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中國教育,其曆史與現狀

關燈
今天我以中國代表的資格,而且在這個世界聯合會中中國代表等,又是發起人的資格,在這個會中來說話,真是很榮幸的事。

    本會的會員,都是從世界各處來的。

    本會所已經讨論的問題,也都是關于世界各處共通的問題。

    我雖然身任中國教育界重要的職員,但是我個人對于本會,此次卻并沒有特别的意見發表。

    而且我的話也不像教育專家對于世界共通問題的讨論那樣重要,所以我并未特别提出讨論的問題。

    不過據我個人對于中國教育的曆史和現況等情形,有點觀察,請向諸君一述。

     中國教育,幾乎自古至今處于一種狀況之下,此種狀況,若以現代的名稱來說,即與“個人訓育”相同,不過訓育的地方為國都的國立教育機關,和各省各鄉的官立教育機關。

    這種教育制度,包括高等教育在内,在兩千年以前,即已經存在,是為太學,這就是“國子監”的制度的胚胎。

    “國子監”的教育,重在道德的涵養,也兼重政治和文學。

    在這種的教育機關以内的學生,都是分班授課。

    各班全由教習主持,學生與教習的關系猶如在私塾中一樣。

    到了孟子時代,這種私家教授的制度,愈見發達,其性質頗與希臘時代的學院相類。

    這種類似學院的制度,在最近兩世紀以内,尤為重要。

    再就曆史上考察起來,王陽明最有名,而影響最久最大。

    他這種學院制的教學,與後來清朝顔元(習齋)的書院,都是由古代的學院制度蛻化出來的。

    這種學制,在現在雖已成了曆史上的事實,但是它對于現代教育上待解決的許多大問題,頗有影響。

     這種學制的好處,總括起來講,可分為下列數項:(一)注重道德的訓練為人格的養成;(二)激發個性,并使之遍觀博覽,純任自由;(三)就個人的資質,而施一種特殊的得當的教誨,不緻如分班教授,使天資愚鈍的人感受困難。

    這種制度的自身,也還有幾種特點,也值得一述,就是:(一)在我們古代學校中的課程,對于知識的啟發方面大有考究,尤其對于文學和古典學等科,不過其側重之點,在人格的修業與文學知識的養成,而不注重于科學方面教授。

    (二)我們這種古代教育的目的,在使學者終身講習,預備去通過各種的官家考試,因為這種考試,便是學者将來服務于政治方面惟一的途徑。

    這種教育與普通公民教育注重一般的知識的不同。

     在清朝末年時代,即為最近的二十五年以内,東方的教育,可算是經遇一個大改變。

    教育的方面,在此改變之後,才注重于生活的各方面。

    現在我們的重要問題,便是仿照歐洲的教育制度,發展學校教育,建設各種學校,自幼稚園以至專門大學。

    在最初,官立學校,仍然是一種書院制的變形,其後漸漸變為日本革新後之形式,而變為德法式,至今又變為英美式,并且有一種啟發知識的驅迫力。

    但是仍然不與我們古代的知識教育相妨。

    學術的課程繁多,試驗的新制度,不過是升級降級及畢業而已。

     至一九二一(二)年,經過幾次教育讨論會以後,政府始下強迫教育的通令。

    那時正是我任教育總長的時代,在小學教育的發展的經過中,我們看見許多失學或過學齡的兒童,漸漸有受教育的機會了。

    這種學校教育的宗旨,不過是使學者有适應生活的能力,同時又可以使他們自進于高深學術的研究。

    因此便有一種希望,而且不斷地進步。

     自從本會在美洲舊金山開會以來,中國的教育又經過幾許的發展。

    現在已認識清楚的事情,就是非用新式的教育,不能複興我們古代的文明。

    最近兩年來教育界的活力與進步,有幾件事值得考慮。

     (1)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注重科學教育,這要算是中國新教育最可注意的地方。

    在一九二二年的時候,美國教育家孟祿博士到中國,曾指出中國教育的缺點,就是科學教育不發達。

    因為孟祿博士的議論,中華教育改進社為提倡及改進教育起見,特聘美國俄亥俄大學的推士博士,請其指陳應如何發展科學教育,如數學及理化等,于是北京清華學校,特于一九二四年特為教授科學的教習們,開辦一暑期學校。

    現在現(文)在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舉行第二次的暑期學校,上海商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