

    岦實忝價齎奏焉。

    乃蒙朝議據經常執長少之言。

    而國書初欠明備。

    緻有何問之端。

    不果得請而歸。

    切自懼非人得與。

    將事無狀之故也。

    今者先生亦副是行而往。

    其爲大事。

    孰輕重有。

    而事之難易則懸殊焉。

    蓋我上爲天所祚。

    一人元良。

    岐嶷夙成。

    仁孝好學。

    以繫羣心。

    自帝王家所罕全之慶。

    奏一上而典卽頒。

    可指日期也。

    況上客公昔岦行日。

    帶中丞紏行理。

    以知夫諳練專對。

    雖遇難無疑。

    而又惟易也哉。

    漢明帝之爲太子。

    羣臣作樂歌四章以贊之曰。

    日重光月重輪。

    星重暉海重潤。

    今二三公之觀於周行。

    必與聞四章之歌。

    而手舞之足蹈之。

    旣歸復于我。

    則效爲四章之歌。

    而手舞之足蹈之。

    以樂大小朝之同休。

    岦雖耄且痿人。

    其心固不忘起。

    天餉新年。

    扶杖聽詔。

    豈不已令洋洋矣哉。

    謹序。

     樸贊成先世靑氈卷序 夫子曰。

    誦詩三百。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亦奚以爲。

    以今考夫子之時。

    則春秋列國是也。

    而王者之迹熄而詩亡。

    詩亡然後春秋作。

    此又孟子說也。

    蓋王迹熄而詩道亡久矣。

    設有能誦之者。

    詩之效何渠乃爾耶。

    然春秋之賢。

    相與聘於鄰國。

    及入聘王朝。

    則或善於辭令。

    或周旋甚度。

    或談論足聽。

    如鄭之子産。

    齊之晏平仲。

    晉之叔向。

    其人也。

    至如吳之季劄。

    屬進於中國。

    尤以觀樂知音著。

    可倂歷歷而數。

    今雖未可聞夫治詩。

    而卽左氏所敍其賦詩若引詩。

    率穎脫含諷。

    使聖人在席。

    必曰起予。

    而獨誦之雲耶。

    若子産,平仲。

    又夫子親與之善。

    至嘗兄事之。

    夫豈苟取焉乎。

    意者。

    之二三大夫。

    雖其於夫子。

    無切偲薰炙之雅。

    而要必有以肖乎夫子之學。

    而夫子之道日月也。

    豈爲人不可知哉。

    故嘗質言曰。

    言忠信行篤敬而已。

    遠而言則蠻貊之邦。

    近而言則州裡。

    夫子行之則一也。

    故誠學夫子者。

    忠信篤敬。

    本也誦詩三百。

    乃其文也。

    夫詩作者。

    上自周公。

    下乃尹吉甫之倫。

    其託寓之義。

    則故自淵微。

    敷陳之詞。

    則不厭曲盡。

    令人得之詠歎之間。

    無不足以潤辭理而鬯性情。

    迺今中國有聖人。

    明良相遇。

    在朝濟濟。

    笙鏞黼黻之以聲章。

    蓋作者多矣。

    往往冠蓋莅於藩國。

    則以藩國之卿。

    與之擯相。

    邂逅之頃。

    有賦有報。

    動盈囊箱。

    賓主之相得。

    可樂也。

    然不能不似遐方之味。

    未必中州同嗜。

    而亦不得不觀其有嗜好之者。

    果何如人耳。

    國宰樸贊成以其五世祖文憲公前後伴接詔使。

    曁專使奏聞虜情京師時。

    所得諸大人詩若筆爲卷。

    以當靑氈。

    繄時翰林陳公,太常高公,黃門張公與夫倪學士公,張太僕公。

    皆極一世之選。

    而見許四海之交。

    殷勤鄭重。

    誰之爲而不更光。

    況一一出之手者比聯焉。

    異日開卷。

    尙復有待問而後知之耶。

     訂玉峯,孤竹二稾合刊之議不是小序。

     蓋有恒言曰。

    誦其詩讀其書。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