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奏 辛卯奏十月二十四日奉敎製 謹奏爲倭情事。

    該萬曆十九年八月日。

    準遼東都司咨雲雲等因。

    準此。

    臣査得先該本年三月內日本國對馬州太守宗義調刷還被虜人金大璣等供說。

    在彼地名畠山殿州。

    聽得國王盛具戰艦。

    擬於今年入犯大明。

    續該本年五月內。

    有倭人僧俗相雜一起十餘名來到。

    說稱日本關白平秀吉用兵。

    併呑諸島六十餘州。

    琉球南蠻諸國。

    亦皆歸服。

    爲緣嘉靖年間遣使朝貢。

    大明非絶不納。

    世懷怨恨之故。

    擬於明年三月間。

    入犯大明。

    兵船所經。

    慮或攪擾貴境。

    若得大明許和。

    事可得解。

    又該本年六月內。

    對馬島宗義調所遣伊男義智來到浦口。

    稱有警急。

    因說日本關白大治兵船。

    將犯大明。

    貴國地方。

    幷應被擾。

    若貴國先報大明。

    使得講和。

    可免此患等因。

    已將所聞未委虛的及伊賊哄脅難測事情。

    節次備咨禮部。

    順付赴京陪臣去後。

    今該前因。

    已經略具詞。

    節回咨都司。

    計已轉聞朝廷外。

    臣竊照。

    日本一種。

    邈在滄溟。

    伊性輕狡。

    以舟楫爲技能。

    以寇掠爲生理。

    近如小邦沿邊。

    遠如上國海徼。

    出沒比比。

    爲民吏患。

    固已久矣。

    至於抗怨天朝。

    聲言兵勢。

    使人恐動小邦。

    以冀爲伊通款。

    此伊先故未有之兇詐也。

    又至於琉球。

    不曾歸服。

    卻說歸服。

    以詑於小邦。

    小邦不曾敗降。

    卻說敗降。

    以誑於琉球。

    而將伊犯順之計。

    彼此播說而不憚。

    其心果欲何爲。

    及說入北京。

    令小邦嚮導。

    入福廣浙。

    令唐人嚮導。

    小邦有無爲伊嚮導之理。

    姑未暇自明。

    所雲唐人。

    果何指認。

    而一體準擬如此。

    雖蠻荒代有逆種。

    未有似伊狂妄者。

    必是伊自忖量。

    阻以鯨波萬裡。

    其兵力所至。

    非中華所測知。

    東南降附。

    非兩處所交驗。

    兇謀悖狀雖聞。

    非問罪之師所易及。

    乃敢張說虛喝。

    但得展轉疑惑。

    下可劫持海中諸國。

    上幸蒙許朝聘賞賜。

    市貿惟意所利。

    兼或覘熟關隘。

    方有所逞。

    伊賊僥覬。

    委應不過出此。

    朝廷之上。

    亦已洞照賊情。

    其言出於。

    恐脅。

    琉球特以事係聲息。

    且在懸遠。

    動有司咨問小邦。

    務要得其的確耳。

    小邦與伊國。

    雖竝處日域。

    此爲西北陸連華夏。

    彼爲東南極海一方。

    水道相望。

    尙有數千裡之上。

    帆風飄忽。

    不與伊同。

    反覆變態。

    非我欲親。

    伊每一面竊發作耗。

    一面稱款往來。

    故無其常矣。

    小邦惟不能痛絶。

    則微有以羈縻。

    庶少休息邊民而已。

    且因三國高麗故事。

    有時遣人下海。

    以刷回人口等項爲名。

    其實要以偵探彼中。

    以爲伊國道裡物力。

    隻憑傳聞。

    動靜機詐。

    徒付遙度。

    委於應敵之道不便故也。

    近據海中回人說稱。

    至彼偵知。

    有平秀吉新滅國主源氏。

    代有其位。

    自稱關白。

    頗事戰伐於諸島中。

    又說國人潛說關白猖狂。

    勢將不久。

    又說對馬島守宗義調稱病不主務。

    卻又訪知宗義調爲平義智所代等因。

    聽此怪訝間。

    有義智稱島主義調親男來到。

    宗平原自異姓。

    卻冒認父子。

    想是義智亦係秀吉姓親。

    簒國奪島。

    出於一家。

    相助爲逆。

    詐稱義調遣來報警。

    實行恐動之謀。

    伊種陰譎無狀。

    推此可知。

    小邦自經麗季。

    大勢倭賊。

    充斥屠劫。

    先臣國祖爲將。

    剋捷勦殲。

    而後懲於失禦。

    藉於餘威。

    設備粗有條理。

    警急亦自衰息。

    至嘉靖乙卯。

    有倭船一百餘艘。

    來犯全羅道達梁等鎭。

    緣是小邦狃安之久。

    戰守兵吏。

    多有被害。

    然賊亦敗衄。

    殆無得還。

    除此。

    前後或因經過海道。

    遭風漂到。

    或於島座。

    藏伏竊伺。

    或乘海暗。

    瞭望懈怠。

    得以驅抄邊戶。

    追截漁船。

    掩襲弓手。

    節被守禦將官覺知。

    或擒或遁。

    否亦所得些少而已。

    近數三年內。

    又絶無來犯之時。

    安有對戰以有勝敗且降乎。

    伐人之國。

    降其人衆。

    雖在一隅。

    傳聲何限。

    而敗者得以諱。

    勝者急於誇乎。

    伊言狂肆。

    欲黠反癡。

    豈復計人疑信。

    臣以小邦之得此言。

    不惟保琉球之不服於倭。

    亦意南蠻諸國之不曾服也。

    臣獨痛念。

    自臣祖先有國。

    世篤忠順敬畏。

    不負列聖獎與。

    禮義之邦之稱。

    不敢至于臣身而失墜。

    而況世受殊恩異數。

    優於內服。

    若臣於聖上之朝。

    則又加焉。

    他不事殫紀。

    如積久之詬誣得雪。

    已絶之彜倫得敍。

    極嚴之典訓得改。

    至蒙撥祕頒示。

    此雖輦轂臣子。

    難以得之於天威之下。

    臣以外藩末裔。

    有籲必遂。

    無復餘願。

    蓋千載一有。

    天下無二焉耳。

    臣常晨夕感泣。

    懸望九霄。

    區區願忠。

    無可爲者。

    報德之期。

    惟有結草。

    不圖倭賊以臣亦傳海而國。

    認爲等夷。

    不復知人獸異心。

    順逆殊性。

    乃以嚮導之名歸之。

    言亦醜辱。

    臣何不幸得此於閩越之間。

    至于上聞朝廷。

    伏惟天地日月。

    必不以此疑臣。

    臣亦不敢爲此多辯。

    惟復恐臣之事上。

    誠或不至。

    有以緻之者。

    仰跼俯蹐。

    若無所容。

    且切羞憤與伊賊竝生於涵負之中也。

    所據倭賊。

    臣直見其誇謾無實。

    驟驕必亡。

    爲不足慮者。

    然又思得兇惡將禍。

    若或厚之。

    猛獸將斃。

    傷人必多。

    伊賊跳梁猖獗。

    不畏天道。

    不顧人理。

    及其未敗。

    不應安分。

    安知鯨鯢之獰不果一肆於波濤之外乎。

    臣已行邦內沿邊守將。

    嚴謹軍火。

    如遇賊船。

    不揀犯境過境。

    輒便截殺外。

    敢望朝廷另勑海道備倭等官施行。

    要之有備無患。

    不勝幸甚。

    爲此謹具奏聞。

    〈幸甚下。

    有緣係倭情事理。

    〉 封事 丁酉封事 臣伏以國家存亡。

    間不容髮。

    君臣同憂。

    謨猷亦殫矣。

    雖如臣賤微。

    豈無區區識慮。

    而自以迂闊。

    不敢進言。

    適遇延訪之日。

    終亦不容於默也。

    伏惟聖明寬其狂僭。

    而採其一得焉。

    臣竊以爲天苟未欲其禍者。

    誰得以禍之。

    國苟自爲不可伐者。

    誰得以伐之。

    臣苟毋以亡道事之。

    與夫民苟有與之俱存之心者。

    誰得以亡之也。

    何謂天之欲禍未欲禍也。

    若稽經傳。

    於人事善敗。

    如曰天誘其衷。

    曰天奪之鑑。

    似此者。

    不一而足。

    其尤親切者。

    如曰昊天曰明。

    及爾出王。

    及爾遊衍。

    於國祚興替。

    如曰集命訖命。

    曰降顯休。

    降弗祥。

    必本於天。

    此類不可勝紀。

    其尤宛轉者。

    如楚爲吳所勝而曰。

    天其或者正訓楚也。

    禍之適吳。

    其何日之有。

    是何于蒼蒼在上之天而徵其威愛。

    若日可見之爲也。

    使爲是說者而擧皆誕妄。

    則置不足信。

    可也。

    如其果知天人相與之理。

    則庸可毋惕乎。

    今以千乘之國。

    幾於滅亡。

    而不曰天之福禍行於其間。

    則固不可也。

    然我殿下厲精爲治三十年。

    有亹亹之效。

    而無形顯之過。

    豈有不享天心。

    至於幾亡五年。

    尙不得其幡然悔禍也乎。

    臣愚竊恐天之於明主。

    毋亦猶春秋責備賢者之意。

    苟幾微非僻。

    皆足以爲累乎。

    先儒以謹獨爲事天之事。

    而訓獨者曰。

    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者也。

    詩曰。

    不顯亦臨。

    無射亦保。

    臣願以是獻焉。

    何謂國之可伐不可伐也。

    若昔春秋之世。

    列國不安業命。

    或相怨畔。

    或相攻取。

    其國各有圖議之臣。

    而人才非後世比。

    相與覘覰必審。

    而計無遺算矣。

    然如魯欲畔晉。

    而季孫行父論晉未可貳。

    則曰臣睦。

    齊欲伐魯。

    而鮑國諫魯未可取。

    則曰上下猶和。

    是何其覘覰人國。

    不於其兵食城池弱強虛實之形。

    而規規於其臣與上下之和睦與否也。

    古人要言微意。

    臣固不敢揣知。

    而獨必知其不誣也。

    今日朝廷之下。

    得毋有偏黨不相和睦之弊。

    而國不能爲不可伐。

    譬之猶人一身氣血不調。

    而易爲風邪所乘也乎。

    孔子曰。

    吾恐季氏之憂。

    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以我殿下英武邁古。

    雖不能一日已夫在彼之憂。

    而在我好惡影響中者。

    何憚而在其猶然也。

    且於易有之。

    渙之六四曰。

    渙其羣。

    元吉。

    而本義曰。

    上承九五當濟渙之任者。

    而下無應與爲能散其朋黨。

    中孚之六四曰。

    馬匹亡。

    無咎。

    而本義曰。

    初與四爲匹。

    四乃絶之。

    而上以信於五。

    是皆責在大臣者。

    而今之大臣。

    抑或忽於此義乎。

    臣竊惜焉。

    何謂臣之母以亡道事之也。

    傳曰。

    國將興。

    必賞諫臣。

    國將亡。

    必殺諫臣。

    諫而有益。

    聽焉足矣。

    又賞以勸之。

    何人不言。

    何過不聞。

    宜其國之興也。

    諫而有忤。

    不聽焉謬矣。

    又殺以懲之。

    何人能言。

    何惡能救。

    宜其國之亡也。

    然殺諫臣之多。

    孰如暴秦。

    而諫者愈不止。

    茅焦之事是已。

    豈非忠臣義士不忍以亡道決其君也。

    若雖無賞以勸之。

    亦未殺以懲之。

    而莫爲之盡言。

    則不如秦之臣子遠矣。

    今我殿下固無失德過擧。

    而苟以堯舜望於吾君。

    則宜有可言者。

    況劻勷之際。

    措置之末。

    不盡合於事宜。

    喩於物情者亦衆矣。

    然未聞有犯顔。

    逆耳之論。

    而顧多面從退言之習。

    或曰。

    此事。

    上所厭聞也。

    或曰。

    此事。

    大臣所力主也。

    言之無補耳。

    豈非以亡道事吾君者乎。

    孟子曰。

    吾君不能。

    謂之賊。

    此又豈止如吾君不能者。

    而先儒所謂臨難必無伏節死義之士。

    正指此也。

    殿下亦何利於此。

    而與之相安。

    莫爲使之痛革也乎。

    臣竊惑焉。

    何謂民之有與之俱存之心也。

    在易兌之彖曰。

    說以先民。

    民忘其勞。

    說以犯難。

    民忘其死。

    而前輩說者。

    以禹湯之事當之。

    夫雖以禹湯之聖之仁。

    隨山濬川之功。

    民受其勞大矣。

    東面南面而征。

    民冒其難多矣。

    然其民非唯不愁怨。

    而相與悅喜者。

    信其將拯已於其魚。

    俾已之其蘇也。

    若以今日言之。

    民之後於城築。

    役於海防。

    役於操鍊。

    後於委輸。

    無非所爲備賊者也。

    始民之遇賊。

    被其鋒焰。

    蓋慘極矣。

    其孑遺者之於死亡者。

    非其父兄則其子弟也。

    勇者冤憤。

    怯者畏怖。

    孰不以備賊爲願欲哉。

    然而一役之興。

    民輒愁怨。

    逃散相踵。

    至有顯言寧賊速來以已是役者。

    此非特中外當事之臣施措失便之故。

    亦民覩夫京師根本。

    尙無必守之計。

    而諸路急務。

    不過山城。

    審非扶老攜幼以歸之地。

    以謂一朝有警。

    次第崩潰。

    未必不如始者。

    乃何故虛費物力。

    重困我於未翦盡之間也。

    當此之時。

    而苟微大段規畫作國家精神。

    以凝民志。

    則終不親信於上。

    有與之俱存之心也決矣。

    古人曰。

    雖文王。

    不能使不附之民。

    豈不然哉。

    且於傳有之。

    曰。

    民生敦厖。

    和同以聽。

    莫不盡力以從上命。

    緻死以補其闕。

    此戰之所由克也。

    今以民之與此相反。

    雖欲帥之使戰。

    其克又難矣。

    臣竊懼而悶焉。

    凡臣所列四件者。

    雖若迂闊。

    而其實未必不關於存亡之數。

    伏惟聖明俯而察之。

    於其當自強者而自強焉。

    當有以攝壹者而攝壹焉。

    當有以奬養者而奬養焉。

    當有以懷保者而懷保焉。

    總之爲必可存必不可亡之術如是矣。

    而小大事爲。

    謀則獲之。

    欲則從之。

    豈復有難者哉。

    然臣於所謂事爲者。

    亦豈不欲效愚一二。

    而竊見邇間上章疏論事爲者。

    例歸有司。

    得片辭覆過。

    爲一故紙而已。

    臣之姑舍是。

    而先其大者。

    誠願免付有司。

    直蒙聖明留神。

    幸不以狂僭誅死。

    則繼而有所進焉。

    非晩也。

    臣不勝激切兢營之至。

     陳言 請削衛社勳復任琉等爵累疏堂下會同 臣等伏以近日聖諭所以拒塞廷論者。

    竊伏得以覩之。

    未嘗不滋惑而鬱悶也。

    夫乙巳之事。

    羣兇所構。

    非先王所知。

    而末年大悟。

    方改而未已。

    實先後其承之權。

    同之政可考。

    而善繼之責。

    則重有所屬焉。

    殿下今日益采公論而卒改之者。

    先王在天之靈。

    其不願之乎。

    周詩雲。

    念玆皇祖。

    陟降庭止。

    臣等於是安敢誣不然爲然。

    殿下亦安得謂然爲不然乎。

    殿下若以臣等爲誣。

    則請亟正臣等之罪。

    以謝先王。

    否則臣等恐殿下終不得諉以先朝之事而難改也。

    夫乙巳之事。

    在當時慘極矣。

    而人心猶未大去者。

    擧知夫先王未知羣兇之情。

    庶幾或知之耳。

    旣或知之。

    以至今日。

    庶幾其改之。

    宜如何耶。

    殿下於先王之志。

    先後之旨。

    蓋親承之。

    而在廷之臣。

    及詳當時之事。

    殿下不以今日從公論畢先志。

    則人心方始大去。

    而天意從可蔔矣。

    張浚有詩雲。

    羣兇用事人心去。

    大義重新天意回。

    人心天意去回之幾。

    更復何待而決。

    臣等恐殿下終不得以是非之定。

    歸於後世也。

    且人主操予奪之柄。

    將聽於是非之公。

    以施於政。

    雖是非之微者。

    不容不知而蹉過。

    況不啻大者乎。

    殿下豈宜曰予所不知哉。

    且爲臣子。

    小有人心者。

    孰不欲言是非於當時乎。

    而怵於黨獄。

    緘口待今者。

    誠甘萬死。

    然當時以言得罪者。

    亦多矣。

    殿下但觀今日所言。

    是則從之。

    豈宜以當時不言而廢今日之言乎。

    至於恭懿殿三十年所腐心而切願。

    一夕懇懇於危疾之中者。

    殿下寧不軫焉于懷耶。

    古有東海一婦之冤。

    足以傷天地之和。

    今也懿殿外享長樂之養。

    內劇東海之冤。

    而殿下有立施之力。

    無難從之義。

    而不盡所以慰答。

    則其爲未安。

    豈止於傷天地之和乎。

    於是。

    殿下雖曰予豈不念上殿。

    臣等竊未敢信也。

    嗚呼。

    以殿下明聖。

    此事亦待人多言耶。

    伏惟熟思之而已。

    臣等至是。

    不暇避夫迹疏而言深也。

    臣等伏覩聖諭。

    有曰。

    先朝之事。

    非後嗣所容議。

    若與前諭雲是非定於後世者。

    旨意相發。

    而臣等之惑滋甚也。

    夫嗣有大寶。

    謂之繼體。

    以子改父之道。

    不啻若自改。

    況如先朝悔悟已形於言。

    湔雪已肇於事者乎。

    繼而畢之。

    適所以成其美也。

    顧何嫌焉。

    而殿下重難至此。

    則是不爲先朝成美。

    而後世肆爲非議。

    先朝代羣兇受之也。

    殿下忍乎哉。

    君子之愛人以德。

    況以殿下聖孝。

    其愛先朝也。

    乃在於區區遵依而已乎。

    且殿下於乙巳之事。

    未嘗不容議。

    而所已改者。

    不止一二。

    今獨不削僞勳。

    不復任,琉之爵。

    而曰。

    我無改於先朝。

    無乃不然乎。

    而兩失之矣。

    且以當時罪人言之。

    任,琉之外。

    皆已伸冤。

    以任,琉二人言之。

    復爵之外。

    亦已蒙恩。

    則所謂衛社諸人。

    猶得以爲功者。

    徒以二人之罪。

    而二人之罪。

    又止於不復其爵。

    則其非逆賊也明矣。

    寧有罪非逆之二人。

    而功可稱於衛社者乎。

    今雖不復二人之爵。

    而僞勳決不可不削也。

    旣以僞勳當削。

    則二人之爵。

    自不應不復也。

    此理明甚。

    在加之睿思而已。

    臣等伏以大小臣僚聚首叫閤。

    四月于玆。

    是豈可已不已。

    而強君父以難從之事哉。

    殿下之從之也。

    則爲先王蓋其非己之愆。

    爲上殿釋其切骨之憾。

    畢伸枉死之冤。

    無復勳倦之僞。

    而快三十年憤鬱之人心。

    定億萬世公共之國是。

    無一而不可者。

    否則不爲先王蓋愆。

    不爲上殿釋憾。

    枉死者猶冤。

    勳倦則存僞。

    而人心愈鬱。

    國是靡定。

    無一而可者。

    殿下何憚於從之。

    何便於不從。

    而堅執至是耶。

    臣等竊恐聖心或有偏繫之私。

    而泛爲辭以拒之也。

    人主而有私心。

    惡得使人心服乎。

    伏惟澄省於本原之地。

    有一毫則痛去之。

    然後言者不足從矣。

     臣等伏以先王初服幼沖。

    蔽于奸欺。

    而在位日久。

    漸克覺悟。

    以今日繼述之義言之。

    則益用公論而革復無餘。

    亦先王之志也。

    亦先王之事也。

    殿下豈宜若故避嫌。

    而雲不敢擅乎。

    且在先王覺悟方深。

    有如雲雲之敎。

    則不欲稱焉。

    覺悟尙淺。

    有如雲雲之敎。

    則猶懼不揚焉。

    臣恐殿下於孝愛之道。

    未加硏思也。

    臣等請以。

    明旨諭於國中。

    若曰必欲革復。

    是者右否者左。

    如是。

    自公卿若宗室若大夫士。

    以至生徒耆老軍民。

    必皆右。

    獨僞勳之中首事數家及原從賤隸過爲私憂者左矣。

    殿下不與公卿若宗室若大夫士。

    以至生徒耆老軍民。

    同其好惡是非。

    顧與僞勳之中首事數家及原從賤隸過爲私憂者同之。

    不亦傎乎。

    伏願殿下思繼述之大義。

    察擧國之好惡是非也。

    速決而快從之。

    則幸甚矣。

     臣等伏以聖上識慮之明。

    凡在大小臣僚。

    雖不足以仰望萬分之一。

    然集衆見而揆諸理。

    豈盡不審權度。

    且苟爲雷同哉。

    今也皆曰。

    繼先王悔悟之志。

    而革欺蔽之政。

    孝之大也。

    否而徒曰遵守。

    則於孝爲謬焉。

    上殿彌留之證。

    凡在大小臣僚。

    雖不敢謂如何必可已疾。

    然聞於侍診者餘談。

    孰不知爲心恙難以藥餌爲哉。

    今也皆曰。

    因前日懇惻之敎而畢慰解之擧。

    孝之急也。

    否而諉曰重難。

    則於孝有憾焉。

    且非獨大小臣僚然也。

    庶民在下。

    至愚而神。

    自堯舜不能不與同其好惡者。

    無不以此爲言矣。

    臣等聞之道路。

    察之顔情。

    誠見人心不容誣。

    而公言不容遏也。

    特殿下未必盡知耳。

    雖以聖孝之至。

    人諭而戶說之。

    恐不足以服其心也。

    然此在夫人事而已。

    災沴之生。

    無虛旬月。

    如警如嗔。

    雖其各有名應。

    而若故藂萃於論事之時。

    使聖心不得安於所執。

    夫天意。

    惡可謂無與也。

    古有士夫患疾。

    猶曰造物所爲。

    況在我長樂之尊乎。

    此時而侍藥廳再設焉。

    是宜殿下之憂畏益切迫。

    而膠固益以難矣。

    則乙巳之事。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