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科學之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修養會演說詞
鄙人前承貴校德育部之召,曾來校演講;今又蒙修養會見召,敢述修養與科學之關系。
查修養之目的,在使人平日有一種操練,俾臨事不緻措置失宜。
蓋吾人平日遇事,常有計較之餘暇,故能反複審慮,權其利害是非之輕重而定取舍。
然若至倉促之間,事變橫來,不容有審慮之餘地,此時而欲使誘惑、困難不能隳其操守,非于修養有素不可,此修養之所以不可緩也。
修養之道,在平日必有種種信條:無論其為宗教的或社會的,要不外使服膺者儲蓄一種抵抗之力,遇事即可憑之以定抉擇。
如心所欲作而禁其不作,或心所不欲而強其必行,皆依于信條之力。
此種信條,無論文明、野蠻民族均有之。
然信條之起,乃由數千萬年習慣所養成;及行之既久,必有不适之處,則懷疑之念漸興,而信條之效力遂失。
此猶就其天然者言也。
乃若古聖先賢之格言嘉訓,雖屬人造,要亦不外由時代經驗歸納所得之公律,不能不随時代之變遷而易其内容。
吾人今日所見為嘉言懿行者,在日後或成故紙;欲求其能常系人之信仰,實不可能。
由是觀之,則吾人之于修養,不可不研究其方法。
在昔吾國哲人,如孔、孟、老、莊之屬,均曾緻力于修養,而宋、明儒者尤專力于此。
然學者提倡雖力,卒不能使天下之人盡變為良善之士,可知修養亦無一定之必可恃者也。
至于吾人居今日而言修養,則尤不能如往古道家之蟄影深山,不聞世事。
蓋今日社會愈進,世務愈繁。
已入社會者,固不能舍此而他從;即未入社會之學校青年,亦必從事于種種學問,為将來入世之準備。
其責任之繁重如是,故往往易為外務所縛,無精神休暇之餘地,常易使人生觀陷于悲觀厭世之域,而不得志之人為尤甚。
其故即在現今社會與從前不同。
欲補救此弊,須使人之精神有張有弛。
如作事之後,必繼之以睡眠,而精神之疲勞,亦必使有機會得以修養。
此種團體之結合,尤為可喜之事。
但鄙人以為修養之緻力,不必專限于集會之時,即在平時課業中亦可利用其修養。
故特标此題曰:“科學的修養。
” 今即就貴會之修養法逐條說明,以證科學的修養法之可行。
如貴會簡章有“力行校訓”一條。
貴校校訓為“誠勤勇愛”四字。
此均可于科學中行之。
如“誠”字之義,不但不欺人而已,亦必不可為他人所欺。
蓋受人之欺而不自知,轉以此說複诏他人,其害與欺人者等也。
是故吾人讀古人之書,其中所言苟非親身實驗證明者,不可輕信;乃至極簡單之事實,如一加二為三之數,亦必以實驗證明之。
夫實驗之用最大者,莫如科學。
譬如報紙記事,臧否不一,每使人茫無适從。
科學則不然。
真是真非,絲毫不能移易。
蓋一能實驗,而一不能實驗故也。
由此觀之,科學
查修養之目的,在使人平日有一種操練,俾臨事不緻措置失宜。
蓋吾人平日遇事,常有計較之餘暇,故能反複審慮,權其利害是非之輕重而定取舍。
然若至倉促之間,事變橫來,不容有審慮之餘地,此時而欲使誘惑、困難不能隳其操守,非于修養有素不可,此修養之所以不可緩也。
修養之道,在平日必有種種信條:無論其為宗教的或社會的,要不外使服膺者儲蓄一種抵抗之力,遇事即可憑之以定抉擇。
如心所欲作而禁其不作,或心所不欲而強其必行,皆依于信條之力。
此種信條,無論文明、野蠻民族均有之。
然信條之起,乃由數千萬年習慣所養成;及行之既久,必有不适之處,則懷疑之念漸興,而信條之效力遂失。
此猶就其天然者言也。
乃若古聖先賢之格言嘉訓,雖屬人造,要亦不外由時代經驗歸納所得之公律,不能不随時代之變遷而易其内容。
吾人今日所見為嘉言懿行者,在日後或成故紙;欲求其能常系人之信仰,實不可能。
由是觀之,則吾人之于修養,不可不研究其方法。
在昔吾國哲人,如孔、孟、老、莊之屬,均曾緻力于修養,而宋、明儒者尤專力于此。
然學者提倡雖力,卒不能使天下之人盡變為良善之士,可知修養亦無一定之必可恃者也。
至于吾人居今日而言修養,則尤不能如往古道家之蟄影深山,不聞世事。
蓋今日社會愈進,世務愈繁。
已入社會者,固不能舍此而他從;即未入社會之學校青年,亦必從事于種種學問,為将來入世之準備。
其責任之繁重如是,故往往易為外務所縛,無精神休暇之餘地,常易使人生觀陷于悲觀厭世之域,而不得志之人為尤甚。
其故即在現今社會與從前不同。
欲補救此弊,須使人之精神有張有弛。
如作事之後,必繼之以睡眠,而精神之疲勞,亦必使有機會得以修養。
此種團體之結合,尤為可喜之事。
但鄙人以為修養之緻力,不必專限于集會之時,即在平時課業中亦可利用其修養。
故特标此題曰:“科學的修養。
” 今即就貴會之修養法逐條說明,以證科學的修養法之可行。
如貴會簡章有“力行校訓”一條。
貴校校訓為“誠勤勇愛”四字。
此均可于科學中行之。
如“誠”字之義,不但不欺人而已,亦必不可為他人所欺。
蓋受人之欺而不自知,轉以此說複诏他人,其害與欺人者等也。
是故吾人讀古人之書,其中所言苟非親身實驗證明者,不可輕信;乃至極簡單之事實,如一加二為三之數,亦必以實驗證明之。
夫實驗之用最大者,莫如科學。
譬如報紙記事,臧否不一,每使人茫無适從。
科學則不然。
真是真非,絲毫不能移易。
蓋一能實驗,而一不能實驗故也。
由此觀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