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爲儒臣盛選。
今之得帶者。
亦皆重宰顯列也。
臣獨居於下流。
而廁於其間。
則徒以事變而後國書交馳之際。
虛名謬聞。
或堪代乏草創耳。
奈臣學不通方。
文不適用。
其所製述。
不合事大文字。
非唯臣所自知。
人亦公共言之失。
以薄技見於當世。
人所不能無心。
臣何嘗不自殫竭。
而齟齬不入樣如此。
加之衰退頓甚。
非能自力之時。
卽朝廷曲加優容。
而臣實曠無補效。
猶且久非其位。
自視宰列閑漫帶局者然。
則臣不敢也。
古人有雲。
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
臣之當去此任審矣。
伏望聖明再賜裁察。
命遞臣承文院提調。
俾安涯分。
不勝至幸。
辭承文院提調幷校正廳堂上疏 伏以臣屬有賤疾。
將臣見職及兼帶承文院提調職事。
已具辭單上聞。
旋蒙天恩。
給由調理矣。
乃復聞以校正廳堂上啓下。
臣不勝惶懼隕越之至。
臣以承文院提調。
爲不敢冒。
自前累經控辭獲允。
今又因病。
祈在必免者。
本院是自祖宗朝儒臣重選之地。
提調又顯列宰臣所帶之名。
臣特事變之際。
承乏製作咨揭。
類於事役。
非取於位望。
亦有不暇辭避之義。
而邇年以來。
則文翰諸宰見帶者甚盛。
文書之務。
綽然修擧。
臣顧有文字僻澁不中用之病。
人所共知。
誠不合久據踰僭。
此在聖明之所下燭也。
至於校正廳堂上。
一時特設。
其爲選望。
又不啻如槐院。
非如臣者夢寐所得到。
而玆者啓下。
必或因臣謬有讀易之名也。
臣於易之一書。
自少至長。
不曾開卷。
而近自六十之年。
始得讀之。
然其愚妄以爲卦爻彖象。
俱是聖人之文。
以凡庸之人。
讀聖人之文。
不可遽事探索義理。
惟當虛心熟讀。
欲令聖人文辭。
稍稍親切。
看得文理自有槪例。
然後叅稽傳義。
分辨象占。
而假借口訣。
略爲停當。
其從傳無疑者則從傳。
從義無疑者則從義。
傳義俱涉起疑。
或有餘蘊。
則附以愚說。
亦非敢率意撰出。
要皆明有證據。
務合本旨。
抑以竊體朱子。
不以不因程傳爲嫌。
其與時輩講論文義。
以爲不得徒尊畏前輩之意。
庶幾不至陷於悖戾。
蓋已隨得隨記。
若有倫理者。
什之六七。
而衰不能楷書。
貧不能繼紙。
無以易其稾。
早晩隨分蒙恩。
補一僻郡。
得有書手紙筆。
可以繕寫就完。
而臣伏遇聖學高明之日。
區區微忠。
宜欲一效芹曝之獻。
復恐以狂僭受誅。
計不知所出。
爲日蓋久。
凡臣謬有讀易之名者此也。
決非所以從事於校讐之地。
且臣妄見聖人立文字。
自當有一件義理。
而如今日從傳從義。
作兩件口訣。
實屬未安。
不得違背其心而塞責爲之。
不敢有隱於天威之下。
伏乞聖明察臣守分守見之愚。
將臣所帶承文院提調校正廳堂上等職事。
先賜鐫免。
而後罪之重輕。
席槀待命。
臣謹稽首稽首以聞。
投進 周易本義口訣附說投進疏 嘉善大夫行杆城郡守江陵鎭管兵馬同僉節制使臣崔岦。
誠惶誠恐。
稽首稽首。
上言于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主上殿下。
臣伏以往在壬寅年中。
臣控辭周易校正廳疏中。
有乞恩補一僻郡。
專意治易一款。
雖未卽蒙準許。
旣而罷局數月。
蒙恩除授本任。
于今三年。
將息衰疾。
賤業亦就完訖。
天地父母生成之德。
至此極矣。
然臣原疏事情。
豈應天聰記有。
今臣更得備擧本末焉。
臣自少時。
雖從事文學。
猥有名稱。
顧無着實之功。
空空然耳。
比及得衰之年。
國難書亡之後。
幸叨奉使赴京師。
購得周易一帙。
乃臣未讀之書。
歸而讀之。
雖知可喜。
而所患孤陋。
無師友可相質。
無翼書可參訂。
則自奮以爲天下之理至公。
其在人心之明。
無間聖愚。
而易有聖人之道四。
一曰。
以言者尙其辭。
夫言所以述理。
由辭以求理。
此下學所當務。
然以庸常之人。
讀聖人之書。
不可遽事鑽硏。
唯須虛心熟讀。
看得聖人文字。
稍稍親切。
言則有槪例。
而義則有變易。
然後分辨象占。
停當口訣。
庶幾萬分一不失於三聖人之辭。
至於程子傳朱子本義。
略有異同。
不得不參互稽攷。
而從傳無疑者則從傳。
從本義無疑者則從本義。
傳本義。
俱涉可疑。
或有餘蘊。
則不得不附以愚說。
亦不敢率意撰出。
要皆明有證據。
所期合於聖人之本旨。
抑以竊體朱子以其推尊程子之至。
而不以不因其傳爲嫌。
其與時輩講論文義。
則以爲不得徒尊畏前輩之意。
如此。
可免陷於悖戾。
蓋嘗隨得隨記。
若有倫理。
而衰不能易稾。
貧不能繼紙。
早晩蒙恩得郡。
資於俸餘。
圖就繕寫。
伏當聖學高明之日。
宜欲一效芹曝之獻。
此臣始終一忱。
而及玆遂計者也。
臣又伏見我國原行周易口訣。
槪據程傳。
而壬寅校正本。
兩據傳本義。
臣於前疏中已雲。
聖人立文字。
自當有一件義理。
乃作兩件口訣。
實屬未安矣。
故臣今所定口訣者。
謹依中朝見行易經用本義之例。
專據本義而爲之。
卻又不免有所從違。
則終不能不以狂僭爲懼。
然其本心所在。
所務合者經旨。
所切體者朱子之意。
若其迷惑得罪於不知不覺之中。
則有不暇恤。
而不得旋自揜藏於聖明之下也。
輒將所有周易本義口訣附說一帙四冊。
隨疏投進。
緣臣初非設意有關於帝王之學。
故不得比同前代儒臣所進大學衍義等書體例。
然而倘下博士學士等官。
就與刊正。
要於可行。
則於聖學體易之道。
亦未必無取也。
抑臣又有懼焉。
孔子曰。
假我數年。
卒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大聖人不踰矩之年。
猶若有所不卒於易者。
況臣至愚極陋。
僅十年之得。
而自以日加衰朽。
朝暮就木。
遂恐與書俱泯。
汲汲於繕完封進。
不能保其無有舛誤也。
伏惟聖明垂愍。
諒其愚誠焉。
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冒死以聞。
表箋 誕日賀箋晉州。
下竝同。
星連珠以聚奎。
運膺啓聖。
鬥揭柄而指子。
時葉履長。
瑞氣絪縕。
歡聲洋溢。
恭惟主上殿下德由天縱。
資實生知。
感時不忘於劬勞。
中篤孝慕。
歸美必本於震夙。
下循慶儀。
洊回虹流之辰。
彌迓川至之慶。
伏念臣南州滯迹。
北闕懸心。
才非望於古人。
未成金鑑一錄。
夢猶通於上界。
得獻玉巵萬年。
同前代監司 聖人之生不數。
有待降休。
化國之日初長。
如期來復。
庶倫同慶。
終古玆辰。
恭惟主上殿下敬德內躋。
謙光外茂。
躬禦大寶。
二紀若自代之初。
禮緣羣情。
千秋非襲唐之故。
凡今嵩祝之盛。
孰後華封之誠。
伏念臣分竹已叨。
及瓜猶滯。
忠深學劣。
未成金鏡之書。
迹遠心懸。
徒作雲天之夢。
〈雲。
潛邸諱字。
〉 討賊賀箋 與天同育。
容有蘖牙之生。
無地自全。
果宜幽顯之戮。
凡含氣血。
競動歡呼。
恭惟主上殿下德侔兩儀。
明竝二曜。
王者之怒怒物。
何嘗欲刑。
聖人之誅誅心。
矧已幾事。
慰五廟於震憤。
宣四方以湛恩。
伏念臣素居下流。
叨牧南徼。
恨微先見。
奮堯羊之觸邪。
欣實至情。
偕虞獸之率舞。
同前代節帥 自天佑之。
豈容奸窺於大位。
與衆戮也。
俄遍梟示於多方。
戾氣彗除。
歡聲潮至。
恭惟主上殿下宵旰二紀。
淵氷一心。
蘖牙其間。
非地毓海涵之過。
飛走無所。
見神誅人討之同。
怒不煩於一戎。
謀何有於三窟。
伏念臣職叨閫銊。
才愧幹城。
奉揚餘威。
界上絶嘯兇之警。
申祝遐壽。
軍中唯歌德之聲。
頒到大明會典全書賀箋 懇雪舊冤。
終始以成於大孝。
恩霑新典。
再三而訖於全書。
勑隨使回。
歡與邦共。
恭惟主上殿下恭爲子職。
簡在帝心。
承十世戴盆之天。
痛存遺體。
積廿年傾藿之日。
情悉析毫。
玆榮荷之無前。
允慰伸之有後。
伏念臣生地側陋。
際時亨嘉。
充價昔叨。
知事完之不易。
繫官雖遠。
想宸喜之非常。
上尊號賀箋 帝王之孝終乃事。
爲祖宗雪羞。
天地之功強而稱。
緣臣子歸美。
儀文載縟。
冊寶揚鴻。
〈儷語全聯〉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至誠奉先。
誠身獲上。
滌惡名幷其僞系。
待今晨於二百年。
頒祕典繼以全編。
隨我使於三千裡。
宜有非常之擧。
式當莫大之休。
伏念臣某幸際昌期。
方承謬寄。
迹滯南徼。
雖阻班於嵩呼。
心懸北辰。
倍輸悃於華祝。
同前賀中殿箋 至德隆功必曰天。
微坤誰助鴻名顯。
號加於父。
在母亦宜。
吉竝諏龜。
崇均鏤玉。
〈儷語全聯〉恭惟中宮殿下。
宸闈十載。
夙夜一心。
痛祖先之蒙被詬誣。
久篤相儆。
承皇上之滌除瑕類。
終由葉誠。
玆享無前之成。
式膺莫巨之慶。
伏念臣縻迹外服。
聳聞殊儀。
祝聖人之多男。
竊效華封之老。
歌大國之有子。
常同渭涘之初。
太廟賊伏刑賀箋 火之曰火。
殆延五廟之災。
刑以止刑。
斯正二人之罪。
幽明釋怒。
遠邇騰歡。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孝敬奉先。
仁威臨下。
屍者不職。
容令寶玉大弓之窺。
轉而爲祥。
或是祝融回祿之相。
旣嚴討其當討。
將勑修所未修。
伏念臣迹滯南州。
心懸北闕。
焦頭爛額。
莫同奔呼之勞。
拜手颺言。
徒有頌祝之懇。
冬至賀表承文院製。
下同。
癸巳。
地中之陽聿動。
節回小春。
天下之慶攸同。
儀視元會。
重霄瑞色。
普域歡聲。
欽惟皇帝陛下。
與道俱沖。
因民欲逸。
遵閉關之戒。
養靜蓋將有爲。
見生物之心。
推仁不可勝用。
玆方躋世於化國。
豈止撫辰於流年。
伏念臣職縻東藩。
誠拱北極。
存亡興滅。
受蘇特尤於品形。
感德戴功。
攢祝惟倍於壽暇。
冬至賀表不用乙未 一陽來復。
象稽羲文之微。
萬國會同。
儀衍魏晉之小。
式新敷政。
於令撫辰。
欽惟皇帝陛下。
天縱聰明。
日躋聖敬。
寢省方而順道。
穆穆高居。
體生物以爲心。
洋洋廣被。
晷堪微於歲美。
氛載葉於書祥。
伏念臣繫守東藩。
瞻依北極。
朽骨再肉。
荷恩倍於尋常。
嵩呼三聲。
輸悃同於咫尺。
方物表 地中陽動。
玆屆履長之辰。
天下歡趨。
敢愆享上之儀。
右件物等。
潔雖采藻。
癡類獻芹。
惟冀明底其情。
顧傷貧無以禮。
乾淸坤寧二宮災慰表不用 聖德儉恭。
居維未央之舊。
天心仁愛。
警以回祿之災。
震及多方。
驚如同日。
欽惟皇帝陛下。
思道端默。
畏威側修。
反觀我生。
罪寧歸於燕窟。
將用民力。
殃恐及於魚池。
凡聞哀痛之言。
共仰轉移之兆。
伏念臣國綿垂滅。
恩荷曲全。
雖有粉骨而縻軀。
尙難報稱。
末由焦頭而爛額。
徒切馳瞻。
天兵再出謝恩表事改不用 風雷不止于一再。
窮兇竟難逋誅。
馬步方調者七千。
大援將有後命。
倒懸其解。
仰荷奚勝。
伏念臣資與力綿。
祚由德薄。
守藩承於十世。
綢繆未陰之隳功。
對壘訖於五年。
收拾餘燼之蔑效。
下積幽明之羞痛。
上增宵旰之顧憂。
惟廢絶之是宜。
乃扶全之如始。
水陸竝征之誰敵。
且先恊防。
芻糧偕出之靡遑。
姑用折色。
孰謂海隅之急。
重詒區內之勤。
玆蓋伏遇皇帝陛下。
至仁宅心。
神武禦物。
聖人之怒在當怒。
寧容匪茹之猶狂。
王者之兵期息兵。
實悶無辜之卒翦。
斯申順動之擧。
亦伐近攻之謀。
臣敢不專仗威靈。
復循職業。
討賊而非自克。
雖愧於嘗膽臥薪。
酬恩而苟可爲。
切圖於殞身橫草。
皇極殿災慰表 至誠之道。
方格于神明。
無妄之災。
忽纏于宮禁。
羣工奔走。
率土震驚。
欽惟皇帝陛下。
乾乾自彊。
翼翼時保。
仁愛或過。
若難知休咎之端。
轉移爲祥。
寧果有顯微之間。
恐彌勤於聖慮。
蘄勉顧於輿情。
伏念臣綿業偏荒。
荷恩最厚。
焦頭爛額。
旣阻於效勞。
引領馳心。
唯專於申慰。
冬至賀箋驪州。
下同。
維時獻其襪履。
節回小春。
適旣還我衣冠。
〈時始復朝衣服〉儀視元會。
地雷初復。
天日再長。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濬哲文明。
嚴恭寅畏。
寢省方而順道。
重與奠安。
體生物以爲心。
均同蘇息。
載新踐運。
於令撫辰。
伏念臣畿輔分憂。
禁闈阻賀。
當冬至夜半子。
起瞻鬥躔。
使聖人壽多男。
馳效華祝。
正朝賀箋 天得一。
地得一。
聖人得一。
疇非太極會通。
歲之元。
時之元。
正月之元。
矧又中興端始。
玆維令節。
特表昌期。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濬哲文明。
嚴恭寅畏。
撫辰凝庶績。
不尙淸虛而無爲。
歛福錫厥民。
毋令逸樂之在已。
凡稱迓新之慶。
擧切歸美之誠。
伏念臣待罪畿州。
分憂甿政。
獸樽酌言以賞直。
雖阻對揚。
象魏懸法而布和。
敢孤體奉。
千秋節賀箋承文院製 重明承日月。
鹹仰於少陽。
千歲作春秋。
聿回於初度。
謳歌攸徧。
蹈舞則均。
恭惟皇太子殿下。
溫懿性成。
元良望著。
位正貳極。
以序以賢而具宜。
禮隆三朝。
爲忠爲孝而用譽。
玆當誕彌之節。
式受滋至之休。
伏念臣有此再生。
無非竝育。
延頸願效。
天地長男之尊。
誦言不忘。
本支百世之雅。
賀加上慈殿徽號表 慶衍文孫。
方擧建儲之典。
尊隆堯母。
遂申推本之儀。
色洽怡愉。
聲流洋溢。
欽惟皇帝陛下。
仁安天性。
孝盡人倫。
承宮闈之至歡。
何所不用其極。
率海宇而歸美。
孰雲無能以名。
玆四字增徽。
迺萬年之綿祉。
伏念臣職專箕壤。
誠切華封。
登琬琰而載新。
遙捧稱謂。
竝岡陵而彌久。
倍輸祝謠。
校正廳宣醞謝箋 校讐不期於迄今。
宜被譴責。
鳩聚何有於稽古。
反霑榮恩。
醉飽之餘。
欣惶靡定。
伏念臣等。
雖由書生而進。
素乏博士之治。
讀而不知潔淨。
精微果奚得於易。
加以諸說紛羅。
顚倒幷與失之經。
顧惟宋儒傳兼本義之可師。
然豈我國譯用方言之能似。
故自承當是命。
鹹虞稱塞之難。
矧非一人一日之爲。
容有差異。
亦旣至再至三而定。
懼猶欠詳。
假我數年之非所擬論。
曰爲改歲而急於投進。
未必經乙夜之覽。
俄已降需雲之施。
借仍間宮。
去天威之咫尺。
封實內醞。
多日給之尋常。
味具水陸而極嘉。
量無淺深而皆滿。
屬當庶事之草創。
繄爲斯文而殊尤。
禮寧繫於道存。
乃侔設醴。
勞匪同於講罷。
又過賜茶。
白頭靑鬢之相忘。
浹骨淪肌而均感。
玆蓋伏遇尊號主上殿下。
聰明首出。
淵默躬行。
觀象玩辭。
已了義文之畫。
對時育物。
一如天地之心。
謂帝王之學與韋布殊。
而聖智於言則芻蕘擇。
故雖以康寧之口訣。
槪取於侍從之儒臣。
遂令聾瞽之倫。
從事考論之地。
實徽覃思之力。
靑藜誰逢。
重賁錫宴之光。
白虎未有。
繼以便蕃之獎賚。
無非聳動於瞻聆。
臣等敢不退而更求。
聞所未及。
如承帷幄。
不專簡冊之文。
或處江湖。
母替垣籬之筆。
蒼天之寵。
入地乃休。
誕日賀箋 半千年而生聖。
若有待然。
旬一月而復陽。
如相期者。
人人歸美。
歲歲履嘉。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敬德內躋。
謙光外茂。
袛奉曆服。
迄玆中興之休。
勉循輿情。
非故長慶之例。
凡今嵩祝之盛。
孰後華封之誠。
伏念臣白首專城。
丹心嚮闕。
北辰居所。
雖難邇於耿光。
東海下籌。
願借添於遐壽。
加上尊號賀箋 愁勞聖人以起。
尤貴速於轉移。
懿美臣子攸歸。
未能終於撝挹。
稱謂加揭。
詠歌倍騰。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道亨雲雷。
光復日月。
佑于一德。
帝省其幹求弗回。
孚乃同心。
予曰有奔走禦侮。
訖厥大勳之集。
昭玆殊典之行。
伏念臣白首專城。
丹心嚮闕。
世方淸而身朽老。
無望於還朝。
邦雖舊而命鼎新。
靡忘於祝上。
同前賀箋代方伯 中興必由中否。
百王孰能於一身。
大德宜受大名。
三月方允於萬口。
洪徽重揭。
忻戴畢騰。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濬哲文明。
發強剛毅。
獲上有道。
終始至誠以徼皇靈。
立賢無方。
細麤鹹職而屈羣力。
屬丘墟而復故。
何毫髮之匪休。
伏念臣生際昌期。
坐縻謬寄。
景命得新命加永。
遙祝於北辰。
謙光與增光竝升。
切瞻於東日。
正朝賀箋 寅居春始。
斯行夏之時。
子起夜分。
則用周之朔。
三元令節。
千歲新年。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德配乾坤。
明侔日月。
撫辰凝績。
毋逸欲以有邦。
歛福錫民。
孰幽遐而失所。
凡攢嵩祝。
共點海籌。
伏念臣丐便衰疾。
霑竝生成。
雖違大夫後。
飮賞直言之樽。
尙率父老先。
扶聽寬詔之杖。
呈書 爲關西士民呈萬經理世德書 朝鮮國平安道士民原任縣令趙振等。
熏沐再拜。
謹上書于經理老爺臺下。
伏以振等。
小邦四鄙一道之人也。
學不通方。
知識不周。
獨知戴
今之得帶者。
亦皆重宰顯列也。
臣獨居於下流。
而廁於其間。
則徒以事變而後國書交馳之際。
虛名謬聞。
或堪代乏草創耳。
奈臣學不通方。
文不適用。
其所製述。
不合事大文字。
非唯臣所自知。
人亦公共言之失。
以薄技見於當世。
人所不能無心。
臣何嘗不自殫竭。
而齟齬不入樣如此。
加之衰退頓甚。
非能自力之時。
卽朝廷曲加優容。
而臣實曠無補效。
猶且久非其位。
自視宰列閑漫帶局者然。
則臣不敢也。
古人有雲。
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
臣之當去此任審矣。
伏望聖明再賜裁察。
命遞臣承文院提調。
俾安涯分。
不勝至幸。
辭承文院提調幷校正廳堂上疏 伏以臣屬有賤疾。
將臣見職及兼帶承文院提調職事。
已具辭單上聞。
旋蒙天恩。
給由調理矣。
乃復聞以校正廳堂上啓下。
臣不勝惶懼隕越之至。
臣以承文院提調。
爲不敢冒。
自前累經控辭獲允。
今又因病。
祈在必免者。
本院是自祖宗朝儒臣重選之地。
提調又顯列宰臣所帶之名。
臣特事變之際。
承乏製作咨揭。
類於事役。
非取於位望。
亦有不暇辭避之義。
而邇年以來。
則文翰諸宰見帶者甚盛。
文書之務。
綽然修擧。
臣顧有文字僻澁不中用之病。
人所共知。
誠不合久據踰僭。
此在聖明之所下燭也。
至於校正廳堂上。
一時特設。
其爲選望。
又不啻如槐院。
非如臣者夢寐所得到。
而玆者啓下。
必或因臣謬有讀易之名也。
臣於易之一書。
自少至長。
不曾開卷。
而近自六十之年。
始得讀之。
然其愚妄以爲卦爻彖象。
俱是聖人之文。
以凡庸之人。
讀聖人之文。
不可遽事探索義理。
惟當虛心熟讀。
欲令聖人文辭。
稍稍親切。
看得文理自有槪例。
然後叅稽傳義。
分辨象占。
而假借口訣。
略爲停當。
其從傳無疑者則從傳。
從義無疑者則從義。
傳義俱涉起疑。
或有餘蘊。
則附以愚說。
亦非敢率意撰出。
要皆明有證據。
務合本旨。
抑以竊體朱子。
不以不因程傳爲嫌。
其與時輩講論文義。
以爲不得徒尊畏前輩之意。
庶幾不至陷於悖戾。
蓋已隨得隨記。
若有倫理者。
什之六七。
而衰不能楷書。
貧不能繼紙。
無以易其稾。
早晩隨分蒙恩。
補一僻郡。
得有書手紙筆。
可以繕寫就完。
而臣伏遇聖學高明之日。
區區微忠。
宜欲一效芹曝之獻。
復恐以狂僭受誅。
計不知所出。
爲日蓋久。
凡臣謬有讀易之名者此也。
決非所以從事於校讐之地。
且臣妄見聖人立文字。
自當有一件義理。
而如今日從傳從義。
作兩件口訣。
實屬未安。
不得違背其心而塞責爲之。
不敢有隱於天威之下。
伏乞聖明察臣守分守見之愚。
將臣所帶承文院提調校正廳堂上等職事。
先賜鐫免。
而後罪之重輕。
席槀待命。
臣謹稽首稽首以聞。
投進 周易本義口訣附說投進疏 嘉善大夫行杆城郡守江陵鎭管兵馬同僉節制使臣崔岦。
誠惶誠恐。
稽首稽首。
上言于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主上殿下。
臣伏以往在壬寅年中。
臣控辭周易校正廳疏中。
有乞恩補一僻郡。
專意治易一款。
雖未卽蒙準許。
旣而罷局數月。
蒙恩除授本任。
于今三年。
將息衰疾。
賤業亦就完訖。
天地父母生成之德。
至此極矣。
然臣原疏事情。
豈應天聰記有。
今臣更得備擧本末焉。
臣自少時。
雖從事文學。
猥有名稱。
顧無着實之功。
空空然耳。
比及得衰之年。
國難書亡之後。
幸叨奉使赴京師。
購得周易一帙。
乃臣未讀之書。
歸而讀之。
雖知可喜。
而所患孤陋。
無師友可相質。
無翼書可參訂。
則自奮以爲天下之理至公。
其在人心之明。
無間聖愚。
而易有聖人之道四。
一曰。
以言者尙其辭。
夫言所以述理。
由辭以求理。
此下學所當務。
然以庸常之人。
讀聖人之書。
不可遽事鑽硏。
唯須虛心熟讀。
看得聖人文字。
稍稍親切。
言則有槪例。
而義則有變易。
然後分辨象占。
停當口訣。
庶幾萬分一不失於三聖人之辭。
至於程子傳朱子本義。
略有異同。
不得不參互稽攷。
而從傳無疑者則從傳。
從本義無疑者則從本義。
傳本義。
俱涉可疑。
或有餘蘊。
則不得不附以愚說。
亦不敢率意撰出。
要皆明有證據。
所期合於聖人之本旨。
抑以竊體朱子以其推尊程子之至。
而不以不因其傳爲嫌。
其與時輩講論文義。
則以爲不得徒尊畏前輩之意。
如此。
可免陷於悖戾。
蓋嘗隨得隨記。
若有倫理。
而衰不能易稾。
貧不能繼紙。
早晩蒙恩得郡。
資於俸餘。
圖就繕寫。
伏當聖學高明之日。
宜欲一效芹曝之獻。
此臣始終一忱。
而及玆遂計者也。
臣又伏見我國原行周易口訣。
槪據程傳。
而壬寅校正本。
兩據傳本義。
臣於前疏中已雲。
聖人立文字。
自當有一件義理。
乃作兩件口訣。
實屬未安矣。
故臣今所定口訣者。
謹依中朝見行易經用本義之例。
專據本義而爲之。
卻又不免有所從違。
則終不能不以狂僭爲懼。
然其本心所在。
所務合者經旨。
所切體者朱子之意。
若其迷惑得罪於不知不覺之中。
則有不暇恤。
而不得旋自揜藏於聖明之下也。
輒將所有周易本義口訣附說一帙四冊。
隨疏投進。
緣臣初非設意有關於帝王之學。
故不得比同前代儒臣所進大學衍義等書體例。
然而倘下博士學士等官。
就與刊正。
要於可行。
則於聖學體易之道。
亦未必無取也。
抑臣又有懼焉。
孔子曰。
假我數年。
卒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大聖人不踰矩之年。
猶若有所不卒於易者。
況臣至愚極陋。
僅十年之得。
而自以日加衰朽。
朝暮就木。
遂恐與書俱泯。
汲汲於繕完封進。
不能保其無有舛誤也。
伏惟聖明垂愍。
諒其愚誠焉。
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冒死以聞。
表箋 誕日賀箋晉州。
下竝同。
星連珠以聚奎。
運膺啓聖。
鬥揭柄而指子。
時葉履長。
瑞氣絪縕。
歡聲洋溢。
恭惟主上殿下德由天縱。
資實生知。
感時不忘於劬勞。
中篤孝慕。
歸美必本於震夙。
下循慶儀。
洊回虹流之辰。
彌迓川至之慶。
伏念臣南州滯迹。
北闕懸心。
才非望於古人。
未成金鑑一錄。
夢猶通於上界。
得獻玉巵萬年。
同前代監司 聖人之生不數。
有待降休。
化國之日初長。
如期來復。
庶倫同慶。
終古玆辰。
恭惟主上殿下敬德內躋。
謙光外茂。
躬禦大寶。
二紀若自代之初。
禮緣羣情。
千秋非襲唐之故。
凡今嵩祝之盛。
孰後華封之誠。
伏念臣分竹已叨。
及瓜猶滯。
忠深學劣。
未成金鏡之書。
迹遠心懸。
徒作雲天之夢。
〈雲。
潛邸諱字。
〉 討賊賀箋 與天同育。
容有蘖牙之生。
無地自全。
果宜幽顯之戮。
凡含氣血。
競動歡呼。
恭惟主上殿下德侔兩儀。
明竝二曜。
王者之怒怒物。
何嘗欲刑。
聖人之誅誅心。
矧已幾事。
慰五廟於震憤。
宣四方以湛恩。
伏念臣素居下流。
叨牧南徼。
恨微先見。
奮堯羊之觸邪。
欣實至情。
偕虞獸之率舞。
同前代節帥 自天佑之。
豈容奸窺於大位。
與衆戮也。
俄遍梟示於多方。
戾氣彗除。
歡聲潮至。
恭惟主上殿下宵旰二紀。
淵氷一心。
蘖牙其間。
非地毓海涵之過。
飛走無所。
見神誅人討之同。
怒不煩於一戎。
謀何有於三窟。
伏念臣職叨閫銊。
才愧幹城。
奉揚餘威。
界上絶嘯兇之警。
申祝遐壽。
軍中唯歌德之聲。
頒到大明會典全書賀箋 懇雪舊冤。
終始以成於大孝。
恩霑新典。
再三而訖於全書。
勑隨使回。
歡與邦共。
恭惟主上殿下恭爲子職。
簡在帝心。
承十世戴盆之天。
痛存遺體。
積廿年傾藿之日。
情悉析毫。
玆榮荷之無前。
允慰伸之有後。
伏念臣生地側陋。
際時亨嘉。
充價昔叨。
知事完之不易。
繫官雖遠。
想宸喜之非常。
上尊號賀箋 帝王之孝終乃事。
爲祖宗雪羞。
天地之功強而稱。
緣臣子歸美。
儀文載縟。
冊寶揚鴻。
〈儷語全聯〉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至誠奉先。
誠身獲上。
滌惡名幷其僞系。
待今晨於二百年。
頒祕典繼以全編。
隨我使於三千裡。
宜有非常之擧。
式當莫大之休。
伏念臣某幸際昌期。
方承謬寄。
迹滯南徼。
雖阻班於嵩呼。
心懸北辰。
倍輸悃於華祝。
同前賀中殿箋 至德隆功必曰天。
微坤誰助鴻名顯。
號加於父。
在母亦宜。
吉竝諏龜。
崇均鏤玉。
〈儷語全聯〉恭惟中宮殿下。
宸闈十載。
夙夜一心。
痛祖先之蒙被詬誣。
久篤相儆。
承皇上之滌除瑕類。
終由葉誠。
玆享無前之成。
式膺莫巨之慶。
伏念臣縻迹外服。
聳聞殊儀。
祝聖人之多男。
竊效華封之老。
歌大國之有子。
常同渭涘之初。
太廟賊伏刑賀箋 火之曰火。
殆延五廟之災。
刑以止刑。
斯正二人之罪。
幽明釋怒。
遠邇騰歡。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孝敬奉先。
仁威臨下。
屍者不職。
容令寶玉大弓之窺。
轉而爲祥。
或是祝融回祿之相。
旣嚴討其當討。
將勑修所未修。
伏念臣迹滯南州。
心懸北闕。
焦頭爛額。
莫同奔呼之勞。
拜手颺言。
徒有頌祝之懇。
冬至賀表承文院製。
下同。
癸巳。
地中之陽聿動。
節回小春。
天下之慶攸同。
儀視元會。
重霄瑞色。
普域歡聲。
欽惟皇帝陛下。
與道俱沖。
因民欲逸。
遵閉關之戒。
養靜蓋將有爲。
見生物之心。
推仁不可勝用。
玆方躋世於化國。
豈止撫辰於流年。
伏念臣職縻東藩。
誠拱北極。
存亡興滅。
受蘇特尤於品形。
感德戴功。
攢祝惟倍於壽暇。
冬至賀表不用乙未 一陽來復。
象稽羲文之微。
萬國會同。
儀衍魏晉之小。
式新敷政。
於令撫辰。
欽惟皇帝陛下。
天縱聰明。
日躋聖敬。
寢省方而順道。
穆穆高居。
體生物以爲心。
洋洋廣被。
晷堪微於歲美。
氛載葉於書祥。
伏念臣繫守東藩。
瞻依北極。
朽骨再肉。
荷恩倍於尋常。
嵩呼三聲。
輸悃同於咫尺。
方物表 地中陽動。
玆屆履長之辰。
天下歡趨。
敢愆享上之儀。
右件物等。
潔雖采藻。
癡類獻芹。
惟冀明底其情。
顧傷貧無以禮。
乾淸坤寧二宮災慰表不用 聖德儉恭。
居維未央之舊。
天心仁愛。
警以回祿之災。
震及多方。
驚如同日。
欽惟皇帝陛下。
思道端默。
畏威側修。
反觀我生。
罪寧歸於燕窟。
將用民力。
殃恐及於魚池。
凡聞哀痛之言。
共仰轉移之兆。
伏念臣國綿垂滅。
恩荷曲全。
雖有粉骨而縻軀。
尙難報稱。
末由焦頭而爛額。
徒切馳瞻。
天兵再出謝恩表事改不用 風雷不止于一再。
窮兇竟難逋誅。
馬步方調者七千。
大援將有後命。
倒懸其解。
仰荷奚勝。
伏念臣資與力綿。
祚由德薄。
守藩承於十世。
綢繆未陰之隳功。
對壘訖於五年。
收拾餘燼之蔑效。
下積幽明之羞痛。
上增宵旰之顧憂。
惟廢絶之是宜。
乃扶全之如始。
水陸竝征之誰敵。
且先恊防。
芻糧偕出之靡遑。
姑用折色。
孰謂海隅之急。
重詒區內之勤。
玆蓋伏遇皇帝陛下。
至仁宅心。
神武禦物。
聖人之怒在當怒。
寧容匪茹之猶狂。
王者之兵期息兵。
實悶無辜之卒翦。
斯申順動之擧。
亦伐近攻之謀。
臣敢不專仗威靈。
復循職業。
討賊而非自克。
雖愧於嘗膽臥薪。
酬恩而苟可爲。
切圖於殞身橫草。
皇極殿災慰表 至誠之道。
方格于神明。
無妄之災。
忽纏于宮禁。
羣工奔走。
率土震驚。
欽惟皇帝陛下。
乾乾自彊。
翼翼時保。
仁愛或過。
若難知休咎之端。
轉移爲祥。
寧果有顯微之間。
恐彌勤於聖慮。
蘄勉顧於輿情。
伏念臣綿業偏荒。
荷恩最厚。
焦頭爛額。
旣阻於效勞。
引領馳心。
唯專於申慰。
冬至賀箋驪州。
下同。
維時獻其襪履。
節回小春。
適旣還我衣冠。
〈時始復朝衣服〉儀視元會。
地雷初復。
天日再長。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濬哲文明。
嚴恭寅畏。
寢省方而順道。
重與奠安。
體生物以爲心。
均同蘇息。
載新踐運。
於令撫辰。
伏念臣畿輔分憂。
禁闈阻賀。
當冬至夜半子。
起瞻鬥躔。
使聖人壽多男。
馳效華祝。
正朝賀箋 天得一。
地得一。
聖人得一。
疇非太極會通。
歲之元。
時之元。
正月之元。
矧又中興端始。
玆維令節。
特表昌期。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
濬哲文明。
嚴恭寅畏。
撫辰凝庶績。
不尙淸虛而無爲。
歛福錫厥民。
毋令逸樂之在已。
凡稱迓新之慶。
擧切歸美之誠。
伏念臣待罪畿州。
分憂甿政。
獸樽酌言以賞直。
雖阻對揚。
象魏懸法而布和。
敢孤體奉。
千秋節賀箋承文院製 重明承日月。
鹹仰於少陽。
千歲作春秋。
聿回於初度。
謳歌攸徧。
蹈舞則均。
恭惟皇太子殿下。
溫懿性成。
元良望著。
位正貳極。
以序以賢而具宜。
禮隆三朝。
爲忠爲孝而用譽。
玆當誕彌之節。
式受滋至之休。
伏念臣有此再生。
無非竝育。
延頸願效。
天地長男之尊。
誦言不忘。
本支百世之雅。
賀加上慈殿徽號表 慶衍文孫。
方擧建儲之典。
尊隆堯母。
遂申推本之儀。
色洽怡愉。
聲流洋溢。
欽惟皇帝陛下。
仁安天性。
孝盡人倫。
承宮闈之至歡。
何所不用其極。
率海宇而歸美。
孰雲無能以名。
玆四字增徽。
迺萬年之綿祉。
伏念臣職專箕壤。
誠切華封。
登琬琰而載新。
遙捧稱謂。
竝岡陵而彌久。
倍輸祝謠。
校正廳宣醞謝箋 校讐不期於迄今。
宜被譴責。
鳩聚何有於稽古。
反霑榮恩。
醉飽之餘。
欣惶靡定。
伏念臣等。
雖由書生而進。
素乏博士之治。
讀而不知潔淨。
精微果奚得於易。
加以諸說紛羅。
顚倒幷與失之經。
顧惟宋儒傳兼本義之可師。
然豈我國譯用方言之能似。
故自承當是命。
鹹虞稱塞之難。
矧非一人一日之爲。
容有差異。
亦旣至再至三而定。
懼猶欠詳。
假我數年之非所擬論。
曰爲改歲而急於投進。
未必經乙夜之覽。
俄已降需雲之施。
借仍間宮。
去天威之咫尺。
封實內醞。
多日給之尋常。
味具水陸而極嘉。
量無淺深而皆滿。
屬當庶事之草創。
繄爲斯文而殊尤。
禮寧繫於道存。
乃侔設醴。
勞匪同於講罷。
又過賜茶。
白頭靑鬢之相忘。
浹骨淪肌而均感。
玆蓋伏遇尊號主上殿下。
聰明首出。
淵默躬行。
觀象玩辭。
已了義文之畫。
對時育物。
一如天地之心。
謂帝王之學與韋布殊。
而聖智於言則芻蕘擇。
故雖以康寧之口訣。
槪取於侍從之儒臣。
遂令聾瞽之倫。
從事考論之地。
實徽覃思之力。
靑藜誰逢。
重賁錫宴之光。
白虎未有。
繼以便蕃之獎賚。
無非聳動於瞻聆。
臣等敢不退而更求。
聞所未及。
如承帷幄。
不專簡冊之文。
或處江湖。
母替垣籬之筆。
蒼天之寵。
入地乃休。
誕日賀箋 半千年而生聖。
若有待然。
旬一月而復陽。
如相期者。
人人歸美。
歲歲履嘉。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敬德內躋。
謙光外茂。
袛奉曆服。
迄玆中興之休。
勉循輿情。
非故長慶之例。
凡今嵩祝之盛。
孰後華封之誠。
伏念臣白首專城。
丹心嚮闕。
北辰居所。
雖難邇於耿光。
東海下籌。
願借添於遐壽。
加上尊號賀箋 愁勞聖人以起。
尤貴速於轉移。
懿美臣子攸歸。
未能終於撝挹。
稱謂加揭。
詠歌倍騰。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道亨雲雷。
光復日月。
佑于一德。
帝省其幹求弗回。
孚乃同心。
予曰有奔走禦侮。
訖厥大勳之集。
昭玆殊典之行。
伏念臣白首專城。
丹心嚮闕。
世方淸而身朽老。
無望於還朝。
邦雖舊而命鼎新。
靡忘於祝上。
同前賀箋代方伯 中興必由中否。
百王孰能於一身。
大德宜受大名。
三月方允於萬口。
洪徽重揭。
忻戴畢騰。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濬哲文明。
發強剛毅。
獲上有道。
終始至誠以徼皇靈。
立賢無方。
細麤鹹職而屈羣力。
屬丘墟而復故。
何毫髮之匪休。
伏念臣生際昌期。
坐縻謬寄。
景命得新命加永。
遙祝於北辰。
謙光與增光竝升。
切瞻於東日。
正朝賀箋 寅居春始。
斯行夏之時。
子起夜分。
則用周之朔。
三元令節。
千歲新年。
恭惟尊號主上殿下。
德配乾坤。
明侔日月。
撫辰凝績。
毋逸欲以有邦。
歛福錫民。
孰幽遐而失所。
凡攢嵩祝。
共點海籌。
伏念臣丐便衰疾。
霑竝生成。
雖違大夫後。
飮賞直言之樽。
尙率父老先。
扶聽寬詔之杖。
呈書 爲關西士民呈萬經理世德書 朝鮮國平安道士民原任縣令趙振等。
熏沐再拜。
謹上書于經理老爺臺下。
伏以振等。
小邦四鄙一道之人也。
學不通方。
知識不周。
獨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