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國現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向
關燈
小
中
大
在古代中國,文明之根一直沒有停止過它的生長,盡管關于這方面的曆史記載極少。
進行高等教育的機構早在兩千年前就出現了,那時稱之為“太學”。
随後,又從這一初步形式,逐步演變為一種稱之為“國子監”的教育制度。
它包括倫理教育、政治與文學教育。
現在看來,這是必然的發展,并且随着這一發展而增設了包括寫與算等更多的學科。
但增設的這些科目,在欽定的學校課程中,是無足輕重的。
數百年來,教育的目的隻有一項,即對人們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使他們能承擔政府所急需的工作。
總之,古代中國隻有一種教育形式,因此,其質與量不能估計過高。
晚清時期,東方出現了急劇的變化。
為了維護其社會生存,不得不對教育進行變革。
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要仿效歐洲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大學。
當這些大學建立了起來并有了良好的管理以後,就成為一支具有我們自己傳統教學方法的蓬蓬勃勃的令人稱譽的力量。
初時的大學,也曾設置了與西方大學的神學科相應的獨立的經科。
這些大學推行的總方針,還是為了要産生一個于政府有用、能盡忠職守的群體。
随着一九一一年民國的成立,它把政府的控制權移到了民衆手中--在大學内部也體現了這種新的精神。
最早奏效的改革,是廢除經科,從而使大學具備了成立文、理、醫、農、工、法、商等科的可能性。
作為上述這項方針的結果,一批大學建立了起來,幾乎所有這些大學都完全或基本上貫徹了政府關于教育方面的指示。
迄今為止,在北京(首都)有國立北京大學,在天津有北洋大學,在太原有山西大學,在南京有國立東南大學,在湖北有武昌大學,以及在首都還有其他一些大學,所有這些大學,皆直屬中央政府,經費由中央政府撥給。
最近,幾所省立大學也相繼宣告成立,其他一些則正在籌建之中。
直隸的河北大學、沈陽的東北大學、陝西的西北大學、河南的鄭州大學、廣州的廣東大學以及雲南的東陸大學,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其他各省也都在積極籌建它們本省的大學。
一些以辦學有方而著稱的私立大學,如天津的南開大學和廈門的廈門大學,也是值得一提的。
至于那些已獲得政府承認的學院,更是不計其數。
盡管這些大學所設系、科各不相同,但都有同樣的組織形式。
它們的目标,不僅在于培養人們的實際工作能力,還在于培養人們在各種知識領域中作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能力。
下面請允許我以一所具體的大學,即我非常熟悉的國立北京大學的一些情況來對我所談的加以印證。
衆所周知,這所大學由于她的起源及獨特的曆史而具備較完善的組織系統。
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方向,我們很自然地能預見到未來的進展。
但是,這種發展趨勢和方向的主要特點究竟是什麼呢?對此我想說明如下:也許說明整個問題的最簡捷的方法,是回顧一下近幾年的改革過程,這些改革對北大的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
在一九一二年,曾制定了一項擴充北大所有學科的系科計劃,但後來鑒于某些系科,例如醫科和農科等,宜于歸并到其他一些對此已具有良好設備條件的大學中去,因而放棄了這一計劃。
在考慮了這些情況以後,北大确認對它最必要的,是設置文、理、工、法等科。
就這樣,北大以這四科發展到一九一六年,成為教育界有影響的組成部分。
接着,為了有利于北洋大學和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北大又把工科劃了出去,以便與上述兩校取得協作。
随後,不但在國立北京大學,而且在全國範圍都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有着衆多系科的舊式“大學”(名符其實的“大”學)體制逐漸衰亡,單科(或少數幾科)的大學在更具體的規模上興起。
這個變化的最終結果,現在尚無法預測,但就目前而言,其效果是創立了易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資助的特殊的大學教育
進行高等教育的機構早在兩千年前就出現了,那時稱之為“太學”。
随後,又從這一初步形式,逐步演變為一種稱之為“國子監”的教育制度。
它包括倫理教育、政治與文學教育。
現在看來,這是必然的發展,并且随着這一發展而增設了包括寫與算等更多的學科。
但增設的這些科目,在欽定的學校課程中,是無足輕重的。
數百年來,教育的目的隻有一項,即對人們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使他們能承擔政府所急需的工作。
總之,古代中國隻有一種教育形式,因此,其質與量不能估計過高。
晚清時期,東方出現了急劇的變化。
為了維護其社會生存,不得不對教育進行變革。
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要仿效歐洲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大學。
當這些大學建立了起來并有了良好的管理以後,就成為一支具有我們自己傳統教學方法的蓬蓬勃勃的令人稱譽的力量。
初時的大學,也曾設置了與西方大學的神學科相應的獨立的經科。
這些大學推行的總方針,還是為了要産生一個于政府有用、能盡忠職守的群體。
随着一九一一年民國的成立,它把政府的控制權移到了民衆手中--在大學内部也體現了這種新的精神。
最早奏效的改革,是廢除經科,從而使大學具備了成立文、理、醫、農、工、法、商等科的可能性。
作為上述這項方針的結果,一批大學建立了起來,幾乎所有這些大學都完全或基本上貫徹了政府關于教育方面的指示。
迄今為止,在北京(首都)有國立北京大學,在天津有北洋大學,在太原有山西大學,在南京有國立東南大學,在湖北有武昌大學,以及在首都還有其他一些大學,所有這些大學,皆直屬中央政府,經費由中央政府撥給。
最近,幾所省立大學也相繼宣告成立,其他一些則正在籌建之中。
直隸的河北大學、沈陽的東北大學、陝西的西北大學、河南的鄭州大學、廣州的廣東大學以及雲南的東陸大學,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其他各省也都在積極籌建它們本省的大學。
一些以辦學有方而著稱的私立大學,如天津的南開大學和廈門的廈門大學,也是值得一提的。
至于那些已獲得政府承認的學院,更是不計其數。
盡管這些大學所設系、科各不相同,但都有同樣的組織形式。
它們的目标,不僅在于培養人們的實際工作能力,還在于培養人們在各種知識領域中作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能力。
下面請允許我以一所具體的大學,即我非常熟悉的國立北京大學的一些情況來對我所談的加以印證。
衆所周知,這所大學由于她的起源及獨特的曆史而具備較完善的組織系統。
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方向,我們很自然地能預見到未來的進展。
但是,這種發展趨勢和方向的主要特點究竟是什麼呢?對此我想說明如下:也許說明整個問題的最簡捷的方法,是回顧一下近幾年的改革過程,這些改革對北大的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
在一九一二年,曾制定了一項擴充北大所有學科的系科計劃,但後來鑒于某些系科,例如醫科和農科等,宜于歸并到其他一些對此已具有良好設備條件的大學中去,因而放棄了這一計劃。
在考慮了這些情況以後,北大确認對它最必要的,是設置文、理、工、法等科。
就這樣,北大以這四科發展到一九一六年,成為教育界有影響的組成部分。
接着,為了有利于北洋大學和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北大又把工科劃了出去,以便與上述兩校取得協作。
随後,不但在國立北京大學,而且在全國範圍都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有着衆多系科的舊式“大學”(名符其實的“大”學)體制逐漸衰亡,單科(或少數幾科)的大學在更具體的規模上興起。
這個變化的最終結果,現在尚無法預測,但就目前而言,其效果是創立了易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資助的特殊的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