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何謂文化

關燈
我沒有受過正式的普通教育,曾經在德國大學聽講,也沒有畢業,哪裡配在學術講演會開口呢?我這一回到湖南來,第一,是因為杜威、羅素兩先生,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哲學家,同時到湖南講演,我很願聽一聽。

    第二,是我對于湖南,有一種特别感想。

    我在路上,聽一位湖南學者說:“湖南人才,在曆史上比較的很寂寞,最早的是屈原;直到宋代,有個周濂溪;直到明季,有個王船山,真少得很。

    ”我以為蘊蓄得愈久,發展得愈廣。

    近幾十年,已經是湖南人發展的時期了。

    可分三期觀察:一是湘軍時代:有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及同時死戰立功諸人。

    他們為滿清政府盡力,消滅太平天國,雖受革命黨菲薄,然一時代人物,自有一時代眼光,不好過于責備。

    他們為維持地方秩序,保護人民生命,反對太平,也有片面的理由。

    而且清代經康熙、雍正以後,漢人信服滿人幾出至誠。

    直到湘軍崛起,表示漢人能力,滿人的信用才喪盡了。

    這也是間接促成革命。

    二是維新時代:梁啟超、陳寶箴、徐仁鑄等在湖南設立時務學堂,養成許多維新的人才,戊戌政變,被害的六君子中,以譚嗣同為最。

    他那思想的自由、眼光的遠大,影響于後學不淺。

    三是革命時代:辛亥革命以前,革命黨重要分子,湖南人最多,如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是人人知道的。

    後來洪憲一役,又有蔡锷等恢複共和。

    已往的人才,已經如此熱鬧,将來甯可限量?此次驅逐張敬堯以後,勵行文治,且首先舉行學術講演會,表示凡事推本學術的宗旨,尤為難得。

    我很願來看看。

    這是我所以來的緣故。

    已經來了,不能不勉強說幾句話。

    我知道湖南人對于新文化運動,有極高的熱度。

    但希望到會諸君想想,哪一項是已經實行到什麼程度?應該什麼樣的求進步? 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所以從衛生起點,我們衣食住的狀況,較之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野蠻人,固然是進化了。

    但是我們的着衣吃飯,果然适合于生理麼?偶然有病能不用乩方藥簽與五行生克等迷信,而利用醫學藥學的原理麼?居室的光線空氣,足用麼?城市的水道及溝渠,已經整理麼?道路雖然平坦,但行人常覺穢氣撲鼻,可以不謀改革麼? 衛生的設備,必需經費,我們不能不聯想到經濟上。

    中國是農業國,湖南又是産米最多的地方;俗語說“湘廣熟,天下足”,可以證明。

    但聞湖南田每畝不過收谷三石,又并無副産。

    不特不能與歐美新農業比較,就是較之江浙間每畝得米三石,又可兼種蔬麥等,亦相差頗遠。

    湖南富有礦産,有鐵、有銻、有煤。

    工藝品如繡貨、瓷器,亦皆有名。

    現在都還不大發達。

    因為交通不便,輸出很不容易。

    考湖南面積比歐洲的瑞士、比利時、荷蘭等國為大,彼等有三千以至七千啟羅邁當的鐵路,而湖南僅占有粵漢鐵路的一段,尚未全築。

    這不能不算是大缺陷。

     經濟的進化,不能不受政治的牽制。

    湖南這幾年,政治上苦痛,終算受足了。

    幸而歸到本省人的手,大家高唱自治,并且要從确定省憲法入手,這真是湖南人将來的生死關頭。

    頗聞為制憲機關問題,各方面意見不同,此事或不免停頓。

    要是果有此事,真為可惜。

    還望大家為本省全體幸福計,彼此排除黨見,協同進行,使省憲法得早日産出,自然别種政治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了。

     近年政治家的糾紛,全由于政客的不道德,所以不能不兼及道德問題。

    道德不是固定的,随時随地,不能不有變遷,所以他的标準,也要用歸納法求出來。

    湖南人性質沈毅,守舊時固然守得很兇,趨新時也趨得很急。

    遇事能負責任,曾國藩說的“紮硬寨,打死仗”,确是湖南人的美德。

    但也有一部分的人似帶點誇大、執拗的性質,是不可不注意的。

     上列各方面文化,要他實行,非有大多數人了解不可,便是要從普及教育入手。

    羅素對于俄國布爾塞維克的不滿意,就是少數專制多數。

    但這個專制,是因多數未受教育而起的。

    凡一種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後能集成良好的大團體。

    所以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教育并不是專在學校,不過學校是嚴格一點,最初自然從小學入手。

    各國都以小學為義務教育,有定為十年的,有八年的,至少如日本,也有六年。

    現在有一種人,不滿足于小學教育的普及,提倡普及大學教育。

    我們現在這小學教育還沒有普及,還不猛進麼? 若定小學為義務教育,小學以上,尚應有一種補習學校。

    歐洲此種學校,專為已入工廠或商店者而設,于夜間及星期日授課。

    于普通國語、數學而外,備有各種職業教育,任學者自由選習。

    德國此種學校,有預備職業到二百餘種的。

    國中有一二邦,把補習教育規定在義務教育以内,至少二年。

    我們學制的乙種實業學校,也是這個用意,但仍在小學範圍以内。

    于已就職業的人,不便補習。

    鄙意補習學校,還是不可省的。

     進一步,是中等教育。

    我們中等教育,本分兩系:一是中學校,專為畢業後再受高等教育者而設;一是甲種實業學校,專為受中等教育後即謀職業者而設。

    學生的父兄沿了科舉時代的習慣,以為進中學與中舉人一樣,不籌将來能否再進高等學校,姑令往學。

    及中學畢業以後,即令謀生,殊覺毫無特長,就說學校無用。

    有一種教育家,遂想在中學裡面加職業教育,不知中等的職業教育,自可在甲種實業學校中增加科目,改良教授法;初不必破壞中學本體。

    又現在女學生願受高等教育的,日多一日,各地方收女生的中學很少,湖南隻有周南代用女子中學校一所,将來或增設女子中學,或各中學都兼收女生,是不可不實行的。

     再進一步,是高等教育。

    德國的土地,比湖南隻大了一倍半,人口多了兩倍,有大學二十。

    法國的土地,比湖南大了一倍半,人口也隻多了一倍半,有大學十六。

    别種專門學校,兩國都有數十所。

    現在我們不敢說一省,就全國而言,隻有國立北京大學,稍為完備,如山西大學、北洋大學,規模都還很小。

    尚有外人在中國設立的大學,也是有名無實的居多。

    以北大而論,學生也隻有兩千多人,比較各國都城大學學生在萬人以上的,就差得遠了。

    湖南本來有工業、法政等專門學校,近且籌備大學。

    為提高文化起見,不可不發展此類高等教育。

     教育并不專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許多的機關。

    第一是圖書館。

    凡是有志讀書而無力買書的人,或是孤本、抄本,極難得的書,都可以到圖書館研究。

    中國各地方差不多已經有圖書館,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