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亡也。
至幸至幸。
不敢復代以人。
躬聽命焉。
上梁文 平壤府文廟上梁文 無今古之所通尊。
因亂豈安於一日。
有故新而爲益永。
就完猶待於十年。
載擧虹梁。
騰歡燕廈。
洪惟夫子之聖。
渾然上天之誠。
一以忠恕貫之。
曾參聞而能契。
賢於堯舜遠矣。
宰我觀而足知。
不得勢於一時。
宜爲師於百世。
自萬乘而行跪祭。
遍九州而立廟宮。
以外服遵中華。
孰如仁賢之遺化。
而西京近東魯。
無間山海之相望。
蓋嘗有居夷何陋之稱。
亦庶幾釋奠必合之義。
故玆府之揭妥。
尤本朝所緝熙。
春秋俎豆之常。
齋於是饗於是。
壬癸兵戈之變。
燬若幹存若幹。
然天下道之曷亡。
猶地中水之固在。
設容暫於不備。
功匪輕於將多。
李政丞之爰始爰謀。
爲可繼也。
徐方伯之是圖是究。
知所務乎。
取材於浿水之上流。
因址於密岡之面勢。
匠效能而絀巧。
民趨事而忘勞。
使必以時。
恐或愆道國之訓。
成於不日。
詎盡信詩人之辭。
依俙夢裏之兩楹。
隱約墻高之數仞。
弟子之配從鹹序。
有司之升降各由。
倣天朝而革王名。
所爲專崇師道。
共箕殿而綿血食。
於以再廓仁風。
玆因呼耶。
式效恭偉。
兒郞偉抛梁東。
大同江水在城東。
丁寧莫使狂瀾倒。
百折千回會向東。
兒郞偉抛梁南。
井田遺俗最城南。
如今閭巷惟絃誦。
肯使人才讓兩南。
兒郞偉抛梁西。
顧瞻東嶽忽焉西。
登臨已自小天下。
卻復乘桴不欲西。
兒郞偉抛梁北。
衆星環向辰居北。
當時天下未歸仁。
香火春秋長面北。
兒郞偉抛梁上。
高哉日月無踰上。
着功克復果何如。
不爲顔淵更語上。
兒郞偉抛梁下。
誰能上達非由下。
諸生莫趁語言間。
要識道存吾腳下。
伏願上梁之後。
魯一變至周。
吾東爲洋洋詩書禮樂之聲。
粲粲父子君臣之懿。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
夫誰不用情。
遠人則脩文德而來之。
亦莫予敢侮。
檄 通津李縣監壽俊義兵檄 國家有門庭之寇。
況不啻於過之。
臣子共君父之憂。
寧毋爲之急者。
義靡暇於度力。
擧何羞於後人。
維日本之距海疆。
自古先而勤邊吏。
高麗之浮艦五百。
未踰漢津。
乙卯之陷城二三。
獨在羅徼。
乃今之事。
夫孰是圖。
彼若掃境而來。
我如無人以入。
生聚敎訓。
枉矣費力於廟謨。
叫呼跳踉。
徒然收功以兒戲。
將軍微墨翟之守。
司馬狃謝安之閑。
適以聖人去邠之仁。
姑從宰相幸蜀之議。
西狩非須於載主。
蓋慮五廟之陸沈。
東歸將見於冠猴。
豈期十旬之濡滯。
據拄國之邑。
奏嘗用幷地之譎謀。
飛假途之書。
晉卻無射天之兇計。
恃天塹則漢已不能臨已不能。
而迫之浿水。
論地靈則華亦無賴松亦無賴。
而窮于柳京。
虔劉不專於交兵戈。
汚辱尤極於略婦女。
時雖慙於魯未可伐。
禍豈究於周無遺民。
行在捷音之三傳。
信疑稍定。
皇朝震怒於一視。
聲援載隨。
軍從南來。
失之前而庶收之後。
士以義起。
凡是役者同有是心。
燕巢安而火至不知。
其何能久。
鼠夜動而晝猶莫伏。
固已弗詳。
如雷如霆以加。
不日不月而克。
顧惟京圻之內。
尙少忠勇之興。
貔虎縱橫。
傷心五陵之路。
弓刀寂寞。
何處三輔之豪。
二百年神聖之生成。
澤在人則先被。
一千裡河山之環擁。
利因地則素稱。
泯泯于玆。
忉忉可已。
壽俊。
靑袍縣宰。
白面書生。
乃父風乃祖風。
知文武之俱忝。
事主曰事毋日。
敢短長之遽裁。
無尋丈之城。
共宜見恕於敗將。
阻鼓鼙之野。
始亦非嫌於逃夫。
嘗膽臥薪。
忍使君之再辱。
隕身橫草。
毋與賊而竝存。
計見糧之苟全。
募散卒而復振。
縣小猶多於三戶。
朋來寧間於四鄰。
聞禹斯文之先獲心。
折簡要約。
承沈故相之遙主議。
具舟奉迎。
豫空倉厫。
金陵載浮之粟相恃。
急斷津渡。
月串已試之鋒可因。
何生陣中。
多是超乘賈勇之伍。
尹子部下。
無非捩柂有神之工。
慮足以沈幾先。
則有崔僉樞。
才足以酬紛宂。
則有尹正錄。
同志非盡於記名之內。
勒移何妨於置帥之前。
有或搢紳之流。
後飛塵於扈駕。
有或介胄之輩。
收驚魄於戰塲。
鹿走險之餘生。
鳥擇陰之奚所。
憂憤空勤而無奈。
炎涼愈邁而詎安。
聲相應氣相求。
正其時矣。
兇未除恥未雪。
何以生爲。
欲從軍爲國則從之。
無受命於君猶受也。
凡應施措。
此不具詳。
半夜聞鷄。
莫負劉琨之感槪。
中流擊楫。
願同袓逖之誓言。
策 策問 問。
自天地之理。
則孔子言易有太極。
可謂至矣。
而周子必言無極而系之。
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盡者乎。
自人之性。
則孟子言人之性善。
可謂至矣。
而張子必言氣質之性以足之。
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備者乎。
夫以大聖亞聖。
其言性與天道。
有待於宋儒。
何耶。
抑爲開發後學。
更費名言雲爾。
其實不必有待也耶。
朱子與陸象山論無極異同。
荀揚韓氏言性惡。
言善惡混與夫三品之說。
其於聖賢之旨。
孰合孰否。
將必取舍於其間耶。
或兩存之。
可以相濟耶。
就爲學上言之。
其目有四。
曰存養也。
省察也。
緻知也。
力行也。
此其所爲事。
豈或在於性理之外。
而其端也其序也。
可得詳言之耶。
如諸生出爲王臣。
而進誠正之說於吾君也。
亦將何以哉。
願幷聞之。
評 評諸生說理書李純馨柳筕箮 今詳各書。
李生理閱天地之說。
是矣。
柳生等見攻以理主天客之說。
亦是矣。
大要甲乙似皆不知不可以一天字了此。
故兩是不能相入耳。
蓋有以主理得名之天。
亦有以形體爲名之天。
知所指之非一。
則兩說自通矣。
夫理也者。
自然而當然之名。
卽所謂無極而太極。
其爲言也。
猶曰若無準極而爲準極之至。
然其體至微而不容聞覩。
其用至妙而不能無動靜。
於是有氣也。
以爲動靜所乘之機。
而天地萬物之所以生成。
則天地萬物。
莫不各得此理以爲性情也。
然理之全體。
不可無所於主。
以神其大用。
則寓於天矣。
天者。
亦理中之一物。
待氣而成者也。
然其爲物至大。
而爲萬物之先。
故理可以主焉。
若地之爲物亦大矣。
然包乎其外者。
天也。
實乎其中者。
亦天也。
雖若相對。
而本非他物也。
故統而言理。
則不可以曰天地之理。
而隻可曰天理也。
如曰惟皇上帝。
降衷于下民。
上帝者。
主宰之名。
天之主宰。
非理而何。
曰天命之謂性。
曰道之大原出於天。
復皆以天主理。
然則理卽天也。
天卽理也。
由是言之。
奚閱之得雲。
況可以主客乎。
然此據名言之天者然耳。
若但指形體之天而言。
則固亦理中之一物。
理者已具於其先。
而未息於其後。
不以混沌而無。
不以開闢而有。
雖謂之閱焉。
不亦可乎。
惟若指名太極於理之外者。
則胥失之矣。
夫子罕言天道。
門人亦曰不可得而聞也。
今二三子之言理。
得無太早乎。
然業已相與起疑。
而以問於無似。
則不得不略與之辨。
抑二三子切須體認焉者。
理盈於天地之間。
苟虛處則皆是。
非獨我腔子裏得之以爲不昧者。
雖我軀殼之外。
房闥之內。
無不在也。
前修刻志以獨行不愧影。
獨寢不愧衾者。
爲是故也。
修乎此則出乎此四達耳矣。
勉乎哉。
說 豹說 丹陽郡吏一人齎公牒。
戴星走忠州。
至長會院。
見虎子三在道旁。
用手中杖擊。
皆斃。
俄有母虎大吼而來。
吏蒼黃上高樹。
虎若不可如何者。
捨之去。
吏因解帶。
自縳於樹上。
以耐良久。
虎引一豹復來。
豹小而捷緣木。
以虎之猛。
蓋猶有待也。
吏悶先豹逼身。
自脫褌疊兩腳爲一腳。
令厚蒙其首而擠之。
虎遽認蒙墜地是人。
恣齚殺之。
旣而諦視。
人故毋動。
代之斃者豹耳。
虎繞樹躑躅。
復大吼。
入山谷去。
天亦明。
吏下樹。
剝四死皮。
乃達于州。
巡伯詰其慢。
將罪之。
吏告之故。
具驗以皮。
得免雲。
古語曰。
不探虎穴。
安得虎子。
今不然而得虎子則幸也。
若豹負其技而使於虎。
竟爲所殺。
斯其自取之也夫。
碑 彌串海運碑 自歲壬辰。
本國告被倭兵。
天子命出救師。
不一至再。
則亦大贍以糧。
發山東等道米豆。
或漕或輓。
以緻之義州及龍川之彌串。
本國委平安調度使幹陸運曁黃海京畿。
以達王京。
約千餘裡。
遞用民夫。
日繈屬於道。
而所在罷敝。
不給於力。
有同精衛之塡海。
艱關之狀。
不可忍加以備欠有弊。
而就訖無期矣。
於是。
國家患之。
始議海運。
前此西界海路不通。
國制然也。
丁酉。
以知樞柳公副於西四道都體察使。
而兼管其事。
俄改檢察轉運使。
欲其專也。
船用諸道公私。
而公則取之水軍。
私則括之漁商。
蓋無素具也。
公爲之優其功食而運之。
時其所急而更休之。
雖足以無甚奪業興怨。
而猶未爲善也。
則別爲方便。
毋侵民力。
造船百四十餘艘。
募沿海人行使。
運時則得功食於公。
休時則復得自同漁商。
而船則固在我之具也。
用是運到。
米豆之收在彌串者。
四十二萬五千八百餘石。
義州陸運之餘者。
十五萬石。
由其船制得宜。
海路益熟。
帆風一踔數百裡。
向之所患畢除。
而天兵之餉不匱矣。
且長袖善舞。
多錢善賈。
船旣多。
則不與利期而可以濟利。
用是又得粟布魚鹽鐵之屬以聞。
而輸諸度支者若幹萬。
非亶利歸於公。
而民蒙其所寬。
亦不貲矣。
於是。
上嘉其有功。
下歌謳其德。
不知者以爲神施鬼設。
而知者信其爲救時之良材。
通儒之能事。
嗚呼美哉。
首尾五年。
出入從事者。
應敎申欽正金堯立正郞李磼金元祿韓禹臣佐郞李好義康儀鳳別坐鄭士溫。
承差奔走者。
僉使兪春陽申晟萬戶洪建權管尹宏中。
專幹造船者。
佐郞黃應聖府使金良恕萬戶李景震崔嵒也。
公諱根。
字晦夫。
號西坰。
負斯文宗匠之望。
而爲運事重。
故屈以底績焉。
比公以戶判召還。
西土之人。
懷思公不已。
謀勒石以示後。
亦可尙哉。
權元帥幸州碑 有明朝鮮國諸道都元帥正憲大夫知中樞府事。
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知經筵春秋館事弘文館提學同知成均館事權公慄。
卒旣期。
其軍佐等以公前有幸州之捷。
其功尤大。
將卽其地。
建碑于岡。
以載烈垂永。
請公壻今領相李公書來。
徵文於岦。
謹按。
歲壬辰四月。
日本兵大勢來寇。
乘我不戒。
連陷鎭若邑。
中外大駴。
上曰。
子聞權某可用。
今其人安在。
於是。
由故義州牧使。
起拜光州牧使。
方朝臣視兩南死地。
公聞命單騎馳。
甫及州。
京城已不可守。
大駕西幸。
而業徵兵入衛。
全羅巡察使李洸發兵四萬。
與防禦使郭嶸分領而北。
乃署公防禦軍之中衛將。
用書生比武夫。
人或難之。
公曰。
吾職也。
行至稷山。
與忠淸軍會。
亦可數萬。
進軍水原。
洸令嶸前擊龍仁賊營。
公謂曰。
賊先據險。
非可襲之勢。
且大於此者。
京城已爲賊有。
主公擧一道之兵以來。
惟當直上。
涉祖江。
塞臨津。
毋令賊西。
而我得形制之便。
稟命行在有路。
乃可以圖大。
今不可爭鋒於小。
亦非萬全以損聲威也。
先鋒將白光彥助戰將李之詩。
各以精兵一千自隨。
有輕進意。
公又戒之。
要與相待。
則皆不能從。
光彥等至皆沒。
是夜軍中虛驚。
朝則望賊大潰。
諸軍皆還。
公亦旣還光州。
寢不解衣。
以更聽主將。
久之寂然。
卽奮曰。
此非臣子坐待國亡日也。
遂聚境內子弟五百餘人。
傳檄旁邑。
又得千餘人。
之慶尙界上軍焉。
聞南原民先賊自爲亂。
少卻以撫定之。
巡察使得公報事。
符公權稱都節制。
令督率列邑官兵。
以截賊自嶺而湖者。
公進軍梨峙。
阻險而竢。
七月。
遌賊疾擊之。
會同福縣監黃進。
在軍有勇名。
中賊凡退。
一軍爲氣沮。
不覺賊躍入砦急甚。
公提劍大呼。
先冒白刃。
戰士無不一當百。
賊救死傷不給。
棄重狼藉以走。
旣而行在遙拜公羅州牧使。
以羅重於光也。
尋拜本道巡察使。
敎書至陣中。
公西向稽首泣甚。
悲動一軍。
公令防禦使代守梨峙。
身之全州。
發道內兵萬餘。
以九月勤王。
于時諸賊分據平壤黃海開城。
而據京城者爲大營。
放兵四劫。
四路已絶。
勤王諸軍。
皆入江華。
阻江爲固而已。
公以旣聞上在義州。
賊尙未過平壤。
今惟先圖京城。
使已西之賊。
東於不暇。
於計爲得。
遂軍水原之禿城以聞。
則上解劍馳賜曰。
諸將不如令者。
以此從事。
京城之賊。
患公居軍要害。
以其兵數萬。
分爲三營。
擺布烏山等處。
往來挑戰。
公堅壁不應。
惟時出奇兵。
以折角距。
賊則無所得。
夜燒營去之。
癸巳二月。
公二分麾下精兵約四千人。
其一以畀節度使宣居怡。
軍衿州山。
使爲聲援。
公自領其一。
實二千三百人。
濟自陽川江。
軍高陽之幸州山城。
于時天朝大將李公如松。
提督救師而東。
已克平壤。
威名大震。
賊之逃死平壤者。
棄黃海者。
棄開城者。
自鹹鏡聞風而遁者。
皆聚京城。
京城之賊勢。
顧益熾大。
公懸軍以入肘腋之地。
賊且知其兵少。
不以爲意。
容一窺足踣之而已。
月十二日黎明。
候吏白有賊形。
公戒軍中毋動。
升高而望。
則去城五裡。
賊已被原矣。
先逼以百餘騎。
俄盛兵乘之圍之而倍者。
不可復測度。
我軍殊死戰。
矢石雨下。
賊分兵爲三。
疊休而進。
自卯至酉。
三合不利。
則人持束葦。
因風縱火。
火及柵。
城中以水救之。
直西北子城僧軍守者少橈。
賊大叫以入。
一軍披靡。
公抽劍叱諸將。
諸將爭逆鋒格戰。
賊大衄。
積屍爲四處。
焚之而去。
我軍收斬其餘。
猶爲百三十餘級。
得所棄旗幟鎧甲刀鎗無數。
時李提督軍開城。
而先鋒遊擊査大受聞公大捷。
翌日。
遣其褊裨。
來視戰處。
又數日。
要與相見。
公整陣以迎。
至則歎曰。
外國有眞將也。
旣而公移軍坡州之山城。
賊以必報幸州之敗。
擧衆而四。
望見公壁壘如幸加嚴。
相戒毋犯而還。
如是者三焉。
四月。
李提督用沈惟敬計。
諸賊稱受和約。
一日。
棄京城以去。
公聞之。
輕兵馳入城。
則賊已渡漢江。
而提督遣遊擊戚金。
關公動靜。
皆收津船。
使不得濟追兵矣。
公怏怏無奈。
而罷兵還本道。
夫以公本圖京成之志。
屈於前巡察。
不能因兩湖六萬兵之會而趣臨津必可守之便。
適以取水原之一潰。
若其梨峙之役。
可謂小逞於不幸之後。
然使湖南數年免爲蛇豕再窺。
而根本征輸東西以給。
繄誰賴也。
洎代巡察而後。
可以擅用一道之兵。
然是時一道之兵。
用之者衆。
如節度使崔遠。
先已提領。
號稱勤王大兵。
而頓之江華。
及如所在官義諸軍。
以戰以守。
未可一二數也。
公僅具萬兵而行。
其勢不能直擣豺虎。
而禿城之扼持。
足以遏其橫突。
使兩湖以貫畿右之路脈無阻。
比至幸州。
則主而緻客。
寡而克衆。
蓋不獨天將平壤之餘威。
爲足以懾兇膽。
向非有懾。
則雖百沈惟敬。
不能使之一日去京城也。
於是。
公本圖京城之志。
庶幾不負矣。
六月。
拜都元帥。
督嶺南諸軍。
自是厥後。
或乞釋符。
或復推轂。
而丁酉冬。
從於麻提督貴蔚山之役。
戊戌秋。
從於劉提督綎順天之役。
皆以體統受制。
有先見之言而不用。
有先登之勇而不效。
不獨公自抆英淚。
蓋志士共惜之。
然賊不能再窺深入。
俄又不能不捲還。
則以京城旣復而有以守也。
至是。
或可以驗公之本圖。
而中興無所歸功則已。
有則誰居第一哉。
己亥。
病乞免歸。
就醫都下。
不能復朝。
七月以卒。
享年六十三。
訃聞。
上震悼不視事。
賜弔祭賻有加。
嗚呼。
公之勞著本朝。
則不允丙申辭再帥。
賜內廏馬有敎。
因拜辭賜酒。
又賜內廐馬馬粧有敎。
回戊戌乞罷疏。
加獎勵有諭。
卒贈官。
詢大臣有議。
聲播天朝。
則有宋經略應昌移本國行賞之咨。
有兵部石尙書星上功天子之奏。
有欽遣鴻臚寺官宣諭本國之旨。
至臨陣之際。
麻提督稱其能行號令。
楊經理鎬嘉其兵將力戰。
移歲之後。
中朝大小官。
聞名必想識其爲人。
倭中諸酋必問權元帥起居。
若此類者。
太史氏當書于策。
而非碑之所以重輕。
可略也。
公字彥愼。
系出安東。
高麗太師幸之後。
本朝贊成近之六代孫。
而領議政轍之子。
其器業固有自來。
而禦人帥物。
尤以誠心和氣。
不專嚴毅。
故能得其死力雲。
公生四十六。
中壬午文科。
由郞官超堂上。
竟以儒將顯。
歷官無多。
立朝亦罕。
遭時艱虞。
所樹立非究也。
然牙下故吏士。
懷公德誼而無以宣。
爭出財力。
告公兄上護軍公。
從事於玆碑。
亦可尙哉。
上護軍公。
嘉善大夫恂。
領相李公。
鰲城府院君恒福。
公再有室。
皆無男。
葬在京城西之洪福山。
至幸至幸。
不敢復代以人。
躬聽命焉。
上梁文 平壤府文廟上梁文 無今古之所通尊。
因亂豈安於一日。
有故新而爲益永。
就完猶待於十年。
載擧虹梁。
騰歡燕廈。
洪惟夫子之聖。
渾然上天之誠。
一以忠恕貫之。
曾參聞而能契。
賢於堯舜遠矣。
宰我觀而足知。
不得勢於一時。
宜爲師於百世。
自萬乘而行跪祭。
遍九州而立廟宮。
以外服遵中華。
孰如仁賢之遺化。
而西京近東魯。
無間山海之相望。
蓋嘗有居夷何陋之稱。
亦庶幾釋奠必合之義。
故玆府之揭妥。
尤本朝所緝熙。
春秋俎豆之常。
齋於是饗於是。
壬癸兵戈之變。
燬若幹存若幹。
然天下道之曷亡。
猶地中水之固在。
設容暫於不備。
功匪輕於將多。
李政丞之爰始爰謀。
爲可繼也。
徐方伯之是圖是究。
知所務乎。
取材於浿水之上流。
因址於密岡之面勢。
匠效能而絀巧。
民趨事而忘勞。
使必以時。
恐或愆道國之訓。
成於不日。
詎盡信詩人之辭。
依俙夢裏之兩楹。
隱約墻高之數仞。
弟子之配從鹹序。
有司之升降各由。
倣天朝而革王名。
所爲專崇師道。
共箕殿而綿血食。
於以再廓仁風。
玆因呼耶。
式效恭偉。
兒郞偉抛梁東。
大同江水在城東。
丁寧莫使狂瀾倒。
百折千回會向東。
兒郞偉抛梁南。
井田遺俗最城南。
如今閭巷惟絃誦。
肯使人才讓兩南。
兒郞偉抛梁西。
顧瞻東嶽忽焉西。
登臨已自小天下。
卻復乘桴不欲西。
兒郞偉抛梁北。
衆星環向辰居北。
當時天下未歸仁。
香火春秋長面北。
兒郞偉抛梁上。
高哉日月無踰上。
着功克復果何如。
不爲顔淵更語上。
兒郞偉抛梁下。
誰能上達非由下。
諸生莫趁語言間。
要識道存吾腳下。
伏願上梁之後。
魯一變至周。
吾東爲洋洋詩書禮樂之聲。
粲粲父子君臣之懿。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
夫誰不用情。
遠人則脩文德而來之。
亦莫予敢侮。
檄 通津李縣監壽俊義兵檄 國家有門庭之寇。
況不啻於過之。
臣子共君父之憂。
寧毋爲之急者。
義靡暇於度力。
擧何羞於後人。
維日本之距海疆。
自古先而勤邊吏。
高麗之浮艦五百。
未踰漢津。
乙卯之陷城二三。
獨在羅徼。
乃今之事。
夫孰是圖。
彼若掃境而來。
我如無人以入。
生聚敎訓。
枉矣費力於廟謨。
叫呼跳踉。
徒然收功以兒戲。
將軍微墨翟之守。
司馬狃謝安之閑。
適以聖人去邠之仁。
姑從宰相幸蜀之議。
西狩非須於載主。
蓋慮五廟之陸沈。
東歸將見於冠猴。
豈期十旬之濡滯。
據拄國之邑。
奏嘗用幷地之譎謀。
飛假途之書。
晉卻無射天之兇計。
恃天塹則漢已不能臨已不能。
而迫之浿水。
論地靈則華亦無賴松亦無賴。
而窮于柳京。
虔劉不專於交兵戈。
汚辱尤極於略婦女。
時雖慙於魯未可伐。
禍豈究於周無遺民。
行在捷音之三傳。
信疑稍定。
皇朝震怒於一視。
聲援載隨。
軍從南來。
失之前而庶收之後。
士以義起。
凡是役者同有是心。
燕巢安而火至不知。
其何能久。
鼠夜動而晝猶莫伏。
固已弗詳。
如雷如霆以加。
不日不月而克。
顧惟京圻之內。
尙少忠勇之興。
貔虎縱橫。
傷心五陵之路。
弓刀寂寞。
何處三輔之豪。
二百年神聖之生成。
澤在人則先被。
一千裡河山之環擁。
利因地則素稱。
泯泯于玆。
忉忉可已。
壽俊。
靑袍縣宰。
白面書生。
乃父風乃祖風。
知文武之俱忝。
事主曰事毋日。
敢短長之遽裁。
無尋丈之城。
共宜見恕於敗將。
阻鼓鼙之野。
始亦非嫌於逃夫。
嘗膽臥薪。
忍使君之再辱。
隕身橫草。
毋與賊而竝存。
計見糧之苟全。
募散卒而復振。
縣小猶多於三戶。
朋來寧間於四鄰。
聞禹斯文之先獲心。
折簡要約。
承沈故相之遙主議。
具舟奉迎。
豫空倉厫。
金陵載浮之粟相恃。
急斷津渡。
月串已試之鋒可因。
何生陣中。
多是超乘賈勇之伍。
尹子部下。
無非捩柂有神之工。
慮足以沈幾先。
則有崔僉樞。
才足以酬紛宂。
則有尹正錄。
同志非盡於記名之內。
勒移何妨於置帥之前。
有或搢紳之流。
後飛塵於扈駕。
有或介胄之輩。
收驚魄於戰塲。
鹿走險之餘生。
鳥擇陰之奚所。
憂憤空勤而無奈。
炎涼愈邁而詎安。
聲相應氣相求。
正其時矣。
兇未除恥未雪。
何以生爲。
欲從軍爲國則從之。
無受命於君猶受也。
凡應施措。
此不具詳。
半夜聞鷄。
莫負劉琨之感槪。
中流擊楫。
願同袓逖之誓言。
策 策問 問。
自天地之理。
則孔子言易有太極。
可謂至矣。
而周子必言無極而系之。
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盡者乎。
自人之性。
則孟子言人之性善。
可謂至矣。
而張子必言氣質之性以足之。
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備者乎。
夫以大聖亞聖。
其言性與天道。
有待於宋儒。
何耶。
抑爲開發後學。
更費名言雲爾。
其實不必有待也耶。
朱子與陸象山論無極異同。
荀揚韓氏言性惡。
言善惡混與夫三品之說。
其於聖賢之旨。
孰合孰否。
將必取舍於其間耶。
或兩存之。
可以相濟耶。
就爲學上言之。
其目有四。
曰存養也。
省察也。
緻知也。
力行也。
此其所爲事。
豈或在於性理之外。
而其端也其序也。
可得詳言之耶。
如諸生出爲王臣。
而進誠正之說於吾君也。
亦將何以哉。
願幷聞之。
評 評諸生說理書李純馨柳筕箮 今詳各書。
李生理閱天地之說。
是矣。
柳生等見攻以理主天客之說。
亦是矣。
大要甲乙似皆不知不可以一天字了此。
故兩是不能相入耳。
蓋有以主理得名之天。
亦有以形體爲名之天。
知所指之非一。
則兩說自通矣。
夫理也者。
自然而當然之名。
卽所謂無極而太極。
其爲言也。
猶曰若無準極而爲準極之至。
然其體至微而不容聞覩。
其用至妙而不能無動靜。
於是有氣也。
以爲動靜所乘之機。
而天地萬物之所以生成。
則天地萬物。
莫不各得此理以爲性情也。
然理之全體。
不可無所於主。
以神其大用。
則寓於天矣。
天者。
亦理中之一物。
待氣而成者也。
然其爲物至大。
而爲萬物之先。
故理可以主焉。
若地之爲物亦大矣。
然包乎其外者。
天也。
實乎其中者。
亦天也。
雖若相對。
而本非他物也。
故統而言理。
則不可以曰天地之理。
而隻可曰天理也。
如曰惟皇上帝。
降衷于下民。
上帝者。
主宰之名。
天之主宰。
非理而何。
曰天命之謂性。
曰道之大原出於天。
復皆以天主理。
然則理卽天也。
天卽理也。
由是言之。
奚閱之得雲。
況可以主客乎。
然此據名言之天者然耳。
若但指形體之天而言。
則固亦理中之一物。
理者已具於其先。
而未息於其後。
不以混沌而無。
不以開闢而有。
雖謂之閱焉。
不亦可乎。
惟若指名太極於理之外者。
則胥失之矣。
夫子罕言天道。
門人亦曰不可得而聞也。
今二三子之言理。
得無太早乎。
然業已相與起疑。
而以問於無似。
則不得不略與之辨。
抑二三子切須體認焉者。
理盈於天地之間。
苟虛處則皆是。
非獨我腔子裏得之以爲不昧者。
雖我軀殼之外。
房闥之內。
無不在也。
前修刻志以獨行不愧影。
獨寢不愧衾者。
爲是故也。
修乎此則出乎此四達耳矣。
勉乎哉。
說 豹說 丹陽郡吏一人齎公牒。
戴星走忠州。
至長會院。
見虎子三在道旁。
用手中杖擊。
皆斃。
俄有母虎大吼而來。
吏蒼黃上高樹。
虎若不可如何者。
捨之去。
吏因解帶。
自縳於樹上。
以耐良久。
虎引一豹復來。
豹小而捷緣木。
以虎之猛。
蓋猶有待也。
吏悶先豹逼身。
自脫褌疊兩腳爲一腳。
令厚蒙其首而擠之。
虎遽認蒙墜地是人。
恣齚殺之。
旣而諦視。
人故毋動。
代之斃者豹耳。
虎繞樹躑躅。
復大吼。
入山谷去。
天亦明。
吏下樹。
剝四死皮。
乃達于州。
巡伯詰其慢。
將罪之。
吏告之故。
具驗以皮。
得免雲。
古語曰。
不探虎穴。
安得虎子。
今不然而得虎子則幸也。
若豹負其技而使於虎。
竟爲所殺。
斯其自取之也夫。
碑 彌串海運碑 自歲壬辰。
本國告被倭兵。
天子命出救師。
不一至再。
則亦大贍以糧。
發山東等道米豆。
或漕或輓。
以緻之義州及龍川之彌串。
本國委平安調度使幹陸運曁黃海京畿。
以達王京。
約千餘裡。
遞用民夫。
日繈屬於道。
而所在罷敝。
不給於力。
有同精衛之塡海。
艱關之狀。
不可忍加以備欠有弊。
而就訖無期矣。
於是。
國家患之。
始議海運。
前此西界海路不通。
國制然也。
丁酉。
以知樞柳公副於西四道都體察使。
而兼管其事。
俄改檢察轉運使。
欲其專也。
船用諸道公私。
而公則取之水軍。
私則括之漁商。
蓋無素具也。
公爲之優其功食而運之。
時其所急而更休之。
雖足以無甚奪業興怨。
而猶未爲善也。
則別爲方便。
毋侵民力。
造船百四十餘艘。
募沿海人行使。
運時則得功食於公。
休時則復得自同漁商。
而船則固在我之具也。
用是運到。
米豆之收在彌串者。
四十二萬五千八百餘石。
義州陸運之餘者。
十五萬石。
由其船制得宜。
海路益熟。
帆風一踔數百裡。
向之所患畢除。
而天兵之餉不匱矣。
且長袖善舞。
多錢善賈。
船旣多。
則不與利期而可以濟利。
用是又得粟布魚鹽鐵之屬以聞。
而輸諸度支者若幹萬。
非亶利歸於公。
而民蒙其所寬。
亦不貲矣。
於是。
上嘉其有功。
下歌謳其德。
不知者以爲神施鬼設。
而知者信其爲救時之良材。
通儒之能事。
嗚呼美哉。
首尾五年。
出入從事者。
應敎申欽正金堯立正郞李磼金元祿韓禹臣佐郞李好義康儀鳳別坐鄭士溫。
承差奔走者。
僉使兪春陽申晟萬戶洪建權管尹宏中。
專幹造船者。
佐郞黃應聖府使金良恕萬戶李景震崔嵒也。
公諱根。
字晦夫。
號西坰。
負斯文宗匠之望。
而爲運事重。
故屈以底績焉。
比公以戶判召還。
西土之人。
懷思公不已。
謀勒石以示後。
亦可尙哉。
權元帥幸州碑 有明朝鮮國諸道都元帥正憲大夫知中樞府事。
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知經筵春秋館事弘文館提學同知成均館事權公慄。
卒旣期。
其軍佐等以公前有幸州之捷。
其功尤大。
將卽其地。
建碑于岡。
以載烈垂永。
請公壻今領相李公書來。
徵文於岦。
謹按。
歲壬辰四月。
日本兵大勢來寇。
乘我不戒。
連陷鎭若邑。
中外大駴。
上曰。
子聞權某可用。
今其人安在。
於是。
由故義州牧使。
起拜光州牧使。
方朝臣視兩南死地。
公聞命單騎馳。
甫及州。
京城已不可守。
大駕西幸。
而業徵兵入衛。
全羅巡察使李洸發兵四萬。
與防禦使郭嶸分領而北。
乃署公防禦軍之中衛將。
用書生比武夫。
人或難之。
公曰。
吾職也。
行至稷山。
與忠淸軍會。
亦可數萬。
進軍水原。
洸令嶸前擊龍仁賊營。
公謂曰。
賊先據險。
非可襲之勢。
且大於此者。
京城已爲賊有。
主公擧一道之兵以來。
惟當直上。
涉祖江。
塞臨津。
毋令賊西。
而我得形制之便。
稟命行在有路。
乃可以圖大。
今不可爭鋒於小。
亦非萬全以損聲威也。
先鋒將白光彥助戰將李之詩。
各以精兵一千自隨。
有輕進意。
公又戒之。
要與相待。
則皆不能從。
光彥等至皆沒。
是夜軍中虛驚。
朝則望賊大潰。
諸軍皆還。
公亦旣還光州。
寢不解衣。
以更聽主將。
久之寂然。
卽奮曰。
此非臣子坐待國亡日也。
遂聚境內子弟五百餘人。
傳檄旁邑。
又得千餘人。
之慶尙界上軍焉。
聞南原民先賊自爲亂。
少卻以撫定之。
巡察使得公報事。
符公權稱都節制。
令督率列邑官兵。
以截賊自嶺而湖者。
公進軍梨峙。
阻險而竢。
七月。
遌賊疾擊之。
會同福縣監黃進。
在軍有勇名。
中賊凡退。
一軍爲氣沮。
不覺賊躍入砦急甚。
公提劍大呼。
先冒白刃。
戰士無不一當百。
賊救死傷不給。
棄重狼藉以走。
旣而行在遙拜公羅州牧使。
以羅重於光也。
尋拜本道巡察使。
敎書至陣中。
公西向稽首泣甚。
悲動一軍。
公令防禦使代守梨峙。
身之全州。
發道內兵萬餘。
以九月勤王。
于時諸賊分據平壤黃海開城。
而據京城者爲大營。
放兵四劫。
四路已絶。
勤王諸軍。
皆入江華。
阻江爲固而已。
公以旣聞上在義州。
賊尙未過平壤。
今惟先圖京城。
使已西之賊。
東於不暇。
於計爲得。
遂軍水原之禿城以聞。
則上解劍馳賜曰。
諸將不如令者。
以此從事。
京城之賊。
患公居軍要害。
以其兵數萬。
分爲三營。
擺布烏山等處。
往來挑戰。
公堅壁不應。
惟時出奇兵。
以折角距。
賊則無所得。
夜燒營去之。
癸巳二月。
公二分麾下精兵約四千人。
其一以畀節度使宣居怡。
軍衿州山。
使爲聲援。
公自領其一。
實二千三百人。
濟自陽川江。
軍高陽之幸州山城。
于時天朝大將李公如松。
提督救師而東。
已克平壤。
威名大震。
賊之逃死平壤者。
棄黃海者。
棄開城者。
自鹹鏡聞風而遁者。
皆聚京城。
京城之賊勢。
顧益熾大。
公懸軍以入肘腋之地。
賊且知其兵少。
不以爲意。
容一窺足踣之而已。
月十二日黎明。
候吏白有賊形。
公戒軍中毋動。
升高而望。
則去城五裡。
賊已被原矣。
先逼以百餘騎。
俄盛兵乘之圍之而倍者。
不可復測度。
我軍殊死戰。
矢石雨下。
賊分兵爲三。
疊休而進。
自卯至酉。
三合不利。
則人持束葦。
因風縱火。
火及柵。
城中以水救之。
直西北子城僧軍守者少橈。
賊大叫以入。
一軍披靡。
公抽劍叱諸將。
諸將爭逆鋒格戰。
賊大衄。
積屍爲四處。
焚之而去。
我軍收斬其餘。
猶爲百三十餘級。
得所棄旗幟鎧甲刀鎗無數。
時李提督軍開城。
而先鋒遊擊査大受聞公大捷。
翌日。
遣其褊裨。
來視戰處。
又數日。
要與相見。
公整陣以迎。
至則歎曰。
外國有眞將也。
旣而公移軍坡州之山城。
賊以必報幸州之敗。
擧衆而四。
望見公壁壘如幸加嚴。
相戒毋犯而還。
如是者三焉。
四月。
李提督用沈惟敬計。
諸賊稱受和約。
一日。
棄京城以去。
公聞之。
輕兵馳入城。
則賊已渡漢江。
而提督遣遊擊戚金。
關公動靜。
皆收津船。
使不得濟追兵矣。
公怏怏無奈。
而罷兵還本道。
夫以公本圖京成之志。
屈於前巡察。
不能因兩湖六萬兵之會而趣臨津必可守之便。
適以取水原之一潰。
若其梨峙之役。
可謂小逞於不幸之後。
然使湖南數年免爲蛇豕再窺。
而根本征輸東西以給。
繄誰賴也。
洎代巡察而後。
可以擅用一道之兵。
然是時一道之兵。
用之者衆。
如節度使崔遠。
先已提領。
號稱勤王大兵。
而頓之江華。
及如所在官義諸軍。
以戰以守。
未可一二數也。
公僅具萬兵而行。
其勢不能直擣豺虎。
而禿城之扼持。
足以遏其橫突。
使兩湖以貫畿右之路脈無阻。
比至幸州。
則主而緻客。
寡而克衆。
蓋不獨天將平壤之餘威。
爲足以懾兇膽。
向非有懾。
則雖百沈惟敬。
不能使之一日去京城也。
於是。
公本圖京城之志。
庶幾不負矣。
六月。
拜都元帥。
督嶺南諸軍。
自是厥後。
或乞釋符。
或復推轂。
而丁酉冬。
從於麻提督貴蔚山之役。
戊戌秋。
從於劉提督綎順天之役。
皆以體統受制。
有先見之言而不用。
有先登之勇而不效。
不獨公自抆英淚。
蓋志士共惜之。
然賊不能再窺深入。
俄又不能不捲還。
則以京城旣復而有以守也。
至是。
或可以驗公之本圖。
而中興無所歸功則已。
有則誰居第一哉。
己亥。
病乞免歸。
就醫都下。
不能復朝。
七月以卒。
享年六十三。
訃聞。
上震悼不視事。
賜弔祭賻有加。
嗚呼。
公之勞著本朝。
則不允丙申辭再帥。
賜內廏馬有敎。
因拜辭賜酒。
又賜內廐馬馬粧有敎。
回戊戌乞罷疏。
加獎勵有諭。
卒贈官。
詢大臣有議。
聲播天朝。
則有宋經略應昌移本國行賞之咨。
有兵部石尙書星上功天子之奏。
有欽遣鴻臚寺官宣諭本國之旨。
至臨陣之際。
麻提督稱其能行號令。
楊經理鎬嘉其兵將力戰。
移歲之後。
中朝大小官。
聞名必想識其爲人。
倭中諸酋必問權元帥起居。
若此類者。
太史氏當書于策。
而非碑之所以重輕。
可略也。
公字彥愼。
系出安東。
高麗太師幸之後。
本朝贊成近之六代孫。
而領議政轍之子。
其器業固有自來。
而禦人帥物。
尤以誠心和氣。
不專嚴毅。
故能得其死力雲。
公生四十六。
中壬午文科。
由郞官超堂上。
竟以儒將顯。
歷官無多。
立朝亦罕。
遭時艱虞。
所樹立非究也。
然牙下故吏士。
懷公德誼而無以宣。
爭出財力。
告公兄上護軍公。
從事於玆碑。
亦可尙哉。
上護軍公。
嘉善大夫恂。
領相李公。
鰲城府院君恒福。
公再有室。
皆無男。
葬在京城西之洪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