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中國之書畫
關燈
小
中
大
等,皆僅見之作也。
其後稍稍參用八分書之波磔,則演為魏、晉以後之隸書,即後世所稱為楷書,或真書,或正書者。
自晉以後,公私文書,科舉考試,經籍印行,無不用此體者,等于秦以前之篆矣。
而美術性質之隸書,則托始于魏,晉之锺、王。
魏公卿将軍上尊号奏及受禅表兩石刻,相傳為锺繇所書,然未能證實也。
相傳繇之墨迹,有賀捷、力命。
薦季直諸表,及宣示帖等。
其子會及其外孫苟勖,均能傳其筆法。
及晉王導,攜其宣示帖渡江,導從子羲之,先學于衛夫人铄,嗣後參酌錘繇及李斯。
曹喜、蔡邕、梁鸪、張昶之法,自成一家。
所寫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孝女曹娥碑等,被推為“古今之冠”。
義之幹獻之,“幼學父書,次習于張芝,後改變制度,别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别傳)。
所書有洛神賦。
保母李意如圹志等。
嗣後言隸書者,恒言師锺、王;或曰師王祖锺;或曰出于大王(羲之),或曰師資小王或曰書宗二王。
雖繇同時之衛觊,二王同時之羊欣等,均未能與之抗街也。
晉代以隸書名者百十餘人,其為受锺、王之影響無疑。
嗣是而宋二十六人,齊二十三人,梁三十二人,陳十六人。
中如陶宏景者,以所書瘗鶴銘,為後代所宗仰;然張懷瓘(《書斷》)渭:宏景書師锺、王,采其氣骨,時稱與蕭子雲、阮研等,各得右軍一體。
又蕭子雲自雲:善效錘之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
可以見當時評書之标準,不離锺,王矣。
其在北朝,稱善隸書者,魏三十餘人,北齊二十人,周八人。
魏初重崔、盧之書。
崔氏以書名者,為宏及其子悅、筒;盧氏則有伯源。
宏祖悅與伯源六世祖谌,以博藝齊名,谌法锺繇,悅法衛璀。
谌傳子偃,偃傳子邈,悅傳子潛,潛傳于宏,世不替業(見《北史·崔浩傳》)。
是知魏代書家以錘,衛之派為多。
周之王褒,蕭子雲之内侄也,子雲特善草隸,褒少去來其家,遂相模範;名亞子雲。
趙文深,少學階隸,年十一,獻書于魏帝,推有僮王之則。
是北方書家,亦锺、王流派也。
但北魏、北齊諸石刻中,有專用方筆一派,以龍門造象為最著,顯與宋帖中所摹魏、晉人書不同,因而阮元有南帖北碑之說,謂南派有婉麗高渾之筆,寡雄奇方樸之遺。
康有為則謂北碑中若鄭文公之神韻,靈廟碑陰、晖福寺之高簡,石門銘之疏逸、刁遵、高湛、法生、劉懿、敬顯镌、龍藏寺之虛和婉麗,何嘗與南碑有異?南碑中如始興王之戈戟森然,山鋒布勢,何嘗與張猛龍、楊大眼筆法有異?用以反對阮氏南、北之派,碑、帖之界。
然康氏所舉,不過偶有例外,就大體說,阮說是也。
《禮記·鄉飲酒義》,謂:“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感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曾國藩嘗引以說文學中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之不同,書法中溫厚與嚴凝之别,亦猶是耳。
南人文弱,偏于溫厚;北方質實,偏于嚴凝。
胡适《白話文學史》特揭斛律金敕勒歌之雄強,謂與南朝不同,亦足為旁證也。
隋祚頗短,而稱善書者亦二十餘人。
其中如丁道護者,蔡衮稱其兼後魏遺法,且謂“隋、唐之間,善書者衆,皆出一法,而道護所得為多”。
又窦衆謂:“趙文深師右軍,趙文逸效大令;當乎涼之後,王褒入國,舉朝貴胄,皆師于褒,惟此二人獨負二王之法,臨二王之迹。
”足見南北兩派互競之狀态。
然統一之初,漸趨協調,勢所必至。
康有為謂“隋碑内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簡要清通,彙成一局。
龍藏砷統合分隸,并吊比幹文,鄭文公、敬使君、劉懿、李仲璇諸派,荟萃為一,安靜渾穆,骨鲠不減曲江而風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也”。
可以觀其概矣。
唐代二百八十八年,以工隸書名者及七百餘人,可謂盛矣,其間活用古法,白成一家者,虞世南、褚遂良等,繼承南派之姿媚,而參以北派之遒勁;歐陽詢、柳公權等,襲北派之險峻,而參以南派之動蕩;徐浩之骨勁面氣猛,李邕之放筆而豐體,頗拟融和南北,而各有所偏,其能集大成而由中道者,其顔真卿乎!朱長文(《墨池編》)雲:“觀中興頌則閡偉發揚,狀其功德之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笃實,見其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淬涵深厚,見其業隕之純。
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誠确論也。
行書和隸書之小變,張懷瓘(《書斷》)謂:“桓、靈之時,劉德升以造行書擅名。
”陸深(《書輯》)謂:“德升小變行法,謂之行書,帶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
”衛恒(《書斷·引》)謂:“胡昭與锺繇:并師于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锺瘦。
”羊欣(《能書人名》)謂:“錘繇書有三體,三曰行押(謂行書),相關者也。
”知行書實托始于行押,而獨立成一體,則在魏,晉之間。
以善行書著名者,晉三十六人,宋、齊、梁、陳四朝三十七人,魏、北齊,周三朝十人,隋五人,而唐則百六十四人。
晉人中,自以王羲之為巨擘,其最著之作品為蘭亭序;而劉琨,謝安,皆其選也。
陳之江總,周之庾信,亦以行書名。
唐代,如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善楷書者,無不兼善行書;而李白、杜甫、顧況、張籍、杜牧諸詩人之行書,亦為時人所宗尚雲。
草書者,王愔(《文字志》)謂: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書,粗書之。
張懷瓘(《書斷》)謂: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後世謂之章草。
(《後漢書》)稱:北海敬王睦善文書,及寝病,明帝使驿馬,令作草書尺牍十首。
草書始于漢代無疑。
善草書者,漢及三國二十五入,晉七十四人,宋、齊、梁、陳四朝六十人,魏、北齊、周三朝二十六人,隋十九人,而唐則百二十七人。
漢杜度為齊相,善章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迹,诏使草書上事。
崔瑗師于杜度,點畫之間,莫不調暢。
張芝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韋仲将謂之草聖。
晉衛璀與索蛸俱善草書,論者謂瓘得伯英(張芝)筋,靖得伯英肉,王羲之自謂比張芝草,猶當雁行。
常以章草答庾亮。
翼(亮弟)與書雲:“昔有伯英十紙,過江亡失,常歎妙迹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叨,頓還舊觀。
”足見自漢迄晉,均以張芝為标準矣。
王獻之幼學父書,次習于張。
陸深(《書輯》)謂:“羲、獻之書,謂之今草。
”張懷瓘(《書斷》)謂:“逸少與從弟治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于世。
”是知二王出而草書又革新。
張融善草書,常自美其能,齊高帝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
”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
”足見當時二王法之盛行矣。
羲之七世孫釋智永草書入妙,臨真草千文八百餘本。
至于唐代,孫過庭草書憲章二王,工于用筆,作《書譜》。
張旭自言見公主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杜甫《飲中八仙歌》雲:“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可以見其豪情矣。
李筆(《國史補》)謂:張旭草書得筆法,後傳崔邈,顔真卿。
據《書史會要》《書苑菁華》等書,則張旭傳邬彤,邬彤傳懷素,而懷親自謂得草聖三昧焉。
經此時期,易籀篆之世界而為行楷之世界,分書草書!雖亦曾盛極一時,然自此以後,與籀篆同為偶然寄興之作,不及行楷之普遍矣。
三近世--書畫特别發展時期 有唐一代書畫之規模大備,後有作者,能不為前賢所掩,以逸品為多,放謂之特别發展焉。
五代十國,僅五十三年,而以畫名者百五十人,以書名者百有八人。
而其間尤著之畫家,有梁之荊浩、關仝,南唐之徐熙,前蜀之李升,後蜀之黃筌等。
書家有梁之楊凝式,南唐之徐锴。
王文秉,吳越之忠懿王等。
而南唐後主。
前蜀之釋貫休、吳越之武肅王,則并長書畫雲。
荊浩,關仝,皆山水畫家。
浩善為雲中山頂,氣局筆勢,非常雄橫。
嘗語人曰:“吳道于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
”仝初師浩,中歲精進,間參
其後稍稍參用八分書之波磔,則演為魏、晉以後之隸書,即後世所稱為楷書,或真書,或正書者。
自晉以後,公私文書,科舉考試,經籍印行,無不用此體者,等于秦以前之篆矣。
而美術性質之隸書,則托始于魏,晉之锺、王。
魏公卿将軍上尊号奏及受禅表兩石刻,相傳為锺繇所書,然未能證實也。
相傳繇之墨迹,有賀捷、力命。
薦季直諸表,及宣示帖等。
其子會及其外孫苟勖,均能傳其筆法。
及晉王導,攜其宣示帖渡江,導從子羲之,先學于衛夫人铄,嗣後參酌錘繇及李斯。
曹喜、蔡邕、梁鸪、張昶之法,自成一家。
所寫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孝女曹娥碑等,被推為“古今之冠”。
義之幹獻之,“幼學父書,次習于張芝,後改變制度,别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别傳)。
所書有洛神賦。
保母李意如圹志等。
嗣後言隸書者,恒言師锺、王;或曰師王祖锺;或曰出于大王(羲之),或曰師資小王或曰書宗二王。
雖繇同時之衛觊,二王同時之羊欣等,均未能與之抗街也。
晉代以隸書名者百十餘人,其為受锺、王之影響無疑。
嗣是而宋二十六人,齊二十三人,梁三十二人,陳十六人。
中如陶宏景者,以所書瘗鶴銘,為後代所宗仰;然張懷瓘(《書斷》)渭:宏景書師锺、王,采其氣骨,時稱與蕭子雲、阮研等,各得右軍一體。
又蕭子雲自雲:善效錘之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
可以見當時評書之标準,不離锺,王矣。
其在北朝,稱善隸書者,魏三十餘人,北齊二十人,周八人。
魏初重崔、盧之書。
崔氏以書名者,為宏及其子悅、筒;盧氏則有伯源。
宏祖悅與伯源六世祖谌,以博藝齊名,谌法锺繇,悅法衛璀。
谌傳子偃,偃傳子邈,悅傳子潛,潛傳于宏,世不替業(見《北史·崔浩傳》)。
是知魏代書家以錘,衛之派為多。
周之王褒,蕭子雲之内侄也,子雲特善草隸,褒少去來其家,遂相模範;名亞子雲。
趙文深,少學階隸,年十一,獻書于魏帝,推有僮王之則。
是北方書家,亦锺、王流派也。
但北魏、北齊諸石刻中,有專用方筆一派,以龍門造象為最著,顯與宋帖中所摹魏、晉人書不同,因而阮元有南帖北碑之說,謂南派有婉麗高渾之筆,寡雄奇方樸之遺。
康有為則謂北碑中若鄭文公之神韻,靈廟碑陰、晖福寺之高簡,石門銘之疏逸、刁遵、高湛、法生、劉懿、敬顯镌、龍藏寺之虛和婉麗,何嘗與南碑有異?南碑中如始興王之戈戟森然,山鋒布勢,何嘗與張猛龍、楊大眼筆法有異?用以反對阮氏南、北之派,碑、帖之界。
然康氏所舉,不過偶有例外,就大體說,阮說是也。
《禮記·鄉飲酒義》,謂:“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感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曾國藩嘗引以說文學中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之不同,書法中溫厚與嚴凝之别,亦猶是耳。
南人文弱,偏于溫厚;北方質實,偏于嚴凝。
胡适《白話文學史》特揭斛律金敕勒歌之雄強,謂與南朝不同,亦足為旁證也。
隋祚頗短,而稱善書者亦二十餘人。
其中如丁道護者,蔡衮稱其兼後魏遺法,且謂“隋、唐之間,善書者衆,皆出一法,而道護所得為多”。
又窦衆謂:“趙文深師右軍,趙文逸效大令;當乎涼之後,王褒入國,舉朝貴胄,皆師于褒,惟此二人獨負二王之法,臨二王之迹。
”足見南北兩派互競之狀态。
然統一之初,漸趨協調,勢所必至。
康有為謂“隋碑内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簡要清通,彙成一局。
龍藏砷統合分隸,并吊比幹文,鄭文公、敬使君、劉懿、李仲璇諸派,荟萃為一,安靜渾穆,骨鲠不減曲江而風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也”。
可以觀其概矣。
唐代二百八十八年,以工隸書名者及七百餘人,可謂盛矣,其間活用古法,白成一家者,虞世南、褚遂良等,繼承南派之姿媚,而參以北派之遒勁;歐陽詢、柳公權等,襲北派之險峻,而參以南派之動蕩;徐浩之骨勁面氣猛,李邕之放筆而豐體,頗拟融和南北,而各有所偏,其能集大成而由中道者,其顔真卿乎!朱長文(《墨池編》)雲:“觀中興頌則閡偉發揚,狀其功德之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笃實,見其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淬涵深厚,見其業隕之純。
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誠确論也。
行書和隸書之小變,張懷瓘(《書斷》)謂:“桓、靈之時,劉德升以造行書擅名。
”陸深(《書輯》)謂:“德升小變行法,謂之行書,帶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
”衛恒(《書斷·引》)謂:“胡昭與锺繇:并師于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锺瘦。
”羊欣(《能書人名》)謂:“錘繇書有三體,三曰行押(謂行書),相關者也。
”知行書實托始于行押,而獨立成一體,則在魏,晉之間。
以善行書著名者,晉三十六人,宋、齊、梁、陳四朝三十七人,魏、北齊,周三朝十人,隋五人,而唐則百六十四人。
晉人中,自以王羲之為巨擘,其最著之作品為蘭亭序;而劉琨,謝安,皆其選也。
陳之江總,周之庾信,亦以行書名。
唐代,如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善楷書者,無不兼善行書;而李白、杜甫、顧況、張籍、杜牧諸詩人之行書,亦為時人所宗尚雲。
草書者,王愔(《文字志》)謂: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書,粗書之。
張懷瓘(《書斷》)謂: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後世謂之章草。
(《後漢書》)稱:北海敬王睦善文書,及寝病,明帝使驿馬,令作草書尺牍十首。
草書始于漢代無疑。
善草書者,漢及三國二十五入,晉七十四人,宋、齊、梁、陳四朝六十人,魏、北齊、周三朝二十六人,隋十九人,而唐則百二十七人。
漢杜度為齊相,善章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迹,诏使草書上事。
崔瑗師于杜度,點畫之間,莫不調暢。
張芝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韋仲将謂之草聖。
晉衛璀與索蛸俱善草書,論者謂瓘得伯英(張芝)筋,靖得伯英肉,王羲之自謂比張芝草,猶當雁行。
常以章草答庾亮。
翼(亮弟)與書雲:“昔有伯英十紙,過江亡失,常歎妙迹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叨,頓還舊觀。
”足見自漢迄晉,均以張芝為标準矣。
王獻之幼學父書,次習于張。
陸深(《書輯》)謂:“羲、獻之書,謂之今草。
”張懷瓘(《書斷》)謂:“逸少與從弟治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于世。
”是知二王出而草書又革新。
張融善草書,常自美其能,齊高帝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
”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
”足見當時二王法之盛行矣。
羲之七世孫釋智永草書入妙,臨真草千文八百餘本。
至于唐代,孫過庭草書憲章二王,工于用筆,作《書譜》。
張旭自言見公主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杜甫《飲中八仙歌》雲:“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可以見其豪情矣。
李筆(《國史補》)謂:張旭草書得筆法,後傳崔邈,顔真卿。
據《書史會要》《書苑菁華》等書,則張旭傳邬彤,邬彤傳懷素,而懷親自謂得草聖三昧焉。
經此時期,易籀篆之世界而為行楷之世界,分書草書!雖亦曾盛極一時,然自此以後,與籀篆同為偶然寄興之作,不及行楷之普遍矣。
三近世--書畫特别發展時期 有唐一代書畫之規模大備,後有作者,能不為前賢所掩,以逸品為多,放謂之特别發展焉。
五代十國,僅五十三年,而以畫名者百五十人,以書名者百有八人。
而其間尤著之畫家,有梁之荊浩、關仝,南唐之徐熙,前蜀之李升,後蜀之黃筌等。
書家有梁之楊凝式,南唐之徐锴。
王文秉,吳越之忠懿王等。
而南唐後主。
前蜀之釋貫休、吳越之武肅王,則并長書畫雲。
荊浩,關仝,皆山水畫家。
浩善為雲中山頂,氣局筆勢,非常雄橫。
嘗語人曰:“吳道于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
”仝初師浩,中歲精進,間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