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則卸鞍晴樾。

    關門古驛。

    其退休也。

    則苔磯釣罷。

    稻陂行倦。

    餘必以卷自隨而披展焉。

    時有淸風相尋。

    或至明月已窺。

    謂餘未嘗一日無此君可矣。

     送樸僉樞子龍奉使赴京師詩序 餘嘗讀莊氏秋水而歎曰。

    河伯望洋於北海。

    北海若比形於天地。

    人能若是。

    則知不足矣。

    爲可以進矣。

    有難之曰。

    河也不可以化海。

    海也不可以化天地。

    伯與若也。

    子奚取於進哉。

    餘曰。

    餘亦非以其所處者之可化也。

    由河而觀於海。

    失河之多。

    由海而觀於天地。

    失海之多。

    此爲能體道而其進無量者矣。

    莊氏固亦寓言而已。

    而餘取者此也。

    今樸僉樞子龍公奉使將赴帝京。

    求餘一言。

    餘以向之說諗之而曰。

    我國在外服。

    號爲小中華。

    蓋有古仁賢之遺風焉。

    有禮法焉。

    有詩書焉。

    有列聖之澤焉。

    有先生長者賢士大夫焉。

    居是邦也。

    得於觀習興起。

    宜無所不足者。

    況如公生於文獻之家。

    才識夙成。

    遭遇聖明。

    年未及三十。

    而揚歷華顯。

    秩躋貂玉。

    以應專對之選焉。

    世恒謂少壯者爲年富。

    是富其方來也。

    今富如此。

    其名位之鼎至。

    將亦與之俱足。

    何不足之有。

    而他於艶慕焉哉。

    然去國而觀於天子之邦。

    可謂由河而海。

    由海而天地也。

    公將渡鴨江而西。

    流連遼廣。

    以屬之關。

    貫穿畿輔。

    以達于京。

    其間城池之壯固。

    士馬之精強。

    鎭堡之小大相維。

    山海之首尾相護。

    采薇之淸風可挹。

    屠肆之悲歌如故。

    漕堤危檣之如簇。

    譙樓遙列而如浮。

    至於宮闕之神麗。

    壇廟之淸閟。

    省曹之弘敞。

    街市之紛華。

    朝廷之揖讓。

    黌序之絃誦。

    鐘鼓旂常衣冠佩履之聲容數物。

    設官分職典章政事之規模節目。

    道德文學伎術百家之源委品藻。

    令人疏視而瀹聽。

    饜心而飫志。

    不暇自省其中之何有。

    而徒日覺新得者焉。

    亦不暇自識其身之何如。

    而徒疑與異世者接焉。

    固嘗謂學然後知不足。

    而不謂其觀然後知不足一至此也。

    爲可愧耶。

    爲可樂耶。

    因是觀也。

    而又反之學。

    將必眼目益大。

    心胸益寬。

    而氣象益有所養。

    推之事業。

    益可以有爲。

    餘知公之進於足也沛然矣。

    公今少於顔回聞一知十之年。

    而期以夫子從心所欲之境。

    餘又未蔔其進果何至而爲足也。

    古人曰。

    行百裡者。

    半九十裡。

    夫行者。

    有十裡而止者焉。

    有數十裡而止者焉。

    則九十裡非固近也。

    而謂之半焉者。

    以所期者百裡也。

    以公之年力有餘。

    尙不肯百裡自期也耶。

    譬公今日所登之程。

    往亦三千二百裡。

    還亦三千二百裡。

    卽不盡一裡。

    非足也。

    夫旣可以足矣。

    而望公以國人。

    不以中國之人。

    且不以古之人。

    則是拘河拘海之說。

    而非知道之見也。

    非進道之規也。

    餘爲公固異是矣。

    勉乎哉。

    如曰若嘗亦觀周。

    不一而足。

    其進幾何雲爾則不然。

    餘固貴公之年力矣。

    餘之初役。

    已幾四十無聞之時。

    況後此則又衰矣。

    惡能有得而進焉乎。

    然亦私自點檢。

    四赴而四知不足矣。

    然公非餘倫也。

    其收於一者。

    不啻優於四矣。

    勉乎哉。

    言旣。

    復爲詩。

    有所屬焉。

    詩曰。

     皇朝治道隆。

    侔擬維吾東。

    以餘飽觀光。

    千裡無異風。

    尙有三四事。

    可恨類不充。

    上欲告我後。

    下欲言三公。

    自疑所見左。

    亦患進塗窮。

    公行爲相屬。

    重公敏而聰。

    且値中興政。

    因革方折衷。

    覃思耳目際。

    倘記餘言蒙。

    所急在人材。

    畦畛宜疏通。

    財粟窄流行。

    何不錢其銅。

    瀆祭爽神理。

    重賦今民恫。

    原廟奚襲漢。

    觀德卽禁中。

    城邑付文吏。

    有警易驍雄。

    字牧與守禦。

    元來何必同。

    時王所立法。

    當以遵爲恭。

    況多對吾病。

    賢於良藥攻。

    行矣母草草。

    擷芳循其叢。

    一一求故實。

    言則底可功。

    歸來啓沃地。

    侍夜金蓮紅。

    建白有次第。

    鍊石期補穹。

    餘衰會乞骨。

    棲遲一畝宮。

    何必自口出。

    乃伸區區忠。

     李參贊見示楊天使簡帖序 韓子曰。

    人聲之精者爲言。

    文辭之於言。

    又其精也。

    吾東于中華。

    詩書禮樂。

    典章文物。

    無不慕傚。

    素以小中華見稱。

    其爲文辭尤近。

    在新羅高麗時。

    文學之士。

    往往入仕唐元朝。

    遊從名學士。

    翰墨間多所穎脫。

    而得亦稛載焉。

    洎本朝本國。

    則雖無此等故事。

    而遇有詔使之至。

    必選文臣伴接。

    其緇衣之好賢。

    白駒之毋遐。

    率多相形於文字。

    則有累部皇華集矣。

    此皆文辭一脈無間之驗也。

    獨語言者。

    終不可相通。

    而對面須譯爲可恨耳。

    然語言自文辭況之。

    則精之粗也。

    精者旣以同矣。

    粗者有不能同。

    抑何足恨哉。

    夫以唐元朝名學士若本朝前後詔使。

    其與中國尋常流輩人語言。

    固自相似。

    然傾許之殷。

    聲響相應。

    如於新羅高麗文學遊仕之士及我伴接文臣者。

    則罕有焉必矣。

    文辭之可貴也如此。

    然文辭至於詩賦敍述。

    則必或淫泆汎濫。

    醲郁英華。

    不能止於性情之當然。

    發見事理之不容己者多矣。

    近自兵興以來。

    東轅將相諸公弭節。

    動移時月。

    蓋上爲殿下以及當事大臣。

    亦各與其跟伴之官。

    隨事輒通簡帖。

    惟其出於衷曲。

    而切於機宜者。

    故款至而質也。

    約要而警也。

    得之良可珍重。

    亦容逐旋酬答。

    不煩而易孚。

    其賢於詩賦敍述也較然矣。

    楊子雲。

    傳千裡之忞忞。

    莫如書。

    況非千裡而足之言面之餘者耶。

    不啻無間耳矣。

    楊子又雲。

    書。

    心畫也。

    此幷字畫而言也。

    心固形於字畫。

    可不欲好耶。

    歐陽子謂古賢傑之士。

    必工於書字。

    此言初若可疑者。

    夫以歐陽子之文章。

    其論賢傑必類也。

    之所日遊之藝。

    果安有不工者乎。

    故觀於書字。

    亦可以知其文辭矣。

    且如王羲之靑李來禽之帖。

    不過當時與人往復末事片言。

    而摹刻流行。

    至今如新。

    況非末事片言。

    而足以追古妙蹟。

    則其又傳之永久也無疑矣。

    皇朝都督僉事楊公以冊封日本副使。

    道由我疆。

    而自王京先正使南下。

    我右參贊李先生實以伴使行。

    初封議之成也。

    岦適奉國書。

    赴在皇都。

    以知遴使之甚重。

    其上客必用勳戚貴臣。

    而副乃求之徹將中。

    於其尤博而拔其一焉。

    可謂尤難也。

    比岦歸國。

    則兩使亦至館矣。

    上客所爲詩詞。

    頗出爲邦人誦詠。

    而楊公則人見儀觀之凝遠。

    防範之淸約而已。

    蓋不得其文采也。

    旣而入釜營之後。

    上客以倭情叵測。

    獨匹馬夜跳。

    而楊公處之從容。

    倭亦無變。

    天朝遙得其狀。

    有後命進正使。

    方已渡海將事矣。

    夫是事也。

    自訏謨之地。

    固已不能必其萬全。

    是非相半焉。

    然彼無故伐人之國。

    則震以大威於前。

    歛兇而聽朝命。

    則綏以大信於後。

    是於帝王之道。

    爲有辭焉。

    而旣奉使事卽不竣。

    蔑以復焉理也。

    以我國之人與賊不共戴之心。

    雖故有所不安於是者。

    而竊窺以奉使之體。

    則所歎服者。

    已有在矣。

    李先生。

    時楊公之在海中而還朝也。

    示岦以楊公簡帖一篋。

    大抵多從釜營中送先生館者。

    其文辭爲可珍重。

    如諸公有加。

    而字法酷效一王。

    庸可毋善而藏之。

    以圖壽其傳也。

    先生勉乎哉。

    先生屬帶大學士以滯外故見代。

    文辭固其能事也。

    用是爲楊公所傾許。

    畢露其所有。

    而使吾輩亦與覩焉。

    則先生力也。

    噫。

    邦人始又得公文采矣。

    然待先生有以張大焉。

    而乃徵岦言。

    岦言恐不足重輕也。

     韓景洪書帖序 吾高祖王父以布衣工書字。

    受知光廟朝。

    得祿食至折衝上護軍。

    家傳日記數卷。

    吾爲童子時。

    猶得省見。

    字法妙甚。

    不幸亡失矣。

    族祖直講公父子曁吾先考。

    皆以筆優場屋稱。

    然不甚業之以求至乎妙也。

    韓景洪。

    實直講公之甥孫。

    其出上護軍公。

    亦四代也。

    韓之先。

    故儒家。

    然無名筆。

    而景洪自知作字。

    便能立筋骨。

    比長。

    夢王右軍授以所書者再。

    由是自負。

    得其帖臨之。

    益逼眞。

    遂以額若眞若行妙天下。

    豈吾高祖流波血脈。

    曠四代未泯而發之外家乎。

    吾每與景洪語及此。

    輒以追感。

    景洪亦篤於尊慕。

    不啻若得姓者焉。

    夫書爲六藝之一。

    藝之尤者也。

    妙焉者。

    蓋不能世有。

    故無間貴富有力與有雅緻者。

    必欲得之配以名畫。

    而藏弆以爲榮。

    景洪之爲。

    宜其奔走一國若中華之人矣。

    然嘗聞吳道子者。

    學書於張旭不成。

    去而攻畫。

    而吳道子之畫。

    古今稱絶。

    用是知書之難爲。

    非畫比也。

    況被之鴻鐘。

    以載烈象容。

    勒之豐碑。

    而弗朽是垂。

    其施用。

    乃與文章之作。

    竝其偉美。

    顧奚以書畫雲哉。

    然今時文章。

    果有足與景洪書相待者乎。

    是未可知也。

    抑末世之習。

    貴耳而賤目。

    加以國俗惟地望輕重之。

    雖以景洪之書。

    或不免於瑕謫。

    景洪固無動乎中。

    而陽屈則有矣。

    吾嘗爲景洪恚之。

    以爲人見出景洪手。

    故得肆其議耳。

    設以景洪所臨右軍書者。

    入之金石而混傳焉。

    則果有能辨之者乎。

    蓋未始如文章之妙。

    在目擊之外。

    必以俟楊子雲者。

    而且不必見知如此。

    籲亦可異哉。

    然此乃景洪書之所以爲貴重也。

    若其草書。

    則雖吾猶疑若不逮眞行者。

    及見古人有草書難於嚴重之說。

    而景洪己自得之。

    良覺其無有不善也。

    然惟在下凡倫也。

    故有知與不知與疑而後信耳。

    一被上聖垂眄。

    則蘭亭繭紙。

    不待異代而遇矣。

    故其中年所肆力者。

    多爲宣取入內。

    而屢有好賜。

    至出內藏髹櫝縵硯一面。

    以賁利器。

    可謂榮矣。

    未知吾高祖於光廟朝。

    亦得有是事否也。

    景洪自慮年益衰。

    把筆益懶。

    卽天下雖有。

    而家顧無傳。

    近自裒閑中所爲尤稱意者若幹文爲帖。

    將以詒後之人。

    要吾一言以識。

    吾亦欲其後之人知乃翁墨妙之有自來也。

    於是乎書。

     山水屛序 吾樂山水也。

    有聲山水于琴者。

    而吾聽之。

    則琴足樂乎。

    曰。

    然。

    然則是向也樂山水。

    而今也樂琴乎。

    曰。

    山水在此矣。

    吾樂聽乎此。

    乃所以樂山水也。

    吾愛山水也。

    有形山水于畫者。

    而吾觀之。

    則畫足愛乎。

    曰。

    然。

    然則是向也愛山水。

    而今也愛畫乎。

    曰。

    山水在此矣。

    吾愛觀乎此。

    乃所以愛山水也。

    古之琴焉者伯牙。

    而聽焉者鍾子期也。

    世談之至于今不衰。

    獨未知伯牙之與鍾子期爲何等人也。

    今畫焉者。

    乃李興孝其人。

    興孝者國工也。

    而尙書李公及其生也。

    使爲之而藏弆之。

    旣其歿也。

    而裝飾之以屛左右。

    而閒居則觀焉。

    有以見公所取者能初不以其人。

    而興孝之受知。

    亦可謂難矣。

    屛有空焉。

    以要鄙人敍述。

    因得而觀之。

    其峯巒之崷崒。

    洞壑之窈窕。

    樹老而石蒼。

    瀑壯而溪駛。

    寒暑煙雨雪月之所變。

    虹橋飛檻之所淩。

    往往有人跨驢馬往來。

    隨以酒具。

    或倚船而撚笛。

    或臨流而濯足者矣。

    對之怡然融神。

    而怳然不自覺我身不與之岸巾垂袖於其間也。

    又足以見公之愛是畫也。

    自其山水之愛深且眞也。

    而與夫樂峨洋之絃者。

    殊託而一緻耳矣。

    噫。

    舁,逢蒙。

    天下之善射者也。

    不自爲弓。

    而用倕之弓。

    倕之爲弓善也。

    王良,造父。

    天下之善禦者也。

    不自爲車。

    而用奚仲之車。

    奚仲之爲車善也。

    今公以天官冢宰而帶大學士。

    實人物之銓衡。

    而文章之宗匠也。

    將推夫愛山水取畫者之心而爲之。

    則其事業之盛。

    鄙人不能量矣。

    且聞之。

    孔子曰。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韓氏爲人引之而曰。

    仁以居之。

    智以謀之。

    鄙人輒忘其僭。

    爲公復效是說。

    而特爲當世慶公之道大行也。

    遂書此而歸之。

     送管押使韓子善令公詩序 朱紫金玉以華其身。

    行則辟人。

    自有道者藐之雲耳。

    亦士之所願欲也。

    然世之去古而今。

    非一變之積也。

    上而疇咨。

    益以不博。

    下而親讐之擧。

    益以爲難。

    是其用人之道。

    可知也。

    由是士得所願欲。

    以燭耀一時。

    誠有使人榮之者。

    亦誠有不足榮者。

    亦誠有不止於不足榮而顧足羞焉者也。

    就國制言之。

    自正卿以上。

    非有恩旨及有廷推。

    不可得。

    若小卿之列。

    下大夫之秩。

    〈小卿以上。

    當是上中大夫。

    〉則以稽古之力。

    拔萃之科而得之。

    亦一塗也。

    此雖不若尙德之尊。

    而士論尤以爲榮者。

    誠以世道然故也。

    況自兵戈以來。

    酬賞猥雜。

    名器日輕。

    其榮在此而羞在彼。

    豈不又較然矣乎。

    吾友韓子善氏自幼有文章。

    蓋得之家庭。

    而從試於有司。

    屢屈而晩成。

    其中重科。

    則由上士例得進秩通貴。

    俄以聘使赴京師。

    庶乎其榮耳矣。

    吾雖無似。

    嘗謬有文名。

    早取科第。

    而其躋于下大夫之秩。

    則以治邑之最。

    若小卿之列。

    則以乞師之役。

    夫藉譽於人與因事之急。

    非初心之所幸也。

    子善氏旣幸于下大夫之秩矣。

    而國家將復平。

    上必親試儒臣。

    則自三品官以下。

    例也。

    子善氏可以復幸于小卿之列。

    以重其榮焉。

    吾與子善氏故同業也。

    而獨所得非其所幸。

    不足以爲士榮。

    惡得無羨於子善氏乎。

    若自此而上。

    非才力所及者。

    則聽其倘來而已。

    非吾與子善氏所當知也。

    子善氏。

    聲華綽而位望約。

    今其遠行。

    或有爲之欿然者。

    故吾爲是榮羞幸不幸之譬。

    以敞子善氏。

    且有詩。

    詩曰。

     伯仲承家千首詩。

    髥翁道氣我尤知。

    海中三島去何阻。

    天上五城遊獨奇。

    丹鳳由來朝闕處。

    靑牛誰識度關時。

    東歸會見鯨波定。

    自在扶桑浴日枝。

     贈都總攝嚴上人詩序 前十三年間。

    餘以公事西出。

    憩高陽之正因寺。

    遇一行僧。

    年甚少。

    端秀可愛。

    餘爲之詩其卷。

    旣而不復記名。

    心獨不忘其爲人。

    亦頗念所爲詩者曰。

    雙眉已了汝。

    一笑似平生。

    問字翩翩喜。

    談山咄咄明。

    道存妙香嶽。

    親在首陽城。

    去意難牽挽。

    臨岐空復情。

    五所雲者。

    其師靜公。

    卽道之所存也。

    公今無恙。

    猶在西嶽。

    爲一世宗風所歸。

    則斯人之有得於方丈者。

    亦可知也。

    餘生平記有僧名。

    不一而足。

    獨忘於斯人者。

    所重尤在於內。

    而外之尤輕。

    宜也。

    餘取次爲詩。

    百不能念一二。

    而獨不忘斯詩者。

    詩道其人之詳。

    不忘乎詩。

    乃所以不忘乎人也。

    厥後餘出入中外。

    不得與斯人再遇。

    亦不聞其所成就。

    未嘗不往來于懷也。

    洎壬辰以來。

    國家急於兵食。

    取之勸借。

    繄空門爲多助焉。

    而倡帥之事益殷。

    則不得不官爲名稱。

    於是八路各有總攝。

    必擢良能爲之。

    而擧國之中。

    置一都總攝。

    益加恩奬。

    授以僉樞職秩。

    則又其傑然者也。

    今嚴上人是已。

    上人之以嚴名。

    自始未之有改也。

    而餘至于今。

    猶不知上人之爲餘所遇而愛之不忘焉者。

    無他。

    不記其名故也。

    然玆者。

    上人訪餘于西都之旅泊。

    則其貌以少長之變。

    初若不類。

    而俄若可認。

    遂相視一笑。

    語及之故。

    則其所成就而有之。

    無毫髮可驚異者。

    是餘于上人。

    所重在內者。

    十三年如一日。

    而名失貌生之無足雲雲也。

    嗚呼。

    餘豈知人者哉。

    今國中緇流。

    以千萬計。

    而拔其尤爲一人焉。

    必固有以過人而動人者矣。

    國家用僧且如此。

    而遊談之士以爲今日戰守將吏無其人。

    則餘不敢信也。

    餘旣以是謝上人矣。

    後旬有日。

    上人又訪餘告行曰。

    貧道方以廟堂指揮。

    收募錢糧于兩西。

    昨復捧檄。

    領衆南赴天將麾下矣。

    餘因勉之曰。

    上人旣以任國事。

    受國恩矣。

    何彼此之異視。

    古人有言曰。

    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

    謂其怨之深故報之必也。

    國家雖倚天兵聲威之盛。

    而三戶之義。

    終在國人。

    今廟議必出於反本之見。

    將不獨上人之徒行矣。

    勦讐賊而成功名。

    此一時也。

    上人勉乎哉。

    夫以餘之終始愛上人。

    而方其赴危難。

    不以爲憂。

    以爲勉焉者。

    是餘之厚愛也。

    仍用舊詩韻爲贈雲。

     暫遇年方少。

    重逢面卽生。

    幾乎與名失。

    取者在心明。

    手下齊千士。

    胸中儼一城。

    知人幸不妄。

    最是急君情。

     鄭先生養一懷思杏園序 國家自遘壬辰之禍。

    都邑不守而僅復。

    陵廟灰燼而丘墟。

    下而士大夫。

    不能保其松楸桑梓。

    而無復有生理者。

    蓋不足言也。

    餘今重以罪廢。

    展轉糊口。

    寄於西都。

    而先生管驛大同一路。

    治在城中。

    尙有吏卒。

    足以給使令。

    日月之入。

    足以濟十口。

    視餘孑孑而屢空者。

    則可謂不侔矣。

    然相與語。

    戚戚若有求而未獲。

    有歸而未至。

    殆無以異餘者。

    因曰。

    吾于安城。

    先壟也。

    田廬也。

    雖蛇豕之所未??也。

    而七年繹騷。

    物業盡矣。

    當此時。

    官無庳。

    義難捨去。

    去亦無以自全活。

    顧吾豈一日忘哉。

    吾居故名杏園。

    亦正索然矣。

    然願公之慰以一言也。

    餘泣而應之曰。

    雖餘也。

    獨無猶夫杏園者乎。

    先生之思。

    激餘之悲矣。

    然先生之有杏也。

    豈必如午橋莊之一百條。

    朱陳村之百二十裡。

    而感其榮彫之變哉。

    先生之于園也。

    安知不如董仲舒之三年不自窺。

    列禦寇之四十年人不識其居者。

    而睠言在懷。

    如是其不已者。

    果何謂哉。

    昔有象沛而設新豐。

    寓鄭而榜蜀舍。

    與夫晉絃而南音。

    楚病而越聲。

    此人情之不能以所處而不同者也。

    先生焉能以一官爲家。

    而忘其非思乎哉。

    然幸玆者。

    天心悔禍。

    狡窟自空。

    畿輔之間。

    當先按堵矣。

    先生雖未遽去官。

    明年上冢之節。

    隨例得告。

    可以一歸。

    香火展餘。

    徘徊指顧曰。

    某樹。

    吾先人時所種也。

    吾童子與書生時所封殖也。

    就有枯査生蘖。

    數點幽花。

    足爲依然。

    而無亦不必爲之傷。

    惟自較前時幷與四尺之封。

    患在不能復護。

    則已愈矣。

    餘旣曰餘獨無猶夫杏園者乎。

    而餘歸又可以早矣。

    所以爲自慰者。

    亦復如此雲。

     送宋僉知赴高沙裡鎭序 文武不喜相與交。

    其說有二。

    曰業不同也。

    曰勢相嫌也。

    惟其業不同也。

    故飭縱之習殊。

    而介閙之趨異。

    宜其不合。

    而有合焉者。

    則必苟而已。

    其以爲勢相嫌也者。

    涉市之可惡。

    而近要之足羞。

    宜其相避。

    而不避焉者。

    則必究於洿矣。

    乃今有無所不可合。

    合不爲苟。

    無事於相避。

    不避不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