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筆硯立文字。

    獨吾少尹求銘先行。

    不可辭者。

    旣感少尹之孝義。

    亦繄先郡守公有裡閈之舊。

    公方得琴趣。

    吾始味乎書。

    時相就以驩。

    不覺年之差池。

    蓋今追之。

    如隔世焉。

    悲夫。

    郡守公諱克仁。

    字德元。

    李本國姓。

    公爲恭靖王五代孫也。

    高祖考宣城君諱茂生。

    曾祖考明山副守諱金丁。

    贈明善明山都正。

    祖考河陽令諱玉荊。

    贈正義河陽君。

    考坡川副令諱珠。

    妣鹹從魚氏。

    以嘉靖乙酉生公。

    公幼款異。

    祖妣坡平尹氏夫人器重之。

    而伯父坡平令無子。

    夫人謂之曰。

    母立後。

    期以次傳。

    俾乃家宗祀。

    歸是兒可也。

    年十二。

    丁內憂。

    三年執哀如成人。

    稍長力學循循。

    中壬子進士試。

    癸醜。

    授義禁都事。

    俄以公譴罷。

    未幾復職省峴察訪,歸厚別提。

    再授金吾郞。

    遷豐儲主簿。

    癸亥。

    出幷邑縣監。

    丁卯。

    遭外憂。

    服已。

    除司憲監察。

    出淸州判官。

    告疾還。

    乙亥。

    又出平壤判官。

    告還。

    兩解通判。

    皆坐準期之律。

    凡八年不調。

    敍復監察。

    轉漢城判官。

    辛巳。

    實任杆城郡。

    乙酉。

    以事罷歸。

    是冬卒。

    公本家貧。

    作邑輒以憂病復。

    家食不自救。

    竟亦僅周甲而終。

    古人以賢者恒無以自存。

    不賢者志滿氣得。

    疑於天道。

    而世亦固有薄卿相之位。

    甘陋巷菜羹者。

    天或與之同好惡。

    蓋寓言自釋耳。

    然嘗妄謂天果以是施於賢者其常也。

    使不賢者得之。

    鮮不狼狽喪失所守。

    而賢者處之怡然。

    如公居家恬澹無爲。

    在官淸愼自持。

    歸則有無無所問。

    惟以琴棋書畫自娛。

    不復以悶乎天人。

    豈不信哉。

    配昌原兪氏夫人。

    秉節校尉煥女。

    歸公三十年。

    善於內治。

    帥子女接宗姻。

    而能使公平生無敗意事者。

    夫人之爲也。

    公卒後於夫人幾一期。

    以明年二月。

    葬于楊州內松山先塋之側。

    有二女一男。

    女長適崔潗。

    縣監。

    次適韓孝參。

    男弘胄。

    卽少尹。

    文科。

    生男經邦。

    生員。

    女適閔聖和。

    崔縣監生二男三女。

    男挺海。

    進士。

    次振海。

    女壻李煥。

    生員。

    餘幼。

    韓孝參生男必達。

    生員。

    少尹愷悌淸令。

    不踰先矩。

    歷天曹郞中有年。

    而屈於此。

    初若不知有榮辱者。

    有識以蔔其事業之益大也。

    銘曰。

     公古人心。

    而時也今。

    孰信乎古。

    醉一張琴。

    賞音已矣。

    況知公心。

    吾文甚質。

    刻恐不深。

     遂安郡守李公墓碣銘 公諱文殷。

    字殷卿。

    新平李氏也。

    遠祖曰詹。

    仕於高麗。

    有雙梅堂集行於世。

    降數世曰挺。

    版圖正郞。

    曰先弼。

    文林郞。

    曰坡。

    安州牧使。

    曰祥。

    成均進士。

    贈戶曹判書。

    以孝旌表門閭。

    是生五男。

    具登虎科。

    其第一爲宗孝。

    卽公之高祖。

    忠淸兵使。

    世祖朝原從功臣。

    生諱欽石。

    亦以武進位至二品。

    成廟朝原從功臣。

    生諱蘭。

    蘭生諱堯壽。

    是娶沔川郡守玄健之女。

    生公。

    公始蔭補南部參奉。

    例遷宗廟署奉事。

    人盜廟內樂器覺。

    直宿員應提問。

    而公悶僚親老。

    自當之以罷。

    世多其義。

    旣復職。

    廣興倉副奉事。

    遷尙瑞院副直長義盈庫直長。

    遷掌樂院主簿。

    癸亥。

    除定山縣監。

    自奉廉約。

    政平訟理。

    居四年。

    以第災實誤坐罷。

    吏民咨嗟涕泣。

    如失怙恃。

    至今慕惠。

    信問不絶。

    甲戌。

    復職司憲府監察。

    出淸州判官。

    未幾罷歸。

    戊寅。

    又復漢城府判官。

    積年難決之訟皆歸。

    而數月內辦焉。

    庚辰。

    出遂安郡守。

    被臺評未赴。

    在訟府恃直故也。

    癸未。

    以微恙卒。

    享年六十七。

    葬于果川北面面申之原。

    蔔新兆也。

    公娶江華府使贈領議政鄭福謙之女。

    自其歸也。

    事舅姑有婉容。

    奉蘋蘩無惰色。

    行譽門族。

    恩頌婢僕。

    丙子。

    先公逝。

    年五十七。

    生二女二男。

    長女適全世業。

    早歿。

    有一男汝慶。

    次女適僉正林忠幹。

    有二女二男。

    女適具枋,黃吉男。

    男荇若蓂。

    長男景恒。

    中戊子司馬試。

    今爲鹹從縣令。

    前娶司果趙銛之女無後。

    後娶內侍敎官鄭涉之女。

    有四女三男。

    女適金元亮。

    男觀一,復一,臨一。

    皆幼。

    次男景忱。

    娶部將李思仁之女。

    有二男。

    謙一,泰一。

    庶長女名庚生。

    爲僉知權得經妾。

    若內外孫女未行幷男尙幼者。

    皆不載。

    公爲人慈仁。

    凡奉親若先與同氣。

    一出於悃愊。

    不在文具之間。

    早喪二親。

    長養於伯兄。

    伯兄年老。

    居在湖西。

    比年往省。

    不以衰替親疏有喪。

    匍匐救視。

    弔賻之禮。

    率先於人。

    賙乏則盡其力。

    而所恥言人過惡。

    卽微有善。

    必稱揚之。

    猶懼不及。

    是尤公平生之長也。

    銘曰。

     惇于家。

    辦于官。

    來往有自。

    于後觀。

     洪範學記 道形於洛書。

    而不以畀禹。

    則道自天廢。

    而天固不能也。

    道在於洪範。

    而聞範者箕子也。

    箕子不能廢道。

    而傳諸武王。

    亦不得已也。

    故史記武王訪問箕子。

    而直曰。

    以天道明。

    箕子所有道者天道。

    而非亶箕子之道也。

    箕子當紂之時。

    避地朝鮮。

    而武王因以封之。

    則所謂道者當亦已柬矣。

    且朝鮮之有箕子。

    猶周之有文武也。

    魯論曰。

    文武之道。

    未墜於地。

    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

    不肖者識其小者。

    莫不皆有文武之道焉。

    苟朝鮮之人而不知箕子之道。

    則恥也。

    然箕子之治朝鮮也。

    所設八條之約。

    爲稍可以用夏變夷而已。

    要於九疇之敍。

    彜倫典訓。

    則不啻其不遑。

    何哉。

    蓋文王之演易。

    箕子之陳範。

    均之闡明天道。

    而皆于殷周之際。

    是天意在於啓佑有周。

    而以時考之。

    正伯夷所雲神農虞夏之後。

    風氣旣開。

    人文益朗。

    如易如範。

    何不可行之有。

    其在朝鮮。

    則雖曰檀君與堯竝立。

    在於其先。

    而世尙鴻荒。

    非唯書契不聞。

    幷與結繩之政而未之與更也。

    於是箕子不得遽示天道。

    而用其籲民之易。

    卽大小有宜也。

    然今觀箕子遺墟。

    宛有井田區畫。

    而事不偕周人。

    制亦不盡同者。

    則箕子當日徑心一王之法。

    下手八政之首。

    其槪可據而知也。

    況其民俗。

    男女不淫辟。

    飮食用俎豆。

    而見稱小中華禮義邦。

    皆箕子之爲也。

    就使箕子盡範敎於我東。

    則其果不已東周也耶。

    特仁賢爲邦。

    未或百年而世耳。

    故嘗妄謂洪範者。

    箕子遺恨之書也。

    嗟我東人。

    知尊箕子。

    莫如推本其道。

    欲師箕子。

    莫如講明其學。

    維是洪範之謂也。

    洪範一書。

    義理奧微。

    規模廣大。

    非博士治而學生相與守。

    不可庶幾其究天道而弘世道也。

    此學之所爲置也。

    而具其式于後雲。

     兪華伯新蔔宅址小記 兪君華伯。

    於餘世執也。

    隣黨也。

    兵火之後。

    人失舊止。

    或免或不免焉。

    今君於去故裡數百十步。

    新蔔稍寬塏地。

    度可爲若幹棟宇者而除治之。

    詑餘以眼界之勝曰。

    巍然鎭北而峯巒縹緲者。

    三角也。

    鍾秀直南而環擁禁城者。

    白嶽也。

    穹然其西而雉堞因依者。

    仁王也。

    邐迤郊端而馳形走狀者。

    鞍嶺也。

    言未已。

    餘謂之曰。

    君未起堂抗榭。

    而先取鬱蔥之在望者。

    以爲杖屨之所有。

    或者未必不訝爲太早計也。

    而餘則知之矣。

    之二三山也。

    在君本第。

    窓欞之正對。

    而父子一客廳也。

    在餘故第。

    突突之皆得。

    而父子一書室也。

    當其兩家子更相兄弟視。

    而暇日開筵上壽。

    更相命爲客。

    信可樂也。

    之二三山者。

    豈甚覺其奇異。

    而今焉思想所居。

    或鞠爲茂草。

    或換與他人入。

    之二三山也。

    寧不爲之開眼而適足泫然耶。

    君其屋成之後。

    扁以寄慕之義。

    而容吾二老差池。

    時具鬥酒。

    相將一觴一談。

    不知餘日之將至。

    不亦可乎。

     高山九曲潭記 餘於栗谷公。

    弱冠友也。

    公旣爲世大儒。

    尊用於朝。

    不幸未究卒。

    今二十五年矣。

    顧餘一無用物耳。

    老而不死。

    適與公子景臨生。

    遇於西京。

    俯仰世故。

    談不足而涕有餘。

    生乃請餘記公故居海之高山九曲潭者。

    餘自公蔔地之初。

    佩銅鄰縣。

    還往實熟。

    所謂九曲潭者。

    未嘗不在夢想之中。

    復據生揭列其次而述曰。

    第一曲爲冠巖。

    離州城而洞四十五裡。

    其距海門二十裡。

    山頭有立石若冠焉者而卓然故以名。

    意亦取夫冠始之義乎。

    自此而往。

    山勢逶迤。

    溪水竝之。

    而其陡絶處。

    下必澄潭。

    足爲隱者之所盤旋。

    蓋有山村數家始見焉。

    第二曲爲花巖。

    自冠巖五裡許。

    巖縫石鏬皆花。

    如山榴者叢生故以名。

    後面山村可十餘家。

    第三曲爲翠屛。

    自花巖三四裡許。

    巖逾多奇而翠圍如屛狀故名屛。

    前小野。

    洞中人農焉。

    野中有盤松一蓋。

    下可坐數百人。

    屛北。

    士人安氏家焉。

    第四曲爲松崖。

    自翠屛三四裡許。

    石壁千尺。

    其上松林翳日故名。

    潭心有石如半露船形者。

    名曰船巖。

    上可坐八人。

    士人樸氏對而家焉。

    蓋從公入洞也。

    第五曲爲隱屛。

    自松崖二三裡許。

    石峯高圓。

    明麗特異。

    潭邊底皆石若砌。

    而貯之水者。

    屛之義視前而隱。

    又近取諸身。

    以託退休之義乎。

    公始卽石潭屋之。

    略爲棲息之所。

    而從學旣衆。

    則相與謀爲可以容處。

    規設益備。

    則尊先惠後。

    不可一少。

    是有隱屛精舍。

    而附麗精舍次第以成者。

    如幹具焉。

    宜各爲小記。

    而邂逅之頃。

    有所不暇也。

    若釣溪者。

    自隱屛三四裡許。

    枕溪之巖。

    多是自在釣魚磯故名。

    而曲之第六者也。

    若楓巖者。

    自釣溪二三裡許。

    巖皆楓林被之。

    霜後絢如霞蔚故名。

    而曲之第七者也。

    下有數家村。

    桑柘柴荊。

    隱然一畫圖中。

    若琴灘者。

    灘聲泠然。

    象琴之響節故名。

    而曲之第八者也。

    若文山者。

    因舊名而已。

    爲第九曲終焉。

    公存也。

    人爲地之靈。

    文不在玆乎。

    公亡也。

    天有不與之喪者。

    文不在玆乎。

    且九者。

    龍德之數也。

    餘少也知公。

    少字實應九二。

    而小山舊名。

    偶符斯文。

    于是而不曰造物者未始不與於其間則未信也。

    朱子居閩之武夷山。

    則有九曲洞天。

    公居海之高山。

    則有九曲巖川。

    豈東南萬裡。

    吾道一氣脈。

    自相貫通而然歟。

    若夫壬辰兵戈而來。

    公家受禍實慘。

    而山林水石。

    且不免焉。

    則關於國運爾。

    奈何乎。

    餘之知公。

    非故聞風而興者也。

    然旣九原不可復作。

    得同觴詠於九曲之淸流。

    而獨有同學文字爲公發之。

    可以招徠精爽於九曲之陳迹。

    然且遠焉。

    不能卷而畀之景臨生。

    歸書于簷楣之間。

    愴哉。

     用拙齋記 人之不齊。

    氣與理未必諧也。

    氣故也。

    有餘有不足。

    理故也。

    有不中而反之中。

    若夫巧拙之用則在人焉。

    然巧拙非如剛柔強弱竝而名。

    巧起於繕飾作弄。

    畢竟是人僞。

    而拙雖若起於不足。

    卻自不離天機耳。

    周子易之通。

    有曰。

    誠無爲。

    幾善惡。

    而周子本意。

    則善惟直承。

    惡乃斜系。

    胡氏錯認。

    則善惡相竝而下。

    今試以巧拙類之。

    孰惡孰善耶。

    思可過半矣。

    且據洪範三德。

    一曰正直。

    二曰剛克。

    三曰柔克。

    卽剛柔之不能無過不及。

    而拙於處焉也。

    沈潛爲近之。

    然非又高明之姿而能耶。

    及旣去僞妄而寡籌營也。

    其心蓋泊然矣。

    無復一分邪曲。

    其要諸正直也何有。

    於是見拙之道。

    爲優於三德也。

    不然。

    周子何以人謂子拙則喜。

    而因賦之曰。

    巧者言。

    拙者默。

    巧者勞。

    拙者逸。

    巧者賊。

    拙者德。

    巧者兇。

    拙者吉。

    而有味其拙之言不已也。

    吾申斯文公在先王朝。

    上於一日歷論近臣。

    若曰湜也拙。

    夫以上聖知臣之明而加之曰拙。

    公之受以爲喜。

    何啻若濂溪之得此於人哉。

    故嘗以用拙二字扁其所居。

    蓋亦侈上之賜。

    而庶幾竭拙以答萬一者也。

    屬岦志之。

    敬爲書。

     敬憲公關北祠堂事錄 李敬憲公在成廟朝己醜年間。

    爲嘉善大夫鹹鏡道觀察使。

    大有治稱。

    及公旣卒。

    有近臣奉使本道。

    回啓言李某爲政。

    尤以文敎爲事。

    仍上道內諸生製述詞章。

    以徵其效。

    上嘉甚。

    下有司議所以奬公者。

    特贈正憲大夫議政府左參贊兼藝文館大提學。

    且遣官緻祭于墓。

    蓋本道與北胡。

    壤地民俗。

    知弓馬不知問學。

    雖爲監司者。

    慮不出飾邊詰兵而已。

    獨公以學校爲先務。

    請于朝。

    頒經籍於郡縣。

    擇文臣爲敎官。

    刷亂臣漏籍臧獲以屬之。

    其子弟開敏在選者。

    親爲講授。

    又設法都會。

    四時課試以誘帥之。

    今不可復詳其凡。

    幾期歲之間。

    一道大化。

    由北擧中生員進士比比。

    稍復有占大科八顯仕者。

    故其人戴愛公如父母。

    久而不衰。

    爲立祠堂以饗報之。

    公之四代孫今吏判公擧此事命岦一言。

    岦應而起敬曰。

    敬憲公其可謂眞王者之佐也。

    古之人有爲王佐之學者。

    孟子其人也。

    今其書尙在。

    可開卷而知其說也。

    然言則必稱。

    不過曰先王之政。

    而先王之政。

    初非有高遠難行之事也。

    如曰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爲王道之始。

    而繼之曰。

    謹庠序之敎。

    申之以孝弟之義。

    然言其要歸。

    亦非有精微難識之道也。

    但如曰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而已矣。

    就又求之於後。

    則曰道在邇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求之於前。

    則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於是而思惟之。

    則敎之以親親長長。

    化之而親上死長。

    其爲邊民爲之所也切矣足矣乎否也。

    愚知敬憲公之爲政於鹹鏡也。

    誠得當務之急。

    而鹹鏡之人。

    爲公立之祠也。

    誠足勸後之來者矣。

    及按國乘。

    金文簡公宗直言於成廟曰。

    李某爲人得宰相體。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