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何謂文化

關燈
古代作品,故乘此機會而為一部分的展覽,正是過渡時代的現象。

     此次展覽會中,雖有建築一部,所陳列的,并非都是創作,其中創作的幾種圖樣,大抵純粹的歐美式。

    十餘年前,有美國建築家頗以歐美式建築,與吾國普通建築的環境,不可調和,引為遺憾,乃創一種内部用歐式,而外形仍用華式的新式,初試用于南京的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大學,繼又試用于北平的協和醫院及燕京大學。

    最近,則首都鐵道部新建築,亦采用此式。

    以金陵女子大學為最美觀。

     (丁)攝影術攝影術本為科學上緻用的工具,而取景傳神,參以美術家意匠者,乃與圖畫相等。

    歐洲此風漸盛,我國亦有可記者: (子)光社--設于北平,十二年,陳萬裡、黃振玉等所發起,初名藝術寫真研究會。

    十三年,改名光社,吳郁周、錢景華、劉半農等均為重要分子,每年在中央公園董事會開展覽會,觀衆在萬人以上。

    十六年出年鑒第一集,十七年出年鑒第二集。

     (醜)華社--設上海,成立于十六年,曾開展覽會數次,印刷品有社員《郎靜山攝影集》。

     (寅)攝影雜志--上海天鵬藝術會印有《天鵬攝影雜志》。

     (戊)美術品印本 (子)書畫摹印--摹印古代書畫,始于鄧實的神州國光社,文明書局及有正書局繼之,其後,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都有這種印本,并于碑帖畫冊以外,兼及屏聯堂幅,于是向來有力者收藏之品,得以普及于民衆。

    其專印新式圖畫及雕刻的,有李金發所編的《美育》雜志,已出至第三期。

     (醜)圖畫期刊--以圖畫為主,文字為副,定期刊行的,始于良友圖書公司之《良友》,自十五年起,現已出至四十餘冊。

    繼之而起的,有《文華》與《時代畫報》等。

    又日報中,有《時報》者,每日均有《圖畫時報》。

     二音樂 (甲)音樂學校民國十六年十月,大學院始設國立音樂院,以蔡元培為院長,蕭友梅為教務長。

    十八年七月,教育部修改大學組織法,改組音樂院為音樂專科學校,以蕭友悔為校長。

    校中設預科、本科,并附設師範科。

    本科分理論作曲、鋼琴、提琴及聲樂四組,初學各生入學後,第一年内不分組。

    又有選科,專為對于音樂曾有研究、欲繼續專攻一門者而沒。

     (乙)傳習所當音樂院未成立以前,民國八年,北京大學學生設有音樂研究會,由大學延請導師,指導各項樂器的練習。

    十一年秋,改辦音樂傳習所,先設師範科。

    十五年夏,第一班學生畢業者十二人。

    十六年,劉哲長教育部,傳習所停辦。

     九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設音樂科,以蕭友梅為主任。

    十三年,第一班學生畢業。

    是校改名女子師範大學,複招第二班音樂科學生,十八年畢業。

     (丙)國樂訓練 北平國樂改進社,為劉天華等所設立。

     上海大同樂會,成立于民國八年,為鄭觐文所創設,自制古樂器,已有八十種,考定而待制者,尚有六十餘種。

    取古代著名樂曲,如霓裳六麼等,詳細探讨,實施演奏。

    又改編饒歌大予等樂曲,為國民大樂十二章,已熟練者五章:一曰《大中華》,二曰《神州氣象》,三曰《一統山河》,四曰《錦繡乾坤》,五曰《風雲際會》。

    其所養成之會員百餘人,以習古琴、琵琶者為最多雲。

     (丁)演奏會十二年,蕭友梅召集前海關管弦樂隊之一部,加以訓練,在北京大學及其他各校先後演奏管弦樂,凡四十次,頗受北京人之歡迎。

     上海自音樂院成立以來,曾舉行教員演奏大會二次,學生演奏會七次,本年,又由一部分教員組織細樂演奏會,每月舉行一次。

     (戊)音樂雜志九年一月,北京大學之音樂研究會編印《音樂雜志》,十一年停辦。

    十七年一月,國樂改進社又編印《音樂雜志》。

    十九年,音樂專科學校編印《樂藝》季刊。

     三文學 (甲)新文學概況文學革命的風潮,托始于《新青年》。

    在二十五年前,曾有一時期,各省均辦白話報,以林獬(後改名林萬裡)、陳敬第等所主持之杭州《白話報》為最著,然當時不過以白話為通俗教育的工具,并不認為文學。

    自《新青年》時代,胡适、陳獨秀、錢玄同、周作人等,始排斥文言的文學,而以白話文為正宗的文學,其中尤以胡适為最猛進,作《白話文學史》,以證明白話的聲價,于是白話散文,遂取向日所謂古文者而代之。

    至于白話詩與劇本,雖亦有創作與翻譯的嘗試,但未到成熟時期,于社會尚無何等顯著的影響。

    最熱鬧的是小說。

    第一,是舊小說的表彰:如《水浒》《紅樓夢》《儒林外史》等,都有人加以新式評點,或考定版本源流。

    唐以後的短篇,宋以後的平話,或彙成叢刻,或重印孤本,都有銷行的價值。

    第二,是外國小說的翻譯:林纾與魏易等合譯小說,是二十五年以前的事,不過取其新奇可喜而已。

    最近幾年,譯本的數量激增,其中有關系之作,自然不少,如《少年維特之煩惱》《工人綏惠略夫》等,影響于青年之心理頗大。

    第三,是文學家的創作:此時期中,以刨作自命者頗多。

    舉其最著者,魯迅(周樹人)的《呐喊》《彷徨》等集,以抨擊舊社會劣點為目的,而文筆的尖刻,足以副之,故最受歡迎。

    而矛[茅]盾(沈雁冰)的《動搖》《追求》《幻滅》,亦頗轟動一時。

    新進作家最有希望的沈從文著有《蜜柑集》等,也是被人傳誦的。

     (乙)文學的期刊最近十年,發行的文學期刊甚多,有目的不在文學而專為一種主義之宣傳的,往往不久即停。

    今舉純粹文學的,而且印行較久的如左: (子)《小說月報》--為文學研究會鄭振铎、沈雁冰、葉紹鈞等所主編,鄭振铎曾編有《世界文學大綱》,材料豐富,編制謹嚴,可為空前之作,決非投機嘩衆者所能為。

    所以《小說月報》的文學,甯受平庸之诮,不緻有偏宕之火。

     (醜)《語絲》--為周樹人、周作人兄弟等所主編。

    一方面,小品文以清俊勝;一方面,諷刺文以犀利勝。

     (寅)《真美善》--為曾孟樸、虛白父子所主編。

    陸續發表影射清季時事的《孽海花》長篇小說并其他創作,尤緻力于介紹法國文學。

    創刊号有《編者的一點小意見》一篇,中有幾節說:“在文學上什麼叫作真?就是文學的體質,就是文學裡一個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實或情緒。

    作者把自己選采的事實或情緒,不問是現實的,是想象的,描寫得來恰如分際,不模仿,不矯飾,不擴大,如實地寫出來,叫讀者同化在她想象的境界裡,忘了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