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在清華學校高等科演說詞
關燈
小
中
大
兩種感想鄙人今日參觀貴校,有兩種感想:一為愛國心,一為人道主義。
溯貴校之成立,遠源于庚子之禍變。
吾人對于往時國際交涉之失敗,人民排外之蠢動,不禁愧恥,而油然生愛國之心,一也。
美國以正義為天下倡,特别退還賠款,為教育人才之用,吾人因感其誠而益信人道主義之終可實現,二也。
此二感想,同時湧現于吾心中。
夫國家主義與人道主義,初若不相容者,如國家自衛,則不能不有常設之軍隊。
而社會之事業,若交通,若商業,本以緻人生之樂利。
乃因國界之分,遂反生種種障礙,種種壟斷。
且以圖謀國家生存、國力發展之故,往往不恤以人道為犧牲。
歐洲戰争,是其著例。
吾人對現在國家之組織,斷不能雲滿意,于是學者倡無政府主義,欲破壞政府之組織,以個人為單位,以人道為指歸。
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不相容,蓋如此矣。
而何以在貴校所得之二感想,同時盤旋于吾心中?豈非以今日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吾人固同具此愛國心與人道。
觀念欤?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過渡,求之事實而可征。
今日世界慈善事業,若紅十字會等組織,已全泯國界。
各國工會之集合,亦以人類為一體。
至思想學術,則世界所公,本無國别。
凡此皆日趨大同之明證。
将來理想之世界,不難推測而知矣。
蓋道德本有三級:(一)自他兩利;(二)雖不利己而不可不利他;(三)絕對利他,雖損己亦所不恤。
人與人之道德,有主張絕對利他,而今之國際道德,止于自他兩利,故吾人不能不同時抱愛國心與人道主義。
惟其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不能不調劑之,使不相沖突也。
對清華學生之希望吾人之教育,亦為适應此時代之預備。
清華學生,皆欲求高深之學問于國外,對于此将來之學者,尤不能無特别之希望,故更貢數言如下。
一曰發達個性分工之理,在以己之所長,補人之所短,而人之所長,亦還以補我之所短。
故人類分子,決不當盡歸于同化,而貴在各能發達其特性。
吾國學生遊學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過而消亡其特性。
所謂特性,即地理、曆史、家庭、社會所影響于人之性質者是也。
學者言進化最高級為各具我性,次則各具個性。
能保我性,則所得于外國之思想、言論、學術,吸收而消化之,盡為“我”之一部,而不為其所同化。
否則留德者為國内增加幾輩德人,留法者、留英者,為國内增加幾輩英人、法人。
夫世界上能增加此幾輩有學問、有德行之德人、英人、法人,甯不甚善?無如失其我性為可惜也。
往者學生出外,深受刺激,其有毅力者,或緣之而益自發憤;其志行稍薄弱者,即棄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所望後之留學者,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所同化。
學業
溯貴校之成立,遠源于庚子之禍變。
吾人對于往時國際交涉之失敗,人民排外之蠢動,不禁愧恥,而油然生愛國之心,一也。
美國以正義為天下倡,特别退還賠款,為教育人才之用,吾人因感其誠而益信人道主義之終可實現,二也。
此二感想,同時湧現于吾心中。
夫國家主義與人道主義,初若不相容者,如國家自衛,則不能不有常設之軍隊。
而社會之事業,若交通,若商業,本以緻人生之樂利。
乃因國界之分,遂反生種種障礙,種種壟斷。
且以圖謀國家生存、國力發展之故,往往不恤以人道為犧牲。
歐洲戰争,是其著例。
吾人對現在國家之組織,斷不能雲滿意,于是學者倡無政府主義,欲破壞政府之組織,以個人為單位,以人道為指歸。
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不相容,蓋如此矣。
而何以在貴校所得之二感想,同時盤旋于吾心中?豈非以今日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吾人固同具此愛國心與人道。
觀念欤?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過渡,求之事實而可征。
今日世界慈善事業,若紅十字會等組織,已全泯國界。
各國工會之集合,亦以人類為一體。
至思想學術,則世界所公,本無國别。
凡此皆日趨大同之明證。
将來理想之世界,不難推測而知矣。
蓋道德本有三級:(一)自他兩利;(二)雖不利己而不可不利他;(三)絕對利他,雖損己亦所不恤。
人與人之道德,有主張絕對利他,而今之國際道德,止于自他兩利,故吾人不能不同時抱愛國心與人道主義。
惟其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不能不調劑之,使不相沖突也。
對清華學生之希望吾人之教育,亦為适應此時代之預備。
清華學生,皆欲求高深之學問于國外,對于此将來之學者,尤不能無特别之希望,故更貢數言如下。
一曰發達個性分工之理,在以己之所長,補人之所短,而人之所長,亦還以補我之所短。
故人類分子,決不當盡歸于同化,而貴在各能發達其特性。
吾國學生遊學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過而消亡其特性。
所謂特性,即地理、曆史、家庭、社會所影響于人之性質者是也。
學者言進化最高級為各具我性,次則各具個性。
能保我性,則所得于外國之思想、言論、學術,吸收而消化之,盡為“我”之一部,而不為其所同化。
否則留德者為國内增加幾輩德人,留法者、留英者,為國内增加幾輩英人、法人。
夫世界上能增加此幾輩有學問、有德行之德人、英人、法人,甯不甚善?無如失其我性為可惜也。
往者學生出外,深受刺激,其有毅力者,或緣之而益自發憤;其志行稍薄弱者,即棄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所望後之留學者,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所同化。
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