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君父而畏愛之。

    旣知有君父。

    即知君父亦上有君父。

    以習聞二百年侯度之恪。

    而自僅認甲子者。

    知用天朝紀元之年號也。

    況本道者與上國界。

    上以迎詔勑之使華。

    下以送朝聘之行李。

    其出於民力者。

    省他賦而專供給。

    以爲國之大事。

    無是過也。

    及自壬辰遘禍以後。

    天將天兵。

    陸續出來。

    以從事於救焚拯溺。

    卽又知吾君父奉上至誠之積。

    有以動皇上家視之慈至於此也。

    乃於萬萬不擬。

    屬聞有贊畫主事〈丁處泰〉疏言小邦罪狀。

    不一而足。

    其尤起疑之端。

    由於小邦所有海東記者。

    振等實不曾識此爲何等書。

    而今頗聞之。

    則在於先時爲因日本要我通使。

    小邦欲且息民。

    以有陪臣申叔舟之遣。

    而叔舟之還。

    得其國所錄故實之書。

    附已行所探討之見。

    幷小邦接應彼人之事例而爲者也。

    其詳彼中者。

    以爲記異聞故然也。

    載其僭稱年號。

    亦因之而已。

    如於嘉吉元年之下。

    添註曰卽正統六年者。

    此尤足明國人不知有嘉吉。

    而知有正統。

    必註之而後。

    知彼之某年爲我見行某元之第幾年也。

    記異聞而必註以此。

    尤足以見所尊之在也。

    指而尤之曰。

    大書。

    尊也。

    分註。

    貶也。

    果足以信於天下之耳目耶。

    叔舟所爲序文者。

    振等亦未之見。

    而或有謬論古昔中國待夷之道。

    不過一文人措語之錯。

    而事在百年之前。

    顧足論哉。

    大抵不論中國與外國之人。

    憑前史論帝王之得失。

    未合於理者。

    卽可指以爲逆耶。

    況其所論彼情。

    有欺誑變詐溪壑之慾等語。

    非有所阿之也。

    及其書內。

    國王關白皆書死。

    非有所隆之也。

    稱彼使來曰來朝。

    而今曰相朝。

    稱我所遺曰賜米。

    而今曰納貢。

    此等多見其出於捃摭之過。

    而非其實也。

    嗚呼。

    亦甚矣。

    且小邦與彼。

    雖隔海而鄰邦也。

    旣力不能討其罪以絶之。

    而拒其稱善意利互市而來者。

    實有國之所不能。

    或以交通有言。

    則亦大朝之所恕也。

    至於辛卯秀吉使來。

    顯言假道射天之計。

    而小邦嚴辭斥絶。

    此在已具奏知者。

    而壬辰之禍。

    職此故也。

    君臣播越。

    奉五廟之主。

    必來于西者。

    特有父母之孔邇也。

    當此之時。

    寡君之心。

    猶之一箇失所之赤子。

    初固無他也。

    今乃歸以惡逆之罪。

    一則曰誘倭入犯。

    一則曰招倭復地。

    天下豈有引賊來。

    以自取燒夷丘廟。

    屠滅生靈之禍者哉。

    必有一說者曰。

    惟其愚也。

    故不自覺誘緻而受禍。

    然使小邦在於虞號之先。

    則或如是其愚也。

    虞號之事。

    萬古一嗤。

    小邦必不蹈其轍而受禍。

    又早於虞。

    其必無是也。

    小邦亦何嘗有不饜疆土之心哉。

    特夾江中洲。

    人民通行。

    所怕惹起事端。

    是以有禁耕之請。

    非獨便在於我。

    天朝之所允準。

    其來蓋舊。

    而因此造言曰。

    欲復其地。

    假令欲復地者。

    復地之利。

    招倭之害。

    亦至愚者。

    可知其不侔也。

    且倭戶之名者。

    出於先時。

    小邦爲倭懇要。

    便於開市。

    許令打造窩鋪者三處。

    乃所謂釜山等三浦者。

    而正德庚午。

    因其扇亂殺死邊吏。

    遣大將黃衡。

    討殲無存。

    蓋距令九十年之事。

    而癸巳間。

    沈惟敬聽賊詿誤。

    乃以從漢城等地。

    退據釜山之壘屯。

    爲若仍舊倭戶者然。

    小邦隨而辯之殆悉矣。

    豈料今日其說復行。

    而謂小邦於萬曆二十年。

    令世居倭戶往招諸倭。

    此何構人欲密。

    而反不掩其疏也。

    小邦之辯者。

    欺乎。

    因詿誤之說者。

    欺乎。

    是欺罔者。

    必有一焉。

    而欺天罔上之罪。

    未敢知何如也。

    且贊畫苟有見於小邦之惡逆。

    則何必待小邦奏保楊經理〈鎬〉。

    而後發此言哉。

    於是。

    欲自護其發言之晩。

    則雲。

    行次定州。

    因從役得海東記而見之。

    揑飾詞節。

    殊甚費力。

    不惟此也。

    如軍門巡按等位。

    〈邢玠陳效〉於其初疏。

    未有非之之意。

    而自無肯同詞於攻楊。

    而後展轉侵逼。

    緻令主東事者。

    色沮而體解。

    無能擔當以竱心一力者。

    是將敗小邦之事耶。

    誤天下之事耶。

    天朝有是非必當了然。

    而如小邦以結黨楊某。

    朋欺天子受誣。

    則初不足多辯也。

    楊氏有言曰。

    狙詐與亡孰愈。

    亡愈。

    夫以狙詐負名。

    猶不若亡之爲愈。

    況引賊犯上之惡逆乎。

    振等聞。

    寡君聽此以來。

    席槀待命。

    不復以國亡於兇賊爲憂。

    惟痛負罪於天地父母。

    殆若不可以終日。

    在下而遠如振等者。

    亦不復知主辱之在於賊存。

    惟恐君父橫彼之冤。

    不早一日辯雪焉。

    伏惟老爺任我邦之經理。

    而務使臣之咨訪。

    將據國人之訴。

    而轉聞於聖明之下。

    審非度外事也。

    伏乞照察。

    振等不勝兢營懇迫之至。

    謹冒死再拜。

     揭帖 顧崔二詔使前揭帖。

    爲遠接使稾。

     敝邑肇國于高祖皇帝朝。

    伊時陪臣權近。

    以罪而徴。

    以恩而歸。

    蓋有欽賜禦製詩三章。

    幷奉制製進詩若幹首。

    近歸而編錄爲一卷。

    以爲其家永世之寶藏。

    國人亦與榮覩焉。

    每有詔使學士先生至國。

    必經覽觀。

    而爲之題敍詩若文。

    演成大卷。

    是自近之存。

    及其內外孫曾世顯。

    得以夤緣求獲。

    學士先生非亶不鄙夷之。

    以成權氏之美。

    寔欲張皇聖祖回光下飾立之盛度也。

    不幸壬辰兵火。

    權氏不克保有其書。

    今近八歲孫盼。

    以材進士選。

    掌西路郵驛。

    爲皇華下臨也。

    粗有傳寫本錄。

    願呈下執事。

    以備發揮。

    某忝在跟候。

    不自揆量。

    輒據以揭。

    惶恐惶恐。

     謠誦 萬經理再過平壤士民歌謠 若墮塗炭。

    徯公之來。

    載戢幹戈。

    於我乎復。

    如初爭覩。

    可已誦言。

    蓋王師之有征。

    繄儒用而無敵。

    籌策足以決勝。

    精神足以折衝。

    惟我經理老爺。

    尹氏憲邦。

    範公憂世。

    閫外之命。

    特簡於朝端。

    胸中之兵。

    亦承於堂上。

    以救人春秋之所善。

    而屬國休戚之宜同。

    萬裡必將取鯨鯢。

    三軍不免生蟣蝨。

    方制府指麾於四督。

    我武斯張。

    及行臺飛檄於半程。

    伊謀實散。

    肯肩約矢之高土。

    羞負舞幹之聖時。

    烏聲俄樂於空營。

    虎翼適懲其歸路。

    誰擬風塵之七載。

    忽看露布於一朝。

    玆卽了曠前之功。

    復留爲善後之道。

    牙纛之下。

    士當貴精。

    市廛之間。

    民豈患擾。

    今昨靑社之興滅。

    去來雪山之重輕。

    某等西土遐蹤。

    南風側聽。

    非與蒙起死而肉。

    尙安得有生之心。

    式歌緇衣。

    惟禮紫氣。

    謹獻歌曰。

     昔公之東。

    浿水寒風。

    笳鼓厲音。

    旆旌載陰。

    公於是時。

    志惟征夷。

    俄發一檄。

    鯨波爲息。

    今公之西。

    浿草被堤。

    笳鼓舒肆。

    旆旌綺靡。

    何爲乎公。

    盍簪議功。

    畢上其事。

    龍顔增喜。

    公將善後。

    豈歸不復。

    我西欣睹。

    東南之慼。

    毋疾毋徐。

    均慰邦人。

    我歌非諛。

    以勞下塵。

     平壤士民呈陳提督斌誦功章 投危地以爲安。

    用兵之勝算。

    絶歸途而懲後。

    制賊之長猷。

    凡玆狂兇。

    所以淩突。

    繄空海之無阻。

    而帆風之是乘。

    未戒其來。

    孰圖其去。

    惟我老爺。

    膺帝之簡。

    救人之艱。

    提虎翼之軍。

    領龍驤之艦。

    一衆心於同舟。

    而無敢或退。

    遮餘勢於脫網。

    而有遇何逃。

    翦其徒而血波。

    斬其將而骨粉。

    遂令土兵立之劣。

    亦習水戰之長。

    蓋一擧海防之示難。

    將再來飛渡而莫可。

    鄙人等僻在西土。

    竊聽南風。

    雖不能詳言其戰形。

    賴以起死氣爲生樂。

    載膳歸軒之卽次。

    恭捧短牘以披陳。

    嗟不忘微禹而其魚。

    恨難攀還周之臣虎。

     祭文 成川府社稷祈雨祭文 水之在地中。

    無往而不有。

    如江海之水。

    固其會也。

    至於穿井得水曰井水。

    鑿池得水曰池水。

    其爲水雖小。

    本一水也。

    社稷之在天下。

    無不祀事。

    如帝王者社稷。

    固其統也。

    至於一邑事之。

    則曰邑社邑稷。

    其爲社稷雖小。

    本一社稷也。

    知井池之水與有水之功用。

    則知邑之社稷與有社稷之靈。

    而勾龍氏棄氏。

    實配貳之。

    未始以其小而不與流行也。

    惟社主士。

    凡位于土者。

    聽命焉。

    惟稷主穀。

    凡以穀名者。

    受生以成焉。

    位于土。

    山川是也。

    而皆聽命焉。

    則其升雲上氣。

    以降霖雨。

    微社之靈。

    宜誰使之。

    以穀名。

    稻梁黍稷菽麥是也。

    而皆受生以成焉。

    則其種而生。

    生而秀。

    秀而實。

    微稷之靈。

    宜誰佑之。

    況以勾龍氏棄氏功能仁德而與於其間乎。

    今夫小府。

    亦得事其社稷者也。

    一境之內。

    含氣之倫。

    蒙賴神力。

    依土食穀。

    以生以息。

    而上年之饑則慘矣。

    玆又春夏之交。

    恒晹不雨。

    五穀之種不入。

    二麥亦且無矣。

    若數日復然。

    則益無可及。

    昔之生者息者。

    其胥于溝于壑。

    于時社稷之靈而莫肯仁之。

    則必以長吏亡狀。

    不克事神治人。

    而幷其所治不恕也。

    惟宜屛伏。

    以俟神誅。

    而不忍坐視無辜至於此極。

    輒敢齋祓戒具以來請命。

    伏惟二神。

    亟賜監臨。

    降禍其身而後。

    不日施以霈然。

    俾函斯活。

    以蘇一境生靈。

    千萬之幸。

     九龍山博淵祈雨祭文 邑於山水之間。

    而靈異無著。

    遇有雨晹不時。

    祈祝莫應。

    祀典闕載。

    實可羞也。

    謹按圖志。

    府東若千裡有九龍山。

    山有博淵。

    周若千尺。

    於是。

    竊伏喜。

    且念。

    山曰九龍。

    必有其憑。

    而淵以博爲名。

    又有施濟之義。

    是必神龍所居無疑也。

    玆當徂春及夏。

    雨澤愆期。

    五穀之種不入土。

    二麥不可秀以實。

    民將仍前歲無食。

    無萬分一生活理。

    爲欲丐霑靈澤。

    齋祓戒具。

    來商禱事。

    則裡之父老曰。

    淵舊果靈異。

    自前二十年間。

    有禱無驗。

    鹹雲龍已遷去。

    淵亦益堙以穢矣。

    輒敢徑走以窺。

    則淵在大嵒崖|竇之中。

    泓渟邃奧。

    難以名狀。

    而獨其上與旁。

    椔翳委焉。

    泥沙塡焉。

    而不啻於穢。

    與平昔耳目所覩記神龍所居者不類。

    父老雲龍已遷去者。

    似信然矣。

    於是。

    竊伏歎。

    又念。

    龍固非淵中之有。

    其旣飛而在天。

    澤利萬物。

    功能則然。

    而去此。

    非陋之也。

    其始鱗甲之化。

    雲雷之興。

    繄淵是賴。

    今其時飛時潛。

    潛雖在於別處。

    其未必不睠顧于淵也。

    蓋神龍變遷偉妙。

    固不可測。

    第以人理求之。

    帝王之作。

    京師雖新。

    宮廟雖敞。

    生而過幸依然。

    湯沐戀戀。

    沒而精爽徘徊。

    香火親切。

    必在潛龍故地。

    至於恒人。

    雖曠數十年。

    雖間數千裡。

    夢寐還往。

    必在童子遊所。

    惟神龍長於四靈。

    宜與最靈者似。

    今旣信父老之雲。

    猶且貴重玆淵。

    有所幸望而不能退者。

    爲此也。

    顧鄙人雖微。

    王之命吏。

    徒以臆度所在。

    而躬緻禮焉。

    於事未安。

    輒敢用府學生某。

    嘗試將事。

    儻蒙龍神不日而有應焉。

    則繼此不疑以躬與邑人修爲故常。

    且圖書于策。

    以著庶免爲可羞雲。

     晉州牧龍塘祈雨祭文 神有興雲作雨之力。

    以能澤物。

    猶吏居承流宣化之職。

    以能澤民也。

    吏不稱承流宣化之職。

    以不能澤民。

    則神宜降殃禍於吏身。

    今乃不然。

    顧若衆吏之爲。

    不施興雲作雨之力。

    以不能澤物。

    彼民物者。

    亦何罪焉。

    而忍至於斯耶。

    惟玆之旱。

    夫旣太甚矣。

    五穀之種而不苗者。

    苗而不秀者。

    秀而不實者。

    若更數日不雨。

    則不復可食矣。

    民將失其所天。

    而于胥溝壑矣。

    神於此時。

    不施其力。

    而徒曰汝吏不稱其職。

    我亦何恤焉。

    則恐非神之道也。

    惟神之圖之。

    無令民代吏受其殃禍也。

    其在吏身。

    則壹聽命焉。

     頭流山祈雨祭文 維神。

    雄跨二南。

    地氣所會。

    吐納雲雨。

    欻翕明晦。

    傳山而邑。

    食土之毛。

    疇不仰神。

    以暴以膏。

    晉爲邑鉅。

    祈告宜先。

    前故莫敢。

    雲不我專。

    方千百裡。

    皆神度內。

    矧非躬恤。

    寧自阻外。

    維玆之旱。

    殆過上年。

    田疇龜拆。

    百谷欲然。

    麥穫不食。

    甚者在田。

    薦災此極。

    民曷于天。

    向也未訴。

    神或不思。

    今訴不應。

    神必無之。

    求神于山。

    如地中水。

    未測其所。

    蔔其淨閟。

    物薄意精。

    人微理公。

    至而霢霂。

    如已感通。

    幸遂霈然。

    慰滿三農。

    永與報事。

    無忘神功。

     大行皇太後竟諡祭文承文院製 天畀聖質。

    配文之德。

    彤管攸書。

    動中法式。

    六載至治。

    始于鷄鳴。

    孰曰剛健。

    不資柔貞。

    長樂旣尊。

    尙勤咻喣。

    凡仰母臨。

    實均嬰慕。

    二十四年。

    養以天下。

    大孝格神。

    宜永壽嘏。

    雲胡難諶。

    慈暉奄晦。

    哀纏紫宸。

    痛遍窮海。

    念臣遐陋。

    嗣有民社。

    猥蒙字育。

    視同諸夏。

    奔不能躬。

    誠豈敢後。

    遙薦菲儀。

    庶冀享右。

     爲平壤士民祭李相公生祠文 誠敬之寓。

    神明之享。

    祭於是名。

    鎭望我依。

    照臨我仰。

    于嶽于星。

    依仰在人。

    我生我養。

    獨匪神明。

    旣或去我。

    何以不忘。

    維敬維誠。

    矧仁之被。

    如水于壤。

    爰遂流行。

    心之交感。

    一理不爽。

    靡哲與氓。

    有閟其字。

    有儼其像。

    我求微精。

    孰謂其遠。

    不我還往。

    而格于冥。

    憲憲我公。

    今之上相。

    冠冕朝廷。

    古先誰似。

    伊尹呂尙。

    志與遇幷。

    王佐之澤。

    期月將暢。

    曷有區程。

    我輩鄙人。

    徒循疇曩。

    誦其典刑。

    蓋在壬辰。

    邦家播蕩。

    上保岐坰。

    公由八座。

    命攬巡鞅。

    則尹我京。

    安州之政。

    朝藉宿望。

    輿聽亦傾。

    及公下手。

    雖屬草創。

    綽然有成。

    八路學壞。

    斯文幾喪。

    公首治黌。

    中外師散。

    一旅誰倡。

    公勤練兵。

    亂離饑疫。

    省撫墟莽。

    起死以耕。

    大援西來。

    孚驩軍將。

    以無擾驚。

    自奉貶削。

    性而非強。

    吏化於淸。

    務親細大。

    然不鞅掌。

    民無滯情。

    其存體統。

    河海爲量。

    怨用不生。

    其辦公幹。

    遊未趨償。

    人見鬼營。

    不多敎條。

    追呼懸榜。

    應如律令。

    囹圄空虛。

    恥在犯杖。

    禁絶于萌。

    公之爲心。

    父母子諒。

    何僞於嬰。

    公之施設。

    造化無妄。

    覿者自榮。

    我敢私公。

    廟堂之上。

    久膺丹靑。

    何不公懷。

    震淩甫亢。

    撤我幪帡。

    名後損黃。

    器幾失蔣。

    彼專杙楹。

    狄徵自寧。

    宋愛遺廣。

    差與重輕。

    嗟公之賢。

    世必法象。

    我急歌銘。

    廟貌之敬。

    甘棠起想。

    聖言則經。

    關西雖博。

    公履攸枉。

    尤在玆城。

    我之有廟。

    匪曰顯敞。

    義切墻羹。

    乙密之岡。

    佳氣藹盎。

    爲公將迎。

    大同之津。

    淸吹舒漾。

    爲公先聲。

    有來纚纚。

    于我悢悢。

    登降堂庭。

    我是以覯。

    警欬猶響。

    飮食潔馨。

    近有百年。

    遠窮參雨。

    春秋之丁。

    我其世事。

    歲常無恙。

    豐我稻秔。

    我何報公。

    公我終貺。

    公母謙貞。

    亦毋怠斁。

    俾或乖曠。

    重我惸惸。

     爲平安方伯祭欽差陳禦史效文 惟靈。

    義比於行。

    仁形於色。

    職淸朝著。

    特動帝目。

    帝有東恤。

    命監大軍。

    匪專霜威。

    亦煦然以懃。

    萬裡之明。

    分照海隅。

    堂上之兵。

    授策而驅。

    纊于天寒。

    維時平賊。

    肉于死人。

    我東其德。

    方將歸奏。

    勾了公事。

    夢想先感。

    龍顔載喜。

    奈何奄忽。

    神理斯酷。

    將士嬰號。

    邦人雷哭。

    旌翣啓程。

    川塗脩夐。

    雖有客櫬。

    慘此誰竝。

    役仍西路。

    擁篲如昨。

    菲薄薦哀。

    不暇揆度。

     祭李綏之文 吾友卓爾。

    中心相知。

    卓爾之心。

    綏之知之。

    卓爾在時。

    會成三人。

    卓爾旣歿。

    見如元賓。

    亂離十年。

    幸復隣比。

    卓爾故墟。

    共觀而悲。

    時復相慰。

    兩知足矣。

    孰謂綏之。

    又從卓爾。

    官纔一命。

    卓爾不卽。

    晩始登第。

    綏之不食。

    豈吾知者。

    天不知耶。

    將天所厚。

    與人殊科。

    以吾空疏。

    名位踰涯。

    及乎暮年。

    不免寒飢。

    與奪在吾。

    猶矇厥理。

    默默奈何。

    況於二子。

    薄醪一壺。

    來及祖席。

    不昧者存。

    庶歆如昨。

     祭金左相文 惟我公。

    色不莊而足以重威。

    言不辯而足以博利。

    明不章而足以先幾。

    穎不露而足以了事。

    使不煩而足以奔走人。

    知不徧而足以鼓舞士。

    誠將相之全才。

    方中興之注意。

    乃奄忽而至斯。

    孰不痛於公私。

    嗚呼哀哉。

    孰無同榜之好。

    我保公之卅年一日。

    孰無隣裡之義。

    我服公之高門寒室。

    孰無杯酒之歡。

    我樂公之內外眞率。

    雖雲泥之有間。

    將老境之偕佚。

    薄此世而先之。

    欲倀倀以從誰。

    嗚呼哀哉。

     祈雨社稷祭文 維社主土。

    宜不欲使土不膏。

    維稷主穀。

    宜不欲使穀不遂。

    今玆之旱。

    土將不膏。

    穀將不遂。

    而二神喪其所主。

    將二神亦有所不能於暘雨者耶。

    維皇上帝。

    固以生物爲心。

    神庶幾可以升降左右之。

    抑或以親民者有罪而下之哉。

    其受任甫爾。

    宜在可恕。

    而責效於後。

    民之無知。

    而將胥溝壑。

    蓋決於不能數日之久。

    伏惟二神。

    軫其所主。

    而贊于生物。

    亟賜之甘霖。

    以答民籲。

     祈雨社稷祭文 屬於前月十一日。

    謹以土將不膏。

    穀將不遂。

    宜蒙二神軫其所主。

    而贊于生物。

    賜之甘霖。

    以答民籲。

    蓋憑香火以告。

    卽日有霢霂之降。

    繼以霑潤者再。

    民歡譁趨南晦。

    從事於去稂移秧。

    庶幾歲功無恙而全公私事育之理。

    雖不敢謂二神遽諒庸吏之訴。

    而爲天民自擧職者。

    果至耳矣。

    玆復旬日閟澤。

    方其從事者不免中廢。

    而如更數日。

    則無復可望。

    伏乞二神之動仁。

    必圖有以霶霈渥洽之。

    乃若親民者有罪。

    則誅止其身。

    母令無告者之竝受以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