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吾與宋君交是已。
飭與介。
雖若儒士之常。
而有心於矜持者。
所自範耳。
若吾者。
無心焉久矣。
身且不離於塞市。
於何有。
君雖武弁人。
不見其縱與閙也。
而不肯要諸人。
則其天植也。
然則吾二人者。
傾蓋而若舊。
始於參差而歸於爛熳。
不其宜耶。
況吾方以罪廢。
旅食西都。
而君以選兵將。
樹牙玆城中。
居止適近。
還往以時。
空谷跫然。
喜又不可量矣。
居無幾何。
朝廷遷君于西界之僉節制。
將行矣。
使吾惘惘然有兒女子之戀。
且吾二人。
次第及衰矣。
不知一分之後。
造物者復借一遇之幸乎否也。
抑因而有所感焉。
今之建旗鼓長藩臬者。
皆君後輩。
不知如君者。
果在試然後已焉者耶。
得非君爲己則趨習不羣。
而甘於寂寞。
於人則不肯有所要。
而樂與如吾者交。
職此之故耶。
雖吾也早晩例蒙敍復。
而無心於矜持。
任其身之塞。
猶夫人也。
以此言之。
吾二人之前途。
可揣而知矣。
玆者。
寇賊已退。
疆域當益寧靜。
白頭相待於山南水北。
漁獵倘佯。
以畢餘生。
乃幸之幸也。
君以爲何如。
送韓贊成謝恩正使序 專對之才。
自古以爲難。
況我國于天朝。
雖名外服之臣。
而世惟忠順。
地則密邇。
休戚常相關。
受撫視如一家。
自聘賀修故常之外。
行李之以事往來相望焉。
其有奏陳事情。
則難其事而使之難。
固也。
如謝恩而已。
則事若無易難。
而視其輕重。
重必重其使。
此又使之難也。
我贊成韓公。
前此從使者一。
奉使者再。
皆奏行也。
物論已歸其難矣。
今以天威之下。
賊窟已空。
恩汔再造而有謝。
則謝之莫重者也。
一二輔臣當赴矣。
而相繼在道。
屬耳公由八座。
命陞貳公而行。
其難也何如哉。
有難之者曰。
此說徒知今日之行。
以重其事故難。
而不知實亦有難焉。
何則。
向之對賊壘者。
天將也。
天兵也。
戰聲功實。
我人不能窺其詳矣。
而廟朝喜謝價之至。
必當詳而問焉。
恐其掛一萬漏也。
此獨非難耶。
愚謂曰。
不然。
是戰也。
天朝文武大臣實莅之。
敍功之奏。
當也上矣。
我使但奉謝恩章耳。
何恤其問及哉。
非所知者而以爲知。
亦非使臣道也。
是與夫奏陳我情之行。
惟恐不詳而對焉者。
不啻不同矣。
知不知同不同之倪。
而審其所處焉。
此則難之所在。
而非彼之爲難也。
我朝今日豈少卿大夫。
而必擢於三赴之餘。
誠以其選之難而將無其難處者矣。
難之者乃定。
贊成公適遇不倿於道次。
而命之一言。
遂列此以奉焉。
留別樸秀才序 餘旅而西泊也。
與樸秀才相遇。
秀才在問文字之列。
病不克卒業者屢。
其病若由受氣弱者。
少失攝則少作。
大失攝則大作。
秀才若以爲一生患者。
尤自傷不復能自力其所爲。
餘告之曰。
子其將去病而後衰者乎。
子其將成就不但文字之間。
而深於學者乎。
秀才以謂餘相慰而言也。
若不信然者。
殊不知夫自知受氣弱者。
則凡可以損氣。
如避水火。
水火不能損。
蓋未見物有不損。
亦不益焉者也。
彼自負其強者。
則凡可以損氣。
如狎水火。
以試其不可鑠不可沈。
亦未見物有入水火終不鑠沈者也。
抑嘗有聞於程子矣。
氣以弱故得完遲。
亦以攝故衰未遽。
視夫凡人早完而不知攝。
卽完時。
是竭時也者。
其果孰多乎。
若夫讀書爲文。
亦繫乎氣。
強者常務多而矜速。
弱者則易是。
然讀書貴不汎。
而爲文貴不浮。
此固非彼之所能。
況不志乎學則已。
志乎學則書與文而已哉。
操存涵養爲事。
在於心上。
以復天之所以與我。
又必知靜而不躁者之能得也。
獨不觀孔門之傳道者乎。
不在夫子路之勇。
而在夫曾子之魯。
魯雖非弱之謂。
弱而從事于學者。
誠近乎魯矣。
餘所爲不憂秀才之弱。
而以爲慶也。
秀才勉乎哉。
餘將東。
而秀才後求一言之留。
未暇以他而以此。
書金秀才靜厚願學錄後序 以寡問於多。
以虛問於實。
蓋將以求益也。
今子日多而餘日寡。
子日實而餘日虛。
何所求益於餘。
而來相問之殷耶。
豈或以生熟之有間耶。
餘非才過人而熟也。
特以年故。
爲可以熟。
熟必衰繼之。
餘方悲及於衰矣。
然餘實未純於熟。
而猶有生者存焉。
未及七十。
皆進之年也。
餘用以自慰。
子非才不如人而生也。
譬之。
白初受采。
而甘粗受和。
將無所不可入。
生非所患而所可喜也。
以餘慰之。
且足知子喜之無窮也。
抑生亦有二患焉。
曰可易熟也。
曰終不可熟也。
可易熟者。
趨卑而不之高。
期近而不必遠。
由之小成。
何足觀乎。
終不可熟者。
汎濫而不知節。
崖岸而不肯平。
童習白紛。
猶夫人也。
然論其病痛。
不在汎濫。
而在不知節。
不在崖岸。
而在不肯平。
此又不可以不審者也。
今子示餘以願學一編。
其去夫可易熟者。
則不啻百千等。
而視於終不可熟者。
亦己逕庭矣。
何問於餘而爲得哉。
歸而求之黃卷中。
當有餘師焉。
送柳西坰赴京師序冬至兼陳奏使 我人之遊于中國也。
人之送者。
必勖之以求觀夫未觀之地之人與夫未曾觀之書。
此固遊之所願欲也。
今公之遊。
不一再而三也。
吾將何以勖之哉。
以地而言。
則自遼而關。
關而畿。
畿而京。
大野長城山海津途之形勝。
宮廟朝市。
尊嚴而壯麗。
蓋已在而飽觀耳。
因而究其規模制度。
與我大小不侔而有不同則固也。
抑或可以同而不同者。
如治民治兵異其官。
每城中各設衙門焉。
太廟與社稷竝建于禁中。
而原廟之制意。
可兼而存焉。
此其尤者也。
講而求之。
觸類而長之。
及我中興容有沿革之日而歸。
則建白行之。
未必非賴於觀夫未觀之地也。
以人而言。
則燕趙之士。
有戰國時悲歌感慨之遺風。
而自漢已來號爲天下精兵處。
﨣﨣皆幹城之才。
無間乘障與遊肆。
可取次逢也。
至於經術詞華以翅英於南服者。
皆聚輦下。
揖讓周旋。
而黼黻笙鏞乎皇王之道。
望而可知其爲人。
幸或接其辭氣。
而訪其操履。
雖未必賢於黃卷中尙友。
而身親遇之之樂則加矣。
況人者。
愈出而愈新。
不得以累見而怠於挹也。
獨願聞文而不愛錢。
武而不愛死。
能是者幾人哉。
書其名行以歸。
使我人皆知之。
正此安危無仗之際。
有以激而勸。
乃所以貴乎觀夫未觀之人也。
若以書言之。
我東素稱小中華。
自六經子史。
可觀之書。
宜無不至者。
而如公博雅君子。
又安有未曾觀之書乎。
如或有之。
則必志怪若杜撰之屬耳。
此則非所必觀也。
第今兵火之餘。
公私藏書具亡。
之京師也。
不能不汲汲於求書。
然請必求其可觀者而已可乎。
且公方以文章。
負宗匠之望於一時。
其所求書。
尤必以爲文章也。
夫文章得如韓子,歐陽子。
可謂能矣。
若柳子厚則歐陽子以儗韓子而曰。
與夷夏何異。
柳固不足倫諸韓。
然亦不可謂不能文者也。
韓自道其爲文章。
上規下逮凡幾書耳矣。
柳自道其爲文章。
本之參之凡幾書耳矣。
韓柳於書。
何所不觀。
然其所用功而得力者。
則在此若幹書而已。
歐陽子之文。
蘇子瞻序之而言。
論道似韓子。
論事似陸贄。
記事似太史公。
詩賦似李白。
亦足見其於六經而外所得力之尤者在此等書耳矣。
王介甫常譏歐陽子不學。
此若以爲所少者博記也。
然信可以此輕歐陽子哉。
韓子於禮樂之名數。
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
一則曰。
未嘗一得其門戶。
二則曰。
今幸不爲時所用。
將試學焉。
是於書宜有先後焉者。
不亦明矣乎。
由是言之。
今求觀夫未觀之書。
則公果可以省事。
而日者奉話。
欲公於留館之日。
卻取韓子文一帙而更加溫熟焉者。
意已有在雲。
復有詩一章曰。
匠妙詞林館閣宜。
頻年萬裡問何爲。
常行故自餘人可。
別奏端須幾事知。
九日黃花明去路。
陽春白雪媚歸時。
三之謂甚誰能四。
笑我賢勞贏得衰。
送李應敎綏祿赴都體察使幕府序 國家受兵十年已來。
亦不能戰。
亦不能守。
自有識者皆歸罪於民心。
民心離而不可合。
怯而不可強。
而使之戰焉守焉。
果已難矣。
然而殊不知前則有所不能罪民。
後則民又可以無罪。
盍嘗求之孟子之說乎。
孟子以亞聖之智而老於戰國之世。
知兵之說者。
宜無若孟子也。
鄒與魯閧。
民莫爲有司死者。
而孟子對其君之問。
則不尤民而尤有司曰。
上慢而殘下也。
民今得以反之也。
而又繼之曰。
君行仁政。
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今之爲有司者。
能賢於鄒之有司乎。
而國家之仁政。
容有未達者矣。
是惡能罪夫民之離而不可合哉。
然今民所嘗倭兵耳。
非唯當戰陣者受鋒焰。
無問戰與不戰。
幷與其父母妻子而薙獮之。
彼雖無爲君長之心。
亦決無觀望之計。
豈復如始者不欲戰哉。
然而不可使戰。
是必有故焉。
孟子曰。
三裡之城。
七裡之郭。
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蓋以爲地利具。
則雖有得天時者。
不能勝也。
又曰。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則足以見地利具。
而後人和可責也。
地利不具。
民雖欲毋去。
將奚所守哉。
使守有所可恃。
則雖其戰者。
亦身獨戰耳。
父母妻子固在守中。
未必能爲君長死戰。
而能爲父母妻子必矣。
然且不免。
則其所甘心也。
否而父母妻子不知所歸。
今日身戰死。
而明日父母妻子遇劫死。
彼其方寸先亂矣。
古之君長者。
雖如文王。
不過得曰民之父母。
亦極言以類之耳。
今顧能使民獨爲君長死。
而忘其父母也乎。
於是眷戀逋竄不暇計。
其終亦不免而已。
是民之不能戰。
因於不能守。
不能守。
由於無所可恃。
而向之離而不可合者。
今則怯而不可強也。
至是。
民爲可以無罪矣。
然則今之計如之何。
孟子爲滕謀齊楚之患曰。
鑿斯池也。
築斯城也。
與民守之。
效死而民不去。
則是可爲也。
今雖未遽有以使民效死。
而繫之以保其父子之心。
足以不去。
則必也城池矣乎。
或者以倭兵之來。
城已不能爲固而怠之。
然亦不思當時駭於邊之不戒。
而內且不守。
棄其大者。
而小於規規焉。
固已不能無失於在我。
而敵持之以久。
竭所爲攻如倭兵者。
亦罕有耳。
況今日之虞。
方在西北。
而西北虜之爲勢。
苟有城池。
自可遮截。
第據上國邊形。
可明其然。
而非有城守。
直與之戰於原野之間。
則以吾徒步技擊之兵。
無能爲於鐵騎之衝矣。
往時。
我國武夫從使臣出遼路者。
遇虜圍城。
用一二勁箭。
卻數萬騎。
至今有名。
然亦因城而能爾。
此一驗也。
今設令奴酋用兵。
異於他虜。
然必不如唐太宗兵。
而吾獨少一安市城哉。
且如平壤城者。
京城之貳也。
誠豫守之。
當不止爲一方地之重。
一面敵之備。
苟少有長慮者所及也。
而以爲遽難治完乎。
則營府物力之粗全。
輟它不急之作。
無甚難爲也。
以爲大而守不足人乎。
則苟旣完耳。
緩急幷之以湊集之人。
不患不足於守也。
然而莫爲之料理焉。
如餘城者。
尙復可論乎。
而雖有束練戰兵。
果可有益否也。
此在當事之位參之思議焉耳矣。
弘文應敎李君從事體府。
過岦于旅居。
求一言道其行。
輒敢以區區謬見。
願備臺裁者。
錄奉焉。
書李芝峯令公安南使臣唱酬卷序 餘於甲午冬。
奉使京師。
與琉球國人相遇。
其使臣年七十有餘。
則以爲稀年之人。
道海陸累萬裡而至。
將事於天子之庭。
其國之遣之也。
豈特取其堅悍不衰而已哉。
必其有以過於人者也。
譯而與之語。
問其山川風俗之異。
亹亹不能捨。
獨惜其矇於文辭。
志不能相通耳。
今從芝峯先生。
得丁酉冬北行中一錄。
乃與安南使臣唱酬詩也。
所謂使臣亦年七十有餘。
是又銅柱之外跕鳶之鄕之人也。
而奉其王之虔以來。
徼復天子之業命。
且其所爲詞律。
庶幾乎華人之爲。
以先生之大雅而不鄙夷。
與之疊發而相宣。
山川風俗之異。
不憑於譯。
而了了如東西州然。
想其目擊心喩之間。
落地兄弟之歡。
視餘所得。
可謂尤多矣。
噫。
琉球雖小也。
其國之人才。
足以濟其國之用。
況安南非琉球比也。
寧又不足於人才。
而皓白望八之人。
必勤以事耶。
夫七十緻仕。
古之制也。
無乃二國裔而未遵耶。
或其人能爲有無。
而不可聽其去耶。
第非政事之謂。
而使之當跋涉之勞。
則非復優老之道也。
然今以我國觀之。
仕而不待年至。
而衰不可事事者。
比比而有。
在夫其人則違盡瘁之節。
而足愧於二國之使臣。
在夫用舍之地。
則積薪之譏歸之。
而二國之使使臣之不如也。
先生負當世之重。
餘欲以是講之。
姑書此而歸焉。
韓景洪受賜東宮珍菓序 韓子以書藝絶倫。
受知上位。
處之畿郡。
以便時奉敎馬。
居一年。
有詔使先聲。
遠接使啓請從行。
爲備王人不時之需。
蓋子之筆迹。
先已播問中華也。
卽命解郡符遣焉。
西而過岦于柳京之僑寓。
詑曰。
來日拜辭。
東禁見賜柚子石榴諸品。
榮溢涯分。
願得一言記。
庶薰肌浸骨之感有以形也。
岦歎曰。
盛矣哉。
古未嘗有也。
子之藝信奇矣。
以此前後荷寵錫於明主。
不可勝紀。
而靑宮又復鄭重焉如是。
夫人以其業徹宰相。
古猶以爲難。
況於日月之高兩作之明。
而得以爲知己耶。
果榮乎耳矣。
古之帝王。
失於種種玩好。
以傷志害政者。
史不絶書。
獨吾君與儲君乃所玩好。
在於翰墨之間。
而常所命書者。
不出於聖賢書訓。
凡可以養性資治者。
此豈不足以爲一國之大慶也哉。
嗚呼。
子之拜是賜也。
悲動於陸績之懷。
喜分於方朔之遺。
生惟沐芳而忘飢渴。
死當結草以報恩私。
天地有涯。
此情豈有涯也。
如岦者衰且流落。
一歸難期。
嘗新則每有後時之媿。
如臭則不免離羣之嗟。
把筆悵然而已。
權信川詗慶筵圖序 孝子有三願焉。
曰願親壽也。
曰願親之養有以豐也。
曰願有以榮親而樂其志也。
今權侯奉母夫人。
年旣踰耋。
起居無恙。
可謂壽矣。
由上舍生入仕。
歷典數邑。
以百裡爲養。
可謂豐矣。
晩登大科。
適其新拜郡守之日。
而恩袍賜花。
請客設筵。
以承顔色之樂。
可謂榮矣。
然使侯妙年已占科第。
則雖其身享早捷之名。
快士子之談。
而母夫人方且中年。
一歡笑已。
便爲常事。
乃及喜懼益深之年。
人事日謝。
無可強意。
而不能復有光華之具。
新異之覩。
顧何以樂之哉。
使侯必待科第。
而後仕以至專城。
則雖固無所屈意。
優於俯取。
而數十年菽水之奉。
亦己有所不堪矣。
然侯果能斟酌進退於其間而爲哉。
況尤不可億而保者。
親壽也。
是皆侯之得於天者。
而非人所能希慕也夫。
抑又有難者二焉。
蓋自壬辰以來。
國事草草。
苟完於兵火之餘。
設科取士。
不克以時。
衣冠文物。
十不復一。
而士大夫家雖在閨闥之內。
常若不知稅駕之所。
於此之時。
方將迎侍于便郡。
而新恩適亦至矣。
樽俎伎樂之燕。
雖若少歉於平時。
而惟此得以行之。
其不寧以慰而以樂焉者如何耶。
且侯。
陽村公之八世孫也。
陽村之後。
世以官位科第繼聲于時者。
號爲最盛。
獨派于侯家者。
有官位而無科第。
今侯始兼而得之。
若以伸夫七世不得題名黃紙之恨。
是侯之孝。
不止於親。
而達於祖先遠矣。
嗚呼。
三願之遂也。
二難之幷也。
凡在相識撫是圖而爲侯賀者。
將相繼而有作。
爲大卷。
又別爲卷不已也。
後數年至今。
侯爲縣令龍岡。
龍岡視信川尤饒邑。
而縣令下郡守一等。
以侯進塗旣闢。
鸞棲有所。
而惟便於養。
不問其他。
是其固願而倍難者。
又可樂道也已。
送鄭夢與公赴京師序謝恩使 士之物於宇宙。
靜則欲動。
動極而欲復於靜。
常情也。
然動若或有使之者。
而至於四方之遊。
上國之觀。
則可謂極矣。
而得之其幸也。
攬之數千裡之外。
而存之一室之內。
乃所以貴夫復靜。
而爲之雖若在我。
亦必素有其具。
非江海之遵。
則山林之託。
而人人之所難也。
今鄭斯文夢與公奉使如京師。
前行。
要岦送之以言。
岦未得所以爲公言也。
一日。
就訪于其所。
目其所有事者。
非行李之爲急。
而顧多退居之需。
岦怪而問之則曰。
某薄業在淸州。
亦有容膝之築。
寔先妣之兆側也。
而先時先考之兆。
蔔失其臧。
在畿之僻。
某不得不經營移葬。
以就同原之吉。
倘賴天之靈。
今年竣使事。
明年遂私計。
自是得以藏拙於松楸之下矣。
岦以向動靜之說諗而歎曰。
如公可謂得士之幸。
而無人人之所難者矣。
玆公出疆而西也。
道遼野之脩夐。
而吊夫令威。
已後城郭人民。
又幾何變。
航三義而回首。
感其山川謠俗猶有與我同者。
按楡關之故。
而知長城因之以拓。
笑嬴氏之徒事於遠。
而終古有賴。
或者有相而爲乎。
北平飛將之所守。
漁陽逆胡之所起。
而今適爲畿輔之形要。
冀之馬多天下。
代號精兵之處。
而馳騁出入。
果有足觀。
燕趙之士。
悲歌感慨。
其風聲氣習。
卽屠沽之間。
往往而在。
日月爭明之大義。
天地無窮之正氣。
蓋禮采薇之祠。
而行於柴市。
令人激昻而增傷。
潞河之檣如簇壯。
貨舶糧舡之四至。
而由之崇朝。
以達朝陽之門。
則宮廟之猷嚴。
街肆之夷達。
省曹之宏敞。
詩書禮樂之洋洋。
衣冠車馬之粲粲。
聖祖神宗之所規模。
鴻儒碩輔之所笙鏞而黼黻。
觸遇駭眩。
不可殫紀。
而直自覺眼孔益大。
胸次益寬。
虛往而實反。
如是者豈不足以爲遊觀之雄乎。
而幸旣得之。
然此極動之道。
於氣有助雲耳。
至求之於心。
則未必有得焉。
其惟復靜乎。
公復命之後。
因有丘壟之事。
乞恩解官而歸。
服已。
行止久速則
吾與宋君交是已。
飭與介。
雖若儒士之常。
而有心於矜持者。
所自範耳。
若吾者。
無心焉久矣。
身且不離於塞市。
於何有。
君雖武弁人。
不見其縱與閙也。
而不肯要諸人。
則其天植也。
然則吾二人者。
傾蓋而若舊。
始於參差而歸於爛熳。
不其宜耶。
況吾方以罪廢。
旅食西都。
而君以選兵將。
樹牙玆城中。
居止適近。
還往以時。
空谷跫然。
喜又不可量矣。
居無幾何。
朝廷遷君于西界之僉節制。
將行矣。
使吾惘惘然有兒女子之戀。
且吾二人。
次第及衰矣。
不知一分之後。
造物者復借一遇之幸乎否也。
抑因而有所感焉。
今之建旗鼓長藩臬者。
皆君後輩。
不知如君者。
果在試然後已焉者耶。
得非君爲己則趨習不羣。
而甘於寂寞。
於人則不肯有所要。
而樂與如吾者交。
職此之故耶。
雖吾也早晩例蒙敍復。
而無心於矜持。
任其身之塞。
猶夫人也。
以此言之。
吾二人之前途。
可揣而知矣。
玆者。
寇賊已退。
疆域當益寧靜。
白頭相待於山南水北。
漁獵倘佯。
以畢餘生。
乃幸之幸也。
君以爲何如。
送韓贊成謝恩正使序 專對之才。
自古以爲難。
況我國于天朝。
雖名外服之臣。
而世惟忠順。
地則密邇。
休戚常相關。
受撫視如一家。
自聘賀修故常之外。
行李之以事往來相望焉。
其有奏陳事情。
則難其事而使之難。
固也。
如謝恩而已。
則事若無易難。
而視其輕重。
重必重其使。
此又使之難也。
我贊成韓公。
前此從使者一。
奉使者再。
皆奏行也。
物論已歸其難矣。
今以天威之下。
賊窟已空。
恩汔再造而有謝。
則謝之莫重者也。
一二輔臣當赴矣。
而相繼在道。
屬耳公由八座。
命陞貳公而行。
其難也何如哉。
有難之者曰。
此說徒知今日之行。
以重其事故難。
而不知實亦有難焉。
何則。
向之對賊壘者。
天將也。
天兵也。
戰聲功實。
我人不能窺其詳矣。
而廟朝喜謝價之至。
必當詳而問焉。
恐其掛一萬漏也。
此獨非難耶。
愚謂曰。
不然。
是戰也。
天朝文武大臣實莅之。
敍功之奏。
當也上矣。
我使但奉謝恩章耳。
何恤其問及哉。
非所知者而以爲知。
亦非使臣道也。
是與夫奏陳我情之行。
惟恐不詳而對焉者。
不啻不同矣。
知不知同不同之倪。
而審其所處焉。
此則難之所在。
而非彼之爲難也。
我朝今日豈少卿大夫。
而必擢於三赴之餘。
誠以其選之難而將無其難處者矣。
難之者乃定。
贊成公適遇不倿於道次。
而命之一言。
遂列此以奉焉。
留別樸秀才序 餘旅而西泊也。
與樸秀才相遇。
秀才在問文字之列。
病不克卒業者屢。
其病若由受氣弱者。
少失攝則少作。
大失攝則大作。
秀才若以爲一生患者。
尤自傷不復能自力其所爲。
餘告之曰。
子其將去病而後衰者乎。
子其將成就不但文字之間。
而深於學者乎。
秀才以謂餘相慰而言也。
若不信然者。
殊不知夫自知受氣弱者。
則凡可以損氣。
如避水火。
水火不能損。
蓋未見物有不損。
亦不益焉者也。
彼自負其強者。
則凡可以損氣。
如狎水火。
以試其不可鑠不可沈。
亦未見物有入水火終不鑠沈者也。
抑嘗有聞於程子矣。
氣以弱故得完遲。
亦以攝故衰未遽。
視夫凡人早完而不知攝。
卽完時。
是竭時也者。
其果孰多乎。
若夫讀書爲文。
亦繫乎氣。
強者常務多而矜速。
弱者則易是。
然讀書貴不汎。
而爲文貴不浮。
此固非彼之所能。
況不志乎學則已。
志乎學則書與文而已哉。
操存涵養爲事。
在於心上。
以復天之所以與我。
又必知靜而不躁者之能得也。
獨不觀孔門之傳道者乎。
不在夫子路之勇。
而在夫曾子之魯。
魯雖非弱之謂。
弱而從事于學者。
誠近乎魯矣。
餘所爲不憂秀才之弱。
而以爲慶也。
秀才勉乎哉。
餘將東。
而秀才後求一言之留。
未暇以他而以此。
書金秀才靜厚願學錄後序 以寡問於多。
以虛問於實。
蓋將以求益也。
今子日多而餘日寡。
子日實而餘日虛。
何所求益於餘。
而來相問之殷耶。
豈或以生熟之有間耶。
餘非才過人而熟也。
特以年故。
爲可以熟。
熟必衰繼之。
餘方悲及於衰矣。
然餘實未純於熟。
而猶有生者存焉。
未及七十。
皆進之年也。
餘用以自慰。
子非才不如人而生也。
譬之。
白初受采。
而甘粗受和。
將無所不可入。
生非所患而所可喜也。
以餘慰之。
且足知子喜之無窮也。
抑生亦有二患焉。
曰可易熟也。
曰終不可熟也。
可易熟者。
趨卑而不之高。
期近而不必遠。
由之小成。
何足觀乎。
終不可熟者。
汎濫而不知節。
崖岸而不肯平。
童習白紛。
猶夫人也。
然論其病痛。
不在汎濫。
而在不知節。
不在崖岸。
而在不肯平。
此又不可以不審者也。
今子示餘以願學一編。
其去夫可易熟者。
則不啻百千等。
而視於終不可熟者。
亦己逕庭矣。
何問於餘而爲得哉。
歸而求之黃卷中。
當有餘師焉。
送柳西坰赴京師序冬至兼陳奏使 我人之遊于中國也。
人之送者。
必勖之以求觀夫未觀之地之人與夫未曾觀之書。
此固遊之所願欲也。
今公之遊。
不一再而三也。
吾將何以勖之哉。
以地而言。
則自遼而關。
關而畿。
畿而京。
大野長城山海津途之形勝。
宮廟朝市。
尊嚴而壯麗。
蓋已在而飽觀耳。
因而究其規模制度。
與我大小不侔而有不同則固也。
抑或可以同而不同者。
如治民治兵異其官。
每城中各設衙門焉。
太廟與社稷竝建于禁中。
而原廟之制意。
可兼而存焉。
此其尤者也。
講而求之。
觸類而長之。
及我中興容有沿革之日而歸。
則建白行之。
未必非賴於觀夫未觀之地也。
以人而言。
則燕趙之士。
有戰國時悲歌感慨之遺風。
而自漢已來號爲天下精兵處。
﨣﨣皆幹城之才。
無間乘障與遊肆。
可取次逢也。
至於經術詞華以翅英於南服者。
皆聚輦下。
揖讓周旋。
而黼黻笙鏞乎皇王之道。
望而可知其爲人。
幸或接其辭氣。
而訪其操履。
雖未必賢於黃卷中尙友。
而身親遇之之樂則加矣。
況人者。
愈出而愈新。
不得以累見而怠於挹也。
獨願聞文而不愛錢。
武而不愛死。
能是者幾人哉。
書其名行以歸。
使我人皆知之。
正此安危無仗之際。
有以激而勸。
乃所以貴乎觀夫未觀之人也。
若以書言之。
我東素稱小中華。
自六經子史。
可觀之書。
宜無不至者。
而如公博雅君子。
又安有未曾觀之書乎。
如或有之。
則必志怪若杜撰之屬耳。
此則非所必觀也。
第今兵火之餘。
公私藏書具亡。
之京師也。
不能不汲汲於求書。
然請必求其可觀者而已可乎。
且公方以文章。
負宗匠之望於一時。
其所求書。
尤必以爲文章也。
夫文章得如韓子,歐陽子。
可謂能矣。
若柳子厚則歐陽子以儗韓子而曰。
與夷夏何異。
柳固不足倫諸韓。
然亦不可謂不能文者也。
韓自道其爲文章。
上規下逮凡幾書耳矣。
柳自道其爲文章。
本之參之凡幾書耳矣。
韓柳於書。
何所不觀。
然其所用功而得力者。
則在此若幹書而已。
歐陽子之文。
蘇子瞻序之而言。
論道似韓子。
論事似陸贄。
記事似太史公。
詩賦似李白。
亦足見其於六經而外所得力之尤者在此等書耳矣。
王介甫常譏歐陽子不學。
此若以爲所少者博記也。
然信可以此輕歐陽子哉。
韓子於禮樂之名數。
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
一則曰。
未嘗一得其門戶。
二則曰。
今幸不爲時所用。
將試學焉。
是於書宜有先後焉者。
不亦明矣乎。
由是言之。
今求觀夫未觀之書。
則公果可以省事。
而日者奉話。
欲公於留館之日。
卻取韓子文一帙而更加溫熟焉者。
意已有在雲。
復有詩一章曰。
匠妙詞林館閣宜。
頻年萬裡問何爲。
常行故自餘人可。
別奏端須幾事知。
九日黃花明去路。
陽春白雪媚歸時。
三之謂甚誰能四。
笑我賢勞贏得衰。
送李應敎綏祿赴都體察使幕府序 國家受兵十年已來。
亦不能戰。
亦不能守。
自有識者皆歸罪於民心。
民心離而不可合。
怯而不可強。
而使之戰焉守焉。
果已難矣。
然而殊不知前則有所不能罪民。
後則民又可以無罪。
盍嘗求之孟子之說乎。
孟子以亞聖之智而老於戰國之世。
知兵之說者。
宜無若孟子也。
鄒與魯閧。
民莫爲有司死者。
而孟子對其君之問。
則不尤民而尤有司曰。
上慢而殘下也。
民今得以反之也。
而又繼之曰。
君行仁政。
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今之爲有司者。
能賢於鄒之有司乎。
而國家之仁政。
容有未達者矣。
是惡能罪夫民之離而不可合哉。
然今民所嘗倭兵耳。
非唯當戰陣者受鋒焰。
無問戰與不戰。
幷與其父母妻子而薙獮之。
彼雖無爲君長之心。
亦決無觀望之計。
豈復如始者不欲戰哉。
然而不可使戰。
是必有故焉。
孟子曰。
三裡之城。
七裡之郭。
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蓋以爲地利具。
則雖有得天時者。
不能勝也。
又曰。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則足以見地利具。
而後人和可責也。
地利不具。
民雖欲毋去。
將奚所守哉。
使守有所可恃。
則雖其戰者。
亦身獨戰耳。
父母妻子固在守中。
未必能爲君長死戰。
而能爲父母妻子必矣。
然且不免。
則其所甘心也。
否而父母妻子不知所歸。
今日身戰死。
而明日父母妻子遇劫死。
彼其方寸先亂矣。
古之君長者。
雖如文王。
不過得曰民之父母。
亦極言以類之耳。
今顧能使民獨爲君長死。
而忘其父母也乎。
於是眷戀逋竄不暇計。
其終亦不免而已。
是民之不能戰。
因於不能守。
不能守。
由於無所可恃。
而向之離而不可合者。
今則怯而不可強也。
至是。
民爲可以無罪矣。
然則今之計如之何。
孟子爲滕謀齊楚之患曰。
鑿斯池也。
築斯城也。
與民守之。
效死而民不去。
則是可爲也。
今雖未遽有以使民效死。
而繫之以保其父子之心。
足以不去。
則必也城池矣乎。
或者以倭兵之來。
城已不能爲固而怠之。
然亦不思當時駭於邊之不戒。
而內且不守。
棄其大者。
而小於規規焉。
固已不能無失於在我。
而敵持之以久。
竭所爲攻如倭兵者。
亦罕有耳。
況今日之虞。
方在西北。
而西北虜之爲勢。
苟有城池。
自可遮截。
第據上國邊形。
可明其然。
而非有城守。
直與之戰於原野之間。
則以吾徒步技擊之兵。
無能爲於鐵騎之衝矣。
往時。
我國武夫從使臣出遼路者。
遇虜圍城。
用一二勁箭。
卻數萬騎。
至今有名。
然亦因城而能爾。
此一驗也。
今設令奴酋用兵。
異於他虜。
然必不如唐太宗兵。
而吾獨少一安市城哉。
且如平壤城者。
京城之貳也。
誠豫守之。
當不止爲一方地之重。
一面敵之備。
苟少有長慮者所及也。
而以爲遽難治完乎。
則營府物力之粗全。
輟它不急之作。
無甚難爲也。
以爲大而守不足人乎。
則苟旣完耳。
緩急幷之以湊集之人。
不患不足於守也。
然而莫爲之料理焉。
如餘城者。
尙復可論乎。
而雖有束練戰兵。
果可有益否也。
此在當事之位參之思議焉耳矣。
弘文應敎李君從事體府。
過岦于旅居。
求一言道其行。
輒敢以區區謬見。
願備臺裁者。
錄奉焉。
書李芝峯令公安南使臣唱酬卷序 餘於甲午冬。
奉使京師。
與琉球國人相遇。
其使臣年七十有餘。
則以爲稀年之人。
道海陸累萬裡而至。
將事於天子之庭。
其國之遣之也。
豈特取其堅悍不衰而已哉。
必其有以過於人者也。
譯而與之語。
問其山川風俗之異。
亹亹不能捨。
獨惜其矇於文辭。
志不能相通耳。
今從芝峯先生。
得丁酉冬北行中一錄。
乃與安南使臣唱酬詩也。
所謂使臣亦年七十有餘。
是又銅柱之外跕鳶之鄕之人也。
而奉其王之虔以來。
徼復天子之業命。
且其所爲詞律。
庶幾乎華人之爲。
以先生之大雅而不鄙夷。
與之疊發而相宣。
山川風俗之異。
不憑於譯。
而了了如東西州然。
想其目擊心喩之間。
落地兄弟之歡。
視餘所得。
可謂尤多矣。
噫。
琉球雖小也。
其國之人才。
足以濟其國之用。
況安南非琉球比也。
寧又不足於人才。
而皓白望八之人。
必勤以事耶。
夫七十緻仕。
古之制也。
無乃二國裔而未遵耶。
或其人能爲有無。
而不可聽其去耶。
第非政事之謂。
而使之當跋涉之勞。
則非復優老之道也。
然今以我國觀之。
仕而不待年至。
而衰不可事事者。
比比而有。
在夫其人則違盡瘁之節。
而足愧於二國之使臣。
在夫用舍之地。
則積薪之譏歸之。
而二國之使使臣之不如也。
先生負當世之重。
餘欲以是講之。
姑書此而歸焉。
韓景洪受賜東宮珍菓序 韓子以書藝絶倫。
受知上位。
處之畿郡。
以便時奉敎馬。
居一年。
有詔使先聲。
遠接使啓請從行。
爲備王人不時之需。
蓋子之筆迹。
先已播問中華也。
卽命解郡符遣焉。
西而過岦于柳京之僑寓。
詑曰。
來日拜辭。
東禁見賜柚子石榴諸品。
榮溢涯分。
願得一言記。
庶薰肌浸骨之感有以形也。
岦歎曰。
盛矣哉。
古未嘗有也。
子之藝信奇矣。
以此前後荷寵錫於明主。
不可勝紀。
而靑宮又復鄭重焉如是。
夫人以其業徹宰相。
古猶以爲難。
況於日月之高兩作之明。
而得以爲知己耶。
果榮乎耳矣。
古之帝王。
失於種種玩好。
以傷志害政者。
史不絶書。
獨吾君與儲君乃所玩好。
在於翰墨之間。
而常所命書者。
不出於聖賢書訓。
凡可以養性資治者。
此豈不足以爲一國之大慶也哉。
嗚呼。
子之拜是賜也。
悲動於陸績之懷。
喜分於方朔之遺。
生惟沐芳而忘飢渴。
死當結草以報恩私。
天地有涯。
此情豈有涯也。
如岦者衰且流落。
一歸難期。
嘗新則每有後時之媿。
如臭則不免離羣之嗟。
把筆悵然而已。
權信川詗慶筵圖序 孝子有三願焉。
曰願親壽也。
曰願親之養有以豐也。
曰願有以榮親而樂其志也。
今權侯奉母夫人。
年旣踰耋。
起居無恙。
可謂壽矣。
由上舍生入仕。
歷典數邑。
以百裡爲養。
可謂豐矣。
晩登大科。
適其新拜郡守之日。
而恩袍賜花。
請客設筵。
以承顔色之樂。
可謂榮矣。
然使侯妙年已占科第。
則雖其身享早捷之名。
快士子之談。
而母夫人方且中年。
一歡笑已。
便爲常事。
乃及喜懼益深之年。
人事日謝。
無可強意。
而不能復有光華之具。
新異之覩。
顧何以樂之哉。
使侯必待科第。
而後仕以至專城。
則雖固無所屈意。
優於俯取。
而數十年菽水之奉。
亦己有所不堪矣。
然侯果能斟酌進退於其間而爲哉。
況尤不可億而保者。
親壽也。
是皆侯之得於天者。
而非人所能希慕也夫。
抑又有難者二焉。
蓋自壬辰以來。
國事草草。
苟完於兵火之餘。
設科取士。
不克以時。
衣冠文物。
十不復一。
而士大夫家雖在閨闥之內。
常若不知稅駕之所。
於此之時。
方將迎侍于便郡。
而新恩適亦至矣。
樽俎伎樂之燕。
雖若少歉於平時。
而惟此得以行之。
其不寧以慰而以樂焉者如何耶。
且侯。
陽村公之八世孫也。
陽村之後。
世以官位科第繼聲于時者。
號爲最盛。
獨派于侯家者。
有官位而無科第。
今侯始兼而得之。
若以伸夫七世不得題名黃紙之恨。
是侯之孝。
不止於親。
而達於祖先遠矣。
嗚呼。
三願之遂也。
二難之幷也。
凡在相識撫是圖而爲侯賀者。
將相繼而有作。
爲大卷。
又別爲卷不已也。
後數年至今。
侯爲縣令龍岡。
龍岡視信川尤饒邑。
而縣令下郡守一等。
以侯進塗旣闢。
鸞棲有所。
而惟便於養。
不問其他。
是其固願而倍難者。
又可樂道也已。
送鄭夢與公赴京師序謝恩使 士之物於宇宙。
靜則欲動。
動極而欲復於靜。
常情也。
然動若或有使之者。
而至於四方之遊。
上國之觀。
則可謂極矣。
而得之其幸也。
攬之數千裡之外。
而存之一室之內。
乃所以貴夫復靜。
而爲之雖若在我。
亦必素有其具。
非江海之遵。
則山林之託。
而人人之所難也。
今鄭斯文夢與公奉使如京師。
前行。
要岦送之以言。
岦未得所以爲公言也。
一日。
就訪于其所。
目其所有事者。
非行李之爲急。
而顧多退居之需。
岦怪而問之則曰。
某薄業在淸州。
亦有容膝之築。
寔先妣之兆側也。
而先時先考之兆。
蔔失其臧。
在畿之僻。
某不得不經營移葬。
以就同原之吉。
倘賴天之靈。
今年竣使事。
明年遂私計。
自是得以藏拙於松楸之下矣。
岦以向動靜之說諗而歎曰。
如公可謂得士之幸。
而無人人之所難者矣。
玆公出疆而西也。
道遼野之脩夐。
而吊夫令威。
已後城郭人民。
又幾何變。
航三義而回首。
感其山川謠俗猶有與我同者。
按楡關之故。
而知長城因之以拓。
笑嬴氏之徒事於遠。
而終古有賴。
或者有相而爲乎。
北平飛將之所守。
漁陽逆胡之所起。
而今適爲畿輔之形要。
冀之馬多天下。
代號精兵之處。
而馳騁出入。
果有足觀。
燕趙之士。
悲歌感慨。
其風聲氣習。
卽屠沽之間。
往往而在。
日月爭明之大義。
天地無窮之正氣。
蓋禮采薇之祠。
而行於柴市。
令人激昻而增傷。
潞河之檣如簇壯。
貨舶糧舡之四至。
而由之崇朝。
以達朝陽之門。
則宮廟之猷嚴。
街肆之夷達。
省曹之宏敞。
詩書禮樂之洋洋。
衣冠車馬之粲粲。
聖祖神宗之所規模。
鴻儒碩輔之所笙鏞而黼黻。
觸遇駭眩。
不可殫紀。
而直自覺眼孔益大。
胸次益寬。
虛往而實反。
如是者豈不足以爲遊觀之雄乎。
而幸旣得之。
然此極動之道。
於氣有助雲耳。
至求之於心。
則未必有得焉。
其惟復靜乎。
公復命之後。
因有丘壟之事。
乞恩解官而歸。
服已。
行止久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