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氷始泮。
裝船。
交卸於小邦沿海之地。
則兵至免無見糧矣。
繼此大調兵糧。
擧出萬全。
則某等固已爲老爺曰。
當用幾萬。
瞭然於胸次矣。
不敢縷縷焉。
且非敢謂老爺以某等之言爲之輕重。
而正此覃思拯濟之始。
或者樂聞於一得焉。
某等不勝傾翹懇迫之至。
冒死再拜。
密帖 惶恐敢稟。
賊倭小西飛。
幷其徒醜若幹。
得由小邦。
以抵廣寧。
竊未知此出何等權宜。
而許多山川險夷。
道路紆直。
人物繁寡。
防守堅瑕。
恣伊穿踏而探覰。
自小邦言。
兇鋒之旣被則已。
平壤而西復然也。
自中國言。
外藩之旣毀則已。
全遼一帶復然也。
使和不果成。
必將有以處此輩矣。
使和之成。
將出還此輩。
而可保其後無他乎。
矧今和事未決。
而已有比比出還者矣。
譬之。
玩蛇蠍於衽席之上。
引狗鼠於鼎俎之間。
使之見其所甘心。
知其所緣而入。
旣乃活而縱之。
得不爲後患者乎。
伏惟老爺審微慮遠。
已有默裁。
然在下情區區過憂。
敢乞毋容放過。
以貽尤悔。
千萬幸甚。
不揆遐賤。
言及幾密於嚴威之下。
惶恐死罪。
上韓巡撫書 朝鮮國差來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頓首再拜。
謹上書于巡撫老爺臺下。
某等伏以老爺上年銜命而東也。
於兇賊之狂逞。
下邦之蕩殘。
無不咨訪而盡得其狀。
而憤然義乎色。
惻然仁乎言。
蓋邦人激感。
鹹謂老爺若主張救兵。
必不遺餘力焉。
今承老爺膺撫遼之寄。
而申之以禦倭。
將與經略老爺商議施措。
夫以禦倭爲名。
豈遽虞其爲上國疆埸患哉。
是必終救小邦。
使蛟鰐之醜族。
不得緣陸而卵育也。
而老爺與於斯事。
小邦庶其忘亡矣。
天幸天幸。
某等於老爺。
向已咨訪而得其狀者。
毋庸以贅陳。
獨老爺今日未必了然者。
賊旣退屛。
以緩天兵。
而終復不爲回巢之計。
舟艦交於洋中。
壘屯列於邊徼。
或如往旋反。
或以新替故。
或旁出劫掠。
或聲言再動。
益設城柵房屋。
益緻資糧器械。
是其志不以前日鋒焰之慘。
爲足而止也。
顧我小邦孑遺生靈。
力疲於奔命。
心死於持久。
農桑之廢。
將及三年。
溝壑之捐。
殆無遺類。
寡君非敢忘於臥薪嘗膽之義。
而實未暇於生聚敎訓之功也。
獨所仰恃以保朝夕者。
尙有天兵分留。
而一萬六千。
初非所以擬當未去之賊。
蓋方憂其單寡。
亦已被賊下手。
今復見撤。
不啻三分之二。
卽小邦亡無日矣。
而寡君重恐小邦之故。
損天兵之聲威。
以此痛心。
死且不得瞑目者也。
若和之一說。
本不足信於醜逆狡詐之倭奴。
而始於乞哀。
終於肆侮。
至發萬萬難從不可使聞於天下之言。
今且幸成於此。
而不卒誅暴止亂之擧。
則恐非所以遵奉始者聖天子勤天下兵。
費天下財。
有所不惜之盛意也。
某等區區悶迫。
昨將益兵贍糧等事。
請於經略老爺。
而又必以此訴於老爺者。
欲望老爺別將事情。
轉聞于朝。
而商議施措。
則協于一也。
就又伏審調糧一事。
老爺實主之。
大抵小邦乏糧。
倍甚於兵火之初。
雖自收拾於死亡瘡痍之餘。
以粗具戰守之兵。
而無以食之。
雖得上國新舊赴援之兵。
而無以餽之。
此坐而待亡之勢也。
敢乞亟發遼東諸衛金州等處峙糧若幹萬。
毋論曾否蒙賜之數。
但要以近就近。
迨氷始泮而裝船。
交卸於小邦沿海之地。
俾得以土船遞運。
及時接濟。
一面施行。
一面奏知。
以副聖天子之重寄。
以盡仁義於不報之地。
不勝幸甚。
某等冒死再拜。
呈禮部文 朝鮮國差來謝恩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
謹呈爲免宴事。
竊照。
小邦雖蒙被皇靈。
獲還疆宇。
而賊屯據猶在。
必將復呑。
民死亡僅存。
方且相食。
宗廟之烝嘗乏供。
寡君之饔膳未復。
官工粗具而無以祿。
士馬苟調而艱於糧。
某等來時。
見國朝暮不保。
旣來之後。
不聞厥今如何。
就念天朝饗勞遠人故常則有。
而某等何心聞樂以爲樂。
醉飽以爲榮耶。
伏惟大部典司邦禮。
曲盡人情。
必不強其所不願。
而侈以所不安。
聽免恩宴。
便於事宜。
敢乞轉聞施行。
不勝專懇。
爲此合行具呈。
上禮兵部書 朝鮮國差來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頓首再拜。
謹上書于大宗伯〈兵部則大司馬〉閤下。
伏以小邦涵囿聖朝東漸之澤。
蓋二百年。
其於禮讓之風。
耳目所被。
則粗能慕而進焉。
若幹戈格鬪之事。
不甚講也。
獨以與日本隔海而對壤。
如山居而戒豺虎。
野處而病虺蛇。
非不爲之備也。
而足以防竊發則已。
不虞其空窟穴而來也。
今玆之事則慘矣。
猝然不支。
而八路披。
三都擧。
鋒刃之下。
灰燼之中。
國其餘幾。
寡君于時所以母死廟社。
而奉其主播越西土。
以依華界者。
恃有天地父母必不忍於無罪之國滅。
而怒於暴亂之滅人國也。
果蒙皇上陛下隱焉震焉於一介陪臣之告急。
而爲之動天下之大兵。
莅以文武之大臣。
至慮喪敗之極。
無以供費。
則發帑藏繼飛輓以濟之。
是於天地之仁。
父母之愛。
無一毫不盡。
而〈於兵部則添入內之大部稟覆得宜外之十字〉二大臣所爲奉伸威靈者。
亦無不殫焉。
如平壤城之破賊。
自有戰伐以來。
未有斯快。
而開城,漢城之雄據俄失。
諸路之壘屯。
次第而棄。
無非餘威之所慴。
何其盛也。
不幸有和說者。
適行於其間。
以爲漢城而後多其力也。
殊不知賊非有畏。
萬無退理。
故天兵稍緩。
則其鋒又逞。
如於晉州是也。
自是大營復聲南下之勢。
而諸將領在行者。
稍稍進逼。
則兩王子得還矣。
爲和者持此以爲成功。
而大營之撤。
未必不爲所誤。
設賊已去。
將或候此而再來。
而況仍在海徼首尾十餘城。
或輸材與石。
以盛治舟艦城柵房屋。
或若下洋而更來泊。
益緻糗糧器械。
不啻有留心。
而絶無去意。
彼其入人之國。
再窮寒暑。
而有留無去。
則其兇恣可想也。
就使偵知大軍旣撤。
後無以繼。
則彼固坐守十城者耶。
如留兵萬數千。
決不足以禦其擣虛席捲。
而勢輕不復見憚。
于安康縣之挫衄可見也。
今又減去過三之二。
則又豈不孑然。
而聲威所係。
爲足寒心耶。
閫算廟謨。
非忽此賊。
而救小邦非衰也。
然至於此者。
皆一種和說誤之也。
蓋和始於賊自乞哀。
則誠有畏也。
然猶視師之緩逼而變易倏乍。
今也大軍旣無以繼。
留兵又減矣。
彼固何畏而汲汲於和耶。
以小邦之聞。
則賊所要求。
其言悖嫚。
不一而足。
至有所不忍道。
而申諸廟閫者。
不過說封說貢。
將信然而所許止此。
果足以厭賊心耶。
側聞賊酋秀吉表文將至矣。
彼其爲表所幸望者。
亦果止此耶。
抑將得封而後要貢。
得貢而後復有要焉。
夷狄常態則然。
而彼兵方張。
我兵先戢。
是形勢在彼而不在我。
得毋所謂悖嫚者隨之耶。
又聞表至。
當有倭將同先來小西飛。
捧以朝闕。
夫小西飛之來穿小邦。
以抵廣寧。
覘覰險夷虛實。
已可痛駭。
今表之達。
毋乃計亦出此。
而欲其益狎。
就令其詞止以封貢爲願。
而畢竟筌蹄之歸耶。
彼一種說者。
又不特此也。
以賊所在慶尙道之府郡縣鎭堡凡十有數城。
蓋歷歷也。
而獨西生浦之擧焉。
西生乃十有數之一。
而其尤小者耳。
如舟艦城柵房屋之盛治。
糗糧器械之益緻。
不待智者而明其非所以待封貢之許爲還計也。
彼擧西生而已者。
復肯悉此狀以聞。
賊之於晉也。
圍守八日而陷。
殺死將七人。
民六萬有餘。
寔在講和之後。
背孰甚焉。
而乃曰。
伊前圍晉。
多被射殺。
爲是報怨當耳。
至以此遏止官軍之救晉者。
夫小邦之人。
無故爲賊虔劉。
幾於空國。
而不得報怨。
賊以犯一城被殺退爲怨。
而聽其必報。
苟其所左右如此。
賊雖百敗和。
而誰執其咎耶。
小邦將吏遇賊劫掠於講和之後。
不能無小小攻勦以應之。
而乃曰。
激彼之怒不可。
至以此有蒙僇辱者。
夫其藉口如此。
異日和事不成。
豈不適歸罪於小邦耶。
顧念小邦爲賊入者餘一年。
賊卻而猶相守不去者。
將及二年。
民死亡僅存。
不得事農桑。
相食且盡。
區區君臣。
雖篤薪膽之義。
而生聚訓鍊。
實所不暇。
倘賴廟閫之力。
毋戰而兇氛棬容。
綿縷息而自振。
亦豈非幸乎。
而誠諳賊情之叵測。
誠見和說之難憑。
所以不能恃和自分必亡者也。
夫以小邦之勢。
正如已在水火之中。
不能自救焚溺。
必有從外救之。
然後因亦得以自救。
寡君蓋仰保天地父母之仁威如初。
今於奏陳賊形之外。
豈不願再請兵糧。
而自以不能粉身以酬前恩。
復敢仰首以籲後命爲惶赧。
寧於溘亡也。
某等之來。
目見國勢無復可爲。
非再勤天朝之盛擧。
則無以復自植立。
爲左海之藩蔽。
以貽上國疆埸之患。
而暴亂之滅人國。
與無罪之國滅。
初非聖天子度外之事。
至於嚴內治。
杜外侮。
矜順弱。
疾逆強。
乃大部之道也。
如可仍於聽聞。
不當避於幹冒。
而自在道塗。
已聞戍兵之減。
款表之來。
瞿然相顧而哭。
小邦之事其去矣。
和之一說。
其禍至此。
奚暇有所陳請乎。
第深論和事而毋諱。
蓋和事廢。
而後某等之危懇得攄矣。
然和之禍。
豈獨小邦哉。
堂堂朝廷。
當亦惜事體焉。
當亦慮微漸焉。
此非某等所得言。
伏惟閤下圖之。
〈於兵部則未有下文〉嗚呼。
時屆春汛。
賊有聲言。
小邦憂懼。
正在今曰。
某等數千裡入京師。
願言訴兵糧之乏。
雖蒙恩許。
將恐大晩。
而又不幸遇有他議。
猶且囁嚅於戴盆之下。
方寸亂矣。
言不知裁。
亦惟矜察焉。
某等再拜。
別帖 和事始末。
小邦之人。
實未得詳。
但聞遊擊姓沈。
與賊將平行長有舊。
而於行長在平壤城時。
沈入伊陣相見。
及天兵克平壤。
而行長脫走。
在正京城外龍山倉時。
沈又入見。
必因此媒和也。
然據京城之賊。
非有所畏。
則豈肯爲和而遽退哉。
天兵平壤之捷。
已占破竹之勢。
黃海開城之屯賊。
望風而奔潰。
俄又陪臣權慄提全羅道之兵。
陣畿內之幸州地。
遇京賊出襲。
亦全捷焉。
先雖有官軍碧蹄之不利。
賊衆之始遇者盡沒。
特其乘不戒而繼出者。
困官軍而已。
於是賊遂有遁志。
而媒和之人。
於賊則因其有遁志。
於官軍則會其一不利。
以售頰舌之功也。
方是時。
鹹鏡,江原二道之屯賊。
未集于京城。
在京城者。
不過幸州之鋒鏑之餘。
碧蹄之利鈍相半。
黃海開城之褫魄。
平壤之漏網。
此類而已。
誠使大軍仍破竹之勢而進焉。
惡待於和而收復王京乎。
其餘東北及南路之壘屯。
當亦次第而空耳。
否而規規於講和。
旣講之後。
官軍小緩。
則賊小橫。
如沿途及近海各處。
劫掠不可勝紀。
官軍大弛。
則賊大肆。
如晉州圍陷是也。
且賊所要求。
實有悖嫚之情。
至於口不忍道。
復有姓徐姓謝二官。
稱天使入賊巢。
頗見抑屈。
特以計得兩王子以歸。
而辱天朝則甚矣。
然媒和者。
壹皆隱焉。
獨以賊要封要貢。
聞於當事之地。
堂堂廟議。
卽封與貢且不能輕許。
以故賊雖不復西北。
而亦不回巢。
上年大軍爲之未能遽撤。
空言往復之間。
虛養不戰之士馬。
所費中國銀糧。
可惜幾萬。
而小邦孑遺之民畜。
零殘之財粟。
亦罄於轉輸餽餉矣。
農桑之廢。
將及三年。
目今人相食不可止。
公私無復一分餘力。
蓋三都之旣復。
八道之幾完。
邦人惟知平壤一捷之餘威是賴。
而其於和事。
則知其爲禍。
未知其爲功也。
今聞賊酋款表將至。
設令表詞所要。
不過封貢。
得非媒和者誘之。
姑貶其辭。
以實其言。
而賊以其人得達上國。
覘覰險夷虛實爲幸。
故姑且如是也耶。
仰惟廟議終必不能納其人而準其請。
將令其人自中道回歸乎。
將拘囚而更議。
且一面治兵以討乎。
幷與小西飛處之。
竊恐須紆盛算不容易也。
釜山鎭在慶尙左道東萊府今降爲縣之治南二十裡海岸上。
蓋自新羅高麗時。
倭人一面稱款。
一面作耗。
及小邦祖先時。
要於釜山浦及熊川之薺浦。
蔚山之鹽浦等三處。
打造窩舖。
以便往來。
漁採貨貿。
小邦爲不欲戰鬪其民而勉從之。
至正德庚午年。
倭戶作亂。
殺死邊吏。
小邦遣大將黃衡討殲之。
遂不復有三浦窩舖。
其後倭人稍復來款。
又要互市。
小邦隻於釜山鎭城外設倭館。
以便旅寓而已。
今其來犯。
非因窩舖之舊也。
非因有館也。
舟艦蔽海而至。
猝犯鎭城府城。
與鎭將鄭撥,府使宋象賢等交戰。
幷人卒數萬屠殺。
而後得大入矣。
乃以釜山爲倭人原據之地。
則媒和者信狡賊之言。
而轉以詿誤當事之地也。
西生浦在慶尙左道蔚山郡治南五十裡。
非海中島座。
而其距倭國對馬島。
比釜山尤遠也。
今以屯據之賊。
爲若隻在西生浦一處。
西生浦爲若海中絶島者。
亦媒和者之詿誤也。
回提督主事帖 昨蒙手敎。
且引且叩。
要令鄙人等得悉危懇。
意甚盛也。
感拜感拜。
適草呈堂一書。
未及淨寫。
輒塵淸覽。
此足以照下邦事情也。
地圖略有標識。
謹幷封上。
再回帖 平壤城屯賊。
大約數萬。
提督李領南北兵四萬有餘。
於上年正月初六日。
下營于城外。
初八日薄城。
自辰時至申時交戰。
砲火射槍齊發。
斬獲數千餘級。
燒死溺死。
不知其數。
賊將平行長等率其餘衆脫走。
碧蹄之事。
初非戰也。
官軍爲探視形便。
總兵査以數百騎先進。
遇賊二百有餘。
沒數斬獲。
旣而賊兵數萬大至。
提督以千騎繼進。
交戰不利。
然提督身自殿後而退。
故官軍死傷無多。
王京之賊。
爲因平壤之大敗。
碧蹄之小衄。
邦人幸州之戰。
又挫其勢。
故始有遁志。
而去城之時。
以講款爲名。
其實非有所畏。
則萬萬不去也。
釜山諸處之久據。
則賊雖講款。
非其實心。
特以要緩天兵而已。
狺然呑噬之志。
蓋未已也。
大軍旣不能久處。
留兵單寡。
不足以爲威。
其久據無怪也。
諸將孰優。
則小邦之人。
實未敢詳知也。
但自平壤之捷。
無愚智皆服提督之用兵。
南北數將如駱尙志吳惟忠査大受之用命。
而留將副總兵劉愛人善禦。
卒且有威勇。
邦人慕且恃不淺也。
晉州在慶尙右道。
爲一巨鎭。
而西爲全羅道之要塞。
以故四鄰調輸之糧。
諸道官義之兵。
皆聚於此。
以爲必守之地。
而賊自釜山諸處。
悉銳而進。
裝船。
交卸於小邦沿海之地。
則兵至免無見糧矣。
繼此大調兵糧。
擧出萬全。
則某等固已爲老爺曰。
當用幾萬。
瞭然於胸次矣。
不敢縷縷焉。
且非敢謂老爺以某等之言爲之輕重。
而正此覃思拯濟之始。
或者樂聞於一得焉。
某等不勝傾翹懇迫之至。
冒死再拜。
密帖 惶恐敢稟。
賊倭小西飛。
幷其徒醜若幹。
得由小邦。
以抵廣寧。
竊未知此出何等權宜。
而許多山川險夷。
道路紆直。
人物繁寡。
防守堅瑕。
恣伊穿踏而探覰。
自小邦言。
兇鋒之旣被則已。
平壤而西復然也。
自中國言。
外藩之旣毀則已。
全遼一帶復然也。
使和不果成。
必將有以處此輩矣。
使和之成。
將出還此輩。
而可保其後無他乎。
矧今和事未決。
而已有比比出還者矣。
譬之。
玩蛇蠍於衽席之上。
引狗鼠於鼎俎之間。
使之見其所甘心。
知其所緣而入。
旣乃活而縱之。
得不爲後患者乎。
伏惟老爺審微慮遠。
已有默裁。
然在下情區區過憂。
敢乞毋容放過。
以貽尤悔。
千萬幸甚。
不揆遐賤。
言及幾密於嚴威之下。
惶恐死罪。
上韓巡撫書 朝鮮國差來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頓首再拜。
謹上書于巡撫老爺臺下。
某等伏以老爺上年銜命而東也。
於兇賊之狂逞。
下邦之蕩殘。
無不咨訪而盡得其狀。
而憤然義乎色。
惻然仁乎言。
蓋邦人激感。
鹹謂老爺若主張救兵。
必不遺餘力焉。
今承老爺膺撫遼之寄。
而申之以禦倭。
將與經略老爺商議施措。
夫以禦倭爲名。
豈遽虞其爲上國疆埸患哉。
是必終救小邦。
使蛟鰐之醜族。
不得緣陸而卵育也。
而老爺與於斯事。
小邦庶其忘亡矣。
天幸天幸。
某等於老爺。
向已咨訪而得其狀者。
毋庸以贅陳。
獨老爺今日未必了然者。
賊旣退屛。
以緩天兵。
而終復不爲回巢之計。
舟艦交於洋中。
壘屯列於邊徼。
或如往旋反。
或以新替故。
或旁出劫掠。
或聲言再動。
益設城柵房屋。
益緻資糧器械。
是其志不以前日鋒焰之慘。
爲足而止也。
顧我小邦孑遺生靈。
力疲於奔命。
心死於持久。
農桑之廢。
將及三年。
溝壑之捐。
殆無遺類。
寡君非敢忘於臥薪嘗膽之義。
而實未暇於生聚敎訓之功也。
獨所仰恃以保朝夕者。
尙有天兵分留。
而一萬六千。
初非所以擬當未去之賊。
蓋方憂其單寡。
亦已被賊下手。
今復見撤。
不啻三分之二。
卽小邦亡無日矣。
而寡君重恐小邦之故。
損天兵之聲威。
以此痛心。
死且不得瞑目者也。
若和之一說。
本不足信於醜逆狡詐之倭奴。
而始於乞哀。
終於肆侮。
至發萬萬難從不可使聞於天下之言。
今且幸成於此。
而不卒誅暴止亂之擧。
則恐非所以遵奉始者聖天子勤天下兵。
費天下財。
有所不惜之盛意也。
某等區區悶迫。
昨將益兵贍糧等事。
請於經略老爺。
而又必以此訴於老爺者。
欲望老爺別將事情。
轉聞于朝。
而商議施措。
則協于一也。
就又伏審調糧一事。
老爺實主之。
大抵小邦乏糧。
倍甚於兵火之初。
雖自收拾於死亡瘡痍之餘。
以粗具戰守之兵。
而無以食之。
雖得上國新舊赴援之兵。
而無以餽之。
此坐而待亡之勢也。
敢乞亟發遼東諸衛金州等處峙糧若幹萬。
毋論曾否蒙賜之數。
但要以近就近。
迨氷始泮而裝船。
交卸於小邦沿海之地。
俾得以土船遞運。
及時接濟。
一面施行。
一面奏知。
以副聖天子之重寄。
以盡仁義於不報之地。
不勝幸甚。
某等冒死再拜。
呈禮部文 朝鮮國差來謝恩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
謹呈爲免宴事。
竊照。
小邦雖蒙被皇靈。
獲還疆宇。
而賊屯據猶在。
必將復呑。
民死亡僅存。
方且相食。
宗廟之烝嘗乏供。
寡君之饔膳未復。
官工粗具而無以祿。
士馬苟調而艱於糧。
某等來時。
見國朝暮不保。
旣來之後。
不聞厥今如何。
就念天朝饗勞遠人故常則有。
而某等何心聞樂以爲樂。
醉飽以爲榮耶。
伏惟大部典司邦禮。
曲盡人情。
必不強其所不願。
而侈以所不安。
聽免恩宴。
便於事宜。
敢乞轉聞施行。
不勝專懇。
爲此合行具呈。
上禮兵部書 朝鮮國差來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頓首再拜。
謹上書于大宗伯〈兵部則大司馬〉閤下。
伏以小邦涵囿聖朝東漸之澤。
蓋二百年。
其於禮讓之風。
耳目所被。
則粗能慕而進焉。
若幹戈格鬪之事。
不甚講也。
獨以與日本隔海而對壤。
如山居而戒豺虎。
野處而病虺蛇。
非不爲之備也。
而足以防竊發則已。
不虞其空窟穴而來也。
今玆之事則慘矣。
猝然不支。
而八路披。
三都擧。
鋒刃之下。
灰燼之中。
國其餘幾。
寡君于時所以母死廟社。
而奉其主播越西土。
以依華界者。
恃有天地父母必不忍於無罪之國滅。
而怒於暴亂之滅人國也。
果蒙皇上陛下隱焉震焉於一介陪臣之告急。
而爲之動天下之大兵。
莅以文武之大臣。
至慮喪敗之極。
無以供費。
則發帑藏繼飛輓以濟之。
是於天地之仁。
父母之愛。
無一毫不盡。
而〈於兵部則添入內之大部稟覆得宜外之十字〉二大臣所爲奉伸威靈者。
亦無不殫焉。
如平壤城之破賊。
自有戰伐以來。
未有斯快。
而開城,漢城之雄據俄失。
諸路之壘屯。
次第而棄。
無非餘威之所慴。
何其盛也。
不幸有和說者。
適行於其間。
以爲漢城而後多其力也。
殊不知賊非有畏。
萬無退理。
故天兵稍緩。
則其鋒又逞。
如於晉州是也。
自是大營復聲南下之勢。
而諸將領在行者。
稍稍進逼。
則兩王子得還矣。
爲和者持此以爲成功。
而大營之撤。
未必不爲所誤。
設賊已去。
將或候此而再來。
而況仍在海徼首尾十餘城。
或輸材與石。
以盛治舟艦城柵房屋。
或若下洋而更來泊。
益緻糗糧器械。
不啻有留心。
而絶無去意。
彼其入人之國。
再窮寒暑。
而有留無去。
則其兇恣可想也。
就使偵知大軍旣撤。
後無以繼。
則彼固坐守十城者耶。
如留兵萬數千。
決不足以禦其擣虛席捲。
而勢輕不復見憚。
于安康縣之挫衄可見也。
今又減去過三之二。
則又豈不孑然。
而聲威所係。
爲足寒心耶。
閫算廟謨。
非忽此賊。
而救小邦非衰也。
然至於此者。
皆一種和說誤之也。
蓋和始於賊自乞哀。
則誠有畏也。
然猶視師之緩逼而變易倏乍。
今也大軍旣無以繼。
留兵又減矣。
彼固何畏而汲汲於和耶。
以小邦之聞。
則賊所要求。
其言悖嫚。
不一而足。
至有所不忍道。
而申諸廟閫者。
不過說封說貢。
將信然而所許止此。
果足以厭賊心耶。
側聞賊酋秀吉表文將至矣。
彼其爲表所幸望者。
亦果止此耶。
抑將得封而後要貢。
得貢而後復有要焉。
夷狄常態則然。
而彼兵方張。
我兵先戢。
是形勢在彼而不在我。
得毋所謂悖嫚者隨之耶。
又聞表至。
當有倭將同先來小西飛。
捧以朝闕。
夫小西飛之來穿小邦。
以抵廣寧。
覘覰險夷虛實。
已可痛駭。
今表之達。
毋乃計亦出此。
而欲其益狎。
就令其詞止以封貢爲願。
而畢竟筌蹄之歸耶。
彼一種說者。
又不特此也。
以賊所在慶尙道之府郡縣鎭堡凡十有數城。
蓋歷歷也。
而獨西生浦之擧焉。
西生乃十有數之一。
而其尤小者耳。
如舟艦城柵房屋之盛治。
糗糧器械之益緻。
不待智者而明其非所以待封貢之許爲還計也。
彼擧西生而已者。
復肯悉此狀以聞。
賊之於晉也。
圍守八日而陷。
殺死將七人。
民六萬有餘。
寔在講和之後。
背孰甚焉。
而乃曰。
伊前圍晉。
多被射殺。
爲是報怨當耳。
至以此遏止官軍之救晉者。
夫小邦之人。
無故爲賊虔劉。
幾於空國。
而不得報怨。
賊以犯一城被殺退爲怨。
而聽其必報。
苟其所左右如此。
賊雖百敗和。
而誰執其咎耶。
小邦將吏遇賊劫掠於講和之後。
不能無小小攻勦以應之。
而乃曰。
激彼之怒不可。
至以此有蒙僇辱者。
夫其藉口如此。
異日和事不成。
豈不適歸罪於小邦耶。
顧念小邦爲賊入者餘一年。
賊卻而猶相守不去者。
將及二年。
民死亡僅存。
不得事農桑。
相食且盡。
區區君臣。
雖篤薪膽之義。
而生聚訓鍊。
實所不暇。
倘賴廟閫之力。
毋戰而兇氛棬容。
綿縷息而自振。
亦豈非幸乎。
而誠諳賊情之叵測。
誠見和說之難憑。
所以不能恃和自分必亡者也。
夫以小邦之勢。
正如已在水火之中。
不能自救焚溺。
必有從外救之。
然後因亦得以自救。
寡君蓋仰保天地父母之仁威如初。
今於奏陳賊形之外。
豈不願再請兵糧。
而自以不能粉身以酬前恩。
復敢仰首以籲後命爲惶赧。
寧於溘亡也。
某等之來。
目見國勢無復可爲。
非再勤天朝之盛擧。
則無以復自植立。
爲左海之藩蔽。
以貽上國疆埸之患。
而暴亂之滅人國。
與無罪之國滅。
初非聖天子度外之事。
至於嚴內治。
杜外侮。
矜順弱。
疾逆強。
乃大部之道也。
如可仍於聽聞。
不當避於幹冒。
而自在道塗。
已聞戍兵之減。
款表之來。
瞿然相顧而哭。
小邦之事其去矣。
和之一說。
其禍至此。
奚暇有所陳請乎。
第深論和事而毋諱。
蓋和事廢。
而後某等之危懇得攄矣。
然和之禍。
豈獨小邦哉。
堂堂朝廷。
當亦惜事體焉。
當亦慮微漸焉。
此非某等所得言。
伏惟閤下圖之。
〈於兵部則未有下文〉嗚呼。
時屆春汛。
賊有聲言。
小邦憂懼。
正在今曰。
某等數千裡入京師。
願言訴兵糧之乏。
雖蒙恩許。
將恐大晩。
而又不幸遇有他議。
猶且囁嚅於戴盆之下。
方寸亂矣。
言不知裁。
亦惟矜察焉。
某等再拜。
別帖 和事始末。
小邦之人。
實未得詳。
但聞遊擊姓沈。
與賊將平行長有舊。
而於行長在平壤城時。
沈入伊陣相見。
及天兵克平壤。
而行長脫走。
在正京城外龍山倉時。
沈又入見。
必因此媒和也。
然據京城之賊。
非有所畏。
則豈肯爲和而遽退哉。
天兵平壤之捷。
已占破竹之勢。
黃海開城之屯賊。
望風而奔潰。
俄又陪臣權慄提全羅道之兵。
陣畿內之幸州地。
遇京賊出襲。
亦全捷焉。
先雖有官軍碧蹄之不利。
賊衆之始遇者盡沒。
特其乘不戒而繼出者。
困官軍而已。
於是賊遂有遁志。
而媒和之人。
於賊則因其有遁志。
於官軍則會其一不利。
以售頰舌之功也。
方是時。
鹹鏡,江原二道之屯賊。
未集于京城。
在京城者。
不過幸州之鋒鏑之餘。
碧蹄之利鈍相半。
黃海開城之褫魄。
平壤之漏網。
此類而已。
誠使大軍仍破竹之勢而進焉。
惡待於和而收復王京乎。
其餘東北及南路之壘屯。
當亦次第而空耳。
否而規規於講和。
旣講之後。
官軍小緩。
則賊小橫。
如沿途及近海各處。
劫掠不可勝紀。
官軍大弛。
則賊大肆。
如晉州圍陷是也。
且賊所要求。
實有悖嫚之情。
至於口不忍道。
復有姓徐姓謝二官。
稱天使入賊巢。
頗見抑屈。
特以計得兩王子以歸。
而辱天朝則甚矣。
然媒和者。
壹皆隱焉。
獨以賊要封要貢。
聞於當事之地。
堂堂廟議。
卽封與貢且不能輕許。
以故賊雖不復西北。
而亦不回巢。
上年大軍爲之未能遽撤。
空言往復之間。
虛養不戰之士馬。
所費中國銀糧。
可惜幾萬。
而小邦孑遺之民畜。
零殘之財粟。
亦罄於轉輸餽餉矣。
農桑之廢。
將及三年。
目今人相食不可止。
公私無復一分餘力。
蓋三都之旣復。
八道之幾完。
邦人惟知平壤一捷之餘威是賴。
而其於和事。
則知其爲禍。
未知其爲功也。
今聞賊酋款表將至。
設令表詞所要。
不過封貢。
得非媒和者誘之。
姑貶其辭。
以實其言。
而賊以其人得達上國。
覘覰險夷虛實爲幸。
故姑且如是也耶。
仰惟廟議終必不能納其人而準其請。
將令其人自中道回歸乎。
將拘囚而更議。
且一面治兵以討乎。
幷與小西飛處之。
竊恐須紆盛算不容易也。
釜山鎭在慶尙左道東萊府今降爲縣之治南二十裡海岸上。
蓋自新羅高麗時。
倭人一面稱款。
一面作耗。
及小邦祖先時。
要於釜山浦及熊川之薺浦。
蔚山之鹽浦等三處。
打造窩舖。
以便往來。
漁採貨貿。
小邦爲不欲戰鬪其民而勉從之。
至正德庚午年。
倭戶作亂。
殺死邊吏。
小邦遣大將黃衡討殲之。
遂不復有三浦窩舖。
其後倭人稍復來款。
又要互市。
小邦隻於釜山鎭城外設倭館。
以便旅寓而已。
今其來犯。
非因窩舖之舊也。
非因有館也。
舟艦蔽海而至。
猝犯鎭城府城。
與鎭將鄭撥,府使宋象賢等交戰。
幷人卒數萬屠殺。
而後得大入矣。
乃以釜山爲倭人原據之地。
則媒和者信狡賊之言。
而轉以詿誤當事之地也。
西生浦在慶尙左道蔚山郡治南五十裡。
非海中島座。
而其距倭國對馬島。
比釜山尤遠也。
今以屯據之賊。
爲若隻在西生浦一處。
西生浦爲若海中絶島者。
亦媒和者之詿誤也。
回提督主事帖 昨蒙手敎。
且引且叩。
要令鄙人等得悉危懇。
意甚盛也。
感拜感拜。
適草呈堂一書。
未及淨寫。
輒塵淸覽。
此足以照下邦事情也。
地圖略有標識。
謹幷封上。
再回帖 平壤城屯賊。
大約數萬。
提督李領南北兵四萬有餘。
於上年正月初六日。
下營于城外。
初八日薄城。
自辰時至申時交戰。
砲火射槍齊發。
斬獲數千餘級。
燒死溺死。
不知其數。
賊將平行長等率其餘衆脫走。
碧蹄之事。
初非戰也。
官軍爲探視形便。
總兵査以數百騎先進。
遇賊二百有餘。
沒數斬獲。
旣而賊兵數萬大至。
提督以千騎繼進。
交戰不利。
然提督身自殿後而退。
故官軍死傷無多。
王京之賊。
爲因平壤之大敗。
碧蹄之小衄。
邦人幸州之戰。
又挫其勢。
故始有遁志。
而去城之時。
以講款爲名。
其實非有所畏。
則萬萬不去也。
釜山諸處之久據。
則賊雖講款。
非其實心。
特以要緩天兵而已。
狺然呑噬之志。
蓋未已也。
大軍旣不能久處。
留兵單寡。
不足以爲威。
其久據無怪也。
諸將孰優。
則小邦之人。
實未敢詳知也。
但自平壤之捷。
無愚智皆服提督之用兵。
南北數將如駱尙志吳惟忠査大受之用命。
而留將副總兵劉愛人善禦。
卒且有威勇。
邦人慕且恃不淺也。
晉州在慶尙右道。
爲一巨鎭。
而西爲全羅道之要塞。
以故四鄰調輸之糧。
諸道官義之兵。
皆聚於此。
以爲必守之地。
而賊自釜山諸處。
悉銳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