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攻圍八日。
不遺餘力。
終於屠陷。
蓋極慘矣。
始遊擊沈以爲倭兵前圍本城時。
多被殺傷。
以此必欲報怨。
莫如空城而避之。
竟亦止遏官軍之赴救者雲矣。
禁我兵不得殺倭一事。
經略衙門。
但爲方許賊款。
不欲敗事。
戒約諸將領在南者如此。
且備禦毋承宣。
以小邦總兵樸晉等有違戒約綑打。
極其僇辱矣。
再上兵部書 大司馬閤下。
伏以某等之來。
寡君以天朝或未悉賊勢之未艾也。
故通査將吏近報。
具奏上聞。
屬當下部矣。
某等謹亦拜書于下執事而緻詳焉。
退伏惟念。
天朝自聞小邦之故。
凡所以爲存滅亡之仁。
征暴亂之義。
非出故常。
無一毫不盡。
而執事錯意之專。
稟覆有力。
不唯小邦君臣攢感。
蓋天下誦之矣。
誠悉賊勢之未艾。
寧有今日不如前日者乎。
然而不得聞命者累日。
竊悶且懼。
計必有故焉。
豈或有以賊已衰息報於朝者。
某等去國。
乃在其前。
而見謂其言宜不相應耶。
此一說也。
抑或以某等至懇。
在於再請兵糧。
而見疑故言賊盛耶。
此二說也。
或以爲賊之要款。
志不過封。
其遣將納表。
情亦無他。
而某等之言太深耶。
此三說也。
或以爲蠻夷自相攻滅。
本不足爲中國慮。
而某等之言。
不足答耶。
此四說也。
某等請有所明焉。
賊之南下也。
猶據慶尙左道釜山諸處。
特以緩師蓄銳。
未有下洋回巢計也。
其悉而右轉。
圍陷晉州。
亦非無守乎釜山等城。
故天兵與小邦之人。
未克入據。
而晉事旣畢。
俄復彌滿矣。
伊於何時。
盡棄諸城。
隻據西生浦一箇萬戶所。
卽此爲上年天朝所聞者乎。
小邦耳目。
實未有及其一日如此也。
況自天兵大營旣撤。
分留又寡。
則幷左右道而無復畏避。
據某等來時所査邊報。
左道如東萊,機張等縣也。
蔚山,梁山等郡也。
水軍節度營也。
東萊之釜山鎭也。
蔚山之西生浦也。
爲其所屯據。
彥陽縣也。
慶州府也。
府之安康廢縣也。
爲其所侵犯。
右道如巨濟,熊川等縣也。
金海,昌原等府也。
水軍節度營也。
巨濟之永登浦也。
熊川之薺浦也。
天城堡也。
加德鎭也。
爲其所屯據。
固城縣也。
爲其所出入。
非係邑鎭營堡。
而爲所屯據之地。
則又不在此內也。
某等過江。
在於正月初旬。
寡君復以遣某等。
後所得邊報。
馳付某等。
蓋賊如故矣。
今到京師。
而舌人微承風旨於下執事。
則似已更得賊少之報。
殆西生浦一言之緖餘。
一向肆誣於高明之下也。
前此陪臣鄭澈,洪麟祥等二起到京。
聞賊隻在西生。
餘皆已去。
不能無疑信於去國之後。
容或如此。
而歸國則賊如故。
許,晉等一起到京。
又所聞所疑信如前。
而歸至遼東。
與某等遇。
則賊如故。
今某等雖聞此。
不復能以爲疑信。
不亦宜乎。
藉或總督衙門所報於朝如此。
總督非自得之也。
況總督之東。
某等及拜於廣寧。
其去廣而遼。
曾不旬日而得。
此豈果遽出於某等所不測乎。
是不過說和之人急幸成而無遠慮。
始於誣妄而終復?縫。
緻誤外內當事之地。
竊恐一說誠未爲然也。
請兵於天朝而得之。
請糧於天朝而得之。
固小邦之大幸大賴。
然非甚不得已。
則亦必毋請也。
夫以小邦被賊蕩殘。
起慶尙由忠淸。
北至于畿邑。
起畿邑。
東北至于江原鹹鏡。
西至于黃海及平安之平壤以東。
觸目蓬蒿。
鷄犬不遺。
就又除慶尙近海。
雖旣收復矣。
而地不可賦。
人不可征。
獨其僅免鋒焰如平安之西。
忠淸之右。
全羅八九城而外。
指爲差完。
以賦以征。
而兵至則奔走餽餉。
糧至則任轉輸。
亦俱靡敝。
無復餘力矣。
況以小邦之故。
上勤至尊東顧。
方內爲之騷然。
小邦君臣。
少有人心。
正自隕越于下。
獨賊益可憂。
無以自救。
故有是不得已之祈懇。
安有故言賊盛而請之爲。
竊恐二說又甚未安也。
小邦鄰賊。
諳其情態。
自前實熟。
而今又入我地三年。
何一謀一動之不察乎。
雖果覬款於天朝。
其志不止於封貢審矣。
夫其假途犯順之言。
已發於四五年之前。
而虐始小邦。
而後乃聞其積二十年以動。
此何等經營也。
小邦旣剪焉矣。
猶復扼持不去。
至於從伊地方運緻糧械未已。
此又何等規爲也。
況伊本負嵎重溟之外。
不知有天朝。
威靈非畏也。
號名非慕也。
恭順非其性也。
此果甘心封貢。
受約束而退者乎。
雖其言初止如此。
爲不足信。
而況所要七件之事。
如曰割地曰封王曰通貢曰印顆曰蟒龍衣曰沖天冠。
而其一乃欲效單于之於漢室。
悖嫚無禮。
所不忍詳而道也。
言之已播。
不可揜也。
而說和者獨摘封貢二件。
告於當事之地。
今聞秀吉所爲款表且至矣。
就令表情。
復不越此。
是必說和者往來二年。
賂誘多方。
乃得姑貶其詞。
而伊以其人得因捧表朝闕。
恣覰上國爲幸也。
籲。
其爲計慘矣。
而堂堂朝議。
將或落伊計中。
不亦痛乎。
且和之雲。
始於伊自乞哀。
彼時平壤之敗衄。
幸州之頓挫。
誠有懾焉而爲。
然猶屢變去城之日期。
不已沿途之劫掠。
竟又不肯下海。
無非渝約。
而晉州慶州之犯。
皆其後事也。
然在小邦則置論。
天兵二百之殺死。
又安在其不背負也。
況今無有懾焉而爲。
特說和者趣得一表來耳。
一表之詐恭。
一使之僞丐。
而朝議將或信之。
彼但幸其計得。
而後可保其不背乎。
不唯背之。
將必大有逞焉。
而後未知說和之人。
何以謝朝廷乎。
竊恐三說之不是。
而某等之言。
不得避其更深也。
惟我皇朝家視天下。
卽守在四夷。
況小邦雖曰外服於上國壤地。
而距京師僅數千裡。
誠東海之藩蔽也。
賊之始焉發假途之言。
及今肆要脅之態。
不于他而于小邦。
雖其呑噬之志。
專在近取。
而窺瞰之心。
未必不復有了了焉者也。
又況今日之事。
天朝已行師征。
而有未訖於伸威。
已容講款。
而不能無損於事體。
夫旣示之以此。
而蔑以善其後。
乃諉曰。
蠻夷自相攻滅。
而不加之慮。
是使蛟鰐之種。
緣陸卵育於鴨綠以東之一區。
卽小邦遂亡而已。
雖在上國東北之關。
得不爲之早閉晏開乎。
竊恐四說者之在所必廢也。
某等以分則外國陪臣也。
以智則亡國大夫也。
而言不知忌諱。
妄有所指切。
使其心畏死則不敢爾也。
誠以在國無老謀。
無壯事。
赴天子之朝。
將以得兵得糧。
以救朝暮之急。
而遇有不幸之議。
噤不得爲請。
恐又不能盡言所欲言以死。
無以復自列於爲人臣子也。
伏惟執事裁之。
稟帖 惶恐謹稟。
一昨。
伏蒙命館人引某等進之于堂下。
諄諄講諭。
至移晷刻。
無非所以爲小邦扶覆亡止暴亂。
而出入乎方便。
開誠心指事實。
則如於家人父子。
夫何外服之亡國之下價。
得此於大部嚴威之地哉。
且感且悚。
涕汗交集。
旣退而不能自定也。
伏惟廟議所關。
非亶慰答遠人而已。
將必不悞經世之慮焉。
獨某等因承敎而有不得不亟披懇者。
蓋見諭鴨綠這邊防守。
已有一萬兵。
今且請三四萬。
倭若不肯下海。
則非唯不許封。
當再添兵撥糧。
勦殺乃已。
有以仰大部不以待倭之有計。
而廢緩急之備也。
備旣不可以廢。
則獨可不豫於小邦之地。
而必警及鴨綠。
然後禦之耶。
譬之。
有垣墻以環室廬。
非不足以防盜與猛獸也。
然復有藩蔽。
以示盜與猛獸。
不可猝而至。
一朝去其藩蔽焉。
卽盜與猛獸之心。
之於垣墻之外。
毋亦如於向也藩蔽之外耶。
其在小邦則人民死亡之餘。
瘡痍之半。
而三年不爲農。
生穀之源絶。
又殆盡於飢而相食矣。
不足以自守其封疆。
朝暮於必滅。
竊恐廟議或是某等藩蔽之見。
不能毋豫於小邦之地也。
雖或以豫宿重兵於下國爲難。
而兵有一日不能毋過鴨綠而東者。
安得不具食糧。
而臨期輸將。
重不及事。
不審何以濟之哉。
竊恐大部宜以此時題請。
同戶部査議。
於小邦上年蒙賜未運軍糧數外。
量加若幹萬。
鳩船裝運。
以緻之小邦平安之海步。
容令小邦。
亦鳩土船替運。
以緻之要害之處。
以備兵至。
免無見糧。
亦一長算也。
伏惟加之慮而已。
且蒙留天兵一萬六千。
雖固不足以抵當兇賊。
然小邦孑遺之兵。
對賊已久。
惟有死心。
不至驚潰不可用如遇賊之始。
而賴是天兵之留也。
觀習操練則就緖。
分隸聯屬以粗張。
今乃見省三分過二。
而無以換補。
又將畢收其餘。
則小邦益無所恃矣。
嗚呼。
時屆春汛。
賊有聲言。
某等數千裡在此。
睠言東顧。
不知國事已復如何。
兵欲請新。
而原留者亦撤。
糧欲請益。
而幷其原賜未撥。
蓋小邦一綫命脈。
保至今日。
無非大部體上旨盡仁義之施。
而某等將事無狀。
二者尙未得一焉。
某等誠有罪。
其奈蔑以復於君父何哉。
伏惟矜察以竟大德焉。
某等於昨聞命之前。
謹具一書。
方淨寫未完。
未呈矣。
而退念某等受君父之命以來。
凡所爲道達幾微。
必以歸報。
若懷不發之書而去。
則如見阻外於大人君子度量之內。
而爲負下執事。
敢幷呈納。
惶恐死罪。
申帖 惶恐謹稟。
伏蒙俯察遠人之懇。
再議撥與軍糧。
此體聖慈救亡國之盛心也。
毋論寡君聞之。
復幸再活。
其在下情。
慰感不可具言。
第見諭。
小邦當自具舡。
到海,蓋州接去。
小邦自爲濟急計。
豈宜以難解。
顧念小邦以國西一路。
上豫館待華使。
下備野人不虞。
專峙稅糧。
毋漕。
以此本不置官船。
泊步所有。
乃漁採私船而已。
幷其業漁採之小民。
雖一時鳩集。
難以試之上國地方未曾諳之海路。
且船樣及什物沾小。
實未堪重洋耳。
若欲近取京畿以南數路之船。
則僅於蕩折之餘。
裝闆備賊之外。
無有完利可使。
而西南船制。
水路不能相爲也素矣。
某等不待歸言於君父。
而審知小邦具船接去之難也。
日前稟請。
爲之運緻平安者。
誠以此故。
若義州以後。
則雖隻私船。
可以替運矣。
抑有冒死不免續陳者焉。
二萬之糧。
若以濟小邦朝夕之匱而已。
則不敢輒言不足。
但某等原稟。
爲蒙諭倭若不肯下海。
再撥兵糧勦滅。
而仰慮臨期輸將。
重不及事。
宜有以豫具而緻之也。
勦賊之兵。
少不下上年之數。
卽二萬糧。
能支得幾日。
竊恐其萬萬未裕也。
伏惟裁察。
〈亦有呈戶部文。
大略同此數帖。
〉 再上禮部書 大宗伯閤下。
伏以某等之來。
寡君蓋有危懇。
而自以猥瀆。
不敢列於奏內。
惟屬某等周旋陳稟於訏謨之地。
某等不自揆量。
旣以不得請。
蔑以復許於君父矣。
故于見堂之日。
謹具一書呈納。
而値閤下在告。
不得聞命。
復以事若尤係於本兵者。
就該部稟請。
有幸有不幸焉。
而大司馬遽又移疾。
某等悶焉。
無所要歸。
竊伏惟念。
親邦國以禮。
通遠人之情。
乃大部之道。
則某等情有所底壅。
不于大部而誰告。
敢以未究宣於該部者。
略布之下執事。
其大段曲折。
則有前書在。
伏惟垂鑑焉。
蓋小邦自遘賊禍以來。
荷蒙皇上之慈天地父母。
勤天下兵。
而費天下財。
不以爲重難者。
誠欲必除兇賊。
必存小邦。
非故但已也。
是受恩者小邦。
而其有遺功者。
非小邦也。
豈有今日恩爲之衰耶。
至於聽賊輸款。
無非所以庇小邦出權宜者。
而事體寧於暫屈也。
獨小邦熟諳此賊情態。
以知款不可保。
然亦非敢不知恩也。
且竊聽於該部。
以爲賊盡渡海而後許封。
否卽再撥兵糧勦殺。
故當有科道官之往審焉。
則未遽幸伊狡計。
某等雖姑退俟可也。
第今留兵已撤者。
不許換補。
未撤者幷議撤回。
以此試賊款情誠否。
此爲大未安也。
夫留兵萬數千。
固不足以抵當兇賊。
而小邦零殘之兵。
得以觀習操練及分隸聯屬。
爲倚賴非輕。
一朝而去之。
復將奚恃也。
其試賊誠否。
恐且間不容髮。
何者。
卽賊未渡海而見審。
伊亦自分不可得款。
將不遽動其鋒耶。
小邦之未亡。
徒以全羅一路差完。
而彼惟毋動。
動則剪焉耳。
此萬萬非可試者也。
況又可保其必待見審而後動耶。
某等憂在於此。
爲之竝稟兵糧。
而兵不見答。
糧雖見答。
而迄今未得其的確。
不勝悶迫焉。
小邦事天朝二百餘年。
非唯有願必獲。
每有恩出望外。
而今也濱於覆滅。
寡君朝夕冀某等有所得請。
竟乃觖望而歸。
則天亡之也。
尙復誰愬耶。
然仰惟皇上之慈天地父母。
豈其果於使遠人窮而來者。
觖望而歸耶。
方廟議屬於聽款。
雖大擧之。
未敢遽言。
惟是補留兵之數。
豫勦賊之糧。
使小邦少恃以無恐。
某等所爲沒死祈懇者也。
大抵倭賊非初無禍心於中國疆埸者。
然如犯福,廣地方。
必由薩摩州開洋。
得順風七日。
乃至於大小琉球。
又視風變轉。
得所向而至。
則積日力蓋多。
其由他路犯他方。
開洋候風。
率亦多積日力至矣。
獨於小邦則由對馬州開洋。
得順風一日便至。
而由小邦以犯遼左。
則無關隔陸路耳。
如又取全羅而據之。
更治船下洋。
則不必候風。
直挽船沿灣島。
亦自可至矣。
是其八寇。
由小邦與由他地方。
孰迂而孰徑耶。
竊恐當事之地。
不能專諉羈縻之有算。
而置小邦於度外而已也。
昔陸渾之戎。
密邇於周。
而荊楚伐之。
春秋不以夷狄相攻而不志。
傳以爲禁猾夏之階。
是其微意何如哉。
今猶及小邦之未遂覆滅也。
當事之地。
不爲之加之慮。
而惟曰重難於再勤再費焉。
卽小邦旣已覆滅。
其君子爲魚爲肉。
其小人不免爲蛇豕所驅而後。
雖中國萬倍勤費。
而小邦君臣陰圖橫草於地下。
恐其難爲力也。
此非亡國下臣所得以及之。
亦非堂堂廟議所未嘗經慮。
而自以無有餘命。
言荒亂而不知諱焉。
嗚呼。
寡君以屬某等。
某等以陳于大部與該部。
積數百千言。
而不一徹聞于九重。
卽得請與不得請。
爲遠人者何以知聖斷之所在。
而何以復于君父也哉。
誠知聖斷所在於一一徹聞之後。
則雖無得請焉。
其歸與君父甘心駢首於枯魚之肆矣。
伏惟閤下裁之。
上韓巡撫書 巡撫老爺臺下。
某等之走京師也。
先布危懇于閤下。
此在高義之所動聽也。
及旣達國書於九重。
而申請於當事之地。
則賊不唯不可討。
而方且議其封。
兵不唯不得出。
而幷與留者去。
獨許之二萬餘糧。
而令小邦自運。
又若非所以爲實惠也。
何昔者聖慈天地。
神威雷風。
必存滅亡。
必誅暴亂。
雖勞費天下。
動皆大萬。
不惜不疑。
而斷斷主張之老成。
猶在其位。
而今忽如此。
未知所謂。
蓋竊得而聞之
不遺餘力。
終於屠陷。
蓋極慘矣。
始遊擊沈以爲倭兵前圍本城時。
多被殺傷。
以此必欲報怨。
莫如空城而避之。
竟亦止遏官軍之赴救者雲矣。
禁我兵不得殺倭一事。
經略衙門。
但爲方許賊款。
不欲敗事。
戒約諸將領在南者如此。
且備禦毋承宣。
以小邦總兵樸晉等有違戒約綑打。
極其僇辱矣。
再上兵部書 大司馬閤下。
伏以某等之來。
寡君以天朝或未悉賊勢之未艾也。
故通査將吏近報。
具奏上聞。
屬當下部矣。
某等謹亦拜書于下執事而緻詳焉。
退伏惟念。
天朝自聞小邦之故。
凡所以爲存滅亡之仁。
征暴亂之義。
非出故常。
無一毫不盡。
而執事錯意之專。
稟覆有力。
不唯小邦君臣攢感。
蓋天下誦之矣。
誠悉賊勢之未艾。
寧有今日不如前日者乎。
然而不得聞命者累日。
竊悶且懼。
計必有故焉。
豈或有以賊已衰息報於朝者。
某等去國。
乃在其前。
而見謂其言宜不相應耶。
此一說也。
抑或以某等至懇。
在於再請兵糧。
而見疑故言賊盛耶。
此二說也。
或以爲賊之要款。
志不過封。
其遣將納表。
情亦無他。
而某等之言太深耶。
此三說也。
或以爲蠻夷自相攻滅。
本不足爲中國慮。
而某等之言。
不足答耶。
此四說也。
某等請有所明焉。
賊之南下也。
猶據慶尙左道釜山諸處。
特以緩師蓄銳。
未有下洋回巢計也。
其悉而右轉。
圍陷晉州。
亦非無守乎釜山等城。
故天兵與小邦之人。
未克入據。
而晉事旣畢。
俄復彌滿矣。
伊於何時。
盡棄諸城。
隻據西生浦一箇萬戶所。
卽此爲上年天朝所聞者乎。
小邦耳目。
實未有及其一日如此也。
況自天兵大營旣撤。
分留又寡。
則幷左右道而無復畏避。
據某等來時所査邊報。
左道如東萊,機張等縣也。
蔚山,梁山等郡也。
水軍節度營也。
東萊之釜山鎭也。
蔚山之西生浦也。
爲其所屯據。
彥陽縣也。
慶州府也。
府之安康廢縣也。
爲其所侵犯。
右道如巨濟,熊川等縣也。
金海,昌原等府也。
水軍節度營也。
巨濟之永登浦也。
熊川之薺浦也。
天城堡也。
加德鎭也。
爲其所屯據。
固城縣也。
爲其所出入。
非係邑鎭營堡。
而爲所屯據之地。
則又不在此內也。
某等過江。
在於正月初旬。
寡君復以遣某等。
後所得邊報。
馳付某等。
蓋賊如故矣。
今到京師。
而舌人微承風旨於下執事。
則似已更得賊少之報。
殆西生浦一言之緖餘。
一向肆誣於高明之下也。
前此陪臣鄭澈,洪麟祥等二起到京。
聞賊隻在西生。
餘皆已去。
不能無疑信於去國之後。
容或如此。
而歸國則賊如故。
許,晉等一起到京。
又所聞所疑信如前。
而歸至遼東。
與某等遇。
則賊如故。
今某等雖聞此。
不復能以爲疑信。
不亦宜乎。
藉或總督衙門所報於朝如此。
總督非自得之也。
況總督之東。
某等及拜於廣寧。
其去廣而遼。
曾不旬日而得。
此豈果遽出於某等所不測乎。
是不過說和之人急幸成而無遠慮。
始於誣妄而終復?縫。
緻誤外內當事之地。
竊恐一說誠未爲然也。
請兵於天朝而得之。
請糧於天朝而得之。
固小邦之大幸大賴。
然非甚不得已。
則亦必毋請也。
夫以小邦被賊蕩殘。
起慶尙由忠淸。
北至于畿邑。
起畿邑。
東北至于江原鹹鏡。
西至于黃海及平安之平壤以東。
觸目蓬蒿。
鷄犬不遺。
就又除慶尙近海。
雖旣收復矣。
而地不可賦。
人不可征。
獨其僅免鋒焰如平安之西。
忠淸之右。
全羅八九城而外。
指爲差完。
以賦以征。
而兵至則奔走餽餉。
糧至則任轉輸。
亦俱靡敝。
無復餘力矣。
況以小邦之故。
上勤至尊東顧。
方內爲之騷然。
小邦君臣。
少有人心。
正自隕越于下。
獨賊益可憂。
無以自救。
故有是不得已之祈懇。
安有故言賊盛而請之爲。
竊恐二說又甚未安也。
小邦鄰賊。
諳其情態。
自前實熟。
而今又入我地三年。
何一謀一動之不察乎。
雖果覬款於天朝。
其志不止於封貢審矣。
夫其假途犯順之言。
已發於四五年之前。
而虐始小邦。
而後乃聞其積二十年以動。
此何等經營也。
小邦旣剪焉矣。
猶復扼持不去。
至於從伊地方運緻糧械未已。
此又何等規爲也。
況伊本負嵎重溟之外。
不知有天朝。
威靈非畏也。
號名非慕也。
恭順非其性也。
此果甘心封貢。
受約束而退者乎。
雖其言初止如此。
爲不足信。
而況所要七件之事。
如曰割地曰封王曰通貢曰印顆曰蟒龍衣曰沖天冠。
而其一乃欲效單于之於漢室。
悖嫚無禮。
所不忍詳而道也。
言之已播。
不可揜也。
而說和者獨摘封貢二件。
告於當事之地。
今聞秀吉所爲款表且至矣。
就令表情。
復不越此。
是必說和者往來二年。
賂誘多方。
乃得姑貶其詞。
而伊以其人得因捧表朝闕。
恣覰上國爲幸也。
籲。
其爲計慘矣。
而堂堂朝議。
將或落伊計中。
不亦痛乎。
且和之雲。
始於伊自乞哀。
彼時平壤之敗衄。
幸州之頓挫。
誠有懾焉而爲。
然猶屢變去城之日期。
不已沿途之劫掠。
竟又不肯下海。
無非渝約。
而晉州慶州之犯。
皆其後事也。
然在小邦則置論。
天兵二百之殺死。
又安在其不背負也。
況今無有懾焉而爲。
特說和者趣得一表來耳。
一表之詐恭。
一使之僞丐。
而朝議將或信之。
彼但幸其計得。
而後可保其不背乎。
不唯背之。
將必大有逞焉。
而後未知說和之人。
何以謝朝廷乎。
竊恐三說之不是。
而某等之言。
不得避其更深也。
惟我皇朝家視天下。
卽守在四夷。
況小邦雖曰外服於上國壤地。
而距京師僅數千裡。
誠東海之藩蔽也。
賊之始焉發假途之言。
及今肆要脅之態。
不于他而于小邦。
雖其呑噬之志。
專在近取。
而窺瞰之心。
未必不復有了了焉者也。
又況今日之事。
天朝已行師征。
而有未訖於伸威。
已容講款。
而不能無損於事體。
夫旣示之以此。
而蔑以善其後。
乃諉曰。
蠻夷自相攻滅。
而不加之慮。
是使蛟鰐之種。
緣陸卵育於鴨綠以東之一區。
卽小邦遂亡而已。
雖在上國東北之關。
得不爲之早閉晏開乎。
竊恐四說者之在所必廢也。
某等以分則外國陪臣也。
以智則亡國大夫也。
而言不知忌諱。
妄有所指切。
使其心畏死則不敢爾也。
誠以在國無老謀。
無壯事。
赴天子之朝。
將以得兵得糧。
以救朝暮之急。
而遇有不幸之議。
噤不得爲請。
恐又不能盡言所欲言以死。
無以復自列於爲人臣子也。
伏惟執事裁之。
稟帖 惶恐謹稟。
一昨。
伏蒙命館人引某等進之于堂下。
諄諄講諭。
至移晷刻。
無非所以爲小邦扶覆亡止暴亂。
而出入乎方便。
開誠心指事實。
則如於家人父子。
夫何外服之亡國之下價。
得此於大部嚴威之地哉。
且感且悚。
涕汗交集。
旣退而不能自定也。
伏惟廟議所關。
非亶慰答遠人而已。
將必不悞經世之慮焉。
獨某等因承敎而有不得不亟披懇者。
蓋見諭鴨綠這邊防守。
已有一萬兵。
今且請三四萬。
倭若不肯下海。
則非唯不許封。
當再添兵撥糧。
勦殺乃已。
有以仰大部不以待倭之有計。
而廢緩急之備也。
備旣不可以廢。
則獨可不豫於小邦之地。
而必警及鴨綠。
然後禦之耶。
譬之。
有垣墻以環室廬。
非不足以防盜與猛獸也。
然復有藩蔽。
以示盜與猛獸。
不可猝而至。
一朝去其藩蔽焉。
卽盜與猛獸之心。
之於垣墻之外。
毋亦如於向也藩蔽之外耶。
其在小邦則人民死亡之餘。
瘡痍之半。
而三年不爲農。
生穀之源絶。
又殆盡於飢而相食矣。
不足以自守其封疆。
朝暮於必滅。
竊恐廟議或是某等藩蔽之見。
不能毋豫於小邦之地也。
雖或以豫宿重兵於下國爲難。
而兵有一日不能毋過鴨綠而東者。
安得不具食糧。
而臨期輸將。
重不及事。
不審何以濟之哉。
竊恐大部宜以此時題請。
同戶部査議。
於小邦上年蒙賜未運軍糧數外。
量加若幹萬。
鳩船裝運。
以緻之小邦平安之海步。
容令小邦。
亦鳩土船替運。
以緻之要害之處。
以備兵至。
免無見糧。
亦一長算也。
伏惟加之慮而已。
且蒙留天兵一萬六千。
雖固不足以抵當兇賊。
然小邦孑遺之兵。
對賊已久。
惟有死心。
不至驚潰不可用如遇賊之始。
而賴是天兵之留也。
觀習操練則就緖。
分隸聯屬以粗張。
今乃見省三分過二。
而無以換補。
又將畢收其餘。
則小邦益無所恃矣。
嗚呼。
時屆春汛。
賊有聲言。
某等數千裡在此。
睠言東顧。
不知國事已復如何。
兵欲請新。
而原留者亦撤。
糧欲請益。
而幷其原賜未撥。
蓋小邦一綫命脈。
保至今日。
無非大部體上旨盡仁義之施。
而某等將事無狀。
二者尙未得一焉。
某等誠有罪。
其奈蔑以復於君父何哉。
伏惟矜察以竟大德焉。
某等於昨聞命之前。
謹具一書。
方淨寫未完。
未呈矣。
而退念某等受君父之命以來。
凡所爲道達幾微。
必以歸報。
若懷不發之書而去。
則如見阻外於大人君子度量之內。
而爲負下執事。
敢幷呈納。
惶恐死罪。
申帖 惶恐謹稟。
伏蒙俯察遠人之懇。
再議撥與軍糧。
此體聖慈救亡國之盛心也。
毋論寡君聞之。
復幸再活。
其在下情。
慰感不可具言。
第見諭。
小邦當自具舡。
到海,蓋州接去。
小邦自爲濟急計。
豈宜以難解。
顧念小邦以國西一路。
上豫館待華使。
下備野人不虞。
專峙稅糧。
毋漕。
以此本不置官船。
泊步所有。
乃漁採私船而已。
幷其業漁採之小民。
雖一時鳩集。
難以試之上國地方未曾諳之海路。
且船樣及什物沾小。
實未堪重洋耳。
若欲近取京畿以南數路之船。
則僅於蕩折之餘。
裝闆備賊之外。
無有完利可使。
而西南船制。
水路不能相爲也素矣。
某等不待歸言於君父。
而審知小邦具船接去之難也。
日前稟請。
爲之運緻平安者。
誠以此故。
若義州以後。
則雖隻私船。
可以替運矣。
抑有冒死不免續陳者焉。
二萬之糧。
若以濟小邦朝夕之匱而已。
則不敢輒言不足。
但某等原稟。
爲蒙諭倭若不肯下海。
再撥兵糧勦滅。
而仰慮臨期輸將。
重不及事。
宜有以豫具而緻之也。
勦賊之兵。
少不下上年之數。
卽二萬糧。
能支得幾日。
竊恐其萬萬未裕也。
伏惟裁察。
〈亦有呈戶部文。
大略同此數帖。
〉 再上禮部書 大宗伯閤下。
伏以某等之來。
寡君蓋有危懇。
而自以猥瀆。
不敢列於奏內。
惟屬某等周旋陳稟於訏謨之地。
某等不自揆量。
旣以不得請。
蔑以復許於君父矣。
故于見堂之日。
謹具一書呈納。
而値閤下在告。
不得聞命。
復以事若尤係於本兵者。
就該部稟請。
有幸有不幸焉。
而大司馬遽又移疾。
某等悶焉。
無所要歸。
竊伏惟念。
親邦國以禮。
通遠人之情。
乃大部之道。
則某等情有所底壅。
不于大部而誰告。
敢以未究宣於該部者。
略布之下執事。
其大段曲折。
則有前書在。
伏惟垂鑑焉。
蓋小邦自遘賊禍以來。
荷蒙皇上之慈天地父母。
勤天下兵。
而費天下財。
不以爲重難者。
誠欲必除兇賊。
必存小邦。
非故但已也。
是受恩者小邦。
而其有遺功者。
非小邦也。
豈有今日恩爲之衰耶。
至於聽賊輸款。
無非所以庇小邦出權宜者。
而事體寧於暫屈也。
獨小邦熟諳此賊情態。
以知款不可保。
然亦非敢不知恩也。
且竊聽於該部。
以爲賊盡渡海而後許封。
否卽再撥兵糧勦殺。
故當有科道官之往審焉。
則未遽幸伊狡計。
某等雖姑退俟可也。
第今留兵已撤者。
不許換補。
未撤者幷議撤回。
以此試賊款情誠否。
此爲大未安也。
夫留兵萬數千。
固不足以抵當兇賊。
而小邦零殘之兵。
得以觀習操練及分隸聯屬。
爲倚賴非輕。
一朝而去之。
復將奚恃也。
其試賊誠否。
恐且間不容髮。
何者。
卽賊未渡海而見審。
伊亦自分不可得款。
將不遽動其鋒耶。
小邦之未亡。
徒以全羅一路差完。
而彼惟毋動。
動則剪焉耳。
此萬萬非可試者也。
況又可保其必待見審而後動耶。
某等憂在於此。
爲之竝稟兵糧。
而兵不見答。
糧雖見答。
而迄今未得其的確。
不勝悶迫焉。
小邦事天朝二百餘年。
非唯有願必獲。
每有恩出望外。
而今也濱於覆滅。
寡君朝夕冀某等有所得請。
竟乃觖望而歸。
則天亡之也。
尙復誰愬耶。
然仰惟皇上之慈天地父母。
豈其果於使遠人窮而來者。
觖望而歸耶。
方廟議屬於聽款。
雖大擧之。
未敢遽言。
惟是補留兵之數。
豫勦賊之糧。
使小邦少恃以無恐。
某等所爲沒死祈懇者也。
大抵倭賊非初無禍心於中國疆埸者。
然如犯福,廣地方。
必由薩摩州開洋。
得順風七日。
乃至於大小琉球。
又視風變轉。
得所向而至。
則積日力蓋多。
其由他路犯他方。
開洋候風。
率亦多積日力至矣。
獨於小邦則由對馬州開洋。
得順風一日便至。
而由小邦以犯遼左。
則無關隔陸路耳。
如又取全羅而據之。
更治船下洋。
則不必候風。
直挽船沿灣島。
亦自可至矣。
是其八寇。
由小邦與由他地方。
孰迂而孰徑耶。
竊恐當事之地。
不能專諉羈縻之有算。
而置小邦於度外而已也。
昔陸渾之戎。
密邇於周。
而荊楚伐之。
春秋不以夷狄相攻而不志。
傳以爲禁猾夏之階。
是其微意何如哉。
今猶及小邦之未遂覆滅也。
當事之地。
不爲之加之慮。
而惟曰重難於再勤再費焉。
卽小邦旣已覆滅。
其君子爲魚爲肉。
其小人不免爲蛇豕所驅而後。
雖中國萬倍勤費。
而小邦君臣陰圖橫草於地下。
恐其難爲力也。
此非亡國下臣所得以及之。
亦非堂堂廟議所未嘗經慮。
而自以無有餘命。
言荒亂而不知諱焉。
嗚呼。
寡君以屬某等。
某等以陳于大部與該部。
積數百千言。
而不一徹聞于九重。
卽得請與不得請。
爲遠人者何以知聖斷之所在。
而何以復于君父也哉。
誠知聖斷所在於一一徹聞之後。
則雖無得請焉。
其歸與君父甘心駢首於枯魚之肆矣。
伏惟閤下裁之。
上韓巡撫書 巡撫老爺臺下。
某等之走京師也。
先布危懇于閤下。
此在高義之所動聽也。
及旣達國書於九重。
而申請於當事之地。
則賊不唯不可討。
而方且議其封。
兵不唯不得出。
而幷與留者去。
獨許之二萬餘糧。
而令小邦自運。
又若非所以爲實惠也。
何昔者聖慈天地。
神威雷風。
必存滅亡。
必誅暴亂。
雖勞費天下。
動皆大萬。
不惜不疑。
而斷斷主張之老成。
猶在其位。
而今忽如此。
未知所謂。
蓋竊得而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