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而畢革。
庸非天數者乎。
殿下若猶違人逆天。
而使先王實陷於過。
上殿終抱其慟。
則顯微去就之理未暇言。
而不泯之議。
難追之悔。
甚可懼也。
伏惟深思焉。
臣等伏以盈庭之言。
殆無餘力。
時月亦久矣。
而未蒙允兪。
誠不曉聖意之所執也。
昨於朝報。
恭覩批旨。
雖非所以諭及臣等者。
而竊仰聖明疾邪議於旣往。
懼黨禍於方來。
非羣下所逮也。
然在臣等之所終惑。
則不得避出位之誅。
而不爲畢達也。
彼論鳳城之時。
諸以爲公論者。
皆出於元兇。
而苟同於畏死。
果何所不至也。
然以此故而幷疑今日之論則過矣。
如宗楚客李林甫。
布其腹心於禦史給事中等官。
則有言責者。
未必公論也。
如元載使百官奏事。
必先定可否於宰相。
則百官未必公論也。
王莽矯僞惑衆。
而庶民諸生郞吏以上。
守闕上書。
鹹願得其女爲天下母。
如此則國人亦未必公論也。
然後世戒此。
遂廢言責。
不信百官之言。
蔑國人之是非。
其可乎。
且論鳳城也。
乃乙巳之事。
而今日之論。
所爲痛夫乙巳之事也。
寧復前後一揆而難辨也哉。
若夫後世有忠義討賊。
而奸黨復藉口僞勳。
此亦不可謂必無之事也。
然爲此慮而不正今日之事。
則亦過矣。
堯不能慮後世之操,懿。
而不傳天下於舜也。
武王不能慮後世之安漢。
而不託幼孤於周公也。
聖人雖處莫大之事。
而不能慮後獘有如此者。
況奸兇之誤人國。
非必援比故實。
而在今日。
慰安上殿於危疾之中。
爲事甚急。
逆防來世之患。
爲事甚緩。
惡可諉此而爲之辭也哉。
伏惟聖神毋是獨見。
毋忽羣言。
幸甚。
北邊攻守議通政以上各獻 北邊之事。
臣不諳。
本處形勢。
無從入思議。
實未有一得。
況具上中下三策乎。
第以臆度膚見爲今日之計。
不過曰毋討有守而已。
今之議欲討者。
必曰犯順可怒。
必曰否則示弱。
其不欲討者。
必曰擧非萬全。
必曰度力則難。
臣竊以爲爲後之說者。
固得矣。
然亦不待此說而前說可廢也。
何哉。
臣之然後順逆名。
敵之然後強弱形。
人之然後怒生彼。
賊胡本一種野獸耳。
且不知有父子。
則君臣非所責。
雖其有所求賴於我。
稱爲嚮國。
實非我臣屬。
比緣邊臣失於撫綏。
反搖尾爲噬人。
亦其常性耳。
惡足強而臣之。
校以逆順乎。
且彼未遽候我國強弱也。
獨六鎭強弱。
爲其耳目所習。
及其來。
嘗果若無人之境。
雖欲彼毋弱六鎭。
得乎。
今欲討罪。
不能以六鎭爲之。
別有徵發。
形亦難隱。
則彼始也所弱六鎭。
而今也所弱。
不止六鎭。
是我與不足敵者敵之。
顧不爲重示弱乎。
於不足人者人之。
又爲不得已於怒者乎。
況擧未必於全力。
亦有所難。
實如後說乎。
然初非待此以廢前說者。
故臣毋庸枚數也。
若夫守之之備。
則有二焉。
曰實兵。
曰治田。
何謂實兵。
六鎭土兵殘寡。
歲甚一歲。
無事之時。
猶不足以示彼人。
自有聲息以來。
不免勤朝廷之慮。
益其防戍。
可謂備至矣。
然募之於京中。
徵之於他道。
若欲其人耐邊上寒苦。
熟山川夷險。
習知蕃情馳突之技。
與之相長。
則不得與土兵比。
非唯不得比土兵。
比之本道內地兵。
亦不侔矣。
幷與所乘之馬。
肥健而往。
羸病而歸。
當其留時。
無實可知。
雖多亦奚以爲。
臣之妄料。
以費於客兵食者。
月給土兵。
且爲規畫。
人給馬匹襖子戎械之屬。
使人人感奮。
自力爲敢死之士。
則足以一當百矣。
又卽本道內地之兵。
增損輪戍之宜。
亦略得食於官。
至馬匹襖子戎械之屬。
或以試才而得。
或以貧乏而得。
使人人忘往來之勞。
而與土兵相先。
則足以一當十矣。
向所徵募。
竝可罷也。
等是費食耳。
今之費與向之費者。
孰爲有益乎。
如馬匹襖子戎械之屬。
亦國家不得不費力辦送者。
然不至如運米之難也。
且誠用下項屯田之計。
則土兵戍兵。
又不爲無事而食。
而運米之獘。
可以稍除矣。
但臣伏聞。
國家於輸邊之物。
未嘗不用至意。
而邊臣多不體奉者。
上年運入之米。
用度不甚謹。
至掩心衲衣之頒。
尤無實惠。
念之可爲寒心。
巡撫禦史之屢遣。
議者以將吏疲於聽命爲病。
此固有理。
臣竊以爲在得其人。
制事得中。
無有擾害耳。
顧不可毋遣以紏察。
餉賜一事。
爲尤重也。
何謂治田。
兵之所屯。
食爲最急。
故趙充國謀破羌。
先務屯田。
其所上便宜之一曰。
兵士若幹。
留屯以爲武。
因田以緻穀。
威德竝行。
又曰。
居民得竝田作。
不失農業。
臣竊得聞之。
北邊之地。
厥土膏腴。
優於南方。
閒曠未墾。
不啻其多。
試令巡撫禦史相度形便。
隨以幹能一吏。
專委監董。
役用土兵戍兵得食於官者。
官爲辦給牛種器用。
至雜色元居入居人戶。
亦各量宜折給。
要之自耕至穫之時。
千耦布野。
廬舍相望。
則兵之得食者。
始專軍糧。
而今兼農糧也。
雜色元居入居者。
以編戶而爲戍兵之助也。
兵不離農。
農不離兵。
從古以爲得策。
穀成之後。
兵之所作歸公。
而復爲兵所得食。
雜色所作歸私。
而人戶免於失業。
蓋雜色人戶。
向雖知閒曠之可墾。
而力單不可謀始。
亦畏零賊不可能也。
今所恐者。
地或不足耳。
不可使寸土不墾也。
臣又欲言徙新刷舊。
俱須得宜。
以增邊民一段。
而使民生理不足。
徒多驅勒以入。
畢竟無益。
故言止於治田。
誠以有食而後可以有人矣。
臣言非謂可備采擇。
不得不應旨。
海州行在所累啓議政府率百官 討賊復讐。
力雖未至。
而事非但已。
遺大投艱。
意雖已決。
而時則不可。
臣等恐國人之有覬於。
殿下者。
擧墜於地。
而東宮羸疾。
正爾猝遽承當。
亦必遑遑悶悶而有所難言者。
況兇醜猶屯海徼。
天將猶在封內。
京師望駕而未覿。
陵廟慰安之未親。
殿下雖必欲自遂。
不亦已早耶。
臣等不得認爲殿下家事而徒汲汲於奉行也。
百僚同辭瀆籲。
蓋出國人之情。
不容於止。
而渙散萃聚之幾。
將判於玆焉。
伏乞三思。
痛修惕厲之行。
以回天意。
屢降哀痛之言。
以感人心。
慰羞辱於宗廟之如在。
答飢渴於京師之孑遺。
與夫訓鍊生聚。
以爲復讐之地。
皆殿下今日所當自任之不暇。
而遽欲以遺子孫。
雖不有臣等之論列。
而獨不念祖宗付託之重。
不容如是遽自解耶。
然而聖諭爲宗社計者。
臣等竊所未曉。
而賊亦未可謂已退也。
臣等至是不敢多言。
伏惟熟加硏思而已。
下情堅懇。
上敎彌峻。
臣等竊悶竊惑焉。
天心悔禍。
而命則新于殿下。
民生極困。
而望則深于殿下。
循省之痛切。
轉移之疾速。
亦惟在于殿下。
而投遺於儲嗣。
期待於初服。
誠恐非計也。
家人父子將有付授。
必了已所當了。
然後方以與之。
方全天性之愛。
不誤舊物之重。
而于國顧可草草耶。
進禦京都。
會有其日。
慰五廟之祝詞。
謝百姓之旨諭。
皆當自爲。
不可遽代。
此又於理明甚。
殿下之志。
雖欲必行。
而今則決非其時也。
臣等冒昧瀆擾。
蓋所不免。
伏乞睿察。
以春秋則未宜倦勤也。
以安危則不容引疾也。
以爲前已爲期。
則今日豈可謂賊去也。
以爲天方示警。
則此擧非所以應災也。
蓋嘗膽臥薪之不暇。
而褰裳棄屣之是爲。
以此告祖宗。
以此遺子孫。
以此言于天將。
聞于皇上。
至以諭餘黎示強寇。
臣等不見其一當也。
而況天性之愛。
下同常情。
視東宮自量未可堪。
悶若無所歸之狀。
臣等竊意聖衷之已動也。
持以日久。
所傷大矣。
伏乞深思亟寢。
不勝幸甚。
此時。
上體違豫。
東宮亦不安寧。
下情憂悶如何。
然爲國事計。
因成算而措置。
與新服之擔當。
其艱易豈不懸殊耶。
且夫君爲神人之主。
今也廟社未及再奠。
黎甿未及還集。
殿下顧何主焉。
而遽欲以傳之嗣耶。
此等勢理。
惟在硏思。
不容放過焉爾。
臣等伏承聖批。
蓋益悶而滋惑。
以戡亂之難也而欲委於儲嗣之幼沖。
以禦治之久也而欲同於氣機之流易。
殆非前聞。
而徒爲失計也。
大抵今日天意去而乍回。
人心離而甫合。
國事之蕩析者。
方須整完。
雖君臣上下相與淬礪。
責難責實。
日新一日。
不放晷刻。
猶懼其不濟。
顧乃上惟急於釋負。
下則堅於戀戴。
淵聽愈凝。
輿言難遏。
萬幾屬於謙虛。
百職曠於聚籲。
播越之末。
加此氣象。
甚非所以了當今日也。
臣等伏蒙聖批。
每以疾恙爲解。
臣子之情。
何敢請以勉強。
顧國家之憂虞在大。
聖躬之疾恙匪深。
故不得以退默也。
臣等雖無狀。
亦不敢顯諛於殿下。
殿下學問高明。
優禦萬幾。
古之帝王。
罕有倫儗。
而國人尙有厚望者。
力行如何耳。
加之意而已。
今也艱險備嘗。
困心衡慮。
天所以玉于成。
而人將覩夫大有爲。
卽因禍爲福。
轉危爲安。
豈不沛然也哉。
於是。
過自引咎。
而遽議內禪。
夫東宮。
吾君之嗣也。
天資之美。
則猶吾君也。
授受早晩。
何爭焉。
獨其學問之未就。
而萬幾之猝當。
正此存亡之際。
不啻其難。
而困衡之益。
又非沖年之能得。
書稱沖人未堪家多難。
孔子以有民社何必學。
爲賊夫人之子。
殿下豈宜不爲緻念。
而忍於以賊遺急於艱大之投耶。
上而遂誤祖宗之舊物。
下而不全天性之至恩。
是誠可懼也。
於呼。
庶幾無疾病與。
於呼。
庶幾改之。
臣等不勝祈祝嗚呼之至。
槐院文書事草記 倭情奏文。
旣已啓下繕寫。
今當齎送。
而臣待罪承文提調。
自參預製述之時。
以其措語極難。
知其有所欠穩。
且臣於變故之後。
再赴京師。
少諳事宜首尾。
今誠疑慮及之。
而自分微末。
所言無能爲重輕。
不以達於聖鑑。
則臣子之義。
有所不可。
故冒昧敢達大要。
今此所爲急於聞奏者。
未審何說爲主。
若以爲賊之退否。
不以時報爲未安。
則天朝固已令我於釜倭盡退之後。
據實馳奏。
而目今未退之倭尙多。
則未及應奏之時分也。
不報何有於未安乎。
況天朝旣遣宣諭將官。
又命冊封使臣。
方莅倭營而將事焉。
卽有遷延機節。
冊使諭將。
自應陸續奏報。
我固不當覷知其成否利鈍。
而徑行奏報也。
藉令冊使諭將所報。
有不能以實之蔽。
我又不當密奏必多牴牾之詞。
爲若告訐者然也。
然若奏此而必得天朝動念。
再調兵糧。
及時勦援。
則不暇計其他。
而一日爲急。
可也。
顧奈有不能必然者。
臣之赴京師時。
竊聞朝議自初爲東事無一人欲出兵糧過江以救之者。
而兵部石尙書排羣議而獨主之。
兵糧之出。
無非其力。
其不能因平壤之捷而究勦除之功。
則失在閫外。
而不在本兵也。
旣而方內爲之亦敝。
則羈縻之計。
出於不得已。
羣議又非之。
而尙書力主行之。
無非爲我也。
設或不幸不果解紛。
而尙書之本心。
則可切感也。
如孫經略深以封倭爲非。
與尙書立異。
若不爲苟且者然。
其意見初不過畫江以守。
則爲我之心。
視尙書孰厚也。
在朝列之臣。
凡非議封事者。
大率皆孫比雲。
今雖賊情之奏。
以時得達。
而及時勦援之議。
恐未必動也。
臣赴京時。
各衙門大小官人向臣等言。
皆曰。
汝國每請兵。
兵或可出也。
而問糧可具。
則曰不能。
糧或可與也。
而問船可具。
則曰不能。
如是而每欲全賴天朝之力。
爲汝國不取也。
此言尤可悚然。
而在於今日。
事涉告急者。
如非甚不得已與必可有益。
則恐不當屢發也。
且天朝之臣主幹我事者。
如宋經略李提督劉員外及顧總督。
皆重被物論。
而石尙書亦累被僅免矣。
往者金睟與臣赴京。
遵我廟議。
力陳講倭之非。
適會宋經略等被論之時。
雖其論初不爲臣等之言而發。
而不無有以激成之者。
臣至今思之寒心。
其後司行人之被論。
雖尤不因我人之言。
而所發皆在我國時事。
亦足嫌也。
須又胡遊擊者。
以我咨告軍門以卒徒擾害地方之事。
遭薄責而去。
是何我之不幸。
前後有此等事。
不一而足。
況今奏內所列。
與冊使諭將所報果多牴牾。
則冊使諭將方在我疆。
先被天朝詰讓。
而石尙書亦不免狼狽必矣。
我將厚蒙告訐之名。
而天朝之臣。
固不無快之者。
然而厭薄之者。
尤不勝其多矣。
臣赴京時。
石尙書面言。
吾雖衰境。
鬚髮不甚變。
自爲汝國憂悴而後。
晧白如此矣。
但朝臣當汝國事者。
無不見敗。
雖吾何能久乎。
吾敗之後。
恐無更肯當汝國事者矣。
今竊聞尙書已被皇上震怒。
而此奏適至。
則其激成重譴。
何止如金睟與臣之行哉。
臣前以文書勾當。
進詣備邊司。
竊聽僉論。
乃什八九同辭。
而其意如臣加切矣。
此皆聖上所與朝夕計議之臣。
必當具達。
然而事不遂已。
臣竊怪之也。
若以爲通信一事。
不可不聞而行否。
則臣亦有說焉。
我之對賊已四五年矣。
豈可猶然如此而已乎。
爲今之計。
若能亟治兵食。
及賊未去。
勦殺不遺則上也。
有所不能。
而賊如再逞。
背城一戰。
不惟苟全則次也。
包羞忍恥。
姑從邀求。
無甚難者。
而生聚訓鍊。
功緖完時。
雖不能越海緻討。
而俟其再來必殄。
則亦一道也。
三者於義理各有所當。
亦有長短。
而非皇朝之所能沮。
亦非皇朝之所能強。
惟在吾君與吾相度內。
何必急於上聞。
若將稟承以爲定奪者哉。
抑或事機大變。
必不免於告急。
則奏詞又當自別。
不容含糊無歸結。
如今之爲。
尤恐不可徒以速爲得也。
臣隻據愚惑之見。
不知忌諱之言。
罪合萬死。
惶恐敢啓。
控辭 辭承文院提調疏前後三首 伏以臣生地之卑。
立身之微。
在諸臣中無有倫比。
獨以早竊文字間虛名。
朝家以爲或堪一分需用之故。
前後處之從優。
蓋恩命雖出於上。
臣豈不知物議之苟然饒假耶。
至於承文院提調。
乃儒臣盛選。
而臣又以此故得帶。
尤豈不知一日不可堪處。
而近數年間。
可謂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也。
爲臣子者。
無論堪與不堪。
有不容自言得免之義。
故僶勉以就之。
然臣未嘗一寤寐而自安也。
且使臣之爲文字。
果有關於需用。
則猶之可也。
顧臣旣幸科第之後。
不復萌意以此一事售於當世。
故三十餘年一廢而無所用心。
間雖爲之。
亦止於迂僻而已。
近數年來。
乃強而從事詞命。
則泥滯齟齬之爲病。
雖頗經刪潤之手。
而終是不中者多。
合用者少。
比及再忝使事。
持是無以動人而格天。
則臣之無狀。
已畢見矣。
況今國勢稍定。
用人務在澄汰。
而槐院提調之足當專責。
兼官之足責成就。
不似疇曩行朝之乏匱其人。
何至使如臣者久於虛受。
而虛授之譏歸於朝家也哉。
抑臣有一焉。
在臣分內當得。
亦可以少展所學者。
唯字牧一事。
而嘗亦得試六七邑。
雖未有以來赫赫之譽。
而猥自以無甚瘝曠也。
目今銓曹注擬之際。
尤患守宰之難塡。
令臣獲解非據。
而見畀一州郡。
則當此國與民俱艱之日。
庶自竭其愚。
以實效報君父。
亦免於衰晩餘景。
悠悠虛名之下矣。
此臣自知之明。
區區之忠。
而非所敢誣於宸聽者也。
伏望聖慈垂察。
命下有司。
遞臣承文院提調。
俾安賤分。
至其情願外補。
則量宜施行。
不勝幸甚。
臣於上年。
疏陳兼帶承文院提調。
揆分量才。
俱不堪當之情。
冀賜遞免。
而聖旨不許。
至曰。
文章動一國。
當此艱虞之時。
委以詞命。
又曰。
門地又何足論。
臣於是不勝感激惶汗。
竊伏惟念。
門地一節。
旣蒙聖人之言。
出於天地之量。
臣不敢猥瑣再瀆。
而文章者。
初非臣所有事。
一國亦不以許臣。
何有於動人乎。
特天日之光。
過於下燭耳。
臣雖不甚駑鈍。
早知屬文。
而旣占科第之後。
俛首吏簿。
遂抛詞翰。
未嘗與時輩後先此事。
獨因罷散多時。
閱覽古人所爲而倣傚一二。
然無意當世之用。
壹於迂僻而已。
至於公朝文字。
非唯臣自知不中。
人亦共知之。
蓋事變以來。
臣所起草奏咨之屬。
動費院中刪潤。
終亦難合屢矣。
誠其文不相近如此。
而得名詞命之委。
庸非虛受者乎。
本院提調。
雖非盡須文書出手之人。
而要皆名重宰列。
歷踐自別。
不問勾當緊慢而帶之宜也。
臣則萬萬不敢同此。
伏況臣受氣甚薄。
衰白特早。
今且未及六十者二歲矣。
追隨文士。
治筆硯於其間。
臣自知漸益有所不能也。
伏乞聖慈命遞臣承文院提調。
令臣在內備數宿衛於尙能步趨之前。
在外代匱凋郡於未盡神力之時。
卽安賤分。
而亦免於遽廢。
不勝幸甚。
臣以承文院提調。
非據不堪。
情願遞免。
疏陳至再。
先則猥蒙獎諭不允。
後則下大臣回啓不得遞。
又後因病。
乞解見職及兼帶。
則有幷遞之命。
是聖明特已俯燭蟣蝨之情也。
尋又本院啓差。
雖欲輒復控辭。
而賤微之臣。
屢瀆天威。
誠有所難。
僶勉仍冒。
行且浹歲矣。
臣反覆惟念。
本任實祖宗朝以來。
號
庸非天數者乎。
殿下若猶違人逆天。
而使先王實陷於過。
上殿終抱其慟。
則顯微去就之理未暇言。
而不泯之議。
難追之悔。
甚可懼也。
伏惟深思焉。
臣等伏以盈庭之言。
殆無餘力。
時月亦久矣。
而未蒙允兪。
誠不曉聖意之所執也。
昨於朝報。
恭覩批旨。
雖非所以諭及臣等者。
而竊仰聖明疾邪議於旣往。
懼黨禍於方來。
非羣下所逮也。
然在臣等之所終惑。
則不得避出位之誅。
而不爲畢達也。
彼論鳳城之時。
諸以爲公論者。
皆出於元兇。
而苟同於畏死。
果何所不至也。
然以此故而幷疑今日之論則過矣。
如宗楚客李林甫。
布其腹心於禦史給事中等官。
則有言責者。
未必公論也。
如元載使百官奏事。
必先定可否於宰相。
則百官未必公論也。
王莽矯僞惑衆。
而庶民諸生郞吏以上。
守闕上書。
鹹願得其女爲天下母。
如此則國人亦未必公論也。
然後世戒此。
遂廢言責。
不信百官之言。
蔑國人之是非。
其可乎。
且論鳳城也。
乃乙巳之事。
而今日之論。
所爲痛夫乙巳之事也。
寧復前後一揆而難辨也哉。
若夫後世有忠義討賊。
而奸黨復藉口僞勳。
此亦不可謂必無之事也。
然爲此慮而不正今日之事。
則亦過矣。
堯不能慮後世之操,懿。
而不傳天下於舜也。
武王不能慮後世之安漢。
而不託幼孤於周公也。
聖人雖處莫大之事。
而不能慮後獘有如此者。
況奸兇之誤人國。
非必援比故實。
而在今日。
慰安上殿於危疾之中。
爲事甚急。
逆防來世之患。
爲事甚緩。
惡可諉此而爲之辭也哉。
伏惟聖神毋是獨見。
毋忽羣言。
幸甚。
北邊攻守議通政以上各獻 北邊之事。
臣不諳。
本處形勢。
無從入思議。
實未有一得。
況具上中下三策乎。
第以臆度膚見爲今日之計。
不過曰毋討有守而已。
今之議欲討者。
必曰犯順可怒。
必曰否則示弱。
其不欲討者。
必曰擧非萬全。
必曰度力則難。
臣竊以爲爲後之說者。
固得矣。
然亦不待此說而前說可廢也。
何哉。
臣之然後順逆名。
敵之然後強弱形。
人之然後怒生彼。
賊胡本一種野獸耳。
且不知有父子。
則君臣非所責。
雖其有所求賴於我。
稱爲嚮國。
實非我臣屬。
比緣邊臣失於撫綏。
反搖尾爲噬人。
亦其常性耳。
惡足強而臣之。
校以逆順乎。
且彼未遽候我國強弱也。
獨六鎭強弱。
爲其耳目所習。
及其來。
嘗果若無人之境。
雖欲彼毋弱六鎭。
得乎。
今欲討罪。
不能以六鎭爲之。
別有徵發。
形亦難隱。
則彼始也所弱六鎭。
而今也所弱。
不止六鎭。
是我與不足敵者敵之。
顧不爲重示弱乎。
於不足人者人之。
又爲不得已於怒者乎。
況擧未必於全力。
亦有所難。
實如後說乎。
然初非待此以廢前說者。
故臣毋庸枚數也。
若夫守之之備。
則有二焉。
曰實兵。
曰治田。
何謂實兵。
六鎭土兵殘寡。
歲甚一歲。
無事之時。
猶不足以示彼人。
自有聲息以來。
不免勤朝廷之慮。
益其防戍。
可謂備至矣。
然募之於京中。
徵之於他道。
若欲其人耐邊上寒苦。
熟山川夷險。
習知蕃情馳突之技。
與之相長。
則不得與土兵比。
非唯不得比土兵。
比之本道內地兵。
亦不侔矣。
幷與所乘之馬。
肥健而往。
羸病而歸。
當其留時。
無實可知。
雖多亦奚以爲。
臣之妄料。
以費於客兵食者。
月給土兵。
且爲規畫。
人給馬匹襖子戎械之屬。
使人人感奮。
自力爲敢死之士。
則足以一當百矣。
又卽本道內地之兵。
增損輪戍之宜。
亦略得食於官。
至馬匹襖子戎械之屬。
或以試才而得。
或以貧乏而得。
使人人忘往來之勞。
而與土兵相先。
則足以一當十矣。
向所徵募。
竝可罷也。
等是費食耳。
今之費與向之費者。
孰爲有益乎。
如馬匹襖子戎械之屬。
亦國家不得不費力辦送者。
然不至如運米之難也。
且誠用下項屯田之計。
則土兵戍兵。
又不爲無事而食。
而運米之獘。
可以稍除矣。
但臣伏聞。
國家於輸邊之物。
未嘗不用至意。
而邊臣多不體奉者。
上年運入之米。
用度不甚謹。
至掩心衲衣之頒。
尤無實惠。
念之可爲寒心。
巡撫禦史之屢遣。
議者以將吏疲於聽命爲病。
此固有理。
臣竊以爲在得其人。
制事得中。
無有擾害耳。
顧不可毋遣以紏察。
餉賜一事。
爲尤重也。
何謂治田。
兵之所屯。
食爲最急。
故趙充國謀破羌。
先務屯田。
其所上便宜之一曰。
兵士若幹。
留屯以爲武。
因田以緻穀。
威德竝行。
又曰。
居民得竝田作。
不失農業。
臣竊得聞之。
北邊之地。
厥土膏腴。
優於南方。
閒曠未墾。
不啻其多。
試令巡撫禦史相度形便。
隨以幹能一吏。
專委監董。
役用土兵戍兵得食於官者。
官爲辦給牛種器用。
至雜色元居入居人戶。
亦各量宜折給。
要之自耕至穫之時。
千耦布野。
廬舍相望。
則兵之得食者。
始專軍糧。
而今兼農糧也。
雜色元居入居者。
以編戶而爲戍兵之助也。
兵不離農。
農不離兵。
從古以爲得策。
穀成之後。
兵之所作歸公。
而復爲兵所得食。
雜色所作歸私。
而人戶免於失業。
蓋雜色人戶。
向雖知閒曠之可墾。
而力單不可謀始。
亦畏零賊不可能也。
今所恐者。
地或不足耳。
不可使寸土不墾也。
臣又欲言徙新刷舊。
俱須得宜。
以增邊民一段。
而使民生理不足。
徒多驅勒以入。
畢竟無益。
故言止於治田。
誠以有食而後可以有人矣。
臣言非謂可備采擇。
不得不應旨。
海州行在所累啓議政府率百官 討賊復讐。
力雖未至。
而事非但已。
遺大投艱。
意雖已決。
而時則不可。
臣等恐國人之有覬於。
殿下者。
擧墜於地。
而東宮羸疾。
正爾猝遽承當。
亦必遑遑悶悶而有所難言者。
況兇醜猶屯海徼。
天將猶在封內。
京師望駕而未覿。
陵廟慰安之未親。
殿下雖必欲自遂。
不亦已早耶。
臣等不得認爲殿下家事而徒汲汲於奉行也。
百僚同辭瀆籲。
蓋出國人之情。
不容於止。
而渙散萃聚之幾。
將判於玆焉。
伏乞三思。
痛修惕厲之行。
以回天意。
屢降哀痛之言。
以感人心。
慰羞辱於宗廟之如在。
答飢渴於京師之孑遺。
與夫訓鍊生聚。
以爲復讐之地。
皆殿下今日所當自任之不暇。
而遽欲以遺子孫。
雖不有臣等之論列。
而獨不念祖宗付託之重。
不容如是遽自解耶。
然而聖諭爲宗社計者。
臣等竊所未曉。
而賊亦未可謂已退也。
臣等至是不敢多言。
伏惟熟加硏思而已。
下情堅懇。
上敎彌峻。
臣等竊悶竊惑焉。
天心悔禍。
而命則新于殿下。
民生極困。
而望則深于殿下。
循省之痛切。
轉移之疾速。
亦惟在于殿下。
而投遺於儲嗣。
期待於初服。
誠恐非計也。
家人父子將有付授。
必了已所當了。
然後方以與之。
方全天性之愛。
不誤舊物之重。
而于國顧可草草耶。
進禦京都。
會有其日。
慰五廟之祝詞。
謝百姓之旨諭。
皆當自爲。
不可遽代。
此又於理明甚。
殿下之志。
雖欲必行。
而今則決非其時也。
臣等冒昧瀆擾。
蓋所不免。
伏乞睿察。
以春秋則未宜倦勤也。
以安危則不容引疾也。
以爲前已爲期。
則今日豈可謂賊去也。
以爲天方示警。
則此擧非所以應災也。
蓋嘗膽臥薪之不暇。
而褰裳棄屣之是爲。
以此告祖宗。
以此遺子孫。
以此言于天將。
聞于皇上。
至以諭餘黎示強寇。
臣等不見其一當也。
而況天性之愛。
下同常情。
視東宮自量未可堪。
悶若無所歸之狀。
臣等竊意聖衷之已動也。
持以日久。
所傷大矣。
伏乞深思亟寢。
不勝幸甚。
此時。
上體違豫。
東宮亦不安寧。
下情憂悶如何。
然爲國事計。
因成算而措置。
與新服之擔當。
其艱易豈不懸殊耶。
且夫君爲神人之主。
今也廟社未及再奠。
黎甿未及還集。
殿下顧何主焉。
而遽欲以傳之嗣耶。
此等勢理。
惟在硏思。
不容放過焉爾。
臣等伏承聖批。
蓋益悶而滋惑。
以戡亂之難也而欲委於儲嗣之幼沖。
以禦治之久也而欲同於氣機之流易。
殆非前聞。
而徒爲失計也。
大抵今日天意去而乍回。
人心離而甫合。
國事之蕩析者。
方須整完。
雖君臣上下相與淬礪。
責難責實。
日新一日。
不放晷刻。
猶懼其不濟。
顧乃上惟急於釋負。
下則堅於戀戴。
淵聽愈凝。
輿言難遏。
萬幾屬於謙虛。
百職曠於聚籲。
播越之末。
加此氣象。
甚非所以了當今日也。
臣等伏蒙聖批。
每以疾恙爲解。
臣子之情。
何敢請以勉強。
顧國家之憂虞在大。
聖躬之疾恙匪深。
故不得以退默也。
臣等雖無狀。
亦不敢顯諛於殿下。
殿下學問高明。
優禦萬幾。
古之帝王。
罕有倫儗。
而國人尙有厚望者。
力行如何耳。
加之意而已。
今也艱險備嘗。
困心衡慮。
天所以玉于成。
而人將覩夫大有爲。
卽因禍爲福。
轉危爲安。
豈不沛然也哉。
於是。
過自引咎。
而遽議內禪。
夫東宮。
吾君之嗣也。
天資之美。
則猶吾君也。
授受早晩。
何爭焉。
獨其學問之未就。
而萬幾之猝當。
正此存亡之際。
不啻其難。
而困衡之益。
又非沖年之能得。
書稱沖人未堪家多難。
孔子以有民社何必學。
爲賊夫人之子。
殿下豈宜不爲緻念。
而忍於以賊遺急於艱大之投耶。
上而遂誤祖宗之舊物。
下而不全天性之至恩。
是誠可懼也。
於呼。
庶幾無疾病與。
於呼。
庶幾改之。
臣等不勝祈祝嗚呼之至。
槐院文書事草記 倭情奏文。
旣已啓下繕寫。
今當齎送。
而臣待罪承文提調。
自參預製述之時。
以其措語極難。
知其有所欠穩。
且臣於變故之後。
再赴京師。
少諳事宜首尾。
今誠疑慮及之。
而自分微末。
所言無能爲重輕。
不以達於聖鑑。
則臣子之義。
有所不可。
故冒昧敢達大要。
今此所爲急於聞奏者。
未審何說爲主。
若以爲賊之退否。
不以時報爲未安。
則天朝固已令我於釜倭盡退之後。
據實馳奏。
而目今未退之倭尙多。
則未及應奏之時分也。
不報何有於未安乎。
況天朝旣遣宣諭將官。
又命冊封使臣。
方莅倭營而將事焉。
卽有遷延機節。
冊使諭將。
自應陸續奏報。
我固不當覷知其成否利鈍。
而徑行奏報也。
藉令冊使諭將所報。
有不能以實之蔽。
我又不當密奏必多牴牾之詞。
爲若告訐者然也。
然若奏此而必得天朝動念。
再調兵糧。
及時勦援。
則不暇計其他。
而一日爲急。
可也。
顧奈有不能必然者。
臣之赴京師時。
竊聞朝議自初爲東事無一人欲出兵糧過江以救之者。
而兵部石尙書排羣議而獨主之。
兵糧之出。
無非其力。
其不能因平壤之捷而究勦除之功。
則失在閫外。
而不在本兵也。
旣而方內爲之亦敝。
則羈縻之計。
出於不得已。
羣議又非之。
而尙書力主行之。
無非爲我也。
設或不幸不果解紛。
而尙書之本心。
則可切感也。
如孫經略深以封倭爲非。
與尙書立異。
若不爲苟且者然。
其意見初不過畫江以守。
則爲我之心。
視尙書孰厚也。
在朝列之臣。
凡非議封事者。
大率皆孫比雲。
今雖賊情之奏。
以時得達。
而及時勦援之議。
恐未必動也。
臣赴京時。
各衙門大小官人向臣等言。
皆曰。
汝國每請兵。
兵或可出也。
而問糧可具。
則曰不能。
糧或可與也。
而問船可具。
則曰不能。
如是而每欲全賴天朝之力。
爲汝國不取也。
此言尤可悚然。
而在於今日。
事涉告急者。
如非甚不得已與必可有益。
則恐不當屢發也。
且天朝之臣主幹我事者。
如宋經略李提督劉員外及顧總督。
皆重被物論。
而石尙書亦累被僅免矣。
往者金睟與臣赴京。
遵我廟議。
力陳講倭之非。
適會宋經略等被論之時。
雖其論初不爲臣等之言而發。
而不無有以激成之者。
臣至今思之寒心。
其後司行人之被論。
雖尤不因我人之言。
而所發皆在我國時事。
亦足嫌也。
須又胡遊擊者。
以我咨告軍門以卒徒擾害地方之事。
遭薄責而去。
是何我之不幸。
前後有此等事。
不一而足。
況今奏內所列。
與冊使諭將所報果多牴牾。
則冊使諭將方在我疆。
先被天朝詰讓。
而石尙書亦不免狼狽必矣。
我將厚蒙告訐之名。
而天朝之臣。
固不無快之者。
然而厭薄之者。
尤不勝其多矣。
臣赴京時。
石尙書面言。
吾雖衰境。
鬚髮不甚變。
自爲汝國憂悴而後。
晧白如此矣。
但朝臣當汝國事者。
無不見敗。
雖吾何能久乎。
吾敗之後。
恐無更肯當汝國事者矣。
今竊聞尙書已被皇上震怒。
而此奏適至。
則其激成重譴。
何止如金睟與臣之行哉。
臣前以文書勾當。
進詣備邊司。
竊聽僉論。
乃什八九同辭。
而其意如臣加切矣。
此皆聖上所與朝夕計議之臣。
必當具達。
然而事不遂已。
臣竊怪之也。
若以爲通信一事。
不可不聞而行否。
則臣亦有說焉。
我之對賊已四五年矣。
豈可猶然如此而已乎。
爲今之計。
若能亟治兵食。
及賊未去。
勦殺不遺則上也。
有所不能。
而賊如再逞。
背城一戰。
不惟苟全則次也。
包羞忍恥。
姑從邀求。
無甚難者。
而生聚訓鍊。
功緖完時。
雖不能越海緻討。
而俟其再來必殄。
則亦一道也。
三者於義理各有所當。
亦有長短。
而非皇朝之所能沮。
亦非皇朝之所能強。
惟在吾君與吾相度內。
何必急於上聞。
若將稟承以爲定奪者哉。
抑或事機大變。
必不免於告急。
則奏詞又當自別。
不容含糊無歸結。
如今之爲。
尤恐不可徒以速爲得也。
臣隻據愚惑之見。
不知忌諱之言。
罪合萬死。
惶恐敢啓。
控辭 辭承文院提調疏前後三首 伏以臣生地之卑。
立身之微。
在諸臣中無有倫比。
獨以早竊文字間虛名。
朝家以爲或堪一分需用之故。
前後處之從優。
蓋恩命雖出於上。
臣豈不知物議之苟然饒假耶。
至於承文院提調。
乃儒臣盛選。
而臣又以此故得帶。
尤豈不知一日不可堪處。
而近數年間。
可謂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也。
爲臣子者。
無論堪與不堪。
有不容自言得免之義。
故僶勉以就之。
然臣未嘗一寤寐而自安也。
且使臣之爲文字。
果有關於需用。
則猶之可也。
顧臣旣幸科第之後。
不復萌意以此一事售於當世。
故三十餘年一廢而無所用心。
間雖爲之。
亦止於迂僻而已。
近數年來。
乃強而從事詞命。
則泥滯齟齬之爲病。
雖頗經刪潤之手。
而終是不中者多。
合用者少。
比及再忝使事。
持是無以動人而格天。
則臣之無狀。
已畢見矣。
況今國勢稍定。
用人務在澄汰。
而槐院提調之足當專責。
兼官之足責成就。
不似疇曩行朝之乏匱其人。
何至使如臣者久於虛受。
而虛授之譏歸於朝家也哉。
抑臣有一焉。
在臣分內當得。
亦可以少展所學者。
唯字牧一事。
而嘗亦得試六七邑。
雖未有以來赫赫之譽。
而猥自以無甚瘝曠也。
目今銓曹注擬之際。
尤患守宰之難塡。
令臣獲解非據。
而見畀一州郡。
則當此國與民俱艱之日。
庶自竭其愚。
以實效報君父。
亦免於衰晩餘景。
悠悠虛名之下矣。
此臣自知之明。
區區之忠。
而非所敢誣於宸聽者也。
伏望聖慈垂察。
命下有司。
遞臣承文院提調。
俾安賤分。
至其情願外補。
則量宜施行。
不勝幸甚。
臣於上年。
疏陳兼帶承文院提調。
揆分量才。
俱不堪當之情。
冀賜遞免。
而聖旨不許。
至曰。
文章動一國。
當此艱虞之時。
委以詞命。
又曰。
門地又何足論。
臣於是不勝感激惶汗。
竊伏惟念。
門地一節。
旣蒙聖人之言。
出於天地之量。
臣不敢猥瑣再瀆。
而文章者。
初非臣所有事。
一國亦不以許臣。
何有於動人乎。
特天日之光。
過於下燭耳。
臣雖不甚駑鈍。
早知屬文。
而旣占科第之後。
俛首吏簿。
遂抛詞翰。
未嘗與時輩後先此事。
獨因罷散多時。
閱覽古人所爲而倣傚一二。
然無意當世之用。
壹於迂僻而已。
至於公朝文字。
非唯臣自知不中。
人亦共知之。
蓋事變以來。
臣所起草奏咨之屬。
動費院中刪潤。
終亦難合屢矣。
誠其文不相近如此。
而得名詞命之委。
庸非虛受者乎。
本院提調。
雖非盡須文書出手之人。
而要皆名重宰列。
歷踐自別。
不問勾當緊慢而帶之宜也。
臣則萬萬不敢同此。
伏況臣受氣甚薄。
衰白特早。
今且未及六十者二歲矣。
追隨文士。
治筆硯於其間。
臣自知漸益有所不能也。
伏乞聖慈命遞臣承文院提調。
令臣在內備數宿衛於尙能步趨之前。
在外代匱凋郡於未盡神力之時。
卽安賤分。
而亦免於遽廢。
不勝幸甚。
臣以承文院提調。
非據不堪。
情願遞免。
疏陳至再。
先則猥蒙獎諭不允。
後則下大臣回啓不得遞。
又後因病。
乞解見職及兼帶。
則有幷遞之命。
是聖明特已俯燭蟣蝨之情也。
尋又本院啓差。
雖欲輒復控辭。
而賤微之臣。
屢瀆天威。
誠有所難。
僶勉仍冒。
行且浹歲矣。
臣反覆惟念。
本任實祖宗朝以來。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