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國教育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八六七年建立了馬尾船政學堂;一八七六年建立了電報學堂;一八八○年建立了水師學堂;北洋大學(一八八九年)、南洋公學(一八九七年)以及京師大學堂(一八九八年)等學校也相繼建立。
另一方面,我們派遣一批青年學生到英國、法國及德國留學,學習造船、工程及其他學科。
作為西學東漸的傳播者,他們的學習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隻有為數有限的、并經過遴選的學生,才能享受出國留學的權利,即使對他們來說,我們還是沒有能夠提供足夠的學校,使他們在出國前作好充分的準備。
上述這些學校,盡管它們本身很有價值,但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的困難就在于目前學校不足。
比派遣留學生和建立學校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糾正某些不足之處。
由于學校設施的缺乏,許多學生便進入教會學校。
在那裡,他們可以學到一門外語,并能學到應用科學和理論科學的基礎知識。
為此,我們對這些學校深緻敬佩。
然而,政府在打算以其他同等的或更高水平的學校來取代教會學校方面,并不甘心落後。
教育工作者們在一些會議上,建議向國立學校提供設備,政府在采納這些建議的基礎上,于一九○二年頒布了一項規章,自那時以來,教會學校的學生數額便逐漸下降。
到一九一○年,據統計,在十四所英、美教會學校中的學生隻有一千多名,而僅在國立北京大學一所學校中,就有學生二千三百多名。
當然,這主要由于新創建的中國國立學校向他們敞開了大門,但教會學校本身也存在着某些明顯的缺點,例如,輕視中國的曆史、文學和其他一些學科,等等。
衆所周知,每當建立一所教會學校,就要宣傳某種宗教教義,它造成了新的影響,産生了新的作用,從而與中國的教育傳統相抵觸。
關于這方面,要說的話是很多的。
總之,現在有迹象表明,沿着我們自己的教育發展方向的某種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以上我概括地叙述了中國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興趣的發展,以及對理論科學教育和應用科學教育加以擴展的迫切需要,這是頗有意義的。
近二三十年來,在我們全國的科學研究中,萌發了一種新的精神。
現在,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擁有一些同歐洲從事科研工作的學校所擁有的相同的儀器設備,并且還擁有實驗室。
在每一所實驗室,我們都可以看見師生們一起研究科學,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等。
特别是我們的大學,它們為科學教育的發展,為科學應用的發展盡了最大的力量,貢獻出了最大的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表示出希望中國在不久的将來,通過科學的發現與工業的發展,對當代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貢獻。
但是它們的努力迄今尚未成功。
雖然我們無疑地認識到科學探索的價值,認識到它對中國的物質、文化進步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是,科學精神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科學精神在現實中究竟有多少體現,這還是有問題的。
坦率地說,這純粹是由于我們沒有對從事科研的人在設備的維修、應用和經費方面提供種種方便;是由于那些在國外受到科學技術教育的人回國後,很少有機會來繼續他們的研究。
因此,我國教育家計劃仿照南肯辛頓的科學博物館和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方式,創辦一所大規模的研究院。
該院将由兩個部門組成:一個部門收藏科學儀器、設備、各種圖表、模型和機械,用以展示物理、化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闡述工藝的發展演變過程。
另一部門将展出動物及所有其他自然曆史的标本,說明它們之間的原始關系,展出微生物及各類動植物标本,逐漸導緻到人類學。
創辦這樣一所研究院所必需的經費,據估計為一千萬英鎊,地點設在南京或北京。
但是,目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是,全國普遍感到财政資金短缺,在這種情況下,要中國實現這個計劃,看來是有困難的。
然而,我們深信其他大國将會采取同中國在科學事業上合作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給予幫助。
英國方面,将要退還庚子賠款,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慷慨、善意的舉動。
早在一九二二年,英國政府就在口頭上通知中國政府。
自從那時以來,各國政府也對此日益關心。
現在看來,為了紀念中英之間的友誼,應當把退還的庚子賠款用于一種永恒的形式,這是中國教育家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
它應該被用于創辦這所大型的研究院。
我們現在完全可以預期,這個研究院将不僅擔負進行高等教育、鼓勵科學發展的任務,而且還将成為資料與研究的中心。
這是全體中國人民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們在退還庚款問題上的普遍願望。
在中國的教育發展中,可能還存在着其他的傾向,但是,最重要、最切望的乃是需要建立一所新的科學研究中心,這是需要特别加以強調的。
上面概括的,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總的發展情況,而不是它的詳細情況,盡管每個細節可能是令人感興趣的,但這裡不再詳述了。
1924年
另一方面,我們派遣一批青年學生到英國、法國及德國留學,學習造船、工程及其他學科。
作為西學東漸的傳播者,他們的學習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隻有為數有限的、并經過遴選的學生,才能享受出國留學的權利,即使對他們來說,我們還是沒有能夠提供足夠的學校,使他們在出國前作好充分的準備。
上述這些學校,盡管它們本身很有價值,但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的困難就在于目前學校不足。
比派遣留學生和建立學校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糾正某些不足之處。
由于學校設施的缺乏,許多學生便進入教會學校。
在那裡,他們可以學到一門外語,并能學到應用科學和理論科學的基礎知識。
為此,我們對這些學校深緻敬佩。
然而,政府在打算以其他同等的或更高水平的學校來取代教會學校方面,并不甘心落後。
教育工作者們在一些會議上,建議向國立學校提供設備,政府在采納這些建議的基礎上,于一九○二年頒布了一項規章,自那時以來,教會學校的學生數額便逐漸下降。
到一九一○年,據統計,在十四所英、美教會學校中的學生隻有一千多名,而僅在國立北京大學一所學校中,就有學生二千三百多名。
當然,這主要由于新創建的中國國立學校向他們敞開了大門,但教會學校本身也存在着某些明顯的缺點,例如,輕視中國的曆史、文學和其他一些學科,等等。
衆所周知,每當建立一所教會學校,就要宣傳某種宗教教義,它造成了新的影響,産生了新的作用,從而與中國的教育傳統相抵觸。
關于這方面,要說的話是很多的。
總之,現在有迹象表明,沿着我們自己的教育發展方向的某種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以上我概括地叙述了中國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興趣的發展,以及對理論科學教育和應用科學教育加以擴展的迫切需要,這是頗有意義的。
近二三十年來,在我們全國的科學研究中,萌發了一種新的精神。
現在,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擁有一些同歐洲從事科研工作的學校所擁有的相同的儀器設備,并且還擁有實驗室。
在每一所實驗室,我們都可以看見師生們一起研究科學,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等。
特别是我們的大學,它們為科學教育的發展,為科學應用的發展盡了最大的力量,貢獻出了最大的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表示出希望中國在不久的将來,通過科學的發現與工業的發展,對當代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貢獻。
但是它們的努力迄今尚未成功。
雖然我們無疑地認識到科學探索的價值,認識到它對中國的物質、文化進步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是,科學精神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科學精神在現實中究竟有多少體現,這還是有問題的。
坦率地說,這純粹是由于我們沒有對從事科研的人在設備的維修、應用和經費方面提供種種方便;是由于那些在國外受到科學技術教育的人回國後,很少有機會來繼續他們的研究。
因此,我國教育家計劃仿照南肯辛頓的科學博物館和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方式,創辦一所大規模的研究院。
該院将由兩個部門組成:一個部門收藏科學儀器、設備、各種圖表、模型和機械,用以展示物理、化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闡述工藝的發展演變過程。
另一部門将展出動物及所有其他自然曆史的标本,說明它們之間的原始關系,展出微生物及各類動植物标本,逐漸導緻到人類學。
創辦這樣一所研究院所必需的經費,據估計為一千萬英鎊,地點設在南京或北京。
但是,目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是,全國普遍感到财政資金短缺,在這種情況下,要中國實現這個計劃,看來是有困難的。
然而,我們深信其他大國将會采取同中國在科學事業上合作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給予幫助。
英國方面,将要退還庚子賠款,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慷慨、善意的舉動。
早在一九二二年,英國政府就在口頭上通知中國政府。
自從那時以來,各國政府也對此日益關心。
現在看來,為了紀念中英之間的友誼,應當把退還的庚子賠款用于一種永恒的形式,這是中國教育家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
它應該被用于創辦這所大型的研究院。
我們現在完全可以預期,這個研究院将不僅擔負進行高等教育、鼓勵科學發展的任務,而且還将成為資料與研究的中心。
這是全體中國人民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們在退還庚款問題上的普遍願望。
在中國的教育發展中,可能還存在着其他的傾向,但是,最重要、最切望的乃是需要建立一所新的科學研究中心,這是需要特别加以強調的。
上面概括的,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總的發展情況,而不是它的詳細情況,盡管每個細節可能是令人感興趣的,但這裡不再詳述了。
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