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四行文錄 上禮部郞中書丁醜 朝鮮國差來陪臣戶曹參判尹鬥壽等齋沐再拜郞中大人執事。

    竊以父子。

    天性之親。

    不可易也。

    而或易之。

    大戾也。

    人苟以是而加之。

    辱莫大焉。

    君臣。

    人理之紀。

    不可絶也。

    而或絶之。

    大惡也。

    已苟無是而蒙之。

    冤莫大焉。

    是皆不容負而立於天地之間。

    而在其子孫。

    亦亡之爲愈也。

    然幸有所可籲以雪。

    而不一日急焉。

    是甘其辱而忘其冤也。

    旣或急於雪矣。

    而莫爲之急焉。

    則仁人君子之所不忍也。

    國祖康獻王。

    實全州之李。

    考爲〈桓祖諱。

    〉而冒以他李仁任之系。

    其得有國。

    緣麗季之亂。

    國人所推。

    而歸以四王連弑之名。

    爲辱與冤。

    孰極於是乎。

    然當時被讒構有由也。

    氏族源派。

    自別可辨也。

    所謂四君者。

    曰恭愍王。

    弑之者與聞乎故者。

    具有其人也。

    曰禑曰昌父子。

    以僞姓爲定昌君瑤所誅也。

    瑤爲國祖奉養便邸。

    盡年以終。

    則一國人神所共知也。

    是以。

    在先國王。

    條具首尾。

    陳達天朝。

    輒紆垂鑑。

    如恭定王奏爲祖訓受誣。

    而成祖皇帝聖旨若曰。

    想是比先傳說差了。

    準他改正。

    恭僖王恭憲王奏爲會典承誤。

    而武宗皇帝聖諭若曰。

    誠孝可念。

    特允所請。

    世宗皇帝聖諭若曰。

    他日續纂。

    宜詳錄爾詞。

    若曰。

    恥蒙詬訾。

    而急於昭雪。

    情見于詞。

    朕特允爾所奏。

    曁今寡君自受付託以來。

    追惟先祖被構事情。

    列聖蓋已洞燭。

    前後旨諭昭然。

    德至渥也。

    然會典一書。

    仍舊頒行。

    而未經續纂詳錄。

    則雖有二聖丁寧之諭。

    亦安保其不同成祖改正之旨。

    不果施行於纂典之時也。

    先祖先父。

    其猶未卒釋憾於冥冥乎。

    嗣有民社。

    不足以爲榮。

    享用粢盛。

    不足以爲孝。

    悶焉若窮人無所歸。

    懷不能自默。

    所以有奏於皇上元年也。

    聖諭若曰。

    朕念爾係守禮之邦。

    且事關君臣大義。

    特允所請。

    卽命禮官抄付史館。

    備書于肅祖實錄。

    俟修新會典。

    竝爲詳載。

    以慰爾籲雪先世懇情。

    及三年復奏焉。

    則大部題稱。

    實錄必須完進。

    然後及於會典。

    餘如元年聖諭事理。

    而聖旨是之。

    於是。

    寡君重惟實錄之備書。

    恩則無前。

    會典之詳載。

    命則必行。

    爰與臣庶北望拜稽。

    而中秘遂藏之錄。

    非所快覩。

    早晩應修之典。

    未有的期。

    悒鬱懸跂。

    蓋益切矣。

    年前陪臣從京師回者。

    道其所聞。

    實錄當完於開歲。

    則會典之事。

    次第擧矣。

    寡君私心不勝驚喜。

    迺於鄙人等。

    來宿齋戒。

    爲咨以抵大部。

    而且泣且語。

    語鄙人等曰。

    皇朝修新會典。

    我家二百年一大幸會也。

    其詳載辯誣之由。

    雖蒙前後旨諭。

    在我臣子。

    安可恃夫秉筆之地必不闕略。

    而坐以待之乎。

    若屬爲緻咨外之懇。

    必得纂入文字明備以來。

    若待刊行。

    則亦無及於事也。

    鄙人等聞命感激。

    自以君父冤辱。

    有待以快雪。

    苟一分未盡。

    必無歸報也。

    洎至於館而聞之傳言。

    蓋六部方抄會典續條。

    送于內局。

    則果哉其時矣。

    欣極而懼。

    不知所圖。

    伏惟執事以道術文章。

    爲時名彥。

    而選佐于秩上下和神人之地。

    正名洗詬。

    尤在所先。

    向所謂仁人君子所不忍者。

    執事其忍而不爲之急乎。

    請以卑悃所急者及之。

    大部於元年。

    題請欲出內府續修會典新書朝鮮國一冊。

    將國王幷陪臣等奏呈。

    略節纂呈禦覽。

    附錄本條之末。

    而時則未擧會典之事。

    勢有所不克。

    下國亦不敢恨矣。

    目今會典將修。

    續條已抄。

    而各有類卷。

    容先後下手耳。

    如蒙特矜遠人之情。

    稟堂以達聖慈。

    行文翰苑。

    先纂本國一冊。

    就呈禦覽欽定。

    仍依嘉靖四十二年恩例。

    備寫本文。

    幷賜勑諭寡君。

    俾知日後頒行。

    不容增損。

    則天朝列聖恩許。

    訖於此矣。

    下國累世奏懇。

    亦訖於此。

    而無復羞辱痛冤於幽明矣。

    伏惟執事軫焉。

    爲之急之。

    如解倒懸然。

    而盡不忍之仁於不報之所。

    不勝幸望之至。

    惶恐再拜。

     上禮部尙書書辛巳 朝鮮國差來陪臣刑曹判書金繼輝等熏沐再拜。

    謹上書于大宗伯相公閤下。

    玆者寡君之遣鄙人等來也。

    非修乎事之常。

    而事有得已不得已之疑焉。

    故以國人謀矣。

    其小人者曰。

    國祖蒙被詬誣。

    蓋累葉籲雪。

    承列聖之垂允。

    不一不再而足。

    獨所稽者。

    新會典之纂完頒示。

    有其期耳。

    期至則行李往來相屬。

    不必於專也。

    專而期或未至。

    則遲以年時。

    不得留而俟也。

    事宜得已。

    其君子者曰。

    冒以他人之系。

    爲詬何如也。

    陷於弑四君之惡。

    爲誣何如也。

    詬誣攸集。

    典訓是載。

    而流布於天下之耳目。

    爲冤何如也。

    惟冤屢號。

    有降玆監。

    汔至今日。

    無遺情矣。

    然典之未新。

    積二百年。

    以有待典之適新。

    將朝暮如不及獲。

    亦旣竊聞其垂完矣。

    不亟專使以請明示。

    而諉曰往來相屬。

    是尙可忍乎。

    況事有關於父子君臣之故者。

    其在中國。

    初非禮政所不施及。

    則聞之不容於恝。

    爲之辯之。

    不容但已。

    肆天朝之動念於我久矣。

    藉令專使以俟完典。

    果有年時之留。

    必不拘於故常而莫許也。

    事奚啻不得已。

    寡君於是卻小人者。

    而君子之聽曰。

    此固寡人之志也。

    蓋乏使以命鄙人等。

    而宴賜特厚。

    至於解衣推食。

    遣之日復親執爵以飮。

    西向拜奏而授之。

    且泣且語曰。

    我祖我考。

    實皆奉有先朝恩勑。

    惟覬新典之快覩。

    無復餘憾。

    而溘焉泉壤。

    目其不瞑。

    寡人之得聖旨又丁寧矣。

    而獨可保其究乎。

    又曰。

    汝等必得事完而還。

    鄙人等亦泣而辭曰。

    不得事完。

    毋還也。

    小邦雖極區區。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義。

    惟不欺負以爲恒物。

    今寡君旣以事完。

    屬鄙人等。

    鄙人等亦以許寡君。

    豈容有二哉。

    顧以新典之完。

    乃我事完之日。

    惟早晩爽於始。

    聞之爲慮。

    亦不敢以私情迫切。

    而有所欲速於其間。

    惟不得留俟之爲懼耳。

    寡君之衣在身。

    絲縷之命。

    足與同獘。

    寡君之食在腹。

    沒齒足以爲飽。

    雖十易寒暑。

    無難留也。

    惟難留者。

    在大朝接遠人之故常而不可寬焉。

    卽鄙人等有死而已。

    雖欲勿死。

    如毋還何。

    鄙人等旣以寡君之咨。

    抵執事者。

    而奏下當亦到部。

    伏惟閤下高明仁恕。

    宜無不察其詳。

    鄙人等庸敢以贅。

    獨恐執事者於鄙人等所以不得不專來。

    不得不留俟者。

    察之或泛。

    而容易於稟覆之際。

    以緻萬分有一缺誤也。

    用是不免披訴。

    惟其專專於所事。

    言涉猥屑而不能自己。

    伏望閤下兼容而曲遂之。

    毋使小邦小人者言讐。

    君子者言不讐。

    而鄙人等有以還報於寡君。

    則千萬之幸也。

    謹冒昧以達。

     上尙書第三書再則高而順製 日考。

    鄙人等竊不自揆海隅小邦之賤價。

    不足以再幹嚴威。

    惟其私情之迫切。

    輒復具書。

    隨譯而跪進焉。

    伏蒙閤下不寧不峻卻之。

    而賜之省觀。

    假之以辭氣。

    與之應酬者益不倦。

    大君子之度量光輝。

    一何盛也。

    至曰新典載詞。

    已爲爾國明備也。

    又曰。

    今來奏情。

    當於稟覆委曲也。

    前後所爲。

    釋萬一之疑。

    垂千金之諾。

    不啻鄭重者。

    豈遠人所宜得於下執事哉。

    不勝感銘之至。

    惟合退伏以俟。

    而區區之懷。

    終有所悶抑。

    不可遂已者。

    以久留之事不得命耳。

    寡君雖僻處東海。

    非不知大朝之接遠人。

    自有故常。

    不聽其久溷館人也。

    獨以爲國祖所被誣者。

    舛父子之大倫。

    犯君臣之大義。

    實三綱之極變。

    人理所不容者。

    而今遣專使。

    以候完典也。

    蓋將二百載之積痛。

    而昭湔有所。

    不出一二三年以淹。

    而明降可期。

    此顧何等事。

    容以故常自阻。

    而故常非所以施於此等者。

    況我聖朝天覆。

    寧有不盡其仁乎。

    用是屬之鄙人等也。

    一則曰事須典完以完。

    二則曰事須典完以完。

    鄙人等雖極顓蒙。

    亦粗聞事君父之道矣。

    如其使事未完。

    固蔑以復也。

    寡君之祖恭僖王。

    寡君之考恭憲王。

    實皆奉有恩許於武宗皇帝世宗皇帝。

    而未覩新典之文。

    以遺終古之憾。

    寡君爲是痛深。

    而愈急於慰雪也。

    每有奏籲之使。

    一遣一復。

    必以告廟。

    今使事不可完矣。

    則非獨鄙人等無敢報於寡君。

    而寡君亦將何辭于祖考乎。

    賀冬至陪臣等受命於寡君。

    後鄙人等旬有餘日矣。

    來爲鄙人等言。

    寡君自鄙人等去國以後。

    居避其常所。

    食減其常品。

    惟昕夕以祝恩典之至。

    且寄丁寧以勉鄙人等。

    鄙人等初旣不獲所請於執事。

    適退而聞此。

    則相向以泣。

    忍死至今耳。

    凡寡君所以不得自懈者。

    欲孝於先王也。

    鄙人等所以不得苟還者。

    欲忠於寡君也。

    一人子之孝。

    一人臣之忠。

    皆在聖朝之所勸。

    而閤下以厚倫崇化爲務。

    尤豈不惓惓於斯乎。

    孔子之作春秋也。

    夷而進於中國。

    則中國之。

    若夫小邦。

    夷而慕夏。

    庶幾乎變者也。

    今其臣得以忠於其君。

    其君得以孝於其先。

    則果不愧夫進於中國。

    而不得則夷而已矣。

    閤下於是其不欲進之乎。

    況小邦所訟而定者。

    乃關父子君臣之大倫大義。

    卽一日有所未了。

    一日不免乎夷而又甚焉。

    鄙人等所以重有望於仁人之動念者也。

    鄙人等聞小邦之在前代。

    蒙令子弟入學。

    或應科從仕。

    邦人猶談以爲榮焉。

    今我聖朝倘許一輩賤價因事之懇迫。

    而得留年時於邸舍。

    俾其事完。

    有以歸報君父。

    恐不至爲大政之累也。

    伏惟閤下圖之。

    昨陪公宴。

    因欲跪進危悃。

    而皇恩樽俎之下。

    有所不敢。

    然似中山之聞樂。

    顧以增向隅之悲也。

    玆復臨紙。

    詞情俱蹙。

    不克究宣。

    所仰以不自絶望者。

    閤下之仁而已。

    伏惟終始矜恕焉。

     上郞中書 頓首再拜郞中大人執事。

    鄙人等自以寡君委屬使事。

    惟在乞留館下。

    以新會典纂完頒示爲期。

    蓋欲專承聖恩之底訖也。

    而其事關於父子君臣之大倫大義。

    而大冤枉大伸雪者。

    不虞大部以接遠人淹速之故常而見阻也。

    是用沒死犯威。

    披陳于堂。

    旣一旣再。

    而猶不知止。

    執事實與照管。

    故不敢別爲贅詞。

    亦非敢望私於執事也。

    區區所仰者。

    惟仁人之用心。

    容或垂矜於其事之迫切。

    而爲之周旋。

    曲遂其願。

    使不負其君委屬之勤而已。

    鄙人等在此竊聞。

    暹羅國人有冠帶備象胥。

    而留輦轂下累年者。

    今小邦一輩之使。

    使事未完。

    而獨不得少留。

    則戴盆之下。

    豈得無憾於寒暑乎。

    執事之職。

    以賓禮親邦國。

    必當留意於是。

    幸引以爲稟焉。

    至於宴賞之榮。

    廩餼之繼。

    皆非將事不克者所宜安然受之。

    而欲乞奏免。

    則前因舌人。

    得聆風旨。

    以爲猥屑而不敢雲雲。

    然望執事默計鄙人等方寸如何而已也。

    不勝危懇之至。

    冒昧以達。

     丁醜辛巳兩行。

    皆爲國系辯誣也。

    黃長溪贈別詩雲。

    萬裡之行一可已。

    五年于此再何堪。

    官仍質正亦推重。

    事是疑誣須熟諳。

    落筆文章妙天下。

    當關虎豹許朝參。

    歸來寶典明如日。

    看取聲名北鬥南。

     上顧總督書甲午上癸巳受命。

    本年將事竣回。

     朝鮮國差來陪臣刑曹判書金睟,吏曹參判崔岦成均館司藝柳拱辰頓首再拜。

    謹上書于總督老爺牙下。

    伏以日本之於小邦。

    非有交惡也。

    非有修怨也。

    而今其加兵。

    殆經營以數紀。

    空諸島以來。

    是其志又非寇抄而已。

    必將芟夷我人。

    呑幷我地。

    率蛟鰐之種而緣陸以處。

    況以小邦狃於太平之波。

    及二百年無事。

    所備不過竊發之警。

    而猝然不支。

    一敗喪國。

    蓋賊之勢十八九成矣。

    幸荷皇靈遠暢。

    大軍若從天而降。

    薄之平壤城。

    不日而克之。

    則賊始震駭。

    自據在王京城者。

    已有遁志焉。

    於是和之說媒矣。

    而實非伊所甘心也。

    特以緩師耳。

    姑退以稔毒耳。

    故其引而南下。

    行劫不已。

    比至海上。

    止屯不去。

    右顧一呼而晉州屠矣。

    卻行一步而慶州危矣。

    其間首尾十餘城。

    氛惡如初。

    舟艦交於海中。

    或如往旋反。

    或以新替。

    故治城柵房屋益盛。

    運緻資糧器械益以多。

    是不待智者。

    而明其志猶有未逞也。

    嚮獨以放還二王子。

    爲信其和者。

    而大軍適撤。

    則媒者實誤之。

    惟我聖天子俯矜外服無罪而亡國。

    動天下之師旅。

    費天下之財粟。

    而不以爲難。

    豈薄以示威而爲聽和之具。

    其勤至此乎哉。

    況所謂和者。

    始於伊自乞哀。

    而旣瞯大軍不能久處。

    則繼之以必不可聽之說。

    播在人耳。

    而難以具道。

    竊未知媒和者悉以此告於莅戎大臣。

    而聞於朝廷乎否也。

    若留守之兵。

    小邦初以五千爲請。

    而經略宋爺爲加至一萬六千。

    則以擬賊去之後。

    卽此足藉餘威。

    而審非所以代大軍當未去之賊者也。

    其在小邦。

    則八道蕩無煙火。

    而僅存者十一於千百。

    二年幾廢農桑。

    而今亦未有東作之計。

    人民亡於鋒焰則已。

    加之餓殍日積。

    相食且盡。

    卽更與賊持以時月。

    終無以具兵具糧。

    爲自救者。

    古稱復國報讐之快。

    孰如越王勾踐。

    而生聚敎訓。

    動在十年之後。

    今雖欲奮焉有爲。

    誠見其不遑也。

    以小邦之如此。

    而大援已左矣。

    見留則寡矣。

    賊不復以天兵爲憚。

    如安康〈慶州屬縣〉之下手。

    可見也。

    小邦至此。

    自分必亡而已。

    獨以數千裡山河。

    擧將爲伊卵育之鄕。

    而小邦之故。

    損華夏之威。

    貽疆埸之患。

    此寡君所以日夜椎胸泣血。

    死且不能瞑目者也。

    某等之來。

    聞諸道路之言。

    兵部行令留兵數內。

    撤還萬有一千。

    是向也憂其寡者。

    而今復省去。

    不啻三分之二。

    豈朝廷未悉賊勢之未艾耶。

    某等不旋踵而其無小邦矣。

    相與睠言呑聲。

    旣而又聞總督軍門牌止撥還留兵。

    則天猶未欲小邦奄遂滅亡乎。

    何其改號易令之速也。

    某等相與慰喜。

    就因而得其詳焉。

    伏惟老爺以文武之才。

    老成之望。

    方專制閫東而膺新命。

    以救下邦。

    義色仁聲。

    有以信服於千萬裡之外之人心。

    其於夷情之無厭。

    和事之非計。

    喪敗之國。

    不能自振。

    無不錯諸意慮。

    而兵當用幾萬。

    糧亦用幾萬。

    蓋瞭然於胸次。

    今承先聲。

    汲汲於遼陽。

    而仰必咨度施爲。

    又別於遙算之日也。

    幸甚幸甚。

    獨某等區區不得毋急於下執事者。

    賊之畏忌南兵。

    一足以當十。

    側聞南兵戍在薊州者有若千萬。

    敢乞亟先撥。

    添劉副總軍。

    使之爲用。

    仍令劉得自相機行事。

    則以其志在勦賊。

    而所患兵單得此。

    豈或無立見之效乎。

    否則不唯劉久留莫效。

    竊亦爲軍聲危之也。

    小邦今日乏糧。

    蓋甚於兵火之初。

    毋論舊兵新兵。

    苟有赴援。

    無以接濟。

    上年蒙賜山東之米。

    尙亦有運未到者。

    大抵遠而後時。

    則無及於事。

    敢乞亟先量發遼東諸衛金州等處峙糧若幹萬。

    以近就近。

    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