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國教育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有受到任何外來的影響,它僅僅發生了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
以上主要是談了一些古代中國教育的發展,僅限于東方思想範圍。
我們還必須把我國的教育發展同英國的教育發展作一比較。
它們都有令人稱道的合理地安排體育與智育的共同思想,都有使學習系統化的共同意向。
在禮儀教育方面,我們發現兩國的教育,對所謂“禮貌”,都同樣采取鼓勵的态度。
在我國的射、禦與英國的競技精神之間,我們也能發現某些共同點。
無論是中國的教育,還是英國的教育,目的都在于塑造人的個性及品質。
在這方面,雙方對于什麼是教育的認識是非常接近的。
性格與學業,就孔子的解釋而言,應達到和諧一緻,而這一點與英國教育所主張的并無差異。
儒家提出“君子”作為教育的理想,要求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要達到這個目标。
這與英國的“紳士”教育完全相同。
我們閱讀儒家經典,經常見到“君子”這個詞。
對于這個詞,如同英語中“紳士”一詞一樣,我們發現同樣難于領會這個詞所體現的豐富而深刻的含義。
為了對“君子”一詞的含義有所了解,現在就讓我們随意聽聽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孔子本人的言論。
孔子的門徒之一、哲學家曾參曾對孟敬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其他一些人認為君子應該“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随後,他就能矜而不驕,嚴而不暴。
這是中國關于君子儀态的言論,同樣也是英國教育家強調宣傳的觀點。
至于說到君子的性情氣質,我們發現欣賞正直是一個基本的特點。
君子“禮以行之,仁以出之,信以成之”。
因此,“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至于君子本身,我們發現有這些特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呢?“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至于說到道德力量,中國教育家鼓勵那些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成為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人之生也直”。
這是君子的力量與信心。
上述這些是實現君子行為的正面例子。
反之,對于“鄉願”或“貴胄”則予以強烈的警告與斥責,就如西方國家對僞君子的尖銳抨擊一樣。
這種培養君子的教育,無疑同英國教育相同,在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以上是英國與中國教育觀念的相同之處。
下面我們再看看它們的不同點,我們發現有兩點不同之處。
産生不同點的最顯著原因在于下面的事實:一個英國人,當他還在襁褓之中,以及在他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就受到某種宗教觀念的哺育,逐步形成了他的信仰,而這種信仰是他日後生活的指南。
而在中國,除了在極其例外的情況下,父母一般不幹涉他們子女接受某種宗教,因此他們的子女有權維護自己的信仰自由。
但是社會輿論還是表達了對宗教的贊助。
第二,我們看到了英國科學教學設備的優異,也看到了我國這方面的短缺。
前一點在現時關系不大。
關于後一點,我們應當表示這種願望:我們的教育應該前進,應該使科學教育得到更大的發展。
在英國,不僅大學的實驗室有很好的設備,而且在科研團體中,也都有良好的設備。
英國有四個直屬于教育部的國立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收藏有各種珍品及獨特的标本。
因而,在英國有這樣一種科學氣氛,雖則科學家們必須擔負開拓科學領域的重任,但他們的工作受到公衆的贊賞與分擔,因為公衆已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意義。
哲學家、思想家及作家們也同樣承認他們對科學應盡的職責,因而不必去冒險憑空建立他們的學說。
而中國在這方面卻沒有什麼可與相比。
在你們南肯辛頓的科學博物館及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既有理想設計的藍圖,也有具體成就的實例。
人們可以看到這一切一直在對教育施加着很大的影響。
但是,在中國,我們的教育至少兩千年來沒有面向更高的科學教育,而卻是用完美的品質去塑造人,賦予他一種文學素養而已。
盡管從公元十三世紀以來,我們在與西方接觸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不包括它的消極因素),但是,在好幾個世紀以後,才随着基督教的傳入而帶來了亞裡士多德的邏輯知識,歐氏幾何學以及其他應用科學知識。
直到近半個世紀,中國才從事教育改革,而且還隻限于自然科學的教育改革。
中國現在認識到,隻有新興的一代能受到新型的教育,古老的文明才能獲得新生。
中國教育改革的一步要達到的,是建立大學與專科學校,這一點已經實現了。
一八六五年在上海建立了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江南制造局,這個局發展到今天,已占地廣闊,規模宏大。
接着是一八六七年仿照歐洲學院的形式建立了最早的機械學校。
此後,在我們發展教育的早期努力中,技術科學的學校和學院,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其他性質的學校也随之紛紛建立。
一
以上主要是談了一些古代中國教育的發展,僅限于東方思想範圍。
我們還必須把我國的教育發展同英國的教育發展作一比較。
它們都有令人稱道的合理地安排體育與智育的共同思想,都有使學習系統化的共同意向。
在禮儀教育方面,我們發現兩國的教育,對所謂“禮貌”,都同樣采取鼓勵的态度。
在我國的射、禦與英國的競技精神之間,我們也能發現某些共同點。
無論是中國的教育,還是英國的教育,目的都在于塑造人的個性及品質。
在這方面,雙方對于什麼是教育的認識是非常接近的。
性格與學業,就孔子的解釋而言,應達到和諧一緻,而這一點與英國教育所主張的并無差異。
儒家提出“君子”作為教育的理想,要求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要達到這個目标。
這與英國的“紳士”教育完全相同。
我們閱讀儒家經典,經常見到“君子”這個詞。
對于這個詞,如同英語中“紳士”一詞一樣,我們發現同樣難于領會這個詞所體現的豐富而深刻的含義。
為了對“君子”一詞的含義有所了解,現在就讓我們随意聽聽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孔子本人的言論。
孔子的門徒之一、哲學家曾參曾對孟敬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其他一些人認為君子應該“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随後,他就能矜而不驕,嚴而不暴。
這是中國關于君子儀态的言論,同樣也是英國教育家強調宣傳的觀點。
至于說到君子的性情氣質,我們發現欣賞正直是一個基本的特點。
君子“禮以行之,仁以出之,信以成之”。
因此,“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至于君子本身,我們發現有這些特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呢?“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至于說到道德力量,中國教育家鼓勵那些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成為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人之生也直”。
這是君子的力量與信心。
上述這些是實現君子行為的正面例子。
反之,對于“鄉願”或“貴胄”則予以強烈的警告與斥責,就如西方國家對僞君子的尖銳抨擊一樣。
這種培養君子的教育,無疑同英國教育相同,在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以上是英國與中國教育觀念的相同之處。
下面我們再看看它們的不同點,我們發現有兩點不同之處。
産生不同點的最顯著原因在于下面的事實:一個英國人,當他還在襁褓之中,以及在他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就受到某種宗教觀念的哺育,逐步形成了他的信仰,而這種信仰是他日後生活的指南。
而在中國,除了在極其例外的情況下,父母一般不幹涉他們子女接受某種宗教,因此他們的子女有權維護自己的信仰自由。
但是社會輿論還是表達了對宗教的贊助。
第二,我們看到了英國科學教學設備的優異,也看到了我國這方面的短缺。
前一點在現時關系不大。
關于後一點,我們應當表示這種願望:我們的教育應該前進,應該使科學教育得到更大的發展。
在英國,不僅大學的實驗室有很好的設備,而且在科研團體中,也都有良好的設備。
英國有四個直屬于教育部的國立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收藏有各種珍品及獨特的标本。
因而,在英國有這樣一種科學氣氛,雖則科學家們必須擔負開拓科學領域的重任,但他們的工作受到公衆的贊賞與分擔,因為公衆已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意義。
哲學家、思想家及作家們也同樣承認他們對科學應盡的職責,因而不必去冒險憑空建立他們的學說。
而中國在這方面卻沒有什麼可與相比。
在你們南肯辛頓的科學博物館及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既有理想設計的藍圖,也有具體成就的實例。
人們可以看到這一切一直在對教育施加着很大的影響。
但是,在中國,我們的教育至少兩千年來沒有面向更高的科學教育,而卻是用完美的品質去塑造人,賦予他一種文學素養而已。
盡管從公元十三世紀以來,我們在與西方接觸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不包括它的消極因素),但是,在好幾個世紀以後,才随着基督教的傳入而帶來了亞裡士多德的邏輯知識,歐氏幾何學以及其他應用科學知識。
直到近半個世紀,中國才從事教育改革,而且還隻限于自然科學的教育改革。
中國現在認識到,隻有新興的一代能受到新型的教育,古老的文明才能獲得新生。
中國教育改革的一步要達到的,是建立大學與專科學校,這一點已經實現了。
一八六五年在上海建立了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江南制造局,這個局發展到今天,已占地廣闊,規模宏大。
接着是一八六七年仿照歐洲學院的形式建立了最早的機械學校。
此後,在我們發展教育的早期努力中,技術科學的學校和學院,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其他性質的學校也随之紛紛建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