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

關燈
列所,就是展覽會。

    自國内美術學校成立,在國外留學的美術家漸漸回國以後,在大都會中,時時有學校或個人的展覽會;其規模較大的,是十六年的北京藝術大會,為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所發起,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三日,繪畫的出品在三千件以上,并有音樂戲劇。

    其後有十八年的全國美術展覽會,為教育部所主持,會場設在上海普育堂,四月十日開會,一個月始畢。

    所陳列的,第一部,書畫,千二百三十一件;第二部,金石,七十五件;第三部,西畫,三百五十四件;第四部,雕刻,五十七件;第五部,建築,三十四件;第六部,工藝美術,二百八十八件;第七部,美術攝影,二百二十七件。

    又有日本美術家出品,八十件,每日并有收藏家分别借陳的古書畫。

     (寅)建築術在歐洲美術學校中有建築一科,我國各校為經費所限,尚不能設此科,但新式建築,已經為我國人所采用了。

    起初用純粹西式,或美或醜,毫無标準。

    後來有美國建築家,窺破純粹歐式與環境不相調和的弱點,乃創一種内用歐式而外形仍用華式的新格,初試用于南京的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大學,繼又試用于北平的協和醫院與燕京大學,被公認為美觀。

    于是北平的國立北平圖書館、南京的鐵道部、勵志社等皆采此式。

    将來一切建築,固将有複雜的變化,但是調和環境的原則,必不能抹殺了。

     (卯)攝影術攝影術本一種應用的工藝,而一人美術家的手,選拔風景,調劑光影,與圖畫相等:歐洲此風漸盛,我國現亦有光社,華社等團體,為美術攝影家所組織的。

    光社設在北平,成立于十二年,初名藝術寫真研究會,十三年改名光社。

    每年在中央公園董事會開展覽會,觀衆在萬人以上,十六年以來,已出年鑒兩冊。

    華社設在上海,成立于十六年,曾開展覽會數次;印刷品有社員《郎靜山攝影集》。

    上海又有天鵬藝術會,印有《天鵬攝影雜志》。

     (辰)書畫摹印摹印古代書畫,始于神洲國光社,繼起的有文明書局及有正書局等。

    其後商務印書館及中華書局,也有這種印本,并于碑帖畫冊以外,兼及扉聯堂幅,而故宮博物院所出《故宮》月刊,亦以故宮藏品的攝影,次第公布。

    其專印新印圖畫及雕刻的,有《美育》雜志等。

     (巳)音樂自新學制制定以後,學校課程中,就有音樂、唱歌等課,于是師範學校中,亦有此等科目,這是采用西歐樂器與音樂教授法的開始。

    在藝術學校,亦有設音樂系的。

    八年,北京大學設音樂研究會,九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設音樂科,同時有一種管弦樂的演奏會。

    十六年十月,始有國立音樂院,成立于上海,十八年改名音樂專科學校;校中設預科、本科,并附設師範科。

    本科分理論作曲、鋼琴、提琴及聲樂四組;初學各生,入學後第一年不分組。

    又有選科,專為對于音樂曾有研究、欲繼續專攻一門者而設。

    該校成立以後,舉行教員演奏大會及學生演奏會多次,又有由一部分教員所組織的弦樂演奏會,每月舉行一次。

    九年一月,北京大學的音樂研究會,曾編印《音樂雜志》,十一年停辦。

    十九年,音樂專科學校又編印《樂藝》季刊。

     (午)文學文學的革新,起于戊戌(民元前十四年);一方面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用淺顯恣肆的文章,暢論時務,打破舊日古文家拘守義法、模仿史、漢、韓、蘇的習慣;一方面林獬、陳敬第等發行白話報,輸灌常識于民衆;但皆不過以此為智育的工具,并沒有文學革命的目标。

    至民國七年,胡适、陳獨秀、錢玄同、周作人等,始排斥文言的文學,而以白話文為正宗的文學。

    其中尤以胡适為最猛進,作《白話文學史》以證明白話的聲價;于是白話散文逐有淩駕古文的趨勢;至于白話詩與劇本,旦亦有創作與翻譯的嘗試,但未到成熟時期,于社會上尚無何等顯著的影響。

    最熱鬧的是小說:第一,是舊小說的表彰,如《水浒》《紅樓夢》《儒林外史》等,都有人加以新式标點,或考定版本異同。

    唐以後的短篇,宋以後的平話,或輯戍彙編,或重印孤本,均有銷行的價值。

    第二,是外國小說出翻譯,林纾與魏易合譯英文小說數十種,為茲事發端。

    最近幾年,譯本的數量激增,其中如《少年維特之煩惱》《工人綏惠略夫》《沙甯》等,影響于青年的心理頗大。

    第三是文學家的創作,這一時期中,以創作自命的頗多,舉其最著的:魯迅的《阿Q正傳》等,以抨擊舊社會劣點為目的,而文筆尖刻,足投時好。

    而茅盾的《動搖》《追求》《幻滅》,亦頗轟動一時。

    新進作家沈從文著有《蜜柑集》等,也是被人傳誦的。

    至于文學期刊,最近幾年,時作時辍的甚多;其中能持久而自成一派的,如《小說月報》的平正,《語絲》的隽永,《新月》的犀利,《真善美》的凝練,均有可觀。

     (未)演劇演劇的改良,發起于留日學生的春柳社,以提倡白話劇為主,譯日文劇《不如歸》,自編《社會鐘》《家庭恩怨》等劇。

    民國二年公演,四年,即解散。

    八年,南通設伶工學社,招小學畢業的學生,分戲劇、音樂兩班教授,曆六年,曾在新式劇場演過。

    現在廣州有戲劇研究所,北平有戲劇專科學校,均偏重舊劇改良。

    至于白話劇,自春柳社解散以後,仍有人續演,稱為文明戲,多淺薄。

    較為深造的,北平有陳大悲,上海有洪深、田漢,山東有趙太侔,均曾在國外研究戲劇,漢組織南國劇社,太侔組織實驗劇院。

     (申)影戲影戲本為教育上最簡便的工具,近日各都市盛行的,都以娛樂為最大目的。

    中國人自編的甚少,且多為迎合淺人的心理而作。

    輸入的西洋影片,亦多偏于富刺激性的。

    他們的好影響,還不及惡影響的多。

     (酉)留聲機與無線電播音機留聲機傳唱本國與外國的歌唱,流行甚廣;間亦用以傳播遺訓,教授外國語。

    無線電播音機,可以不出門而選聽遠地的樂歌,亦漸漸流行。

     (戍)公園我國有力者向來專緻力于大門以内的修飾,庭園花石,雖或窮極奢侈;而大門以外,如何穢惡,均所不顧。

    三十五年來,都市中整理道路,留意美化,業已開端;而公園的布置,各縣皆有;實為文化進步的一征。

    如首都的第一公園,莫愁湖公園、五洲公園、北平的中央公園、北海公園等,均于市民有良好的影響,其他可以類推。

     綜觀所述新文化的萌芽,在這三十五年中,業已次第發生;而尤以科學研究機關的确立為要點,蓋歐化優點即在事事以科學為基礎;生活的改良,社會的改造,甚而至于藝術的創作,無不随科學的進步而進步。

    故吾國而不言新文化就罷了,果要發展新文化,尤不可不于科學的發展,特别注意啊! 19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