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自力迎見。
一日。
新湖伯崔公至。
非有相還往之雅。
視岦憊甚。
悶形於色。
不交一言而去。
然可知有意於岦也。
又後旬日。
公若以五峯,月沙二李公書爲先容者。
而緻之尺牘曰。
願得一言贈別也。
夫老是人生近黃昏。
病非人事好消息。
而適又相仍。
則人情之所宜怠也。
二李公疊更一國大學士。
鹹謂一代不數人。
而其言可扣。
則一擧而獲之全也。
夫以人情之所宜怠。
而非唯不怠。
其緻意若而勤焉。
旣一擧而獲之全。
而若將有待以畢全。
其見求不少置焉。
此特公過聽於遊談。
以爲能言之徒也。
嗚呼。
居古方伯連帥之職。
坐一方得專制於其境內者。
亦有君長之道焉。
凡其治之不如古人。
無他。
以好其所敎。
不好其所受敎。
如所謂浙水東七州。
戶不下數十萬。
言其人賢不賢之何限也。
今湖南亦大矣。
況兼五十七邑之長吏。
大抵賢士大夫也。
豈皆所敎。
無所受敎者哉。
惟我有以不外其人而來其言耳。
蓋未聞有能受在下之善而政猶未通者也。
岦病殊未去。
未先張一言以發。
公方新之政者。
所冀存夫取無似之心而已。
愛士急言。
苟是心耳。
豈果不優於治一方。
而異日任大臣之責。
亶亦由之而足乎哉。
識 退溪書小屛識 右退溪先生書唐絶四首。
範至能題溫公帖曰。
開卷儼然。
使人加敬。
邪僻之心都盡。
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蓋書。
心畫也。
心畫所形。
誠足想見其人。
況先生書。
端重遒緊。
雖或作草而不離正。
平生心不放工夫。
未必不蹟於斯焉。
人之接目。
何啻邪僻之去也。
先生晩出偏方。
獨明絶學。
一時有志之士。
如鳳凰景星以爭覩之。
而岦獨不幸焉。
先生居外。
則縛寸廩不能就。
先生來朝。
則在草土中矣。
旣又吏于西海。
而太山雲頹。
已焉無復親炙之望。
則其得先生之書而彷彿乎心畫。
豈非不幸中之一幸也歟。
友生田生克禮過敝邑。
手持是紙凡八。
囑餘付工爲小屛。
餘以向之意告之。
田生曰。
得先生書不在多少。
分而兩有之可矣。
餘喜甚如其言。
〈時令甕津〉 載寧郡試院題名圖識 隆九月乙醜。
設黃海道之文科試于載寧郡。
守令之同事者凡七人。
越六日庚午。
竣事。
將相與辭而歸。
仲薰氏倡爲願名圖之說曰。
吾輩是會。
不偶然也。
於是鹹樂應而贊成之。
俾餘識。
噫。
不偶然三字。
斯盡之矣。
餘復何言哉。
顧以餘之與是會也。
而益信其不偶然者。
蓋餘之任滿在前月中。
而以國有詔使之來不得替。
否則餘不必與矣。
考官例差三員。
又豫以一員。
餘實豫考官。
而三員旣備至。
惟執事一員。
幷其爲豫者不至。
餘乃代之。
否則餘亦不必與矣。
然不必與者。
何獨是哉。
使餘生之世也之國也。
官之早晩也之遠近也。
不與諸公偕。
則皆不必與矣。
然若是者。
何獨餘哉。
諸公亦皆未始必與之人。
而至於皆與。
則又安知餘與諸公均之未始不爲必與之人。
而若或有使之者存於其間。
所謂不偶然者。
寧不重令人感。
而題名圖之有益於旣散之後者。
將見之無窮矣。
承文院契會圖識 我國重事。
大敦交鄰。
而凡文書之行。
典故之稽。
院實主之。
故必萃儒臣之新進資敏者。
而長亦必用宿望焉。
蓋院號爲人才府庫。
視諸館爲盛者固也。
而東西壁稍涉閑冗。
比以歲侵。
而省且不必備員。
今者幸備未省之數。
至於博士以下。
則多乃三十餘員。
此又院中一時之盛也。
判校公以官。
參校公以年。
俱當躋貂玉之列。
而南床諸君。
選之而經帷史局。
遷之而學省郞署。
當復相繼而去。
夫以其聚之盛而必究於散。
豈不足惜也哉。
於是乘卯申之暇。
集講磨之餘。
選勝以疏暢之。
崇酌以驩洽之。
方筵秩而氷壺交映。
山暮而玉樹齊欹。
令人望之若神仙焉。
是宜畫而圖之。
而列名而載詞。
以毋忘之。
而軸之所爲作也。
抑斯文之盛事非耶。
岦也一無用人耳。
自分前卻祿與耕而已。
而且獲預於斯。
譬之鷄處鶴羣。
可笑也已。
李鵝溪題詩山水圖識 畫爲無聲詩。
詩爲有聲畫。
蓋巖居川觀。
君子樂之。
而身爲當世重輕者。
不暇能也。
於是必借境於無聲之中。
而心融神會焉。
又自爲有聲者。
以宣之歌詠。
不如是。
不足以肖乎所樂也。
古人曰。
吾居無山。
吾目未嘗無山。
吾居未嘗無山。
吾爲李公雲雲。
河大而畫竹識二幅 故友河君天資高。
於藝皆絶。
畫又不習而能。
尤善爲竹。
吾輩得其揮灑蓋多。
而以爲河君年富。
愈後爲者當愈善。
不甚藏也。
今吾方伯崔公出此相示於首陽。
首陽。
又吾與河君遊處也。
揮涕而識之。
畫之傳以古得貴。
大而已爲古人矣。
其所爲可貴如此。
噫。
畫之貴乃夫人之不幸也。
其生也名益盛而益不幸。
今夫畫者迹也。
迹益貴而益不幸。
悲夫。
錦溪守所有山水圖識 山水之樂。
自聖人已言之。
下而世之君子。
居得一泓崢一奔峭。
怡然若可以終其身。
行遇一蔥蒨一潺湲。
不覺十步而九顧。
是誠何心哉。
雖未必皆樂聖人之樂者。
要之。
天機暗合乎此。
而嗜欲淺乎甚他。
其樂槪未可輕也。
宗室錦溪守素好蓄名畫。
其於爲山水者尤癖。
是樂在山水。
而有不能入手者。
將以逞乎其似也。
前八九年間。
以靑山白雲圖二本要餘詩。
餘以七言近體各一首。
題而歸之。
蓋喪于兵火中矣。
今同旅泊于西京。
又以二小本來示。
若有意於尋討者。
其一乃前樣也。
餘因漫記而倂寫。
其一乃溪山雲樹也。
此其爲異者。
可毫辨耳。
而其爲同者。
沖融然耳。
向之所樂者。
則何間焉。
餘故不復新其詩。
而特著其說于此。
以相其樂雲。
散畫識倩李楨作一幅 漁村夕照。
煙寺昏鐘。
遠浦歸帆。
平沙落雁。
合四段而爲一秋景者也。
是何江山佳緻。
偏屬晩暮也。
古人詩曰。
夕陽無限好。
隻是近黃昏。
蓋令人樂而悲之矣。
李少尹所有古畫識 李斯文伯胤氏得古畫於亂後。
不知何代人作。
意其爲安堅筆也。
今以諗餘。
餘非知畫者。
然安堅去今未遠。
頗嘗睹其眞迹。
堅之畫。
妙處不可知。
卽一樹一石。
他人一畫不如者。
雖餘可知。
此爲堅筆無疑也。
獨漫漶剝落已甚。
堅之爲不宜其古至此。
此特中間有於庸奴人之手。
藏之不善故耳。
然向使善藏。
則已入於貴富有力之家。
未必斯文得也。
又安知不出造物者意耶。
繹閱之。
大抵崇山也。
回溪也。
山之離合殊狀。
而寺觀者于其縹緲。
屋廬者于其窈窕。
亭榭者于其陡絶。
無非稱也。
溪之源委難窮。
而曾嵒懸之者爲瀑。
虹橋跨之者爲泓。
輕舲揚之者爲波。
唯左右逢也。
有驢馬之往來。
有漁酒之什具。
有紳裾之團欒。
要之。
對山專壑而主盟泉石者。
當有其人焉。
然不可知也。
人也不可知。
況爲之丹靑者耶。
或引畫出苕溪似輞川者詩。
而疑其人於趙松雪。
蓋亦物色焉。
帽冠有簷。
而任者以背。
所以認爲元時者乎。
然我東之制。
自近堅作。
故多如此。
餘未信其謂也。
第森然明白者。
木脫葉丹。
禾稼登場。
爲九月間景耳。
餘與斯文遭四方多虞。
未可求田問舍。
不知何處作秋風也。
令人撫圖。
羨而悲之。
跋 新印陶隱詩集跋 牧隱之文。
陶隱之詩。
吾東第一家數也。
東人學爲詩文者。
必曰唐,漢以上則可否。
而降于宋,元。
猶必求中原選集讀之。
而舍二家焉。
惑也。
抑二家集。
刊行不廣。
雖有欲觀者。
患不可得。
其僅有之者。
皆小字本。
又東人不好事之過也。
餘爲是用新刻活字。
印出陶詩若幹帙。
與同趣者共之。
而早晩幷與牧文更圖廣之。
此志不忘也。
蓋自活刻之事。
頗有承藉於方伯。
而字取通判家藏綱目壞簡者也。
〈時牧晉州〉 十家近體詩跋李,杜,韓,柳,孟,韋,小杜,黃,兩陳。
餘素不事詩律。
晩乃喜古人所爲。
則衰退甚矣。
不能多記集若選。
洎來守劇地。
尤不暇焉。
因試新刻活字。
將十家近體。
印出若幹帙。
以自便披吟。
且與同衰同喜者共焉。
五七言不必兼焉者。
特魚熊掌之取舍也。
於所取則以全焉者。
非有瓦礫之可後也。
唯李杜必兼且全焉者。
加尊重之意也。
十家之外。
似可恨少者。
李商隱,蘇東坡二家。
餘亦未嘗不喜。
然或不善學焉。
則其流得無失之艱與傷於易者乎。
此餘過爲慮。
未必通論也。
後山有雲。
晩覺書畫眞有益。
卻恨歲月來無多。
餘之於詩律。
毋亦類此乎。
念之。
是令人嗟惋。
晉州詳定文案跋 均徭賦。
長民之所當先也。
餘以不才代匱。
自縣至都護府凡五任。
每汲汲於斯焉。
其以坊裡分者。
小不滿成數。
大亦不過倍之。
按其差役之故。
參以物土之宜與遠近要僻之不等。
則其不能均焉者多矣。
然爲之通融而損益之。
不過一再衙訪問父老。
一兩日對一吏下手而定也。
洎來牧于晉。
則其以坊裡分者。
乃百有十餘夫爲均焉。
已難於數十以下。
況不啻伍之者乎。
就欲爲之通融損益。
如前之爲。
則又不啻其大難也。
前人嘗亦料理。
而事半未就。
有如申公點焉。
規窄難行。
有如李公龜壽焉。
無他。
其難如彼故也。
餘幸而得州之士河生興瑞者焉。
其識慮過人。
頗亦慨然於鄕之獘瘼。
一語而喩餘意。
遂以餘前所爲於府縣而難爲於州者。
一皆委焉。
方其盡逐裡所有事。
羅列揣摩之際。
文簿蝟毛。
使人目眩而心已倦。
餘故授其大要而已。
不甚預焉。
居數月而案成。
餘亦不能加點竄焉。
顧爲此者河生。
而任河生者餘也。
餘雖欲詳言其便益。
而嫌似於敍績則不可也。
但前此之時。
逐裡逐年一八結所辦。
以米率之。
其緊者餘七石。
其寬者僅三石。
今則逐裡逐年一八結。
皆率四石一鬥以下。
雖不能頓寬吾民之力。
而庶乎其均也。
如此。
猶且鬥升有加。
終不可均焉者。
則令其逐年稅米。
除遠納漕所。
而近輸倭料。
如其加米多少。
以紓其力而償其重。
則民亦稱均矣。
獨前之僅辦三石者。
今亦在於四石之例。
則未必稱便也。
然彼亦民耳。
旣知爲其長者。
爲均前所不均者而爲此。
則安敢有不便者乎。
雖有乎。
不過豪耳頑耳。
且此類者。
不過八九裡雲。
末世交承之義。
漸不如古。
人雖有無害之政。
常壞於代者。
餘之爲此。
非所敢保於餘去之後。
然萬一遇卓識偉量。
不踵弊習。
而存用成案乎則幸矣。
而猶復有所慮焉。
其逐年間年。
有次數一定。
周而復始者。
則下吏似無所容其奸矣。
至如廨宇垣籬船艦等項。
修理之後。
無逐年間年之常。
而臨時出令焉。
官人與裡民接。
觸事侵噬。
乃其所也。
其有不應作而作。
不應改而改。
甚至有故毀之而瞞告焉者。
餘雖不敏。
當作法之始。
不至於漫不之省。
而已有其端矣。
此在後來高明之或宜留心也。
鵝溪公箕城錄跋箕城。
平海之一名。
鵝溪李相公。
於岦爲同年生。
同榜及第。
雖一爲世用。
位望懸殊。
而向相與於聲名意氣之中者。
不淺淺也。
今相公初從恩譴。
回示彼中所爲詩文各一帙。
所以不暇於他人。
而必於無似也。
相公於詩。
天得而能。
一世人皆知其可貴。
不容岦一辭贊。
而文則雖岦固嘗疑其不甚加之意也。
乃今見相公之文。
如易範而鎔。
卽皆成器。
可以毋讓於古之名能文者。
而詩之新得。
曲盡性情。
出於森然句律之外。
不啻若古文人之詩。
而與詩人之詩迥別焉。
用是知文章雖不必窮而後奇。
而一向達者終有不到處。
況相公觀所未觀。
於關嶺之東。
海嶽之壯。
有以助發其氣也耶。
由是言之。
天其或者屈相公一行。
以益老其德度。
而于文章蓋亦玉成之也。
以岦之陋。
其詩文尙且有短長可言。
而新舊異觀者。
願用以謝相公雲。
平壤刻闆孟子大文跋 文章孰如六經。
亦孰出六經外哉。
第去聖益遠。
而文與道離。
始有本末可言耳。
而志專硏理者。
則惟泥於本。
治擧子業者。
則末且不暇。
其欲學爲文章者見其然。
以爲文章不在是也。
而從事於百家焉是急。
惑也。
然六經之文。
大抵簡奧。
初學便欲由之。
以尋作文門戶。
則亦難矣。
先儒以四子爲六經之階梯。
蓋非獨造道之序然也。
而卽四子中孟子之文。
汪然有波瀾。
又百家之不能倫也。
從事於是。
流而爲韓,歐之文章。
泝其源則六經之文章。
孰曰非要也耶。
平安使相徐公新刻孟子正文。
屬岦跋。
夫公之此擧。
所爲承兵火之餘。
急初學之求。
將志硏理者。
治擧業者。
皆賴以權輿焉。
而岦尤見夫學爲文章之不在他也。
故爲此說以復。
亦欲士子凡得是而讀之者。
便知本末一貫。
當一倂得力也雲。
麻浦唱酬詩跋鵝溪,梧陰,月汀,月蓬四公。
各有一首。
昨年。
餘去驪江。
舟沿漢而西。
感所見有詩。
旣泊于麻浦也。
頗得朝中三四公所爲和章。
粘寓舍壁上以觀。
夏値大水。
僅免浥損。
冬火災慘甚。
隨身百具皆燼。
小兒聞喜於蒼黃中。
自知收拾小書笥以出。
向諸和章。
在其中得全。
唯梧陰第一作。
失所在。
卻以記憶補之。
今薄遊西京。
乃幷鄙作。
粘在破屛。
一以感詩章之更厄以免。
一以悲衰境之無所稅駕也。
諸公之中。
鵝溪以譴在湖鄕。
梧陰奄忽爲古人。
人事之變又如此。
獨月蓬丐閑。
新莅成都。
與餘止適近。
早晩一聚。
開屛而道此雲。
樸氏家藏許海嶽贈詩帖跋 隆慶元年丁卯。
許海嶽先生頒登極詔來。
參贊樸公以遠接使。
實迓勞其行。
時恭憲大王。
方詔入境而昇遐。
詔使於遊觀。
如漢江未遑也。
其後壬申。
韓太史捧詔來。
公以陪宴宰臣。
有登漢江樓之作。
及太史還朝。
海嶽爲步其韻。
因便寄公。
緻之意。
公珍重之。
卽所居張揭。
以當屋梁顔色。
洎嗣子判書用裝飾作帖。
以儗一家靑氈。
而不幸止失於壬辰兵火。
今曾孫都憲復因記憶倣寫而帖焉。
嗚呼。
參贊公文章醇實。
國之老成。
宜形於儐接之際。
海嶽先生。
大雅碩望。
天下一人。
非苟於海外之交。
是詩是帖。
旣亡而復存。
將世守之不已。
可尙也。
關東勝賞錄跋 丹靑以狀境。
可以弗遺毫髮。
而空翠襲人。
飛潨滿聽之爲快則未也。
杖屨而遊方外。
可以蟬蛻塵埃。
而隨身尺素。
觸目奔峭之爲要。
則又何如也。
然得乎此者。
有所不能乎彼故也。
足乎彼者。
宜亦無事乎此也。
孰若吾方伯韓公遵觀風之路。
無枉轡之勤。
而歷領嶽海若幹區之勝。
賓客子弟從於賞詠。
無不厭飫乎其間。
旣而命工描寫。
別作一屛。
將藏弆以爲後日觀。
古人所雲吾居未嘗無山者。
殆無窮已矣。
豈不已快且要也哉。
嗟乎。
十洲三島之縹緲。
三十六洞之窈窕。
神仙擅之以爲祕。
乃遊焉恣其探討。
而狀焉收攬而歸。
如是則神仙顧何所有哉。
吾爲執事者懼其太過也。
騎省禊帖跋 記憶亂後數年間。
崔汝以令公爲其同省契帖。
索題一言于岦。
蓋時大駕旣還都。
省曹稍復故。
而夏曹主兵務。
尤在所先。
四司郞中員外凡八員皆備。
夫以文士而甚選。
雖平時罕備。
而備於渙散之餘。
竊知其尤以爲幸。
而圖欲毋忘者也。
岦適有所不暇焉。
未之應。
今岦爲便養衰。
丐郡東海。
而本道都事金公巡至。
出篋中一帖。
亦索一言。
乃汝以公向所屬焉。
然汝以公實不曾出以相示者也。
岦撫帖而喟曰。
數行文字之就。
亦有時耶。
發人意思。
誠耳不如目矣。
且此帖之作。
僅十年耳。
今汝以公,李養久公。
俱由亞卿。
或居守故京。
或巡察北門。
樸說之公以陞朝官。
出剌大州。
金正受公左假郡麾。
李克休公獨流連邇列。
而吾都事公呂尙夫公。
一屈佐幕。
一帶衣繡。
偕出入於是方。
摠之落落相望。
不啻如晨星。
況趙時保公已爲古人耶。
非有繪事。
何以依然相對省中之面耶。
竊又知當時所爲。
尤重夫此帖之作也。
若岦景迫桑楡之人。
凡遇人間事。
如涉推嬗。
無不足以生感倍百中年。
忍涕書此而復焉。
辛醜司馬會帖跋 國制。
士子中司馬試。
得入太學上舍。
蓋匪釋褐而占科。
榮也。
不遽屈以職事。
榮也。
其於大科。
若階而升焉。
不問可信其才。
榮也。
抑又年華芳而可樂也。
羣隊盛而可樂也。
其爲父母。
則及其一日較健。
不待大成。
已足慰悅以恩光。
自此不厭其繼。
可樂也。
夫以榮也如此。
可樂也如此。
而同得之。
宜其相命爲同年。
兄弟之義。
侔於天倫也。
況適聚於一席。
而上承歡顔。
則老老幼幼之情。
復可限量耶。
今觀此帖。
乃洪參判公便養大夫人安東府時。
以其子新恩生員雴。
幷與同年見在府及屬邑者滿十人。
爲盛奉大夫人。
設宴以慶之。
此帖之作。
出於諸子幸其事。
誓言申好。
圖欲毋忘者也。
今金生員琡。
省覲嚴君此道都事先生。
抵敝邑。
出帖要餘一言。
彼時。
先生提府學。
亦與在座。
生員之尤珍重此帖。
固也。
然洪參判父子在京。
爲餘同裡閈。
特餘之歸後焉。
授餘帖也。
金氏先於洪氏。
此又人事偶然之數耶。
春川別語帖跋爲崔應久令公作 人之常情。
困于動者休于靜。
困于熱者休于涼。
仕宦而困于內。
求休于外。
類也。
若先生之于內。
非困也。
倦也。
方出而日休于壽春。
今奉此帖。
諸公之爲先生道。
先生之自爲道。
無非神仙中好說話。
可樂觀也。
僕則年迫七十。
所處地本漫。
非所言困。
其休也惟有歸家。
乃欲如先生輩之爲。
嶺海於三年。
亦得知舊。
猥餉以神仙。
而將歸也。
反受大困焉。
先生之所睹而憐也。
有何好說話可以答先生相屬意哉。
一日。
新湖伯崔公至。
非有相還往之雅。
視岦憊甚。
悶形於色。
不交一言而去。
然可知有意於岦也。
又後旬日。
公若以五峯,月沙二李公書爲先容者。
而緻之尺牘曰。
願得一言贈別也。
夫老是人生近黃昏。
病非人事好消息。
而適又相仍。
則人情之所宜怠也。
二李公疊更一國大學士。
鹹謂一代不數人。
而其言可扣。
則一擧而獲之全也。
夫以人情之所宜怠。
而非唯不怠。
其緻意若而勤焉。
旣一擧而獲之全。
而若將有待以畢全。
其見求不少置焉。
此特公過聽於遊談。
以爲能言之徒也。
嗚呼。
居古方伯連帥之職。
坐一方得專制於其境內者。
亦有君長之道焉。
凡其治之不如古人。
無他。
以好其所敎。
不好其所受敎。
如所謂浙水東七州。
戶不下數十萬。
言其人賢不賢之何限也。
今湖南亦大矣。
況兼五十七邑之長吏。
大抵賢士大夫也。
豈皆所敎。
無所受敎者哉。
惟我有以不外其人而來其言耳。
蓋未聞有能受在下之善而政猶未通者也。
岦病殊未去。
未先張一言以發。
公方新之政者。
所冀存夫取無似之心而已。
愛士急言。
苟是心耳。
豈果不優於治一方。
而異日任大臣之責。
亶亦由之而足乎哉。
識 退溪書小屛識 右退溪先生書唐絶四首。
範至能題溫公帖曰。
開卷儼然。
使人加敬。
邪僻之心都盡。
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蓋書。
心畫也。
心畫所形。
誠足想見其人。
況先生書。
端重遒緊。
雖或作草而不離正。
平生心不放工夫。
未必不蹟於斯焉。
人之接目。
何啻邪僻之去也。
先生晩出偏方。
獨明絶學。
一時有志之士。
如鳳凰景星以爭覩之。
而岦獨不幸焉。
先生居外。
則縛寸廩不能就。
先生來朝。
則在草土中矣。
旣又吏于西海。
而太山雲頹。
已焉無復親炙之望。
則其得先生之書而彷彿乎心畫。
豈非不幸中之一幸也歟。
友生田生克禮過敝邑。
手持是紙凡八。
囑餘付工爲小屛。
餘以向之意告之。
田生曰。
得先生書不在多少。
分而兩有之可矣。
餘喜甚如其言。
〈時令甕津〉 載寧郡試院題名圖識 隆九月乙醜。
設黃海道之文科試于載寧郡。
守令之同事者凡七人。
越六日庚午。
竣事。
將相與辭而歸。
仲薰氏倡爲願名圖之說曰。
吾輩是會。
不偶然也。
於是鹹樂應而贊成之。
俾餘識。
噫。
不偶然三字。
斯盡之矣。
餘復何言哉。
顧以餘之與是會也。
而益信其不偶然者。
蓋餘之任滿在前月中。
而以國有詔使之來不得替。
否則餘不必與矣。
考官例差三員。
又豫以一員。
餘實豫考官。
而三員旣備至。
惟執事一員。
幷其爲豫者不至。
餘乃代之。
否則餘亦不必與矣。
然不必與者。
何獨是哉。
使餘生之世也之國也。
官之早晩也之遠近也。
不與諸公偕。
則皆不必與矣。
然若是者。
何獨餘哉。
諸公亦皆未始必與之人。
而至於皆與。
則又安知餘與諸公均之未始不爲必與之人。
而若或有使之者存於其間。
所謂不偶然者。
寧不重令人感。
而題名圖之有益於旣散之後者。
將見之無窮矣。
承文院契會圖識 我國重事。
大敦交鄰。
而凡文書之行。
典故之稽。
院實主之。
故必萃儒臣之新進資敏者。
而長亦必用宿望焉。
蓋院號爲人才府庫。
視諸館爲盛者固也。
而東西壁稍涉閑冗。
比以歲侵。
而省且不必備員。
今者幸備未省之數。
至於博士以下。
則多乃三十餘員。
此又院中一時之盛也。
判校公以官。
參校公以年。
俱當躋貂玉之列。
而南床諸君。
選之而經帷史局。
遷之而學省郞署。
當復相繼而去。
夫以其聚之盛而必究於散。
豈不足惜也哉。
於是乘卯申之暇。
集講磨之餘。
選勝以疏暢之。
崇酌以驩洽之。
方筵秩而氷壺交映。
山暮而玉樹齊欹。
令人望之若神仙焉。
是宜畫而圖之。
而列名而載詞。
以毋忘之。
而軸之所爲作也。
抑斯文之盛事非耶。
岦也一無用人耳。
自分前卻祿與耕而已。
而且獲預於斯。
譬之鷄處鶴羣。
可笑也已。
李鵝溪題詩山水圖識 畫爲無聲詩。
詩爲有聲畫。
蓋巖居川觀。
君子樂之。
而身爲當世重輕者。
不暇能也。
於是必借境於無聲之中。
而心融神會焉。
又自爲有聲者。
以宣之歌詠。
不如是。
不足以肖乎所樂也。
古人曰。
吾居無山。
吾目未嘗無山。
吾居未嘗無山。
吾爲李公雲雲。
河大而畫竹識二幅 故友河君天資高。
於藝皆絶。
畫又不習而能。
尤善爲竹。
吾輩得其揮灑蓋多。
而以爲河君年富。
愈後爲者當愈善。
不甚藏也。
今吾方伯崔公出此相示於首陽。
首陽。
又吾與河君遊處也。
揮涕而識之。
畫之傳以古得貴。
大而已爲古人矣。
其所爲可貴如此。
噫。
畫之貴乃夫人之不幸也。
其生也名益盛而益不幸。
今夫畫者迹也。
迹益貴而益不幸。
悲夫。
錦溪守所有山水圖識 山水之樂。
自聖人已言之。
下而世之君子。
居得一泓崢一奔峭。
怡然若可以終其身。
行遇一蔥蒨一潺湲。
不覺十步而九顧。
是誠何心哉。
雖未必皆樂聖人之樂者。
要之。
天機暗合乎此。
而嗜欲淺乎甚他。
其樂槪未可輕也。
宗室錦溪守素好蓄名畫。
其於爲山水者尤癖。
是樂在山水。
而有不能入手者。
將以逞乎其似也。
前八九年間。
以靑山白雲圖二本要餘詩。
餘以七言近體各一首。
題而歸之。
蓋喪于兵火中矣。
今同旅泊于西京。
又以二小本來示。
若有意於尋討者。
其一乃前樣也。
餘因漫記而倂寫。
其一乃溪山雲樹也。
此其爲異者。
可毫辨耳。
而其爲同者。
沖融然耳。
向之所樂者。
則何間焉。
餘故不復新其詩。
而特著其說于此。
以相其樂雲。
散畫識倩李楨作一幅 漁村夕照。
煙寺昏鐘。
遠浦歸帆。
平沙落雁。
合四段而爲一秋景者也。
是何江山佳緻。
偏屬晩暮也。
古人詩曰。
夕陽無限好。
隻是近黃昏。
蓋令人樂而悲之矣。
李少尹所有古畫識 李斯文伯胤氏得古畫於亂後。
不知何代人作。
意其爲安堅筆也。
今以諗餘。
餘非知畫者。
然安堅去今未遠。
頗嘗睹其眞迹。
堅之畫。
妙處不可知。
卽一樹一石。
他人一畫不如者。
雖餘可知。
此爲堅筆無疑也。
獨漫漶剝落已甚。
堅之爲不宜其古至此。
此特中間有於庸奴人之手。
藏之不善故耳。
然向使善藏。
則已入於貴富有力之家。
未必斯文得也。
又安知不出造物者意耶。
繹閱之。
大抵崇山也。
回溪也。
山之離合殊狀。
而寺觀者于其縹緲。
屋廬者于其窈窕。
亭榭者于其陡絶。
無非稱也。
溪之源委難窮。
而曾嵒懸之者爲瀑。
虹橋跨之者爲泓。
輕舲揚之者爲波。
唯左右逢也。
有驢馬之往來。
有漁酒之什具。
有紳裾之團欒。
要之。
對山專壑而主盟泉石者。
當有其人焉。
然不可知也。
人也不可知。
況爲之丹靑者耶。
或引畫出苕溪似輞川者詩。
而疑其人於趙松雪。
蓋亦物色焉。
帽冠有簷。
而任者以背。
所以認爲元時者乎。
然我東之制。
自近堅作。
故多如此。
餘未信其謂也。
第森然明白者。
木脫葉丹。
禾稼登場。
爲九月間景耳。
餘與斯文遭四方多虞。
未可求田問舍。
不知何處作秋風也。
令人撫圖。
羨而悲之。
跋 新印陶隱詩集跋 牧隱之文。
陶隱之詩。
吾東第一家數也。
東人學爲詩文者。
必曰唐,漢以上則可否。
而降于宋,元。
猶必求中原選集讀之。
而舍二家焉。
惑也。
抑二家集。
刊行不廣。
雖有欲觀者。
患不可得。
其僅有之者。
皆小字本。
又東人不好事之過也。
餘爲是用新刻活字。
印出陶詩若幹帙。
與同趣者共之。
而早晩幷與牧文更圖廣之。
此志不忘也。
蓋自活刻之事。
頗有承藉於方伯。
而字取通判家藏綱目壞簡者也。
〈時牧晉州〉 十家近體詩跋李,杜,韓,柳,孟,韋,小杜,黃,兩陳。
餘素不事詩律。
晩乃喜古人所爲。
則衰退甚矣。
不能多記集若選。
洎來守劇地。
尤不暇焉。
因試新刻活字。
將十家近體。
印出若幹帙。
以自便披吟。
且與同衰同喜者共焉。
五七言不必兼焉者。
特魚熊掌之取舍也。
於所取則以全焉者。
非有瓦礫之可後也。
唯李杜必兼且全焉者。
加尊重之意也。
十家之外。
似可恨少者。
李商隱,蘇東坡二家。
餘亦未嘗不喜。
然或不善學焉。
則其流得無失之艱與傷於易者乎。
此餘過爲慮。
未必通論也。
後山有雲。
晩覺書畫眞有益。
卻恨歲月來無多。
餘之於詩律。
毋亦類此乎。
念之。
是令人嗟惋。
晉州詳定文案跋 均徭賦。
長民之所當先也。
餘以不才代匱。
自縣至都護府凡五任。
每汲汲於斯焉。
其以坊裡分者。
小不滿成數。
大亦不過倍之。
按其差役之故。
參以物土之宜與遠近要僻之不等。
則其不能均焉者多矣。
然爲之通融而損益之。
不過一再衙訪問父老。
一兩日對一吏下手而定也。
洎來牧于晉。
則其以坊裡分者。
乃百有十餘夫爲均焉。
已難於數十以下。
況不啻伍之者乎。
就欲爲之通融損益。
如前之爲。
則又不啻其大難也。
前人嘗亦料理。
而事半未就。
有如申公點焉。
規窄難行。
有如李公龜壽焉。
無他。
其難如彼故也。
餘幸而得州之士河生興瑞者焉。
其識慮過人。
頗亦慨然於鄕之獘瘼。
一語而喩餘意。
遂以餘前所爲於府縣而難爲於州者。
一皆委焉。
方其盡逐裡所有事。
羅列揣摩之際。
文簿蝟毛。
使人目眩而心已倦。
餘故授其大要而已。
不甚預焉。
居數月而案成。
餘亦不能加點竄焉。
顧爲此者河生。
而任河生者餘也。
餘雖欲詳言其便益。
而嫌似於敍績則不可也。
但前此之時。
逐裡逐年一八結所辦。
以米率之。
其緊者餘七石。
其寬者僅三石。
今則逐裡逐年一八結。
皆率四石一鬥以下。
雖不能頓寬吾民之力。
而庶乎其均也。
如此。
猶且鬥升有加。
終不可均焉者。
則令其逐年稅米。
除遠納漕所。
而近輸倭料。
如其加米多少。
以紓其力而償其重。
則民亦稱均矣。
獨前之僅辦三石者。
今亦在於四石之例。
則未必稱便也。
然彼亦民耳。
旣知爲其長者。
爲均前所不均者而爲此。
則安敢有不便者乎。
雖有乎。
不過豪耳頑耳。
且此類者。
不過八九裡雲。
末世交承之義。
漸不如古。
人雖有無害之政。
常壞於代者。
餘之爲此。
非所敢保於餘去之後。
然萬一遇卓識偉量。
不踵弊習。
而存用成案乎則幸矣。
而猶復有所慮焉。
其逐年間年。
有次數一定。
周而復始者。
則下吏似無所容其奸矣。
至如廨宇垣籬船艦等項。
修理之後。
無逐年間年之常。
而臨時出令焉。
官人與裡民接。
觸事侵噬。
乃其所也。
其有不應作而作。
不應改而改。
甚至有故毀之而瞞告焉者。
餘雖不敏。
當作法之始。
不至於漫不之省。
而已有其端矣。
此在後來高明之或宜留心也。
鵝溪公箕城錄跋箕城。
平海之一名。
鵝溪李相公。
於岦爲同年生。
同榜及第。
雖一爲世用。
位望懸殊。
而向相與於聲名意氣之中者。
不淺淺也。
今相公初從恩譴。
回示彼中所爲詩文各一帙。
所以不暇於他人。
而必於無似也。
相公於詩。
天得而能。
一世人皆知其可貴。
不容岦一辭贊。
而文則雖岦固嘗疑其不甚加之意也。
乃今見相公之文。
如易範而鎔。
卽皆成器。
可以毋讓於古之名能文者。
而詩之新得。
曲盡性情。
出於森然句律之外。
不啻若古文人之詩。
而與詩人之詩迥別焉。
用是知文章雖不必窮而後奇。
而一向達者終有不到處。
況相公觀所未觀。
於關嶺之東。
海嶽之壯。
有以助發其氣也耶。
由是言之。
天其或者屈相公一行。
以益老其德度。
而于文章蓋亦玉成之也。
以岦之陋。
其詩文尙且有短長可言。
而新舊異觀者。
願用以謝相公雲。
平壤刻闆孟子大文跋 文章孰如六經。
亦孰出六經外哉。
第去聖益遠。
而文與道離。
始有本末可言耳。
而志專硏理者。
則惟泥於本。
治擧子業者。
則末且不暇。
其欲學爲文章者見其然。
以爲文章不在是也。
而從事於百家焉是急。
惑也。
然六經之文。
大抵簡奧。
初學便欲由之。
以尋作文門戶。
則亦難矣。
先儒以四子爲六經之階梯。
蓋非獨造道之序然也。
而卽四子中孟子之文。
汪然有波瀾。
又百家之不能倫也。
從事於是。
流而爲韓,歐之文章。
泝其源則六經之文章。
孰曰非要也耶。
平安使相徐公新刻孟子正文。
屬岦跋。
夫公之此擧。
所爲承兵火之餘。
急初學之求。
將志硏理者。
治擧業者。
皆賴以權輿焉。
而岦尤見夫學爲文章之不在他也。
故爲此說以復。
亦欲士子凡得是而讀之者。
便知本末一貫。
當一倂得力也雲。
麻浦唱酬詩跋鵝溪,梧陰,月汀,月蓬四公。
各有一首。
昨年。
餘去驪江。
舟沿漢而西。
感所見有詩。
旣泊于麻浦也。
頗得朝中三四公所爲和章。
粘寓舍壁上以觀。
夏値大水。
僅免浥損。
冬火災慘甚。
隨身百具皆燼。
小兒聞喜於蒼黃中。
自知收拾小書笥以出。
向諸和章。
在其中得全。
唯梧陰第一作。
失所在。
卻以記憶補之。
今薄遊西京。
乃幷鄙作。
粘在破屛。
一以感詩章之更厄以免。
一以悲衰境之無所稅駕也。
諸公之中。
鵝溪以譴在湖鄕。
梧陰奄忽爲古人。
人事之變又如此。
獨月蓬丐閑。
新莅成都。
與餘止適近。
早晩一聚。
開屛而道此雲。
樸氏家藏許海嶽贈詩帖跋 隆慶元年丁卯。
許海嶽先生頒登極詔來。
參贊樸公以遠接使。
實迓勞其行。
時恭憲大王。
方詔入境而昇遐。
詔使於遊觀。
如漢江未遑也。
其後壬申。
韓太史捧詔來。
公以陪宴宰臣。
有登漢江樓之作。
及太史還朝。
海嶽爲步其韻。
因便寄公。
緻之意。
公珍重之。
卽所居張揭。
以當屋梁顔色。
洎嗣子判書用裝飾作帖。
以儗一家靑氈。
而不幸止失於壬辰兵火。
今曾孫都憲復因記憶倣寫而帖焉。
嗚呼。
參贊公文章醇實。
國之老成。
宜形於儐接之際。
海嶽先生。
大雅碩望。
天下一人。
非苟於海外之交。
是詩是帖。
旣亡而復存。
將世守之不已。
可尙也。
關東勝賞錄跋 丹靑以狀境。
可以弗遺毫髮。
而空翠襲人。
飛潨滿聽之爲快則未也。
杖屨而遊方外。
可以蟬蛻塵埃。
而隨身尺素。
觸目奔峭之爲要。
則又何如也。
然得乎此者。
有所不能乎彼故也。
足乎彼者。
宜亦無事乎此也。
孰若吾方伯韓公遵觀風之路。
無枉轡之勤。
而歷領嶽海若幹區之勝。
賓客子弟從於賞詠。
無不厭飫乎其間。
旣而命工描寫。
別作一屛。
將藏弆以爲後日觀。
古人所雲吾居未嘗無山者。
殆無窮已矣。
豈不已快且要也哉。
嗟乎。
十洲三島之縹緲。
三十六洞之窈窕。
神仙擅之以爲祕。
乃遊焉恣其探討。
而狀焉收攬而歸。
如是則神仙顧何所有哉。
吾爲執事者懼其太過也。
騎省禊帖跋 記憶亂後數年間。
崔汝以令公爲其同省契帖。
索題一言于岦。
蓋時大駕旣還都。
省曹稍復故。
而夏曹主兵務。
尤在所先。
四司郞中員外凡八員皆備。
夫以文士而甚選。
雖平時罕備。
而備於渙散之餘。
竊知其尤以爲幸。
而圖欲毋忘者也。
岦適有所不暇焉。
未之應。
今岦爲便養衰。
丐郡東海。
而本道都事金公巡至。
出篋中一帖。
亦索一言。
乃汝以公向所屬焉。
然汝以公實不曾出以相示者也。
岦撫帖而喟曰。
數行文字之就。
亦有時耶。
發人意思。
誠耳不如目矣。
且此帖之作。
僅十年耳。
今汝以公,李養久公。
俱由亞卿。
或居守故京。
或巡察北門。
樸說之公以陞朝官。
出剌大州。
金正受公左假郡麾。
李克休公獨流連邇列。
而吾都事公呂尙夫公。
一屈佐幕。
一帶衣繡。
偕出入於是方。
摠之落落相望。
不啻如晨星。
況趙時保公已爲古人耶。
非有繪事。
何以依然相對省中之面耶。
竊又知當時所爲。
尤重夫此帖之作也。
若岦景迫桑楡之人。
凡遇人間事。
如涉推嬗。
無不足以生感倍百中年。
忍涕書此而復焉。
辛醜司馬會帖跋 國制。
士子中司馬試。
得入太學上舍。
蓋匪釋褐而占科。
榮也。
不遽屈以職事。
榮也。
其於大科。
若階而升焉。
不問可信其才。
榮也。
抑又年華芳而可樂也。
羣隊盛而可樂也。
其爲父母。
則及其一日較健。
不待大成。
已足慰悅以恩光。
自此不厭其繼。
可樂也。
夫以榮也如此。
可樂也如此。
而同得之。
宜其相命爲同年。
兄弟之義。
侔於天倫也。
況適聚於一席。
而上承歡顔。
則老老幼幼之情。
復可限量耶。
今觀此帖。
乃洪參判公便養大夫人安東府時。
以其子新恩生員雴。
幷與同年見在府及屬邑者滿十人。
爲盛奉大夫人。
設宴以慶之。
此帖之作。
出於諸子幸其事。
誓言申好。
圖欲毋忘者也。
今金生員琡。
省覲嚴君此道都事先生。
抵敝邑。
出帖要餘一言。
彼時。
先生提府學。
亦與在座。
生員之尤珍重此帖。
固也。
然洪參判父子在京。
爲餘同裡閈。
特餘之歸後焉。
授餘帖也。
金氏先於洪氏。
此又人事偶然之數耶。
春川別語帖跋爲崔應久令公作 人之常情。
困于動者休于靜。
困于熱者休于涼。
仕宦而困于內。
求休于外。
類也。
若先生之于內。
非困也。
倦也。
方出而日休于壽春。
今奉此帖。
諸公之爲先生道。
先生之自爲道。
無非神仙中好說話。
可樂觀也。
僕則年迫七十。
所處地本漫。
非所言困。
其休也惟有歸家。
乃欲如先生輩之爲。
嶺海於三年。
亦得知舊。
猥餉以神仙。
而將歸也。
反受大困焉。
先生之所睹而憐也。
有何好說話可以答先生相屬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