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學的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我在北京的時候,早知道貴校很有聲名的。今天承貴校歡迎,得與諸君談談,很覺愉快。但是因為時間倉卒,沒有預備,隻好以短時間談一談中學的教育。
一般辦中學的人,大都兩種觀念:第一是養成中堅人物;第二是預備将來升學。所謂養成中堅人物的,就是安排他們在中學畢業之後,馬上就可以去到社會上作事。其實,中學所得的知識很淺,并不能夠應用他去作特殊的事業,縱然可以作一點兒,也不過很平常、平常的,甚至變作一個中等遊民,也不稀奇的。除了當當紳士之外,簡直無所措手足。所以說,要養成中堅人物很難能的了。
德國的學制,文實分科。中古時代,文科注重拉丁、希臘文,以後科學漸漸發明,始趨重理、數各科,并且因為趨重活的文學的關系,所以把拉丁、希臘的死文學通通去掉了。實科注重理、數各科,但是後來也漸漸地趨重哲學、外國文……又有注重醫學的。到了後來,還有些學校對文實兩種雙方并重的,簡直可以說是文實科。照這樣看起來,學文科的不能不兼重實科的科學;學實科的同時也不能不兼重文科的科學。這樣分科的制度,都是想要達到上面所述的那兩個目的。
日本的學制,是仿照德國的,并且把他越弄越笨了。他把中學的目的完全看作養成社會中堅人物,所以在中學的上面有高等學校,為入大學的預備學校。
中國的學制,又純從日本抄襲出來的,大略與日本相仿佛。因為中學程度不能直接升入大學,所以大學設有預科。但是總計小學、中學的年限共有十一年了,加上大學預科二年,共有十三年,才能達到大學的本科,時間已覺得太長,現在還想在中學加增年限,那就更不經濟了。所以有人主張文、實分科,但也未見得就是頂好的法子。譬如大學原來是采分科制的,然而現在也覺得不十分便當,想要把他變通,去掉分科制,何況中學呢。比方文科的哲學,離不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學……因為不如是,那範圍就未免太小。學理科的人,也不能不知道哲學;學天文學的人,更加不能不知道數學以及其他科學,況且我們應當具有宇宙觀的。所以學實科的人,也要知道文科的科學。當然,學其他科的,除對于所專攻的科學以外,有關聯的各科,也要達到普通的程度,不能單向一方進行,所以中學要想文、實分科,非常困難。但是,現在已經把國文改為白話,可以免掉專攻國文的功夫,同時可以省得多少時間。外國語一項,普通一般都教些文學書,我以為可以不必專讀幾本文學書,盡可讀些科學讀本,如遊記……一方面可以學習外國語,他方面可以兼得科學上的知識,把這些所省的時間和精力,去普遍研究科學,年限和分科都不成什麼頂難解決的問題了。
外國中學不專靠教科書,常常從書本以外,使學生有自己研究的餘地,所以他讀的是有用的,是活的科學,畢業以後,出來在社會上作事,很不費力。但是有一種通病,恐怕無論哪國都差不多,所有的教科書,每每不能學完,一方面固然是教員沒有統計預算,但他方面還是為着學生沒有自己研究的能力,沒有自動的精神,所以弄得畢業之後,又不能進大學,簡直沒有一點事可以幹,恰成一個遊民。
日本中學是預備作中等社會的人,造成一般中堅分子,倘若自量他的能力不能夠入大學畢業,就可不進中學,免得枉費光陰,他便一直入中等實業學校一甲種實業學校,畢業出來,可以獨立謀生活,比較我們中國中學畢業生僅僅作一個遊〈民〉那就好多了。所以我說中學的目的,隻是惟一的預備升學。
但是進中學的時候,自己就要注重個人自修,預備将來可以升什麼學校。中學生在修業時代,最緊要的科學有三種,分述如下。
(一)數學因為我們無論将來是進哪一科,哲學或者是文學,通通離不掉數理的羁絆,至于講到理、數各科,工、農、商科,更不消說了。
(二)外國語因為中國科學不甚發達,大半都是萌芽時代,要學高深科學,非直接用原本不行,而且在中學時不注意外國語,以後更難了。
(三)國文我們是中國人,對于本國文學,當然要具有普通的學識,但是不要學什麼桐城派,四六文,……。隻要對于日常用的具備和發表自己的思想毫無阻礙就夠了。
以上這三種,對于升學很有關系,很須注意。但是都不純粹靠教室内聽聽時候所能了事的,還是看各個人自修的功夫何如,所以我很希望諸君在課外還要特别留心才是。
我今天所講的,不是專指貴校說的,是泛論中學的教育,供你們參考罷了。
1920年
一般辦中學的人,大都兩種觀念:第一是養成中堅人物;第二是預備将來升學。所謂養成中堅人物的,就是安排他們在中學畢業之後,馬上就可以去到社會上作事。其實,中學所得的知識很淺,并不能夠應用他去作特殊的事業,縱然可以作一點兒,也不過很平常、平常的,甚至變作一個中等遊民,也不稀奇的。除了當當紳士之外,簡直無所措手足。所以說,要養成中堅人物很難能的了。
德國的學制,文實分科。中古時代,文科注重拉丁、希臘文,以後科學漸漸發明,始趨重理、數各科,并且因為趨重活的文學的關系,所以把拉丁、希臘的死文學通通去掉了。實科注重理、數各科,但是後來也漸漸地趨重哲學、外國文……又有注重醫學的。到了後來,還有些學校對文實兩種雙方并重的,簡直可以說是文實科。照這樣看起來,學文科的不能不兼重實科的科學;學實科的同時也不能不兼重文科的科學。這樣分科的制度,都是想要達到上面所述的那兩個目的。
日本的學制,是仿照德國的,并且把他越弄越笨了。他把中學的目的完全看作養成社會中堅人物,所以在中學的上面有高等學校,為入大學的預備學校。
中國的學制,又純從日本抄襲出來的,大略與日本相仿佛。因為中學程度不能直接升入大學,所以大學設有預科。但是總計小學、中學的年限共有十一年了,加上大學預科二年,共有十三年,才能達到大學的本科,時間已覺得太長,現在還想在中學加增年限,那就更不經濟了。所以有人主張文、實分科,但也未見得就是頂好的法子。譬如大學原來是采分科制的,然而現在也覺得不十分便當,想要把他變通,去掉分科制,何況中學呢。比方文科的哲學,離不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學……因為不如是,那範圍就未免太小。學理科的人,也不能不知道哲學;學天文學的人,更加不能不知道數學以及其他科學,況且我們應當具有宇宙觀的。所以學實科的人,也要知道文科的科學。當然,學其他科的,除對于所專攻的科學以外,有關聯的各科,也要達到普通的程度,不能單向一方進行,所以中學要想文、實分科,非常困難。但是,現在已經把國文改為白話,可以免掉專攻國文的功夫,同時可以省得多少時間。外國語一項,普通一般都教些文學書,我以為可以不必專讀幾本文學書,盡可讀些科學讀本,如遊記……一方面可以學習外國語,他方面可以兼得科學上的知識,把這些所省的時間和精力,去普遍研究科學,年限和分科都不成什麼頂難解決的問題了。
外國中學不專靠教科書,常常從書本以外,使學生有自己研究的餘地,所以他讀的是有用的,是活的科學,畢業以後,出來在社會上作事,很不費力。但是有一種通病,恐怕無論哪國都差不多,所有的教科書,每每不能學完,一方面固然是教員沒有統計預算,但他方面還是為着學生沒有自己研究的能力,沒有自動的精神,所以弄得畢業之後,又不能進大學,簡直沒有一點事可以幹,恰成一個遊民。
日本中學是預備作中等社會的人,造成一般中堅分子,倘若自量他的能力不能夠入大學畢業,就可不進中學,免得枉費光陰,他便一直入中等實業學校一甲種實業學校,畢業出來,可以獨立謀生活,比較我們中國中學畢業生僅僅作一個遊〈民〉那就好多了。所以我說中學的目的,隻是惟一的預備升學。
但是進中學的時候,自己就要注重個人自修,預備将來可以升什麼學校。中學生在修業時代,最緊要的科學有三種,分述如下。
(一)數學因為我們無論将來是進哪一科,哲學或者是文學,通通離不掉數理的羁絆,至于講到理、數各科,工、農、商科,更不消說了。
(二)外國語因為中國科學不甚發達,大半都是萌芽時代,要學高深科學,非直接用原本不行,而且在中學時不注意外國語,以後更難了。
(三)國文我們是中國人,對于本國文學,當然要具有普通的學識,但是不要學什麼桐城派,四六文,……。隻要對于日常用的具備和發表自己的思想毫無阻礙就夠了。
以上這三種,對于升學很有關系,很須注意。但是都不純粹靠教室内聽聽時候所能了事的,還是看各個人自修的功夫何如,所以我很希望諸君在課外還要特别留心才是。
我今天所講的,不是專指貴校說的,是泛論中學的教育,供你們參考罷了。
1920年