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序 僧景晶詩卷序 詩有序。

    自漢儒序三百篇而始。

    至唐人爲贈人以言。

    則益盛爲之。

    而方外之人。

    如暢也得之於韓。

    濬也得之於柳。

    其尤焉者也。

    今景晶聯五色牋爲軸。

    將遍千于搢紳。

    請餘序其首。

    卽柳氏所謂吳鼎之後而乘韋之先者。

    餘不辭而留之。

    旣數月。

    晶復來訪。

    蓋餘未爲也。

    晶慍曰。

    晶之屬子勤矣。

    而迄之靳也奚。

    餘謝而言曰。

    吾固欲爲汝言。

    獨不得所以爲汝言者焉。

    曰。

    欲言則奚不可。

    子之道也。

    子能擧之。

    晶之道也。

    晶也能聞之。

    奚不可。

    餘曰。

    夫惟曰寂滅。

    而無之又無者。

    汝之道也。

    曰寂曰感。

    未始無有。

    而通天下之故者。

    吾道也。

    將悅汝以語無乎。

    則吾喪吾也。

    將語吾有以答乎。

    則汝無得於吾也。

    奚言而可。

    曰。

    曩子於香林也。

    晶也與之處者數月。

    古之士大夫。

    有論交於方外者。

    晶雖無以當之。

    子是之敍足矣。

    又奚必晶與子之道。

    餘曰。

    然。

    人之所得於天常而命之曰倫者五。

    父子也。

    君臣也。

    夫婦也。

    昆弟也。

    朋友也。

    吾所謂道則此其大者。

    然亦有差焉。

    汝之道。

    無君臣。

    無父子。

    無夫婦昆弟。

    況朋友之交乎。

    況道不同而與處者乎。

    吾固不能無情於汝。

    而意汝之不能有情於吾也。

    是故未之言。

    汝誠樂聞之也。

    將舍其名而進其行。

    自吾父子君臣之懿而盛言之。

    吾不止如韓氏矣。

    晶乎。

    汝然之乎。

    不然。

    奚吾言之。

    以且往質之諸君子焉。

     送林叔茂寧邊判官序 寧爲西邊大都護。

    故節帥兼其長。

    而貳則通判也。

    然帥多出巡。

    及在行營。

    則通判實主一府。

    而帥顧爲客焉。

    凡牒訴之塡委。

    廩餼之交午。

    責無小大所歸。

    非固材敏者不可。

    而地則近邊。

    官與佐幕者聯。

    又非由兩科者不可。

    而牙纛之下。

    吏士驕豪。

    求不勝煩。

    而繼之以狠。

    故近議又謂非選文士歷華要堪彈壓者不可。

    此叔茂先生所以有行也。

    將行。

    徵餘言。

    餘謂之曰。

    先生。

    儒而通。

    文以吏。

    事至迎刃。

    左右具宜。

    非材敏而何乎。

    先生挽強射堅。

    則伏武夫。

    談議緩急。

    則將家不如。

    非由文科一而兩者乎。

    先生踐于銀臺。

    揚于騎省。

    方且屢擬薇垣而試之外。

    其於彈壓。

    有足言乎。

    然吾於先生。

    故舊也。

    不徒以頌而以規。

    可乎。

    右人爲府判。

    言必曰善遇誠報。

    如李觀於常州。

    周必大於筠州是已。

    誠不誠。

    在我者也。

    善不善。

    在帥者也。

    然帥常武弁。

    其不欲以不善遇文士。

    固也。

    況如先生選者乎。

    況主客之形。

    與古所謂府判者異。

    遇顧若在我。

    報顧若在彼。

    我果以誠。

    彼寧有不善耶。

    獨恐以文士故。

    簡亢自爲。

    不問事利害輕重。

    務立異必勝。

    使在我與在彼者。

    胥不免於衰薄。

    則甚不可也。

    此特區區過憂。

    非所以待先生者。

    然先生之加之意。

    則時輩凡貳帥府者。

    將有所矜式焉。

     送湖南具監司序 觀察使欲威行於吏。

    而仁行於民。

    世之恒言也。

    蓋其職循行一道。

    布宣上德意。

    則於民仁孰善焉。

    獨以州府之尹。

    郡縣之長。

    爲一切吏而威以莅之。

    則有不可者。

    何也。

    我朝重親民之寄。

    凡今入道爲邑三百。

    而文儒居半。

    至用諸流。

    則更加掄選。

    大抵多賢士大夫也。

    爲觀察使。

    宜以誠信相感。

    恥誼相養。

    而情志之相通。

    禮意之相加焉。

    不幸有過。

    則諭使改之。

    有不逮。

    則使修之。

    又不幸有尤亡狀者。

    而後以法黜矣。

    然且常示勿喜焉可也。

    不然。

    求駕禦之術於誠信之外。

    使彼之不免以計應我。

    爲恣睢煩急之政。

    使彼之不暇擇乎恥誼。

    以奔命於我。

    情志乖隔。

    而禮意亢絶。

    使彼常負屈而觖望矣。

    幸其過與不逮而摘之。

    又幸其尤亡狀者而發之。

    惟恐譴何不悛。

    名罪不浮於實。

    使當之者有殺身不足以滅之羞恨。

    而餘亦爲之盻盻焉。

    則惡乎可也。

    且彼之於我。

    等威固嚴。

    然未必無素於遊從而長於識慮者。

    則以公謁之餘。

    時與燕接從容。

    不寧得於張弛之道。

    困咨詢風俗政事及夫弊瘼。

    謀所以施罷之。

    其爲益顧少哉。

    設或二天之杯。

    慇懃今夕。

    而明日擧吾法焉。

    亦未有損也。

    然我之所以待彼。

    旣如向之所謂者。

    足以保其母欺詐。

    足以勸其廉節。

    足以悅其心而服。

    而何至於法之必行乎。

    是與夫從事於威。

    可不可何如也。

    綾城具公將出按湖南。

    徵餘言。

    餘惟公湖西之政如西海。

    湖南之政如湖西。

    考於前而必於後。

    不敢贅爲仁民之說。

    而獨誦其異乎恒之見者。

    以稟于下執事。

     送許草堂先生觀察嶺南序 萬曆己卯夏。

    嶺南觀察使病乞代。

    上諭大臣。

    若曰。

    惟是一路。

    民觸辟。

    豪陵宰。

    卒脅將比甚。

    其擧全才重望。

    可任屬以新政敎。

    稱予旨者。

    方大臣之未有以聞也。

    岦私謂人曰。

    大臣必擧先生。

    上亦必用先生。

    至拜。

    果先生也。

    人有疑者曰。

    先生宜在朝夕獻替之地。

    上雖重南治。

    不宜內之顧輕。

    且或者先生所少威猛也。

    固以疑子之言。

    而言又讐也奚。

    曰。

    他人而可爲也。

    先生不宜一日於外。

    固然。

    他人之不可爲也。

    毋寧爲一路借先生一期乎。

    抑謂民卒豪之悖亂也。

    將威猛以勝諸乎。

    斯所謂牛羊用人而已也。

    夫重先生一出者。

    不以其儒乎。

    儒之爲治。

    異夫是也久矣。

    子路以蒲多壯士難治也。

    請敎於夫子焉。

    則恭而敬。

    寬而正。

    愛而恕。

    溫而斷。

    數者之外。

    蓋無及也。

    冉有未喩於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也以請焉。

    則條其所以設防。

    若仁之於不孝。

    義之於弑上。

    序之於變鬪。

    別之於淫亂。

    制度之於靡法妄行。

    蓋明所以有五者之獄而無陷刑之民也。

    今南民之觸乎辟者。

    惟曰不孝淫亂等也。

    而豪而陵其宰。

    卒而脅其將。

    則亦惟曰靡法妄行與夫壯士之難治者也。

    於是而新其政敎。

    使日去惡而從善。

    吾知尊孔子者之優爲也。

    況先生以自新新民之學。

    侍於帷幄之久。

    啓沃乎聖功。

    本源乎治澤。

    而嶺徼之間。

    布宣之吏。

    有所不稱也。

    則安得毋出以導夫流之所未達者乎。

    曰。

    然。

    夫子於用己也。

    則以爲期月而可。

    三年而成。

    於善人也。

    則以爲七年而使民卽戎。

    百年而勝殘去殺。

    今先生之道。

    未必不優於善人。

    而夫子之道。

    則亦未易言也。

    安可以三年與七年百年之效。

    而必之於期月之內乎。

    曰。

    先生之道。

    雖不能大化於期月。

    而視夫無政無敎者。

    則亦大有間矣。

    夫無政無敎者。

    惟刑威之恃焉。

    刑威者有限。

    而政敎者無窮。

    將後先生者。

    相繼而守之不已。

    三年而有三年之效。

    七年百年而有七年百年之效。

    則齊變而魯。

    魯變而道。

    自夫先生期月而始。

    何啻三年之艾於七年之病而已乎。

    於是。

    疑者乃解。

    旣而先生以將戒行命岦曰。

    宜有言。

    則敢誦其與人辯者。

    以稟于執事。

    若夫所謂政敎之具也之序也。

    則在執事隨時之義。

    損益乎夫子之訓。

    固能事耳。

    不敢覼縷焉。

     澄映堂十詠序 世豈有覩所謂神仙者。

    而意其居之可樂。

    極言以狀之。

    則洲島煙霞之縹緲。

    洞天宮室之玲瓏。

    蓋令人嗟羨。

    其究誇誕爾。

    然使無仙則已。

    有則必樂此也。

    人遇奇山秀水塵埃隔絶之區。

    則謂之仙境。

    得此境者。

    而爲迥築幽棲身世逍遙之所。

    則謂之地仙。

    夫未知眞仙境。

    焉知似仙境。

    未知天仙人。

    焉知地仙人。

    然使無仙則已。

    有則此必似之也。

    抑且有難焉。

    千巖萬壑。

    攢樹飛泉。

    隱者得之。

    而蓋頭一把茅。

    不足以喩樓居之敞。

    霧戶雲牕。

    淩虛倒影。

    貴顯者爲之。

    而終身不曾到。

    何足以侔長往之高。

    乃今有雙全而兩免焉者。

    澄映堂先生是也。

    先生卽都城之內。

    直南山之下屋焉。

    是山石老而土亦肥。

    其稍穹窿者。

    皆楓松之屬被之。

    而斤斧者有禁。

    故積翠蔥蘢然獨盛於他山。

    都中之第宅。

    遙得其半面。

    輒享以甲乙。

    先生乃領要而逼眞也。

    山又多泉脈。

    其稍窈深者爲磵若塘。

    比比居人好事者有。

    然出高而不竭。

    無如丫溪者。

    二道赴谷如爭。

    合行汩之于磯。

    懸瀑而下有聲。

    先生乃取而專之也。

    積翠之北。

    有石多盤。

    而古苔密鋪。

    自成錦紋之縟。

    懸瀑之西。

    有巖屛立。

    而晴露時滴。

    宛然丹碧淋漓。

    先生之屋二。

    大屋在北之少東。

    東岡北走之所窮。

    有曲軒而名者。

    滴翠堂也。

    小屋在西之少北。

    北洞西窺之所豁。

    而扁其虛檻者。

    橫翠閣也。

    鑿池岡上。

    而滋翠蓋之亭亭。

    開徑洞中。

    而夾紅霞之爛熳。

    其又屋之居岡臨池。

    以淩風雨。

    而客至洞迷徑疑。

    俄而突兀者。

    乃澄映堂也。

    屋悉輪奐之偕。

    ??涼之異。

    而飛停之勢。

    隱見之形。

    非尋常棟宇者所能髣髴也。

    問霜後何佳。

    則紅葉似染。

    問雪裏何奇。

    則虯枝受壓。

    蘸水之梅。

    先桃而已春。

    當軒之竹。

    共蓮而宜夏。

    凡是數者。

    或因造物之變態。

    或容人力之潤色。

    所以足玆堂四時之觀。

    而自夫積翠也。

    懸瀑也。

    紋石也。

    屛巖也。

    天固設之。

    若以有待於堂者。

    蓋先生幷而目之爲十景。

    以爲羣公賦詠之赤幟焉。

    嗚呼。

    冊載淸俸餘。

    足爲貴顯者之爲。

    而跬步大佳地。

    復得隱者之所得。

    與樓居而同敞。

    匪長往而後高。

    豈所謂地仙之人而遇所謂仙境者非耶。

    神仙之樂。

    吾幸而覩之。

     狼子山圖詩序 岦昔從使朝京。

    遇重陽於遼左。

    蓋沽酒賦詩。

    以洩客中之思。

    頗記其地爲狼子山也。

    今替成鄭公出一圖帖示岦曰。

    吾於頃年。

    奉使行未及遼。

    卒遇?賊之驚。

    得道旁山。

    捲一行以避。

    時夜風雪甚。

    人馬忍死待明。

    賴天幸。

    賊未至而地方將官以數百騎來救。

    始與賊遌射卻之。

    用是得免。

    吾所爲圖畫其狀。

    志不忘也。

    山名狼子。

    故題曰狼子山圖。

    吾固己自爲敍述。

    然子之有以張之也。

    因欲屬諸公詩之。

    岦旣閱圖及敍而歎曰。

    遼之東一帶。

    無佳山可記。

    如松鶻山鳳凰山。

    行旅談其名。

    至則數尖蒼翠耳。

    其狼子山者。

    野次一崢嶸。

    又不足雲。

    而岦以逢辰而有詩。

    公以避賊而有圖。

    吾詩不足道。

    公所爲圖。

    附以文。

    傳其事。

    將使我國之人。

    雖未嘗過鴨綠而西者。

    皆知有狼子山也。

    不亦異乎。

    古人雲。

    敬亭之山。

    兀如斷草無稜角。

    宣城謝守一首詩。

    遂使聲名齊五嶽。

    物之遇於人。

    如是夫。

    噫。

    以我王事大之誠。

    以皇上字小之仁。

    以使價一國之望。

    而神明不相。

    行李不達。

    則無此理。

    然旣脫於難而無所歸喜。

    非人情也。

    蓋陳參將有赴急之功焉。

    然觀其卻禮謝而辭曰。

    此自當行道理。

    可謂知邊吏之職。

    謹私交之戒者。

    不可強而歸之。

    然則公於狼子山。

    惡得不爾。

    而諸公幸公之事。

    惡得不爲狼子山賦也乎哉。

    公曰。

    此吾志也。

    遂書以爲狼子山圖詩序。

     平難都監契帖序 岦嘗守西海之載。

    載與信若安地相入。

    蓋諳三郡之間。

    其俗好爭奪踰犯。

    而騰訛扇怨。

    雖不可誣人人盡然。

    大抵難治易亂之民也。

    羣盜之起本道。

    常多於他方。

    邇者。

    逆賊出於湖南。

    欺世盜名。

    汚衣冠者。

    而千裡命醜於三郡之間。

    亦故因其俗也。

    岦及見本道庚辰辛巳之饑荒。

    自後連八九年。

    聞其益甚。

    三郡之間尤慘。

    逆謀醞釀。

    其年數。

    幾亦如之。

    意者有以感陰陽爲災害乎。

    道內若幹邑之民。

    習聞其逆。

    而稍稍從之。

    雖其未從者。

    或相傳言。

    以爲誇詡。

    獨守土之吏。

    不聞不覺。

    雖其勢然。

    亦由燭幾微發陰伏難也。

    維己醜。

    樸大夫守載。

    李大夫守安。

    韓大夫守信。

    始克燭所難燭。

    而發所難發。

    一檄約結而密捕。

    一狀申監司。

    以聞朝廷。

    蓋反形已具。

    擧事有期。

    而毋勤天兵。

    羣不逞卽天刑矣。

    若根株條連。

    自他邑他道得者。

    雖非一日。

    其誰之力也。

    然而巨魁在南。

    以??大憝猶鬱。

    閔侯以一下縣宰。

    設捕有方。

    雖未先自刃。

    得以車其骨而肆諸市矣。

    是三大夫之功。

    固在社稷。

    而閔侯宜亦匹亞焉。

    上首賜玆四人平難功臣之號。

    設都監以幹盟府書籍若圖繪等事。

    四功臣實莅之。

    其因鞫獄及預於告捕有功得錄者。

    自大臣亦不在是列焉。

    不其重耶。

    旣而相與列名爲屛風。

    以志同事。

    而榮宣宴之湛樂。

    幸暇日之遊觀。

    則具其狀矣。

    其都廳以下。

    以勞得與焉。

    又以見其事之重也。

    夫以向也易於爲亂之民。

    而從於詩書濟姦之賊。

    其患非止潢池弄兵而已。

    而諸公曾不動聲色而平之。

    岦固竊壯其爲。

    今見屬以敍述。

    得不樂道乎。

     送樸正郞說之巡按鹹鏡道詩序 僕嘗奉使帝京。

    卽道途所經全遼一帶。

    見有巡撫巡按兩禦史各設衙門。

    門施棨戟。

    前走將官。

    供給使令甚備。

    出則旗鼓騎從甚盛。

    其等威略同。

    以爲雨禦史之置。

    特以遼地闊遠。

    一在廣寧城。

    一在遼東城。

    以便紏察邊吏。

    雖名稱差異。

    其實一體耳。

    及得於所聞之詳。

    則遼屬山東布政使司。

    其參議一人。

    分理于廣寧。

    卽一布政使也。

    鎭守總兵官建節亦于廣寧。

    而其副又鎭遼東。

    大要布政主民事。

    鎭守主兵事。

    若以我國方面之官儗之。

    則布政似觀察使。

    鎭守卽節度使。

    然布政使體統。

    殊不如我國觀察使。

    綱紀之嚴。

    僅可比界首官。

    蓋又嘗見巡按出巡。

    而布政參議陪至境上。

    如我州縣官之於使命者然。

    以此知之也。

    若巡撫盡室以居任所。

    民兵之事。

    無不統攝。

    而足以彈壓所管之內。

    則乃與觀察使兼府尹者相似。

    而巡按者單車以來。

    專事紏摘。

    乃同於別遣禦史也。

    以遼之如此。

    足以知天下大抵然矣。

    顧我地方。

    無甚闊遠。

    物力亦苦不足。

    不能爲巡按別設衙門。

    而廚傳之擾。

    徒遍於州縣。

    則一欲如中朝之常設。

    無乃有難者乎。

    然自我受寇戎以來。

    中外草草。

    將吏無一畏法。

    而觀察使之風威。

    有所不及。

    則巡按之遣。

    烏可已乎。

    況北方距京師懸絶。

    當官者。

    率多武夫肥己病民之輩。

    而紏摘之道。

    爲急也乎。

    今吾樸正郞先生以巡按禦史赴鹹鏡。

    吾知先生之有志當世也。

    苟自先生擧職稱上旨。

    則繼此不必常設。

    但以時遣而永有防範於一路矣。

    雖如他道。

    又豈不論得人與否。

    而常待此以澄淸州縣乎。

    先生以爲何如。

    且往勉之哉。

    詩曰。

     國家憂東南。

    禦史今赴北。

    人謂此何急。

    不知重在脊。

    壬辰事可駭。

    鐵嶺先納賊。

    子道豈折衝。

    凝民務宣德。

     三淸帖序 畫者狀物。

    蓋一藝也。

    然有業之而進於工者。

    什常一二。

    其臻於妙者。

    絶無而僅有。

    至於竹也。

    業之終身而不能工者皆是。

    況望其妙乎。

    顧妙此者。

    多在夫公子王孫騷人墨客。

    不甚如業者之爲。

    而或頓臻焉。

    蓋嘗求其故而不得。

    及見古人論畫有氣韻生知之說。

    而後知必有天得者能是。

    是又宜其風骨之自殊也。

    然又類言之。

    則蘭於竹。

    次也。

    梅又於蘭。

    次也。

    夫植物者本靜。

    而狀之欲活。

    故難爲。

    特是三者尤難爲耳。

    吾友石陽正仲燮。

    王孫也。

    而有騷墨之風。

    於藝有不爲。

    爲則必能。

    蚤以竹鳴於世。

    吾儕遊從。

    得其所爲隻紙而藏之。

    不知其幾也。

    頃歲兵戈中鳥獸竄。

    相失苟活。

    仲燮不免鋒刃。

    臂幾折而續。

    嘗相遇於行朝。

    勞問死生外。

    不暇叩所有。

    今復暫聚都下。

    相與咨嗟。

    疇昔所爲。

    無一存者。

    而仲燮從橐中出此卷。

    乃續臂後所爲竹若蘭若梅也。

    亟展視之。

    則竹如舊又勝。

    而仲燮亦自言差有化處矣。

    至蘭也梅也。

    與夫志發於言。

    心形於畫。

    雖皆昔之斑斑已見者。

    而今也擧能使人刮目。

    雖世之自以一絶得名者。

    不得而幾也。

    餘起而嘆曰。

    多乎哉。

    固謂子有得於天。

    天豈欲不卒且全其成耶。

    固知子之臂不遂折也。

    仲燮亦動色。

    旣而笑曰。

    願子之爲我題評也。

    餘應曰。

    以餘觀子之所爲竹也。

    疏而可喜也。

    密而不厭也。

    聲不作而有聞也。

    色不似而眞也。

    氣不與形而爽然來襲也。

    德不與設而脩然可敬也。

    是有以發乎意思而自足。

    乃餘之知子竹也。

    若蘭也梅也詩也字也。

    亦各有以動餘者。

    類斯而已。

    何敢卽一揮一灑。

    強加指點曰。

    此尤奇。

    此差不如。

    以爲知也。

    世固有能者爲之。

    而不能者議之。

    知者言之。

    而不知者擇之。

    子欲使餘之爲此耶。

    仲燮又笑曰。

    子盍記此言者。

    以文吾卷。

     琅玕卷序 餘少也簡散。

    於凡物可以供玩者。

    無甚喜焉。

    嘗聞王子猷喜竹雲。

    何可一日無此君。

    而蘇子瞻因雲。

    無竹令人俗。

    乃哂之曰。

    人病心不淸涼爾。

    豈有待物而俗不耶。

    及長矣。

    益與物相劘切。

    知夫所與者之韻凡。

    雖未必化我之心。

    而宜欲得其有以助我起我者。

    是自聖賢已有之。

    如無故。

    玉不去身。

    而琴瑟之屬。

    未嘗欲廢於前也。

    夫竹者。

    一植物爾。

    若無與於人之方寸。

    而目其色玉如也。

    耳其聲琴瑟如也。

    得於耳目。

    以養其心。

    亦學者日新之道也。

    卽玉可去。

    琴瑟可廢。

    而後竹可無矣。

    用是大覺哂之非所哂也。

    然竹須費人力。

    而後可有。

    雖以子猷之高。

    借宅便栽。

    徑造人所。

    顧不免多事焉。

    乃有文與可輩。

    以墨妙傳神。

    使心賞者得之。

    色換於目。

    而玉如者猶是。

    聲絶於耳。

    而琴瑟如者故在。

    或滿壁間而不爲有餘。

    或置掌上而不爲不足。

    是又不更高也耶。

    近者石陽正所爲逼眞。

    殆世所稀見。

    而自渠折臂後愈奇。

    餘嘗戲之曰。

    折臂而成醫。

    俗之醫耶。

    盧斯文令公奉使將赴京師。

    索揮十短幅。

    作一卷以充行裝。

    餘經此役屢矣。

    塵埃之路。

    寂寞之次。

    使人困頓昏滯。

    乃今爲令公羨夫淸風與之後先。

    所至開卷灑然也。

    行抵灤河以西有孤竹城雙節祠者。

    卸鞍一憩而展此。

    當有感會又別者矣。

     餘亦有石陽正所爲竹一軸。

    自盧斯文以下文。

    改而足之曰。

    京城地不宜竹。

    然餘於平居。

    雖三兩叢。

    必有植焉。

    以爲庭實。

    今經兵火。

    無復存者。

    餘所以益重仲燮之爲而卷之也。

    世猶多故。

    餘且不能懷安於玆。

    其征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