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人乎哉。
若其翳然林水。
必有足以棲遲。
蕭然開徑。
必有足以成趣。
曠然眺望。
必有足以舒散。
而圖書於左右。
人事之日疏。
擧足以靜養其心。
而心固不欲如枯木死灰。
然必其氣之得於遊觀之助者。
與之厭飫優遊焉耳。
至是或不自知幸者耶。
難者耶。
其可樂否也。
然會亦不免爲蒼生而起。
則其施用之有自。
功能之有成。
如何哉。
岦早晩承公之敎。
賦公之居。
則宜詳其境。
而第此志也。
奉以爲送行序。
復有拙詩一章曰。
海隅物色重光日。
天下謳歌兩聖人。
使節方旋箕尾野。
朝槎直向鬥牛津。
漏殘鳳闕求衣夜。
明動龍樓問寢晨。
想達君忱如咫尺。
春官奉詔勞陪臣。
申同樞慶壽圖詩序 生而至于八十。
高年也。
爵之至于宰樞。
異數也。
雖以孝子之爲親。
自負米至列鼎。
凡以爲奉。
何所不欲緻者。
而惟高年繫於天。
異數繫於上。
竭其心誠。
有不能緻焉。
幸而得之。
則宜有酒食鐘鼓之設。
以承其榮而導其樂。
此人子之至慶也。
學優而取大科。
行完以登膴仕。
則人子若可以自力必緻者。
而亦人人有不能焉。
幸而得之。
以其簪纓賓客之盛。
助爲榮以足之樂。
此又老親之至喜也。
高靈申公年踰耋。
身尙健。
自始仕爲五十餘年。
謹畏如一日。
歷典百裡。
去而民歌思之。
積德有報。
疇曰不然。
大臣以聞于上。
由通政進嘉善。
俄拜同知中樞府事。
他以耆老爵者莫望焉。
男戶曹參判湜。
承政院右承旨渫。
爲設慶壽宴於私第。
初用上年十二月日。
再用本年四月日。
序諸耆老一行。
序公孤列卿一行。
呵擁傳呼。
溢於巷陌。
朱紫金玉。
交於筵席。
屬國家新去亂。
上未復盛擧。
雖不可以大張伎樂。
而粗有絲肉之奏。
以相樽俎之事。
不害雁行婆娑。
以追斑衣之舞。
酒半。
在座有起而獻者曰。
使我公前此數十年。
則下壽稀年。
不足爲孝子之誇。
後此數十年。
則鮐耉期頤。
孝子亦不欲勞以會客。
願以此時。
盡吾屬之觴。
有進而侑者曰。
使二郞君前此數十年。
則諸生郞官不能多緻長者車轍。
後此數十年。
則次第杖於家鄕。
而位於廊廟。
執子弟之禮。
不免少衰於步趨。
願以此時盡孝子之觴。
又有酌而祝者曰。
我公生長老於承平之世。
而享壽貴於中興之年。
二郞君之寵用又未已。
家與國同休。
運其旺乎。
願盡此觴。
永毋替此時。
公於是不厭獻侑之多。
而二郞君與拜祝詞。
蓋極歡終夕。
繼以秉燭。
公倦。
客乃以序而退。
參判君承旨君。
自奉初宴。
已命工圖畫其事迹。
頗得諸學士先生所爲賦詠。
將成大卷。
而以岦叨參後宴。
見屬以序文。
岦於同樞公。
故同裡而故人子也。
先人前公二歲生。
而下世已三十六年矣。
歎羨悲感。
不能爲懷。
抆涕拜而書詩曰。
孝子由來惟愛日。
老親寧可不知年。
春樽未待椒柏後。
夏宴還宜櫻筍前。
彭祖春秋率八百。
蟠挑華實仍三千。
故應仙算自長久。
至慶常如新奉然。
送李正郞子敏湖西試官序 謝疊山集古人文章。
而用七字爲卷目曰。
侯王將相有種乎。
蓋借吳廣之言。
以揭示學爲文章者無人而不可能。
甚善諭也。
然如山東出相。
山西出將。
在古則然。
而談人物者率曰。
有乃父祖風。
亦有酷類其舅者。
至韓子銘孔氏去聖人卅六世者曰。
其尙類也。
莫之與倫。
氣類之說。
誠不可廢也。
鳳生而鳳毛。
豹生而豹斑。
玉之種而璧之生。
物亦有是。
況人乎哉。
況文章乎哉。
謝混諸父子文義之會。
雖一時高流。
莫敢造門。
王筠家七葉人人有集。
遠過崔氏雕龍。
如是者。
其作當如神仙中人。
骨法自殊。
非煙火食者所能髣髴也。
國朝以來。
以文章占家數者。
容齋李公挹翠軒樸公。
適會同時。
而邁絶前後。
挹翠年未三十。
而死於士禍。
然其已到者如彼。
容齋早儐華使。
久典文衡。
其所彰施。
可謂無贏。
而鄭湖陰公之所沒身嘆服者也。
今吾李正郞子敏。
實容齋公之曾孫。
而挹翠公之外曾孫。
觀其所爲文章。
則挹翠之淸潤秀發。
容齋之典雅老成。
蓋已各得其似。
方進而未已者也。
上年以遠接使從事官。
往來江上。
一行推其穎脫。
今又以行臺往試鄕擧生于湖西。
亦斯文重遣也。
將行徵餘言。
餘以向之說歸之而曰。
挹翠。
戚矣。
容齋可趾美也。
子敏今如此。
儐華使。
典文衡。
自此其始矣。
抑餘有感焉。
湖西一道。
先時文獻之鄕也。
如淸之鄭。
韓之李。
不一二姓。
而在人耳目甚盛。
乃邇年間。
變故踵生於道內。
豈文獻之風衰。
而氓俗不善由之也乎。
臨試必得其文可觀爲文獻家之裔。
而在野者進之于朝。
庶幾再篤世臣之義。
而率新一道之心。
使人人毋妄稱吳廣之言。
而爲踰犯之歸。
亦不妨存疊山之諭以學爲文章。
果不必有種者能之。
而種之自我。
則今亦猶古也。
如是可矣。
子敏以爲何如。
送林佐郞??舟師統制使從事官序 吳起有言。
舟中人皆敵國也。
亦足戒夫今日屍舟師者乎。
曰。
不然也而近之也。
彼爲魏侯言。
君失德則人不附。
卽同舟皆敵。
以況其外雲耳。
今之舟師。
調千萬人而載之。
以浮以泊。
以當勍敵於不測之洋中。
殆所謂置之死地而又甚者也。
設有叛去之心。
末由矣。
屍此者撫之而已。
奚敵之能爲。
吾故不然。
惟夫不能使人之多寡與舟稱。
舟之利鈍與人謀。
而且頡頑軍費。
自肥而羸下。
使人人望敵知必死。
不知戰而生。
雖其身不暇附敵。
而其心寧及我皆亡。
則謂之敵亦可也。
況空地上之丁壯而敺之海。
敵雖善劫。
不能也。
束舟中之丁壯而受其敗。
敵雖善襲。
不能也。
如是又適足以爲大敵之資。
吾故近之。
今有能得吾說而存戒焉。
必有以易此道而爲必可以截敵毋慮乎。
其越鯨波而爲患。
復安有舟中敵哉。
朝廷新拜舟師統制使李公。
中外鹹謂是必能寬南顧之憂。
而吾友林員外以材進士。
先己充從事官。
告以將行。
輒用此說爲贈。
庶其持獻于牙下雲。
〈李公名慶濬〉 國舅延興府院君第燕會序 萬曆三十年。
我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旣冊新王妃殿下。
以七月壬申。
親迎入宮。
正位後八日。
國舅領敦寧府事金公以會冊使幷朝臣。
聞有旨宣醞。
於是領議政李公,左議政金公,右議政柳公曁宰樞若幹員。
詣皇華坊之私第。
中使以宰夫之具至。
陳于廳事。
主人若賓。
皆拜恩序坐。
宣勸之爵必卒。
繼以無算爵。
旣而設主人之燕。
具獻酬之繁。
加於常儀。
酒方行。
有觴而言者曰。
詩曰。
君子萬年。
景命有僕。
其僕維何。
釐以女士。
而其說以女士爲女子之有士行。
蓋閨房而有士君子之行。
必其得於家法之美。
而求家法之美。
孰賢於學士大夫之家哉。
然國婚自祖宗朝。
槪取之巨閥世望。
而學士大夫顧希有焉。
今我王妃殿下。
出淸德名家。
而國舅公又妙選學士。
可謂事之尤異。
而蔔椒掖之肅穆。
必于外家之謙謹。
此在往牒之明徵也。
大禮旣成。
國舅以同朝燕。
雖或故事有之。
而今日簪紳之會。
不啻其特盛者。
亶不以此耶。
賓皆拜。
主人答拜。
又有觴而言者曰。
傳曰。
摯,疇之國也由太任。
杞,|由太姒。
齊,許,申呂由太姜。
此若專言家之所由以福。
而太姜,太任,太姒之嬪于周室。
國之福由之。
又何如也。
今我王妃殿下資於家訓。
以弘母儀。
家獲令善之報。
而國亦藉以尊安。
夫誰不願。
而誰不曰宜耶。
賓皆拜。
主人答拜。
又有觴而言者曰。
詩關雎之二章有曰。
窹寐求之。
至於展轉反側。
言文王求淑女之勤也。
其三章曰。
琴瑟友之。
又曰。
鐘鼓樂之。
言文王得聖妃之。
以喜以樂也。
今我聖上殿下以壺位久虛而徽音升聞也。
其求之勤。
得之喜樂。
宜一似於關雎。
凡我臣于。
雖不得同宮中之人。
於其始至。
見焉而美之。
而卽其門闌而得焉。
足以喜我君父之喜。
樂我君父之樂。
況關雎之應而麟趾。
房中之樂而邦國。
繼自玆會。
洋洋歌舞於天地位萬物育之中。
曷有紀極耶。
賓皆拜。
主人答拜。
旣終燕。
主人領府事公以命岦曰。
盍敍諸。
凡諸公有以貺某。
亦未必不有以規某也。
得終始毋替斯言否。
將績請諸公形于詩者而自式焉。
是年月日。
謹序。
彰賜亭帖序本以亦恩二字名亭 五峯李先生儐接顧,崔二詔使。
旣又伴送至境。
回以其所得亭名語若詩。
裝成一帖。
屬岦曰。
宜有敍。
庶同朝繼而有作也。
岦奉卒業而言曰。
外諸侯之人。
入覲天子。
其有錫賚。
恩在行役。
而歸以爲求田問舍資。
則亦恩也。
數千裡山河。
化亡爲存。
無非帝方。
恩在擧國。
而得以私夫一丘一壑。
則亦恩也。
先生以名其亭。
亶用是說。
未見有不可者。
然事故勞遠人則有。
而彰是賜也。
足以誇耀於鄕國。
物非賁丘園之爲。
而彰是賜也。
足爲蔀屋之容光。
繄上客學士爲先生易亭名。
而行人氏贊其當意者。
有謂於玆焉。
而方其相與也。
語言雖嫌於憑譯。
斯文乃同於一脈。
有疑必訂以正。
有契卽怡而順。
孰曰四海一世無師友也哉。
是上戴皇恩之餘。
獲惠於二大人。
亦以多矣。
苟愛先生者。
得不爲之緻慶乎。
先生雅有高想。
泉石其好也。
獨自其妙年。
蜚英詞掖。
有所不能自由。
而兵戈以來。
從王于難。
倚馬稱旨。
有親之喪。
不得守制。
蓋痛迫無奈。
及旣公除。
益以寵用。
其暇尋遂初賦乎。
加以舊業蕩然。
未有一錢。
欲營將老之所而無策矣。
于斯之際。
奉使上國。
而拜若千金之賜。
沿路不費於酒食。
則時然也。
還家不付於細君。
則道然也。
宜其買山之計。
不期而適成。
然要不違遠於松楸之域。
則可見宿願之在是也。
天其或者默相其孝思。
而寵靈之自出。
果與蒼蒼者有間哉。
不幸中之幸。
又足爲先生慰焉矣。
早晩亭事以畢。
先生角巾東第。
而岦可騎驢相就。
其煙霞之勝。
耕釣之樂。
爲先生賦之。
此所爲志也。
惟愧無以發揮二大人之謂。
而張本諸大夫之作也。
送樸子龍公江原監司序 潘南樸公由少宗伯拜觀察江原之命。
岦聞之。
喜謂客曰。
樸公始成奇遊矣。
客曰。
樸公方未三十而奉使。
道關河三千裡。
以達京師。
吾子實爲文辭。
壯其遊之遠。
以勸其行矣。
今數年之後。
而東顧不出疆也。
若之何始奇之哉。
曰。
樸公疇昔之遊遠矣。
而未奇也。
今夫江原一道之內。
有六六千峯以爲山。
而九龍以濬淵。
萬瀑以疏洞。
歸天下之水以爲海。
而日月所生出。
鯨鰲所沉浮。
凡寺刹以要領之。
樓臺以呑納之者。
不可區記而品論。
所謂蓬萊瀛洲之屬。
世果無有則己。
有則必在於斯焉。
雖神仙之說。
秦漢之君所褰裳而濡足者。
誇誕不足信。
而縱觀於其間。
邃之又邃。
曠之又曠。
直與顥氣者遊於萬象之外。
不以奇乎。
此公今之遊也。
視夫向之穿遼野之漫漫。
竝長城之委蛇而已也者。
爲如何哉。
然且有一焉。
天子朝廷百官之富。
中國詩書禮樂之統。
則公之前遊所觀而足也。
蓋已得之彬彬博雅之美矣。
而獨峻拔洪舂之奇。
則或者似少焉。
豈猶復有待也乎。
可以今之遊蔔之也。
客曰。
然旣而樸公告岦以將行。
遂錄此歸之。
以申勸焉。
送李子敏赴端川郡守序 我國物産之美。
如端州之銀。
鳳州之米。
聞於天下者。
不一而足。
而士大夫獨羞爲端州者。
銀之爲物甚貨也。
故文士罕有至者焉。
其有至焉。
則必朝廷有所病於武弁者。
而淸望之是選也。
吾友子敏氏。
於是乎有行。
人皆引吳隱之貪泉詩曰。
試使夷齊飮。
終當不易心。
子敏氏之之郡也。
將糞壤視礦穴。
惡覩夫白金哉。
吾否之曰。
今有西子袨服而立於市。
以爲美者。
辨物者也。
不以爲美者。
不辨物者也。
色動者。
心惑者也。
不色動者。
不心惑者也。
心惑者。
度己不能遠也。
不心惑者。
無與於己也。
今欲子敏氏不辨物乎。
不心惑乎。
夫端之爲州。
有銀而已乎。
其亦有民乎。
子敏氏分君父之憂以往。
將惟民之在於心。
銀果何與哉。
顧有一焉。
國家自多事以來。
尤勤於貨用。
如爲端者。
不以銀政爲重。
嫌於自照管。
一任其利歸於細人。
徒慕夫上古捐金投珠之爲。
則是亦內不足故也。
賢於心惑幾矣。
吾以是說送子敏氏。
非以爲戒。
特一謔雲耳。
杜少陵詩曰。
不貪夜識金銀氣。
子敏氏其將博物自銀始矣。
遊金剛山卷序李監司率二子民宬,民寏氏 金剛山在東海上。
峯巒之環奇。
澗谷之奧美。
蓋聞於天下。
中國人至有結他生親見之願。
高皇帝命陪臣詩之而諷想焉。
良有以也。
雖以生長我國之士。
一行作吏。
遊不能無方。
足迹罕有及茲者。
或幸而及。
快壯觀而領幽趣。
然僅能獨得耳。
父不能以喩之於子。
子不能以緻之於父。
孰若吾使相公按節是邦。
觀風餘暇。
暫迂轡而造山門。
二郞君斯文。
輟淸近之列。
候起居而來。
適會其時。
千巖萬壑。
如從衽席上過。
霜林霽景。
正與杖屨相期。
七十綠髮。
登陟若飛。
怳攀侍以拔宅。
一雙瓊枝。
顧眄而在。
誡何有於垂堂。
品題之際。
唯諾如響。
父子之間。
賞知自足。
使泓崢蕭瑟之境。
爲怡顔悅志之具。
但約而入之丹靑。
便是神仙一家之形象。
豈不偉哉。
旣而南出軔車于敞邑。
授岦卷識其事。
岦亦爲茲山東來之人也。
而生有一丈夫子。
處乃天涯地角之懸。
雖切愛山。
不免寥然獨往。
輒可嗟惋。
惡能有以相發也哉。
如長老卷序 技無大無小。
有得於天者。
則雖殫極工巧。
皆天機也。
無得於天者。
則雖若可奪造化。
特專攻所至。
而未必天機也。
浮屠氏無所用於世。
宜不欲以技見。
今如如公者。
丹靑之妙。
剞劂之能。
顧令國工汗顔而袖手。
觸類而長之。
凡有所迫而爲思之。
俄頃無不做出。
人亦不覺有生熟之間。
苟非天機。
則不能如是其周也。
韓文公稱樊紹述則曰。
於詩於聲。
天得也。
高閑善草書則曰。
浮屠善幻多技能。
閑如通其術。
則吾不能知矣。
是何與人之不弘也。
人之一儒一釋。
故自天分也乎哉。
餘無文章之用於世。
而世或以此名歸之。
殆文章之浮屠者也。
今與如公相遇。
年俱臨七十。
無論天得不天得。
已不可復事矣。
相與嘻笑而書與之。
送樸汝昇居山察訪序 吾子方從我學時。
已翹然釋褐。
蓋妙年也。
自今逆數之。
將及二十年。
時之學士大夫多其後進也。
而吾子居積薪之底。
愈若欲下究然。
夫計崇庳。
商有亡。
吾子固無心於彼者。
而亂離之餘。
慈親獨在堂。
尙無以便一日之養。
今又數千裡赴北塞管驛。
吾子以文以吏。
誰之不如。
而獨屈至此。
苟知吾子者。
寧不爲傷耶。
然使吾子居有負郭二頃。
足以仰事俯育。
則可毋今日捧檄而行矣。
其窮也亦可想而知也。
若僕者。
非所以倫儗於吾子。
然其發名之早則不甚後焉。
亦故何嘗僥美仕哉。
而祿足以代耕。
則自享久矣。
從此惟保國恩。
不事家人生産。
以爲當然。
不幸親不待養而亡。
又不幸舊業蕩於兵火。
隻今垂老之年。
城中破屋數間。
十口尙纍纍。
而奴僕無一丁。
不可復去而緣南畝。
朝家之祿士大夫。
亦未易復。
故卽衣冠未去於身。
而餓死之憂已迫。
恒人之情。
以得年壽爲幸。
而獨恐加之數年。
愈患無所稅駕。
吾子之所覩而悲也。
吾子今日悲我。
亦或有時不暇悲我而自悲。
又不啻如僕之爲身計而已。
然聞吾子所居南鄕。
山水美。
土地饒。
一人治田。
足以食百人。
或如種樹千頭。
足與千戶侯等者。
雖嘗荒棄。
可稍稍復也。
況吾子猶盛年。
玆遊蹭蹬。
未遽晼晩。
豈復慮如僕慕拔葵於當年。
臨就木而欲悔也哉。
吾子其免矣。
吾子且行乎哉。
送海東回答副使慶寺正先生暹序 海東之使。
人難其行。
一則曰風濤之不測。
二則曰疑信之相半。
以僕之愛先生。
豈獨慮不及之哉。
而一不然者。
易曰。
震往來厲。
億。
無喪有事。
君子處常處變。
蓋必有所有事。
易之所貴者中。
而程夫子之心存誠敬。
唐公介之平生仗忠信。
無非其所有事也。
然欲震驚而後求中。
舟危而後求誠敬。
颶作而後求忠信。
則難乎其得之。
而顧已喪之矣。
今夫萬裡者。
跬步之多也。
鯨波者。
平地之因也。
但能無喪其有事。
則見其跬步而未見其萬裡也。
見其平地而未見其鯨波也。
以其素具於處常而非待於處變也。
先生其免矣。
二不然者。
曩歲。
彼國無故以兵入我。
而行劫掠禍。
及於陵寢。
誠我不共戴天之讐也。
然當時主是者。
特其大臣。
旣已易世。
而今日攝政之地。
一反其爲。
全還我男女。
動以百數。
執送二犯人。
取戮於我。
是其使之來也。
將善意而尋和事。
在我之理。
有所不能更求竭人之忠於重溟之外十有餘年之後也。
使以回答爲名。
豈不有辭而得體耶。
彼將禮貌之不睱。
信則然矣。
何疑之有。
魯論曰。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爲。
君相選人而使。
授之以書。
書外之辭。
則有所不授。
所謂專對也。
將在三軍則得專制。
使在四方則得專對。
其緻一也。
先生。
達政之君子也。
而爲是行也。
僕知其報聘之餘。
優於專對。
而復命有光也。
先生勉乎哉。
一。
其緻一也下。
增入屬聞使事又帶刷還一勾。
當此固彼國不待我言。
而方已緻意於我者也。
先生。
達政之君子也。
而爲是也也。
僕知其回答之餘。
優於專對。
得之笑談然諾之間。
而復命有光也。
先生勉乎哉。
送湖南巡伯崔斯文瓘序 岦老境也。
屬得危疾。
不覺一臥浹辰。
旣少間。
雖未離枕席。
聞人跫然。
尙能
若其翳然林水。
必有足以棲遲。
蕭然開徑。
必有足以成趣。
曠然眺望。
必有足以舒散。
而圖書於左右。
人事之日疏。
擧足以靜養其心。
而心固不欲如枯木死灰。
然必其氣之得於遊觀之助者。
與之厭飫優遊焉耳。
至是或不自知幸者耶。
難者耶。
其可樂否也。
然會亦不免爲蒼生而起。
則其施用之有自。
功能之有成。
如何哉。
岦早晩承公之敎。
賦公之居。
則宜詳其境。
而第此志也。
奉以爲送行序。
復有拙詩一章曰。
海隅物色重光日。
天下謳歌兩聖人。
使節方旋箕尾野。
朝槎直向鬥牛津。
漏殘鳳闕求衣夜。
明動龍樓問寢晨。
想達君忱如咫尺。
春官奉詔勞陪臣。
申同樞慶壽圖詩序 生而至于八十。
高年也。
爵之至于宰樞。
異數也。
雖以孝子之爲親。
自負米至列鼎。
凡以爲奉。
何所不欲緻者。
而惟高年繫於天。
異數繫於上。
竭其心誠。
有不能緻焉。
幸而得之。
則宜有酒食鐘鼓之設。
以承其榮而導其樂。
此人子之至慶也。
學優而取大科。
行完以登膴仕。
則人子若可以自力必緻者。
而亦人人有不能焉。
幸而得之。
以其簪纓賓客之盛。
助爲榮以足之樂。
此又老親之至喜也。
高靈申公年踰耋。
身尙健。
自始仕爲五十餘年。
謹畏如一日。
歷典百裡。
去而民歌思之。
積德有報。
疇曰不然。
大臣以聞于上。
由通政進嘉善。
俄拜同知中樞府事。
他以耆老爵者莫望焉。
男戶曹參判湜。
承政院右承旨渫。
爲設慶壽宴於私第。
初用上年十二月日。
再用本年四月日。
序諸耆老一行。
序公孤列卿一行。
呵擁傳呼。
溢於巷陌。
朱紫金玉。
交於筵席。
屬國家新去亂。
上未復盛擧。
雖不可以大張伎樂。
而粗有絲肉之奏。
以相樽俎之事。
不害雁行婆娑。
以追斑衣之舞。
酒半。
在座有起而獻者曰。
使我公前此數十年。
則下壽稀年。
不足爲孝子之誇。
後此數十年。
則鮐耉期頤。
孝子亦不欲勞以會客。
願以此時。
盡吾屬之觴。
有進而侑者曰。
使二郞君前此數十年。
則諸生郞官不能多緻長者車轍。
後此數十年。
則次第杖於家鄕。
而位於廊廟。
執子弟之禮。
不免少衰於步趨。
願以此時盡孝子之觴。
又有酌而祝者曰。
我公生長老於承平之世。
而享壽貴於中興之年。
二郞君之寵用又未已。
家與國同休。
運其旺乎。
願盡此觴。
永毋替此時。
公於是不厭獻侑之多。
而二郞君與拜祝詞。
蓋極歡終夕。
繼以秉燭。
公倦。
客乃以序而退。
參判君承旨君。
自奉初宴。
已命工圖畫其事迹。
頗得諸學士先生所爲賦詠。
將成大卷。
而以岦叨參後宴。
見屬以序文。
岦於同樞公。
故同裡而故人子也。
先人前公二歲生。
而下世已三十六年矣。
歎羨悲感。
不能爲懷。
抆涕拜而書詩曰。
孝子由來惟愛日。
老親寧可不知年。
春樽未待椒柏後。
夏宴還宜櫻筍前。
彭祖春秋率八百。
蟠挑華實仍三千。
故應仙算自長久。
至慶常如新奉然。
送李正郞子敏湖西試官序 謝疊山集古人文章。
而用七字爲卷目曰。
侯王將相有種乎。
蓋借吳廣之言。
以揭示學爲文章者無人而不可能。
甚善諭也。
然如山東出相。
山西出將。
在古則然。
而談人物者率曰。
有乃父祖風。
亦有酷類其舅者。
至韓子銘孔氏去聖人卅六世者曰。
其尙類也。
莫之與倫。
氣類之說。
誠不可廢也。
鳳生而鳳毛。
豹生而豹斑。
玉之種而璧之生。
物亦有是。
況人乎哉。
況文章乎哉。
謝混諸父子文義之會。
雖一時高流。
莫敢造門。
王筠家七葉人人有集。
遠過崔氏雕龍。
如是者。
其作當如神仙中人。
骨法自殊。
非煙火食者所能髣髴也。
國朝以來。
以文章占家數者。
容齋李公挹翠軒樸公。
適會同時。
而邁絶前後。
挹翠年未三十。
而死於士禍。
然其已到者如彼。
容齋早儐華使。
久典文衡。
其所彰施。
可謂無贏。
而鄭湖陰公之所沒身嘆服者也。
今吾李正郞子敏。
實容齋公之曾孫。
而挹翠公之外曾孫。
觀其所爲文章。
則挹翠之淸潤秀發。
容齋之典雅老成。
蓋已各得其似。
方進而未已者也。
上年以遠接使從事官。
往來江上。
一行推其穎脫。
今又以行臺往試鄕擧生于湖西。
亦斯文重遣也。
將行徵餘言。
餘以向之說歸之而曰。
挹翠。
戚矣。
容齋可趾美也。
子敏今如此。
儐華使。
典文衡。
自此其始矣。
抑餘有感焉。
湖西一道。
先時文獻之鄕也。
如淸之鄭。
韓之李。
不一二姓。
而在人耳目甚盛。
乃邇年間。
變故踵生於道內。
豈文獻之風衰。
而氓俗不善由之也乎。
臨試必得其文可觀爲文獻家之裔。
而在野者進之于朝。
庶幾再篤世臣之義。
而率新一道之心。
使人人毋妄稱吳廣之言。
而爲踰犯之歸。
亦不妨存疊山之諭以學爲文章。
果不必有種者能之。
而種之自我。
則今亦猶古也。
如是可矣。
子敏以爲何如。
送林佐郞??舟師統制使從事官序 吳起有言。
舟中人皆敵國也。
亦足戒夫今日屍舟師者乎。
曰。
不然也而近之也。
彼爲魏侯言。
君失德則人不附。
卽同舟皆敵。
以況其外雲耳。
今之舟師。
調千萬人而載之。
以浮以泊。
以當勍敵於不測之洋中。
殆所謂置之死地而又甚者也。
設有叛去之心。
末由矣。
屍此者撫之而已。
奚敵之能爲。
吾故不然。
惟夫不能使人之多寡與舟稱。
舟之利鈍與人謀。
而且頡頑軍費。
自肥而羸下。
使人人望敵知必死。
不知戰而生。
雖其身不暇附敵。
而其心寧及我皆亡。
則謂之敵亦可也。
況空地上之丁壯而敺之海。
敵雖善劫。
不能也。
束舟中之丁壯而受其敗。
敵雖善襲。
不能也。
如是又適足以爲大敵之資。
吾故近之。
今有能得吾說而存戒焉。
必有以易此道而爲必可以截敵毋慮乎。
其越鯨波而爲患。
復安有舟中敵哉。
朝廷新拜舟師統制使李公。
中外鹹謂是必能寬南顧之憂。
而吾友林員外以材進士。
先己充從事官。
告以將行。
輒用此說爲贈。
庶其持獻于牙下雲。
〈李公名慶濬〉 國舅延興府院君第燕會序 萬曆三十年。
我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旣冊新王妃殿下。
以七月壬申。
親迎入宮。
正位後八日。
國舅領敦寧府事金公以會冊使幷朝臣。
聞有旨宣醞。
於是領議政李公,左議政金公,右議政柳公曁宰樞若幹員。
詣皇華坊之私第。
中使以宰夫之具至。
陳于廳事。
主人若賓。
皆拜恩序坐。
宣勸之爵必卒。
繼以無算爵。
旣而設主人之燕。
具獻酬之繁。
加於常儀。
酒方行。
有觴而言者曰。
詩曰。
君子萬年。
景命有僕。
其僕維何。
釐以女士。
而其說以女士爲女子之有士行。
蓋閨房而有士君子之行。
必其得於家法之美。
而求家法之美。
孰賢於學士大夫之家哉。
然國婚自祖宗朝。
槪取之巨閥世望。
而學士大夫顧希有焉。
今我王妃殿下。
出淸德名家。
而國舅公又妙選學士。
可謂事之尤異。
而蔔椒掖之肅穆。
必于外家之謙謹。
此在往牒之明徵也。
大禮旣成。
國舅以同朝燕。
雖或故事有之。
而今日簪紳之會。
不啻其特盛者。
亶不以此耶。
賓皆拜。
主人答拜。
又有觴而言者曰。
傳曰。
摯,疇之國也由太任。
杞,|由太姒。
齊,許,申呂由太姜。
此若專言家之所由以福。
而太姜,太任,太姒之嬪于周室。
國之福由之。
又何如也。
今我王妃殿下資於家訓。
以弘母儀。
家獲令善之報。
而國亦藉以尊安。
夫誰不願。
而誰不曰宜耶。
賓皆拜。
主人答拜。
又有觴而言者曰。
詩關雎之二章有曰。
窹寐求之。
至於展轉反側。
言文王求淑女之勤也。
其三章曰。
琴瑟友之。
又曰。
鐘鼓樂之。
言文王得聖妃之。
以喜以樂也。
今我聖上殿下以壺位久虛而徽音升聞也。
其求之勤。
得之喜樂。
宜一似於關雎。
凡我臣于。
雖不得同宮中之人。
於其始至。
見焉而美之。
而卽其門闌而得焉。
足以喜我君父之喜。
樂我君父之樂。
況關雎之應而麟趾。
房中之樂而邦國。
繼自玆會。
洋洋歌舞於天地位萬物育之中。
曷有紀極耶。
賓皆拜。
主人答拜。
旣終燕。
主人領府事公以命岦曰。
盍敍諸。
凡諸公有以貺某。
亦未必不有以規某也。
得終始毋替斯言否。
將績請諸公形于詩者而自式焉。
是年月日。
謹序。
彰賜亭帖序本以亦恩二字名亭 五峯李先生儐接顧,崔二詔使。
旣又伴送至境。
回以其所得亭名語若詩。
裝成一帖。
屬岦曰。
宜有敍。
庶同朝繼而有作也。
岦奉卒業而言曰。
外諸侯之人。
入覲天子。
其有錫賚。
恩在行役。
而歸以爲求田問舍資。
則亦恩也。
數千裡山河。
化亡爲存。
無非帝方。
恩在擧國。
而得以私夫一丘一壑。
則亦恩也。
先生以名其亭。
亶用是說。
未見有不可者。
然事故勞遠人則有。
而彰是賜也。
足以誇耀於鄕國。
物非賁丘園之爲。
而彰是賜也。
足爲蔀屋之容光。
繄上客學士爲先生易亭名。
而行人氏贊其當意者。
有謂於玆焉。
而方其相與也。
語言雖嫌於憑譯。
斯文乃同於一脈。
有疑必訂以正。
有契卽怡而順。
孰曰四海一世無師友也哉。
是上戴皇恩之餘。
獲惠於二大人。
亦以多矣。
苟愛先生者。
得不爲之緻慶乎。
先生雅有高想。
泉石其好也。
獨自其妙年。
蜚英詞掖。
有所不能自由。
而兵戈以來。
從王于難。
倚馬稱旨。
有親之喪。
不得守制。
蓋痛迫無奈。
及旣公除。
益以寵用。
其暇尋遂初賦乎。
加以舊業蕩然。
未有一錢。
欲營將老之所而無策矣。
于斯之際。
奉使上國。
而拜若千金之賜。
沿路不費於酒食。
則時然也。
還家不付於細君。
則道然也。
宜其買山之計。
不期而適成。
然要不違遠於松楸之域。
則可見宿願之在是也。
天其或者默相其孝思。
而寵靈之自出。
果與蒼蒼者有間哉。
不幸中之幸。
又足爲先生慰焉矣。
早晩亭事以畢。
先生角巾東第。
而岦可騎驢相就。
其煙霞之勝。
耕釣之樂。
爲先生賦之。
此所爲志也。
惟愧無以發揮二大人之謂。
而張本諸大夫之作也。
送樸子龍公江原監司序 潘南樸公由少宗伯拜觀察江原之命。
岦聞之。
喜謂客曰。
樸公始成奇遊矣。
客曰。
樸公方未三十而奉使。
道關河三千裡。
以達京師。
吾子實爲文辭。
壯其遊之遠。
以勸其行矣。
今數年之後。
而東顧不出疆也。
若之何始奇之哉。
曰。
樸公疇昔之遊遠矣。
而未奇也。
今夫江原一道之內。
有六六千峯以爲山。
而九龍以濬淵。
萬瀑以疏洞。
歸天下之水以爲海。
而日月所生出。
鯨鰲所沉浮。
凡寺刹以要領之。
樓臺以呑納之者。
不可區記而品論。
所謂蓬萊瀛洲之屬。
世果無有則己。
有則必在於斯焉。
雖神仙之說。
秦漢之君所褰裳而濡足者。
誇誕不足信。
而縱觀於其間。
邃之又邃。
曠之又曠。
直與顥氣者遊於萬象之外。
不以奇乎。
此公今之遊也。
視夫向之穿遼野之漫漫。
竝長城之委蛇而已也者。
爲如何哉。
然且有一焉。
天子朝廷百官之富。
中國詩書禮樂之統。
則公之前遊所觀而足也。
蓋已得之彬彬博雅之美矣。
而獨峻拔洪舂之奇。
則或者似少焉。
豈猶復有待也乎。
可以今之遊蔔之也。
客曰。
然旣而樸公告岦以將行。
遂錄此歸之。
以申勸焉。
送李子敏赴端川郡守序 我國物産之美。
如端州之銀。
鳳州之米。
聞於天下者。
不一而足。
而士大夫獨羞爲端州者。
銀之爲物甚貨也。
故文士罕有至者焉。
其有至焉。
則必朝廷有所病於武弁者。
而淸望之是選也。
吾友子敏氏。
於是乎有行。
人皆引吳隱之貪泉詩曰。
試使夷齊飮。
終當不易心。
子敏氏之之郡也。
將糞壤視礦穴。
惡覩夫白金哉。
吾否之曰。
今有西子袨服而立於市。
以爲美者。
辨物者也。
不以爲美者。
不辨物者也。
色動者。
心惑者也。
不色動者。
不心惑者也。
心惑者。
度己不能遠也。
不心惑者。
無與於己也。
今欲子敏氏不辨物乎。
不心惑乎。
夫端之爲州。
有銀而已乎。
其亦有民乎。
子敏氏分君父之憂以往。
將惟民之在於心。
銀果何與哉。
顧有一焉。
國家自多事以來。
尤勤於貨用。
如爲端者。
不以銀政爲重。
嫌於自照管。
一任其利歸於細人。
徒慕夫上古捐金投珠之爲。
則是亦內不足故也。
賢於心惑幾矣。
吾以是說送子敏氏。
非以爲戒。
特一謔雲耳。
杜少陵詩曰。
不貪夜識金銀氣。
子敏氏其將博物自銀始矣。
遊金剛山卷序李監司率二子民宬,民寏氏 金剛山在東海上。
峯巒之環奇。
澗谷之奧美。
蓋聞於天下。
中國人至有結他生親見之願。
高皇帝命陪臣詩之而諷想焉。
良有以也。
雖以生長我國之士。
一行作吏。
遊不能無方。
足迹罕有及茲者。
或幸而及。
快壯觀而領幽趣。
然僅能獨得耳。
父不能以喩之於子。
子不能以緻之於父。
孰若吾使相公按節是邦。
觀風餘暇。
暫迂轡而造山門。
二郞君斯文。
輟淸近之列。
候起居而來。
適會其時。
千巖萬壑。
如從衽席上過。
霜林霽景。
正與杖屨相期。
七十綠髮。
登陟若飛。
怳攀侍以拔宅。
一雙瓊枝。
顧眄而在。
誡何有於垂堂。
品題之際。
唯諾如響。
父子之間。
賞知自足。
使泓崢蕭瑟之境。
爲怡顔悅志之具。
但約而入之丹靑。
便是神仙一家之形象。
豈不偉哉。
旣而南出軔車于敞邑。
授岦卷識其事。
岦亦爲茲山東來之人也。
而生有一丈夫子。
處乃天涯地角之懸。
雖切愛山。
不免寥然獨往。
輒可嗟惋。
惡能有以相發也哉。
如長老卷序 技無大無小。
有得於天者。
則雖殫極工巧。
皆天機也。
無得於天者。
則雖若可奪造化。
特專攻所至。
而未必天機也。
浮屠氏無所用於世。
宜不欲以技見。
今如如公者。
丹靑之妙。
剞劂之能。
顧令國工汗顔而袖手。
觸類而長之。
凡有所迫而爲思之。
俄頃無不做出。
人亦不覺有生熟之間。
苟非天機。
則不能如是其周也。
韓文公稱樊紹述則曰。
於詩於聲。
天得也。
高閑善草書則曰。
浮屠善幻多技能。
閑如通其術。
則吾不能知矣。
是何與人之不弘也。
人之一儒一釋。
故自天分也乎哉。
餘無文章之用於世。
而世或以此名歸之。
殆文章之浮屠者也。
今與如公相遇。
年俱臨七十。
無論天得不天得。
已不可復事矣。
相與嘻笑而書與之。
送樸汝昇居山察訪序 吾子方從我學時。
已翹然釋褐。
蓋妙年也。
自今逆數之。
將及二十年。
時之學士大夫多其後進也。
而吾子居積薪之底。
愈若欲下究然。
夫計崇庳。
商有亡。
吾子固無心於彼者。
而亂離之餘。
慈親獨在堂。
尙無以便一日之養。
今又數千裡赴北塞管驛。
吾子以文以吏。
誰之不如。
而獨屈至此。
苟知吾子者。
寧不爲傷耶。
然使吾子居有負郭二頃。
足以仰事俯育。
則可毋今日捧檄而行矣。
其窮也亦可想而知也。
若僕者。
非所以倫儗於吾子。
然其發名之早則不甚後焉。
亦故何嘗僥美仕哉。
而祿足以代耕。
則自享久矣。
從此惟保國恩。
不事家人生産。
以爲當然。
不幸親不待養而亡。
又不幸舊業蕩於兵火。
隻今垂老之年。
城中破屋數間。
十口尙纍纍。
而奴僕無一丁。
不可復去而緣南畝。
朝家之祿士大夫。
亦未易復。
故卽衣冠未去於身。
而餓死之憂已迫。
恒人之情。
以得年壽爲幸。
而獨恐加之數年。
愈患無所稅駕。
吾子之所覩而悲也。
吾子今日悲我。
亦或有時不暇悲我而自悲。
又不啻如僕之爲身計而已。
然聞吾子所居南鄕。
山水美。
土地饒。
一人治田。
足以食百人。
或如種樹千頭。
足與千戶侯等者。
雖嘗荒棄。
可稍稍復也。
況吾子猶盛年。
玆遊蹭蹬。
未遽晼晩。
豈復慮如僕慕拔葵於當年。
臨就木而欲悔也哉。
吾子其免矣。
吾子且行乎哉。
送海東回答副使慶寺正先生暹序 海東之使。
人難其行。
一則曰風濤之不測。
二則曰疑信之相半。
以僕之愛先生。
豈獨慮不及之哉。
而一不然者。
易曰。
震往來厲。
億。
無喪有事。
君子處常處變。
蓋必有所有事。
易之所貴者中。
而程夫子之心存誠敬。
唐公介之平生仗忠信。
無非其所有事也。
然欲震驚而後求中。
舟危而後求誠敬。
颶作而後求忠信。
則難乎其得之。
而顧已喪之矣。
今夫萬裡者。
跬步之多也。
鯨波者。
平地之因也。
但能無喪其有事。
則見其跬步而未見其萬裡也。
見其平地而未見其鯨波也。
以其素具於處常而非待於處變也。
先生其免矣。
二不然者。
曩歲。
彼國無故以兵入我。
而行劫掠禍。
及於陵寢。
誠我不共戴天之讐也。
然當時主是者。
特其大臣。
旣已易世。
而今日攝政之地。
一反其爲。
全還我男女。
動以百數。
執送二犯人。
取戮於我。
是其使之來也。
將善意而尋和事。
在我之理。
有所不能更求竭人之忠於重溟之外十有餘年之後也。
使以回答爲名。
豈不有辭而得體耶。
彼將禮貌之不睱。
信則然矣。
何疑之有。
魯論曰。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爲。
君相選人而使。
授之以書。
書外之辭。
則有所不授。
所謂專對也。
將在三軍則得專制。
使在四方則得專對。
其緻一也。
先生。
達政之君子也。
而爲是行也。
僕知其報聘之餘。
優於專對。
而復命有光也。
先生勉乎哉。
一。
其緻一也下。
增入屬聞使事又帶刷還一勾。
當此固彼國不待我言。
而方已緻意於我者也。
先生。
達政之君子也。
而爲是也也。
僕知其回答之餘。
優於專對。
得之笑談然諾之間。
而復命有光也。
先生勉乎哉。
送湖南巡伯崔斯文瓘序 岦老境也。
屬得危疾。
不覺一臥浹辰。
旣少間。
雖未離枕席。
聞人跫然。
尙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